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275
颗粒名称:
一、烟文化
分类号:
TS41
页数:
10
页码:
368-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烟标有广义烟标和狭义烟标之分,1949年以前烟标设计较为粗糙,1949~1992年逐步提高,1993年烟标设计新颖。烟具包括旱烟管和水烟筒,是福建民间尤其是农村过去最普通、最简便的烟具。
关键词:
福建省
烟草
烟文化
内容
一、烟标
福建烟标有广义烟标和狭义烟标之分。广义烟标包括烟叶烟标、条丝烟标、卷烟烟标、雪茄烟标、斗丝烟标以及烟枝、封口、条封、条盒、箱包等。狭义烟标则指的是烟草制品的商标包装,即俗称烟盒、烟听、烟纸、盒皮、盒片等。福建卷烟制品包装,绝大部分是纸制烟盒,听装极少。过去的烟丝包装,一般都较为简陋,就是卷烟烟标,至今也没有发现收集齐全的。因此,本节仅记述福建卷烟烟盒1949年以前、1949~1992年以及1993年三个阶段的主要烟标。
(―)1949年以前卷烟烟标
目前见到的1949年的福建卷烟牌号有1000多种。这些卷烟烟标,因限于当时的设计、印刷及造纸条件,大多较为粗糙,不少是单色或双色印刷,包装规格大部分是支装,20支装次之,50支装为数甚少,标名五花八门,丰富多姿,不少烟标带有时代烙印。有表现全面抗战决心,鼓舞士气的,也有表现发展福建民族卷烟工业,抵御舶来品冲击的,还有更多的是以福建名胜古迹,特色风光,奇异动物,名贵花草作为烟标名称的。集而观之,别具情趣。
(二)1949~1992年卷烟烟标
这一时期福建卷烟牌号共136个,烟标设计、包装纸质、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有逐步提高,标名亦有创新,设计更加美观(具体见生产章)。
(三)1993年烟标
1993年,共生产26种牌号卷烟,烟标设计新颖,图案富丽堂皇,秀丽大方,色彩协调、鲜艳,产品畅销省内外,有些还打入国际市场。
二、烟具
据传说,烟草传入福建后,最初的吸烟法是:将烟草置瓦盆中,点火燃之,食者各携竹管向烟,群聚而吸之。传播面最广的是吸食旱烟,城镇居民及士大夫等有闲阶层则多吸水烟,而鼻烟、雪茄烟和斗烟仅为少数人所吸用。吸烟的用具则多种多样,用法各异。
(一)旱烟管(杆)
这是福建民间尤其是农村过去最普通、最简便的烟具。吸时将烟丝装入烟管(杆)的斗中,点燃之后吸用。福建山区盛产竹子,民间就地取材,利用石竹管制成烟管,或称烟杆,也有称为烟竿的。为装填烟丝方便,与之配套的,必须有一个装烟丝用的小口袋,为取烟丝方便,大多数使用烟管的人将烟丝袋挂在烟杆上。
烟管的制造,一般是长短不一的小竹竿或小竹根(也有用灌木杆、树根或树木雕刻,或用内被虫蛀蚀中空,外经白蚂蚁啮成龙纹的柑木管),短者7~10厘米,多数为13~17厘米,长者30厘米,或一米多,个别也有更长一些的。一端安上一个烟锅(小烟斗),烟锅有铁、铜铸制的,山区农民使用的烟管,更多是在竹根或树根部挖一小洞,用以装烟,闽东俗语称:“竹头吹”。另一端安一个金属制造或玉石制造的烟嘴,用来纳在口中抽吸。也有不用烟嘴,只是将竹管削平、磨光,直接含在口中。
至于烟袋的制造,也多种多样,一般用较厚的布帛或牛、羊兽畜皮革等缝制,也有用猪尿泡哂干制成,一般为拳头大小,留口接绳,抽紧绳口,以烟丝不丢,松口可供二指伸人撮取烟丝装锅即成。有的烟袋还绣有各种花卉或各种图案,因此,有些烟袋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有的用硬木或牛等角质材料,加工成带盖的矮瓶状烟盒,盒盖是活动的,方便装取烟丝。烟袋系在近烟嘴处的烟管上,讲究的,再挂上玉石烟坠,三者一起插在腰间,或插在腰带、裤带上,以便随时取用,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便于携带。
清人陆耀在《烟谱•器具》中描述道:“闽人取烟,置之根处着火,而自梢吸之,竹气清香。又先含水在口,故烟性虽烈而不受火毒,然火之所烁竹,老者半岁一更,稍嫩则月一再更。……竹坚者可数年不断,岁火色黑如退光漆,好事者以数金易一管。长者至与人等,不便携带,长一尺又五寸者佳,朝士靴中置一管,长不过五六寸。”竹杆制的旱烟袋,至今在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仍可见到。
在古人所用的长烟管中,有一种很特别的金属烟管,或用铁皮,或用薄铜制成,长的可达一米三四,这种烟管有多种用途,行走时可用作手杖,遇恶犬(旧时人家养狗防盗很普遍),或坏人时,又可防身,更有作为武器使用。
据说有一种烟管,烟嘴头部有枢钮,可将其一分为二,以供二人同吸,名为“相思筒”,现已失传。还传说过去有一种喇叭烟管,一物两用,既可吸烟又可吹奏,但也未见实物传世。
(二)水烟筒(壶)
卷烟未普及前,吸水烟是仅次于吸旱烟的吸烟方式。旧时水烟筒亦称水烟壶或水烟袋,适合居家使用,遍及城乡尤其是城镇家庭及城乡店肆之中。人们吸食旱烟,火气与烟气对口腔及喉部有十分明显的刺激作用,而使烟气先从水中通过再进入口中,可以减弱烟气刺激,许多吸烟者乐于使用。
水烟筒(壶),由烟锅锅套(包括烟筒和烟锅,烟锅可伸缩活动)、水杯、烟丝杯、火媒管和吸管(与水杯相连)五部份组成,制作材料一般多用青铜或白铜,也有少数用锡料,富有之家也用银或镀金的,在烟壶座上雕刻花草虫鱼,也有在吸烟嘴镶以翡翠、玛瑙的。旧时福州何德器生产的铜质水烟壶,外壳雕刻龙凤等花纹图案,是名牌产品,供富人购用。而穷苦人家也有使用全竹料制作,或竹铜合成制造的。插座用套装饰,且视季节而更换。夏天用劈得至精至细的竹丝或龙须草编成,以防手汗;冬天则用绸缎或呢绒制作,也有用丝线编织,以免冻手。在插套上面,都织着或绣着各种图案,或“福”字、或“寿”字、或“长命富贵”、“吉祥如意”、“龙凤牡丹”等字之类。插座到吸管头则饰以金属细链(也有用丝穗),使两部分相连美观,夏天还有的在吸管颈部挂一串白玉兰,以增加香气。
有一种特制的水烟筒,不仅制形较大,而且入嘴的细管特长,有的可达7厘米以上,能伸能缩,有的还可自由转动。这样的烟嘴管,为的是便于向客人实行流动售烟,且能在群聚的人堆里,将头递到主顾口边。当主顾含到烟嘴之后,售烟者就为其点火,供其吸用。
(三)烟斗
清代由外国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引进福建。但吸用的人不多,大多为学者、政客和绅士及旧时银行、海关一类人使用。绝大多数烟斗都是用弯形木料制造,少数也有用玉料、角料制造的。烟嘴扁小,斗大,一般烟斗的烟锅整体约直径4厘米,内锅2~3厘米。近代大多数烟斗的烟嘴下半部连烟斗用木雕,上半部用角质塑料等制作。烟斗总长一般约13~17厘米,烟锅中间镶以金属,以免烧坏烟锅,烟嘴呈弯状。这种烟斗每次装烟丝一般5~7倍于旱烟管烟丝用量,故吸用时间也较长。
(四)鼻烟壶
系清末引进福建,体积小巧,体形大的、高不过8~9厘米,体形小的、高度只3~4厘米,多数则在6~7厘米左右。其造型有瓶形、圆形、菱形、鸡心、鱼鱗、砖方、双连式、美人肩等多种,就是圆形,也分为扁圆、腰圆、桃圆、蛋圆等。颜色有红、紫、黄、白、黑、绿等诸色。
制造鼻壶的原料有金属、瓷、陶、玻璃、珐琅、玉、石、玛瑙、琥珀、珊瑚、水晶、象牙、犀角、玳瑁、砗磲(一种海蚌壳,是珍稀装饰材料)、雕漆、竹雕、椰雕、匏雕、根雕、木瘿、牛角、螺钿(即云母镶嵌),此外还有鲨鱼皮、鹤顶红等。
(五)烟嘴
卷烟传入福建后,烟嘴也随之而传入。烟嘴是为套吸卷烟而制造的,故其管较卷烟略粗,长约10厘米,也有更长一些的,其管口直径约7毫米,以能装入一支卷烟为度。其管一端为扁头,以便含吸,另一端圆筒供接插卷烟,圆孔周围以金属镶边,既避免烧损烟嘴,又增加外型美观。
烟嘴的制作原料有角质、木质、竹质、藤根、玉器、玻璃以及金属等多种,以象牙雕刻花纹最佳。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用烟嘴吸烟是一般公教人员以及有闲人士的常见吸烟方式,既可节约卷烟又能增添风度。
(六)烟盒
过去,卷烟包装较为简陋,包装卷烟的纸质粗糙且薄,因此,各种专备烟民选用的装烟盒也就应运而生。烟盒一般分10支装和20支装两种,制作原料为金属、木质、塑料、木漆及脱胎漆器等,有的开口处装有弹簧,以利开关,有的还配有打火机。随着卷烟厂对包装卷烟质量的改进,专用烟盒被逐步淘汰。
(七)烟缸(烟灰缸)
烟缸的制作和使用始于19世纪初。当时,烟缸大部分为瓷质,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及多菱形等,50年代烟缸周围印有花草禽兽和商标画案。70年代塑料工业发展,有塑料烟缸;80年代增加内镶外陶烟缸,称陶瓷烟缸,这种烟缸口镶铝合金,有盖,手指上下按能随之转动,自动清烟灰、烟蒂入缸,卫生安全;90年代流行玻璃烟缸,缸口周围有3~4个缺口,以便搁放烟支;此外还有防火烟缸,可自动将吸烟者置于缸边的未燃尽卷烟熄灭,这种烟缸利用记忆金属片,随温度变形的特点,当卷烟燃烧到一定程度,处于水平状下的金属片外端会自动抬起,使烟头倾斜而落入缸内。
(八)火具
福建城乡曾长期流行使用的点烟火具是火媒,也称纸捻、纸媒。这是用粗土纸卷成的小棒形纸棒,点燃后吹熄明火,但灰烬仍存,再用口吹,其余烬即可复燃。火媒纸一般是将粗土纸(此种粗土纸现已不常见),裁成约两指宽的纸条,用手轻搓成棒状,火媒结尾处,一般为扭牢不松散即可。讲究的,叠得整齐利落,有如“公子帽”,或似“方胜”,且旧时在结尾处往往染上颜色。喜庆人家染红色,居丧人家染兰色,以示区别。再讲究一些的人家,火媒纸先用香花瓣熨过,使之点燃后散发幽香。农村有点一支拜神的香,用作火具吸烟,也有直接伸入灶内或火笼内抽吸。
现代常用的火具,除火柴仍拥有一定的消费者外,更普遍的是多种多样的打火机。早期的打火机是铝质铁皮制造,机内装火石和汽油,旁有砂轮,擦火石引火,冲油点燃。90年代,改为电子打火装置,外形复杂,花色品种繁多。
(九)成套烟具
为方便使用,近代出现成套烟具,即厂商将装卷烟的圆筒,烟缸(有的还附配打火机),插入火柴用的直条等装于一盘,有的还和茶具配套,用料多为木质漆器,少数也有脱胎漆器,放在居家茶几上,既是摆设品,又具有实用价值。
三、烟俗风情
随着烟草生产和消费的迅速发展,吸烟和以烟待客,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习俗,甚至于有人惊叹: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于今已经增为八,茶字后面加了“烟”。这就是说烟已成为在某种范围意义上的居家必备之物。在过去的吸烟全盛时期,有的地方人不分男女,年不分老幼,咸人手执一管,并说:“士不吸烟饮酒者,必无风味”;有人本来烟酒均嗜,但若去一时,宁弃酒而留烟;有人还说烟草具有四德:即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醉能使醒,醒能使醉;个别人还有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吸烟,以及“烟乃救生之具也”之说。这些都反映烟在过去对人们生活影响之深。因为烟草四方流传,深入民间,明、清时皇帝曾下旨严禁,即使对犯者实施处斩,也仍禁而不止。董含在其《王冈识略》中说:“明季服烟有禁,闽人幼儿习之,他处百无一二也”。因而每次禁烟,最后都以开禁而告终。在漫长的岁月中,社会上逐渐形成吸烟、敬烟的各种习俗。
(一)烟俗
1.水烟
陆耀在其《烟草谱》中,曾记叙:“闽人吸烟时,口先含凉水”。据传,明末清初,福建烟店及其他稍有名气的店铺在流行吸水烟前,就有置烟管及用碗盛凉水于桌,以备客用的习俗,客人吸旱烟前先含水于口,吸烟后以水漱口。自从流行吸水烟以后,讲究的,水筒里盛的或是白糖水,吸出的烟气中有甜隽之味;或盛甘草薄荷水,可以清胃解热;也有盛米汤的,但大多数均使用冷白开水或生冷水。壶必须每日一洗刷。讲究些的,用瓦灰细心擦拭,即取瓦两片,磨出灰粉,再过一次小纱筛,提取极细的细末,用此细末可以把白铜烟壶擦得晶莹雪亮,而不致磨损烟壶上的精雕细刻。
福建民间有的地方对吸水烟有一个习俗,就是遇有数人在一起共同使用一把水烟壶时,每人一轮最多只能装三次烟,即使还没过瘾,也不能抽第四次,而必须装上烟丝,传给第二人点燃吸用,以示礼貌,如还想抽,可以重复轮流。旧时福建,尤其是在闽东闽北,有一种“打水烟”的职业,专门流动打水烟供人抽吸,他们用的就是前文介绍的特制水烟筒。接受打烟的对象大致有四:一是每逢盛大节日,尤其是过农历年时,从初一到初五,俗称“五日年”,人们尽情玩乐,集聚于公共场所,不可能人人携带水烟壶,这就为“打水烟”的提供了大量的售烟服务对象;二是旧社会赌场林立,参赌的和围观的人群拥挤,“打水烟”的就可以使用其特长烟管,供众人轮流抽吸,且可从外围穿过层层人群,伸进里层供参赌或围观的抽吸。过瘾后,必须付给类似现在的小费;有的往往多付一些,以在众人面前显示阔气大方,贏钱的人则更会随喜多付;三是旧时逢鬼神庙会,除香火祭祀外,还有“还愿”等演戏活动,寺庙内外人群熙攘,热闹异常,这又是“打水烟”赚钱的好机会;四是每逢农忙,尤其是收成季节,农民在水田劳动,满手泥浆,不便自装自吸,“打水烟”的就背着烟筒,到田间给农民装烟点火,毎年稻谷收成以后,接受打烟的农民,必须付给一定数量稻谷,作为报酬。一般说,一个“打水烟”的,一年约可收入稻谷数百公斤,以解决口粮。但过去打水烟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低贱职业,社会地位较低。
当然,很富有的人,外出一般是不会吸此公共水烟的,他们身后往往跟有随从,手捧水烟壶,随侍左右,以备不时之需,也显示其气派。
2.旱烟
卷烟未普及流行以前,福建农村盛行抽旱烟。农民到田头未开始劳动前,都要先抽一次烟,谓之“上马烟”。劳动间隙休息,数人席地而坐,吸烟聊天,以驱倦意,恢复体力。闽北农村有顺口溜:“三次茶,二次烟,不怕主人赶上天”。劳动中间,有人叫声“吸筒烟啰”,即该歇一歇了。尤其在公社化期间,带领出工队(组)长,高叫“吸烟啰”,就意味该休息一下了。于是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会否吸烟,都一律放下手中活儿,名正言顺地开始休息。
莆田市及其周围乡镇,流行莆仙戏。过去,各个乡镇往往有一个甚至数个专业或业余戏班,流动为农民服务。每逢演戏,或将本地名流,或辈高年长的,或出资演戏的东家,请在第一排中间就座,开演时,戏班班主须递上一支长达1米多长的旱烟管,由盛装的旦角为其点烟,此时,全场热烈鼓掌。民间对接受旦角点烟,视为殊荣。
在闽东、闽北等山区,走村串户以阉割家禽家畜为业的人,往往携有一支特制旱烟杆,其形状与普通旱烟杆基本相同,长约1.5米,杆比普通的略粗一些,在竹兜底部,打进一枚圆头大铁钉,既可用以吸烟,又可当拐杖,亦可作扁担挑运不太重的行李杂物,更可用以赶狗、驱蛇和情况紧急时防身。
过去盛行数代同堂,年长者往往使用长烟杆,高坐中堂。遇有晚辈尤其是小孩犯事时,教训几句之后,常会伸出长烟杆,或当头敲顶,或打击身上,以示家罚。3.嚼、食烟
抗战期间,一些广东州难民流入福建,带来嚼烟习惯,即把烟丝放在口中咀嚼成丸,或用烟丝和水捏成烟丸。含于口中,慢慢下咽。在南靖县上洋、和溪、金山一带乡人,在过去有用杨梅沾烟丝而食之的习惯,说是可避瘴气及防疟疾等。
4.敬烟
长期以来,客来奉茶、敬烟,已成为待客习惯。旧时吸旱烟,主人在为客人装好第一袋烟后,必用手心擦净烟杆吸口,再连同火引递给客人,有时还得替客人点烟,从第二袋烟开始,一般以来客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装自吸;客到吸水烟家庭,主人也要先为客人装上第一筒烟,点燃火媒,尤其是在旧时过春节,至元宵这半个月,几乎所有家庭,都用瓷碟盛着烟丝,并备以水烟壶、火媒纸,摆放客厅上,人口众多的家庭或大店铺还备有数把水烟壶,以备敬客,并点燃火媒,擦净吸口,双手递给客人。卷烟流行以后,客气的在敬烟之后还要为客人点烟。向长辈或来客递烟一般要双手奉上,非特别熟悉的人,不能抛掷卷烟,对长辈或亲朋递过来的烟,一般也要双手接过。对宗教界人士和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不要敬烟。
在婚丧喜庆活动中,来客一到都先敬烟。遇婚宴,新郎新娘双双站于大门口,见到宾客来临,新郎新娘即迎上前去,新郎递烟,新娘点火,以示热烈欢迎。席间,一对新人来到各席前,敬酒敬烟,表示谢意,一般必敬二支,取好事成双之意。
闽北有的县在新婚后三朝日(即结婚第三天),新娘要给男家亲族敬烟点火,受敬的人应备红包赠新娘,并致贺词(俗称掌彩),如“一筒烟,周年生贵子”,“二筒烟,夫妇和合共齐眉”,“三筒烟,福禄喜三星照”等。在这一礼俗中,有的亲友会给新娘出难题,巧闹新娘,如把火媒纸故意搓得很实,使新娘难以吹着火,众人见了喜笑颜开,以增加热闹气氛。
举行寿宴,一般由寿星的儿孙们向亲朋来宾敬烟。举办丧事活动,丧家则另安排人向前来吊唁的亲朋敬烟。闽北在丧事中,有“八仙”烟俗,就是对抬灵柩的“八仙”(八个人)每人奉敬烟丝一包(每包8克到12克),高寿者烟丝份量也较多。平常宴请,客人一到,主人必先敬烟。现今,各种宴请,一般每桌都放上两包烟,另在公共活动的茶几等明显处,放若干卷烟和火具,任客人自便取用。
至于人际交往应酬各种活动,也都离不开敬烟。故有所谓:“小小白棍神通大,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头语。而且,形成了以高档烟敬客,也显示敬烟和被敬双方身份高,有派头的心理。
(二)风情、谣谚
1.沙县夏茂烟叶节
福建三明市沙县夏茂镇,有数百年种植晒烟历史,烟叶质量好,是全国名优产品。种烟收入已成为广大烟农的主要经济支柱。每年烟叶收成后,各种烟户都要宰鸡杀鸭,制酒设宴,欢庆一堂,并邀请远近亲友前来共享烟叶丰收之乐。久而久之,形成了每年农历6月24日为固定节日——全国独一的烟叶节。
2.永定尚头夜市
清咸丰年间,龙岩地区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是一个不足4000人口偏僻山村,但烟丝(条丝烟)生产十分兴盛,该村竟有90余家开设条丝烟生产作坊。大批来自外地的刨烟师傅和工人,每到晚上,招朋呼友,三五成群分别聚会于村东的“厚生社”,和村北的“龙头井”两家茶社酒肆,饮茶喝酒,猜拳行令,弹琴唱曲,谈天说地,形成热闹非凡的夜市。当时有人编成顺口溜:“高东厚生社,高北龙井头,人多闹翻天,半夜不想走。”。在永定条丝烟产销鼎盛时期,生产作坊遍布各地。高头村的夜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闽西烟丝生产的兴旺景象。
3.晚上过端午节
端午端午,过节在中午,这是中国人民群众沿袭已久的习俗。但在龙岩地区永定县的不少山村却是在晚上才过端午节。相传在很早以前,某年,端午节中午,该县一户烟农全家围坐桌旁准备过节。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临,全家男女老少立即离席抢收晒场上的烟叶,一场紧张劳动之后,回见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全被猫狗糟蹋得杯盘狼藉。家主由此想到端午前后,正是晒烟收成晾晒的繁忙季节,又是多雨汛期,必须集中精力搞好烟叶采收。因此当即向在场子孙宣布不成文的规定:端午家宴改在晚上举行。从此代代相传,形成该县烟区许多农户晚上过端午节的习惯。
(三)谣谚楹联
一张烟刨一亩田,一间烟坊一管泉;一张烟刨养五口,三张烟刨成阔佬。
(永定县民谚)
种田子,种田孙,种〓(ban是给的意思)哥哥买包烟;你食烟,〓(我)食烟,欢欢喜喜像过年。
邀肩,邀肩,打伙食烟,〓有火,你有烟,快快活活来超天。
(以上为宁化、清流等县民谣)
田头食筒烟,力气大过天。
(闽西、闽北民谣)
吸烟要吸水烟筒,黄烟烟少烟味浓;十八小妹装一筒,好比孔明借东风。
(将乐县民谣)
小妹住在大路边,又卖烧酒又卖烟,有钱哥哥来食酒,无钱哥哥来食烟。
(闽西一带民歌)
抽烟抽出烟味香,蒸酒蒸出酒蜜甜,恋妹恋出妹开口,妹妹开口喜洋洋。
(宁化县民歌)
晒烟种过几百年,永定出口条丝烟,国际博览得金奖,号称“烟魁”出状元。
(永定县民歌)
造时播烟种,种烟不误时,种子播得稀,苗壮又旺根。
(闽西民谚)
尤溪洋中蔡老头,口上含着烟筒头,冒出香烟有兴头;烟袋别在屁股头,一摇一晃有板头;困难时期捡烟头,不论小伙与秃头,个个笑他死老头;耕作吸烟在田头,吞云吐雾来劲头,从小吸烟到白头。
(尤溪民谣)
五湖寄迹陶朱公 四海交游晏子风。
德丝条丝进上海 泰来烟笼入湖南
(永定县“德泰烟行”嵌名联)
源深流四海 茂盛达三江
源深流远饶生意茂草奇花兑发祥
横批:烟林胜地
(永定县“源茂祥”嵌名联)
四、烟草诗词辑录
烟草传入福建之后,迅速流传全国,烟草制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之一,不少文人墨客歌之咏之赋之。以下所录为闽人写烟草或他省诗人写福建烟草的诗词
(一)张翔凤《种烟行》
闽囝手携三尺锄,囊里几粒淡巴菰。逢人说烟鼓咙胡,一筒抵得酒一壶。亦不饮食筋骨舒,种烟之利与禾殊。种禾只获利三倍,种烟还获十倍租。沙田种烟烟叶瘦,山田种烟烟味枯。根长全赖地肥力,气厚丰籍土膏腴。越人嗜烟如嗜鼠,宁可朝爨缺不厨。黯者抬囡充力作,上田百亩种九区。可怜力薄苗叶短,不似烟叶高扶疏。憎苗爱烟户相告,老农傍晚欲色癯。吁嗟老农勿健羡,此物鸩毒奇莫居。食多积日烦劀杀,肝肾焦灼劳医巫。弃灰往往成失火,焚烧庐舍殃池鱼。我闻前明有厉禁,稍因瘴卒宽其诛。无米令人俱饿死,无烟岂遂伤毛肤。昔年眼见鬻烟贾,拙田筑室穿清渠。此来米价真大贵,里中恶少攫肉乌。太仓掬米一掬珠,陈背争噉如花猪。种烟利厚争者众,有田不稼将何如!
张翔凤:四川富顺人。清康熙辛未(1691)进士。
(二)汪师韩《律诗四首》之三(录自《金丝录》)
龙岩石马外诸余,于橐于囊聚物殊。食籍数浮黄矮菜,词林材聘淡巴菰。中餐属厌初虚口,五字微呤正惜须。携取及时供络绎,并申僮约古从无。
汪师韩:浙江钱塘人,清雍正间进士。
(三)沈德潜《咏烟草》
八闽滋种族,九宇遍氤氳。筒内通炎气,胸中吐白云。助姜均去秽,遇酒共添醺。就火方知味,宁同象齿焚。
沈德潜:江苏长州(今苏州)人,清乾隆己未年(1739)进士。
(四)陆耀《后烟草歌》
窗扉夜透风力铦,中人肌骨寒磨镰。淡巴菰叶炷屋焰,嘘温回冷三焦炎。吾思大地滋百草,箑脯屈轶逢难兼。人参三丫茅三脊,上古悉被医王佥。开辟以来合有此,昔人不识空诛芟。后来纷纷究原本,云致吕宋词宁谙。疏注名物推尔雅,不闻释木唯松杉,山经所志亦奇博,大荒毛土穷窥觇。何况疱牺别性味,君臣佐使罗金函。不应诸书并遗载,定非圣智忘搜探。中经秦火燔百氏,卜书虽存止大凡。古昔记录残失次,窜佚星宿笼鸟蟾。桂海虞衡侈范老,南方状类夸嵇含。往往熏木列千品,谁为小草编名衔。自古中国或失志,葡萄苜蓿通西南。若云地气有拘闳,昔何萎绝今濡涵。远数闽岭近燕代,町畦栽种纷青蓝。宁闻异域充贡后,化枳成类逾淮柑。乃知随地本生产,不逢采撷徒〓〓。二百年来人竞嗜,连吹屡吸忘为贪。酒阑曲罢吾何有,停毫掩卷聊持拈。忆昔曾为赋长句,制造方法陈毫纤。竟欲广摭品甲乙,茶经茶录同装签。风尘扑面少清暇,日购闽产真痴憨。今朝节候交大雪,朔风人夜尤清严。僧寮篝火久独坐,余灰剔去还重添。聊盘硬语压前作,肝脾欲煦心神恬。
陆耀:江苏吴江人,清乾隆壬申(1752)人。
(五)钱大昕《咏道中所见草木》
小草淡巴菰,得名盖未久。移栽始闽峤,近乃处处有。烈日炙叶干,黄丝烟如绺。筠筒烟一篓,相习以口受。肺腑非铁石,火攻奚可狃。奈何今时人,嗜此不去手。糜财更妨功,滥觞起谁谋。安得拔其根,卮茜种千亩。
钱大昕:江苏嘉庆人,清乾隆甲戌进士(1754)。
(六)朱昂《天香•烟草》
闽岛香苗,蛮荒翠卉,移来遍种瑶圃。小贮竹箱,初停海舶,巧制漫抽金缕。轻寒薄醉,凭解释相思意绪。残梦沉吟倚枕,双鬟点灯低语。修廊几回觅句,试牙筒隔帘花雾。记否绣囊闲展,玉纤拈取。隐约朱唇启处,看一朵巫云暗飞去。茗碗才收,兰膏细吐。
朱昂:安徽休宁人。
(七)诸联《烟草歌》
烟草种传吕宋外,花似海棠叶似菜。日中巧制制成丝,暴干争向漳泉卖。漳泉马氏更传名,辟瘴消寒最有灵。石马佘塘分次第,金丝辣麝记分明。不向灵均问醉醒,不羡君谟斗香茗。余韵能教舌底存,孤灯宁放残灰冷。爝火星星彻夜熏,喷从鼻观绕烟云。香分兰蕙花初放,味胜葡萄酒半醺。幽人自号餐霞客,手执琅玕不忍释。润带苏膏味共甘,清和兰屑香堪匹。亦有佳人字莫愁,无聊日暮心悠悠。锦囊绣凤藏香袖,筠管镶牙依画楼。笑问相思味多少,相思滋味终难道。芳名争说返魂香,碧苗竞指忘忧草。余自年来愁未锄,朝朝笑买黑于菟。不识龙耕有瑶草,含毫且咏淡巴菰。
诸联:清嘉庆、道光年间人
(八)朱方蔼《天香•淡巴菰和秋潭》
瀛岛传香,闽山分翠,江乡近日都有。绿叶齐干,金丝细切,味比槟榔差厚。玉纤拈得,待吸取清芬盈口。朵朵巫云轻扬,余痕隔帘微透。竹筒一枝在手,闷无聊仅消残昼。留客茶铛未熟,探囊先授。最忆宵寒时候,频唤剔春灯小红豆。几度氤氲,如中卯酒。
朱方蔼:浙江桐乡人。
(九)陆煊①《烟草三十韵》
异种空前古,巴菰九域覃。灵根繁海外,移植自漳南。吴普何曾识,桐君亦未探。谱犹遗李珣,状并阙稽含。花镜形初指,《露书》名稍谙。边庭庸或懒,黔首总全耽。并筏鱼盐逐,连塍桑萱参。利多抛稼穑,作古罢原蚕。莳艺浑同菜,沽需每借泔。青葱临夏陌,红艳照秋潭。似茗收盈屋,如菲菜满篮。十分勤剪削,一月废梳簪。打绿需时再,罨黄计日三。曝干便夹竹,取润合装甑。品记金丝②字,香闻翠盖③谈。牙行各估值,贩客动论担。村前仍开市,征途偶驻骖。压床分缕缕,贮盒竞毵毵。活火粘绒易,斜阳引镜堪。滇铜怜阁
丽,湘管逮丁男。麇散还萦篆,云层更结昙。枯肠生别趣,饱舌得回甘。味愈清茶洌,功殊中酒酣。果能消块垒,真个缓忧〓。辛辣宁须桂,调和绝胜苷。烈愁潜草蝮,芳辟蠢衣蟫。冻夕苏寒沍,蛮乡敌瘴岚。久餐防灼肺,勿药定驱痰。浩劫残灰灭,相思寸烬涵。返魂如有术,众醉不妨贪。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