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加工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加工工艺
分类号: TS48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烟丝加工的工具和配料的使用历史。烟丝加工工具包括家庭加工工具和作坊加工工具,其中作坊加工工具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配料的使用在烟丝加工之初就开始了,以调节烟丝的色、香、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使用配料的种类和用量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 烟丝 加工 工艺

内容

一、工具
  福建烟丝加工工具,分为家庭加工工具与作坊加工工具两种。家庭加工工具比较简单,明末至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用一段中间挖成长方形孔眼的木头(或竹筒),将卷好的烟叶塞进孔眼内的木夹板中,一次性压榨而成,再用菜刀切成丝。
  作坊加工工具的使用,至民国初年前,几百年相沿变革不大,现以闽西为例。
  压烟凳又称榨凳。凳身用直径80厘米以上的大松木加工而成,厚22厘米,宽48厘米,长2.4米,四方形。前端有一缺口,长40厘米,宽30厘米。绞轮用硬圆木制成,长1米,直径25厘米,两端对穿2孔,孔直径约9厘米(可用木棍穿过去绞动绞轮);绞轮置于烟凳缺口之下,穿过凳脚,夹于凳脚之间。龙骨(压烟杆)用长约2.5米、宽25厘米、厚9厘米的四方硬木制成。企枋(夹烟板)2块,用厚硬木板制成,长1.8米,宽33厘米、厚6厘米。压烟板,亦用整块硬木制成,长80厘米,宽45厘米,厚6厘米。
  无底烟框箱用木板制成。框箱高45厘米,宽40厘米,长60厘米。
  刨烟架三角形,用硬木制成。斜度约70度,斜面为放烟的地方,特制在有2块固定烟坯的夹板。一个刨烟工即要有一个刨烟架。
  烟刨用整块木制成。形状如木匠用的木刨,刨底钉上铁板,一般宽17厘米,厚6厘米,长25厘米。重2~3公斤,有的重5~6余公斤。
  盘篮木制、圆形、撕烟骨用。
  翻烟萝竹制、将撕去烟骨的烟叶装入此箩,加入花生油翻动。
  烟筛竹制。
  装烟箩竹制。
  翻烟部刀铁制,用以翻动加入花生油的烟叶。
  铡烟刀铁制。
  烟刀铁制,为刨烟主要工具,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烟丝外观质量。福建省烟刀以永定县湖坑乡洪坊村日升号和高陂镇睦邻村胜利牌所击烟刀为上乘。洪坑烟刀制造业创于清乾隆年间。盛时,有盖本真(后改名日升)、盖本湖、盖本元、盖本仁、盖本才、贞利得保、贞利潮、恒泰泗、天升、日升、元升、日美、恒本、金兴俊等15家牌号。其中,以日升号营业额最大、最负盛名。洪坑烟刀以其不崩锋、不卷刃、锋利轻快、好使耐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而闻名于世。洪坑村成为制造烟刀的专业村,几乎垄断全国的烟刀市场。洪坑村以制造烟刀而致富发家者不乏其人。清末以后,由于日本商人在上海购得日升烟刀回国仿制,以朝日为牌号倾销中国,洪坑烟刀从此走向衰落。高陂睦邻村胜利牌烟刀创于本世纪30年代后期,由邱守成在广东汕头与张清标合办。1949年,邱守成回高陂老家继续生产胜利牌烟刀。1953年春,成立高陂农械厂,内设烟刀车间。1964年,烟刀车间并入永定铁木厂。1974年改为永定利器厂。该厂所产胜利牌烟刀曾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畅销漳州、厦门、广东、浙江、广西、贵州等地,年产值达20余万元。磨砺烟刀的刀石以永定抚市鹊坪村产品为佳。
  称烟丝木架木制。
  竹篾箩竹制,用于包装烟丝成品。
  榨烟机木制,以实烟板。
  民国初年,莆仙的烟行作坊改良机械设备,将古老的木压器械改为油压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30年代初,仙游烟商邱书霖在福州经营的邱德康烟行从上海购进3台制烟机械,开始机械化生产烟丝。1956年,公私合营后,邱德康烟丝厂购置2台切烟机,利用动力代替人力刨丝,应用人力螺旋压榨机榨烟块,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0年代,该厂人力螺旋压榨改用电动压榨,并仿制6台切烟丝机,购置1台油压机,改小灶培烟丝为滚动式烘干筒,配置了压捆机3台,压缩机1台及烟丝水份分析仪等设备,开始使用动力压梗、压榨和电动切丝,使制丝工艺有了进步。此后至70年代初,各烟丝厂改进加工工艺设备,福州邻县各烟丝厂纷纷购进切丝机、液压机等,改手工切丝为机械切丝,实现了生产半机械化。仙游烟丝厂购入2台电动切烟机,1台油压机,开始使用机械加工烟丝。永定烟丝厂购进并仿制上下式切丝机3台和1台压片机,逐步改手工切丝为机械切丝。
  二、配料
  烟丝加工之初,人们就开始使用配料,以调节烟丝的色、香、味。明末,古籍对烟丝加工有“以火酒炒之”的记载。崇祯末年,莆田人王鹏为防烟丝发霉,试用茶油炒之,使烟丝干松味香,此后,用油炒丝之法留传下来。
  清代,福建人在制丝过程中,对烟丝的色、香味更为讲究:上等烟掺用菜油或茶油,中等烟以下用花生油。同时加入少许五香、桂花之类香料,以及适量姜黄粉、铁红等上色,制红烟时,掺入少许土硃砂着色。
  民国初年,油的用量,各地依烟丝种类不同和爱好而有变化。1920年,福州一带油用量为原烟50公斤需2.5公斤油,红烟需1.5公斤,条丝烟则只需1公斤;而后该地又变为“一般每百市斤烟叶配方中用油10公斤,其配方是每23.5公斤原烟用茶油(或花生油)5公斤、香料0.5公斤、水2.5公斤,上等烟(边尾)1公斤,制成烟丝成品净重31.5公斤”。
  在配料的使用上,沙县的经验是要灵活,做到“两看一定”,即看烟叶(质量和产地,进行搭配);看季节(特别是黄霉天,要经常翻晒,否则会变质腐烂);定烟叶、茶油和清水的比例)和定分量,冬季气候干燥要多喷些水,让烟叶变软,春季多雨气候潮湿,烟叶要适当重晒,烟叶质量越差,其吸油量越大,每捆每厢烟叶榨35~40公斤,洒油量7.5~10公斤,烟叶经过压榨,质量好的烟叶要耗油3.5~4公斤,一般要耗油5~6公斤,烟叶用油主要有茶油、花生油、猪油等。
  三、加工
  打烟置烟叶于太阳下暴晒,使之酥脆,撕去叶片中的叶脉,拍打烟叶,清除附于叶片上的杂物沙土,并使烟片成为碎片,再用6种大小孔眼的网筛筛净烟尘,复用簸箕扬净杂物和细小烟骨。
  压制烟板一是拌料。把已经打碎的烟叶置于干净的容器内(有的用特制的簸箕,有的在房内用三合土特制成拌烟池),均勻地喷洒适当比例的花生油(烟叶与油的比例是5:1)和姜黄粉(30公斤烟叶拌0.15~0.2公斤),并用适量温开水拌匀,使之紧握成团,抛起即散为度;二是初压烟块。在压烟板上,放上无底木框箱,把拌好料的烟叶紧压放在木箱内,边放、边添、边压,装满压实后,去掉木框箱,上面压上一块压烟板,放在压烟凳上,放上压烟杆(龙骨)。压烟杆内端用铁吊扣固定在内端烟凳上,外端加上粗麻索,连接到绞轮上,绞动绞轮,牵动压烟杆(龙骨),用力加压,把烟叶压扁压实成块,经一定时间后,取出烟块。
  压制烟坯把初压制成的烟块用利刀切成长30厘米、宽9厘米统一规格的小块,然后一块一块地叠起来放在烟凳上,两边夹上夹烟板(企枋),放上压烟杆(龙骨)。两块企枋上端用铁箍牢牢固定,转动绞轮重力加压,挤出烟油(挤出的油,经过过滤后可连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后制成烟坯,这时烟坯坚实如铁。
  刨烟丝将制好的烟坯置于刨烟架的斜方夹板之内,用绳索绞实,使烟坯牢固扎实地固定在刨烟架上,刨烟丝的技术性较强,劳动强度较大,要求刨出烟丝均匀细如发丝,用力均匀,经反复刨削,刨出基本等量的烟组。出刨时,一组一组小心轻放在木制的烟盘上,整齐分列排成两行。
  包装条丝烟根据不同质量进行等级,分为头庄、二庄、三庄等三个等级。头庄、二庄以外销为主,三庄烟丝亦有外销但内销为多。有的商号还有生产超庄的特级烟丝。包装要求也有所不同。对头庄、二庄烟要求比较高、比较严格,一般采用二层包装法,包装用纸是用质量好的上等节包纸,定组定量,10司马两(约367克)为一包。包装时要先备好外层包装纸,在纸上先印上商号、等级,然后用宽约12厘米、长约24厘米、厚3厘米的木板模型,折叠成四方规格一致的包装纸模。先把定组、定量过秤后的烟丝用烟铲铲放到内包装纸上,然后放到外包装纸上,先包内层,后包外层。包包规格必须一致。
  复烤装箱包好的烟包,要一层一层地放在烤橱内,橱底下放两炉木炭火,文火缓烤一夜,然后取出冷却,按不同等级分别装箱。外销的每100包装一箱,箱笼用薄竹蔑编制成,四方形上下二层相套。装箱时箱底四周先垫上用竹签串连成的白叶,然后将烟包迭放其内,上面再铺一层白叶,二层套紧,外加绳索扎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