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中成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0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中成药
分类号:
R286
页数:
17
页码:
32-48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最早制作中成药,有蜡面茶、龙凤团茶饼等。建国前以手工作坊形式生产,设备简陋。建国后,中成药工业发展,剂型有20余种,品种670多个,获国家质量金、银质奖5个,省优质产品24个。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
中成药
内容
(①本书中成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具有治疗保健作用的物质,包括中草药制剂、中西药结合制剂及一些保健品。)
福建最早制作中成药见诸《福建通志•列仙传》载:“容成先生,黄帝时人,尝栖太姥山炼药……太姥,相传尧时人,以练蓝为业。有道士求浆,姥饮以醪,道士奇之,授以九转丹砂之法”。
福建开发的著名中成药有:唐代的蜡面茶,宋代的龙凤团茶饼、莲花峰茶丸,明代的片仔癀、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灵源万应茶饼,清代的老范志万应神曲、周公百岁酒、保婴丹、惊风化痰丸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中成药生产多以“前店后场”手工作坊形式进行,著名药店有福州回春药店、厦门正和号药铺、泉州老范志万应神曲铺、漳州天益寿药局等。这些药店设备简陋,以手工操作为主,剂型只有丸、散、丹、膏、茶、曲、酒等,产量少、品种少。同时,中医治病,辨证施治,用药因人而异,不提倡使用中成药。因此,中成药生产发展缓慢。
1930年,闽西苏区上杭、长汀等县成立药材合作社,自制部分丹、膏、丸、散等中成药,解决苏区因国民党残酷“围剿”和经济封锁而造成的药物匮乏的困难。1932~1935年,长汀县四都红军医院卫生材料厂、上杭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制药厂经常组织人员上山采集中草药,自制拔毒膏、红丹、八封丹等中成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福建中成药工业从无到有,先后建立了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中药厂等中药骨干企业,逐渐引进采用化学制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并在这个基础上,添置中成药的专用设备,开发片剂、针剂、冲剂、口服液、胶囊剂、喷雾剂等中成药现代剂型。至1990年,福建生产的中成药剂型有20余种,品种670多个,其中获国家质量金、银质奖5个,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或部级优质产品7个,省优质产品24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学大会奖、成果奖的,有51项。
第一节 传统剂型
福建中成药传统剂型常见的有丸、散、丹、膏、茶、酒、曲、糖浆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成药生产逐步引进现代的制剂技术和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增加生产能力,加强质量检测工作,使得传统制剂有了新的发展。
一、茶剂
茶剂是指以茶为主药制成的各种制剂。
唐、宋间,福建著名茶剂有蜡面茶、龙凤团茶、蜜云龙、莲花峰茶丸等。《唐书•地理志》载:“福州贡蜡面茶”。《演繁露》说:“建茶名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故名。”《画墁录》说:唐“贞元中(785~805年),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宋初,丁谓为福建转运使时,开始制凤团茶,后又制龙团茶,皆茶饼。贡四十饼,八饼重一斤,称大团茶。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制造小片龙茶,二十饼重一斤,称小团茶。蔡襄著《茶录》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茶有清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香”。熙宁年间(1068~1077年),神宗有旨建州制蜜云龙茶,其品佳于小团茶。
明末清初,泉州菊水轩根据开元寺秋水祖师秘方,生产菊水轩茶饼,主治感冒、中暑。清嘉庆年间(1796~1802年),永定县卢曾雄研制成功“万应茶饼”,用于治疗四时感冒及胃肠道疾病等(自1984年起,万应茶饼由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生产)。清代还有泉州陈杏圃茶饼、武彝清源茶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漳州、福州、厦门等地中药厂先后成立,生产茶剂有四时感冒茶、双虎万应茶、五防茶饼、万应茶饼、莲花峰茶丸、午时茶、武夷清源茶饼、万应甘和茶、感冒茶、泉州茶饼、甘和茶、四时甘和茶等。
80年代初,茶剂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3月,厦门思明制药厂研制出“维甜美降糖茶”、“双玫菊茶”。这两种茶剂采用袋泡剂型,冲服方便卫生。此后,袋泡茶成为一种新剂型,先后投产的产品有厦门中药厂的保健美减肥茶、小儿四神茶、艳友茶,厦门思明制药厂的绞股蓝甘茶、健美茶、五防茶、菊梦思晚茶、维尔美减肥茶、青香解醇茶,福州中药制药厂的降压茶、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的万应袋泡茶、闽东第二制药厂的乌龙减肥茶、宝宝茶、快通茶、保健美茶等。其中,厦门中药厂生产的保健美减肥茶获得1986年法国巴黎旅游食品协会金桂奖。
此外,投产的茶剂还有:福州梅峰制药厂的速溶乌龙茶精,福州春闽保健饮料厂的减肥茶、健胃茶、杜仲茶、灵芝茶、舒通茶等。出口品种有减肥茶、降压茶、维甜美降糖茶等近20种。
主要品种有:
莲花蜂茶丸 是南宋南安县莲花台寺住持净业采用莲花峰茶与3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南安县茶厂于1974年根据莲花台寺配方,试制投产。
维甜美降糖茶 是厦门思明制药厂于8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袋泡茶剂,具有滋阴清火、生津去腻、降糖消渴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产品出口东南亚一带。1984年,维甜美降糖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6年,维甜美降糖茶产量3.68吨,出口2.07吨(68.93万包)。1990年产量4.81吨,出口2.41吨。
二、丹、丸剂
(—)丹剂
丹剂,是古代道家开发的剂型。汉末,道家著名人士左慈、葛玄、郑思远相继到宁德霍童山采药炼丹。东晋葛洪曾到霞浦县洪山采药炼丹。南宋丹祖白玉蟾,原名葛长庚,闽清人,早年隐居武夷山,精通丹术,著有《太乙金丹》、《丹术济世》等书。清朝,泉州怀德居保婴丹、红升丹、白降丹等闻名遐迩。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泉州黄仕看以童便制秋石丹,主治劳伤过度、郁逆吐血等症。清末民初,泉州老源兴药店的秋石丹、程家药店的三仙丹较为著名。福州名产有回春药店的神犀丹、至宝丹、回春丹、梅花点舌丹及回春药店和广芝林药店的紫雪丹等。
紫雪丹原产北京。30年代,福州回春药店自行炮制,不用沉浸法,将配方中十多种药材碾为细末,制成紫雪丹,保全药材有效成分,提高了疗效。
60年代后,丹剂逐渐被水泛丸、胶囊剂、片剂等取代,现有品种有福州中药制药厂的紫雪丹、甘露消毒丹,厦门中药厂的御制平安丹、还少丹,泉州制药厂的小活络丹、紫雪丹、黄升丹、黑锡丹,福州屏山制药厂的跳骨丹、红升丹、白降丹等10种。
(二)丸剂
丸剂,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可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泛丸等。大蜜丸因服用不便,70年代后逐步退出临床。80年代以来投产的,都是小蜜丸、水泛丸之类。至1990年,福建投产的丸剂品种有169种。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有“平咳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三根丸治疗冠心病研究”两项。名优产品有六味地黄丸、玉泉丸等。
80年代产量较大的品种有安宫牛黄丸、银翘解毒丸、六味地黄丸、六神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牛黄清心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杞子地黄丸、逍遥丸、玉泉丸、八珍丸等。每年出口10余吨,品种除了六味地黄丸、玉泉丸等名优产品外,变动较大,累计品种数有30多种。
1990年,全省蜜丸生产能力为693.5吨,产量101.02吨;水泛丸生产能力为347吨,产量156.6吨。出口品种有牛黄清心丸、六味地黄丸、玉泉丸、化石金丹丸、白内障丸等13种。
主要品种有:
六味地黄丸 明末厦门正和号药铺在宋代钱仲阳的六味地黄丸处方基础上,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生产六味地黄丸。1965年10月,正和药铺成药作坊并入厦门中药厂,生产鹭江牌六味地黄丸。该厂所制的六味地黄丸药丸乌黑光亮,质硬气香,密闭存放十几年不霉变。若用开水泡服,所泡药液是红茶色,澄清而不浊。饮后可继续冲泡数次,至药液色淡为止。弃渣前药丸虽胀大,而外形仍保持完好。六味地黄丸有滋阴补肾作用,可治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便血、阴虚盗汗等症。闽南及港澳、东南亚地区,常以厦门中药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冲泡,代茶作保健品饮服。1980年、1985年该厂生产的鹭江牌六味地黄丸2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1980年,该厂六味地黄丸产量11.27吨,1985年为10.54吨,1990年产量11.8吨,出口9.44吨。生产六味地黄丸的厂家还有福州中药制药厂、泉州制药厂等。
惊风化痰丸 明末清初(1662~1722年),原明太医曾德宏在长汀县华严寺出家,创制惊风化痰丸。该药选用牛黄、麝香、珍珠、全蝎、蝉蜕等名贵药材精制而成,具有镇惊化痰功能,为小儿科良药。
炎尝疚丸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林乔生研制的小儿科良药,主治小儿脐风,曾风靡一时。后因各种抗菌类药物投放市场,而被淘汰。
玉泉丸 药方出自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1982年,闽清制药厂参照山西有关厂家的工艺研制而成,是治疗糖尿病之良药。1986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量11.11吨,出口0.18吨。1990年产量7.7吨,出口0.4吨。
三、糖浆剂
宋代,糖浆剂的制作方法由波斯传入泉州,然后传入广州、浙江。《三山志》载,宋代福建贡品有荔枝煎、丁香荔枝煎,这是以时鲜水果制作的糖浆剂。元朝称“舍里别”、“舍里八”、“砂里别”等,这是波斯语SHERBET的音译,意即糖浆。《广州图经志》说:里木即宜母子,一名黎檬子,“状如柑桔,味酸。大德三年(1299年),泉州路煎糖官呈,用里木榨水,煎造舍里别”。
明朝称之为“渴水”,已不限于时鲜水果,有以五味子、木瓜、白豆蔻、官桂、丁香、缩砂仁等药材配制的各种渴水。清代,中药糖浆剂少见。民国期间,西药糖浆剂使用日广,中药因提取浓缩等设备工艺问题,糖浆剂未见产品应市。
60年代,福建投产的中药糖浆剂有川贝枇杷糖浆、陈皮糖浆、复方首乌糖浆等10种。
1971年,福建省防治气管炎协作组研制出“买麻藤糖浆”,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1975年通过省级鉴定,先后在建阳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投产,1978年,该项研究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70年代投产的糖浆剂还有灵芝银耳糖浆、田基黄糖浆、复方虾须藤糖浆、舒冠通糖浆等共21种。
80年代投产的糖浆剂还有龙胆退黄糖浆、小儿七星茶糖浆、罗汉果止咳糖浆等共17种,生产中药糖浆剂的厂家有9家,出口产品有杏仁糖浆、罗汉果止咳糖浆、满山白糖浆等。至1990年,全省投产中药糖浆剂共48种,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有8项,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的有2个。1990年,全省中药糖浆剂年生产能力4137吨,产量1294.9吨。
主要品种有:
满山白糖浆 1971年初,南平市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组从民间挖掘出满山白验方,制成复方满山白糖浆,具有祛痰、止咳、消炎之功能。福建省医学研究所在这基础上,对单味满山白进行了药理、药化研究,发现满山白具有祛痰、镇咳作用,而且不含同一科属其它能治疗支气管炎植物的毒性成分——侵木毒素,故副作用少,毒性低。1975年11月,满山白糖浆通过省级鉴定。1977年8月,满山白糖浆在建瓯制药厂投产。1978年,满山白糖浆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满山白糖浆产量为21.84吨。1981年,建瓯制药厂投资20.5万元,新建糖浆车间。1983年3月,添置一台1吨多功能提取罐,使年生产能力增为400吨,当年产量为130.05吨。1984年6月,建瓶制药厂满山白糖浆QC小组运用“正交设计”,提高了满山白稠膏的有效成分和提取得率。同年,满山白糖浆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产量187.83吨。1985年产量增为287.11吨。1985~1989年,建瓯制药厂投资235万元扩建满山白糖舉生产线,并添置1台3吨提取罐。1990年新生产线投产,年生产能力增至700吨,产量为635吨。1988年满山白糖浆开始出口,当年出口4.49万瓶,1989年出口2.3万瓶,1990年出口4.86万瓶。
银耳糖浆 是三明真菌研究所于70年代末利用福建特产银耳研制成功的新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该科研项目获1979~1981年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
软脉灵糖浆 是建阳地区医药研究所、药品检验所、建瓯制药厂、省中医研究所等单位,于1981年联合研制成功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新药。1985年4月通过省级鉴定,7月在建祖制药厂投产。1986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0年产量为13吨。
头痛定糖浆 是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福州中药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等单位根据福州地区民间验方,采用地产药材“石仙桃”,于1982年研制成功的新药。用于治疗神经机能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在闽清制药厂投产,1986年产量11.12吨。1987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为12.63吨。
四、曲剂
曲剂是指中草药经过发酵后制成的固体制剂。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泉州开元寺秋水祖师创办“秋水轩药铺”,制“百草神曲”,可截疟、开脾、消积、通便。明、清两朝,泉州生产神曲的有种德堂、述济堂、紫华斋等数家药铺.各家神曲的配方和制作工艺都不一样。漳州有采芸居神曲、存恒神曲等,福州有存仁堂神曲、振兴神曲等。以范志万应神曲最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生产的曲剂有漳州制药厂的片仔癀、漳州建曲,泉州制药厂的老范志万应神曲、香莲建曲、建曲,厦门中药厂的八宝丹、肝皇丸、新癀丸,闽东建曲厂的闽东建曲,福州中药制药厂的六神曲等。出口产品有片仔癀、老范志万应神曲、八宝丹、肝皇丸、新癀丸、建曲等。
名优产品有:
(一)片仔癀
片仔癀,原名“八宝丹”,由漳州市璞山岩寺僧侣创制。具有消炎、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治疗急慢性肝炎、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并对癌症,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治病时,只要服用一小片,即可退癀(即消肿消炎),故得名“片仔癀”。由于,片仔癀处方和工艺源于和尚秘方,先取名为僧帽牌八宝片仔癀,1965年改为荔枝牌片仔癀。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御医不满朝政,隐姓埋名在漳州璞山岩寺出家为僧。片仔癀乃宫廷秘方,对跌打刀伤有特效,遂成该寺传世珍宝,秘不外泄。
民国初期,得此嫡传的延侯和尚(俗名黄拢)还俗,娶漳州馨苑茶铺李珠为妻,自此,茶铺兼制售片仔癀。当时,年产仅数百粒;每粒重一钱(3.125克),售价银元5元。1956年公私合营,该店并入漳州同善堂联合制药厂(漳州制药厂前身),片仔癀成了该厂名牌产品。由于发酵和干燥工序“靠天吃饭”,当年产量仅2432粒,全部出口。1957年片仔癀停产。1959年恢复生产,产量4288粒,出口2182粒。
60年代,共生产片仔癀15.73万粒,出口14.30万粒,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90.9196。1966年产量最高,为5.84万粒,出口5.74万粒。1977年投资11.5万元,建片仔癀车间。1979~1980年,又投资40.1万元扩建车间,添置生产设备。车间安装空调机,使温度、湿度得到控制。随着工艺流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片仔癀产量逐年增长,1970年产量为7.44万粒,1973年为29.93万粒,1977年为37.87万粒,1979年为69.18万粒。70年代共生产片仔癀287.65万粒,出口269.31万粒,占产量的93.62%。1978年,片仔癀获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9年,片仔癀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由于麝香、蛇胆、牛黄等原料涨价,片仔癀的成本不断上升。1977年,每粒片仔癀工厂成本为1.00元,1979年为1.15元,1980年为1.52元,1986年为3.73元,1989年为11.55元,1990年为13.56元。
1981年,漳州制药厂通过选育菌种,实现片仔癀人工发酵,结束“靠天吃饭”的历史。1982年,漳州制药厂投资67.9万元,外汇17万美元,引进西德水泡眼包装机,用于片仔癀包装。每分钟可包装片仔癀50粒,提高了劳动效率;装璜美观,防潮性能好,并能防止重装假冒。1983~1985年,该厂投资64.4万元,建片仔癀大楼。1984年,片仔癀获国家质量金质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百病克星大奖赛金奖。1988年起,漳州制药厂开发片仔癀系列产品,有片仔癀软膏、片仔癀肝宝、片仔癀牙膏等。80年代,漳州制药厂共生产片仔癀1705.04万粒,出口907.82万粒,占产量的53.24%。其中,1988年片仔癀产量最高,达245.06万粒,出口148.42万粒,创汇1000余万美元,是全国中成药创汇额最高的品种之一。
1990年,漳州制药厂生产片仔癀184.33万粒,出口77.92万粒,占产量的42.27%;片仔癀是福建省出口创汇最多的中成药。
(二)老范志万应神曲
老范志万应神曲由晋江人吴毓振(字亦飞)所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吴亦飞吸取泉州“百草神曲”等制作经验,研制出“老范志万应神曲”。它由砂仁、芡实、木香等52种中草药经发酵加工制成,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暑湿痢疾等症。吴亦飞鉴于诸家生产的神曲体圆且大、每块重1斤(500克)或数两(32.5克),服用、存放不便,遂将老范志万应神曲制成长方体,每块重1两,每斤16块。老范志万应神曲的制作工艺与其它神曲制作工艺不同。该药需经3次发酵,长出黄霉菌丝,取出晒干,然后文火烘烤,储藏4个月,发出清香气味后,才予出售。其子吴淡亭继承父业,对老范志万应神曲制作深入研究,药料精选,炮制认真,舂蒸细腻,荫晒有时,使老范志万应神曲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并立规范,200多年来相延为习,质量有了保证。该药“色黄褐,质坚实”,“真者煎之不化,汤作碧色”。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一书中说:神曲“唯范志字号药品精,制法妙。余与吴先生名条光同年(吴条光系吴亦飞孙),因知其详。可恨市中多假其字号,宜细辨之”。
宣统二年(1910年),老范悉万应神曲获南洋勤业展览会金牌奖。民国7年(1918年),在吕宋嘉莲花会博览会上,又被评为“世界有效良药”。民国期间,范志药铺每年生产老范志万应神曲1万多盒,产品远销东南亚一带。
1957年5月,老范志神曲厂、新中制药厂合并,成立泉州制药厂。7月,新建神曲车间投产,当年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38.90万盒,达历史最高水平。1966年,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19.31万盒,成本1.01元/盒(500克)。1969年,泉州制药厂开始生产健胃曲,产量7.12万盒,成本1.08元/盒;老范志万应神曲7.22万盒,成本0.98元/盒。
70年代,,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最高的是1979年,为13.16万盒;成本最低的是1978年,每盒0.96元。健胃曲,1972年产量最高,达11.55万盒;而且,成本最低,每盒0.99元。1986年起停产。
1979年,泉州制药厂科技人员考虑到老范志万应神曲体积大、煎服不便、贮存易蛀等因素,对神曲剂型进行改革,将成形神曲煎汤浓缩,加入糊精,制成颗粒状冲剂,投放市场。1983年,该厂在冲剂基础上,采用曲块水提稠膏加入曲块粗粉,混合制颗粒,烘干后装入棉纸袋,制成袋泡剂。这种制剂于1989年投放市场。
1980年泉州制药厂投资71.5万元,建制丸、神曲车间大楼。1981年土建完成后,又投资50万元,建神曲生产线。1987年新生产线建成投产,改变了神曲生产靠手工操作的状况。年生产能力达250吨,当年产量为13.90万盒。
由于老范志万应神曲生产过程中,药材需经过充分地发酵,成品后块重差异难以掌握。1980年,省药品标准规定神曲的块重差异误差为±3%,后根据生产实际,改为±7%,1982年5月又改为±10%。可是,成品合格率仅70%左右。1984年,泉州制药厂科技人员经过几年探索,采用新的方法,即将发酵后块重差异不合格的曲块,粉碎成粗粉,再加压成型,彻底解决了神曲块重差异的难题。1985年,范志万应神曲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80年代,药材等原辅料价格上涨,使老范志万应神曲的成本大幅度增加。1980年成本为1.20元/盒,1985年升为2.10元/盒,1989年成本为4.97元/盒。
1990年,老范志万应神曲产量24.79万盒(118.97吨),出口2.4吨,成本4.77元/盒。
五、酒剂
北宋,同安人苏颂著《图经本草》,载有小金牙酒、茵芋酒等12种药酒,其中,以菝葜为原料的,就有4种。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厦门国术师郭信春以名贵药材和高粱酿制“春生药酒”,该酒可祛风湿、补筋骨。民国9年(1920年)起,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50年代起,由厦门酿酒厂生产。该厂生产的“史国公酒”,以当归、川芎、肉桂等地道药材,配以白酒制成,能开胃暖脾、驱风祛湿。“松筠堂酒”是清末武举翁朝客集数十年实践经验,融汇古方,研制而成,有行血补气、舒筋活络之功效。“固本药酒”有舒筋活络健身强心之功效。这4种酒先后获得省优质产品的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生产的药酒中,著名品种有周公百岁酒、春生药酒等。福建名酒如陈缸酒、蜜沉沉酒、福建老酒等多采用名贵药材与高粱、大米等酿制而成,也属于药酒。
80年代,投产的药酒有:泉州制药厂的乌鸡桂元酒、海蛇天麻酒;厦门中药厂的醉虾酒、金芍补血酒;永泰制药厂的十全大补酒;德化县酒厂的十全大补酒、人参状元红酒;周宁县酒厂的虎骨木瓜酒、当归补血酒、白术酒;宁德市酿酒厂的潭竹青酒;松溪县酒厂的闽北古酒;永安市酒厂的长寿竹酒;莆田市酒厂的虎骨酒;福州第一酒厂的三鞭酒等。出口产品有周公百岁酒、醉虾酒、陈缸酒等。
主要品种有:
周公百岁酒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长乐梁章钜在甘肃任职时,得到周公百岁酒处方,“谓可治聋明目,黑头发驻颜”。经多人验证,确为良方。梁章钜任广西巡抚时(1840年前后),由其侄儿传至福州(见梁章钜著《归田琐记》卷七)。福州据此方生产周公百岁酒的,有回春药店、咸康药店、广芝林药店、元昌药店等,以回春药店酿制的周公百岁酒最为出名。该店监制严格,选用上等药材酿制周公百岁酒,成品上坛时,用生漆标封,经3年才能上市。本世纪初,回春药店推荐用周公百岁酒戒鸦片。戒烟时,先用周公百岁酒冲服鸦片泡,逐步将烟泡量减少,可达到断瘾的效果。由此,该店酿制的周公百岁酒销路大增,闻名遐迩,成为名牌产品。民国23年(1934年),获福建省物产竞赛会特别奖,并申请金象注册商标,这是福建省中成药的第一个注册商标。1966年起,周公百岁酒由福州中药制药厂独家生产。1982年、1988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福州中药制药厂还生产参桂补酒、安络痛酒、十全大补酒、海蛇酒等。
陈缸酒(原名沉缸酒) 系龙岩酒厂生产的名优产品。该酒以冬虫夏草、沉香等名贵药材,经长年陈酿而成。有舒筋活络、健脾补肾等功效。1963年以来,连续9次获得国家金质奖。1988年3月,被中国酒文化研究会定为“中华名优保健酒”。该厂生产的古兰延寿酒、养身酒系以沉缸酒为酒基,配以绞股蓝等药材,酿制而成;具有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功效,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1988年4月均获得国家高级营养滋补酒银奖。
蜜沉沉酒 福安县酒厂研制生产的“蜜沉沉酒”,以冬虫夏草、党参、当归等药材配以低度米烧陈酿而成,能补脾健胃,198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福建老酒 福州市第一酒厂生产的“福建老酒”,采用上等糯米与60多种药材调制的药白曲酿而成。1983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蕲蛇酒 光泽县酒厂研制成功的“蕲蛇酒”,选用活蕲蛇和优质米酒酿制而成,可治疗肌肉麻痹、风湿关节痛等。获福建食品工业“武夷奖”,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中华猕猴桃酒 政和县酒厂研制成功的“中华猕猴桃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铜质奖。
六、其它
传统剂型还有粉散剂、硬膏剂等,福建生产的散剂有养脾散、纯真珍珠粉、紫雪散、跌打止血散、大七厘散、珠珀惊风散、消积散等54种,硬膏剂有拔毒膏、化核膏、狗皮膏等7种。
养脾散 清乾隆年间,永春县达埔乡和元堂李汝温创制此药。该药由党参、肉桂、砂仁、丁香、白术、莲子等几十种药材配伍而成,能健脾补胃、消积止吐、去湿利水、增进食欲;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功效显著,对水肿、黄胆亦有效,远销东南亚一带。1956年,和元堂公私合营,并入永春县医药公司。1958~1980年,由永春县医药公司中药材加工厂生产。1985年起,由永春制药厂生产,产量15.96万瓶,出口5.63万瓶。1990年产量为12.57万瓶,出口1.75万瓶。其中,1986年出口量最大,为6.9万瓶;1987年产量最高,为24.65万瓶。
纯真珍珠粉 1968年泉州制药厂研制成功投产的儿科用药,主治小儿惊风、心悸,外治咽喉口舌肿痛糜烂、溃疡,久不收口。近几年扩大用途,已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等症。该药产量逐年提高,1979年产量为3.82万瓶,1985年为17.03万瓶,1987年为53.16万瓶。1989年,泉州制药厂生产的纯真珍珠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为86.46万瓶。
80年代出口产品还有消积散、珠珀惊风散、胃散等。
第二节 现代剂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先后建立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厦门中药厂等中成药工厂。40多年来,这些工厂通过扩建、改造、新建厂房,引进、消化化学药品制剂生产技术和设备,添置新设备,使中成药生产从手工作坊生产形式,逐步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形式。同时,改进中药提取浓缩生产技术和设备,采用化学药品的剂型,开发中成药现代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剂、注射剂、油膏剂、喷雾剂、口服液、酊剂等。这些新剂型服用方便,提高了中药的疗效,扩大了中药的用途。
一、片剂
60年代中期,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制药厂(福州屏山制药厂前身)、泉州制药厂、漳州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等先后开始生产中药片剂。品种有: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跳骨片、蛇伤解毒片、五苓片、霍香正气片等8个。70年代投产的品种有34个,80年代投产的有41个。1980年,全省中成药片剂年生产能力为349吨,产量为274吨。
至1990年,福建投产的中药片剂品种有83个。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有15项,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的有5个。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产品除了主要品种新癀片、海珠喘息定片等外,还有: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的消痰咳片,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厦门中药厂等开发的情安喘定片,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厦门中药厂黄建平等研制成功的消渴降糖片,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厦门中药厂唐永茂等开发的心益好片,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出口产品有山楂降脂片、海珠喘息定片、新癀片、牛黄解毒片、通脉降脂片、银翘解毒片等20余种。
1990年,全省中成药片剂年生产能力为1601吨,产量486.40吨。中药片剂出口1393.38万片。
主要品种有:
胃得安 该药又名无价金丹,具有和胃止痛、健脾消积、安神宁心、消炎解痉等作用,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1970年,福州军区总医院内四科主任蔡磷等人根据明龚延贤《寿世保元》中的无价金丹处方,加工成散剂,用于临床,证明对胃脘疾病有疗效。1971年,在处方中增加马兰(水煮)、紫河车等,有效率达90%。福州军区总院药局制剂室(福州梅峰制药厂前身)按新处方生产少量片剂供临床使用,定名为“胃得安”。1971~1980年,共生产7000多万片,产值70多万元。1981年产量1077万片,成本1.15元/瓶(100片)。1985年,福州梅峰制药厂生产的胃得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量15768万片,成本1.02元/瓶。1990年产量38830万片,成本1.35元/瓶。1981~1990年产量19.77亿片,产值2515.45万元。
海珠喘息定片 这是厦门中药厂于1972~1974年开发投产的治疗哮喘病良药。它系以海珠粉为主、中西药结合的复方制剂,具有平喘祛痰、镇咳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等疾病。海珠喘息定片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1年、1986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产量5999.68万片,出口98万片;1985年产量16644万片,1990年产量18523万片,出口264万片。
新癀片 这是厦门中药厂在民间验方的基础上,于1976年开发的消炎止痛新药。具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作用,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无名肿毒、外伤引起的炎症等;对食管贲门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止痛、缓解吞咽梗阻等作用。1977年投产,产量127.68万片。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1988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产量3055.92万片,1990年为6559万片。1981年,新癀片开始出口,出口数量为80.06万片,1991)年出口108万片。
天麻蜜菌片 这是三明真菌研究所1977年开发的新药。蜜环菌片具有镇静及抗惊作用,并能改善血液循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惊风失眠、肢麻等症。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福建生产天麻蜜环菌片厂家有三明真菌研究所、沙县制药厂和三明制药厂。1980年全省天麻蜜环菌片产量3063.65万片,出口192万片。1984年,三明制药厂生产的三元牌天麻蜜环菌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全省天麻蜜环菌片产量为10777万片,其中三明制药厂产量5132万片,三明真菌研究所产量2947万片,沙县制药厂产量2698万片,出口620万片。1990年,全省天麻蜜环菌片产量17466万片,其中三明制药厂生产6668万片,沙县制药厂生产6216万片,三明真菌研究所生产4582万片。
消症益肝片 此系1978年2月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和福州中药制药厂联合开发的新药。它具有破瘀化积、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1984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并投产。1986年产量1155万片,成本6.97元/瓶(100片)。1987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产量1018万片,成本8.72元/瓶。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产量为687.73万片,成本8.75元/瓶,出口53.3万片。1989年产量440.5万片,成本10.72元/瓶。1990年产量807万片,成本8.99元/瓶。
银蜜片 这是三明真菌研究所1979年开发的新药,它采用银耳耳基和蜜环菌发酵液浓缩精制而成,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并能止咳化痰、镇静安眠,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1982年,该科研项目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1986年产量2896万片,出口20万片;1989年产量289.44万片。
山楂精降脂片 这是三明制药厂聂国钦等于1983年2月研制成功的降血脂新药。该药以北山楂为原料,提取精制而成。它不仅降脂作用显著,还具有降血压、抗心律不齐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等症。1983年产量647.16万片,产值22.65万元,成本2.96元/瓶(100片)。1984年产量增为1314万片,出口12万片,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成本降为2.21元/瓶。1987年11月,聂国钦等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山楂精制备工艺发明专利。1988年,山楂精降脂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0年产量4246.84万片,产值170.31万元,出口341.69万片,成本3.01元/瓶。至1990年共生产21973万片,出口1156.15万片。
二、冲剂
60年代末,福建在中草药剂型改革中,吸收汤剂、糖浆剂的优点,开发冲剂品种。70年代,有感冒解毒冲剂、腹安冲剂、乌梅冲剂、生脉冲剂、玫瑰茄冲剂、复方虾须藤冲剂等19种。80年代,开发了云芝肝泰冲剂、芪枣冲剂、板兰根冲剂、肾舒冲剂、益母草冲剂、排石冲剂等56种。冲剂大宗品种有板兰根冲剂、精制胖大海、复方枇杷止咳冲剂、罗汉果止咳冲剂、小儿化痰止咳冲剂、消积灵冲剂、山楂冲剂等。
至1990年,福建先后投产的中药冲剂有75个品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有2项,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的有2个。1980年,全省冲剂年生产能力为534吨,产量243吨。
1990年生产能力为3700吨,产量838.77吨。出口品种有玫瑰茄冲剂、感冒退热冲剂、芪枣冲剂、肾舒冲剂等近十种。
主要品种有:
感冒退热冲剂 这是福州中药制药厂1974年开发投产的产品。当年产量仅0.15吨,1979年增为5.5吨。80年代,生产厂家有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三明制药厂、泉州宝盖山制药厂、泉州罗裳山制药厂、永泰制药厂等。1986年产量10.47吨,1990年产量258.5吨。
玫瑰茄冲剂 这是1975年厦门中药厂开发的产品,1980年产量184.18吨,出口3.83吨。80年代除厦门中药厂外,福鼎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泉州罗裳山制药厂等也生产玫瑰茄冲剂。该冲剂清凉解暑、开胃生津,是夏季或高温作业者的可口清凉保健饮料。1983年产量最高,达258.73吨。1984年,厦门中药厂采用离心薄膜蒸发器浓缩玫瑰茄浸出液,使冲剂色泽鲜艳,质量稳定。翌年,该厂生产的玫瑰茄冲剂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厦门中药厂与厦门大学共同研究的《pH差方比色法测定玫瑰茄冲剂红色素含量》和《玫瑰茄冲剂色泽稳定性的初步研究》等课题,1988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全省玫瑰茄冲剂产量96.57吨,其中厦门中药厂生产53.37吨,福鼎制药厂生产43.2吨。1990年,全省玫瑰茄冲剂产量7.64吨,其中厦门中药厂生产0.64吨,泉州罗裳山制药厂生产7吨。
芪枣冲剂 这是1985年厦门中药厂郑一民等开发投产的产品,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扶正固本等功效,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免疫功能下降等症。1986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产量111吨。1987年产量最高,达233.62吨,产值323.51万元。1988年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19吨,产值51万元。
肾舒冲剂 这是厦门中药厂1985年开发投产的产品。选用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瞿麦等10种中草药精制而成。用于治疗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1986年产量0.2吨,1990年产量1.6吨。
三、胶囊剂
60年代初,福建开始生产胶囊剂。漳州制药厂于1962年投产的蜂乳胶囊、1967年投产的茵胆平肝胶囊,是福建最早生产的品种。70年代,由于空心胶囊原料不足,胶囊剂开发的品种只有清火栀麦胶囊、复方炎得平胶囊、泻痢灵胶囊、阑尾消炎灵胶囊等4种。
80年代,由于胶囊剂具有能掩盖药物苦味及其它不适味道、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发展迅速。福建开发投产的品种有美国洋参丸、中国灵芝胶囊、炎得平胶囊、虫草菌胶囊、感冒康胶囊、鸡骨草丸、栀子清火丸等36种。1984年,厦门制药厂投资88.84万元,外汇24.12万美元,从西德购进胶囊灌装机、铝塑水泡眼热合机等设备,用于加工生产美国西洋参胶囊。厦门中药厂投资78.53万元,外汇19万美元,引进胶獎充填机、水泡型模剂机等设备。引进的设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胶囊剂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至1990年,福建先后投产的中药胶囊剂共42个品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有3项,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的有2个。
1990年全省胶囊剂生产能力为469吨,产量129.76吨。出口产品有606消炎胶囊、中国灵芝胶囊、天麻杜仲虎骨丸、蜂乳胶囊、鼻炎丸、芦荟健美胶丸、御宫回力胶丸、参茸风湿胶丸等10多种。
主要品种有:
赛霉安胶囊 1959年,泉州老中医王鸿珠献出祖传13代的“赛霉安”秘方,制成赛霉安胶囊及外用粉剂。1978年该药获省科学大会奖。赛霉安胶囊用于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984年起由泉州赛霉安制药厂独家生产。
炎得平胶囊 这是利用福建地产药材——穿心莲(俗名一见喜)研制成功的新药。70年代先以片剂投产,80年代初改为胶囊剂,掩盖原生药的苦味,提高该药的生物利用度。1983年厦门中药厂首先投产,后相继投产的有福州中药制药厂、泉州制药厂、闽清制药厂、福州第二制药厂(后更名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福州屏山制药厂等。1986年全省产量10.75吨,1990年全省产量14.29吨。
复方炎得平胶囊 这是在炎得平处方中加入买麻藤配制而成。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镇咳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扁桃腺炎、腹泻痢疾等。1983年福州第二制药厂、厦门中药厂、永泰制药厂相继投产。1986年全省产量7.53吨。1990年产量38.47吨,其中福州抗菌素厂制剂分厂生产4.2吨,永泰制药厂生产34.27吨。
首乌喘息灵胶囊 这是1981年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制药厂研制成功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新药,1982年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产量752万粒(1.88吨),产值37万元。
胜红抗炎素胶囊 这是1982~1985年福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闽清制药厂联合研制的治疗急慢性盆腔炎新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理气止痛、化瘀散结之功能,还可用于治疗咽炎、扁桃腺炎等症。1986年投产,产量5.25吨。1988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量5.45吨。1990年产量3.9吨,其中闽清制药厂生产2.89吨,福州中药制药厂生产1.01吨。
四、注射剂
70年代初,福建开始生产中药注射剂。1971年,建阳制药厂投产的仙鹤草注射液是福建生产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相继投产的有鹿茸精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黄夹甙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三尖杉酯碱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等。80年代开发投产的有柴胡注射液、复方板兰根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天麻精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等。至1990年,共投产中药注射剂18种,获省级以上科技奖的有3项,厂家有福州屏山制药厂、建阳制药厂、古田制药厂、福州梅峰制药厂、福州中药制药厂、福州制药厂等。
70年代,由于中药提取、浓缩等设备工艺技术不过关,注射液易发生沉淀等质量问题,产量上不去。80年代,各药厂相继添置了多功能提取罐、薄膜蒸发器、浓缩锅、离心机等设备,改进了工艺,产品质量有了提高,产量随着市场需求,波动很大。1983年,全省仅生产柴胡注射液5万支、鹿茸精注射液6万支。1984年,柴胡注射液增为118.18万支,鹿茸精注射液增为29.23万支。另增产板兰根注射液135.1万支、鱼腥草注射液133.05万支。1988年产量最高,全省共生产注射液1480.29万支。1990年只生产香菇多糖注射液16万支。
主要品种有:
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和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 1971年,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发了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该药由福州制药厂制成注射液用于临床。1977年5月,三尖杉酯碱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在福州屏山制药厂投产,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产品没有打开市场,只少量生产。1978年,“抗癌新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省血液研究室吕联煌等进行的“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菇多糖注射液 1976年7月,福州梅峰制药厂林明爱、龚俊涛、王宗成等从香菇子实体中提取香菇多糖,试制香菇多糖注射液。1988年5月,该产品通过鉴定。1989年,香菇多糖注射液的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香菇多糖注射液正式投产。
五、油膏剂(①本书油膏剂是指从中草药中提取制成的流浸膏、煎膏或芬香油剂)
60年代投产的有当归养血膏、甘草流浸膏、琼玉膏、添精补肾膏等5种,70年代投产的有风油精、玉树油、砂仁驱风油等5种,80年代投产的有叶绿油、白花油、万宝油、参芪膏、益母草流浸膏、蛤蚧党参膏等9种。
1988年起,泉州制药厂采取来方加工形式生产出口元参浸膏液、大黄浸膏液、川牛膝浸膏液、金银花浸膏液、天花粉浸膏液等36种中药浸膏液。
主要品种有:
风油精 这是漳州香料总厂1972年开发的外用药品,具有消炎镇痛、清凉止痒、驱风等功能。可提神醒脑,解暑驱秽,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头痛牙痛、小儿肚痛、舟车眩晕、蚊虫叮咬等。1976年投产,1978年生产950.19万瓶(3克装)。1982年分别生产3189.14万瓶(3克装)和178.02万瓶(6克装)。1985年,3克装的风油精产量最高,为7040.91万瓶。1990年,风油精产量2689.04万瓶(3克装)和708.52万瓶(6克装)。1981年、1985年、1990年,漳州香料总厂生产的风油精3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1988年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1990年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
叶绿油、白花油 这是福州中药制药厂1980年开发投产的外用药品,分别于1983年、1987年先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叶绿油产量13.26万瓶,1989~1990年停产。白花油产量151.2万瓶,成本0.65元/瓶。1990年,白花油产量182.4万瓶,成本0.54元/瓶。
六、其它
福建开发的新剂型还有:口服液、喷雾剂、搽剂等。
80年代初,福建中成药口服液制剂开始采用小玻璃瓶灌装,称之为“口服液”。采用这种新工艺、新包装的中成药有:邵武农场的鲜竹沥,建瓯制药厂的双宝素、人参王浆,厦门中药厂的人参皇浆、醉虾酒、宁血糖浆、生脉饮等10种。
1983年,闽东第二制药厂从浙江引进技术和设备,采用曲颈小瓶包装鲜竹沥。1989年该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麝香正骨水系福州骨伤科名医林如高根据祖传秘验方,用红花、麝香、田七等15味中药制成的外用搽剂,具有活血化瘀、解痉镇痛作用。1985年,福州屏山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1986年产量458万瓶(10毫升装)。1987年产量35.7万瓶(20毫升装)和50.82万瓶(10毫升装),成本分别为0.69元/瓶和0.56元/瓶。1990年产量61.47万瓶(20毫升装)和49.32万瓶(10毫升装),成本分别为1.31元/瓶和0.91元/瓶。
其它产品还有冷镇痛气雾剂、寒痛热敷袋、枯痔疔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