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栖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100
颗粒名称: 四、两栖类
分类号: Q959.5
页数: 2
页码: 784-7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两栖动物资源丰富,具有生态平衡、药用和科研价值,应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
关键词: 福建省 动物资源 两栖类

内容

福建省两栖动物共有45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种,即大鲵和虎纹蛙。大鲵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虎纹蛙是稻田除虫的主要蛙种之一。其余43种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一)控制农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
  1.泽蛙、黑斑蛙、沼蛙、弹琴蛙、金线蛙、阔褶蛙、大头蛙等是捕食水稻害虫的主要蛙种。尤其泽蛙、弹琴蛙、沼蛙和黑斑蛙,是控制水稻害虫的“主力”。据调查,一只泽蛙一天能捕食266只稻叶蝉,还能捕食蝗虫、螟虫、稻苞虫等数十种农业害虫,对于酿成水稻大灾害的小虫——稻叶蝉、稻飞虱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0世纪70年代,本省南靖、莆田及浙江省一些农村开展养蛙治虫试验,结果表明:每亩水稻田里放养800~1500只泽蛙,即可免施化学农药,而能控制稻飞虱和稻叶蝉的危害;并且对水稻枯心苗的防治效果比施用化学农药还要好。
  2.黑眶蟾蜍、中华蟾蜍、花姬蛙、粗皮姬蛙、小弧斑姬蛙、饰纹姬蛙等是旱地作物和蔬菜害虫的重要天敌。据调查,黑眶蟾蜍能捕食蟋蟀、蝼蛄、地老虎、金龟子、象鼻虫、谷蠢、白蚂蚁、斜纹夜蛾及多种夜蛾的幼虫。饰纹姬蛙等小型蛙类常在稻田田埂附近及菜园里活动,既能捕食危害水稻的稻飞虱、稻叶蝉,也能捕食危害蔬菜的蚜虫、跳甲、黄守瓜、黑守瓜等害虫。
  3.中国雨雎和斑腿树蛙,善于捕食在瓜棚、豆架、果树及黄麻、棉花、甘蔗等高秆作物上部的害虫,可谓“空中捕虫能手”。莆田渠桥乡农技站曾作调查,发现雨蛙善于捕食危害柑、桔的吸果夜蛾,从而减少柑桔落果率。
  4.大树蛙、大绿蛙、花臭蛙、竹叶蛙、日本林蛙、棘胸蛙、九龙棘蛙、小棘蛙、武夷湍蛙、戴云湍蛙、华南湍蛙等,都以金龟子、天牛、叩头虫、食根金花虫及松毛虫等危害森林的害虫为主食,是保护森林的“常备军”。
  5.花狭口蛙善于捕食白蚂蚁等地下害虫。
  总之,蛙类是农、林业害虫的主要天敌,保护青蛙对于防治农、林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有药用价值
  中华蟾蜍和黑蟾蜍的耳后腺分泌物经加工后即成为名贵中药材——蟾酥,可镇痛、解毒,对于某些癌症也有一定疗效。中国雨蛙焙干可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黑斑蛙和金线蛙的肉能补虚,棘胸蛙可滋补小儿痨瘦、治疗疳积等症。花姬蛙可浸泡药酒,用于滋补筋骨、治疗风湿、扭伤等。肥螈在某些山区被视为促进小孩发育的补品,对小孩面黄肌瘦、发育不良者有显著疗效。
  (三)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小山蛙、沼蛙、阔褶蛙、金线蛙福建亚种,戴云湍蛙、武夷湍蛙、崇安湍蛙、小棘蛙、崇安髦蟾、三港雨蛙和淡肩角蟾等13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具有较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针对上述45种两栖动物的资源价值,提出如下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大鲵和虎纹蛙,应按《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捕捉,同时创造条件进行人工养殖。
  棘胸蛙资源日趋枯竭,应规定禁捕区、禁捕期,严禁用毒、炸、电等毁灭性捕捉方法。同时,选择一些山谷溪涧实行“封山育蛙”的半人工养殖,以尽快增殖种群数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进行全人工养殖试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