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一 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05
颗粒名称:
附录一 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Q959
页数:
10
页码:
789-7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加强规划和管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关键词:
福建省
自然保护区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的各种破坏与日倶增。因此,人类在开发各种资源的同时还应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积极进行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其中,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它是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和自然景观等。本省自然保护区自2O世纪5O年代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较大发展,已经成为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特别是瀕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及自然历史遗产的重要基地。由于本省丰富的水热和有利的生境条件,使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本省陆栖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有8OO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就有148种。木本植物有19OO多种,其中乔木类占一半以上,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四、五十种。从历史来看,据考察至今未发现福建有第四纪时冰川的遗迹,从古气候的演变分析,整个福建山区当时确实成为古老植物的“避难处”。因此,本省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创造了极有利的自然条件。
迄1993年底,福建省人民政府已正式批准成立15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分布如图附录-1所示。这些保护区类型分别具有或同时兼有以下特点:(1)具有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地区、野生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珍贵稀有的生物物种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3)珍贵树木和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植物原生地;(4)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5)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水源地或水域等。
本省另有一些自然保护区,如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长乐海蚌繁殖保护区和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等,根据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归口由渔政等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节 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述
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全省陆地面积的O.8%,离国家最近提出的使保护区的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5%以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此外,本省自然保护区在数量、类型(单一,主要为森林生态类型)、布局(绝大多数在山区丘陵地带)和管理水平方面都有待于今后的改进。国家要求全国在“八五”期间增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力争使保护区面积在本世纪末达到或在局部地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科学的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措施加以推动。本省自然保护区今后的工作仍应继续遵循“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对现有自然保护区做好巩固工作,摸清保护区管理现状,搞好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发展规划,明确全国奋斗的总目标,树立紧迫感。福建省环境保护局已经组织专家制定本省自然保护区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在合理区划的基础上将分期分批继续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一、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闽北的武夷山、建阳、光泽、邵武四县、市的交接处,处于闽、赣两省的交界,坐标为27°33′~27°54′N,11727′~117°51′E。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总面积56527.4公顷。该保护区于1979年4月建立,同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1992年,被确定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3年2月,被世界银行列为中国获“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设管理局,隶属省林业厅领导。
本区属中山地貌类型,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东南大陆海拔最高地段。地质构造主要是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和南园组火山岩。本区为温暖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在12℃~13℃之间,年降雨量1486~2153毫米,相对温度78%~84%,平均无霜期253~272天。全区森林覆盖率95.3%,绿化率达98.0%。森林53885公顷,蓄积量516万立方米;毛竹立竹数为2144万根。区内有原生性森林植被21070公顷。全区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针叶林、中山矮曲林和中山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共64多个群系,160多个群丛。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区内高等植物3466种,珍贵稀有种132种,列入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25种,如银杏(Ginkgo biloba )、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银鹊树(Tapisicia sinen-sis)、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天女花(Magnolia siebldii )、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 )等。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昆虫地理区划,保护区属古北界的中亚亚界和东洋界的中印亚界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区内脊椎动物兽类71种。鸟类256种,是南北迁飞候鸟的歇脚地。山溪鱼类4O多种,两栖类35种,爬行类73种,其中蛇类58种,有“蛇的王国”之称,且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昆虫种类繁多,本区已定名的有5000多种,如金斑喙凤蝶、宽尾凤蝶等珍贵稀有种就产在这里。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野生珍稀脊椎动物在本区有57种,如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白鹇、猕猴、云豹、毛冠鹿、金猫、大灵猫(九节猫)、小灵猫(笔猫)、穿山甲、短尾猴等,60年代初还发现有华南虎。
二、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
将石自然保护区位于邵武市西南50公里的肖家坊乡境内,与泰宁县交界,坐标为27°02′~17°O9'N~117°16′E。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地貌自然景观。总面积1218.3公顷。该保护区于1986年3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邵武市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250~650米,山地岩石为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红色砂砾岩,为丹霞地貌。区内多奇峰怪石,山峰造型优美奇特。土壤以红壤为主,紫色土次之。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溪河纵横,新厝溪贯穿境内,形成九曲十三弯。本区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16.9℃,年均降雨1737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9O天。本区主要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组成复杂,现多为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有各种植物25O种,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松科、冬青科、山矾科的树种组成。在沟谷深处形成小环境的局部地段,也可见少量南亚热带区系成分的侵入。区内有长叶雁(Torreya jackii )、闽楠(Phoebe bournei )、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 )、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s)、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 )等珍贵树种。据初步调查,本区内有鸟类67种,兽类有豹、猕猴、岩羊等30种。由于本区特异的丹霞地貌,赤石峰高耸而密集,峭壁陡峻,气势磅礴,形成大小景点36个,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三、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建瓯市房道乡,山地坐落在武夷山脉南侧,中心坐标为27°O3′N,118°09′E。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树种。总面积189公顷。该保护区于1980年2月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建瓯市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东北边界为主山脊,呈南北走向,海拔高554米,相对高差334米;西南边境有河谷为界,支山脊呈东西走向。本区土壤以中性、微酸性山地红壤为主,土层深厚。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8.8℃,年均降雨量1673.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年无霜期达290天。据史料记载,万木林原名白塔龙津大富山,元朝末年,建安(即现在的建瓯)富绅杨达卿以“斗粟株树”“募民树木于先茔大富山,即今之万木林也”。后来,这片林作为杨家的风水林封禁起来,得到历代官方的承认,封建宗族的保护,经过600余年的自然演替发展,这片林已成为树种组成复杂、林龄不一,郁闭度高,林相整齐的地带性植被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内物种丰富,古木参天,珍贵稀有植物繁多,珍禽奇兽栖息其中。据初步调查,区内有各种树木44O多种,林冠上层主要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蔷薇科、杜英科、冬青科、松柏科和金缕梅科,木兰科、山矾科树种也有一定数量分布。林内的珍贵稀有树种有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沉水樟、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 )、
福建含笑(Michelia fujianensis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mis var.Mairei)等十余种。闽鄂山茶(Camellia grijesii)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本区还是一个重要的中草药宝库,已发现的有杜仲、金栗兰、苦参、黄精等400多种中草药。本区野生动物繁多,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黄腹角雉、白鹇、猕猴、穿山甲等。
四、屏南县宜洋鸳鸯、猕猴保护区
屏南县宜洋鸳鸯、猕猴保护区位于屏南县的东北角,为屏南、政和、周宁三县的接合部。自然形成一条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宽O.6公里,长14公里的狭谷地带。坐标为27°05′~27°37′N,119°04′~119°09′E。保护对象为鸳鸯、猕猴等野生动物。总面积为1O39.5公顷。该保护区于1984年8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屏南县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处白岩顶为900米,最低处为450米。白岩溪从西北往东南流经本区,全长11.7公里,溪水清沏透底。怪石奇潭遍布溪中,两岸高山耸立,悬崖雌壁上洞穴多处。本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均温12.2℃,年日照数达1700小时,年降雨量1950毫米,无霜期为330天左右,温湿的气候为鸳鸯、猕猴提供良好的生活栖息环境。本区以杂灌木为主,林内栲属植物、酸枣、野梨、野柿等为鸳鸯、猕猴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区内除鸳鸯、猕猴外,还有白鹇、岩燕、獐、麂、毛冠鹿等动物。鸳鸯、猕猴为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现在每年都有上百对鸳鸯到白岩溪越冬,山上猕猴有200只左右。白岩溪一带素有“鸳鸯之乡”美称。区内白岩顶、望鸯台等优美景点已结合自然保护,发展旅游事业。
五、南平市茫荡山自然保护区
南平市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平市西北15公里处,由茫荡山、三千八百坎和溪源庵名胜三个部分组成。中心坐标为26°5′N,118°06′E。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总面积3577.3公顷。该保护区于1988年2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南平市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地貌属于武夷山北段主脉向东南蜿蜒南伸的中山和亚高山,地形复杂,茫荡山海拔1300多米,山中有一湾库容400万立方米的水库,被誉为“天湖”。本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温度19.4℃,年降雨量200O毫米,山高雾多,相对湿度79%,霜期短。本区植物种类多,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共有678种,其中珍贵树种有38种。本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海拔11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以黄山松、马尾松、杉木为主;1000米上下夹杂较窄的针阔叶混交林带,以壳斗科的甜槠、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等及山茶科的木荷、石楠科的石楠等为主。区内还有黑熊、岩羊、云豹、大灵猫、苏门羚及东方蝾螈等珍贵野生动物;森林昆虫多达315种。
六、将乐县陇西山自然保护区
将乐县陇西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将乐县南部。中心坐标为26°26′N,117°06′E。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6371.5公顷。该保护区于1989年5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将乐县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平均海拔为800米,千米以上山峰有11座。最高峰达1620米,山高水清,密林深幽,森林蓄积量为58万立方米。据初步调查,境内有7个植被类型,24个群丛。植物达130多个科245种。其中有少叶黄杞(Engethardtia fenzelii)、樟树、三尖杉等珍贵树种,同时还有大量药用植物。本区还有豹、熊、羚羊、猴等珍贵野生动物,鸟类也相当多。当前该区腹地资源尚未受到人为破坏,森林生态景观较为完整。
七、三明市罗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
三明市罗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东侧支脉,沙县与明溪两县交界处。中心坐标为26°26′N,117°34′E。保护对象为楠木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总面积327.3公顷。该保护区于1983年3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三明市林委领导。
本区主山脊呈东西走向,海拔多在600米左右。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初步统计有184种,其中乔木98种,灌木51种,藤本植物35种,珍稀树种占较大比重。以楠木(闽楠Phoebe bournei)为主的群落虽过去遭受人为破坏,现存面积不大,但仍是本省罕见的比较集中成片的珍贵树种林区。以楠木占优势的群落有2O~26公顷,其中最大的楠木胸径达76厘米,树高27米,群落层次结构分明。乔木层主要有米槠(Castanopsis cariesii )、栲树、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 )、赤枝栲、大叶槠、楠木、刨花楠、红楠、木荷、马尾松等。本区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楠木生长,现有楠木林多为中、幼林,对今后开展楠木科研和提供种质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八、闽清县黄槠林自然保护区
闽清县黄槠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闽清县雄江乡梅洋村和汤下村毗邻地段。中心坐标为26°18′N,118°40′E。保护对象为黄槠(福建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chungii )林。总面积232.4公顷。该保护区于1985年8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闽清县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海拔100~595米,地势陡峭,自然条件复杂。土壤为酸性岩发育的红壤。年均温度17.5℃,年降雨量1570毫米。黄槠是本省优良树种之一,木材坚硬,是造船、建筑、桥梁和国防工业的重要资源,目前本省较集中成片的黄槠林极少。本区黄槠林面积达216公顷,树木总蓄积量为7O5O立方米,林中还伴生有米槠、枫香等。本区黄槠林为天然的中、幼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对发展和研究黄槠林具有重要意义。
九、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
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明市西南20多公里,莘口乡楼源、曹源两村和永安市贡川乡境内。中心坐标为26°10′N,117°27′E。保护对象为格氏栲(即青钩栲、赤枝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和米槠林。总面积为1125.6公顷。该保护区于198O年2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三明市林委领导。
本区属武夷山东伸支脉地带,为低山丘陵,境内山峦起伏,地形较为复杂,海拔高一般在250~500米之间,最高达604米。土壤为暗红壤、山地红壤、紫色土和山地黄壤,土层较深厚,肥力较高。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年降雨量约1700毫米。本区由格氏栲和米槠二片森林组成,相距约10公里。格氏栲林面积933.4公顷,蓄积量18万多立方米;米槠林面积186.7公顷,蓄积量3.8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罕见的群落类型之一。格氏栲当地居民称“红柯”,属壳斗科栲属的常绿阔叶大乔木,树形高大,寿命长,生长旺盛期大,一般可达9年。单位面积产量高,有的群落蓄积量达每公顷6OO立方米。以格氏栲为优势的群落,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达267.6立方米。本区内原有一株2OO多年生的格氏栲高达4O米,胸径约1.5米,单株材积2O多立方米。格氏栲材质坚硬,材色鲜艳,抗水湿,耐腐朽,是一种珍贵的优良用材树种。本区除格氏栲、米槠外,还有其他丰富的种质资源。据初步调查有木本植物100多科60多种,如樟树、楠木、檫木、少叶黄杞、观光木等珍贵树种,以及名贵的中草药材。本区还有黑熊、果子狸、白鹇、长尾雉、水鹿、穿山甲等珍稀、珍贵野生动物。
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安市西洋、上坪、青水三个乡(镇)的交界处。中心坐标为25°55′N,117°33′E。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和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 )为主的珍贵树种。总面积为1974.7公顷。该保护区于1988年12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永安市人民政府领导。
天宝岩罗石山系戴云山脉的余脉,属中低山地貌,千米以上山峰有14座,主峰天宝岩海拔1604.8米。地质构造主要是花岗岩,其次为沙岩。土壤主要以黄壤和黄红壤为主。本区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年均温度为15℃,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相对湿度87%,无霜期在290天左右。本区原生森林植被保存较完好,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8.8%,树木蓄积量达21.96万立方米,毛竹84万株。据初步调查,全区有维管束植物1106个种。壳斗科、木兰科、樟科植物为主要优势种,其中有钟萼木(即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观光木、银鹊树、建柏、沉水樟、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竺桂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尤其突出的是,在天宝岩13OO米以上顶部,长苞铁杉的混交林面积达72.3公顷,其中有纯林13.3公顷。最大的胸径达124厘米,树高3O米,实为罕见,有着特殊的保护意义。本区内还有豹、黑熊、猕猴等丰富的动物资源。
十一、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德化县境内,距县城40公里,地跨上涌、赤水、大铭、雷峰4个乡,以主峰戴云山为核心。中心坐标为25°40′N,118°11′E。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和珍贵动植物资源。总面积为973O.5公顷。该保护区于1985年5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列为省重点保护区之一,设立管理处,隶属德化县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属浙闽活化古陆台,自古生代末期以来,多次的造山运动,使戴云山巍峨耸立于县境中部,为本省第二高山,主峰海拔1856米,形成中部高、四周低、山脉连绵起伏、山势陡峭的地势,高差悬殊达1100多米。本区一般都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红壤,海拔8OO米以下的南坡多为红壤;海拔850~1400米为黄红壤和黄壤;海拔1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本区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均温度17.8C,年降雨量16O3毫米。全年无霜期在230~260天左右。本区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界处,植被类型以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照叶)林为主并表现出某些过渡性的特点,主要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等。本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据调查,有维管束植物58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鹅掌楸、福建柏、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水松、黄檀(Dalbereia hupehana )、红豆树等。其它名贵药材和观赏植物有金线莲、银线莲、百合、卷丹、方竹及各种兰花、杜鹃花。还有特产竹类德化玉山竹和长耳玉山竹。目前在本区已发现脊椎动物45科93种,其中有苏门羚、水獭、云豹、蝾螈、戴云涡蛙、猕猴、黑熊、獐、九节狸、蟒蛇、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以及各种鸟类、昆虫。戴云山是晋江和闽江支流尤溪、大樟溪,以及九龙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晋江平原的天然屏障,本保护区的建立,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研究和开发本省闽中南地区自然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十二、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杭、龙岩、连城三县交界的毗邻地带的梅花山林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坐标为25°16′~25°28′N,116°45′~116°57′E。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总面积为22168.5公顷。该保护区于1985年4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列为省重点保护区之一,1989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设管理处,隶属龙岩市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平均海拔约900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主峰石门山1811米,是“闽西第一高峰”。北坡的水流入闽江,东坡和南坡的水注入九龙江,西坡的水汇入汀江。地质构造主要为燕山早期的火山岩和花岗岩,境内主要土壤是红壤、黄壤。本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左右,最高月均温24℃左右,最低月均温1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5.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750~2000毫米。本区有林地面积13363.7公顷,占总面积的6O.3%,森林蓄积量81万立方米,毛竹938万株。本区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林,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毛竹混交林和灌草丛。连城县曲溪乡一带主要是杉木为主的针阔叶毛竹混交林。本区林龄以成熟林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中龄林。本区有罕见的天然大口径杉木、稀有树种长苞铁杉,还有成片的柳杉、黄山松、福建柏、红豆杉;有名贵的三尖杉、钟萼木、花榈木(Ormosia henryi)、观光木、黄槠、山肉桂、沉水樟、楠木等。竹类有人面竹、黄金间碧竹、紫竹、方竹、佛肚竹等以及许多名贵的中草药材。专家们曾多次深入本区考察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本区内珍贵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黑熊、大灵猫(九节狸)、小灵猫、豪猪、苏门羚、猕猴、獐、梅花鹿、水獭和穿山甲,最近还发现有华南虎足迹。还有各种鸟类和蛇类等爬行动物。目前已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对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任务。
十三、永春县牛姆林自然保护区
永春县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永春县西南部坑仔口乡景山村境内,坐落在戴云山南麓西南侧,坐标为25°21′~25°23′N,117°55′~117°57′E。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249.7公顷。该保护区于1984年7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永春县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十余座南北走向、相间分布的山脉,除主峰臼尖山海拔1104米外,大部分山地海拔500米至1100米。林地坡度一般3O至35度,最大达45度以上。发源于天湖山的浪溪流经本区的冷水坑,与发源于曲斗乡的溪塔溪汇合,注入晋江西溪。本区地质构造以砂岩、泥岩为主,土壤为砂页岩发育的暗红壤和黄红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本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气候,年均温度17℃~18℃,绝对最高温36℃,绝对最低温-6℃,无霜期350天以上,年降雨量1600~2400毫米,主要集中在5至6月,阴天和雾日较多,空气湿度大。本区现有树木蓄积量32290立方米,毛竹15万株,是目前闽南地区保存较好的亚热带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树种资源丰富,根据调查,共有维管束植物715种,其中乔木达210多种,是重要的木材资源。以壳斗科的栲属、石栎属和青冈属为优势树种,再次是蔷薇科、樟科、山茶科和杜鹃花科的树种。本区有不少
珍稀濒危植物,如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观光木、水松、闽鄂山茶、半枫荷、红豆树、白桂木、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crwii)、刨花楠等。还有很多天然野生果品,如猕猴桃、杨梅、柿等,以及园林树种花卉。中草药材更加丰富,估计在200种以上,蕴藏量也大。本区处于南亚热带北缘山地,水热条件不如南部地区,因此植被构成具有由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某些特点。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栲类林、油茶林、杜鹃矮林,有暖性针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此外还有毛竹林、灌草丛。本区的野生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豹猫、穿山甲、水獭、白鹇等。
十四、南靖县乐土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南靖县乐土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坐落于一丘陵河谷盆地边缘,中心坐标为24°56′2O"N,117°1′3O〃E。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雨林。总面积21.3公顷。该保护区于1963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长魏金水立碑告示开始封禁,198O年2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管理站,隶属南靖县林业局领导。
本区海拔高度28O米至394米,其西北部背靠闽中戴云山脉南段1100米的博平岭,东南方有九龙江支流切成的河谷和相距约7~8公里的沿海漳州平原相通,故地形大致呈向东南方开口的马蹄状。本区土壤为花岗岩发育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本区有利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使它能北避冬季南侵的寒潮,又易受南来海洋气流的调节而形成暖湿气候。年均温度为20.4℃,年降雨量在200O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O%以上,基本上静风。本区林木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形成风水林而保护下来,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本省南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据调查,本区内有千余种维管束植物,多为泛热带树种,如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 )、乌来栲、大叶赤楠(Syzygium han-Cei)、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 )、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等,群落总盖度85%~95%。乔木层高22~28米,由建群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组成的森林。林冠浓密而凹凸不平,垂直结构的层次较多而呈连续性。林下阴暗潮湿,有不少附生植物,板根明显。林内木质大藤本占藤本总数的26%,密花豆藤的扁茎可宽达52厘米,单茎长达150米以上,属全国罕见植物种类,并有扁担藤、花皮胶藤等藤本,茎粗均可达20~30厘米,它们穿插飞架于林内上下层,蔚为奇观(图20-2)。榕属(Ficus )的网状根系包围紧箍其它乔木树干而成绞杀植物。桑科的水同木(Ficus fis-Tulosa )和水冬哥(Saurauia tristyla )等的树木或老枝上长出累累花序,展示“老茎生花现象”,沟谷湿地产有巨型草本如海芋、野芭蕉。高达3米以上的古老植物一树蕨(多种桫椤)和省藤随处可见,表现出典型的亚热带雨林景观。动物资源有穿山甲、眼镜蛇、蟒蛇等。
十五、龙海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龙海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龙海市的浮宫、紫泥、角美、港尾四个乡镇的河口海岸,中心坐标为24°20′N,117°45′E。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总面积2OO公顷,现有红树林86.7公顷。该保护区于1988年2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设管理站,隶属龙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本区处于九龙江入海口,由于受下泄径流和潮汐的影响,水质总盐度变化幅度很大,范围在4.5‰~24.2‰。海岸滩涂土壤为较深厚的淤泥,有机质含量高,下层(20~40厘米深)土壤盐度比较稳定,平均值为13.3‰。本区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1℃,最冷月均温为12.2℃,平均年雨量1365.1毫米,相对湿度81%。本区红树林群落沿岸呈带状分布,主要种类有秋茄,还有桐花树、白骨壤和少量老鼠簕。秋茄纯林林相整齐,高5~6.5米,单株可达10米,为世界上秋茄纯林生长最好的地方之一。红树林为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特殊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抗盐能力强,是海边滩涂的理想树种,是沿海滩涂地带的绿色屏障。红树林是一项珍贵的自然资源,是薪炭、建筑、造船、造纸、化工、医药、饲料、绿肥等的重要原料,发展红树林对保护河口海岸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水产渔业,防浪护堤,促淤造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区为我国大陆第一个亚热带型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它的建立为研究发展红树林提供良好基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