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275
颗粒名称: 一、烟文化
分类号: TS41
页数: 10
页码: 368-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烟标有广义烟标和狭义烟标之分,1949年以前烟标设计较为粗糙,1949~1992年逐步提高,1993年烟标设计新颖。烟具包括旱烟管和水烟筒,是福建民间尤其是农村过去最普通、最简便的烟具。
关键词: 福建省 烟草 烟文化

内容

一、烟标
  福建烟标有广义烟标和狭义烟标之分。广义烟标包括烟叶烟标、条丝烟标、卷烟烟标、雪茄烟标、斗丝烟标以及烟枝、封口、条封、条盒、箱包等。狭义烟标则指的是烟草制品的商标包装,即俗称烟盒、烟听、烟纸、盒皮、盒片等。福建卷烟制品包装,绝大部分是纸制烟盒,听装极少。过去的烟丝包装,一般都较为简陋,就是卷烟烟标,至今也没有发现收集齐全的。因此,本节仅记述福建卷烟烟盒1949年以前、1949~1992年以及1993年三个阶段的主要烟标。
  (―)1949年以前卷烟烟标
  目前见到的1949年的福建卷烟牌号有1000多种。这些卷烟烟标,因限于当时的设计、印刷及造纸条件,大多较为粗糙,不少是单色或双色印刷,包装规格大部分是支装,20支装次之,50支装为数甚少,标名五花八门,丰富多姿,不少烟标带有时代烙印。有表现全面抗战决心,鼓舞士气的,也有表现发展福建民族卷烟工业,抵御舶来品冲击的,还有更多的是以福建名胜古迹,特色风光,奇异动物,名贵花草作为烟标名称的。集而观之,别具情趣。
  (二)1949~1992年卷烟烟标
  这一时期福建卷烟牌号共136个,烟标设计、包装纸质、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有逐步提高,标名亦有创新,设计更加美观(具体见生产章)。
  (三)1993年烟标
  1993年,共生产26种牌号卷烟,烟标设计新颖,图案富丽堂皇,秀丽大方,色彩协调、鲜艳,产品畅销省内外,有些还打入国际市场。
  二、烟具
  据传说,烟草传入福建后,最初的吸烟法是:将烟草置瓦盆中,点火燃之,食者各携竹管向烟,群聚而吸之。传播面最广的是吸食旱烟,城镇居民及士大夫等有闲阶层则多吸水烟,而鼻烟、雪茄烟和斗烟仅为少数人所吸用。吸烟的用具则多种多样,用法各异。
  (一)旱烟管(杆)
  这是福建民间尤其是农村过去最普通、最简便的烟具。吸时将烟丝装入烟管(杆)的斗中,点燃之后吸用。福建山区盛产竹子,民间就地取材,利用石竹管制成烟管,或称烟杆,也有称为烟竿的。为装填烟丝方便,与之配套的,必须有一个装烟丝用的小口袋,为取烟丝方便,大多数使用烟管的人将烟丝袋挂在烟杆上。
  烟管的制造,一般是长短不一的小竹竿或小竹根(也有用灌木杆、树根或树木雕刻,或用内被虫蛀蚀中空,外经白蚂蚁啮成龙纹的柑木管),短者7~10厘米,多数为13~17厘米,长者30厘米,或一米多,个别也有更长一些的。一端安上一个烟锅(小烟斗),烟锅有铁、铜铸制的,山区农民使用的烟管,更多是在竹根或树根部挖一小洞,用以装烟,闽东俗语称:“竹头吹”。另一端安一个金属制造或玉石制造的烟嘴,用来纳在口中抽吸。也有不用烟嘴,只是将竹管削平、磨光,直接含在口中。
  至于烟袋的制造,也多种多样,一般用较厚的布帛或牛、羊兽畜皮革等缝制,也有用猪尿泡哂干制成,一般为拳头大小,留口接绳,抽紧绳口,以烟丝不丢,松口可供二指伸人撮取烟丝装锅即成。有的烟袋还绣有各种花卉或各种图案,因此,有些烟袋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有的用硬木或牛等角质材料,加工成带盖的矮瓶状烟盒,盒盖是活动的,方便装取烟丝。烟袋系在近烟嘴处的烟管上,讲究的,再挂上玉石烟坠,三者一起插在腰间,或插在腰带、裤带上,以便随时取用,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便于携带。
  清人陆耀在《烟谱•器具》中描述道:“闽人取烟,置之根处着火,而自梢吸之,竹气清香。又先含水在口,故烟性虽烈而不受火毒,然火之所烁竹,老者半岁一更,稍嫩则月一再更。……竹坚者可数年不断,岁火色黑如退光漆,好事者以数金易一管。长者至与人等,不便携带,长一尺又五寸者佳,朝士靴中置一管,长不过五六寸。”竹杆制的旱烟袋,至今在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仍可见到。
  在古人所用的长烟管中,有一种很特别的金属烟管,或用铁皮,或用薄铜制成,长的可达一米三四,这种烟管有多种用途,行走时可用作手杖,遇恶犬(旧时人家养狗防盗很普遍),或坏人时,又可防身,更有作为武器使用。
  据说有一种烟管,烟嘴头部有枢钮,可将其一分为二,以供二人同吸,名为“相思筒”,现已失传。还传说过去有一种喇叭烟管,一物两用,既可吸烟又可吹奏,但也未见实物传世。
  (二)水烟筒(壶)
  卷烟未普及前,吸水烟是仅次于吸旱烟的吸烟方式。旧时水烟筒亦称水烟壶或水烟袋,适合居家使用,遍及城乡尤其是城镇家庭及城乡店肆之中。人们吸食旱烟,火气与烟气对口腔及喉部有十分明显的刺激作用,而使烟气先从水中通过再进入口中,可以减弱烟气刺激,许多吸烟者乐于使用。
  水烟筒(壶),由烟锅锅套(包括烟筒和烟锅,烟锅可伸缩活动)、水杯、烟丝杯、火媒管和吸管(与水杯相连)五部份组成,制作材料一般多用青铜或白铜,也有少数用锡料,富有之家也用银或镀金的,在烟壶座上雕刻花草虫鱼,也有在吸烟嘴镶以翡翠、玛瑙的。旧时福州何德器生产的铜质水烟壶,外壳雕刻龙凤等花纹图案,是名牌产品,供富人购用。而穷苦人家也有使用全竹料制作,或竹铜合成制造的。插座用套装饰,且视季节而更换。夏天用劈得至精至细的竹丝或龙须草编成,以防手汗;冬天则用绸缎或呢绒制作,也有用丝线编织,以免冻手。在插套上面,都织着或绣着各种图案,或“福”字、或“寿”字、或“长命富贵”、“吉祥如意”、“龙凤牡丹”等字之类。插座到吸管头则饰以金属细链(也有用丝穗),使两部分相连美观,夏天还有的在吸管颈部挂一串白玉兰,以增加香气。
  有一种特制的水烟筒,不仅制形较大,而且入嘴的细管特长,有的可达7厘米以上,能伸能缩,有的还可自由转动。这样的烟嘴管,为的是便于向客人实行流动售烟,且能在群聚的人堆里,将头递到主顾口边。当主顾含到烟嘴之后,售烟者就为其点火,供其吸用。
  (三)烟斗
  清代由外国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引进福建。但吸用的人不多,大多为学者、政客和绅士及旧时银行、海关一类人使用。绝大多数烟斗都是用弯形木料制造,少数也有用玉料、角料制造的。烟嘴扁小,斗大,一般烟斗的烟锅整体约直径4厘米,内锅2~3厘米。近代大多数烟斗的烟嘴下半部连烟斗用木雕,上半部用角质塑料等制作。烟斗总长一般约13~17厘米,烟锅中间镶以金属,以免烧坏烟锅,烟嘴呈弯状。这种烟斗每次装烟丝一般5~7倍于旱烟管烟丝用量,故吸用时间也较长。
  (四)鼻烟壶
  系清末引进福建,体积小巧,体形大的、高不过8~9厘米,体形小的、高度只3~4厘米,多数则在6~7厘米左右。其造型有瓶形、圆形、菱形、鸡心、鱼鱗、砖方、双连式、美人肩等多种,就是圆形,也分为扁圆、腰圆、桃圆、蛋圆等。颜色有红、紫、黄、白、黑、绿等诸色。
  制造鼻壶的原料有金属、瓷、陶、玻璃、珐琅、玉、石、玛瑙、琥珀、珊瑚、水晶、象牙、犀角、玳瑁、砗磲(一种海蚌壳,是珍稀装饰材料)、雕漆、竹雕、椰雕、匏雕、根雕、木瘿、牛角、螺钿(即云母镶嵌),此外还有鲨鱼皮、鹤顶红等。
  (五)烟嘴
  卷烟传入福建后,烟嘴也随之而传入。烟嘴是为套吸卷烟而制造的,故其管较卷烟略粗,长约10厘米,也有更长一些的,其管口直径约7毫米,以能装入一支卷烟为度。其管一端为扁头,以便含吸,另一端圆筒供接插卷烟,圆孔周围以金属镶边,既避免烧损烟嘴,又增加外型美观。
  烟嘴的制作原料有角质、木质、竹质、藤根、玉器、玻璃以及金属等多种,以象牙雕刻花纹最佳。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用烟嘴吸烟是一般公教人员以及有闲人士的常见吸烟方式,既可节约卷烟又能增添风度。
  (六)烟盒
  过去,卷烟包装较为简陋,包装卷烟的纸质粗糙且薄,因此,各种专备烟民选用的装烟盒也就应运而生。烟盒一般分10支装和20支装两种,制作原料为金属、木质、塑料、木漆及脱胎漆器等,有的开口处装有弹簧,以利开关,有的还配有打火机。随着卷烟厂对包装卷烟质量的改进,专用烟盒被逐步淘汰。
  (七)烟缸(烟灰缸)
  烟缸的制作和使用始于19世纪初。当时,烟缸大部分为瓷质,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及多菱形等,50年代烟缸周围印有花草禽兽和商标画案。70年代塑料工业发展,有塑料烟缸;80年代增加内镶外陶烟缸,称陶瓷烟缸,这种烟缸口镶铝合金,有盖,手指上下按能随之转动,自动清烟灰、烟蒂入缸,卫生安全;90年代流行玻璃烟缸,缸口周围有3~4个缺口,以便搁放烟支;此外还有防火烟缸,可自动将吸烟者置于缸边的未燃尽卷烟熄灭,这种烟缸利用记忆金属片,随温度变形的特点,当卷烟燃烧到一定程度,处于水平状下的金属片外端会自动抬起,使烟头倾斜而落入缸内。
  (八)火具
  福建城乡曾长期流行使用的点烟火具是火媒,也称纸捻、纸媒。这是用粗土纸卷成的小棒形纸棒,点燃后吹熄明火,但灰烬仍存,再用口吹,其余烬即可复燃。火媒纸一般是将粗土纸(此种粗土纸现已不常见),裁成约两指宽的纸条,用手轻搓成棒状,火媒结尾处,一般为扭牢不松散即可。讲究的,叠得整齐利落,有如“公子帽”,或似“方胜”,且旧时在结尾处往往染上颜色。喜庆人家染红色,居丧人家染兰色,以示区别。再讲究一些的人家,火媒纸先用香花瓣熨过,使之点燃后散发幽香。农村有点一支拜神的香,用作火具吸烟,也有直接伸入灶内或火笼内抽吸。
  现代常用的火具,除火柴仍拥有一定的消费者外,更普遍的是多种多样的打火机。早期的打火机是铝质铁皮制造,机内装火石和汽油,旁有砂轮,擦火石引火,冲油点燃。90年代,改为电子打火装置,外形复杂,花色品种繁多。
  (九)成套烟具
  为方便使用,近代出现成套烟具,即厂商将装卷烟的圆筒,烟缸(有的还附配打火机),插入火柴用的直条等装于一盘,有的还和茶具配套,用料多为木质漆器,少数也有脱胎漆器,放在居家茶几上,既是摆设品,又具有实用价值。
  三、烟俗风情
  随着烟草生产和消费的迅速发展,吸烟和以烟待客,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习俗,甚至于有人惊叹: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于今已经增为八,茶字后面加了“烟”。这就是说烟已成为在某种范围意义上的居家必备之物。在过去的吸烟全盛时期,有的地方人不分男女,年不分老幼,咸人手执一管,并说:“士不吸烟饮酒者,必无风味”;有人本来烟酒均嗜,但若去一时,宁弃酒而留烟;有人还说烟草具有四德:即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醉能使醒,醒能使醉;个别人还有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吸烟,以及“烟乃救生之具也”之说。这些都反映烟在过去对人们生活影响之深。因为烟草四方流传,深入民间,明、清时皇帝曾下旨严禁,即使对犯者实施处斩,也仍禁而不止。董含在其《王冈识略》中说:“明季服烟有禁,闽人幼儿习之,他处百无一二也”。因而每次禁烟,最后都以开禁而告终。在漫长的岁月中,社会上逐渐形成吸烟、敬烟的各种习俗。
  (一)烟俗
  1.水烟
  陆耀在其《烟草谱》中,曾记叙:“闽人吸烟时,口先含凉水”。据传,明末清初,福建烟店及其他稍有名气的店铺在流行吸水烟前,就有置烟管及用碗盛凉水于桌,以备客用的习俗,客人吸旱烟前先含水于口,吸烟后以水漱口。自从流行吸水烟以后,讲究的,水筒里盛的或是白糖水,吸出的烟气中有甜隽之味;或盛甘草薄荷水,可以清胃解热;也有盛米汤的,但大多数均使用冷白开水或生冷水。壶必须每日一洗刷。讲究些的,用瓦灰细心擦拭,即取瓦两片,磨出灰粉,再过一次小纱筛,提取极细的细末,用此细末可以把白铜烟壶擦得晶莹雪亮,而不致磨损烟壶上的精雕细刻。
  福建民间有的地方对吸水烟有一个习俗,就是遇有数人在一起共同使用一把水烟壶时,每人一轮最多只能装三次烟,即使还没过瘾,也不能抽第四次,而必须装上烟丝,传给第二人点燃吸用,以示礼貌,如还想抽,可以重复轮流。旧时福建,尤其是在闽东闽北,有一种“打水烟”的职业,专门流动打水烟供人抽吸,他们用的就是前文介绍的特制水烟筒。接受打烟的对象大致有四:一是每逢盛大节日,尤其是过农历年时,从初一到初五,俗称“五日年”,人们尽情玩乐,集聚于公共场所,不可能人人携带水烟壶,这就为“打水烟”的提供了大量的售烟服务对象;二是旧社会赌场林立,参赌的和围观的人群拥挤,“打水烟”的就可以使用其特长烟管,供众人轮流抽吸,且可从外围穿过层层人群,伸进里层供参赌或围观的抽吸。过瘾后,必须付给类似现在的小费;有的往往多付一些,以在众人面前显示阔气大方,贏钱的人则更会随喜多付;三是旧时逢鬼神庙会,除香火祭祀外,还有“还愿”等演戏活动,寺庙内外人群熙攘,热闹异常,这又是“打水烟”赚钱的好机会;四是每逢农忙,尤其是收成季节,农民在水田劳动,满手泥浆,不便自装自吸,“打水烟”的就背着烟筒,到田间给农民装烟点火,毎年稻谷收成以后,接受打烟的农民,必须付给一定数量稻谷,作为报酬。一般说,一个“打水烟”的,一年约可收入稻谷数百公斤,以解决口粮。但过去打水烟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低贱职业,社会地位较低。
  当然,很富有的人,外出一般是不会吸此公共水烟的,他们身后往往跟有随从,手捧水烟壶,随侍左右,以备不时之需,也显示其气派。
  2.旱烟
  卷烟未普及流行以前,福建农村盛行抽旱烟。农民到田头未开始劳动前,都要先抽一次烟,谓之“上马烟”。劳动间隙休息,数人席地而坐,吸烟聊天,以驱倦意,恢复体力。闽北农村有顺口溜:“三次茶,二次烟,不怕主人赶上天”。劳动中间,有人叫声“吸筒烟啰”,即该歇一歇了。尤其在公社化期间,带领出工队(组)长,高叫“吸烟啰”,就意味该休息一下了。于是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会否吸烟,都一律放下手中活儿,名正言顺地开始休息。
  莆田市及其周围乡镇,流行莆仙戏。过去,各个乡镇往往有一个甚至数个专业或业余戏班,流动为农民服务。每逢演戏,或将本地名流,或辈高年长的,或出资演戏的东家,请在第一排中间就座,开演时,戏班班主须递上一支长达1米多长的旱烟管,由盛装的旦角为其点烟,此时,全场热烈鼓掌。民间对接受旦角点烟,视为殊荣。
  在闽东、闽北等山区,走村串户以阉割家禽家畜为业的人,往往携有一支特制旱烟杆,其形状与普通旱烟杆基本相同,长约1.5米,杆比普通的略粗一些,在竹兜底部,打进一枚圆头大铁钉,既可用以吸烟,又可当拐杖,亦可作扁担挑运不太重的行李杂物,更可用以赶狗、驱蛇和情况紧急时防身。
  过去盛行数代同堂,年长者往往使用长烟杆,高坐中堂。遇有晚辈尤其是小孩犯事时,教训几句之后,常会伸出长烟杆,或当头敲顶,或打击身上,以示家罚。3.嚼、食烟
  抗战期间,一些广东州难民流入福建,带来嚼烟习惯,即把烟丝放在口中咀嚼成丸,或用烟丝和水捏成烟丸。含于口中,慢慢下咽。在南靖县上洋、和溪、金山一带乡人,在过去有用杨梅沾烟丝而食之的习惯,说是可避瘴气及防疟疾等。
  4.敬烟
  长期以来,客来奉茶、敬烟,已成为待客习惯。旧时吸旱烟,主人在为客人装好第一袋烟后,必用手心擦净烟杆吸口,再连同火引递给客人,有时还得替客人点烟,从第二袋烟开始,一般以来客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装自吸;客到吸水烟家庭,主人也要先为客人装上第一筒烟,点燃火媒,尤其是在旧时过春节,至元宵这半个月,几乎所有家庭,都用瓷碟盛着烟丝,并备以水烟壶、火媒纸,摆放客厅上,人口众多的家庭或大店铺还备有数把水烟壶,以备敬客,并点燃火媒,擦净吸口,双手递给客人。卷烟流行以后,客气的在敬烟之后还要为客人点烟。向长辈或来客递烟一般要双手奉上,非特别熟悉的人,不能抛掷卷烟,对长辈或亲朋递过来的烟,一般也要双手接过。对宗教界人士和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不要敬烟。
  在婚丧喜庆活动中,来客一到都先敬烟。遇婚宴,新郎新娘双双站于大门口,见到宾客来临,新郎新娘即迎上前去,新郎递烟,新娘点火,以示热烈欢迎。席间,一对新人来到各席前,敬酒敬烟,表示谢意,一般必敬二支,取好事成双之意。
  闽北有的县在新婚后三朝日(即结婚第三天),新娘要给男家亲族敬烟点火,受敬的人应备红包赠新娘,并致贺词(俗称掌彩),如“一筒烟,周年生贵子”,“二筒烟,夫妇和合共齐眉”,“三筒烟,福禄喜三星照”等。在这一礼俗中,有的亲友会给新娘出难题,巧闹新娘,如把火媒纸故意搓得很实,使新娘难以吹着火,众人见了喜笑颜开,以增加热闹气氛。
  举行寿宴,一般由寿星的儿孙们向亲朋来宾敬烟。举办丧事活动,丧家则另安排人向前来吊唁的亲朋敬烟。闽北在丧事中,有“八仙”烟俗,就是对抬灵柩的“八仙”(八个人)每人奉敬烟丝一包(每包8克到12克),高寿者烟丝份量也较多。平常宴请,客人一到,主人必先敬烟。现今,各种宴请,一般每桌都放上两包烟,另在公共活动的茶几等明显处,放若干卷烟和火具,任客人自便取用。
  至于人际交往应酬各种活动,也都离不开敬烟。故有所谓:“小小白棍神通大,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头语。而且,形成了以高档烟敬客,也显示敬烟和被敬双方身份高,有派头的心理。
  (二)风情、谣谚
  1.沙县夏茂烟叶节
  福建三明市沙县夏茂镇,有数百年种植晒烟历史,烟叶质量好,是全国名优产品。种烟收入已成为广大烟农的主要经济支柱。每年烟叶收成后,各种烟户都要宰鸡杀鸭,制酒设宴,欢庆一堂,并邀请远近亲友前来共享烟叶丰收之乐。久而久之,形成了每年农历6月24日为固定节日——全国独一的烟叶节。
  2.永定尚头夜市
  清咸丰年间,龙岩地区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是一个不足4000人口偏僻山村,但烟丝(条丝烟)生产十分兴盛,该村竟有90余家开设条丝烟生产作坊。大批来自外地的刨烟师傅和工人,每到晚上,招朋呼友,三五成群分别聚会于村东的“厚生社”,和村北的“龙头井”两家茶社酒肆,饮茶喝酒,猜拳行令,弹琴唱曲,谈天说地,形成热闹非凡的夜市。当时有人编成顺口溜:“高东厚生社,高北龙井头,人多闹翻天,半夜不想走。”。在永定条丝烟产销鼎盛时期,生产作坊遍布各地。高头村的夜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闽西烟丝生产的兴旺景象。
  3.晚上过端午节
  端午端午,过节在中午,这是中国人民群众沿袭已久的习俗。但在龙岩地区永定县的不少山村却是在晚上才过端午节。相传在很早以前,某年,端午节中午,该县一户烟农全家围坐桌旁准备过节。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临,全家男女老少立即离席抢收晒场上的烟叶,一场紧张劳动之后,回见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全被猫狗糟蹋得杯盘狼藉。家主由此想到端午前后,正是晒烟收成晾晒的繁忙季节,又是多雨汛期,必须集中精力搞好烟叶采收。因此当即向在场子孙宣布不成文的规定:端午家宴改在晚上举行。从此代代相传,形成该县烟区许多农户晚上过端午节的习惯。
  (三)谣谚楹联
  一张烟刨一亩田,一间烟坊一管泉;一张烟刨养五口,三张烟刨成阔佬。
  (永定县民谚)
  种田子,种田孙,种〓(ban是给的意思)哥哥买包烟;你食烟,〓(我)食烟,欢欢喜喜像过年。
  邀肩,邀肩,打伙食烟,〓有火,你有烟,快快活活来超天。
  (以上为宁化、清流等县民谣)
  田头食筒烟,力气大过天。
  (闽西、闽北民谣)
  吸烟要吸水烟筒,黄烟烟少烟味浓;十八小妹装一筒,好比孔明借东风。
  (将乐县民谣)
  小妹住在大路边,又卖烧酒又卖烟,有钱哥哥来食酒,无钱哥哥来食烟。
  (闽西一带民歌)
  抽烟抽出烟味香,蒸酒蒸出酒蜜甜,恋妹恋出妹开口,妹妹开口喜洋洋。
  (宁化县民歌)
  晒烟种过几百年,永定出口条丝烟,国际博览得金奖,号称“烟魁”出状元。
  (永定县民歌)
  造时播烟种,种烟不误时,种子播得稀,苗壮又旺根。
  (闽西民谚)
  尤溪洋中蔡老头,口上含着烟筒头,冒出香烟有兴头;烟袋别在屁股头,一摇一晃有板头;困难时期捡烟头,不论小伙与秃头,个个笑他死老头;耕作吸烟在田头,吞云吐雾来劲头,从小吸烟到白头。
  (尤溪民谣)
  五湖寄迹陶朱公 四海交游晏子风。
  德丝条丝进上海 泰来烟笼入湖南
  (永定县“德泰烟行”嵌名联)
  源深流四海 茂盛达三江
  源深流远饶生意茂草奇花兑发祥
  横批:烟林胜地
  (永定县“源茂祥”嵌名联)
  四、烟草诗词辑录
  烟草传入福建之后,迅速流传全国,烟草制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之一,不少文人墨客歌之咏之赋之。以下所录为闽人写烟草或他省诗人写福建烟草的诗词
  (一)张翔凤《种烟行》
  闽囝手携三尺锄,囊里几粒淡巴菰。逢人说烟鼓咙胡,一筒抵得酒一壶。亦不饮食筋骨舒,种烟之利与禾殊。种禾只获利三倍,种烟还获十倍租。沙田种烟烟叶瘦,山田种烟烟味枯。根长全赖地肥力,气厚丰籍土膏腴。越人嗜烟如嗜鼠,宁可朝爨缺不厨。黯者抬囡充力作,上田百亩种九区。可怜力薄苗叶短,不似烟叶高扶疏。憎苗爱烟户相告,老农傍晚欲色癯。吁嗟老农勿健羡,此物鸩毒奇莫居。食多积日烦劀杀,肝肾焦灼劳医巫。弃灰往往成失火,焚烧庐舍殃池鱼。我闻前明有厉禁,稍因瘴卒宽其诛。无米令人俱饿死,无烟岂遂伤毛肤。昔年眼见鬻烟贾,拙田筑室穿清渠。此来米价真大贵,里中恶少攫肉乌。太仓掬米一掬珠,陈背争噉如花猪。种烟利厚争者众,有田不稼将何如!
  张翔凤:四川富顺人。清康熙辛未(1691)进士。
  (二)汪师韩《律诗四首》之三(录自《金丝录》)
  龙岩石马外诸余,于橐于囊聚物殊。食籍数浮黄矮菜,词林材聘淡巴菰。中餐属厌初虚口,五字微呤正惜须。携取及时供络绎,并申僮约古从无。
  汪师韩:浙江钱塘人,清雍正间进士。
  (三)沈德潜《咏烟草》
  八闽滋种族,九宇遍氤氳。筒内通炎气,胸中吐白云。助姜均去秽,遇酒共添醺。就火方知味,宁同象齿焚。
  沈德潜:江苏长州(今苏州)人,清乾隆己未年(1739)进士。
  (四)陆耀《后烟草歌》
  窗扉夜透风力铦,中人肌骨寒磨镰。淡巴菰叶炷屋焰,嘘温回冷三焦炎。吾思大地滋百草,箑脯屈轶逢难兼。人参三丫茅三脊,上古悉被医王佥。开辟以来合有此,昔人不识空诛芟。后来纷纷究原本,云致吕宋词宁谙。疏注名物推尔雅,不闻释木唯松杉,山经所志亦奇博,大荒毛土穷窥觇。何况疱牺别性味,君臣佐使罗金函。不应诸书并遗载,定非圣智忘搜探。中经秦火燔百氏,卜书虽存止大凡。古昔记录残失次,窜佚星宿笼鸟蟾。桂海虞衡侈范老,南方状类夸嵇含。往往熏木列千品,谁为小草编名衔。自古中国或失志,葡萄苜蓿通西南。若云地气有拘闳,昔何萎绝今濡涵。远数闽岭近燕代,町畦栽种纷青蓝。宁闻异域充贡后,化枳成类逾淮柑。乃知随地本生产,不逢采撷徒〓〓。二百年来人竞嗜,连吹屡吸忘为贪。酒阑曲罢吾何有,停毫掩卷聊持拈。忆昔曾为赋长句,制造方法陈毫纤。竟欲广摭品甲乙,茶经茶录同装签。风尘扑面少清暇,日购闽产真痴憨。今朝节候交大雪,朔风人夜尤清严。僧寮篝火久独坐,余灰剔去还重添。聊盘硬语压前作,肝脾欲煦心神恬。
  陆耀:江苏吴江人,清乾隆壬申(1752)人。
  (五)钱大昕《咏道中所见草木》
  小草淡巴菰,得名盖未久。移栽始闽峤,近乃处处有。烈日炙叶干,黄丝烟如绺。筠筒烟一篓,相习以口受。肺腑非铁石,火攻奚可狃。奈何今时人,嗜此不去手。糜财更妨功,滥觞起谁谋。安得拔其根,卮茜种千亩。
  钱大昕:江苏嘉庆人,清乾隆甲戌进士(1754)。
  (六)朱昂《天香•烟草》
  闽岛香苗,蛮荒翠卉,移来遍种瑶圃。小贮竹箱,初停海舶,巧制漫抽金缕。轻寒薄醉,凭解释相思意绪。残梦沉吟倚枕,双鬟点灯低语。修廊几回觅句,试牙筒隔帘花雾。记否绣囊闲展,玉纤拈取。隐约朱唇启处,看一朵巫云暗飞去。茗碗才收,兰膏细吐。
  朱昂:安徽休宁人。
  (七)诸联《烟草歌》
  烟草种传吕宋外,花似海棠叶似菜。日中巧制制成丝,暴干争向漳泉卖。漳泉马氏更传名,辟瘴消寒最有灵。石马佘塘分次第,金丝辣麝记分明。不向灵均问醉醒,不羡君谟斗香茗。余韵能教舌底存,孤灯宁放残灰冷。爝火星星彻夜熏,喷从鼻观绕烟云。香分兰蕙花初放,味胜葡萄酒半醺。幽人自号餐霞客,手执琅玕不忍释。润带苏膏味共甘,清和兰屑香堪匹。亦有佳人字莫愁,无聊日暮心悠悠。锦囊绣凤藏香袖,筠管镶牙依画楼。笑问相思味多少,相思滋味终难道。芳名争说返魂香,碧苗竞指忘忧草。余自年来愁未锄,朝朝笑买黑于菟。不识龙耕有瑶草,含毫且咏淡巴菰。
  诸联:清嘉庆、道光年间人
  (八)朱方蔼《天香•淡巴菰和秋潭》
  瀛岛传香,闽山分翠,江乡近日都有。绿叶齐干,金丝细切,味比槟榔差厚。玉纤拈得,待吸取清芬盈口。朵朵巫云轻扬,余痕隔帘微透。竹筒一枝在手,闷无聊仅消残昼。留客茶铛未熟,探囊先授。最忆宵寒时候,频唤剔春灯小红豆。几度氤氲,如中卯酒。
  朱方蔼:浙江桐乡人。
  (九)陆煊①《烟草三十韵》
  异种空前古,巴菰九域覃。灵根繁海外,移植自漳南。吴普何曾识,桐君亦未探。谱犹遗李珣,状并阙稽含。花镜形初指,《露书》名稍谙。边庭庸或懒,黔首总全耽。并筏鱼盐逐,连塍桑萱参。利多抛稼穑,作古罢原蚕。莳艺浑同菜,沽需每借泔。青葱临夏陌,红艳照秋潭。似茗收盈屋,如菲菜满篮。十分勤剪削,一月废梳簪。打绿需时再,罨黄计日三。曝干便夹竹,取润合装甑。品记金丝②字,香闻翠盖③谈。牙行各估值,贩客动论担。村前仍开市,征途偶驻骖。压床分缕缕,贮盒竞毵毵。活火粘绒易,斜阳引镜堪。滇铜怜阁
  丽,湘管逮丁男。麇散还萦篆,云层更结昙。枯肠生别趣,饱舌得回甘。味愈清茶洌,功殊中酒酣。果能消块垒,真个缓忧〓。辛辣宁须桂,调和绝胜苷。烈愁潜草蝮,芳辟蠢衣蟫。冻夕苏寒沍,蛮乡敌瘴岚。久餐防灼肺,勿药定驱痰。浩劫残灰灭,相思寸烬涵。返魂如有术,众醉不妨贪。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