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53
颗粒名称: 三、耕作制度
分类号: S572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烤烟的种植制度,包括春烟、冬烟和秋烟三种种植制。其中,春烟种植面积较大,品质较好,但受粮食生产情况制约;冬烟种植面积一度有所发展,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农民种烟积极性下降,逐渐消亡;秋烟由于品质较差,基本未得到推广。烤烟的轮作方式复杂多样,但主要实行烟稻轮作。烟农常在烤烟生育期间套种其他作物以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增加效益。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福建省“进单上山”的烤烟种植模式,但由于天气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受到影响。
关键词: 福建省 烤烟 种植制度

内容

(一)种植制度
  烤烟种植半个世纪以来,先后形成春烟、冬烟和秋烟等三种种植制。
  春烟福建一般在冬季保温育苗,冬末或初春移栽。大田生育期较长,积温达2500℃左右,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但种植多少,常受粮食生产情况制约。50年代,基本都是春烟,70~80年代初,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全省春烟种植面积受到影响。80年代后期,强调多种经营,实行烟粮挂钩的奖售政策,加上烟叶市场对春烟需求量增大,春烟面积不断扩大,到了1993年,福建省的烤烟区基本上都种植春烟。
  冬烟一般在秋季育苗,冬季移栽,春季采毕。福建省始于1955年开始试种,至70年代初开始推广。福建的云霄、平和、漳浦以及永定、上杭的部分低海拔平原乡镇,由于冬季温暖、基本无霜,烤烟可种于冬闲稻田,烟叶采收后又可连种早、晚两季水稻,获得一年三熟,不影响粮食生产。所以自70~80年代初,漳州冬烟年种植在5000~10000公顷之间,约占全省40~60%,总产量在5000~17000吨,占全省的50~70%。但由于冬烟要受后作和气候条件限制,烟叶不能充分成熟,品质较差。80年代中期,采取用早稻早熟品种,加以适当的栽培技术调控,以延长烟叶采收期,提高烟叶质量。这种把冬烟变为早春烟的烟稻配套措施,提高了烟叶质量,种植面积一度有所发展。但随着烟叶市场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卷烟工业发展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上闽南地区乡镇“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民种烟积极性不断下降,冬烟(早春烟)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逐渐消亡。1993年,全省早春烟(冬烟)面积所剩无几,永定的湖雷、抚市、坎市及上杭的庐丰、蓝溪、稔田等传统早春烟区亦全部改种春烟。
  秋烟一般在大暑播种青苗,立秋移栽,立冬前后采收。福建省于1966年后开始试种,初获成功的是云霄县。1967年,全省安排种植333公顷。龙岩地区的部分县(市)也有零星种植。因为秋烟是在高温季节育苗,困难重重。移栽后正值气温直趋下降,烟叶成熟期处于低温,品质较差,基本未得到推广。
  (二)轮作与套种
  1.轮作
  烤烟从40年代后期引进试种成功以来,基本上都是沿用晒烟的轮作制度,采取烟稻轮作。70年代初,漳州地区及永定、上杭等县土地少的平原烤烟区,为解决烟粮矛盾,开始推行种植冬烟,形成“冬烟-早稻-晚稻”一年三熟制,直到80年代初,是福建烟区的主要种植制度。1987年以后,龙岩、三明两地区大力开发单季晚稻烟区,变单季晚稻区一年一熟制为“春烟一单晚稻”两熟制。在上述两者之外,80年代中期,部分县(市)平原地区还利用晚杂优制种田和晚稻秧田前再增种一季烤烟。这样既提高烤烟品质,又可使杂优种子产量和晚稻大幅度增加。福建烟区的烤烟轮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年两熟轮作:
  春烟—单季中稻→春烟—单季中稻春烟—早杂制种→春烟—晚稻春烟—晚稻秧田—晚稻→春烟—晚稻春烟—甘薯→春烟—甘薯冬烟—甘蔗→甘蔗一甘蔗一年三熟轮作:
  春烟—晚稻—油菜→早稻—晚稻春烟—甘薯—油菜→早稻—甘薯冬烟—早稻—晚稻→早稻—晚稻—油菜冬烟—水稻—甘薯→水稻—大豆冬烟—早稻—晚稻→冬烟—早稻—晚稻
  省内烤烟轮作方式虽然复杂多样,但受耕地面积制约,主产烟区特别是双季晚稻区大多实行的是烟—稻年内轮作,年间连作。这种耕作制度容易引起烤烟病害逐年加重。
  2.套种
  由于福建烟区人多地少,烟农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效益,常在烤烟生育期间于其行间或株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进行套种。常见的套种方式有以下几种:
  春烟套种春大豆,春烟套种春花生;春烟套种西瓜,春烟套种甘薯,春烟套种玉米;幼龄果园套种春烟,冬烟套种甘蔗,冬烟套种水稻(烟坑稻)等方式。
  3.进单上山
  福建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利用双季稻田种烟势必影响粮食的收成,烟田种植面积也无法保证,因此,50至80年代中期,福建省发展烤烟生产几经波折,烟叶生产呈马鞍型发展。1971年,上杭县城郊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发动群众在南岗壮峰山、富古坝、西郊场等山坡地上开荒种烟53.3公顷,收烤烟3万多公斤,烤烟上山得到当地群众的肯定。三明地区也推广开荒种烟和利用幼龄果园套种烤烟的经验。但是,烤烟上山受天气条件的制约,产量质量无法保证,影响其发展。1972年,漳平县永福公社清源大队第四生产队创造利用单季稻田先种一季烤烟,再种水稻,.获得烟稻两丰收,但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只在当地推广。1984年,发展到该公社清源、西山、吕坊、后孟、紫阳、封溪等8个村,种植面积400公顷左右。1985年,宁化县开始探索利用单季晚稻田种植烤烟技术,当年,该县湖村公社甚坑村、方田公社泗坑村、安远公社的刈畲等利用单季稻田的冬闲季节种植烤烟,获得成功,为单季稻田一熟改两熟,烟叶生产走“进单上山,保粮促烟”道路提供了经验。1986年后,宁化县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1988年,三明市把宁化县“进单上山,保粮促烟”成功经验,在全市10个县(市)进行推广,同年,龙岩、南平两地(电)也充分发挥当地单晚田多的优势,发展烤烟生产,使福建烟区找到了一条不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烟叶的新路子,解决了长期困扰福建烟叶发展的粮烟矛盾,从此福建烟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89年,全省种植烤烟3万多公顷,其中,利用单季稻田种植烤烟8000公顷,占实种面积25.85%,占全省单季稻田宜烟面积12万公顷的6.67%;龙岩地区种植烤烟1.707万公顷,其中,利用单季稻种植烤烟4000公顷,占实种面积的23.48%,占全区单季稻宜烟面积1.3万公顷的30.83%,三明地区种植烤烟1.07万公顷,利用单季稻田种植烤烟3800公顷,占实种面积的35.4%,占全区单季稻田宜烟面积4.13万公顷的9.19%。各地在利用单季稻田种烟过程中,从组织措施、品种选择、栽培、烘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典型经验,促进全省烤烟生产的发展。龙岩地区的漳平市,1989年实种烤烟768公顷,其中,利用单季稻田种烟748公顷,占实种面积的97.31%,占单季稻田面积5800公顷的13.24%,占单季稻田宜烟面积3470公顷的22.15%。据漳平市不同类型乡(镇)调查:烤烟单产2000~2400公斤/公顷,上等烟占20.40%,上中等烟85%以上;烟后作中稻单产平均7500公斤/公顷,高产田达9000公斤/公顷,与单季中稻产量相比增产20%以上,比连作晚稻增收1500公斤/公顷,增产25%。三明地区的永安市青水乡海拔在595~1045米,1988年采取集约承包经营,是年,全乡种植烤烟100公顷。1989年,全乡种植烤烟207公顷,占单季稻田宜烟面积630公顷的32.89%。据该乡调查,烤烟单产2400公斤/公顷以上,平均价4.6元/公斤(包括扶持费);上等烟占20%左右,上中等烟占85%以上。烟后作稻平均单产7125公斤/公顷。
  福建全省共有单季稻面积31.3万公顷,其中,福州3.17万公顷,三明6.53万公顷、建阳8.4万公顷,宁德7.47万公顷,龙岩2.73万公顷,漳州2600公顷。这些单季稻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年平均气温17~18℃,无霜期260~270天,终霜期迟,烟叶成熟期间5月上中旬至5月下旬,平均温度20~25℃,大于或等于20℃,持续天数在50天以上,月降雨量在150毫米左右,日照在300小时左右,基本符合优质烟生态要求,单季稻中宜烟面积约占20~40%,因此,进入90年代以后,各地在发展烟叶生产中都十分注重单季稻地区的开发,根据单季稻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力状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当集中,连村连片地发展烤烟种植,使之形成一定规模的高商品率的优质烟叶基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坎市镇
相关地名
蓝溪镇
相关地名
稔田镇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紫阳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湖村镇
相关地名
甚坑村
相关地名
泗坑村
相关地名
安远县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青水乡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日照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春烟
相关专题
冬烟
相关专题
秋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