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299
颗粒名称: 一、种植
分类号: R282
页数: 4
页码: 2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历代种植的药材以茶、黄弹子、茉莉花、荔枝、龙眼、橄榄、甘蔗、芒果等为主,经过引种试种和转野生为家种、家养工作,福建的药材产量逐渐增加,其中茯苓、麦冬、巴戟天、太子参、肉桂等品种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开放,福建的药材生产出现了一些变化。1990 年全省种植药材30877 亩,仅是1978 年的27.8%,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不过,种植场的试验和引进试种也为福建拓展了很多药材种类和产地。
关键词: 福建省 药材生产 种植

内容

福建历代种植的药材以交叉品种为多见。
  茶 福建最早种植的药材之一。福建历代名茶有福州方山露芽、武夷岩茶、安溪清水岩茶、铁观音、茉莉花茶等。
  黄弹子 又名王坛子。《齐民要术》说:“王坛子如枣大,其味甘,出侯官”。民间常用于消食顺气,除署热。《闽产录异》载:“黄弹子以糖或盐腌之,能化痰,顺气”。
  茉莉花 原出波斯,晋代福建引种。《本草纲目》载:“茉莉花辛热无毒……长发、润燥、香肌,亦入若汤”。明代汪机云:“茉莉根热,有毒,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痛也”。相传华佗的“麻沸散”方中有茉莉根。现福建产茉莉花主要用来制茉莉花茶。
  荔枝、龙眼 原生南越,隋唐间福建引种。荔枝肉、壳、核皆入药。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记载:荔枝“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龙眼,梁代陶弘景曰:“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宋代,福建已成为全国荔枝、龙眼的主产地。
  橄榄 原出岭南,唐代福建已有。《开宝本草》载:“橄榄生食、煮饮,并消酒毒,解鲐鱼毒”。榄仁,“主唇吻燥痛,研烂敷之”。
  甘蔗 原出江东。梁代陶弘景云:“甘蔗下气和中,助脾气”。福建宋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成为全国主产区之一。
  芒果 原出荷兰。宋代漳州、台湾皆种之。《闽产录异》曰:芒果“可愈腹疾”。《福建药物志》载:“芒果可预防结肠癌及由于饮食中缺乏粗糙食品造成的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发展药材生产。1958年10月28曰,中共福建省委下达《转发卫生厅党组为贯彻中央关于中药材生产指示的报告》。各地扩大传统药材品种生产,并积极进行药材的引种试种和转野生为家种、家养工作。至1958年底,全省各地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共开办药材试验场、种植场1753个,各县(市)医药公司自办药场58个,全省合计种植面积达6107亩,引种、试种、试养92个品种,其中,成功20种,成活22种,失败50种。
  从1963年起进行3年调整,药材生产除“大跃进”期间幸存的厚朴、杜仲、黄桕、肉桂、白术、山药、菊花等品种得到恢复发展外,又引进试种、试养成功一些品种,如黄连、田七、生地、茯苓、麦冬、梅花鹿等。药材生产元气刚刚恢复,1966年起,却又受到“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的严重干扰。1975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商业部、卫生部、农林部、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达《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解决供应紧缺问题的通知》后,药材生产情况开始转。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药材生产大幅度增长。1978年3月8曰,国务院批转《全国中药材生产会议纪要>,各级党政及药材公司更加重视,福建药材生产掀起新高潮。由于福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北药南移,南药引种,都有其适宜的土壤气候。据统计,全省1978年家种、家养药材发展到8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111056亩,其中药材造林16071亩。采集药材500多种。其中,茯苓年产量2040吨、麦冬1904吨、北沙参415吨,成为全国主要产地之一;山药、生地、川芎、.太子参等也自给有余,可供外调;南药砂仁、巴戟天、肉桂等的生产也有较大发展。
  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福建的药材生产从集体经营变为个人承包。农副产品市场开放,价格放开,在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竞争下,各地药材公司自发地把主要精力从抓生产转向抓购销,而药材生产工作相对削弱。沿海开放地区农民致富门路多了,药材种植业受到冲击,以致麦冬、北沙参、生地、山药等品种的生产出现大滑坡。1990年,全省种植药材30877亩,仅是1978年的27.8%;其中,药材造林7276亩。
  引种主要品种有:
  茯苓 具有健脾补中,利湿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是配方常用药。建宁、汀州、延平、兴化皆产野生茯苓,但产量低,60年代以前长期供应不足。福建寿宁县个别药农以鲜茯苓切块贴在活松树根上,转野生为家种,收益并不高。1955年,建瓯县从湖北、安徽引种。1964年起,安溪、长泰、漳平、尤溪等县先后也从安徽、湖北引进种苓,聘请老药农指导了采用松段木肉引方法,进行试种。1966年,推广松段木肉引方法,生产茯苓。1974年,三明真菌站研究人员与尤溪县医药公司合作试验,把“肉引”改为“菌引”。经过两年试验,取得成功。为了防止菌种退化,又试验将无性繁殖改为有性繁殖,创造了“怀孢子”接种法。这是全国茯苓生产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安徽、湖北等10多个省、市、区科技、生产人员及老药农,纷纷来尤溪参观学习,推广应用。在茯苓“肉引”改为“菌引”的成功经验推动下,三明、古田、沙县等地进行了白木耳、香菇、猴头菌、天麻、蜜环菌、冬虫夏草菌丝体等“菌引”试验,相继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尤溪县医药公司开展松树综合利用试验,改变段木栽培方法,利用树兜、枝桠接种,栽培茯苓,节约了大量生产用材。尤溪经验推广后,1979年,福建省茯苓产量达到2594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全国茯苓主产地之一。福建的茯苓,子实体结实、质地洁白,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日本客商特地到尤溪考察,认为还具有无环境污染的优点,指定要进口该县的产品。
  麦冬 系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的常用药,以往也是全国供应紧缺的品种。1963年推广古田县野生转家种的经验后,闽南一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产量高、质量好,又可利用农作物边隙地套种,生产发展很快。1978年全省产量达1904吨,成为全国主要产区之一。并经省内外专家鉴定,属优质品。80年代,由于产大于销,产量降到100吨上下。
  巴戟天 具有补肾阳,壮筋骨,怯风湿之功效。1976年,福建开始试验野生转家种。经过几年研究,初步解决巴戟天稳产和高产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问题,一般亩产干品可达150公斤以上。武平县芦坑长安山种植场亩产干品超过270公斤。1981年全省产量9.1吨。80年代末,漳州、龙岩等地区将其列为创汇农业、致富门路,正在积极扩种。
  太子参 又名孩儿参,为常用中药,功似人参,而功力稍逊,能益气健脾,生津润肺。1967年7月,福鼎县官阳乡楮楼村僧人从杭州悟龙寺引进种子,进行试种。栽培初期,以散落种子进行原地育苗,繁殖缓慢。70年代初,经过试验,发现太子参种子在-5~5℃的条件下经过150天,其萌芽率为65.8%。春天,可获得子苗。利用根部自然分株,进行繁殖,解决太子参育苗问题。继而发展成为福鼎、福安、柘荣、霞浦等县山区主要农副产品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79年,福建省太子参产量达24.95万公斤,是全国太子参主产区。种植太子参,成为农民劳动致富的途径。柘荣县英山乡岭头村1989年户户种上太子参,当年人均纯收入达500元。80年代后期,上海时兴太子参茶待客,因而太子参销路上升。
  肉桂 是进口珍贵药材之一。1976年,福建林学院、南靖县医药公司、华安县医药公司等单位协作,开展肉桂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研究。采用化学药品与加强抚育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防止溃疡病、炭疸病及蠢蛾对肉桂的侵害。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和华安县金山场、诏安县金星南药站协作,进行肉桂无性繁殖试验,采用芽接方法,用品质较优的越南桂作接穗,嫁接在品质差、生长快的广西桂上,达到生长快、品质优的目的,成活率达80%以上。
  地黄 1965年从河南新乡引种,产地分布在漳、厦、泉、莆等地区,最高收购量1979年达2256吨。川芎,1968年从四川引种,产地分布在漳、厦、泉、莆等地,最高收购量1975年达303吨。山药,地产扩种或从河南引种,产地分布全省各地,最高产量1979年达1125吨。菊花,1960年从安徽、浙江引种,产地分布全省各地,最高收购量1973年达390吨。白术,1955年从浙江引种,产地分布在南平、三明、宁德、龙岩等地区,1980年收购量363吨。北沙参,1973年从山东引种,产地分布在闽南沿海一带,最高收购量1977年达425吨。郁金与姜黄从浙江引种,产地分布在闽南、闽西南一带,最高产量1983年郁金474吨,姜黄493吨。穿心莲,又名一见喜,从印尼引种,产地分布沿海各地,1978年收购量高达1438吨。
  引种成功的品种还有:丹参(河南)、杜仲(四川)、贝母(东北、四川)、黄柏(陕西、四川)、续断(四川)、附子(1975年四川)、木蝴蝶(广西)、党参(山西)、怀牛膝(河南)、白芷(1969年浙江)、山萸肉(浙江)、玄参(浙江)、西红花(浙江)、三七(1966年云南、广西)、云木香(1969年云南、湖北)、柯子(1972年云南)、儿茶(1970年云南、广东、广西)、安息香(广西)、罗汉果(广西)、苏木(1971年云南)、泰国大枫子(1972年云南)、毕拔(1972年云南)、霍香(1966年广东)、益智(1971年广东)、白豆蔻(广东)、壳砂(广东)、金银花(山东)、白芍(1968年湖南)、天麻(贵州)、丹皮(1972年安徽)、元胡(浙江)、川牛膝(1969年湖北)、胡椒(海南)、红豆蔻(海南)、草豆蔻(海南)、槟榔(海南)、紫檀(海南)、高良姜(海南)、白木香(海南)、檀香(海南)、秘鲁香(海南)、神秘果(海南)、血竭(海南)、天仙子(海南)、马钱子(海南》、阳春砂(海南)、海南土砂(海南)、海南壳砂(海南)、萝芙木(海南)、越南砂(越南)、缩砂(越南)、草果(越南、云南)、西洋参(1982年美国)、玫瑰茄(西德)、丁香(进口种)。
  野生转家种的主要品种:金银花,分布全省各地,最高产量1984年151吨。梔子,主产地在莆田、泉州,其它各地也有生产,全省最高产量1981年150吨。射干,主产地在龙岩地区,最高产量1985年48吨。
  野生转家种成功的品种还有:蔓荆子(1973年)、天门冬(1972年)、木瓜(1973年)、半夏(1973年)、桔梗(1974年)、辛夷花(1975年)、何首乌、吴茱萸、葛根(1960年)、紫苏、佩兰、雷公藤、百合、马蓝、薄荷、白毛藤、银杏等。1990年同安县的九层塔、金线莲野生转家种试验,列入厦门市星火科技开发项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黄弹子
相关专题
茉莉花
相关专题
荔枝、龙眼
相关专题
橄榄
相关专题
甘蔗
相关专题
芒果
相关专题
茯苓
相关专题
麦冬
相关专题
巴戟天
相关专题
太子参
相关专题
肉桂
相关专题
地黄
相关专题
川芎
相关专题
山药
相关专题
菊花
相关专题
白术
相关专题
北沙参
相关专题
穿心莲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