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2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学研究
分类号: TS41
页数: 10
页码: 290-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前,福建省烟草种植由烟农自发进行,政府未设专门机构管理。1950年后,烤烟生产逐渐发展,科学研究工作逐步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总结出一套适合福建烟草生产的科学技术。卷烟工业方面,从手工生产到集约化的机制卷烟,技术不断提高,80年代科技研究全面铺开,取得明显成果。
关键词: 福建省 烟草 科学研究

内容

1949年前,福建省烟草种植都是由烟农根据自己摸索的栽培经验种植,科技活动亦在民间自发进行,政府未设专门机构管理。1950年后,随着永定烤烟试种成功,全省烤烟生产逐渐发展,科技活动日渐频繁。从50年代的试种实验,到80年代的“三化”(种植区域化、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种植和优质烟、主料烟开发,科学研究工作逐步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总结出一套适合福建烟草生产的科学技术。
  卷烟工业方面,50年代中期,逐渐从零散的手工生产发展到集约化的机制卷烟,卷烟技术不断提高。进入80年代,科技研究全面铺开,从新混合型卷烟的研制、烤烟生产技术研究、计算机的应用,到卷烟机械引进、试制、改造、原辅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果。
  —、农业
  福建省烟叶生产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从晒烟到烤烟两大阶段。50年代以前,福建晒烟产量、质量虽曾有过辉煌的时候,但由于品种多且杂,有盖露、机尾、乌叶、红叶、桐山、红骨子、乌骨子、古泽本、船本等数十个品种。加上历代政府从未曾建立过研究机构,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烟草科研活动,烟叶栽培和晾晒技术基本由民间自发交流,技术水平虽有所改进、提高,但缺乏有系统的总结和文字记载,再加上各地区土壤、气候和消费习惯的差异,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品种及栽培和晾晒技术。随着烤烟生产的发展,晒烟逐步被烤烟取代。90年代以来,全省除沙县、平和县等部分乡村,因有自己烟叶的品质优势,得以继续成片种植晒烟外,其他地区多利用田头、地尾、‘房前和屋后栽种,仅供农民自食,即使有少量产品上集市交易,也形不成大批商品量。至于香料烟和白肋烟,福建虽曾试种过,但因多种原因都已停止种植。
  烤烟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但后来居上。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将烟草生产纳入经济作物的一个重要项目,加强科研工作,改善和推广烟草生产技术,促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福建省烟草公司组建后,省公司科学技术部和烟叶生产部,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科学研究院、龙岩地区烟科所,以及与其他有关院校合作,开展各种课题研究,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成果。
  (一)良种选育、引进与推广
  永定1号 是永定县农科所卢万泰等人于1975年开始从当地品种“特字401”中系统选育而成,曾名“提纯401”,经1979年至1981年全省区域试验并鉴定后,由永定县科委命名为“永定1号”。该品种一般亩产125公斤,上等烟占20%以上,外观质量好,内在化学成份较为协调,还原糖18~22%,尼古丁1.5~2%,色、香、味均较优,曾被中国烟草总公司于1984年认定为全国七大主推品种之一。1988年前,该品种种植占全省烤烟面积的70%左右。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也有推广种植。80年代末期以来,基本被外引品种所取代。
  翠碧1号 1977年宁化县张仁琳等人从烟田变异单株选育而成。其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大田生长整齐,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瘦等优点,烟叶外观及内在质量均较好,亩产125~150公斤。1989年通过福建省烟草品种审评委员会审评推荐;1991年5月,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进行现场验评,同年12月,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通过对该品种的认定。1993年,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烟草种植面积的30%。
  “4-4” 龙岩地区烟科所郭企彦等以“401”作母本,G140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全生育期240天,株高92厘米,有效叶20片,亩产约130公斤,上等烟20%以上,上中等烟90%以上。适应性好,不早花,耐肥、耐寒性较好,较抗根茎病,曾一度被推广,后为其它更好的优良品种取代。
  此外,龙岩地区烟科所曾选育出“78-20”、“闽烟2号”、“闽烟4号”、“6013”以及杂交一代优良组合“岩杂2号”、“岩杂3号”等品种。云霄县农科所曾选育出“80-1”品种,上杭县引进美国抗病品种“柯克176”等,都在当地试种过几年,但面积不大。从1986年起,福建省烟草公司与龙岩、三明烟草分公司、永定县、宁化县烟草公司配合,在组织全省烤烟品种区域试验、品种考察和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一面推广省内选育的烤烟良种翠碧1号,一面用调整播栽期克服早花的办法,推广国外优良品种G28、G80和K326等外引良种。至1993年,推广良种面积占全省90%以上,克服了福建省烤烟品种杂乱现象,实现全省烤烟良种更新,同时,也改变了外引优良品种在福建长期未能种植的局面。获1992年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二)烤烟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及烘烤技术开发 1986~1989年,在永定县烟区组织实施,以提高烟叶质量和增加上、中等烟比例为目的,在永定县14个乡镇试验,推行良种规范栽培模式,使平均单叶重增加0.96克,黄烟率提高到96%以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988年获省科技星火奖,又于1991年11月,荣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
  《烤烟综合标准》1984~1985年,由福建省烟草公司与省标准计量局合作制定的福建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的福建省烤烟13个标准系列,符合福建省客观实际,初步具备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科学、整体协调等特点,为烤烟生产、加工、贮运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检验标准。《烤烟综合标准》经省标准计量局于1985年11月20日批准发布,决定于1986年1月1日起试行。试行以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优质烟栽培技术开发研究 1988~1990年,由省烟草公司与龙岩地区烟科所以及永定、上杭、龙岩、清流、宁化等县(市)烟草公司联合进行研究。针对福建省烤烟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育苗方式、播栽期等一系列试验,烟叶质量达到以下指标:亩产150公斤左右,上中等烟比例占90%以上,最小叶片≥45厘米,平均烟碱含量为2~2.5%,糖碱比值为8~10,叶片均匀度30%。由此,探索出一套适合福建省气候、土壤特点的优质烟栽培技术规范,为福建省烤烟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推广面积逐年扩大。1991年推广达1.3万公顷,推广面达36.03%,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单晚田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综合开发研究 由宁化县烟草公司组织进行,获中国烟草总公司19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料烟开发研究 1991~1993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进行,累计开发面积达1.56万公顷,烤烟单产提高,烟叶外观改良,化学成份谐调,香吃味改善,提高了全省烤烟生产的整体水平。
  此外,各级烟草公司与有关农业院校及研究所合作,开展烟草“进单上山”、营养袋育苗、单垄高畦、土壤与肥力、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栽培以及稀土微肥多种叶面肥等耕作栽培的研究。
  (三)病虫害防治
  烟草病毒病防治研究 以福建农学院病毒研究室为主,从1984年开始,开展烟草病毒病的系统研究,查明了福建烟草病毒病的病源种群共有12种病毒,首次弄清了福建烟草病毒的优势种群和优势株系,以及各种病毒株系的发病和发生频率,为病害监测和对症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明确了烟草主要品种,不同前作和苗地类型与病害发生的关系,有利于指导烟农生产,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烟草蚜虫生物防治研究 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立项,以福建农学院益虫研究室和福建省烟草公司为主,三明市烟草分公司、宁化县烟草公司协作承担,是我国首次以蜂药结合防治烟蚜。在烟草开放式生态环境下,经异地重点试验,防治烟蚜效果在90%以上。该研究从蚜虫体上分离出耳霉菌及其研究成果,为蚜虫的真菌防治研究开辟了新路,获中国烟草总公司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研究 由福建省各级烟草公司和有关院校专业人员参加,于1989~1991年进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福建省烟草侵染性病害发生种类共31种,其中,真菌病害10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害12种,类菌原体病害1种,粘菌病害1种,线虫病害3种。为防治福建省烟草侵染性病害提供了可靠依据。
  抑芽剂一点灵 福建教育学院吸取了国内外使用的抑芽剂的优点,研制成功一种以触杀为主的混合型烟草抑芽剂。在国内首创了点滴施药方法,经过7年在不同地点、不同烤烟品种上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具有理想的抑芽效果。1987~1993年,累计在福建省使用面积达3300多公顷。1993年10月,福建省烟草公司召开鉴定会,一致认为:一点灵居国内先进水平,其抑芽效果与美国除芽通相当,是一种高效、无毒、无异味、适合于南方多雨地区使用的较理想的抑芽剂,可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此外,龙岩地区烟科所等单位,还对烟草青枯病、黑胫病、气候性斑点病等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对烟草虫害及其天敌调查等均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四)烤房与烘烤技术
  烤烟开窗烘烤技术规程及其研究 1985年由龙岩地区农业局经济作物站与龙岩烟草分公司共同协作开展研究,针对30多年沿用的“闭窗变黄、开窗定色、后期干筋”的闭窗烘烤弊端,改用开窗烘烤。其特点是:变黄期温度降低,时间拉长,定色时间短,没有明显的变黄期与定色期界线,称之为变黄干叶期。干筋后期干球温度不超过70℃,湿球温度最低为34℃,最高不超过41℃,做到以湿调温,以温调节加煤等技术。开窗烘烤与闭窗烘烤相比较,经济效益大,经1984~1985年在永定、上杭部分乡村试烘,每公斤干烟增加收入0.153~0.40元,耗煤节约30~40%,并有效控制黑糟烟的出现。
  平走式五道火管烤房技术 由漳平市烟草公司组织研究并推广。它使烤房5道火管处于平行状态,不跨越,不重迭。烘烤时走火顺畅,升温平稳,平面温差小于2℃,煤耗降低20~30%,上中等烟提高7~14%,经济效益显著,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三明、龙岩等烟草分公司在开展烟叶生产“进单上山”、营养袋假植、南方多雨地区烟叶地膜覆盖栽培,以及推广烟草单垄种植等科研活动中也取得明显进展。
  二、工业
  福建省烟草工业,大体上经历了烟丝生产和卷烟生产发展阶段。18世纪以前,烟丝制造基本是将干烟叶撕筋、过筛、加植物油、压板、刨丝及炭烤等主要工序,由于烟叶品质差异及加工技术不完全相同,也就形成不同特色的烟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被卷烟取代,烟丝生产从兴起到衰落的整个发展历史,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70年代后期,有的烟丝作坊和厂家开始引进电动切丝机,同时,在加香、加油等工艺方面,也有所改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省卷烟厂坊,在较长时期里主要手工操作为主,配方随意性较大。到50年代初,除了拥有30多名员工的公营龙岩卷烟厂外,为数众多的是小作坊性质私营小厂,只有几个员工,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手工卷烟制造基本技术工序是:制烟皮、掺甘油、制烟板、刨细丝、掺香料(甘草、五香、酒精)、微火焙烤、手工卷烟条、剪成烟支。1956年对私改造后,龙岩烟厂发动职工造出5台卷烟机、3台木料包装机、10架木质运烟车,同时,还改革木托装烟支为铁架车装烟支。60年代初期,龙岩、厦门卷烟厂基本上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生产。70年代各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厦门卷烟厂自制仿新中国卷烟机、联合式简易包装机、烟丝加香机成功。龙岩卷烟厂自制出储丝柜,并自行改造5台卷烟机,利用“四五”型包装机改造成过滤嘴烟包装机,改造二打三分打头机,自制木工刨板机,均获成功。厦门、龙岩卷烟厂还依靠自己力量,解决了烟末粉尘污染问题,吸丝部分采用静电吸尘,及自行安装电容柜,每台提高功率因数50%以上。1986年,中美合资的华美卷烟有限公司除按照国外配方生产骆驼牌卷烟外,又开发生产混合型金桥卷烟,龙岩、厦门等卷烟厂,致力于配方改革,推广富健、古田、嘴乘风、鼓浪屿、沉香、友谊、特、黄兰、云凤、喜来宝牌卷烟等众多具有福建特色风味的名优产品,都以其配方工艺好、包装精美、品质优良、多次获得各种奖励。这些产品,叶组配方使用有较大突破,香气浓度明显提高,焦油含量明显降低,不但在省内市场畅销,还占领了部分省外卷烟市场。1991年研制成功的浓郁型香味的出口富健滤嘴烟,一举成为直接出口的卷烟产品。
  1988年开始,为开发福建省药物(保健)烟,福建省烟草公司科技部与福建省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两位教授,组成“福建省新混合型保健烟研究课题组”,合作研制药物烟——海神牌卷烟。该课题组撰写的《卷烟对阻止黄曲霉素B1诱致小白鼠癌前病变影响的肝细胞核内DNA定量研究》科研论文,由全国性肿瘤刊物——《中国肿瘤临床》1992年第五期发表,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被摘载入(国际生物学文摘》。1993年,该课题组又写出《保健烟对小白鼠和人体影响观察》一文,被选送到亚太地区抗癌组织联盟第十一届肿瘤学术会议交流。1993年11月,由省科委主持,通过了产品鉴定,但由于成本较高等原因,产品经济效益不理想,大规模投放市场存在不少困难。
  福建省烟草工业在改造老产品、推出新产品的同时,还结合福建省烟草工业实际,开展多种科研活动,在改良烟草工业设备和提高原辅材料质量、产量等科研活动中取得好成果。
  ZHY-1型烟草水份智能测试仪由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与福建省烟草公司协作,根据烟草行业对控制烟丝、烟支含水率的实际需要,针对采用烘干法需时较长的问题,以软件技术准确改变传感器工作状态,按预先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得出相应含水率。该仪器经福建省烟草公司鉴定推广,于1988年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福建省烟草公司与福州大学协作,采用液压传动、单片硅等技术,对影响测量精度和重复性的各种干扰因素,通过传感器和软件系统进行除扣修正,研制出新一代MHY-1烟草水份智能测定仪,经省电子工业总公司主持,有关部门参与,鉴定为第一类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1991年,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选送到新加坡展览和进行学术交流。
  单板机控制采集烟叶过磅系 统由厦门卷烟厂开发。该系统是在精度为1/2000的静态电子数字台称基础上,经过单板机对数字电子台称的重量输出信号进行自动采集和数据处理,改静态电子台秤为人工扛包过磅,能自动扣除人体重量、皮重,并分地区、分等级累计净重和件数,自动打印清单。经当地计量所检验和鉴定,主要技术指标符合要求,效果良好,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先进性和实用价值。获省烟草公司1992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ZLP-1型烟支处理机 系厦门试验机厂首次引进消化的项目。整机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均为国内先进水平,也达到国外同类机水平。应用该机解决了国内对过滤嘴烟支回收处理的技术难题,整机全部原材料及配套件已全部国产化,填补了国内此类专机的空白,为卷烟行业提供先进的废次品烟支回收配套设备,节省烟叶消耗。厦门卷烟厂使用该机从1982年5月至1983年5月,年回收烟丝2.5万多公斤,当年增收约5万元,一年就回收全部投资。获1985年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
  龙岩卷烟厂VT2500S打叶机技术改造 VT2500S打叶机系西德虹尼公司制造,1989年4月投入试产后,打叶工艺指标中的叶中含梗、短梗两项指标达不到原定要求,经虹尼公司两次派员到厂调试,都达不到应有效果。龙岩卷烟厂依靠自己力量,组织科研技术人员攻关,终于将该机改造成功。除提高烟丝纯度外,仅烟梗利用率就提高4%,每年可节约烟叶原料112.3吨。且基本消除了因梗块、梗签引起的熄火和开花现象。
  水松纸 由厦门造纸厂利用武汉造纸研究所提供的单色水松纸技术资料,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双色水松纸研制并取得成功。卷烟生产部分使用此纸代替进口水松纸。厦门卷烟厂采用该产品,每年平均可增加收入15~20万元。并因减少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获1989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卷烟胶粘剂 由厦门卷烟厂委托福建化纤化工厂试制成功。该产品采用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醋酸乙烯为单体,以水份为解质,添加多种助剂,经乳液聚合成的乳化液。专用于卷烟的粘接,具有粘度高、粘接性能好、快干、无毒、无异味的特点,适合于卷烟使用,主要技术指标符合企业标准要求,达到国内同期产品先进水平。1990年,厦门卷烟厂嘴头接装用胶水的1/3由福建化纤化工厂提供,并努力扩大其使用量。
  1#卷烟纸 由龙岩市造纸厂实施改产,属高级薄型卷烟用纸,其主要技术指标,裂断性、伸长率、透气度、白度、灰分、尘埃度等均已达到部颁标准。经广州、上海、天津、龙岩等地卷烟厂使用,反映良好,且具出口创汇能力。获1985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
  烟叶升级综合处理技术 是1988~1989年龙岩卷烟厂通过氧化氢的化学处理和高温加工后,制成的有针对性的加香料调剂,使低次等烟草的色香味得到提高,达到乙级原料水平,可提高低次等烟叶1个以上使用等级。处理后的“中五”、“中六”烟叶,在乙级卷烟配方中替代掺和量达15~20%。
  聚丙烯丝束 1990年3月7~10日,福建省烟草公司与捷克“01KAFIL”研究所、日本伊藤忠商社株式会社等,在龙岩卷烟厂召开聚丙烯丝束试用技术交流会,通过现场操作,用国产成型、改进工艺参数和操作方法,证明用丙纶丝束接装成嘴烟是可行的。各厂与会人员回厂后,继续切磋改进,使丙纶丝束的使用技术日益完善。
  烟草薄片 各卷烟厂对烟草薄片的研究与应用也获得成功。龙岩卷烟厂薄片生产于1991年7月投产,厦门卷烟厂薄片生产于1991年10月投产,使单箱消耗烟叶下降1.57公斤,仅1991年直接经济效益就达98.33万元。
  此外,对解决烟支熄火问题的研究,在助燃剂添加、并通过工艺过程的改善提高卷烟燃烧性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果与奖励
  福建省烟草公司为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正确评价广大科技人员取得的成果,并准确地向上一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申报科技成果,1992年,福建省烟草公司首次制定《福建省烟草公司科学技术计划管理办法》、《福建省烟草公司科技成果管理试行办法》和《福建省烟草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试行办法》。并成立福建省烟草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组。1992年11月,首次召开福建省烟草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会,评出一等奖项目1个,二等奖项目4个,三等奖项目9个。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宁化县烟草公司“宁化县单晚田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综合开发研究”;二等奖的项目是:厦门卷烟厂“KTC切丝机消化”;龙岩卷烟厂“VT2500S立式打叶机技术改造”;龙岩卷烟厂“MK9-5/PA8-5-5卷接机组变频调速拖动系统”;三明烟科所、宁化县烟草公司“多雨生态区烟稻两熟田烟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开发研究”;三等奖的项目是:龙岩卷烟厂“出口富健卷烟的研制与应用”;龙岩卷烟厂“进口英国MK9-5/PA8-5机组水松纸鼓轮改进”;厦门卷烟厂“单板机控制采集烟叶过磅系统”;厦门卷烟厂“微电脑计量管理”;厦门卷烟厂“可编程控制器在贮丝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厦门卷烟厂“MK8/MAXⅢ卷接机组大修及100毫米改84毫米的改造”;福建农学院植保系、永定县烟草公司“ER系列激抗剂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试验与推广”;永定县烟草公司“烤烟G80等良种示范推广技术”;福建农学院、三明烟草分公司《福建烤烟》科教片。
  四、专著与期刊
  在开展科技活动中,有关烟草院校及烟草行业科技工作者,出版多种专著。经出版单位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有:
  《永定烤烟》,中共永定县委编,196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烟草》,江豪编著,198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烟草育种与良种繁育》,骆启章、于梅芳编著,1988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烟草病虫害及其天敌》,陈家骅、张玉珍、张章华、张时彦编著,1990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烤烟生产》,江豪、许锡明、连国鑫、张时彦、张金汉、张清明、张明辉、林尚友编著,1992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福建烟草》期刊,创办于1988年,原为福建省烟草学会刊物。1992年起改为学会与省烟草公司联办,季刊,内部发行,1993年底共出版20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