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爬行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99
颗粒名称: 三、爬行类
分类号: Q959.6
页数: 2
页码: 783-7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爬行类资源丰富,珍稀种类多,在生态平衡和科研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福建省 动物资源 爬行类

内容

福建已知爬行类123种,其中龟类16种、蜥蜴类21种、无毒蛇54种、毒蛇32种。不少种类捕食害虫、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卫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一)珍稀种、模式种较多,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福建爬行动物资源,仅次于云南、广西,居全国第三位,且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O种(见第二章)。在福建武夷山挂墩及其他县境,曾发现爬行类新种有福建钝头蛇、黄链蛇、锈链游蛇、乌游蛇指名亚种、方花小头蛇、饰纹小头蛇、挂墩后棱蛇、山溪后棱蛇、福建后棱蛇、福建颈斑蛇、崇安斜鳞蛇、福建斜鳞蛇、纹尾斜鳞蛇、福建丽纹蛇、竹叶青指名亚种、崇安地蜥、脆蛇蜥等19种。有些种类为我国所特有,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它们是探讨动物系统演化及分布中心等科学研究工作的宝贵材料。
  (二)控制鼠害和虫害,维持生态平衡
  盲蛇、两头蛇、翠青蛇、多种小头蛇等是捕食蚁类、害虫的主要蛇类。蜥蜴目中许多种类主要吃昆虫,在消灭害虫方面有一定作用。许多种蛇吃鼠类,在自然界中有控制鼠类、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此外,爬行动物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如毒蛇咬人、畜,造成蛇伤甚至死亡;一些蛇类食鱼、蛙、蜥蜴等,带来经济损失;有的龟类和蛇类可以携带某些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钩端螺旋体等),构成传染源,等等。
  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爬行动物,掌握其生活规律,能动地改造它们,使它们有益于人类的方面得到发挥和利用,并控制和消灭它们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化有害为有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