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54
颗粒名称: 四、栽培技术
分类号: S572
页数: 7
页码: 40-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烤烟的种植制度、育苗、移栽等方面的内容。福建烤烟种植制度包括春烟、冬烟和秋烟三种,育苗方式经历了苗床育苗、假植育苗和营养袋育苗三个阶段。移栽期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采取挖穴干栽法,并在烟穴上覆盖稻草、麦杆、松枝等。此外,还介绍了福建省烤烟的轮作方式、整地和种植密度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烤烟 种植制度

内容

(一)育苗
  福建烤烟育苗多为一家一户独立进行,但三明、南平等地区,也有推广专业户统一育苗或集中育苗、分户管理的方式。烤烟育苗方法历经苗床育苗、假植育苗和营养袋育苗三个阶段。
  福建50年代发展烤烟以后,仍以普通育苗为主。广大烟农在实践中总结了假植育苗的经验,即选择大小均匀的一类苗按苗距2.5~3寸移植到假植苗床后,浇足水,盖好薄膜,1号、翠碧1号等)龙岩地区南部及低海拔平原烟区一般在霜降前后播种,冬至到小寒移栽,龙岩地区的西北部及三明烟区一般在小雪前后播种,立春前后移栽。80年代中后期,G-28、G-80、K326等外引品种先后引入福建种植,由于其对低温敏感,与本地品种同时移栽,易发生早花而影响产质量,各地先后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在此基础上,1990年,省烟草公司烟叶部制定了烤烟外引品种的栽培规范,确定外引品种的播种期以12月中下旬至1月中旬,移栽期以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宜,各地可根据纬度,海拔高低灵活掌握。
  整地福建烟区一般在前作晚稻收获后,抢早翻犁,将土壤犁成垄状,让其充分晒白,促使土地熟化,有效元素分解。并在冬季做好烟畦,畦整后按一定的行株距进行挖穴,穴内施入基肥和穴土拌匀,即可栽烟。福建烟区的做畦规格及种植密度经历了一个从宽畦(双行)向窄畦(单行)及由稀向密再向稀过渡的过程。1990年以前,全省多数烟区均采用双行种植的传统做法,其作畦规格为: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水田,种植冬烟(早春烟)连畦带沟1.33~1.50米,畦面宽0.80~0.87米,沟面宽0.53~0.63米;种植春烟连畦带沟1.67~1.73米,畦面宽0.87~0.93米,沟面宽0.8米,土壤肥力中等以下的丘陵坡地,种植冬烟连畦带沟宽1.33米,畦面宽0.8米,沟面宽0.53米;种植春烟连畦带沟宽1.33~1.5米,畦面宽0.80~0.87米,沟面宽0.53~0.63米,畦高一般在0.20~0.33米,烟株在畦上采取品字形(三角形)种植。种植密度,永定烟区1958年以前一般是每公顷1.2万株左右,60至70年代由于烟叶紧缺,片面强调烟叶产量,种植密度春烟一般是每公顷2.4~2.7万株,冬烟2.3~3万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级烟草公司对烟叶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渐趋深刻,在积极引进外引品种的同时,对烤烟种植方式也进行了广泛探索。经过对单行种植和传统的双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及示范调查,认为单行种植方式有许多优点,一般可比双行种植增加产值750元/公顷左右。经过1988~1990年省优质烟开发示范种植,单行种植的优越性逐步被技术干部和广大烟农所认识。1992年以后,省烟草公司把推广单行种植作为提高福建烤烟生产“三化”水平的重要措施,要求各地采取一定措施如行政干预、资金补助、评比表彰等大力推广。至1993年,全省所有烟区都实现了烤烟单行种植化。单行种植的规格前后移栽。龙岩地区早春烟一般在寒露前后播种,冬至前后移栽;春烟本地品种(即永定雪注意通风透气,控制膜内温湿度。春天看地看苗、适时追肥浇水。移栽前适时揭膜炼苗。假植后的烟苗矮壮整齐,移栽后成活率高,返苗快,早生快发,生长一致,产量和产值均高于苗床育苗。即并加以推广。70年代中期,永定、上杭、武平等县开始在假植育苗基础上试验推广营养袋育苗,即利用稻草、废纸或塑料袋制作营养袋,但未引起重视。1988年,永定县烤烟试验站对营养袋育苗、假植育苗和苗床直播育苗进行对比试验,营养袋育苗、假植育苗产量分别比苗床直播育苗增加162公斤/公顷和94.5公斤/公顷,产值分别增加382.2元/公顷和232.65元/公顷。1990年起,龙岩烟科所分别在漳平、上杭县进行塑料营养袋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1991年后,全省各烟区逐步推广营养袋假植育苗技术。1992年,全省推广面积达18430公顷,占总面积的37.4%。1993年,省烟草公司在龙岩市建立塑料营养袋定点厂,优惠供应各烟区,使全省烤烟育苗全部实现营养袋假植。
  (二)移栽
  移栽期一般根据移栽时的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前后作物生长季节的衔接,烤烟成熟期的气温、日照时数及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闽南冬烟(早春烟)一般在秋分前后播种,小一般为中等肥力以上田块,连畦带沟宽1~1.2米,垅高0.33~0.35米,株距0.48~0.50米,种植密度每公顷1.8~1.95万株。
  移栽法福建烟区移栽一般采取挖穴干栽法,并在烟穴上覆盖稻草、麦杆、松枝等,以便遮荫防止蒸发过大及防寒。80年代中后期推广外引品种并采取营养袋假植育苗后,移栽期推迟,烟苗素质又较高,移栽后迅速返苗生长,基本不采用烟穴上覆盖。1990年以前,龙岩烟区进行多次地膜覆盖试验,因成本太高,未能推广。
  1990年后,宁化县烟草公司、三明烟科所先后分别进行覆盖透明膜、配色膜、裸地栽培的对比试验;不同盖、揭膜时间对比试验;不同覆盖宽度对比试验;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时间、施用肥料种类试验;不同品种、不同海拔高度地膜覆盖对比试验,证明地膜覆盖能提高土温,调节土壤水分,防止肥料流失,促进烟苗早生快发,缩短生育期,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并总结出一套适合南方多雨生态区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8~1991年,宁化县共试验示范面积38.7公顷,据实测验收结果:K326品种,每公顷增收烟叶138~535公斤,增产5~40%,净增收入1497~1932元。G-80品种,每公顷增收烟叶27.7公斤,增产23.6%,增收2116.5元,翠碧1号品种每公顷增收烟叶225公斤,增产13.1%,净增收入690元。1992年起,三明烟区逐步推广。1993年,宁化县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1380公顷,约占烤烟面积9%左右。
  (三)施肥
  50~60年代,以永定县为代表的闽西烟区施肥情况,一般是基肥少,追肥多,以农家肥料为主,搭配一定数量的骨粉和饼肥。70年代以后,随着烟田面积增加,农家肥源减少,加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烟叶十分紧缺,烟农重产轻质,耕作比较粗放,烟田大多施用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和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不论冬烟、春烟,还是秋烟,都强调施足基肥,分期追肥,前期淡施、薄施、中期重施,后期看烟补肥,雨天施浓肥、施干肥,晴天施液肥。追肥一般分三个时期施用,即生根还苗肥、长茎发叶肥和开面肥。每公顷产量为1500~22550公斤的烟田,肥料施用量一般为农家肥18000~22500公斤,饼肥180~300公斤,尿素105~195公斤,过钙180~345公斤(即纯氮150~2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8:2)。
  80年代以后,为适应卷烟工业对原料质量的新要求,贯彻新的烤烟国家标准,烟草主管部门及有关科研部门,针对全省烟叶种植存在“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状况,对烟草的需肥规律、施肥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结出适合本省实际的施肥原则和施肥技术,提出“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控氮补磷增钾”的施肥原则,采用施足基肥,早施、勤施、薄施返苗肥,适时施用团棵肥,看苗巧施开面肥的施肥技术,要求基肥占总施肥量的40~50%,移栽后35~40天内全面结束追肥和培土,打顶后一般不再施用纯氮化肥,防止烟叶贪青晚熟,降低烟叶品质。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掌握每公顷施纯氮量本地品种105~112.5公斤,外引品种120~139公斤,氮磷钾比例1:0.8:1.5~2。1992年后,由于强调培育筒形烟株,少数田块施氮量过大,留叶数又偏少,烟株营养过剩,后期未能正常落黄成熟,顶叶过大,烟株呈伞形,影响了烟叶品质。福建烟区土壤有效钾含量偏低,随着种烟面积的增加,钾肥施用量不足或施用技术不当,烟株生长中后期出现缺钾症状已不鲜见。此外,缺镁烟田也有一定面积。
  (四)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烤烟大田期要求土壤保持最大持水量的60~80%,但各生育期对水分要求有所差异,总的规律是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又少。福建烟区不论是春烟还是冬烟,大田期多处于雨季,但也常有干旱天气出现,烟农在注重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的同时,也根据烟株生长发育特点及气候条件灵活掌握排水或灌水,满足烟株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要。一般掌握的原则是:返苗期浇足返苗水,促苗返青,加速生根,确保全苗,伸根期适当控制水分进行“蹲苗”,旺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促进长茎发叶,成熟期控制水分,促进烟叶成熟。
  2.中耕培土
  福建省烟区一般进行三次中耕培土。第一次在烟株出穴时,进行浅中耕小培土,破除土壤板结,保墒蓄水。此次中耕宜浅不宜深,以5~7厘米为宜,保持地平,土不翻身,并进行清沟小培土,将沟间土培在烟株基部,促根扶苗。第二次在团棵期进行深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为地上部旺长奠定基础。中耕深度掌握10~13厘米,深沟培土,扩根壮株。第三次在烟株旺长期,进行浅中耕高培土,深度以5~7厘米为宜,促根保色。中耕一般以不伤根为原则,结合打底脚叶与施肥进行。
  3.打顶抹杈
  50~80年代初期,以永定为代表的闽西烟区,一般是采用扣心打顶,即当烟株花蕾包在顶端的小叶内有高梁粒大小时,用小竹针挑去或用镊子夹去。此法烟株养分损失最小,可使顶端的叶片长大,但技术水平要求高。此外,生产上也有少数地方采用见花打顶和现蕾打顶两种方法。见花打顶,就是当烟株花序已伸出顶叶,在开花时才将主茎顶端和花轴、花片连同小叶一起摘去。此法烟株养分消耗较多,顶叶长势较弱,不易开片,同时伤口较大,易导致病害发生,一般情况下较少采用。现蕾打顶,就是当烟株花蕾长约2厘米左右,花蕾与嫩叶已能明显分清,趁花梗还很短,将花蕾花梗连同附着的2~3片小叶一起摘去。1988~1990年,省公司主持的福建省优质烟栽培技术开发研究,结果认为,挑心打顶破坏了生长激素平衡,影响烟株节间生长,容易导致上部叶片过于肥大,影响下部烟叶的光能利用,延长氮素同化阶段,影响化学成份协调。因而提出定叶打顶的方法,即当全田有50%的中心花开放时一次性打顶,并去掉叶长小于15~20厘米的小叶,确保顶叶开面和烟株生长整齐一致。1990年以后,定叶打顶的方法已在全省烟区普遍推广。广大技术干部和烟农在生产实践中还总结出根据烟株长相、长势、土壤肥力状况、施肥水平、气候条件及前后作连接等因素灵活掌握打顶时期和烟株留叶数的方法,在生产上灵活应用。
  烟株打顶以后消除了顶端优势,腋芽自上而下陆续萌发,形成烟杈,这些烟杈都要消耗大量养分,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必需及时抹去。一般是采取抹鸡嘴杈的方法,人工早抹勤抹烟杈。为了节省人工,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烟草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先后进行过抑芽敏、抑芽灵、MH、IN-D、一点灵、除芽通等多种化学抑芽剂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但都因成本过高或操作不当或效果欠佳等原因,在生产上无大面积推广应用。
  60~70年代,在全国烟叶供不应求形势下,闽西烟区普遍有留二代烟甚至多代烟的习惯,把培育杈烟和多代烟作为省工、省肥,省成本,提高烟叶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办法,不仅增加烟叶产量30~80%,而且培育的杈烟,顶叶变薄,品质接近腰叶,可以提高品质。80年代后,为适应新的烤烟国家标准的实施,提高单叶重量,改善烟叶品质,除出现早花或遭受自然灾害之后作为补救措施外,一般烟田均不留二代烟。
  (五)病虫害防治
  50~60年代,由于烤烟种植面积小,烟稻水旱轮作间隔周期长,烤烟与其它经济作物套种较少,烟田用肥以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较少使用,加上烟农精耕细作,清沟高培土和田间卫生工作搞得较好,因此烟株病害很少发生。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蚜虫、烟青虫等,地老虎主要发生在苗床期和移栽至团棵期,被害烟田出现缺株断行,使大田烟株生长参差不齐,造成管理困难,影响产量和质量。烟青虫多发生在烟草生长前期,造成心芽和嫩芽出现大小不等的孔洞。烟蚜4~6月危害最盛,高温和干旱天气,有利于烟蚜繁殖和迁飞。70~80年代,龙岩烟区随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老烟区合理轮作客观上受到限制,耕地连年种烟,加上烟田施用化学肥料数量猛增,农家肥和含钾化肥用量很少,烟田高培土和田间卫生工作有所忽视,加上当时普遍种植的品种严重退化,抗病性减弱,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增加,危害渐趋严重。主要害虫仍为地老虎、烟青虫和烟蚜等。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青枯病、黑茎病、白粉病、赤星病、花叶病、气候性斑点病等,其中,以青枯病、黑茎病及花叶病对烟叶产质量危害较大。烤烟移栽后的团棵期、旺长期容易发生炭疽病、白粉病、气候性斑点病等;在大田生长后期的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根茎类病害发生严重,一旦发生,轻则减产降质,重则连片绝收。1980年和1984年,永定全县,上杭的庐丰、蓝溪、稔田烟区及龙岩的东肖、适中等地白粉病两度流行,严重影响了烟叶产量和质量。1985年,永定、上杭、龙岩等烟区,大田后期青枯病和黑茎病大面积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0~20%;永定的抚市、湖坑,上杭的稔田,龙岩的东肖等地不少田块发病率在30%以上,个别田块全田烟株毁灭。同期的三明、南平等新烟区,病害则很少发生。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外国烤烟品种引入福建省各烟区种植,翠碧1号新品种也大面积推广。由于这些品种种植伊始,抗病性较强,加上各级烟草部门重视推行“三化”生产措施和增加科技投入,注重病害的综合防治,烟草各种病虫害造成的后果大大减轻。但1993年,由于种植年限增加,品种抗病性减弱,加上烟叶发展较快,主产区烟田的轮作受到限制,病害的发生较为普遍,尤其是大田初期的花叶病和大田后期的黑茎病和青枯病发生严重,威胁着福建烟叶的进一步发展。
  烟区烟叶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永定、宁化等主产烟区先后建立了病虫测报网络,定期编发病虫简报,指导生产。1990年后,省烟草公司先后组织了全省侵染性病害调查和全省烟草害虫普查,经几年的协作攻关,共查明有侵染性病害30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0种,细菌性病4种,病毒性病害12种,类菌原体1种,粘菌引起叶斑病1种,线虫病害3种。生态条件、品种、耕作制度不同,病害发生危害程度有所不同。闽南烟区CMV、TMV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根茎病只是零星分布;龙岩、三明等烟区CMV、TMV、青枯病、黑茎病及赤星病在局部田块发病率高,危害较重。1990~1993年,共查明全省烟草害虫有12目42科111种,其中发生较严重的害虫有烟蚜、小地老虎、野蛞蝓、稻绿蝽和烟青虫等。
  福建省烟草技术人员和广大烟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一是实行水旱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是防治根茎类病害的关键措施。采用2~3季水稻轮作一季烟,既可使残存在土壤中的病菌长期水淹缺氧而室息,减少病原菌,又可使烤烟害虫长期缺乏食物或不适应环境条件而死亡,还可使杂草不适应生长条件而枯死,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二是选用抗病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用抗病品种是烤烟病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和适时调整品种布局,达到防止品种单一化和通过改变寄主减弱病原物的致病性,减轻为害;三是培育适龄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进行种子消毒,选择前作水稻或晚稻秧田,禁用蔬菜地作苗床,强调苗床消毒,认真搞好稀播、匀播、间苗除草等工作,采用营养袋假植育苗,培育无病壮苗;四是合理安排播栽期,避免在感病期遇上高温高湿利于发病的季节;五是合理施肥,中等肥力田每公顷施纯氮本地品种105公斤左右,外引品种120~135公斤,N:P:K=1:1:2~3,控制施氮量,补磷肥,增钾肥,提高烟株抗病性;六是合理密植。采用单行种植,控制种植密度每公顷1.8万株(亩栽1200株左右),即连畦带沟宽1~1.1米,畦高0.3米,株距0.45~0.55米,改变烟株群体结构,改变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烟草本身的抗病能力;七是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间卫生。加强田间管理,做到高培土,开深沟,防止田间积水,有效地防止根茎病发生;八是根据烟株的生长发育,及时施药预防,做到病虫兼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永定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蓝溪镇
相关地名
稔田镇
相关地名
抚市镇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