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晒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晒烟
分类号: TS424
页数: 11
页码: 17-27
摘要: 本文讲述福建省晒烟种植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前期开始种植烟草,逐渐传播到各地。到了清代,晒烟成为福建的重要产业,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民间视种烟为获利途径,推动了当地烟草种植的发展。进入民国时期,福建晒烟种植不平衡更为突出。然而,到了1934年,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又比20年前扩大了一倍,达187000亩,年产28万担左右。1936年,产区遍及全省30个县。然而,到了40年代,全省晒烟生产更加起伏不定。
关键词: 福建省 晒烟 种植

内容

—、种植沿革
  福建省晒烟种植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明万历前期,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的漳州商人,把烟种携带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镇)后,先在石码镇种植。因烟草有“避瘴气,毒头虱”之功用,且吸后容易瘾,于是一时被传为良药而引种开来,不久长泰、龙溪、平和等邻县便广为种植。进而,随着漳民外迁或外出经商,烟草也从闽南迅速向泉州、甫仙、闽西、福州、闽东、闽北等地传播。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福建所产烟叶“反多于吕宋”,被“载入其国售之”。福建种烟地区“上自白叟,下至黄童,乃至闺帏妇女,无不吸之”(《露书》)。其后,福建晒烟迅速向江西、浙江、湖南等省传播,并自江南而江北,甚至向新疆、蒙古、辽东、满洲等边塞地区传播。据载,江西赣南因与“闽接壤,故种者亦多”(同治《赣县志•物产》)。浙江海盐县,“本土皆树烟,嘉(兴)郡尤多,不唯供土著之需,抑且比闽广之产矣”。湖北省荆州府石首县“近者,乡多种烟草……种来八闽,……。县之艺以获利者,几胜五谷,而六湖山地尤胜”(同治《石首县志•物产考》)。山西平阳府曲沃县,“旧无此种(指烟草),乡民张时英自闽中携种植之。明季,兵燹踵至,民穷财尽,赖此颇有起色,今则邑民大食其利矣”(光绪《曲沃县志•水产志》)。
  明天启四年(1624年),福建晒烟丝以“色微黄、质细”闻名天下。尽管这时,“吴楚间皆有种植,然总不若闽中者。”到了崇祯年间,朝廷接连三次下令禁烟,“私种者徒”、“私贩至论死”。但此时吸烟已成为民间多数人的嗜好,上瘾的官吏更不能没有它。于是,蓟辽总督福建南安人洪承畴便以烟草可驱寒却病为由,向朝廷提出“弛禁”的请求。时明军与清军作战,崇祯迫于形势,只好取消禁烟令。由此吸烟、种烟越发盛行。长泰、平和已成为漳州烟草主产区,所产乌厚、赤厚烟闻名遐迩。沿海之民,为了获利,甚至把烟草引到“南洋诸岛、开园招工”,广为种植。
  进入清代,政府对种植烟草时紧时弛。在法轻利厚的情况下,民间视种烟为获利的一大途径。烟田劳作虽极为辛苦,“每烟一亩需人工五十而成”,劳动强度为水田6倍,旱田的4倍,然“一亩之收可以敌四十亩”之入。闽南烟农为厚利所吸引,不仅“改稻田以种烟”,甚至把烟种到山上去。有的竟跑到闽西、闽北去租地种烟。推动了当地烟草种植的发展。如汀州府属,清代前期,“膏腴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其中又“以杭、永为盛”。上杭“人情射利,弃本逐末,向皆以良田种烟”;永定,“膏田种烟利倍于谷,十居其四,国朝充饷后,地效甚灵,烟产独佳,永民多藉此以致厚实”。闽北各地晒烟种植十分普及。建宁府、邵武府、延平府皆遍植烟叶。南平“烟草正多莳之,价昂甚以腴田种艺者”。浦城“烟叶,邑中种于田者日田烟,种于山者日山烟。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及党溪者为上,远近皆著名”。建瓯则“各乡皆产地”。到了乾隆年间,福建生产晒烟已达30个县以上,并且有多处是闻名天下的晒烟种植区,诸如闽南的石码、长泰,闽西的永定、上杭,三明沙县的夏茂烟,闽北的浦城,闽东的福鼎等,尤其是永定所产的条烟丝最著名,被乾隆帝赐为“烟魁”。
  鸦片战争以后,福建晒烟种植发展极不平衡,产量也不稳定。如闽北历来以产茶为主,光绪年间,受国际茶市的影响和外商杀价造成极大损失,茶农都纷纷改种烟草。一时间,闽北烟草大发展,象南平这样的山城,已是城堧山陬,弥望皆是”。漳泉一带,由于地近厦门,因出口的需要,亦大力种植,甚至连“山麓皆治为垄哇,如城南之渔梁山,漳州天柱山皆种烟草”。永定晒烟种植最高也达2万多亩,年产3万担,约占全省的20~30%。据统计,宣统二年(1910年),福建全省晒烟种植达97237亩,产102375.83担,其中平和县达5000亩左右,年产7500担。以至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发出:“烟叶,各属皆种,下游尤盛,废良田,竭人力,其害甚于罂粟”的感慨。
  民国初期,福建晒烟种植不平衡更为突出。1914年,全省晒烟种植9.2万亩,比清末少了许多。然而,平和县却扩种至1万亩,增加一倍。到了1917年,永定县产量尚能保持在3万担左右,其它如平和、长泰、仙游等县则所种无几,多则1万担,少则1000担左右。到了1920年,福建主要种烟产地剩下龙岩、长泰、平和、永定、顺昌等县。但是,1934年,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又比20年前扩大了一倍,达187000亩,年产28万担左右。1936年,产区遍及全省30个县。1939年,国民政府限制游击区棉烟种植,全省烟区只剩下9个种烟县,即平和、龙溪、福鼎、沙县、永定、建瓯、闽清、上杭。40年代,全省晒烟生产更加起伏不定。1940年,全省总产82250担。1941年种植111620亩,产262620担。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烟草专卖暂行条例》后,福建省政府下令严格限制晒烟种植,晒烟面积再次减少。但1948年又开始回升,福建全省烟叶产量为36129.15吨,为民国时期最高产量。各县产烟分布如下:1949年,全省种植15万亩,产1.065万吨,其中平和县36480亩,产量达296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内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烤烟生产,晒烟种植开始呈下降趋势。1950年,全省晒烟种植不到2000公顷,总产为1840吨,分布如下:
  闽侯专区,包括闽侯、长乐、永泰、罗源等4县,占全省总产量15.88%。
  福安专区,包括霞浦、福鼎、宁德、寿宁、周宁、柘荣等6县,占全省总产量16.44%。
  南平专区,包括南平、古田、沙县、顺昌、尤溪、将乐、建宁、屏南等8县,占全省总产量34.99%。
  建阳专区,包括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等7县,占全省总产量28.49%。
  泉州专区,包括仙游、安溪县,占全省总产量1.09%
  漳州专区,包括南靖、平和、华安等3县,占全省总产量0.75%
  永安专区,包括宁化、清流县,占全省总产量0.12%
  龙岩专区,包括上杭、龙岩、永定、漳平、连城等5县,占全省总产量2.24%。
  由于1951年收购价格偏高,加上土地改革,激发了烟农生产积极性,1952年,烟田达5600公顷,又值丰产,年产量达6660吨。1953年,为了减少烟叶积压,号召减少种植,同时降低收购价格,结果当年比1952年减产了30%。1953年下半年,土产公司组织力量扩大收购,1954年产量达6015吨。此后因收购价偏低,等级规定不够合理,部分烟田改种粮食,加上霜、旱、虫害等,1955年,烟叶产量又比上年减产40%。1956年,各地单纯强调生产粮食,忽视对各种经济作物的合理安排,甚至错误地提出“种烟吃烟”的口号,致使晒烟生产仅完成计划的59.6%,产量降为3690吨,为1951年以来的最低产量,市面烟丝供应紧张,群众购烟要排队。1957年,各地批判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片面观点,加上一些地区的补价措施,晒烟产量又回升到5500吨。福建晒烟种植遍及全省的51个县,其中主要有:沙县、福鼎、霞浦、宁德、仙游、平和、云霄、诏安等县,单位面积产量以仙游为最高,平均单产2850公斤/公顷,品质以沙县、福鼎为佳,并可作为卷烟填充配料。
  1958年,全省有58个县种植晒烟,产量仍大大超过烤烟。1959年,全省仅种2400公顷,1960年仅产2010吨,1963~1965年,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措施,晒烟生产有所恢复。1964年,晒烟种植达61个县、2308.6公顷,品种以晒黄烟为主,占86%,晒红烟占14%(仅仙游县)。1966年以后,晒烟产量又开始下降。1970年,全省晒烟种植仅1800公顷,产量1850吨,收购1060吨,远比不上烤烟的种植(时已突破6667公顷)。1972年,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降低农业贷款利率,提高部分农副产品收购价,当年,晒烟种植达2467公顷。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基本上维持这种状况。
  1977~1979年间,福建省每年晒烟种植面积为2000公顷左右,零星分布于58个县。全省晒黄烟占全国8%,居全国第5位。1980年,沙县夏茂选送部分样烟参加全国晒晾烟鉴评会,受到好评,获得卷烟厂家注目。1982年,夏茂晒烟种植达143公顷。然而,从全省范围来看,晒烟生产变化不大,1979年、1982年年均种植不足2000公顷。
  1983年后,晒烟便由二类产品降为三类产品,并取消对其生产、收购调拨计划及生产扶持和化肥奖售。全省仅平和、沙县等少数地区的晒烟被列入国家收购计划,其余均为自由种植、自由销售。当年,全省晒烟仅有1733公顷,产14500吨,收购115吨,为历史上的最低点。1984年,经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鉴定推荐,沙县晒烟首先进入青岛“大前门”配方获得成功。此后随着混合型卷烟的发展,沙县、平和等地名优晒烟又成了一些卷烟厂的抢手货,供不应求,生产又有所回升,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7年,省烟草公司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省内晒烟资源。1988年,全省晒烟面积回升到3027公顷,总产3420吨,收购1570吨,其中绝大部分属晒黄烟,分布于平和、沙县、福鼎等县,晒红烟产在仙游县,面积很小。1989年,省内晒烟已销往保定、石家庄、青岛、厦门、龙岩等省内外13家烟厂作为混合型卷烟配方原料,当年调出104.55吨。1991年,全省晒烟种植3227公顷,产3900吨。1992年种植3527公顷。1993年全省晒烟种植3000公顷,产3705吨,全年由烟草系统调往省外晒烟达242.75吨,沙县、平和、福鼎晒烟列入国家名晒烟目录。
  二、晒烟品种
  福建省晒烟品种繁多。明清之际,较有名的有绣鞋底、哮仔、金山、佘塘、铁岭、建烟、浦城烟等品种。清初在兴化地区开始种植的有古泽本,该品种为晒烟中的优良品种,种植历史悠久,直至20世纪80年代,历经300余年。古泽本的特点是株高叶大,抗病及耐旱力强,产量高。莆田县单产每公顷2625~3000公斤,质量上乘,烟叶晒后呈金黄色,表面有一层油光,香气浓郁,贮存后清香扑鼻,可卖更好价钱,备受烟农青睐。因此古泽本成为仙游和莆田县烟田的主产品种。
  清道光年间(1825年),由兴化烟帮从日本引进叶脉状如古船的品种“船本”,引进初期曾在山东烟台一带种植,后引入莆田栽培。该品种叶长色绿,脉细,大田长势良好,需肥量较古泽本少,抗叶斑病,单产可达每公顷2250~3000公斤左右。烟叶晒后呈红黄色,表面油光隐约可见,虽不比古泽本油光,但其气味清香,品质优良,颇受消费者喜爱,因脉络细,是加工兴化烟丝“皮条丝”的最佳原料,其价格高于古泽本。
  民国初期,从外省传入的南雄本,引种初期产量很高,烟叶晒后呈黄褐色,油分足,加工后成为厚烟丝,后因不抗叶斑病,品种严重退化而被新品种替代。至90年代,在福建晒烟种植史中出现的品种,主要有沙县的盖露、机尾、秋烟大叶种(中杆种)、中叶种(矮杆种)、小叶种(高杆种)、青梗种、矮杆特大叶种,平和的乌叶、红叶、大乌叶、小乌叶、紫种、鱿鱼板、俏叶、杂交种,龙岩的红骨子,乌骨子、胡烟、松香、塘蓬、青梗,福鼎的大叶烟、大牛舌烟、小牛舌烟、密节烟、梨烟等。
  90年代初主要品种介绍
  大叶种株式筒形,株高62厘米,节距5.6厘米,有效叶13~17片,蓬叶长×宽40×13.2厘米,对叶44×22厘米,顶叶71×34厘米;叶片长卵圆形,叶尖急尖,叶面较皱,叶片较厚或适中,叶色绿,叶肉组织细微,茎叶角度大,易落黄,成熟集中。大田生育期约110天,播种至现蕾约170天,高感青枯病,感普通花叶病。晒制后质量一般,但因较易栽种,一般新种烟户愿意种植。
  小叶种株式筒形,打顶株高65厘米,节距5.9厘米,有效叶13~17片。蓬叶长×宽为31×16厘米,对叶46.5×21.5厘米,顶叶71×32厘米。叶形长卵圆,叶尖渐尖,叶面较皱,叶片较厚,叶色较深绿,叶肉组织细微,茎叶角度大。大田生育期约125天,播种至现蕾约161天,感青枯病和普通花叶病。育苗与种植均需较大叶种精细。
  中乌耳大田生育期120~130天,株高100~110厘米,有效叶12~14片,最大叶长100厘米,宽70~75厘米,叶型为宽椭圆型。
  紫种大田生育期120天左右,株高90~100厘米,有效叶14~16片,最大叶长100~110厘米,宽60~70厘米,叶型为椭圆型。
  杂交种大田生育期130~140天,株高100~130厘米,有效叶16~18片,最大叶长90厘米,宽60厘米,叶型为长椭圆型。
  大叶烟大田生育期120天左右,株式筒形,株高165厘米,茎围9~10厘米,节距4.5厘米,茎叶角度大,叶数20片左右,叶片长60厘米,宽40厘米,叶型宽卵圆型,主脉较细,适应性广,生长势旺,抗逆性强,一般产量2250公斤/公顷。
  牛舌烟大田生育期120天,株式筒形,株高175厘米,茎围11厘米,节距6厘米,茎叶角度较大,叶数22片,叶长55厘米,宽30厘米,叶宽椭圆形,叶片厚,主脉细,一般产量2250公斤/公顷。
  三、栽培技术
  (一)轮作
  清初至民国时期,福建烟农已有轮作的习惯,烟草一般为一年轮作一次,有的三年轮作一次。漳州的轮作方式有:烟叶一水稻;烟叶一甘薯;烟叶一糖蔗;或烟叶一水稻一烟叶或烟叶一烟叶。莆仙、平和普遍盛行烟蔗套种,但平和也间有和豆类套种的。为了减少晒烟发病,后发展成烟叶一水稻一番薯大豆一水稻一烟叶的轮作方式。在沙县,实行烟稻水旱轮作则是其重要栽培特点,对促进和提高当地粮烟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依地段与水源流向,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种植。按自然地段实行烟—稻—肥(紫云英)→稻—稻—肥→稻—稻—闲(冬翻晒白)或烟—稻→稻—闲的三年或二年水旱轮作模式,严禁连作或与瓜、菜、豆及茄科作物间作、套作或轮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岩地区实行春烟一晚稻一年两熟耕作制。上杭县稔田、庐丰、蓝溪一带的闽西晒烟主产区,实行烟菜轮作制和烟稻轮作制。晒烟多在村庄附近的平洋田连片种植,烟株行间套种大薯、菜豆,烟畦边缘则套种芋子,烟畦边角种以瓜葛。烟薯菜相继收成后,冬季复种油菜、萝卜、青菜,形成烟菜轮作;翌年春,烟田改种双季稻,照此循环,又形成烟稻轮作。
  (二)育苗
  明末至民国初,省内各地晒烟区普遍采用简单的直播方式,将烟种子直接撒播于秧田之上,任其自然生长,结果是苗草齐长,参差不齐,阻碍烟草生长,且管理不便,影响烟叶产量。20年代以后,逐步改大田直播为苗床育苗。
  因各地气候、轮作制度不同,播种时间略有差异。平和县在霜降前后播种,仙游县一般在秋分播种,沙县晒烟属春烟型中熟品种,一般在立冬前播种,福鼎晒烟盖膜的在冬至前播种,露地育苗的在立冬播种。
  苗床期间,各地都有假植过程。假植苗根群发达,发根力强,成活率高。具体做法是,当烟苗长至5片真叶时,选择无风晴暖天气,将烟苗拔起,按2×2.5寸距离假植于经过消毒处理的假植苗床或营养袋上,(每公顷大田需300平方米左右的苗床地)假植后浇足定根水,并盖膜防冻。成活后,每隔5~6天用1:5人粪尿水加少量复合肥浇施,移栽前10天左右开始揭膜炼苗。沙县总结培育晒烟壮苗是突出抓“适、齐、壮、足”四个字,即适时播种,使苗齐苗壮,以满足大田移栽与缺株补苗的需要。其它苗床管理均与烤烟育苗相同。
  (三)移栽
  各地移栽期的安排是:沙县一般安排在惊蛰前后;平和县是大寒至立春;仙游县是小寒至大寒;福鼎县烟稻轮作在春分移栽,套种地瓜在清明移栽。栽植方式大多沿用高畦双行种植。栽前按双行三角形开穴。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18000~22500株。仙游县历史上种植密度每公顷达30000~33000株。福鼎县有一部分采用单行种植,每公顷15000~18000株左右。移栽后畦面用干稻草覆盖,既增温御寒,又可防畦面板结和杂草生长。仙游县为保护烟苗不受霜冻灾害,烟苗移栽后,在烟苗旁的东北方向插上一小束1尺长的稻草,待烟苗6~7片叶后,霜寒消失,天气开始转暖时,才将稻草去掉。
  (四)施月巴
  福建省晒烟产区使用的基肥追肥种类历来以农家肥为主,通常有火烧土、人粪尿、牛猪栏肥、饼肥、草木灰等。80年代起,已有不少烟农采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沙县施肥经验是,施足打底肥,勤施开盘肥,重施驳枝打顶肥,巧施开面肥。一般中等肥力烟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氮磷钾比例1:0.8:2.5。氮肥中25%作基肥,75%作追肥,其中驳枝肥与打顶肥分别占氮肥总用量的25%以上。肥效较迟缓的过磷酸钙全部用作基肥。容易淋溶流失的硫酸钾分别用作驳枝与打顶肥。施肥后即行培土,以防肥料流失。在驳枝时,沙县至今仍有每公顷施600~750公斤鸡毛搓成的小团塞施于烟株周围的习惯,以改善烟株周围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新根生长。平和县的传统施肥方法:基肥以火烧土、圈肥、饼肥为主,加适量的过磷酸钙或复合肥,并与有机肥混合拌匀后穴施,追肥以人粪尿、草木灰和复合肥为主,第三次追肥结合中耕培土。此后根据烟株生长情况用人粪尿和硝末追肥。
  (五)打顶与留杈
  烟农为促进烟叶成熟和提高烟叶产量与质量,清康熙年间就有打顶以调节烟株内养分分配的做法。平和县晒烟打顶掌握的原则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品种采用扣心打顶,留叶12~16片;新选育的品种采用见蕾打顶,留叶16~18片。沙县采用“驳枝”栽培法,这是该县晒黄烟的重要栽培特点,也是该县晒黄烟优质适产的成因所在。该法栽培中有2次打顶,第一次打顶是为了“驳枝”,第二次打顶是在驳枝后18~29天左右,在5月上中旬进行,以延长顶叶成熟时间,减少养分消耗,提高上等烟比例。由于沙县晒烟采取了独特的驳枝栽培方法,单株留叶数较少,其产、质量的高低均取决于顶部三张叶的开面程度。据测定,顶叶干叶长61.31~72.4厘米,宽25.84~33.6厘米,平均单叶重24.1~29.3克,是整株平均单叶重8.6~10.37克的2.8~3.4倍。顶叶产量约占全株的35~46.6%,产值占42.9~60%。
  仙游晒红烟也有培育杈烟的习惯。杈烟或称二代烟,仙游俗称秋烟节。培育杈烟可以增加产量,所以选留杈烟比较普遍。杈烟选留的位置因烟田土壤、后作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一是在肥力较高的烟田一般选留顶杈,在顶叶下2~3叶处留杈,其余的腋芽一律抹去。若烟田肥力不足,选留顶杈较易早花,增产不大,则需适时增施一次肥料;二是在顶叶下5~10片叶处留杈,则留中杈,少数农户单纯追求产量都采用此法,对主茎叶片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三是选留底杈,俗称“地笼”。
  (六)防治病虫害
  明末至民国时期,晒烟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土农药或人工捕杀的方法,多用苦树皮、烟梗或烟末熬成水,以防治蚯蚓、蚜虫、青虫等虫害。50年代仙游县主要采用土地轮作、种子消毒、土地翻晒、烧土等措施以预防病虫害发生。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石灰和草木灰进行消毒。人工捕杀地老虎用灯诱杀或用土法毒杀。具体方法是用米糠1.6公斤,炒热转红发香时加水搅拌至手捏不散时止,撒在烟株旁诱杀。或用25%的“223乳剂”,每公斤加水700公斤,拌匀后喷施在烟株周围。另外,用鱼藤精0.5公斤加肥皂粉0.5公斤,掺清水200公斤,用喷雾器喷在烟叶上,可消灭烟蚜和烟青虫。
  60年代以后,各地晒烟也大力推广烤烟生产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与措施,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和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制外,逐步采用各种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沙县晒烟对三病(花叶病、青枯病、黑胫病)和三虫(蛞蝓、烟蚜、稻绿蝽)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水旱轮作、培育壮苗、科学施肥、合理排灌、田间卫生和促根促壮等栽培措施,降低土壤带菌量,减少病菌传播与侵染途径,提高抗逆能力,达到综合防治效果。
  四、采收晒制
  (—)采收
  福建晒烟烟叶采收的成熟度,一直沿用传统的标准,腰叶以下的烟叶,掌握叶尖、叶缘变黄,主脉发白,叶面呈黄绿色,采收时具有清脆的响声等特征;腰叶以上的烟叶,叶片下翻,叶尖着地,主侧脉发白,叶面呈虎斑花叶,有明显的黄白点等特征。仙游县掌握标准是脚叶“将熟”采,腰叶“正熟”采,顶叶“熟透”采。晒烟采收顺序不同于烤烟,采收方法比较独特,一般采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脚叶开始向上,每5~7天采一次,每次采叶1~2片,采至腰叶后,停15~20天,然后一次性采完。另一种是由下至上采至腰叶后,停半个月左右,再从上至下割叶,每次采收带拐叶1~2片。沙县晒黄烟的采收方法步骤与后一种采收方法相同,采收结合烟叶部位进行。采收蓬叶(脚叶),一般在第二次打顶(指驳枝茎打顶),不管天气好坏均应作一次性采收。采收时若天气不好,可不必晒制,直接回稻田作肥料。在第一次采收后25~30天左右,当叶尖退黄时,采收对叶(驳枝茎下部的二片叶)。对叶采收后25天左右,时间大约是在6月20日以后,雨季已经结束,正是顶叶采收季节。采摘顶叶时,叶片耐熟程度较高的,可适当推迟采收。但对早落黄的中部叶也可同时采摘,分别晒制。顶叶采收一般在晴天下午进行。
  (二)晒制
  福建省晒烟产区因产地、环境条件、栽培和调制技术之不同,形成了品质特点各异的晒烟类型。沙县、平和、福鼎等3县的晒烟属晒黄烟,晒制后原烟色泽鲜明黄亮;仙游晒烟属晒红烟,晒制过程中叶色由黄转红,最后原烟色泽呈棕褐色。
  晒烟烟叶采收后是利用太阳光曝晒进行调制,晒制方法属于折晒法,采用的晒具用竹子编成。沙县称其为“烟节”,每2片烟节为一“合”,每两合联成一棚,可张可合,每公顷烟田需备3750~4500合左右。沙县的晒烟设施与其它晒烟县之不同处,是备有平坦、向阳的较大草坪用作晒场,每公顷烟田需晒场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晒场一旁有便于避雨和夜间存放的晒烟房。1936年是沙县晒烟的高产年,烟田面积489公顷,晒场面积166.7公顷,晒烟房2335个;1986年烟田面积271.7公顷,晒场53.3公顷,晒烟房1334个;1991年烟田面积444公顷,晒场133.47公顷,晒烟房2223个。
  晒制方法:先将烟叶逐片排放在烟节上,排叶顺序自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排放。排放时要做到叶背朝上、叶基朝左、叶扇互相遮盖(以不盖住主脉为准),下一排叶的尾部遮住前一排的1/2。铺满一节后,将另一空节对齐合上,用5根小竹丝锁紧,即成一合。将二合叶背相对,头端对齐,用稻草联成一棚,即可出晒。晒制时,晒棚张开角度由小到大。一般头两天棚夹角25~30度,第三天60度,第四天90度,第六天120度以上,第七天后每天要提前在凌晨把晒棚排放在晒场上,叶背朝上,让其吸收露水,持续3天直到叶片呈金黄色时方可收存。若遇阴雨天气,收回到晒烟房竖放晾制。晒制周期为6~10天,在晒烟房回潮后拆节取烟。
  仙游晒红烟的调制,根据天气状况因地制宜,灵活掌握,经过晒制使烟叶从绿变黄,从黄转红。仙游晒红烟的晒制过程分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燥期。一是变黄期。仙游晒烟的竹编晒具称烟辫。一般水份正常的烟叶,装辫时叶片不能互相挤叠,保证湿气散失,对于水份过多的烟叶,叶片湿度很大,烟叶排放时不得过密,以免晒坏;对于水份少的烟叶,晒制时要控制温度不可升得过快,使叶片慢慢变黄;二是定色期。在这个阶段使已变黄的叶片颜色经过一个阶段翻晒,把叶片内所含水份逐步散发出来,使叶片由黄变红。一般天气晴朗,气温适合时,就可晒出叶色鲜明纯净的上等红烟;三是干燥期。烟叶经过定色后,继续曝晒,使全叶干燥。晒烟晒制技术代代相沿,无大变革。
  五、品质
  明代末期,福建晒烟品质优良,远近闻名。《金丝录》引证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说:“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然总不若闽中者,色微黄、质细,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也”。到了清代,福建晒烟仍是上乘之佳品。嘉庆时,陈琮在《烟草谱》中记载,全国的许多名烟产地中,“闽产者佳”。道光时,吴江陆耀的《烟谱》也认为,中国烟草出产地虽多,但“第一数闽产,而浦城最著”。另一本《烟谱》的作者,合肥蔡家琬也认为,“烟草,今海内遍地有之,闽产者佳”,究其原因,“盖吕宋至闽为近,故其种较真,产亦独盛”;“闽中以百里所产,供数省之用,非人力独勤,种植独饶,良田地气使然也”。
  在福建省的晒烟中,又以闽西永定、上杭,闽南的平和、长泰,闽北的浦城最为有名。康熙《漳州府志》云“烟草,今各省皆有之,外省亦有种者。然惟漳烟称最,声价甲天下,漳又长泰最胜,人多种之”。闽北浦城烟的质量也很好,与武夷茶同属朝廷贡品。据《烟草谱》记载:“浦城因亦以地得名者,闽中尝与武夷茶、建兰等同入上方,故名贡丝”。此外,永定、上杭烟也十分出名。咸丰《长汀县志》云“福烟独著名天下,而汀烟以杭、永为盛”。永定“烟草独佳,永民多籍此以致厚实”。此外,闽北的沙县晒烟、闽东的福鼎晒烟、闽南的仙游晒烟等也都久负盛名。
  历史上鉴别晒烟的品质,一般按其叶形不同,分牛舌烟及其扇烟二种;一则叶形较长,一则叶形较圆,更有以烟叶所生之部位分为顶叶、腹叶及脚叶者。腹叶品质较优,顶叶、脚叶均稍逊。《食烟谱》称:“出福建浦城、龙岩州者最著也”。1941年,上海、厦门及国外客商到福鼎采购烟叶,每50公斤价格为3000元,可换粮食3000公斤。这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福建晒烟品质的肯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卷烟日渐盛行,烤烟生产迅速发展,晒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但福建平和、沙县、福鼎等县所产晒黄烟,其品质仍不逊色,为国内诸多卷烟厂的抢手货品。1965年,经轻工业部郑州烟草研究所化学成分分析及评级鉴定,平和的深色晒烟,颜色橙黄、深黄,叶片厚实,油分充足,劲头适中,香气较浓,燃烧性强,似近烤烟,是混合型卷烟的优质原料,被列为与南雄、黄岗等地晒烟齐名。沙县晒烟,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与郑州两个烟草研究所1980年、1984年等多次化验评级,结论是:“沙县晒烟,叶色黄带红棕,光泽较鲜明,组织较细致,油分较足,弹性较强,其香味似烤烟型香气,香气量充足,劲头中上,气味醇和,微辣不苦,无青杂味,余味较干净,舒适有回甜之感。其外观与内在质量均较全面,可大量用于烤烟型卷烟,适于混合型卷烟。”
  1987~1990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立项,开展全国地方晒晾烟普查鉴定。1988~1989年,福建省提供平和、沙县、福鼎、仙游、华安和大田6个县的晒烟样品,其中,晒红烟样品2个,晒黄烟样品4个,普查结果见表1-4。
  地方晾晒烟普查样品的品质鉴定是以内在品质的评吸结果为主要依据,烟叶化学成份、烟气成分以及外观品质鉴定的结果,作为原料利用的技术参数。
  在福建晒烟参加鉴定的样品中,质量档次为“好”的有平和晒烟,烟叶外观颜色橙黄,光泽鲜明,内在品质评吸鉴定特点是香型较显著,香气量足,劲头中,余味尚舒适,燃烧性强,灰色白,不仅适用于混合型卷烟,也适用于烤烟型卷烟。其余晒黄烟和晒红烟样品,质量档次均属“较好”,可用于烤烟型卷烟或混合型卷烟。评吸鉴定结果是香型有±较显著,有较多的香气,劲头中,余味尚舒适一较舒适,燃烧性强,灰色白或灰白,特别是福鼎的大叶烟,除适宜于混合型卷烟外,还可兼作烤烟型卷烟。福鼎晒烟品质特征是颜色正黄,组织细微,叶片较厚,油分充足,光泽鲜明,香味较浓,劲头较大,刺激性强,烟灰白色,是加工烟丝和混合型、烤烟型卷烟的优质原料,省内销厦门、福州、龙岩等地,远销上海、宁波和国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