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资源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297
颗粒名称:
三、资源保护
分类号:
R282
页数:
2
页码:
2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中药资源丰富,但近年来野生药材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家种药材逐渐增多。政府采取措施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保护名录等。
关键词:
福建省
药材
资源保护
内容
50年代以前,福建中药资源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无节制的采捕,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大自然的许多物种濒危或灭绝。从将乐县岩子洞考古发掘中,发现有10万年前的东方齿象、犀牛等许多动物化石。闽侯、福清等县发现了7000年前的虎、棕熊、印度象、梅花鹿、水鹿、犀牛等兽骨化石。《重纂福建通志•山川>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位于漳浦县南三十里》之犀、象焉。漳盖自宋以来,象常患稼”。这些犀、象等大型动物近几百年已遭灭绝。宋《三山志》记载福州产地黄,清《闽产录异》记载福建有野生三七和鹿,这些物种早已绝断。60年代福建又从外省引进种植或饲养。
1962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为了保护中药资源,规定对珍贵、稀有或特产的鸟兽实行禁猎。对经济价值高而数量稀少的鸟兽,也要求严格控制猎取数量,并要求划出一定地段建立禁猎区,以保证珍贵野生动物的繁殖与增长。
1957~1987年底,全省先后共建立11个自然保护区,即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明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南靖乐土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沙县罗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屏南宜洋鸳鸯与猕猴保护区、永春牛姆林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闽清县黄楮林自然保护区、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其中,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7月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内繁衍、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药用动植物,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中药材资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84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福建列入名录的有刺沙椤、伯乐树、野茶树、福建柏、银杏、水松、鹅掌楸、长叶榧、半枫荷、土沉香(白木香)、天竺桂、白桂木、短萼黄连、台湾苏铁、八角莲、珊瑚菜、野大豆、油杉、黄山水兰、厚朴、凹叶厚朴、巴戟、紫草、延龄草等。
1985~1988年,全省进行的中药资源调查中,发现中药资源的生态环境、品种结构、产地分布、产(藏)量消长等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归纳影响资源消长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人为)因素这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风调雨顺或气象灾害、病虫害或不同生长阶段、新陈代谢、更新换代等。从福建自然条件总的来看,是有利于药材生长繁殖的,而灾害仅是短期的、局部的。对全省中药资源消长情况影响较大的是社会(人为)因素。有利的一面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增加引种、试种,扩大野生转家种、家养,有不少品种资源呈上升趋势,如银耳、茯苓、巴戟、砂仁、蜜蜂、地鳖虫等。不利的一面是对野生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无节制的狩猎,超前采收,“杀鸡取蛋”或炼山造林,给有些品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如建缻县刀霞打猎队,50年代以来,曾杀灭230头虎。80年代末,仍有人捕杀华南虎、大岩羊、云豹、斑羚等珍稀动物。总的趋势是野生药材品种数量逐步减少,家种(养)药材逐渐增多。
1990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福建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列入《保护名录》的有虎、豹、梅花鹿、黑熊、穿山甲、短尾猴、猕猴、大灵猫、小灵猫、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银环蛇、乌梢蛇、五步蛇、蛤蚧、凹叶厚朴、厚朴、杜仲、黄皮树、天门冬、龙胆、中华五味子、单叶蔓荆、金钗石斛、银杏、巴戟、白木香(土沉香)、珊瑚菜、八角莲、短萼黄连、花叶开唇兰(金线莲)等34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这些药材的采收实行了狩猎许可证和采伐许可证制度,还建立检查证制度,检查、监督、保护药材的米收和流通。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