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烟丝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烟丝厂
分类号: TS44
页数: 4
页码: 78-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烟丝的品种和特点。福建省在400多年烟丝加工历史中,因各地晒烟的品质和加工方式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烟丝品种。明代后期,福建烟丝以金丝烟著名,清代时期,烟丝品种增加,如乌厚烟、麟烟、赤厚烟等,民国时期,烟丝厂出现后,烟丝品名繁多。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对烟丝品种的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福州地区 烟丝 加工

内容

—、莆仙地区
  仙游县烟丝厂其前身系1952年9月仙游县经济合作总社创办于城关的手工烟丝部,有人员10人,经营烟叶收购、加工、销售等。该部每天能加工烟丝600多斤,大部分销往楓亭、郊尾及城关附近地区。1953年改为城关烟丝厂。1958年7月,县供销社并入商业局,为了加强对加工烟丝税收管理,将个体零散烟丝加工场与县局烟丝加工部合并,成立仙游县烟丝加工厂,加工生产红葫芦牌烟丝。1961年,烟丝加工厂购进3台卷烟机,年产生产鲤城牌香烟60箱。1964年初,卷烟生产停止,职工仅6人,至1978年烟丝生产也停止。
  荔城烟丝厂其前身为城关的几家私人烟丝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时,合办烟丝加工厂,有职工12人。该厂烟丝加工均系手工操作,有5架刨刀,每人每天可刨制烟丝50斤。1963年,2台电动切烟机,1台油压机,开始进行机械加工烟丝,每天可生产800~1200斤烟丝,月产量约为240~300担。所用烟叶大部分由仙游县调进,也有从周宁、平和、霞浦、古田等地购来的,生产虎头牌、工农兵牌烟丝。1963年,该厂划归城郊供销社。1978年,由于加工烟丝税率高(约40%),销售量下降。该厂于同年5月停产关闭,全厂职工改属综合商店。
  涵江烟丝厂厂址设在涵江顶铺。系涵江附近的几家私人烟丝加工业者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合并而成,由涵江供销社主管,经济独立核算。1972年,该厂移归莆田县土产公司主管。1975年底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塘头烟丝加工作坊由涵江区塘头片加工销售的烟丝,俗称塘头烟。1950年,塘头人自己设立几家作坊,大量加工塘头烟投放市场。由于烟叶选配得当,加工精良,颇受消费者欢迎。塘头烟丝大多为手工制作,用木制烟机刨切。直至1975年尚有四五家加工作坊。
  黄石烟丝厂该厂成立于1956年。由莆田县土产公司主管,烟叶的调入和烟丝的调拨均由土产公司负责。1957~1965年,该厂加工的斧头牌烟丝,每年生产五六百担,颇受黄石、渠桥、涵江及沿海各地烟民欢迎。烟丝包装规格分1两、半两二种。1965年以后,烟丝厂逐渐不景气,遂于1969年关闭。
  笏石烟丝厂在莆田县笏石镇。19世纪40年代,笏石镇已有7家烟丝作坊。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笏石烟丝加工厂,实行经济独立核算。1958年由莆田县供销社笏石营业所接管,改名为笏石烟丝加工厂。原料主要靠仙游调入,所产红烟没有牌号,仅在包装纸上盖供销社印章,分为1两装、4两装二种,大部分销往莆田沿海各村镇,年销量1.5万多公斤。1965年,因烟丝税收过高、厂内管理不善,于8月间关闭停产。
  二、福州地区
  福州烟丝厂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1956年,公私合营时改称邱德康烟丝厂,隶属福州市专卖事业公司主管。1958年,福州市仓山、小桥、大同、福全、鼓楼等5家公私合营烟丝厂并入该厂。翌年2月,更名为地方国营福州市邱德康烟丝厂,并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同年6月,隶属关系由台江区商业局移转福州市土产采购供应站管理。1964年后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90年5月,改为现名福州烟丝厂,为全区仅存的烟丝厂,属福州市商业局副食品公司管理。该厂长期来生产的黄烟类有皮丝、条丝、白皮丝、金丝烟和广东烟等5种;旱烟类有厚烟、朋兄炒烟2种。1956年,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产品结构和品种,所产黄烟类有:特沙、甲沙、乙沙、次沙、丙沙、甲金、乙金、金叶烟丝等8种;旱烟类有朋兄炒烟、赤豹、府口厚烟、黑虎、甲厚、乙厚、丙厚、正厚、中厚烟等9种。1974年,烟丝产量606吨。其中,烟线95.07吨,斗烟209.94吨,总产值177.74万元。至今仍保留传统生产工艺,产品有:特少、广东、二黄、甲厚烟丝等4种。1982年该厂曾试制卷烟(白包烟),后因未被列入国家计划而停产。除主产烟丝外,也生产卷烟纸,牌号有闽江牌、双福牌等,还有蜡烛等产品,均以销定产。烟丝销区包括福州市区及福清、长乐、莆田、南平等县市,盛时还销往北京等地。全厂占地面积27771.37平方米,建筑面积3434平方米(其中厂房2372.7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切烟机6台,压捆机3台,切块机1台,制蜡机14台;有人员50人,年产烟丝约50吨,产值115万元,年创税收40多万元。
  闽清县烟丝加工厂该厂开办于民国34年(1945年),资本2万多元,年产烟丝500公斤(10担)。民国37年,由十五都(今白中镇)以高正月父女接办,改店号为同兴。1956年,对私改造后,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属县供销社管辖,后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归县供销社土产站管理。1972年,移转县供销果品食杂公司管理,为该司下属酱觭厂烟丝车间。购置2台小型切烟丝机,开始由纯手工转为半机械生产。1972~1977年,有职工6~8人,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77万元,加工烟丝66.93吨,年均产值7.13万元、产量11.15吨,其主要产品是土烟丝,以沙县夏茂晒烟为主要原料,烟丝牌号有特沙、甲沙、丙沙、等外品等5种,质量颇佳,除供应该县城乡市场外,还外销闽侯、永泰、古田等地。1984年后因烟丝市场萧条,产量锐减。1987年初即告关闭。
  福清县烟丝厂前期系福清县城关工商业者林吉钦、郑赛献等4家烟铺联合创办的工农烟丝联营处。1956年2月,在对私改造高潮中改为公私合营福清烟丝厂,属县手工业管理局领导。1957年11月,由县供销社采购经理部接办,成为该县供销社第一家商办工厂,人员30人。由县社派干部加强管理,增加投资,增添设备,扩大规模。60~70年代,先后购置1台液压机、4台切丝机,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产量逐年增长,最高年份烟丝产量达90吨。烟丝除行销全县外,还销往平潭县。70年代末,烟丝市场缩小,年产量降至10余吨,人员缩减至11人,年开工时间不过100天左右。1983年承包给个人经营,翌年春便告关停。
  连江县烟丝厂1956年6月,由城关原兴铺、万泉、庆福、新连兴、新利等5家烟店合并成立公私合营连江庆福烟丝店,属县供销社领导,人员33人。1959年3月,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改称连江县商业局烟丝厂。1964年,更名为福建省连江县烟丝厂。1972年产烟丝52吨(历史最高年产量),总产值28.63万元。烟丝品种有皮丝、广东烟、厚烟、板品、板烟、熟烟等,行销全县,盛时还销往石狮、晋江、安海、罗源、南安、尤溪等地。烟叶来自地产外,还购自省内的福鼎、宁德、霞浦、寿宁、周宁、古田、沙县、仙游等县以及省外河南、山东、云南等地。1974年后,因烟丝市场逐渐萎缩,产量逐年下降。至1987年,全厂人员只剩10人,年产量5吨。1990年,人员缩减为4人,年产烟丝600多公斤。
  闽侯县土产公司烟丝厂该厂始建于1958年,有工人8人。1960年元月投产,属县商业局管理。1961年,改名为闽侯县农产品经理部烟丝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下放给该县荆溪供销社管辖。1969年,由县土产公司管理,更名闽侯县土产公司烟丝厂。建厂初期,制丝采取纯手工操作,工具原始落后,年产烟丝6吨左右。1970年初,从泉州机械厂取回烟丝机制造图纸,经县通用厂承造后投入生产,结束了该厂纯手工操作的历史,月产量从0.5吨提高到2~2.5吨,最高时可达10吨,职工发展到近30人。该厂烟丝品种有特级沙、甲级沙、厚烟丝、卷烟丝等,原料来自沙县、福鼎、仙游等地的晒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县内烟丝销售看好,该厂获利甚丰,成为县财政收入的重点企业。80年代伊始,烟丝市场受卷烟冲击,加上晒烟涨价,成本增高,该厂被迫压缩产量,部分转产蜡烛等。1985年月产最低时仅45公斤。是年6月遂宣告关停。
  长乐县供销社农产品经理部烟丝加工厂该厂开办于1962年。有职工7人(其中技术工2人),归长乐县供销社农产品经理部管理。有压榨机2台,年产烟丝10吨左右,产值5~6万元。生产原料来自长乐县坛头镇及福安、福鼎、尤溪等地。有金丝烟、广东烟、卷烟丝等品种,行销于江田、古槐、鹤上、金峰、玉田等公社。1980年因烟丝市场景况不佳而停业。
  三、漳州地区
  漳州烟丝厂该厂1956年4月5日正式建立。主要生产烟丝和烟纸。当年完成产值546560元,产烟丝135.49吨,烟纸35.4吨。1957年,与漳州忠华卷烟厂、建新烟纸蜡烛厂合并成地方国营漳州烟厂。
  云霄县烟丝厂前身为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云霄县烟丝店,归属云霄县供销社农产品经理部管理。1985年10月,烟丝店改名为云霄县烟丝加工场(后改为烟丝加工厂)。主要加工生产烟纸、烟丝。1966年10月17日后转为地方国营烟丝厂。1966年12月,云霄县烟丝厂开工生产,有职工15人,年产烟丝5吨多,年产值7.14万元。1970年,有职工16人,年产烟丝13.4吨,包括加工烟纸贴,产值17.22万元。同年11月停办,全部人员、设备转入地方国营云霄卷烟厂,卷烟厂兼营烟丝生产。烟丝厂在4年中,计为国家创税利28.65万元。
  龙海县烟丝厂1956年1月,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由石码镇的万山、华山、人山、集中、振川等5家烟丝、烟纸业合并为公私合营石码烟丝厂,自有资金12975元,职工44人,拥有2台旧切丝机。全年产值10.55万元,烟丝产量28.8吨。1958年7月,角美烟丝厂并入石码烟丝厂,更名为公私合营龙溪县石码烟丝厂。全厂人员89人,年产烟丝156.4吨。1970年初,龙溪、海澄两县合并,海澄县供销社烟丝厂并入石码烟丝厂,更名为地方国营海龙海县烟丝厂,有职工73人,年产值达41.7万元,税利18.84万元。1983年,该厂实现裁切烟纸、刨丝、精叶、压梗、压烟饼等生产工序机械化。年产烟丝162.4吨,烟纸90.25吨,产值166万元。从1956年公私合营到1988年底(停业前),共生产烟丝6073.5吨,年均生产184吨,所产城乡牌一级烟丝,荔枝牌三级烟丝,白熊牌、天坛牌烟丝等,颇受消费者青睐。1989年并入龙海县蜜饯厂。
  四、龙岩地区
  永定烟丝厂1956年,在对私改造中,由永定县湖雷镇私营条丝作坊,改造为公私合营永定县烟丝厂。1964年,经省轻工业厅批准改为地方国营永定烟丝厂。1957~1966年间,该厂烟丝产值116.80万元。1967~1976年,共生产烟丝299吨。1980年,改为永定卷烟厂。
  蓝稔烟丝厂1956年9月,由上杭县稔田、蓝溪烟厂(店)等合并而成公私合营厂,归上杭县商业局管理,有职工19人。1957年,该厂生产土烟丝6.33吨,黄烟丝9.75吨。1959年1~9月,生产土烟丝2.02吨,黄烟丝12.45吨。1962年,该厂改称上杭县蓝稔烟丝生产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五、宁德地区
  霍童烟丝厂1951年霍童镇的黄源顺、林顺昌、郑弥记等9家私人作坊(店)组成,投入资金335.29元。建成后两年中,销售额达153076元。至1954年,该厂资产增值至6942.46元(其中,固定资产764.53元,流动资金6197.3元,1954年盈利1822.19元)。同年8月,霍童供销社土产站投入3347元参与合营,建成公私合营霍童烟丝厂。有职工30人,资产10310元。是年,销售额达15.70万元,最高的1957年曾产烟丝50吨。1958年改为商业局霍童烟丝厂,一度挂靠为国营企业。1961年后该厂恢复为集体所有制。
  六、泉州地区
  泉州烟丝厂1952年后,泉州城区16家私营烟丝店、8家烟纸店,组合为泉州烟丝集中工场,设三个工场生产烟丝、烟纸。1954年改名泉州烟丝联产处。1956年,泉州市把3个烟丝联产处工场集中,成立公私合营泉州烟丝厂,隶属泉州市工业局,生产烟丝、雪茄烟等。1965年升格为地方国营泉州烟丝厂,主要产品为烟丝、烟纸两大类,烟丝有太同香脾、厚脾、烤烟丝、黄烟丝等,销往福清、莆田、漳州等地。1970年产烟丝359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产量。1989年产烟丝97.69吨,1990年产烟丝54.5吨,1991年只生产6.2吨烟丝。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