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利用
分类号:
Q16
页数:
8
页码:
781-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动物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兽类、鸟类、爬行类等。为了保护这些珍贵资源,福建省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法律法规和加强宣传教育。
关键词:
福建省
动物资源
利用
内容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活动(如食物链等),在净化水域和环境,保护森林、草原、农作物,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兽类
在福建的13O种兽类中,有较大经济价值并已在利用的有5O余种,其中猴类2种、食肉类23种、鲸目1O种、鳞甲目1种、兔形目1种、偶蹄目1O种、啮齿目5种。
1.革用兽类
福建已知的有9种,主要是草食性的偶蹄类动物,如獐、小麂、赤麂、黑麂、毛冠鹿、小鹿、青羊、苏门羚和野猪。其中以麂皮最多,麂皮以张幅大、皮板结实、初性强和色泽好而著称,是光学仪器和航空工业上制作擦镜布的重要原料。麂类在福建各地山区均有,从皮张收购量看,以建阳地区和三明地区最多。革用兽类除麂和野猪外,大多数为国家保护动物。今后发展革用兽,在福建可开发人工驯养草食性的偶蹄类。
2.毛皮兽类
福建的毛皮兽有4O余种,如南狐、貉、水獭、鼬獾、狗獾、黄鼬(黄鼠狼)、青鼬、黄腹鼬、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金猫、云豹、豹、虎和松鼠等。福建的毛皮兽,有一部分是珍稀食肉动物,如虎、豹等,都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均是禁猎或限量收购。因此,在福建地区发展毛皮兽,可开发人工驯养几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毛皮兽。
3.药用兽类
福建的药用兽有2O余种。众所皆知作药材的最著名的有梅花鹿、水鹿(鹿茸、鹿鞭、鹿胎、鹿筋、鹿骨胶、鹿血等)、虎、豹(骨、脂、鞭、血等)、熊(熊胆、熊掌、熊油、熊骨胶)、獭(肝)、穿山甲皮(甲片)和灵猫香(代替麝香)等。此外狐、貉、家犬和家描皆可入药。不少珍贵药用种类有的属国家保护对象,有的是罕见种类,需禁止捕猎。考虑到有些动物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因此,对一些药用动物最好能进行人工养殖。这样既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又可增加供应量。
4.实验动物
在梅花山的兽类中,不少种类都可供作实验。其中,以猕猴和短尾猴最为重要,都是医学和尖端科学的实验动物,国内外的需求量很太,价值很高。国内很多科研单位需要实验用猴,但无法满足,应该特别珍惜这类资源,加强保护,实行人工驯养,以促进猴类资源的发展。
5.驯养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家畜的来源,如家猪源于野猪。福建山区可引进梅花鹿、水鹿等有蹄类放牧驯养,也可就地捕捉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等进行驯养。
二、鸟类
人们评价鸟类资源价值,往往注意其直接利益,其实,鸟类给人类带来的间接利益远远超过直接利益。在自然界中,鸟类可以抑制昆虫的过度繁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型兽类的数量,对森林和农业均有极重要的保护作用。
(一)食虫益鸟
据调查资料,福建省已知食虫益鸟约有16O种。杜鹃科12种,其中多种杜鹃啄食甲虫及其他动物不敢接触的松毛虫等毛虫;啄木鸟科13种,能啄凿树洞,伸出带有逆钩的舌头,探入树中,钩出天牛为食;还可以分泌沾液,将小虫及虫卵粘食,还啄食象虫、伪步行虫、金龟子、金针虫等。鹡鸰科11种,其中树鹨、田鹨、水鹨及多种鹡鸰,它们食物几乎全为昆虫及其幼虫,包括甲虫、蝗虫、蝇类、椿象、松毛虫等。山椒鸟科7种,其中粉红山椒鸟、灰喉山椒鸟、暗灰鹃〓等鸟类,是著名的食虫鸟类,嗜食松林中的松毛虫及其虫卵,对其他毛虫也同样取食。鸦科1O种,其中红嘴蓝鹊、喜鹊、灰喜鹊及多种鸦科鸟类,在山林中嗜食松毛虫、天牛、蝽象等森林害虫。椋鸟科8种,其中灰椋鸟、八哥等多种椋鸟嗜食蝇、牛壁虱等害虫。雏期一天要喂雏八九十次,每次总是满满一嘴的昆虫,可见消灭害虫之多。
此外,还有赤腹鹰、红脚隼、金眶鸻、普通燕鸻、白腰雨燕、三宝鸟、戴胜、家燕、金腰燕、白头鸭、绿鹦嘴鸭、多种伯劳、多种卷尾、燕尾以及画鹛类、莺类、鹟和绣眼鸟等。这些食虫鸟类,绝大多数捕食农林害虫,如金龟䖬、天牛、蝽象、蝗虫、松毛虫及蚊、蝇、蚁等的成虫和幼虫。它们都是农林益鸟。
(二)食鼠鸟类
福建已知嗜食鼠类的昼出性猛禽,如鸢、鹰、隼等,昼出性猛禽常被误认为是窃食家禽、家畜的害鸟,实际上大多数猛禽对农林是有益的。大〓、普通〓、毛脚〓、灰脸〓鹰、草〓、鸟〓等猛禽嗜食田鼠、黄鼠及其他啮齿动物。夜出性猛禽,如猫头鹰(鸮类)之类,习惯上人们都很厌恶它们。其实,猫头鹰是林中及田间危害农、林作物的野鼠最有效的天敌。福建猫头鹰中有草鸮、〓鸮、红角鸮、领角鸮、领鸺鹠及长耳鸮等,以捕食害鼠为主,食量较大。它们对农、林害鼠有一定抑制作用。.
鸟类在自然界中能传播花粉。它们活动在花丛中,花粉常附于鸟的嘴、头或羽上,从而传播于其他花上,繁荣了树木。许多鹀类平时吞食杂草种子,对农业有一定益处。秃鹫、鸢、乌鸦等嗜食动物尸肉及污秽物等,有益于环境卫生。
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级的消费者地位,绝大多数种类捕食有害昆虫和鼠类,在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维护生态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爬行类
福建已知爬行类123种,其中龟类16种、蜥蜴类21种、无毒蛇54种、毒蛇32种。不少种类捕食害虫、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卫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一)珍稀种、模式种较多,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福建爬行动物资源,仅次于云南、广西,居全国第三位,且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O种(见第二章)。在福建武夷山挂墩及其他县境,曾发现爬行类新种有福建钝头蛇、黄链蛇、锈链游蛇、乌游蛇指名亚种、方花小头蛇、饰纹小头蛇、挂墩后棱蛇、山溪后棱蛇、福建后棱蛇、福建颈斑蛇、崇安斜鳞蛇、福建斜鳞蛇、纹尾斜鳞蛇、福建丽纹蛇、竹叶青指名亚种、崇安地蜥、脆蛇蜥等19种。有些种类为我国所特有,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它们是探讨动物系统演化及分布中心等科学研究工作的宝贵材料。
(二)控制鼠害和虫害,维持生态平衡
盲蛇、两头蛇、翠青蛇、多种小头蛇等是捕食蚁类、害虫的主要蛇类。蜥蜴目中许多种类主要吃昆虫,在消灭害虫方面有一定作用。许多种蛇吃鼠类,在自然界中有控制鼠类、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此外,爬行动物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如毒蛇咬人、畜,造成蛇伤甚至死亡;一些蛇类食鱼、蛙、蜥蜴等,带来经济损失;有的龟类和蛇类可以携带某些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钩端螺旋体等),构成传染源,等等。
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爬行动物,掌握其生活规律,能动地改造它们,使它们有益于人类的方面得到发挥和利用,并控制和消灭它们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化有害为有利。
四、两栖类
福建省两栖动物共有45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种,即大鲵和虎纹蛙。大鲵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虎纹蛙是稻田除虫的主要蛙种之一。其余43种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一)控制农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
1.泽蛙、黑斑蛙、沼蛙、弹琴蛙、金线蛙、阔褶蛙、大头蛙等是捕食水稻害虫的主要蛙种。尤其泽蛙、弹琴蛙、沼蛙和黑斑蛙,是控制水稻害虫的“主力”。据调查,一只泽蛙一天能捕食266只稻叶蝉,还能捕食蝗虫、螟虫、稻苞虫等数十种农业害虫,对于酿成水稻大灾害的小虫——稻叶蝉、稻飞虱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0世纪70年代,本省南靖、莆田及浙江省一些农村开展养蛙治虫试验,结果表明:每亩水稻田里放养800~1500只泽蛙,即可免施化学农药,而能控制稻飞虱和稻叶蝉的危害;并且对水稻枯心苗的防治效果比施用化学农药还要好。
2.黑眶蟾蜍、中华蟾蜍、花姬蛙、粗皮姬蛙、小弧斑姬蛙、饰纹姬蛙等是旱地作物和蔬菜害虫的重要天敌。据调查,黑眶蟾蜍能捕食蟋蟀、蝼蛄、地老虎、金龟子、象鼻虫、谷蠢、白蚂蚁、斜纹夜蛾及多种夜蛾的幼虫。饰纹姬蛙等小型蛙类常在稻田田埂附近及菜园里活动,既能捕食危害水稻的稻飞虱、稻叶蝉,也能捕食危害蔬菜的蚜虫、跳甲、黄守瓜、黑守瓜等害虫。
3.中国雨雎和斑腿树蛙,善于捕食在瓜棚、豆架、果树及黄麻、棉花、甘蔗等高秆作物上部的害虫,可谓“空中捕虫能手”。莆田渠桥乡农技站曾作调查,发现雨蛙善于捕食危害柑、桔的吸果夜蛾,从而减少柑桔落果率。
4.大树蛙、大绿蛙、花臭蛙、竹叶蛙、日本林蛙、棘胸蛙、九龙棘蛙、小棘蛙、武夷湍蛙、戴云湍蛙、华南湍蛙等,都以金龟子、天牛、叩头虫、食根金花虫及松毛虫等危害森林的害虫为主食,是保护森林的“常备军”。
5.花狭口蛙善于捕食白蚂蚁等地下害虫。
总之,蛙类是农、林业害虫的主要天敌,保护青蛙对于防治农、林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有药用价值
中华蟾蜍和黑蟾蜍的耳后腺分泌物经加工后即成为名贵中药材——蟾酥,可镇痛、解毒,对于某些癌症也有一定疗效。中国雨蛙焙干可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黑斑蛙和金线蛙的肉能补虚,棘胸蛙可滋补小儿痨瘦、治疗疳积等症。花姬蛙可浸泡药酒,用于滋补筋骨、治疗风湿、扭伤等。肥螈在某些山区被视为促进小孩发育的补品,对小孩面黄肌瘦、发育不良者有显著疗效。
(三)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小山蛙、沼蛙、阔褶蛙、金线蛙福建亚种,戴云湍蛙、武夷湍蛙、崇安湍蛙、小棘蛙、崇安髦蟾、三港雨蛙和淡肩角蟾等13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具有较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针对上述45种两栖动物的资源价值,提出如下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大鲵和虎纹蛙,应按《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捕捉,同时创造条件进行人工养殖。
棘胸蛙资源日趋枯竭,应规定禁捕区、禁捕期,严禁用毒、炸、电等毁灭性捕捉方法。同时,选择一些山谷溪涧实行“封山育蛙”的半人工养殖,以尽快增殖种群数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进行全人工养殖试验。
五、鱼类
福建是我国12个沿海省份(包括台湾省)之一,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大小港湾120 多个,入海大小河流597条。海域宽阔,其面积略大于陆域面积,海岸带面积为2619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516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069平方公里,岛屿面积654平方公里。福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鳓鱼及墨鱼(即乌贼),以往号称福建海产的五大渔业。
据统计资料,福建海洋鱼类年渔获量20世纪50年代在5~66万吨之间,60年代在16~30万吨之间,70年代在25~32万吨之间,80年代在30~66万吨之间,90年代初在71~103万吨之间,约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50%~60%。在捕捞中,常见的鱼类有120多种。鱼类群聚量大,年渔获量在1万吨以上的有带鱼、蓝圆鲹、绒纹线鳞鲀、海鳗、鲐鱼、金色小沙丁鱼、日本鳀、蓝点马鲛等;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有银鲳、乌鲳、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康氏小公鱼、鳓鱼、竹笑鱼、颌圆鲹、脂眼緋、大甲鲹等。年产量占福建海洋水产总量的1/2强。大黄鱼资源已近于枯竭,近年来开始进行人工养殖。
福建沿海鲨鱼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面广、资源密度大、汛期长等特点。据统计,福建近、内海鲨鱼种类达30多种;用延蝇钓捕获的鲨鱼种类有21种,其中沙拉真鲨、阔口真鲨、路氏双髻鲨、长吻真齿鲨、短鳍直齿鲨等出现频率在70%以上,重量占鲨鱼捕获量的80%~85%以上。据估算,台湾海峡鲨鱼资源量为13万吨,可捕量为6~7万吨。福建沿海各县渔民均有从事捕鲨作业习惯。东山、平潭、福鼎等地渔民尤有丰富的捕鲨经验。1948年,惠安县有40多条专业钓鲨船,年捕鲨鱼1000吨;东山县1954年鲨鱼产量达792.5吨,占当地海洋捕捞产量的8.08%;平潭1959年鲨鱼产量达2427.85吨。1957年至1973年,全省鲨鱼产量平均在0.38万吨左右;1960年达0.44万吨,占全国鲨鱼总产量的约40%。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的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锹、马口鱼、华鳊、拟〓、〓、蛇〓、厚唇鱼、铲颌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鱼、〓鱼、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黄、草鱼、鲢鱼、鳙鱼、鲤、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棘〓、香鱼等。
福建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各河流分布的鱼类各具特色。闽江有纯淡水鱼131种,九龙江有93种,汀江有82种,木兰溪有72种,晋江有64种,鹿溪有33种。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虾虎鱼等。
六、昆虫
昆虫种类繁多、繁殖力强、数量巨大,除少数种类为害农、林植物,造成灾害外,其余99%以上的种类都是寄生性、捕食性的有益昆虫。我国曾经成功地引进澳洲瓢虫,控制了吹棉蚧的危害;研究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玉米螟、稻螟等害虫。但还有大量寄生昆虫、捕食昆虫尚未开发利用,如已定名的姬蜂约有1OOO种,估计可能共有7OOO种,却还没有一种能人工大量繁殖应用于生产,因而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同时,许多昆虫还是美味佳肴,含有丰富的营养,有人体所需的各种主要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很好的新来源。许多还是珍贵的药材资源。实际上许多地方人们已有吃昆虫的习俗,如蚕蛹、龙虱、蝗虫、蛆粉、天牛、象虫、冬虫夏草等已为人们食用或药用。据文献记载,目前世界上已被食用的昆虫,涉及33个目中的12个目,4OO余种。还有一些昆虫,如蝶类等虽为害虫,但也可制作成各种工艺品供观赏,有的珍稀蝶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昆虫类动物也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值得人们研究与开发利用;对有益或有开发价值的昆虫应当禁止捕杀,严加保护。保护这些野生动物,是保护自然平衡,保护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工作。
七、其他无脊椎动物
福建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除昆虫之外,其他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形动物、环节动物、星虫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等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现简要介绍如下:
1.食用
上述动物可供食用的种类很多,省内沿海或城镇市场出售的许多水产品都属无脊椎动物。例如海蜇(海蜇皮与蜇脚)、疣吻沙蚕(福州俗称流蛭)、星虫、革囊虫(土蒜)、圆田螺、环棱螺(池螺)、东风螺(黄螺)、斑玉螺(花螺)、扁玉螺、棒椎螺、泥螺、杂色鲍、菲律宾蛤仔(花蛤)、牡蛎(蠔)、泥蚶、缢蛏(蛏)、竹蛏、贻贝(淡菜)、翡翠贻贝、文蛤(车鳌)、华贵栉孔扇贝、西施舌(海蚌)、栉江珧、血蛤(西施)、河蚬(蝾仔)、无针乌贼(墨鱼、冬鸡)、枪乌贼(柔鱼)、章鱼,还有各种对虾、沼虾(淡水虾)、绒螯蟹(毛蟹)、相手蟹(螃蜞)、锯缘青蟹(〓)、各种梭子蟹(〓)、龙虾、中国鲎以及海参等,都可供食用。鲜活的种类常被称为“生猛海鲜”,其中有不少种类是名贵的美味佳肴。有许多可食用的种类早已被人工养殖。海洋养殖的有牡蛎、蛏、蛤、蚶、贻贝、文蛤、扇贝、西施舌、鲍、对虾、青蟹等;淡水养殖有河蚬、河蚌、大瓶螺、沼虾、绒螯蟹等。
2.工业用
虾蟹类甲壳动物的壳体含有甲壳质,可制成甲壳质纤维,作为色谱材料用于检测分析某些离子,也可作纤维材料用于化学工业的萃取和精制,又可作为绝缘纸、人工脏器和隐形眼镜等材料。许多贝壳和次等的石珊瑚可烧成石灰,供建筑之用。在食品工业方面,把可供食用的无脊椎动物加工为干制品、咸制品、淡制品、熟制品、腌制品、调味品或罐头,例如墨鱼干、柔鱼干、柔鱼丝、蛎干、蛏干、淡菜干、干贝、江珧柱、虾米、虾干、虾仁、海参干、海蜇皮、蠔油、蛏油、虾油、虾酱、螃蜞酱、螃蜞酥、海胆酱以及蛎、蛏、蛤和泥螺罐头等。
3.医药用
柔软的海绵动物在古代作为吸收血液、脓汁的材料;淡水海绵可作中药,治阳萎。蚯蚓干制品称为地龙,有解热、利尿作用,并可治蛇伤;医蛭可用于吮吸淤血;乌贼的内骨胳中药名为海螵蛸,鲍的外壳中药名为石决明,钳蝎的干品中药名为全蝎,蜈蚣的干制品中药名为蜈蚣,均可药用。甲壳动物的甲壳质可作为药片的添加剂。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许多无脊椎动物在民间常被当作药物,治疗各种疾病。此外,有些原生动物被用于药物毒性测试的材料。中国鲎的蓝色血液可制成鲎试剂,用于检测某些疾病。
4.工艺品首饰用
许多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甲壳动物和贝类,去除内脏后留下外壳,可加工精制成各种工艺品和首饰。本省就有标本厂、贝雕厂和首饰厂专门制作这类物品。海产珠母贝和淡水河蚌可培育珍珠,作成珍珠项链或被镶入金耳环、金戒指或其它饰品上。多姿多态的石珊瑚经洗净漂白后,可加工成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或制成花卉盆景的假山。
5.饵料用
许多海、淡水浮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毛颚动物以及各类动物的幼体与底栖动物中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都是鱼、虾、蟹、贝、鲸、禽、畜等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为了发展海水与淡水养殖业,除捕捞饵料动物外,还培养许多饵料生物,例如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卤虫、丰年虫作为海产对虾、鲷、石斑鱼、大黄鱼等经济鱼类的饵料,培养各种水蚤作为淡水鱼的饵料,培养水生蚯蚓作为淡水鳗鱼苗的饵料,培养陆生蚯蚓作为牛蛙的饵料,等等。
6.致病与危害
许多原虫、吸虫、绦虫、线虫与棘头虫等是人与畜、禽、鱼、虾、蟹、贝类经济动物的寄生虫。例如寄生于人体的有阿米巴、疟原虫、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猪〓虫、钩虫、蛔虫、蛲虫、血丝虫等。寄生于鱼类的有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三代虫、复口吸虫、九江头槽绦虫、毛细线虫、棘头虫、锚头鳋、鲺、钩介幼虫等。寄生于鳖的有钟虫、血簇虫、盾腹吸虫、带巾线虫、棘衣棘头虫等。寄生于猪的有肝片吸虫、姜片虫、猪〓虫、猪蛔虫等。不少寄生虫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不少线虫寄生于植物,危害经济作物。人、畜、鱼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有剑水蚤、沼虾、新米虾、溪蟹、萝卜螺、钉螺、蜱、螨等,通过中间宿主传播许多疾病。
海洋浮游动物中的腰鞭毛虫类,如夜光虫、裸沟虫、旋沟虫等,在海上大量繁殖,并密集在一起,可使海水变为红色,形成赤潮,它能分泌出一种麻醉神经的毒素,造成大批鱼、虾、贝类的死亡,人们误吃鱼、虾、贝类之后,轻者中毒发病,重者甚至死亡。
海上船舰、渔网、网箱、建筑物等被海绵、水螅类、珊瑚类、管栖多毛类、贝类、蔓足类等动物附着不断生长,增加船、网重量,船壳被腐蚀受损,工厂管道被堵塞,建筑物被钻洞,网箱增重之外,有的附着物还会伤害养殖的鱼类。此外,农田水利和防洪堤坝常因贝类、蟹类打洞钻蚀,造成渗漏现象,严重的可引起坍塌。
7.其他用途
有些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可作为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模型。浮游动物在海上随波逐流,可利用它们的特性来判断海流和水流的方向与性质。放射虫与有孔虫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的外壳沉积于深海底部,有的种类对采矿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某些矿物的指示生物。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中,习性各异,有的适于生活在清洁水体中,有的适于生活在污水中,有的适于生活酸性或碱性水体中。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种类的存在来确定水体的污染程度,把这些动物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