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道药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296
颗粒名称: 二、地道药材
分类号: R282
页数: 3
页码: 19-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产的青黛、白莲、乌梅、使君子、栀子、厚朴、泽泻等都是地道药材。福建还种植了枳壳、银耳等珍贵药材。
关键词: 福建省 地道药材

内容

福建地道药材有泽泻、莲子、厚朴、乌梅、青黛等30多种。
  青黛 又名蓝靛,是福建地道名产之一。据《图经本草》介绍:“福州有一种马蓝……土人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七,治妇人败血”。宋代,福建大量种植,或作染料,或作药用,畅销全国。《闽部疏》说:“福州西南,蓝甲天下”。《八闽通志》也记载:“染青之蓝,皆可作淀。掘地作坑,以蓝浸入,一宿,入石灰搅至干,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其搅留浮抹,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也”。《本草纲目》:“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青黛“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蓝靛作为印染的用途已被洋靛所代替。但作为消炎的外用药,仍沿续至今。青黛原为蓝靛的副产品,150公斤马蓝可生产50公斤的蓝靛,只能得到10克左右的青黛。1958年,主产地仙游县把蓝靛去杂质后,提纯青黛,变副产品为主产品,150公斤马蓝可得4公斤左右的青黛。《中国药材商品学》称:“福建所产,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白莲 白莲全身是宝。莲子,补脾止泻、养心益肾;莲芯、荷花、荷叶、莲藕也各有用途,均可入药。后梁时建宁县已种白莲,以西门百口莲塘所产之莲最佳。梁代陶弘景说:建莲“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1988年该县产量达400多吨,以结实粒大圆满,洁白细嫩,煮泡易烂,不糊不碎,颗粒完整,汤清味香,爽口宜人而著称,是滋补养身之上品。
  乌梅 为梅实的加工品。原生汉中川谷,宋代福建已大面积种植。《三山志》载:梅子,“怀安(今属福州)侯官乡户,园林种至千万株。盐者为白梅,焙干者为乌梅,贩至江浙”。《图经本草》载:乌梅,“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福建各地有产,1988年产量最高,为137.1吨;上杭、永泰等县居多。尤其是上杭乌梅,以个大肉厚,柔软色乌,味酸后转甜,质优而驰名中外,故有“杭梅”之美称。
  使君子 原出海南交趾(今之越南),宋代福建引种。宋代马志说:使君子主治"小儿©&、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三山志》载:使君子“蔓生,花红白相间,形如梔子,而棱瓣深”。明代,泉、漳、邵、兴、福、宁皆产。《闽产录异》说:“产福州郡治将军山(古冶山也)。他处产者,不地道。”1956年,全省使君子收购量达2万公斤以上,70年代后,因被其它驱虫药所代替,销量锐减,但仍有向仙游进货者。
  栀子 原出南阳川谷,宋代福建已经种植。《图经本草》绘有建州梔子图一幅,并说:“入药者山梔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为佳……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等四五作汤饮……扼子亦疗血痢,挟毒热下者……又治霍乱、转筋”。是清热利胆、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散瘀止痛的常用药,也可作食用色素。福建扼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群众对扼子采、种有传统习惯和丰富经验,产品多,质量好,历年均为大宗外调商品。1959年全省收购量最高,达278吨,其它年份一般在100吨上下。
  厚朴 为芬香化湿药,原出交趾冤句(今属越南),宋代福建引种。厚朴林主要分布在闽西北、闽中等山区。“建朴”与“川朴”齐名,曾被列为朝廷贡品。建朴以皮宽而厚、色紫褐、质坚实、显油性等特色闻名于世。浦城产的“老山紫油贡朴”和"老山紫油贡根”更是供不应求。1959年,福建省医药、林业等部门协作,在浦城县建立厚朴种苗基地。1966年,浦城县经过7年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育苗方法,在全省推广。1967年,南平峡阳林场采用快速优生法造厚朴林,15年后树干有大碗粗,可剥皮入药;比以往快了10年。1986年,浦城县从四川引进厚朴环剥技术,改变以往砍树挖根剥皮的方法。剥皮后,用塑料膜包湿黄泥裹被剥处,让其自然愈合;可再剥皮,成活率达80%。1983年,全省厚朴收购551吨。80年代以来,砍多于种,资源有所减少。
  泽泻 是利水去湿泄热的常用药,原生汝南池泽。明初,建宁府已种之。以建安、瓯宁产者为地道,称为建泽泻。主产地建瓯县素有“泽泻之乡”的美名。建瓯泽泻具有个大形圆、外表光滑、色白质实、粉性足等特点。现闽南一带也大量种植。质量仍胜于外省产品。1978年全省产量高达730吨。
  枳壳 《八闽通志》载:“枳壳,一曰枳实,叶似桔而小,多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闽侯县延坪乡黄埔村从河南颖川引种绿衣枳壳,其自然掉落的幼小果实称为鹅眼枳实,均具有破积消食、理气健胃之功效。此品种在中亚热带最宜生长,闽东、闽中、闽西北一带均有栽种。1978年产量最高,全省共产141吨。
  银耳 俗称白木耳,原系稀有野生药材,与人参、鹿莺、燕窝并列为珍贵补品。70年代末,古田县将银耳由段木栽培改为木屑瓶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每公斤白木耳从50年代的300多元降为10多元。银耳产量激增,用途广,已扩大作为保健食品和饮料。80年代末,主产地古田县银耳年均达2000吨以上,产量、质量居全国之冠,产品远销27个省、市和十几个国家与地区。
  葛根 具有生津止渴、解痉退热、透疹止泻、补胃气等功效。福建产葛根,具有粉性大、色白净,久存不易霉蛀等特点。其淀粉是夏令清热解暑之佳品。该品种在全省山区各县均有野生资源分布,1977年,全省收购123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大田县已进行人工栽培,产品甚优。
  栝楼 又名瓜蒌,为止咳化痰药。福建各地有产,主产地闽侯县的产品,个大肉厚、质量最佳而闻名全国。1977年收购量最高,为56.65吨。
  香橼一名枸橼,为理气药。气味芬香,亦可作为室内观赏物。世称霞浦县产品质最佳,清代指定该县大南王师埕岗贡900公斤。1981年全省收购6250公斤。
  长泰砂仁 即阳春砂,古名缩砂密,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行气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清乾隆《长泰县志》记载,该县三娘村一带有人工栽培砂仁,种子是从南洋带回的,后沦为野生。全国市场需要主要靠海外进口。60年代以来,长泰及毗邻各县均发展人工栽培,行销省内外。它以品质优,果实大,药用价值高,而与广东阳春砂齐名,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南药品种。1985年产2100公斤。80年代以来,进行扩种和推广人工授粉,产量呈增长趋势。至1990年,长泰县种植砂仁达5000多亩,年产砂仁鲜果约40吨。是全国4个砂仁重点产地之一。
  陈皮 为理气药,以福桔的果皮为最佳,是福建传统的外调大宗商品。
  此外,福建地道药材还有金边地鳖虫、琥珀、铜青、薏苡、姜黄、枇杷叶、椋榈子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青黛
相关专题
白莲
相关专题
乌梅
相关专题
使君子
相关专题
栀子
相关专题
厚朴
相关专题
泽泻
相关专题
枳壳
相关专题
银耳
相关专题
葛根
相关专题
栝楼
相关专题
长泰砂仁
相关专题
陈皮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