四、曲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12
颗粒名称: 四、曲剂
分类号: R286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的曲剂包括片仔癀和老范志万应神曲等名优产品,以及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生产厂家。其中片仔癀具有消炎、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而老范志万应神曲则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暑湿痢疾等症。产品的生产历史、技术改进、成本变化等内容均有详细描述。
关键词: 福建省 中成药 曲剂

内容

曲剂是指中草药经过发酵后制成的固体制剂。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泉州开元寺秋水祖师创办“秋水轩药铺”,制“百草神曲”,可截疟、开脾、消积、通便。明、清两朝,泉州生产神曲的有种德堂、述济堂、紫华斋等数家药铺.各家神曲的配方和制作工艺都不一样。漳州有采芸居神曲、存恒神曲等,福州有存仁堂神曲、振兴神曲等。以范志万应神曲最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生产的曲剂有漳州制药厂的片仔癀、漳州建曲,泉州制药厂的老范志万应神曲、香莲建曲、建曲,厦门中药厂的八宝丹、肝皇丸、新癀丸,闽东建曲厂的闽东建曲,福州中药制药厂的六神曲等。出口产品有片仔癀、老范志万应神曲、八宝丹、肝皇丸、新癀丸、建曲等。
  名优产品有:
  (一)片仔癀
  片仔癀,原名“八宝丹”,由漳州市璞山岩寺僧侣创制。具有消炎、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治疗急慢性肝炎、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并对癌症,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治病时,只要服用一小片,即可退癀(即消肿消炎),故得名“片仔癀”。由于,片仔癀处方和工艺源于和尚秘方,先取名为僧帽牌八宝片仔癀,1965年改为荔枝牌片仔癀。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御医不满朝政,隐姓埋名在漳州璞山岩寺出家为僧。片仔癀乃宫廷秘方,对跌打刀伤有特效,遂成该寺传世珍宝,秘不外泄。
  民国初期,得此嫡传的延侯和尚(俗名黄拢)还俗,娶漳州馨苑茶铺李珠为妻,自此,茶铺兼制售片仔癀。当时,年产仅数百粒;每粒重一钱(3.125克),售价银元5元。1956年公私合营,该店并入漳州同善堂联合制药厂(漳州制药厂前身),片仔癀成了该厂名牌产品。由于发酵和干燥工序“靠天吃饭”,当年产量仅2432粒,全部出口。1957年片仔癀停产。1959年恢复生产,产量4288粒,出口2182粒。
  60年代,共生产片仔癀15.73万粒,出口14.30万粒,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90.9196。1966年产量最高,为5.84万粒,出口5.74万粒。1977年投资11.5万元,建片仔癀车间。1979~1980年,又投资40.1万元扩建车间,添置生产设备。车间安装空调机,使温度、湿度得到控制。随着工艺流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片仔癀产量逐年增长,1970年产量为7.44万粒,1973年为29.93万粒,1977年为37.87万粒,1979年为69.18万粒。70年代共生产片仔癀287.65万粒,出口269.31万粒,占产量的93.62%。1978年,片仔癀获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9年,片仔癀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由于麝香、蛇胆、牛黄等原料涨价,片仔癀的成本不断上升。1977年,每粒片仔癀工厂成本为1.00元,1979年为1.15元,1980年为1.52元,1986年为3.73元,1989年为11.55元,1990年为13.56元。
  1981年,漳州制药厂通过选育菌种,实现片仔癀人工发酵,结束“靠天吃饭”的历史。1982年,漳州制药厂投资67.9万元,外汇17万美元,引进西德水泡眼包装机,用于片仔癀包装。每分钟可包装片仔癀50粒,提高了劳动效率;装璜美观,防潮性能好,并能防止重装假冒。1983~1985年,该厂投资64.4万元,建片仔癀大楼。1984年,片仔癀获国家质量金质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百病克星大奖赛金奖。1988年起,漳州制药厂开发片仔癀系列产品,有片仔癀软膏、片仔癀肝宝、片仔癀牙膏等。80年代,漳州制药厂共生产片仔癀1705.04万粒,出口907.82万粒,占产量的53.24%。其中,1988年片仔癀产量最高,达245.06万粒,出口148.42万粒,创汇1000余万美元,是全国中成药创汇额最高的品种之一。
  1990年,漳州制药厂生产片仔癀184.33万粒,出口77.92万粒,占产量的42.27%;片仔癀是福建省出口创汇最多的中成药。
  (二)老范志万应神曲
  老范志万应神曲由晋江人吴毓振(字亦飞)所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吴亦飞吸取泉州“百草神曲”等制作经验,研制出“老范志万应神曲”。它由砂仁、芡实、木香等52种中草药经发酵加工制成,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暑湿痢疾等症。吴亦飞鉴于诸家生产的神曲体圆且大、每块重1斤(500克)或数两(32.5克),服用、存放不便,遂将老范志万应神曲制成长方体,每块重1两,每斤16块。老范志万应神曲的制作工艺与其它神曲制作工艺不同。该药需经3次发酵,长出黄霉菌丝,取出晒干,然后文火烘烤,储藏4个月,发出清香气味后,才予出售。其子吴淡亭继承父业,对老范志万应神曲制作深入研究,药料精选,炮制认真,舂蒸细腻,荫晒有时,使老范志万应神曲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并立规范,200多年来相延为习,质量有了保证。该药“色黄褐,质坚实”,“真者煎之不化,汤作碧色”。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一书中说:神曲“唯范志字号药品精,制法妙。余与吴先生名条光同年(吴条光系吴亦飞孙),因知其详。可恨市中多假其字号,宜细辨之”。
  宣统二年(1910年),老范悉万应神曲获南洋勤业展览会金牌奖。民国7年(1918年),在吕宋嘉莲花会博览会上,又被评为“世界有效良药”。民国期间,范志药铺每年生产老范志万应神曲1万多盒,产品远销东南亚一带。
  1957年5月,老范志神曲厂、新中制药厂合并,成立泉州制药厂。7月,新建神曲车间投产,当年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38.90万盒,达历史最高水平。1966年,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19.31万盒,成本1.01元/盒(500克)。1969年,泉州制药厂开始生产健胃曲,产量7.12万盒,成本1.08元/盒;老范志万应神曲7.22万盒,成本0.98元/盒。
  70年代,,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最高的是1979年,为13.16万盒;成本最低的是1978年,每盒0.96元。健胃曲,1972年产量最高,达11.55万盒;而且,成本最低,每盒0.99元。1986年起停产。
  1979年,泉州制药厂科技人员考虑到老范志万应神曲体积大、煎服不便、贮存易蛀等因素,对神曲剂型进行改革,将成形神曲煎汤浓缩,加入糊精,制成颗粒状冲剂,投放市场。1983年,该厂在冲剂基础上,采用曲块水提稠膏加入曲块粗粉,混合制颗粒,烘干后装入棉纸袋,制成袋泡剂。这种制剂于1989年投放市场。
  1980年泉州制药厂投资71.5万元,建制丸、神曲车间大楼。1981年土建完成后,又投资50万元,建神曲生产线。1987年新生产线建成投产,改变了神曲生产靠手工操作的状况。年生产能力达250吨,当年产量为13.90万盒。
  由于老范志万应神曲生产过程中,药材需经过充分地发酵,成品后块重差异难以掌握。1980年,省药品标准规定神曲的块重差异误差为±3%,后根据生产实际,改为±7%,1982年5月又改为±10%。可是,成品合格率仅70%左右。1984年,泉州制药厂科技人员经过几年探索,采用新的方法,即将发酵后块重差异不合格的曲块,粉碎成粗粉,再加压成型,彻底解决了神曲块重差异的难题。1985年,范志万应神曲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80年代,药材等原辅料价格上涨,使老范志万应神曲的成本大幅度增加。1980年成本为1.20元/盒,1985年升为2.10元/盒,1989年成本为4.97元/盒。
  1990年,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24.79万盒(118.97吨),出口2.4吨,成本4.77元/盒。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片仔癀
相关专题
老范志万应神曲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