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种植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45
颗粒名称:
一、种植沿革
分类号:
TS261.2
页数:
6
页码:
17-22
摘要:
本文讲述福建省晒烟种植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传播。清朝时期,政府对种植烟草的政策时紧时弛,民间视种烟为获利途径。民国时期,福建晒烟种植不平衡更为突出,主要产区只剩下龙岩、长泰、平和、永定、顺昌等县。40年代,全省晒烟生产更加起伏不定。
关键词:
福建省
晒烟
种植
内容
福建省晒烟种植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明万历前期,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的漳州商人,把烟种携带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镇)后,先在石码镇种植。因烟草有“避瘴气,毒头虱”之功用,且吸后容易瘾,于是一时被传为良药而引种开来,不久长泰、龙溪、平和等邻县便广为种植。进而,随着漳民外迁或外出经商,烟草也从闽南迅速向泉州、甫仙、闽西、福州、闽东、闽北等地传播。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福建所产烟叶“反多于吕宋”,被“载入其国售之”。福建种烟地区“上自白叟,下至黄童,乃至闺帏妇女,无不吸之”(《露书》)。其后,福建晒烟迅速向江西、浙江、湖南等省传播,并自江南而江北,甚至向新疆、蒙古、辽东、满洲等边塞地区传播。据载,江西赣南因与“闽接壤,故种者亦多”(同治《赣县志•物产》)。浙江海盐县,“本土皆树烟,嘉(兴)郡尤多,不唯供土著之需,抑且比闽广之产矣”。湖北省荆州府石首县“近者,乡多种烟草……种来八闽,……。县之艺以获利者,几胜五谷,而六湖山地尤胜”(同治《石首县志•物产考》)。山西平阳府曲沃县,“旧无此种(指烟草),乡民张时英自闽中携种植之。明季,兵燹踵至,民穷财尽,赖此颇有起色,今则邑民大食其利矣”(光绪《曲沃县志•水产志》)。
明天启四年(1624年),福建晒烟丝以“色微黄、质细”闻名天下。尽管这时,“吴楚间皆有种植,然总不若闽中者。”到了崇祯年间,朝廷接连三次下令禁烟,“私种者徒”、“私贩至论死”。但此时吸烟已成为民间多数人的嗜好,上瘾的官吏更不能没有它。于是,蓟辽总督福建南安人洪承畴便以烟草可驱寒却病为由,向朝廷提出“弛禁”的请求。时明军与清军作战,崇祯迫于形势,只好取消禁烟令。由此吸烟、种烟越发盛行。长泰、平和已成为漳州烟草主产区,所产乌厚、赤厚烟闻名遐迩。沿海之民,为了获利,甚至把烟草引到“南洋诸岛、开园招工”,广为种植。
进入清代,政府对种植烟草时紧时弛。在法轻利厚的情况下,民间视种烟为获利的一大途径。烟田劳作虽极为辛苦,“每烟一亩需人工五十而成”,劳动强度为水田6倍,旱田的4倍,然“一亩之收可以敌四十亩”之入。闽南烟农为厚利所吸引,不仅“改稻田以种烟”,甚至把烟种到山上去。有的竟跑到闽西、闽北去租地种烟。推动了当地烟草种植的发展。如汀州府属,清代前期,“膏腴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其中又“以杭、永为盛”。上杭“人情射利,弃本逐末,向皆以良田种烟”;永定,“膏田种烟利倍于谷,十居其四,国朝充饷后,地效甚灵,烟产独佳,永民多藉此以致厚实”。闽北各地晒烟种植十分普及。建宁府、邵武府、延平府皆遍植烟叶。南平“烟草正多莳之,价昂甚以腴田种艺者”。浦城“烟叶,邑中种于田者日田烟,种于山者日山烟。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及党溪者为上,远近皆著名”。建瓯则“各乡皆产地”。到了乾隆年间,福建生产晒烟已达30个县以上,并且有多处是闻名天下的晒烟种植区,诸如闽南的石码、长泰,闽西的永定、上杭,三明沙县的夏茂烟,闽北的浦城,闽东的福鼎等,尤其是永定所产的条烟丝最著名,被乾隆帝赐为“烟魁”。
鸦片战争以后,福建晒烟种植发展极不平衡,产量也不稳定。如闽北历来以产茶为主,光绪年间,受国际茶市的影响和外商杀价造成极大损失,茶农都纷纷改种烟草。一时间,闽北烟草大发展,象南平这样的山城,已是城堧山陬,弥望皆是”。漳泉一带,由于地近厦门,因出口的需要,亦大力种植,甚至连“山麓皆治为垄哇,如城南之渔梁山,漳州天柱山皆种烟草”。永定晒烟种植最高也达2万多亩,年产3万担,约占全省的20~30%。据统计,宣统二年(1910年),福建全省晒烟种植达97237亩,产102375.83担,其中平和县达5000亩左右,年产7500担。以至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发出:“烟叶,各属皆种,下游尤盛,废良田,竭人力,其害甚于罂粟”的感慨。
民国初期,福建晒烟种植不平衡更为突出。1914年,全省晒烟种植9.2万亩,比清末少了许多。然而,平和县却扩种至1万亩,增加一倍。到了1917年,永定县产量尚能保持在3万担左右,其它如平和、长泰、仙游等县则所种无几,多则1万担,少则1000担左右。到了1920年,福建主要种烟产地剩下龙岩、长泰、平和、永定、顺昌等县。但是,1934年,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又比20年前扩大了一倍,达187000亩,年产28万担左右。1936年,产区遍及全省30个县。1939年,国民政府限制游击区棉烟种植,全省烟区只剩下9个种烟县,即平和、龙溪、福鼎、沙县、永定、建瓯、闽清、上杭。40年代,全省晒烟生产更加起伏不定。1940年,全省总产82250担。1941年种植111620亩,产262620担。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烟草专卖暂行条例》后,福建省政府下令严格限制晒烟种植,晒烟面积再次减少。但1948年又开始回升,福建全省烟叶产量为36129.15吨,为民国时期最高产量。各县产烟分布如下:1949年,全省种植15万亩,产1.065万吨,其中平和县36480亩,产量达296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内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烤烟生产,晒烟种植开始呈下降趋势。1950年,全省晒烟种植不到2000公顷,总产为1840吨,分布如下:
闽侯专区,包括闽侯、长乐、永泰、罗源等4县,占全省总产量15.88%。
福安专区,包括霞浦、福鼎、宁德、寿宁、周宁、柘荣等6县,占全省总产量16.44%。
南平专区,包括南平、古田、沙县、顺昌、尤溪、将乐、建宁、屏南等8县,占全省总产量34.99%。
建阳专区,包括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等7县,占全省总产量28.49%。
泉州专区,包括仙游、安溪县,占全省总产量1.09%
漳州专区,包括南靖、平和、华安等3县,占全省总产量0.75%
永安专区,包括宁化、清流县,占全省总产量0.12%
龙岩专区,包括上杭、龙岩、永定、漳平、连城等5县,占全省总产量2.24%。
由于1951年收购价格偏高,加上土地改革,激发了烟农生产积极性,1952年,烟田达5600公顷,又值丰产,年产量达6660吨。1953年,为了减少烟叶积压,号召减少种植,同时降低收购价格,结果当年比1952年减产了30%。1953年下半年,土产公司组织力量扩大收购,1954年产量达6015吨。此后因收购价偏低,等级规定不够合理,部分烟田改种粮食,加上霜、旱、虫害等,1955年,烟叶产量又比上年减产40%。1956年,各地单纯强调生产粮食,忽视对各种经济作物的合理安排,甚至错误地提出“种烟吃烟”的口号,致使晒烟生产仅完成计划的59.6%,产量降为3690吨,为1951年以来的最低产量,市面烟丝供应紧张,群众购烟要排队。1957年,各地批判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片面观点,加上一些地区的补价措施,晒烟产量又回升到5500吨。福建晒烟种植遍及全省的51个县,其中主要有:沙县、福鼎、霞浦、宁德、仙游、平和、云霄、诏安等县,单位面积产量以仙游为最高,平均单产2850公斤/公顷,品质以沙县、福鼎为佳,并可作为卷烟填充配料。
1958年,全省有58个县种植晒烟,产量仍大大超过烤烟。1959年,全省仅种2400公顷,1960年仅产2010吨,1963~1965年,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措施,晒烟生产有所恢复。1964年,晒烟种植达61个县、2308.6公顷,品种以晒黄烟为主,占86%,晒红烟占14%(仅仙游县)。1966年以后,晒烟产量又开始下降。1970年,全省晒烟种植仅1800公顷,产量1850吨,收购1060吨,远比不上烤烟的种植(时已突破6667公顷)。1972年,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降低农业贷款利率,提高部分农副产品收购价,当年,晒烟种植达2467公顷。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基本上维持这种状况。
1977~1979年间,福建省每年晒烟种植面积为2000公顷左右,零星分布于58个县。全省晒黄烟占全国8%,居全国第5位。1980年,沙县夏茂选送部分样烟参加全国晒晾烟鉴评会,受到好评,获得卷烟厂家注目。1982年,夏茂晒烟种植达143公顷。然而,从全省范围来看,晒烟生产变化不大,1979年、1982年年均种植不足2000公顷。
1983年后,晒烟便由二类产品降为三类产品,并取消对其生产、收购调拨计划及生产扶持和化肥奖售。全省仅平和、沙县等少数地区的晒烟被列入国家收购计划,其余均为自由种植、自由销售。当年,全省晒烟仅有1733公顷,产14500吨,收购115吨,为历史上的最低点。1984年,经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鉴定推荐,沙县晒烟首先进入青岛“大前门”配方获得成功。此后随着混合型卷烟的发展,沙县、平和等地名优晒烟又成了一些卷烟厂的抢手货,供不应求,生产又有所回升,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7年,省烟草公司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省内晒烟资源。1988年,全省晒烟面积回升到3027公顷,总产3420吨,收购1570吨,其中绝大部分属晒黄烟,分布于平和、沙县、福鼎等县,晒红烟产在仙游县,面积很小。1989年,省内晒烟已销往保定、石家庄、青岛、厦门、龙岩等省内外13家烟厂作为混合型卷烟配方原料,当年调出104.55吨。1991年,全省晒烟种植3227公顷,产3900吨。1992年种植3527公顷。1993年全省晒烟种植3000公顷,产3705吨,全年由烟草系统调往省外晒烟达242.75吨,沙县、平和、福鼎晒烟列入国家名晒烟目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海澄镇
相关地名
石码镇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江北区
相关地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满洲里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海盐县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石首县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曲沃县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于田县
相关地名
莲塘镇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夏茂镇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天柱山镇
相关地名
永定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永泰县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
周宁县
相关地名
柘荣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将乐县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松溪县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清流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连城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保定市
相关地名
石家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