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棘皮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88
颗粒名称: 十一、棘皮动物
分类号: Q959.26
页数: 3
页码: 770-7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棘皮动物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它们包括海星、海蛇尾、海百合、海胆和海参等,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我国已记录的棘皮动物约50研究会500多种,其中一些种类如海参可食用,海胆的卵则制成“海胆酱”,味道鲜美。棘皮动物在古生物、古地质研究中也有重要地位,许多种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或可用作肥料。常见的棘皮动物有镶边海星、紫海胆和日本片蛇尾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其他无脊椎动物 棘皮动物

内容

棘皮动物包括海星纲、海蛇尾纲、海百合纲、海胆纲及海参纲,全部海产。全世界现存棘皮动物约6000种,我国已记录的棘皮动物约500多种,我省约有81种。
  棘皮动物与国民经济关系较为密切,我国产的134种海参中,约有20种可供食用;海胆的卵可制成“海胆酱”,味道鲜美;海星则是贝类养殖上的敌害;海百合和海胆类在地壳中有许多的化石类型,因此在古生物、古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棘皮动物的许多种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或可充作肥料。
  脊羽枝Tropiometra afra (Hartlaub)
  体粗大,中背板盘状,厚实。背板宽大,平坦或略凹陷。卷枝窝在中背板边缘排列成2个或3个不规则的圈。卷枝粗壮,背疣或背棘缺如,完全平滑,通常为XXXV个,各卷枝由32~34节组成,除基部几节外,其他各节等长,宽为长的2倍;倒数第2节小,长和宽相等,背面稍隆,有一不明显的峙棘。端爪短钝,圆锥形,稍弯曲。
  中背板盖住辐板,IBr₁短而宽,矩形,其侧面扁平,排列紧密。IBr₂三角形,宽为长的2倍。腕10条,基部粗大,后端细小。第一腕板和第二腕板均呈楔形,其他腕板很短,矩形。羽枝横面为菱形。盘径22~29厘米,盘上盖裸露。生活时体色多样,多为褐色,黄褐色,并杂有红褐色斑块。
  多生活在潮间带至110米的岩相海区。全省沿海习见。广东沿海及国外的澳洲、菲律宾、朝鲜海峡、日本相模湾等地都有分布。
  方柱翼手参Colochirus quadrangularis Troschel
  体呈四角柱形,中部大,两部略细,长3~20厘米。沿身体的四条棱边,各有一行排列较规则的圆锥形大疣,大疣间常有小疣。腹面平坦,管足沿3个辐部排列成3条纵带,每一纵带有管足4~6行。口位于体前端,触手10个,位于腹面的2枚较小。肛门位在体后端略偏向背方,周围具5个小齿及5个大形鳞片,相间排列。
  体壁坚实粗糙,骨片多而发达,除大形鳞片外尚有网状的球形体和网状皿形体。
  生活时背面及两侧呈灰红色,疣呈鲜艳的红色,腹面亦为红色,触手灰黄色,触手的分枝呈血红或紫红色,管足淡红色。
  多生活于潮间带或沿岸浅海的岩石下。
  全省沿海习见。广东、广西北部湾及国外的澳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沿海都有分布。
  镶边海星Craspidaster hesperus (Muller et Troschel)
  体扁而坚实,腕5个,狭长,从基部到末端渐细。反口面满生小柱体,盘中央及边缘的柱体较小而细密,在中央与边缘之间的小柱体较粗大,每个小柱体的顶上有半球形颗粒1~20个,周缘有7~20个放射状排列的小棘,棘间均有膜相连。上缘板大而厚,呈长方形,有如镶边一般,排列整齐而美观。下缘板与上缘板上下基本对称,仅间辐部的比上缘板稍宽,上下缘板表面具同形的透明小颗粒,板的边缘有小棘,棘间有膜相连。口面的间辐部较小,仅为一狭小的三角区。侧步带板小,菱形,沟缘具5~6枚较大的棘,其他三面有小棘。口板狭小,筛板表面具颗粒和小棘。生活时缘板呈淡紫色,口面浅黄色,反口面黄褐色。
  常栖息在17~175米深的泥质或沙泥质海底。
  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国外的菲律宾、新加坡、孟加拉湾及日本沿海都有分布。
  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A.Agassiz)
  体呈半球形,直径约6~7厘米,黑紫色。口面平坦。大棘强大,末端尖锐。棘发育不均,通常一侧长,另一侧短。赤道区的步带管足7~9对,呈弧状排列。步带与间步带的大疣排成两纵列,大疣的两侧各有一列中疣,沿各步带和各间步带中线,另有一列中疣交错排列。口面附近的大疣逐渐变小,不明显。
  顶系较小,第I和第V眼板与围肛部相接,围肛部的肛板大而少。围口部基本裸露,具少量散生的小板及叉棘。管足内有特殊的弓形骨片,其两端尖细,背部中央常有一发达的三叉状突起,球形叉棘特别,每两个瓣之间有一粘液腺。
  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岩石缝内或岩石下。
  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海南沿海,国外的日本南部沿海都有分布。
  日本片蛇尾Ophioplocus japonicus H.L.Clark
  盘径约20毫米,腕长约80毫米。盘的背腹面的间辐部均被有鱗片。辐循周围的鱗片较大,间辐部边缘亦有7个较大的鱗片,其中央鱗片最大。生殖裂口及口循附近的鱗片最小。口循菱形,侧口板三角形,外宽内窄,在口楣前方相接。口棘4~5枚,外侧一枚最大。齿5枚。生殖裂口边缘有一列圆形,排列成栉状的生殖棘。
  背腕板各由18~20块小坂组成,其排列方式为:两侧各有一枚大的心形板,中间夹有5~7块五角形板,内缘有3个长形板,外缘8~10个小板呈不规则状镶嵌排列。腹腕板方形。侧腕板小。腕棘3枚,短而钝,背方的较短,腹方的较长。触手鱗3~4个,内侧2枚较大,相互结合。外侧1~2枚较小。生活时体呈灰褐色或灰绿色,腕上具褐色斑纹。
  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下。
  本省沿岸习见。广东沿海及国外的日本沿海都有分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