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虾、蟹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86
颗粒名称: 九、虾、蟹类
分类号: Q959.223+.63
页数: 7
页码: 764-7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虾、蟹类的基本情况、长毛对虾、中国龙虾、日本沼虾、罗氏沼虾、中华新米虾和中华束腰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经济价值。虾、蟹类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软甲亚纲、十足目动物,可供食用,也可作为鱼类的饵料。部分淡水虾、蟹类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生吃感染囊蚴的虾、蟹会染病。虾、蟹类的幼体或某些成体是鱼类的饵料。
关键词: 福建省 其他无脊椎动物 蟹类

内容

虾、蟹类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我国蟹类约有700多种,我省已知蟹类约有170多种。虾、蟹类可供食用,虾也可晒成干品,蟹可用酒泡成醉蟹,用酱油、盐等腌溃成卤蟹,或用油炸、火烤成食品。相手蟹等可用酒、盐、糟、姜制成螃蜞酥,或磨成螃蜞酱。部分淡水虾、蟹类是华枝睾吸虫或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生吃感染囊蚴的虾、蟹会染病。虾蟹类的幼体或某些成体是鱼类的饵料。
  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
  别名:红虾,大虾,白虾
  额角基部明显隆起,上缘齿6~8枚,下缘齿4~6枚,额角侧沟浅,伸至胃上刺的下方。额后脊达头胸甲的后缘。头胸部具胃上刺,肝刺及额角刺。无肝脊。
  第一触角上鞭与头胸甲几乎等长。第三颚足雌雄异形。雄性的指节长于掌节,掌节末端有一簇长毛,雌性的指节短于掌节。雄性的交媾器呈叶状,两侧向腹缘卷曲;雌性的交媾器圆盘状,中央有一纵裂,其前方具一小突起。
  生活时体呈灰蓝色,躯体有棕色斑点。成体生活在40米左右深的沙质海底,幼虾常群集于河口或近岸海区。
  全省沿海,浙江舟山群岛以南,南海,国外的巴基斯坦、阿拉伯海、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都有分布。
  中国龙虾Penulirus stimpsoni Holthuis
  成年体长约21厘米,头胸甲上布满大小棘刺,每个小刺基部的周围列生短刚毛。眼上刺粗大尖锐。鳃区无刺毛而具有小颗粒。触角板中央有一浅沟,板上有2对大刺,刺间有几对小刺。腹面前缘有3枚齿,每一腹节后缘列生栉毛,第二、六腹节背甲的左右各有一横沟,横沟中密生绒毛,第六腹节的后缘有锯状齿,每一侧甲的末缘均有一大棘。尾节长方形,长过尾肢,尾节和尾肢前部的背方有许多小刺及短刚毛。
  眼大无眶。第二颚足的外肢无鞭,第三颚足无外肢。雄性第五步足指节基部的内侧具一齿突,与不动指构成亚钳状。
  多生活于近岸浅海的岩礁地带,或生活于泥沙质浅海的海底。
  全省沿海,浙江舟山群岛以南至南海都有分布。中国龙虾是我国的特有种。
  日本沼虾(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
  体长40~80毫米,青绿色,头胸部较粗大,额角短于头胸甲,仅达第二触角鳞片末端附近,上缘平直,有12~24齿,下缘具2~3齿。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无鳃甲刺。额后脊伸至头胸甲中部。前两对步足钳状,雄体第二螯肢尤为粗壮,可达体长的1.25~1.3倍,腕节大于长节并长于掌部,表面均具明显的颗粒突起,指节大于掌部的1/2,两指内缘基部有1~2枚齿。第二触角鳞片与额角等长,甚宽阔。
  生活于江河,湖沼等淡水的草丛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该虾系中华枝睾吸虫和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全省各地和我国南北各地。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eii (de Haan)
  曾用名马来西亚大虾
  体躯肥壮。额角超过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上缘前端向上弯曲,有12~15齿,基部具一隆脊,末部1/2光裸;下缘有8~14齿。头胸甲具触角刺和肝刺,无鳃甲刺。第一至二对步足钳状,雄虾第二步足尤为粗壮,多呈蔚蓝色,表面具粗糙颗粒。尾节末端超出后面较长刺的末端。活体呈淡青蓝色,夹有椋黄色的斑纹,头胸甲两侧有数条与身体平行的黑色斑纹。
  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中,以底栖为主,喜欢攀附在小草等物体上。繁殖季节在4~10月。
  原产于东南亚各国,1976年开始引种我国,已移养成功。本省已有养殖。
  中华新米虾(草虾)Neocaridima enticulata sinensis (Kemp)
  体长约20毫米,体稍侧扁,表面光滑。额角侧扁,很长,约为头胸甲长的3/4,多不超过第一触角柄的末端,上缘平直,具14~23齿,下缘中部以前有3~5齿(亦有2~7齿)。腹部很直,表面光滑。头胸甲有触角刺和颊刺,无眼上刺。前两对步足钳状,指的内缘下凹呈匙状,末端有丛毛。眼小,与眼柄等宽。第一触角柄第一节的外缘末端有一尖刺;柄刺很长,达第1节的2/3处。雄体第一对腹肢的内肢特别宽大,呈卵圆形薄片状,背面布满小刺,内附肢极小。
  生活于淡水池沼的水草间,有经济价值。系中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全国各地。
  中华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sinensis sinensis (H.Milne —Edwards)
  头胸甲表面隆起平滑,额缘锋锐,额后叶和眼后隆脊显著。前侧缘4齿。雄性螯足不对称。步足细长。雄性第一腹肢基部呈泡状,后部呈针棒状,末端弯向腹面且呈钩状。腹部第五至六节处有一束腰,尾节稍长于第六节。
  生活于江、湖、沟、渠的岸坡上或在田埂上打洞造穴,亦能生活在咸淡水中。4~5月系繁殖季节。
  该蟹系多种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食用价值不高。食用未煮透的蟹易得肺吸虫病。该蟹大量生长时可破坏河堤、水坝和农田。
  分布于福建福州、同安、厦门、漳浦、永春、龙海、南靖、华安等地。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都有分布。
  福建马来溪蟹Malayopotamon fukienense Dai et al.
  头胸甲表面光滑,有细凹点,前半部隆起,后半部稍平。额后叶和眼后隆脊不明显,额部有倒“Y”形沟痕。胃心之间有“H”形细沟。额稍下弯,前缘中部内凹。外眼窝角平钝,前鳃齿平钝不显,前侧缘呈隆脊形。两螯不对称,腕节内末角具一三角形齿。步足细长,有灰黑色及褐色条纹相间。雄性第一腹肢扁平细长,末节长于倒数第二节的1/2,略向内弯,末端分两叶。
  生活在山溪水浅流急的小支流或小流水沟的石块下。
  该蟹系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建瓯和邻省浙江。
  角肢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angulatum Dai et Lin
  头胸甲表面隆起,前鳃区和额区有颗粒,胃心区之间具“H”形沟痕。额后叶及眼后隆脊突出。背眼缘后低凹。外眼窝角尖锐。前侧缘呈锋锐的隆脊状,后侧缘有细皱襞。两螯不对称,腕节内末角有一大刺和一细刺。步足细长,前节后缘和指节前、后缘均有小刺。雄性第一腹肢末节约为倒数第二节的1.6倍,末端呈长角状指向外方,中部突起呈圆纯的三角形。
  生活于山溪及其支流的石块下,或在水浅流急的泥水沟中的碎石下。
  该蟹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建瓶。
  台湾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formaosanum (Parisi)
  头胸甲表面显著隆起,光滑而略有细点。额缘和背缘隆起,额后叶圆钝。前侧缘呈隆脊状,具不明显的小颗粒。螯足不对称,腕节内末角有一锐刺。步足细长而光滑,腕节内缘及前节后缘均有小刺,指节前后缘各有二列小刺。雄性第一腹肢的倒数第二节约为末节长度的2.2倍,内侧沟向腹内方扭转,末端呈三角形扩张状,背叶内角突出呈明显的足跟状。
  生活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山沟小溪及其邻近的稻田的洞穴中或石块下。
  该蟹是斯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福州、莆田、永春,浙江与台湾也有。
  鼻肢石蟹Isolapotamon nasicum Dai et Chen
  头胸甲表面微隆。额后叶和眼后隆脊稍突,前鳃区有细皱襞,前鳃齿小而锐。前侧缘呈锋锐的隆脊状。胃心区之间的“H”形沟痕明显。第三颚足外肢有一长鞭。两螯不对称。步足细长,长节后缘和指节前后缘均有刺。雄性第一腹肢细长,末节短于倒数第二节,并向腹面扭转,近末端处有一长鼻形突起,指向腹面。
  生活在山溪岸边的水草、泥沙及石缝间,生活环境水流较缓慢。
  该蟹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龙海。
  福建华溪蟹Sinotpotamon fukienense Dai et Chen
  头胸甲表面稍隆,分区明显,中鳃区有两块翅状突起。胃心区之间“H”形沟痕明显。外眼窝角与前鳃齿之间有5~7个粒状齿。前侧缘具细锯齿10~13枚。螯足不对称,掌节背面有粗糙的皱襞,腹面光滑。雄性第一腹肢倒数第二节约为末节长的3.5倍,内侧沟向背面扭转,末节明显变细并指向背外方,末端呈长圆形。
  生活在海拔200~1500米的山溪鹅卵石或其他石块下,多集中在水流缓慢的地区。4~6月为繁殖盛期。系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邵武、建瓯、屏南、福州、永春、龙岩、华安、连城、武平,浙江、广东也有。
  无齿相手蟹Sesarma (Holometopus )dehaani (H.Milne —Edwards)
  头胸甲方形,分区明显,胃心区突起,肝区有两块隆起。额后的4叶突出显著。侧缘无齿,呈光滑的隆线形。螯足雄比雌大,外侧面有鳞形颗粒,背缘具一条颗粒隆线,可动指背缘有细颗粒,末端分2齿;不动指末端分3齿。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角质突起呈扁矩形。
  在河岸或田埂上打洞穴居,破坏河堤,危害农田水利。可作为家禽饲料或发酵后作肥料。福州、闽侯等地用酒、糟、姜、糖、盐等腌溃后作为螃蜞酥或磨成螃蜞酱。该蟹系太平并殖吸虫和怡乐村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长乐、莆田、惠安、同安、厦门、龙海、云霄、东山、福清、平潭,我国广东、台湾、浙江、江苏、辽东半岛也有。
  褶痕相手蟹Sesarma (Parasesarma)plicata (Latreille)
  头胸甲四方形,表面微隆,分区明显,前半部及鳃区布满粗糙颗粒及斜行隆线。额宽,中部稍凹,额后部具4个突叶。胃和心区分界明显。两侧缘几近平行,侧缘在外眼窝角之后有一不明显的齿痕。雄螯大于雌螯,掌节短而厚,表面布有颗粒,背面具二列梳状栉齿,可动指背面有7~9枚较大的突起,内缘有大小不等的钝齿。步足长节近端部有一小刺,腕、前、趾三节具刚毛。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几丁质突起指向前外方。腹部呈宽三角形,尾节较宽短,末缘呈半圆形。雌性腹部圆大,尾节宽大。头胸甲长17~38毫米,宽21~42毫米。栖息于泥滩石块下。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国内还分布于广东、台湾、浙江与胶洲湾。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
  头胸甲为圆方形,表面隆起,肝区及额区凹陷,胃区前方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心区分界明显,胃区周围有凹点。额较宽,具4齿。眼窝背缘近中部突起。前侧缘有4齿,末齿细小,由此向内后方引入一条隆线,斜行于鳃区外侧。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螯大于雌螯,长节背缘近末端有一锐刺。腕节内末角亦具一锐刺。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均生有细密的绒毛。每对步足的长节背缘近末端处均有一锐刺。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腹部大而圆。
  生活于江、河、湖荡的泥岸,昼匿夜出,具生殖洄游习性。每年秋季,徊游到近海河口交配产卵。幼蟹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发育。
  分布于福建沿海各地。国内广泛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以及通海的江、河、湖泊中。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Forskal)
  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5倍。背面光滑,青绿色,胃区及心区间有一明显的“H”形痕迹,心区呈六角形。前额具4枚大小相近的三角形突齿。眼窝背缘具二缝。前侧缘具9齿,第一齿大而突出,末齿小而锐。螯足光滑,长节前缘具3齿,后缘具2齿,腕节外侧面有2齿,内末角有一枚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背面有2条鳞形颗粒隆脊,其末端各具一刺。末对步足桨状。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较尖,外侧面布满小刺。腹部第六节末缘内凹,基缘平直。雌性腹部呈宽圆形。
  生活于近岸或河口附近,栖息于温暖而盐度较低的浅海。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广西至浙江沿海。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
  头胸甲梭形,表面微隆,被细小颗粒。胃和鳃区各具一对横形的颗粒隆线,中胃区有1枚,心区有2枚疣状突起。额分二锐齿,背眼窝缘具2裂缝,腹眼窝缘有一条裂缝。前侧缘具9枚锐齿,末齿尤为长大,呈长刺状。螯足粗壮,长节呈棱柱形,前侧具4枚锐刺,腕节内外缘各有一刺。指节与掌部等长,内缘具钝齿。末对步足桨状。雄性第一腹肢细长、弯曲,末半部小棘指向后侧方。腹部三角形,第六节梯形,长大于宽,尾节圆钝。头胸甲长80~93毫米,宽148~185毫米。
  生活于10~30米深的沙泥或沙质海底,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产量大,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分布,我国的广西、广东、浙江及山东半岛、渤海湾、辽东半岛也有分布。
  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 (Linnaeus)
  头胸甲长圆形,表面隆起,布满颗粒,尤以前部及中部为甚。分区明显,各区中心都有对称性的疣突。其中鳃区各有一枚深紫色的圆形乳斑。额窄,分成3枚锐齿,中央一枚较大且突出。眼窝背缘具2齿及颗粒,外眼窝齿长大。前侧缘有2枚疣突和一枚壮刺,后侧缘具2枚壮刺,整个边缘均具颗粒。螯足不对称,长节背缘近端部有一小刺,外腹缘中部亦有一刺,末端另有一钝齿,腕节背缘有2刺,掌节背缘具3刺,内侧面各有一枚紫色圆斑。第三步足前缘具一锐齿,末对步足呈桨状。雄性第一腹肢指状,近端部表面具小齿,末端呈匙状。腹部三角形,第一至三节各具3枚小刺,尾节近圆形,雌性腹部呈卵圆形。头胸甲长68~90毫米,宽65~77毫米。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国内还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苏及山东半岛、渤海湾、辽东半岛、辽东湾。
  中华豆蟹Pinnotheres sinensis Shen
  雌性头胸甲近圆形,宽稍大于长,表面微隆且光滑,前、后侧角钝圆,侧缘拱起,后缘中央凹陷。额窄,向下弯曲。眼窝小而圆,眼柄短。第三颚足座节与长节愈合,内末角平钝,前节较大,指节呈短小棒形,长度不超过前节的末端。螯足光滑,长节圆柱状,腕节长大于宽、掌节末部宽于基部,指节短于掌部,可动指内缘基部1/3处有一齿,不动指基部具2齿。步足光滑,第三对最长,第一、二对指节较短,第四对指节最长,其内缘及末缘四周均具短毛。腹部圆大。头胸甲长8~10.5毫米,宽11~14.5毫米。雄性个体甚小,头胸甲圆形,壳质较雌性坚硬,额突出。腹部窄长,第六节宽大于长,尾节长于第6节,末缘宽圆形。头胸甲长3.4~4.5毫米。
  雌性与牡蛎、蛤类或贻贝类共栖,栖息于它们的外套腔内。雄性营自由生活,入外套腔内与雌性交配,偶有采获。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国内还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
  附: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俗名:鲎、两公婆
  体呈瓢形,棕褐色,成体长约60厘米。体分头胸,腹和尾剑三部分。头胸部马蹄形,外被硬甲,背面隆起,前方中央有一对单眼,另有一对复眼,位在背面隆线中央刺突的两外侧;腹面凹陷,具6对附肢,前2对为头部附肢,第一对短小,螯状,第二对长大,为脚须,雌性脚须的末二节呈螯状,雄性脚须的末端呈弯钩状,后4对为胸肢,位在口旁,前3对末二节亦为螯状,末对结构复杂,适于掘土,爬行。腹部近六角形,两侧具可活动的倒刺,亦有6对附肢,第一对左右愈合成生殖厣,第二至六对特化成覆板状书鳃。腹部末端有一长刺状尾剑,活动自如。
  成年雌体大于雄体,雄体头胸甲前缘有一对凹痕。
  生活在沙质海底,平时钻入沙内生活,退潮后在沙滩上缓行。雄性个体常以第二对附肢钩伏于雌体背上,结对成双行游于海中,故有“海上鸳鸯”之美称。
  鲎盛行于寒武纪,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类群,素有动物活化石之誉。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蓝色的血液可制成鲎制剂,医学上用途颇广。
  我省沿海习见。浙江、广东、香港、海南沿海及国外从日本九洲北部、濑户内海至印度尼西亚北部皆有分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