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种植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种植区划
分类号: TS422
页数: 8
页码: 10-17
摘要: 本文讲述福建省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对烟草生产和烟叶品质具有直接影响。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和平原分布广泛。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包括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关键词: 福建省 烟草生产 自然条件

内容

自然条件和某些环境因素,直接关系到烟草生产的发展与烟叶的品质。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北及西北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分界,南部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介于东经115°50′~120°42′、北纬23°30′~28°22′之间。烤烟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龙岩、西北部的三明、南部的漳州和北部的南平等四地(市)。晒烟则零星遍布全省,而以平和、沙县、福鼎、仙游等地较为集中。福建的自然环境优越,大部分具有良好的烟草生态条件,是全国优质烟区之一。
  一、地貌
  福建素有“东南山区”之称。境中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与盆地交错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内地往沿海逐渐起伏下降,略呈倾斜。主要有闽西和闽中两大山带呈平行走向,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为主,绵亘于闽浙赣边境,长约530公里,海拔在1000~1500米以上,是全省最高山脉;闽中大山带由太姥山脉、鹫峰山脉、博平岭和戴云山脉组成,斜贯闽省中部,长约500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沿海登陆台风和海洋水汽深入的天然屏障。福建烤烟产区基本上处于闽中大山带与闽西大山带之间。这里散布着一定储量的煤矿,为烤烟的生产发展提供燃料资源。
  福建地貌以山地(中山与低山)和丘陵为主,约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丘陵多分布于山地外缘、河谷两岸和沿海地区,其地势较低,形态不规则,坡度较小,风化层较厚。福建的平和、沙县及福鼎等地名晒烟,以及永定、上杭、宁化等优质烤烟产区,大多分布在西部的山地、丘陵。这种地貌环境及其特殊的小气候,往往是烟叶外观特征和烟气质量优良的成因所在。平原和盆地,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河谷狭长地带,较大的平原有漳厦、福州、莆仙和泉州平原,这些平原烤烟种植量少,晒烟亦属零星分布。
  福建省河流众多,大小河流总长1.36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闽江、九龙江、晋江和交溪等4条。水利资源丰富,便于开发能源和农田灌溉,但也常因山洪暴发、淹没田,成为烟区灾害。
  二、土壤
  福建地跨南、中亚热带,地形起伏,土壤类型多样。福建烟区土壤有红壤、黄壤、黄红壤、水稻土、赤红壤等。红壤是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之一,也是福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遍布丘陵、山地和河谷盆地,土体呈红色或橙红色,土层深厚,适宜烤烟生长。三明、龙岩、南平等主要烟区均以红壤为主。
  烤烟适宜的土壤是肥力中等、有机质和氮素适量的轻壤质土、中壤质土或含有砂砾重壤土、轻粘土,其中尤以山区丘陵含砂砾重壤土、轻粘土所产烟叶香味浓,而砂质轻壤质土所产烟叶香味较淡。福建部分烟区土壤的理化性状见表1-1。
  烟田土壤一般要求便于调控氮素供应,即前期供氮充足,以保证烟株良好发育,后期供氮水平适当下降,以保证成熟。从龙岩、三明烟区的土壤分析看,土壤中含氮量普遍较高,龙岩地区土壤全氮含量为0.9~2.16克/千克。为保证烟叶质量的提高,烟株生长后期必需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氮量是密切相关的,烤烟田有机质含量以20克/千克左右为宜,福建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含量高的烟田,在控制氮肥的同时,必需增施磷钾肥。
  土壤中的磷钾含量与烟叶质量关系密切,通常要求烟田的速效磷含量为25PPM,速效钾含量为150~200PPM。福建烟区土壤中磷钾含量不足,尤其速效钾差距更大,因此增施磷钾肥是提高福建烟叶质量的重要措施。
  土壤酸碱度(PH)影响土壤的物质转化和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国内一般认为烟草土壤酸碱度在5.5~6.5,即微酸性范围内适宜。土壤过酸,会毒害烟株,对烟株养分吸收不利。龙岩、三明、南平等三地(市)烤烟田土壤PH值多数在4.7~5.5的范围内,普遍偏酸,偏酸程度为:南平>三明>龙岩。在土壤酸性较强的烟田适量施用石灰,使土壤中有害物质浓度下降,改善烟株根系生长,扩大根系营养面积,有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
  总体说来,影响福建烤烟生长的主要土壤因子是质地偏粘,酸性强,磷钾营养缺乏。
  三、气候
  福建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太阳辐射量较多,加上西北部有闽西、闽中两大山带屏障,削弱冬季寒流影响,东南面海,受海洋气候影响深刻,因此,热量丰裕,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但由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区域性差异较大,气候类型多样,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闽东南沿海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闽东北、西北和西南属中亚热带气候。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福建气候具有季风气候显著、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和气候垂直分布带明显等特点。
  福建是亚热带季风盛行区,冬季干燥少雨,南北温差较大,夏季湿润多雨,台风频繁,南北普遍高温;春夏之交是烟草主要种植季节,这期间冷暖气流相互交错,霉雨连绵,气候湿热。北部地区四季比较分明,冬季冷凉;东南沿海基本无霜,因此,漳州烟区的冬烟常年可以安全越冬。
  福建年平均气温在17~21℃,无霜期250~336天,由北到南,日平均气温≥10℃积温5000~7700℃,月平均气温≥20℃有5~7个月;年日照为1700~2300小时。从全年的温热条件看,完全能够满足烟草生长发育的需要,也大大超过烤烟适宜区所要求的温热指标,但由于农作物耕作制度的关系,福建烟草种植主要在冬春和夏初,这期间气温和日照对烟草来说不算充裕;常有早春低温寒流的威胁和危害,多阴雨、少日照则是常年现象。
  烟草是喜温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求温度较高,大田中后期一般要求日均温不低于20℃,成熟期的热量状况对烟叶质量的影响尤其显著,所以通常把成熟期气温≥20℃的持续天数作为判别生态适宜状况的重要标志。福建优质烟区永定县11~3月平均气温均不足20℃,4月中旬可稳定通过20℃;在烟叶成熟阶段,气温≥20℃的时间达70天以上,全生育期≥10℃:的积温可达3600℃:。这种栽培季节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优质烟生长的要求。
  福建是多雨省份之一,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但降水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在1000~1700毫米,闽西北则达1700~2000毫米。在季节性分布上,干湿季节分明,常年3~6月是雨季,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0~60%,正值烟株的旺长期和叶片成熟期,充足的水热状况有利于烟田肥料的分解,有利于烟叶营养物质的积累。但如长期阴雨连绵,日照稀少,或雨量多、强度又大,也会对烤烟生产带来危害,降低烟叶产量和品质。可见,福建气候条件虽然适宜于烟草生产,但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安排恰当的种植季节,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这是烟草生产取得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
  四、种植区划
  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地区生态优势,1980~1985年,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全国协作组开展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将烤烟适宜生长类型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并相应提出划分标准和气候、土壤、烟叶质量等3项具体指标,福建全省划属“最适宜”和“适宜”两类。在全国烟草种植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福建省又结合各地植烟历史和特点,按照差异性和相似性相结合、地域连片和县界完整等原则,将全省烟草种植划为以下五区:
  (一)闽西中低山烤烟、晒烟最适宜区
  该区包括龙岩地区全部7个县(市),位于武夷山脉南端,以博平岭为主体构成庞大的山体,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中山、低山、盆地相间,丘陵多分布于河流和大小盆地周围。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8.4~20℃,最冷月平均气温7.8~11.2℃,夏季长达5个月,冬季仅1个月,≥10℃:积温6005.1~6703℃,无霜期260~305天,年降雨量1481—1687.8毫米,烤烟生育期≥10℃:积温达3637~4404℃,≥20℃持续天数97~102天。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黄红壤、水稻土、赤红壤等,土壤PH值多在5.0~6.0,有机质含量适中,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有利于烟叶生长。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该区种烟历史悠久,永定晒烟制成的条丝烟曾在国际上二次获奖,清代即被誉为“烟魁”。永定烤烟始于1947年,早在50年代末期就以烟叶质优闻名全国,成为清香型烟的代表之一。80年代中期,以永定为代表的闽西烟区,因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口味纯净,福建被列为全国三大优质烟基地之一。1993年,该区烟叶产量3.39万吨,占全省的38%。
  (二)闽西北中低山烤烟、晒烟适宜区
  该区包括三明地区和南平地区的全部县(市),地处武夷山与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之间,山地丘陵面积贯穿全境,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降雨量丰富,≥l0℃持续天数240~270天,年降雨量1543.1~1896.4毫米,烤烟生育期可利用≥l0℃积温3300~3800℃,其中大田生长期≥10℃:积温3000~3200℃,成熟期可利用≥20℃持续天数62~75天。土壤多为红壤,酸性较强,磷钾较缺。
  该区晒烟种植分布广,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特别是沙县晒黄烟是全国晒烟名产之一,制作精细,集中晒制,质量上乘,畅销省内外。烤烟在8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宁化县少量种植,80年代后期以宁化为代表的三明烤烟迅速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烟叶产区,烟叶质量在全国享有盛誉,销往全国各大烟厂。同期的南平烟区也获得较快发展,成为继三明之后的全省第三大烟叶产区。1993年,该区烟叶收购量4.88万吨,占全省的55%。该区水热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耕地面积尤其是单季稻面积大,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烤烟产区。
  (三)闽东南丘陵烤烟、晒烟适宜区
  该区包括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等4个市的全部及福州市的福清、长乐、平潭等共26个县(市),地处戴云山、博平岭的东南,背山面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多呈酸性,大部分属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9.5~21.3℃,≥10℃的积温6336.9~7668.l℃,无霜期303~346天,冬季基本无霜,雨量1032~1723.6毫米,日照时数1884~2452.7小时,日照率32~66%,烤烟生育期≥10℃积温3500~4885℃,成熟期≥20℃持续天数可达65~86天(至6月底),是烟草生长的适宜区,但部分沿海乡镇,因土壤含氯量较高,则不适宜种植烟叶。
  该区是烟草传入福建乃至传入中国的最早地区。平和晒黄烟历史上久负盛名,现仍是全国著名晒烟之一。而60~70年代著名的仙游晒红烟目前几乎销声匿迹。云霄也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引进烤烟最早的县。漳州市1982年烤烟产量曾创1.5万吨的最高纪录,占全省烤烟的50%以上。80年代后期以来,以冬烟为主的漳州烤烟由于栽培季节限制,有效积温不足,成熟不够,烟叶质量无法保证,加上闽南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猛,农民种烟的比较效益下降,产区萎缩,产量锐减。
  (四)闽东丘陵烤烟、晒烟适宜区
  包括福州市的永泰、闽清、罗源和宁德地区的福安、宁德与福鼎等县(市),属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水热条件属全省中等,年平均气温17~20℃,≥10℃积温5848.5~6435.4℃,无霜期275~317天,年雨量1400~1700毫米,土壤多为黄壤、红黄壤、暗红壤和典型红壤及幼红壤,土体偏红,质地以粘壤土及粘土为主。烤烟在罗源等地有一定种植面积。煤炭缺乏是影响烤烟生产发展的原因之一。霞浦等地试种过两年白肋烟,但未形成产区。晒烟种植历史悠久,几乎遍及全区各县,特别是以福鼎为代表的晒黄烟仍有较高产量和声誉。
  (五)闽北中低山烤烟次适宜区
  包括宁德地区的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5个县。地处北部太姥山、鹫峰山的广大山脉地带,地势高,大部分山地海拔800米左右,耕地分布在500米以上占75.6%,山垅田、梯田比重大,坡度大。主要属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年均气温15~18℃,最冷月5~9℃,年≥10℃积温4399.3~58628℃。1~7月≥10℃积温2336~3105℃,≥20℃持续日数,除古田高达72天外,其它县40~50天。土壤除海拔500~600米为红壤外,800米以上多为红壤和黄壤,土体偏红、黄,呈酸性反应,土壤肥力中下等。
  该区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大于20℃的持续天数远小于优质烤烟生长的要求,种植烤烟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基本上属于烤烟次适宜区。晒烟生产则有零星分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烟草志

《福建省志·烟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全方位记述了福建省烟草业发展的情况。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