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设备及辅助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75
颗粒名称: 三、设备及辅助材料
分类号: TS452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卷烟加工设备的发展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卷烟加工设备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同时,随着烟草科技的发展,福建省卷烟工业已成为一个包括复烤、卷烟、薄片制造等一系列复杂技术的生产体系。
关键词: 卷烟 加工 设备

内容

(一)设备及设计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省卷烟加工大部分依靠手工操作,使用的部分机械设备也较简陋。
  50年代,福建省卷烟工业生产使用的切丝机、卷烟机、包装机等3大主机,系英国30年代的老式设备。由于技术落后,卷烟加工的手工操作包括手工包烟、手工抽梗、手工加烟丝等。卷烟厂自制的简易工艺设备有抽梗机、糊盒机、蒸烟机、贮丝房等。投料按配方比重码垛,用脚动起重车将码好的烟包送进蒸烟机,在蒸烟机上按配方要求进行搭配,而后加潮回软,以备切丝。蒸烟机设计能力为3000公斤/小时。手工抽梗用铁蔑子,劳动强度大。切丝使用上下式切丝机,人工絮叶,每5~10分钟换一次刀,另用机械磨刀,设计能力为250公斤/小时。卷烟使用英国产老标准卷烟机,分为上车和下车两部分,上车装烟丝,下车装烟支,设计能力为850支/分。包装开始是手工操作,烟支按“767”排列,人工包上内衬纸,然后装入用糊盒机包好的商标纸盒内,手工糊上封签。以后使用英国产娄斯包装机,按“767”三排排列送进烟支,只能包内衬纸,不能包商标纸,设计能力为50包/分。糊盒机为工厂自制设备,设计能力为120盒/分。
  1954年,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相继从上海购进新中国牌卷烟机、中型切丝机、小型磨刀机等。新中国牌卷烟机为中国产老式机,其结构与老标准卷烟机基本相似,只是刀头部分不同,生产长度70毫米、圆围27毫米的普通烟支,设计能力为960支/分。为提高制丝质量,工厂因陋就简,自行设计制造了由三节油桶拼成的烘丝机,从而结束了以铁锅炒制烟丝的手工工艺,解决了手工炒丝温度不匀、易烘焦的问题。1957年夏,为改变设备落后状况,烟厂又从上海一批已关闭的私营卷烟厂调进美国产小花旗牌卷烟机、大型蒸叶机、压梗机、17寸切丝机、蒸汽烘丝机等。
  60年代初期,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各烟厂提出“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贯彻“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仿制结构简易包装机、布带机、运料用木轮车,以及其它革新工具。
  1963~1965年,烟草“托拉斯”时期,福建省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隶属中国烟草工业公司上海分公司。为改变企业设备技术落后状况,上海分公司先后无偿调出21寸切丝机、三轮滚压机、大型磨刀机、包装机等设备,并派出技术干部指导烟厂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将皮带输送机改为风力送叶吸丝机,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测,使企业在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方面得到扶持。
  60年代后,卷烟工艺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投料码垛转入配比台自动输送。烟包回潮由蒸汽机改为真空回潮机,使用的是YG18真空回潮机,加潮回软,去除烟叶杂气,设计能力为4000公斤/小时。手工抽梗改为机械抽梗,使用抽梗机,使梗叶分离,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解把,一人絮叶,单根抽,设计能力为50公斤/小时。同时还使用双刀解把机,梗叶分离前将烟把解下,以利于进一步工艺加工,设计能力3000公斤/小时;五刀式切丝机代替上下式切丝机,可自动磨刀,设计能力为2000公斤/小时。国产YJ12卷烟机代替老标准和新中国两种老式卷烟机。这种卷烟机卷制烟支,采用钢带吸丝成型和平准器整修烟丝,烟支量波动幅度小,设计能力为2000支/分。
  进入70年代,各烟厂对设备作一些零星改造,重点改造卷烟机和包装机,提高卷烟和包装速度。1974年以后,工厂自行仿制新中国牌卷烟机。同时使用YG34润叶机,叶中加水加料,提高烟叶柔韧程度和质量,设计能力为2500公斤/小时;卧式打叶去梗机替代抽梗机,使梗叶分离,设计能力为2500公斤/小时;带式贮叶柜贮存,醇化烟叶,设计能力为3000公斤/小时;烘丝机代替烘丝箱,降低烟丝水分含量,适合烟支要求,设计能力为1500公斤/小时;贮丝柜代替贮丝房,贮存、醇化烟丝,设计能力2000公斤/小时。70年代中期,国产4-5A包装机代替娄斯旧式包装机,该机是包装小盒,20支直式软包包装机,设计能力为120~160包/分,在该机上能完成包烟的整个过程,不再使用简易的糊盒机。透明纸包装机为小盒外包玻璃纸,设计能力为80~150包/分。1976年起,开始研制滤嘴卷烟,各卷烟厂使用国产YJ21接装机,YJ22接装机。YJ21接装机为英钳式接装滤嘴,设计能力为1500支/分;YJ22接装机为基板式接装滤嘴,设计能力为2000支/分。1976年以后,烟厂基本解决制丝和卷烟两个车间7道工序的连续生产问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烟厂进行更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制定企业技术革新规划,自制废品处理机、滤嘴刀片磨刀机,采用静电吸尘新技术,并将人工加丝改为风力送丝,自制振槽,自行设计制造大型打叶机、改造包装机等。1979年,又增加了旋转式切丝机。
  80年代初期,卷烟工业技术向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特别是1984年福建省烟草公司成立以后,各卷烟厂先后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丝及卷接包生产设备,如HAU-NI3000公斤/小时制丝线,MK8卷接机组,MK9-5卷接机组,B1包装机,SAS1B包装机,LOGA卷接机组,长城超九卷接机组,PROTOS卷接机组,GDX₁GDX₂包装机组,FOCKE翻盖包装机组等。MK8卷接机组系英国MOL1NS公司制造,由MK8卷烟机和MAX1滤嘴接装机两大部分组成,设计能力为2000支/分;MK9-5卷接机组为70年代末推出的产品,代表国外80年代先进卷烟设备典型,该机具有微机自动控制重量,压降和自动剔除废品等功能,设计能力为5000支/分;B1包装机系西德SCHMERMUND公司制造,整机包括B1小盒机,NF卸盒机,LV小盒玻璃纸包装机,FM1MK太盒包装及大盒玻璃纸包装机,设计能力为4000包/分。SAS1B包装机系意大利SASIB公司制造,该机组包括AC6卸盘机,6000型小盒机,CP1小盒玻璃纸机,3C-154硬盒机,T20硬盒玻璃纸机,设计能力为300包/分。长城超九卷接机组系MK9-5型改造提高的新一代机型,设计能力为6500支/分,效率比MK9-5机提高30%。
  90年代,福建省卷烟产品向高档优质方向发展,各烟厂开始引进GDX₁、GDX2包装机,PASSIM、PROTOS卷接机,FOCKE小包翻盖包装机等先进设备。
  据1993年综合统计,福建省各卷烟厂共有进口设备132台(套),设备有效利用率93%,有效作业率62.24%,其中制丝设备49台(套),卷接设备49台(套),包装设备34台(套)。全省各卷烟厂经过不断地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产量、产值、效益成倍增长。
  (二)辅助材料
  卷烟辅助材料主要指卷烟纸、滤嘴材料及其他辅料等。这些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卷烟的外观和内在质量。
  1.卷烟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省卷烟生产所使用的卷烟盘纸,除少量进口外,大部分是国产的,主要是用浙江嘉兴民丰造纸厂和杭州华丰造纸厂的产品,也曾使用过安徽造纸厂的盘纸。进口盘纸主要是美国盘纸。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内小型卷烟纸制造业随之兴起。福建省龙岩造纸厂曾生产飞燕、蜜蜂、虎头等牌号的卷烟纸。
  福建省烟厂合营后,使用卷烟盘纸由轻工业部分配指标数,定点杭州华丰和嘉兴民丰两家供应。由于卷烟产品档次的不同,使用的卷烟纸质量也不一样。甲级卷烟用全麻罗纹和高压罗纹纸,乙级卷烟使用特白盘纸,丙、丁级卷烟使用普通盘纸,机制雪茄烟使用着色或涂布盘纸。烟支制造规格和质量标准决定盘纸的宽度必须准确,切条整齐,组织均匀,燃烧性好,无味、无毒,纸面无砂眼、尘埃和浆结等,还必须有适宜的重量、厚度、裂断长、透气度、白度和灰分等要求。随着卷烟档次的提高,对盘纸质量要求更严格。
  1984年,福建省烟草公司成立后,卷烟纸列入专卖管理范围,按国家下达计划,指定供应厂家,分配到各卷烟厂。
  1991年以来,由于引进卷烟生产设备,产品档次提高,国产盘纸已不适合生产甲级烟。省内各卷烟厂开始进口盘纸用于生产甲级卷烟。盘纸主要从德国、法国和奥地利进口。
  2.滤嘴材料
  福建省卷烟滤嘴材料的使用始于1976年。卷烟厂使用的滤嘴材料有三种:醋纤丝束、聚丙稀丝束和纸质滤材。由于当时国内不能生产醋纤丝束,主要靠进口,而且多数卷烟厂没有嘴棒成型设备,因此多直接进口醋纤滤嘴棒。省内各烟厂使用的嘴棒,主要由南斯拉夫和日本进口。
  1980年,厦门卷烟厂与美国雷诺士烟草公司合作加工骆驼牌嘴烟时,美方送给该厂滤嘴棒成型设备和所使用的丝束。该厂不但利用嘴棒生产的能力来扩大嘴烟生产,同时利用滤嘴棒成型设备的能力,用外汇购买进口丝束来生产滤嘴棒,不再购买进口滤嘴棒。1983年起,省内其他烟厂也开始引进滤嘴棒成型设备,进口国外丝束,加工生产滤嘴棒。当时进口的丝束主要是美国生产的
  福建省烟草公司成立后,各卷烟厂进口或选购国产滤嘴棒成型设备,滤嘴材料的进口,转为烟用丝束为主,滤嘴棒为辅,并加强专卖管理。1989年,我国自行试制成功醋纤丝束,开发新型烟用滤嘴材料——聚丙烯丝束,并得到推广应用。福建省各卷烟厂从1990年开始,除使用进口丝束加工嘴棒外,还购进国产丝束加工嘴棒。
  3.其他辅助材料
  福建省卷烟工业生产的其他辅助材料有铝箔纸、玻璃纸、水松纸等。福建省内各卷烟厂使用铝箔纸始于70年代,生产精装卷烟产品,为了防潮,对乙级或乙级以上卷烟产品用小包包装,但用量不大,主要有复合铝箔纸和镀铝纸。省内各卷烟厂主要使用复合铝箔纸,由上海铝材厂等国内厂家按计划提供。随着嘴烟产量逐年扩大,铝箔纸用量也逐年增大。80年代初期,由日本、西德进口。
  福建省烟草公司成立后,各烟厂重视进口辅助材料的国产化工作,进口铝箔纸逐步由国产铝箔纸替代。1987年起,大量使用广东中山铝材厂产品,少量进口。随着铝箔材料价格逐年提高,省内各烟厂又转向使用省内铝材厂的铝箔纸。
  玻璃纸的使用,福建省各烟厂从80年代开始,用于小包烟的商标纸外层和条包外层,增加透明的包装。当时主要为了增强卷烟产品防潮、保质的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省内各烟厂使用的玻璃纸主要有两种,BOPP和PVC,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
  福建省各烟厂使用的水松纸,自生产嘴烟的1976年起,主要使用上海造纸厂生产的,但也使用厦门、泉州造纸厂生产的水松纸。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