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00
颗粒名称: 二、养殖
分类号: R282
页数: 2
页码: 26-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中药资源丰富,包括金边地鳖虫、鲍鱼、蛤蚧、蜂蜜、蛇、鹿、牛黄、海马、珍珠、僵蚕、龟鳖、鹌鹑、乌骨鸡和家鸽等。
关键词: 福建省 药材生产 养殖

内容

金边地鳖虫 系福建特产,分布在沿海各地。70年代初,莆田、漳浦、安溪等县多处进行室内试养,获得成功,有些养殖专业户因而发财致富。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具有破瘀血、通经络之功效,1982年全省地鳖虫收购量达11.3吨。
  鲍鱼 为味美的海珍保健食品,其壳即为中药石决明。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功效。70年代,先后在东山、平潭等县进行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取得成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末,已能提供商品。
  蛤蚧 系珍稀贵重药材,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之功效。厦门市从广西引进蛤蚧是在山上放养,已有繁衍生息。1974年试验捕捉留尾作药用后再放生繁殖。因放养的数量少,尚未形成商品基地。
  蜂蜜 系中药配方、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的常用药材。养蜂酿蜜是福建由来已久的民间传统养殖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果林的不断发展,蜂蜜产量不断提高,除满足药用需要外,还有大量提供用作食品、饮料。
  蛇 其胆、肉、油、皮、血及毒液皆有药用价值。福建的蛇类品种较多,尤其是蕲蛇,属福建名特产。70年代初,邵武、浦城、光泽、泰宁、宁化等地相继办起蛇园,初步取得经验。武夷山蛇园,在提取蛇毒、生产蛇酒及其它产品等方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各地在蛇类的养殖中,对其生态环境和病虫害防治,尚缺乏配套的技术经验,因此成功率不大。
  鹿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霞浦县“香山堂”药店引进北方鹿饲养,制售全鹿丸。自1963年开始,福建先后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引进梅花鹿饲养,在福州、安溪、大田、沙县、将乐、武平、尤溪等地建立了养鹿场,1986年全省存栏数达437头,其中雄鹿150头。尤溪县1970~1973年两批引进25头,1986年发展存栏数达140头,其中产茸95头,年产鹿茸22.83公斤,价值27万多元。
  牛黄 珍稀贵重药材。80年代中期,柘荣县试验人工培育天然牛黄,产品符合药用质量要求,是一项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生产项目,1990年正在扩大生产实验。
  海马 珍稀贵重药材,具有补肾壮阳、镇静安神、消肿止咳之功效。分布在福建沿海海藻丛中。70年代初,晋江、泉州、惠安、同安、龙海等县(市)先后转野生为家养,初步掌握海马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方法。晋江安海还做到一年繁殖两代,并有部分商品收购。后因受台风大潮袭击损失及伺料来源日渐减少,各地养殖场在70年代后期相继下马。
  珍珠 系贵重药材,具有清热明目、镇惊安神、收敛生肌的效用。1974年,泉州市医药公司聘请上海技术员指导,在寻尾村养殖淡水珍珠。之后,惠安、南安等县也先后进行人工养殖,取得成功,并有部分商品收购。但由于养殖场地分散,防护困难,被盗损失严重,影响继续生产。
  僵蚕 具有祛风痰、逐寒湿的功效。1973年,晋江县医药公司从浙江引进蚕卵,创办僵蚕场,当年收获部分商品,但因缺乏桑叶饲料,终难扩展饲养。
  龟鳖 70年代曾在尤溪县试验养鳖。80年代以来,福州地区龟鳖养殖场在寒冷季节利用温泉促使加速生长,已见成效,并能提供部分商品。
  鹌鹑 其肉具有补中气、壮筋骨、止泻的功效;其蛋,民间誉为“动物人参”,是老小皆宜的滋补品。70年代后,福、厦、甫、漳、泉等地转野生为家养,已可基本满足供应。
  乌骨鸡 其肉具有补肝肾、益气血、清虚热的功效,也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自清代起,乌骨鸡是福违沿海各地传统饲养的家禽。
  家鸽 其肉具有解诸药毐,调精益气的功效,可治恶疮疥癣,风瘙白癜。80年代后,全省各地均存饲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金边地鳖虫
相关专题
鲍鱼
相关专题
蛤蚧
相关专题
蜂蜜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鹿
相关专题
牛黄
相关专题
海马
相关专题
珍珠
相关专题
僵蚕
相关专题
龟鳖
相关专题
鹌鹑
相关专题
乌骨鸡
相关专题
家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