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饮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0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饮片
分类号: R282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中药炮炙历史悠久,形成了闽东、闽南、闽西北、福州、莆仙等5个流派。自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药材加工逐步采用机械加工代替手工操作,并通过技术改造增加饮片炮制品种。提出暂免征收产品税等政策支持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药材 饮片

内容

一、加工炮制
  福建中药炮炙历史悠久。东晋(317~420年)时,葛洪曾到霞浦县四十一都炼丹。他在名著(肘后方)中有炮制丹药品种和方法的记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长乐朱端章著《卫生家宝方》六卷。此书卷首载药物修制总例,记载300余种药物炮炙之法。嘉定元年(1208年),武夷(今武夷山市)许洪纂《和剂指南总论》(一名《药石炮炙总论》),是流传较广的制药专著。宋代还有泉州李迅著的《集验背疽方》、永春刘明编纂的《活人事证方》二十卷及其续集《活人事证方后集》三十卷,均有药物配制方法的记述。自宋以来,福建医药名家辈出,如明代的熊宗立、清代的陈修园等,都对中药研究有过许多贡献。自鸦片战争以后的百余年间,中医中药受到严重歧视和摧残,得不到发展,炮制操作技术分散在药工人员手中,他们的丰富经验多靠师傅口传心授。因此,在学术发展和经验交流方面受到影响,也造成各地炮制方法不统一。福建中药的加工炮制,由于地域、气候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形成闽东、闽南、闽西北、福州、莆仙等5个流派。
  在饮片加工炮制中,福建各流派对药理、性味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只是在工艺、操作和某些品种炮制配料上有所不同。闽西、闽北流派,汲取江西樟树、南城的技艺,并与当地传统工艺相结合,切片精湛,被誉为“天麻蝴蝶片,甘草柳叶片。白芍薄如纸,枳实鹦鹉眼。半夏飞上天,槟榔不见边”,饮片美观易煎,便于充分发挥药效。闽东流派把杭州、福州的炮制方法与本地传统工艺融为一体,有些品种炮制具有独到之处。如为适应当地水上气候,采取姜法炙竹茹,以减低凉性,增强温胃止呕作用;对砒石、甘草、牛黄等品种,也有特殊的炮制工艺。福州流派历史悠久,技术考究,品种多,规格全,如妇科用药有“四制附子”等。其它如鳖血柴胡、鳖血丹参、苏子制霜等品种都有特色。闽南流派也是历史悠久,对一些品种炮制尤为讲究。如夜明砂除筛净灰肩杂质外,还用甘草汤浸泡,淘去沙土;蛇蜕用甘草渍洗,并以黄酒除腥。闽南与福州在炮制配料上有所不同。如制陈皮,福州以陈皮加酒、醋、盐水拌匀,闷半天吸干后,用大火蒸透至上气为度,再晒干;厦门则以陈皮加盐、姜汁、醋浸15分钟,蒸至有香味时,停火闷1天,使色转黑后晒干。两者配料的数量比例亦有差异。莆仙流派采用福州、闽南的某些技艺,并与本地传统工艺融为一体,对制炭类、制霜类特别讲究。如乌梅制炭,增强收敛、止汗、生津、抑虫的作用;蜂房用甘草汤浸洗,消除毒性等。各地炮制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历史上形成的饮片炮制“各地各法,一药数法”,这一方面反映炮制的内容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给炮制研究和制订炮制规范,带来困难。
  饮片炮制是古老的手工业。以往一般都是前店后场,药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各店技术高低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医药(药材)公司除组织老药工带徒弟外,还先后举办饮片炮制培训、进修班,旨在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同时,省有关主管部门逐步把培养中药人才纳入正规教育。1959年9月,福建省卫生厅创办南安药材学校,1962年并入晋江卫生学校,改为药材班。后来该班并入福建卫生学校续办。1979年9月,福建省商业学校新设中药材班,次年该班划出,单独成立“福建医药学校”。1985年,福建中医学院新设中药系,学制3年。继后,以大、中专教学力量为基础,开办中药大中专函授教育。为了加强中药在职人员教育辅导,1984~1985年,省医药总公司在涵江举办中药技术骨干培训班两期;1985年,省药材公司在福州举办中药切制机械培训班两期。这些学员学习结业后回各地区单位开办培训班。
  在学术研究与质量管理方面,1964年4月,省卫生厅根据省卫生学会1963年11月召开的全省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学会讨论结果,印发《中药调制规则》、《中药代煎操作规程》、《中药饮片加工分工意见》和《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技术资料》。1975年5月,福建省医药公司根据省科委编写《福建药物志》的要求,收集整理167种饮片的加工炮制方法。同年12月下旬,省医药公司在南平市召开改善经营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座谈会。各医药站、县公司在会上交流了使用草、片两用切药机、青皮切丝机、泽泻脱毛机、自动磨刀机、饮片烘干机、粉碎机、打包机、堆垛机等的经验。研究推广在饮片炮制上以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工艺。1982年7月中旬,省医药公司在福州召开全省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会议,传达贯彻庐山全国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会议精神。转发了国家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中药饮片质量检查评比办法》。着重研究饮片质量管理和加工炮制质量标准,并部署开展检查评比工作。同年8月10日,省医药公司印发《福建省第一批饮片(65个品种、规格)质量试行标准》。同年9月中旬,全省饮片加工炮制质量检查汇报会上评选出云霄、霞浦、建阳、永安、龙岩、福清、泉州等7个县(市)饮片厂和福州回春药店、厦门延风药店为加工炮制质量优胜单位。同年11月1日,省医药公司印发《中药材加工炮制质量管理规则试行草案》、《饮片加工炮制质检部门工作职责试行草案》和《中药切制厂岗位责任制试行草案》。1983年8月中旬,全省各地区医药分公司(站)组织力量,对本地区医药系统的饮片加工炮制进行检查。同年九月中旬,各分公司(站)集中汇报和评选加工炮制先进单位,并同时召开老药工座谈会。研究如何提高饮片加工炮制技术和产品质量。同年10月23~27日,省医药公司在泉州召开全省饮片加工炮制质量检查评比会。会上交流了经验,并将各地带来的65种样品进行评比,评选出德化、建阳、长泰、福安、三明、莆田等县(市)医药公司饮片厂、厦门医药站中药加工厂、福州回春中药店、武平县城关第一医药门市部为质量优胜单位。1986年1月1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工作的报告》。全省各地、市、县饮片厂普遍建立或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制订岗位责任制、产品质量检查监督制度。省、地、县自下而上层层检查评比,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并通过技术考核和岗位考绩,评定技术职称。建阳县医药公司饮片厂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加工品种达459种,为建厂时的7倍多。该厂厂长夏炳炎先后改进16种中药加工炮制新工艺,如鼓型速效炼石炉和隔绝空气炒碳法等加工炮制方法,先后在上海《中成药研究》、广州《中药材》等刊物发表有关这些改进方法的文章。1989年,《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出版。
  二、生产网络
  50年代前,饮片炮制和丹、膏、丸、散等中成药制作采取前店后场的形式进行。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各医药(药材)站、县(市)公司先后建立药材加工厂(场),对大批量的药材品种和销量大的成药由医药公司(站)组织生产和调拨,逐步以机械加工代替手工操作,大大提高工效。但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逐渐消失。60年代起,中成药生产由中药厂进行,药材加工厂集中精力增加饮片炮制品种。1975年,通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省医药公司分期分批购置一些药材加工机械分配给各县(市)饮片厂(场)。1982年,全省药材商业系统共有饮片厂71个,切药机136台,职工1019人。1983年,省公司制订《福建省中药饮片加工场点改造建设规划》。1983~1988年,全省共投资411.7万元,对43个饮片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或扩建厂房,添置各种机械设备。已投入生产的有厦门、建阳、建瓯、浦城、政和、云霄、德化、大田、三明、漳平、武平、连城等市、县饮片厂。福州市饮片厂于1986年列入全国第一批技改重点项目,设计投资规模300多万元,1989年投产。为支持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企业的发展,1986年8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下达通知,规定对医药生产企业加工生产中药饮片的销售收入,暂免征收产品税;加工中药饮片取得的加工费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独立核算的专业中药饮片加工厂,从1986年1月1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扶植饮片厂增加自身发展的能力。80年代以来,技术改造又有了新的发展。
  1990年,全省各地医药公司共设有饮片厂38个。全省60多所中医院和118所设有中医科的综合医院也设有饮片加工厂(场),国营、集体、个体中药店和乡卫生院,大都设有小型饮片加工设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