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47
颗粒名称: 三、栽培技术
分类号: TS261.2
页数: 3
页码: 23-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晒烟种植的历史、品种、轮作、育苗、移栽、施肥和打顶等栽培技术。
关键词: 福建省 晒烟 栽培技术

内容

(一)轮作
  清初至民国时期,福建烟农已有轮作的习惯,烟草一般为一年轮作一次,有的三年轮作一次。漳州的轮作方式有:烟叶一水稻;烟叶一甘薯;烟叶一糖蔗;或烟叶一水稻一烟叶或烟叶一烟叶。莆仙、平和普遍盛行烟蔗套种,但平和也间有和豆类套种的。为了减少晒烟发病,后发展成烟叶一水稻一番薯大豆一水稻一烟叶的轮作方式。在沙县,实行烟稻水旱轮作则是其重要栽培特点,对促进和提高当地粮烟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依地段与水源流向,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种植。按自然地段实行烟—稻—肥(紫云英)→稻—稻—肥→稻—稻—闲(冬翻晒白)或烟—稻→稻—闲的三年或二年水旱轮作模式,严禁连作或与瓜、菜、豆及茄科作物间作、套作或轮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岩地区实行春烟一晚稻一年两熟耕作制。上杭县稔田、庐丰、蓝溪一带的闽西晒烟主产区,实行烟菜轮作制和烟稻轮作制。晒烟多在村庄附近的平洋田连片种植,烟株行间套种大薯、菜豆,烟畦边缘则套种芋子,烟畦边角种以瓜葛。烟薯菜相继收成后,冬季复种油菜、萝卜、青菜,形成烟菜轮作;翌年春,烟田改种双季稻,照此循环,又形成烟稻轮作。
  (二)育苗
  明末至民国初,省内各地晒烟区普遍采用简单的直播方式,将烟种子直接撒播于秧田之上,任其自然生长,结果是苗草齐长,参差不齐,阻碍烟草生长,且管理不便,影响烟叶产量。20年代以后,逐步改大田直播为苗床育苗。
  因各地气候、轮作制度不同,播种时间略有差异。平和县在霜降前后播种,仙游县一般在秋分播种,沙县晒烟属春烟型中熟品种,一般在立冬前播种,福鼎晒烟盖膜的在冬至前播种,露地育苗的在立冬播种。
  苗床期间,各地都有假植过程。假植苗根群发达,发根力强,成活率高。具体做法是,当烟苗长至5片真叶时,选择无风晴暖天气,将烟苗拔起,按2×2.5寸距离假植于经过消毒处理的假植苗床或营养袋上,(每公顷大田需300平方米左右的苗床地)假植后浇足定根水,并盖膜防冻。成活后,每隔5~6天用1:5人粪尿水加少量复合肥浇施,移栽前10天左右开始揭膜炼苗。沙县总结培育晒烟壮苗是突出抓“适、齐、壮、足”四个字,即适时播种,使苗齐苗壮,以满足大田移栽与缺株补苗的需要。其它苗床管理均与烤烟育苗相同。
  (三)移栽
  各地移栽期的安排是:沙县一般安排在惊蛰前后;平和县是大寒至立春;仙游县是小寒至大寒;福鼎县烟稻轮作在春分移栽,套种地瓜在清明移栽。栽植方式大多沿用高畦双行种植。栽前按双行三角形开穴。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18000~22500株。仙游县历史上种植密度每公顷达30000~33000株。福鼎县有一部分采用单行种植,每公顷15000~18000株左右。移栽后畦面用干稻草覆盖,既增温御寒,又可防畦面板结和杂草生长。仙游县为保护烟苗不受霜冻灾害,烟苗移栽后,在烟苗旁的东北方向插上一小束1尺长的稻草,待烟苗6~7片叶后,霜寒消失,天气开始转暖时,才将稻草去掉。
  (四)施月巴
  福建省晒烟产区使用的基肥追肥种类历来以农家肥为主,通常有火烧土、人粪尿、牛猪栏肥、饼肥、草木灰等。80年代起,已有不少烟农采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沙县施肥经验是,施足打底肥,勤施开盘肥,重施驳枝打顶肥,巧施开面肥。一般中等肥力烟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氮磷钾比例1:0.8:2.5。氮肥中25%作基肥,75%作追肥,其中驳枝肥与打顶肥分别占氮肥总用量的25%以上。肥效较迟缓的过磷酸钙全部用作基肥。容易淋溶流失的硫酸钾分别用作驳枝与打顶肥。施肥后即行培土,以防肥料流失。在驳枝时,沙县至今仍有每公顷施600~750公斤鸡毛搓成的小团塞施于烟株周围的习惯,以改善烟株周围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新根生长。平和县的传统施肥方法:基肥以火烧土、圈肥、饼肥为主,加适量的过磷酸钙或复合肥,并与有机肥混合拌匀后穴施,追肥以人粪尿、草木灰和复合肥为主,第三次追肥结合中耕培土。此后根据烟株生长情况用人粪尿和硝末追肥。
  (五)打顶与留杈
  烟农为促进烟叶成熟和提高烟叶产量与质量,清康熙年间就有打顶以调节烟株内养分分配的做法。平和县晒烟打顶掌握的原则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品种采用扣心打顶,留叶12~16片;新选育的品种采用见蕾打顶,留叶16~18片。沙县采用“驳枝”栽培法,这是该县晒黄烟的重要栽培特点,也是该县晒黄烟优质适产的成因所在。该法栽培中有2次打顶,第一次打顶是为了“驳枝”,第二次打顶是在驳枝后18~29天左右,在5月上中旬进行,以延长顶叶成熟时间,减少养分消耗,提高上等烟比例。由于沙县晒烟采取了独特的驳枝栽培方法,单株留叶数较少,其产、质量的高低均取决于顶部三张叶的开面程度。据测定,顶叶干叶长61.31~72.4厘米,宽25.84~33.6厘米,平均单叶重24.1~29.3克,是整株平均单叶重8.6~10.37克的2.8~3.4倍。顶叶产量约占全株的35~46.6%,产值占42.9~60%。
  仙游晒红烟也有培育杈烟的习惯。杈烟或称二代烟,仙游俗称秋烟节。培育杈烟可以增加产量,所以选留杈烟比较普遍。杈烟选留的位置因烟田土壤、后作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一是在肥力较高的烟田一般选留顶杈,在顶叶下2~3叶处留杈,其余的腋芽一律抹去。若烟田肥力不足,选留顶杈较易早花,增产不大,则需适时增施一次肥料;二是在顶叶下5~10片叶处留杈,则留中杈,少数农户单纯追求产量都采用此法,对主茎叶片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三是选留底杈,俗称“地笼”。
  (六)防治病虫害
  明末至民国时期,晒烟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土农药或人工捕杀的方法,多用苦树皮、烟梗或烟末熬成水,以防治蚯蚓、蚜虫、青虫等虫害。50年代仙游县主要采用土地轮作、种子消毒、土地翻晒、烧土等措施以预防病虫害发生。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石灰和草木灰进行消毒。人工捕杀地老虎用灯诱杀或用土法毒杀。具体方法是用米糠1.6公斤,炒热转红发香时加水搅拌至手捏不散时止,撒在烟株旁诱杀。或用25%的“223乳剂”,每公斤加水700公斤,拌匀后喷施在烟株周围。另外,用鱼藤精0.5公斤加肥皂粉0.5公斤,掺清水200公斤,用喷雾器喷在烟叶上,可消灭烟蚜和烟青虫。
  60年代以后,各地晒烟也大力推广烤烟生产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与措施,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和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制外,逐步采用各种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沙县晒烟对三病(花叶病、青枯病、黑胫病)和三虫(蛞蝓、烟蚜、稻绿蝽)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水旱轮作、培育壮苗、科学施肥、合理排灌、田间卫生和促根促壮等栽培措施,降低土壤带菌量,减少病菌传播与侵染途径,提高抗逆能力,达到综合防治效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稔田镇
相关地名
庐丰畲族乡
相关地名
蓝溪镇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福鼎县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