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植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43
颗粒名称: 四、种植区划
分类号: TS422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文讲述福建省根据气候、土壤、烟叶质量等指标,将全省烟草种植划分为五个区。其中闽西中低山烤烟、晒烟最适宜区气候温暖,土壤条件有利,种烟历史悠久,是优质烟叶产区;闽西北中低山烤烟、晒烟适宜区气候条件较闽西稍差,但土壤条件类似,晒烟和烤烟种植历史较长;闽东南丘陵烤烟、晒烟适宜区水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部分地区土壤含氯量较高;闽东丘陵烤烟、晒烟适宜区水热条件中等,土壤多为黄壤、红黄壤等,煤炭缺乏;闽东北丘陵烤烟适宜区气候温暖湿润,但日照较少。
关键词: 福建省 烤烟 种植区划

内容

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地区生态优势,1980~1985年,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全国协作组开展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将烤烟适宜生长类型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并相应提出划分标准和气候、土壤、烟叶质量等3项具体指标,福建全省划属“最适宜”和“适宜”两类。在全国烟草种植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福建省又结合各地植烟历史和特点,按照差异性和相似性相结合、地域连片和县界完整等原则,将全省烟草种植划为以下五区:
  (一)闽西中低山烤烟、晒烟最适宜区
  该区包括龙岩地区全部7个县(市),位于武夷山脉南端,以博平岭为主体构成庞大的山体,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中山、低山、盆地相间,丘陵多分布于河流和大小盆地周围。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8.4~20℃,最冷月平均气温7.8~11.2℃,夏季长达5个月,冬季仅1个月,≥10℃:积温6005.1~6703℃,无霜期260~305天,年降雨量1481—1687.8毫米,烤烟生育期≥10℃:积温达3637~4404℃,≥20℃持续天数97~102天。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黄红壤、水稻土、赤红壤等,土壤PH值多在5.0~6.0,有机质含量适中,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有利于烟叶生长。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该区种烟历史悠久,永定晒烟制成的条丝烟曾在国际上二次获奖,清代即被誉为“烟魁”。永定烤烟始于1947年,早在50年代末期就以烟叶质优闻名全国,成为清香型烟的代表之一。80年代中期,以永定为代表的闽西烟区,因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口味纯净,福建被列为全国三大优质烟基地之一。1993年,该区烟叶产量3.39万吨,占全省的38%。
  (二)闽西北中低山烤烟、晒烟适宜区
  该区包括三明地区和南平地区的全部县(市),地处武夷山与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之间,山地丘陵面积贯穿全境,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降雨量丰富,≥l0℃持续天数240~270天,年降雨量1543.1~1896.4毫米,烤烟生育期可利用≥l0℃积温3300~3800℃,其中大田生长期≥10℃:积温3000~3200℃,成熟期可利用≥20℃持续天数62~75天。土壤多为红壤,酸性较强,磷钾较缺。
  该区晒烟种植分布广,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特别是沙县晒黄烟是全国晒烟名产之一,制作精细,集中晒制,质量上乘,畅销省内外。烤烟在8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宁化县少量种植,80年代后期以宁化为代表的三明烤烟迅速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烟叶产区,烟叶质量在全国享有盛誉,销往全国各大烟厂。同期的南平烟区也获得较快发展,成为继三明之后的全省第三大烟叶产区。1993年,该区烟叶收购量4.88万吨,占全省的55%。该区水热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耕地面积尤其是单季稻面积大,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烤烟产区。
  (三)闽东南丘陵烤烟、晒烟适宜区
  该区包括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等4个市的全部及福州市的福清、长乐、平潭等共26个县(市),地处戴云山、博平岭的东南,背山面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多呈酸性,大部分属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9.5~21.3℃,≥10℃的积温6336.9~7668.l℃,无霜期303~346天,冬季基本无霜,雨量1032~1723.6毫米,日照时数1884~2452.7小时,日照率32~66%,烤烟生育期≥10℃积温3500~4885℃,成熟期≥20℃持续天数可达65~86天(至6月底),是烟草生长的适宜区,但部分沿海乡镇,因土壤含氯量较高,则不适宜种植烟叶。
  该区是烟草传入福建乃至传入中国的最早地区。平和晒黄烟历史上久负盛名,现仍是全国著名晒烟之一。而60~70年代著名的仙游晒红烟目前几乎销声匿迹。云霄也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引进烤烟最早的县。漳州市1982年烤烟产量曾创1.5万吨的最高纪录,占全省烤烟的50%以上。80年代后期以来,以冬烟为主的漳州烤烟由于栽培季节限制,有效积温不足,成熟不够,烟叶质量无法保证,加上闽南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猛,农民种烟的比较效益下降,产区萎缩,产量锐减。
  (四)闽东丘陵烤烟、晒烟适宜区
  包括福州市的永泰、闽清、罗源和宁德地区的福安、宁德与福鼎等县(市),属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水热条件属全省中等,年平均气温17~20℃,≥10℃积温5848.5~6435.4℃,无霜期275~317天,年雨量1400~1700毫米,土壤多为黄壤、红黄壤、暗红壤和典型红壤及幼红壤,土体偏红,质地以粘壤土及粘土为主。烤烟在罗源等地有一定种植面积。煤炭缺乏是影响烤烟生产发展的原因之一。霞浦等地试种过两年白肋烟,但未形成产区。晒烟种植历史悠久,几乎遍及全区各县,特别是以福鼎为代表的晒黄烟仍有较高产量和声誉。
  (五)闽北中低山烤烟次适宜区
  包括宁德地区的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5个县。地处北部太姥山、鹫峰山的广大山脉地带,地势高,大部分山地海拔800米左右,耕地分布在500米以上占75.6%,山垅田、梯田比重大,坡度大。主要属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年均气温15~18℃,最冷月5~9℃,年≥10℃积温4399.3~58628℃。1~7月≥10℃积温2336~3105℃,≥20℃持续日数,除古田高达72天外,其它县40~50天。土壤除海拔500~600米为红壤外,800米以上多为红壤和黄壤,土体偏红、黄,呈酸性反应,土壤肥力中下等。
  该区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大于20℃的持续天数远小于优质烤烟生长的要求,种植烤烟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基本上属于烤烟次适宜区。晒烟生产则有零星分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和县
相关地名
中山市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平潭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永泰县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
周宁县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
柘荣县
相关地名
太姥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