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软体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66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软体动物
分类号: Q959.21
页数: 57
页码: 647-7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软体动物的种类和特点,包括多板纲、腹足纲等类别的动物。其中,多板纲包括鬃毛石鳖科、毛肤石鳖科、锉石鳖科和石鳖科等,这些动物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岩礁上,具有特殊的壳片和棘刺。腹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纲,包括鲍科等,这些动物具有螺旋形的壳和柔软的身体。福建软体动物种类繁多,约有500多种,其中一些种类具有经济价值,如蓝斑背肛海兔的养殖已有数百年历史。
关键词: 福建省 动物 软体动物

内容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至今世界上已记载的约有11.5万多种(其中化石种类有3.5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福建软体动物约有500多种,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活在海洋的种类最多。
  一、多板纲
  本纲动物全部海产,在软体动物中比较原始,现生种类约有6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均营底栖生活,从潮间带至5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发现,但生活在深海的种类很少;在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也很少有这类动物的分布。福建已记载10种,有的种类个体较大,可供食用。
  (一)鬃毛石鳖科
  日本宽板石鳖placiphorella japonica (Dali)
  体近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4。壳板稍扁平,短而宽。头板新月形,表面生长纹细密。中间板的中央部比翼部稍低。尾板壳顶靠后端,中央区很大。环带前部很宽,向后逐渐变窄,表面具有长短不等而稍粗的棒状棘,棘的表面有网纹。体背面常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并分布有褐色、红色或黑色的斑纹。鳃22~24对,鳃列长度超过足长的2/3。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岩礁上。本省厦门、东山和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发现,日本南部也有分布,为暖水性种。
  还有网纹鬃石鳖mopalia retifera Thiele,分布于福建东山以北沿海潮间带。
  (二)毛肤石鳖科(=隐板石鳖科)
  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Lischke)
  体呈长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4/7。八块壳片较小,呈暗绿色,中部有3条红色的纵线。头板半圆形,表面具粒状突起,嵌入片有5个齿裂。中间板长度约为宽度的4/5,峰部具细的纵肋,肋部和翼部具有稍大的颗粒状突起,缝合板较大,嵌入片每侧有一个齿裂。尾板小,前缘中央微凹,后缘呈弧形,表面具有纵肋和颗粒状突起,嵌入片两侧各有一个齿裂。环带较宽,呈深绿色,表面密生棒状棘刺。壳片周围具18丛针束。足部比体长稍短,两侧的鳃有21~24对,鳃列的长度约为足长的2/3。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上,为本省和
  全国沿岸的习见种,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海也有分布。
  (三)锉石鳖科
  花斑锉石鳖ischnochiton comptus (Gould)
  体呈长圆形,体宽约为体长的3/5。壳片稍扁平,峰部和龙骨不明显。头板表面有许多细小的放射肋,嵌入片具有12个齿裂。中间板表面中央部具粒状突起,排列整齐,翼部有数条放射肋,嵌入片每侧具一个齿裂。尾板中央部小,粒状突起排列整齐,后部具有许多放射肋,嵌入片有12个齿裂。环带稍窄,表面密生许多鳞片。壳片和环带常呈黄绿色或淡黄褐色,并散布有暗褐色或白色斑纹。鳃列长度约与足长近等,鳃32对。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上,是我国沿海的常见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地。
  (四)石鳖科(=棘侧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liolophura japonica (Lischke)
  体稍大,略呈长椭圆形,宽度略小于长度的1/2。头板表面的细小放射肋和生长纹互相交织。中间板同心环纹明显,中央部和翼部分界不清楚。尾板小,中央区很大。在六块中间板中以第三或第四板最宽,宽度约为长度的3倍。环带肌肉很发达,表面具有粗而短的石灰质棘,棘呈白色和黑色,相间排列。壳片呈褐黄色或褐色。
  本种生活于风浪较大的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靠近外海的海岛沿岸岩礁较多。分布于本省的东山、莆田南日岛和平潭岛等地,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以及朝鲜、日本均有发现。福建沿海居民有采捕作食用。
  平濑锦石鳖onithochiton hirasei Pilsbry
  体呈长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4/7。头板近半圆形,具有放射状排列的壳眼,嵌入片有9个齿裂。中间板峰部略呈三角形,常为褐黄色或棕色,具横纹,翼部很明显,前缘有3~4行壳眼,嵌入片每侧有一个齿裂。尾板较大,壳顶在末端边缘,前区大,后缘具有2~3行壳眼。环带呈淡黄色,并有棕色斑纹,表面具有微细的小毛。壳片呈褐色、棕色或淡黄色斑纹,颜色鲜艳而美观。鳃32对,鳃列长度约为足长的4/5。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上。本省东山、平潭等地均有发现,我国东南沿海和日本也有分布。
  二、腹足纲
  腹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约有88000种,它们分布于世界各海区、高山、平原、湖沼和江河等,约占软体动物总种数的76%。
  本省腹足类约有200多种。蓝斑背肛海兔的养殖已有数百年历史。
  (一)鲍科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俗名牛眉、耳朵
  贝壳坚实,中等大小,呈卵圆形,壳宽约为壳长的2/3,壳高约为壳宽的1/3。体螺层极宽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螺旋部很小,仅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呈乳头状。螺层约三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不明显。壳表面为褐红色或绿褐色,壳顶部常磨损而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壳内面为灰白色,具有绿彩色真珠光泽。壳口很大,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5/8。外唇薄,边缘呈刀刃状。内唇较厚,向壳内延伸成为一个狭长的片状遮缘,最大部分宽约7毫米左右。
  足部很发达,与壳口等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很多短小的触手。遮面宽大,呈卵圆形。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10米的岩礁间。东山、平潭和台山岛等地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各地,以及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等地,为暖水种。本种为海产珍品之一,肉味鲜美,供食用,贝壳可作药用。
  相近种
  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 Ino。福建东山等地有养殖。
  (二)帽贝科
  嫁䗩cellana toreuma (Reeve)
  贝壳薄而半透明,低平,略呈笠状。壳前部狭小,后部稍宽大,周缘呈卵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2/9,壳宽约为壳高的三倍多。壳顶靠近前方,顶端略向前方弯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7。
  壳表面呈淡黄色,锈黄色或淡绿黄色,并布有不规则的褐红色色带和斑点。放射肋细密。生长纹极细小,有的较粗而成为环形的凹纹。
  壳内面为白色或灰白色光泽,周缘部具有与放射肋相应的凹纹,并能清楚地透视壳表面的色彩。边缘有细齿状缺刻。
  该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的岩石上,为常见种。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日本和菲律宾等地,本省沿海均有发现。肉供食用。
  本科在福建还有2属2种:
  星状帽贝pa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分布于平潭。
  褐点䗩cellana grata stearnsii (Gould)。分布于福建沿海。
  (三)笠贝科
  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i (Lischke)
  贝壳坚硬而扁平,略呈笠状。壳缘完整,近椭圆形或卵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2/9,壳宽约为壳高的3~4倍。壳顶靠近前方,尖端向前弯曲,稍低于壳高,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9。壳质比嫁䗩cellanatoreuma (Reeve)稍厚,近半透明。壳前部稍狭小而高,后部较宽大而低。
  壳表面淡黄色,灰褐色或淡绿褐色。并布有许多褐色的放射色带和云斑。放射肋细密,肋上与生长纹相交成为串珠状的小结节。生长纹极细密。
  壳内面为灰白色或灰青色,周缘部常有棕褐色的镶边,并能透视壳表面放射状的褐色色带。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分布于本省沿海,我国南、北沿海以及日本、朝鲜等地均有发现。
  鸟爪拟帽贝patelloida saccharina lanx (Reeve)
  贝壳小而低平,呈笠状。壳质坚硬,前部稍狭,后部宽大。周缘呈卵圆状的多边形。壳宽约为壳长的5/6,而壳高约为壳宽的2/5。壳顶靠近前方,常被腐蚀,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8。
  壳表面暗灰褐色,壳顶部周围与粗肋部呈灰白色。粗壮的放射肋有7条,伸出壳缘,略呈鸭爪状,其中3条伸向前方,4条伸向后方。粗肋间还有细肋数条。生长纹极细弱,不明显。壳内面为灰蓝色光泽,具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对应的白色凹沟。中央肌痕部常呈灰褐色或褐黄色。壳内缘具锯齿状缺刻,呈黑褐色或灰褐色。
  本种生活于中潮区的岩石上,在东山、厦门、晋江、惠安、莆田、平潭、连江、霞浦和福鼎均有发现,为常见的种类。还分布于我国的台湾、南海以及日本南部等地。
  本科在福建还有矮拟帽贝patelloida pygmaea (Dunker)和白笠贝acmaea pallida (Gould)。
  (四)蝾螺科
  角蝾螺turbo cornutus Solander
  贝壳宽大,略呈球形。壳高稍大于壳宽或相等,壳质重厚。螺层约6层,缝合线显明。壳顶稍尖,常被磨损,螺旋部较高,其高度约占壳高的2/5,各螺层宽度增加均匀。本螺层特别膨圆。壳表面灰青色或灰青紫色。具有较粗的螺肋,粗肋间还有细肋。体螺层的粗肋约有7~10条,粗肋间的细肋有1~2条,生长线粗而密,略呈鳞片状。
  壳口宽大,近圆形,高度稍大于宽度,内面为白色真珠光泽。外唇边缘薄而简单,具有半管状棘沟。内唇上部薄、下部稍扩展而加厚。无壳脐。
  厣为石灰质,近圆形,重厚,外面稍膨圆,灰黄绿色,或肉色而略显蓝绿色光彩。具有密集的棘状或乳头状突起,中央偏内下方有一旋涡状凹纹。内面平坦,核位于中央扁下方,螺纹有4~5条。
  该科在福建已记载3属5种(含角蝾螺):
  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 (Recluz)。见于平潭。
  粒花冠小月螺l .coronaia granulata (Gmelin)。广布福建沿海。
  节蝾螺t.articulaius Reeve。见于平潭。
  红底星螺astraea haematraga (Menke)。分布福建沿海。
  (五)马蹄螺科
  银口凹螺chlorostoma argyrostoma (Gmelin)
  壳宽而短,壳质重厚,极坚固,呈圆锥形。壳高约为壳宽的5/6。螺层有6层。缝合线稍深。壳顶钝,常被磨损。螺旋部高度约占壳高的2/3,顶部三层低而小,向下三层迅速增宽而膨圆。体螺层很膨大。壳表面黑色或黑灰色。生长线极细密;呈细波纹状。顶部三层有不很明显的细螺纹,但常被磨损而呈银灰色。下面三层具有向右倾斜而排列整齐的纵肋,这些纵肋上端粗大,向下常分为两叉细肋。贝壳底部略平坦,颜色比壳表面稍淡,呈淡黑灰色,在壳轴的下方具有环形的螺纹。壳口宽大而倾斜,近椭圆形,内面为银灰色真珠光泽,微显淡绿色。外唇稍薄而完整,边缘有一狭小的灰黑色镶边。内唇很厚,弧形,具有一个钝齿。壳脐被厚而有光泽的石灰质胼胝掩盖,外表仅留一很浅的凹陷,跻孔部及其周围呈翠绿色。厣为角质,圆形,棕褐色,核位于中央,同心环纹明显。
  本种为暖水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间,闽江口以南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的台湾、南海及菲律宾等地。肉供食用,贝壳珍珠层可制中药。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10属19种:
  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 (Linnaeus)。平潭、东山。
  古琴拟口螺stomatella lyrata Pilsbry。东山。
  丽口螺calliostoma unicum (Dunker)。福建沿海。
  c.multiliratum (Sowdrby)。莆田。
  崎岖枝螺tosatrochus attenuata (Jonas)。东山。
  单齿螺monodonta labio (Linnaeus)。广布福建沿海。
  拟蜒单齿螺m.neritoides (Pilsbry )。莆田、厦门。
  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ma (Gmelin)。福建沿海。
  锈凹螺c.rusticum (Gmelin)。广布福建沿海。
  齿隐螺clanculus denticulatus (Gray)。东山。
  镶珠隐螺c.marearitarius eordonis (Yokoyma)。东山。
  斑隐螺c.stigmatarius A.Adame。平潭、东山。
  马蹄螺trochus maculatus (Linnaeus)。平潭、东山。
  齿轮马蹄螺t.sacellum rota (Dunker)。平潭。
  中国小铃螺minolia chinensis Sowerby。平潭。
  䗉螺umbonium vestiarium (Linnaeus)。平潭、惠安、漳浦。
  肋䗉螺u.costatum (Kiener)。霞浦、平潭、惠安。
  托氏䗉螺u.thomasi (Crosse)。闽东和闽中沿海。
  U.moniliferum (Lamarck)。东山。
  (六)蜒螺科
  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
  贝壳很厚而坚固,略呈卵形。壳高约为壳宽的4/5。壳顶完全卷缩于体螺层的后方,螺旋部极小而低平,体螺层很膨长,几占贝壳的全部。
  壳表面为灰青色,具有黑色色带和云斑。生长线显明,在体螺层常形成皱褶。螺肋宽而低平,粗细不一,较粗大的约有5~8条,体螺层基部的螺肋均较细小。
  壳口宽大,近半月形,高度约为其宽度的8/9,内面为瓷白色或淡黄色光泽。外唇边缘稍薄,有黑白色相间的镶边,内面加厚,具有一列肋状小齿。内唇广阔,淡黄色,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内缘略直,中央凹陷部常有小齿3~6个。无脐孔。
  厣长卵形,淡黄青色,外面有许多细粒状突起。内缘具有两个关节,位于上部的较小而呈三角形,在下部的较大,近长方形。核位于下端。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间,东山、厦门、晋江、莆田和平潭等均有发现,为习见种。我国自闽江口以南沿海,以及日本、菲律宾和印度洋均有分布。
  (七)田螺科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
  俗名田螺、蜗牛螺
  贝壳呈圆锥形,有6~7个螺层。螺旋部较长,其高度大于壳口高度。壳面黄褐色或绿褐色,脐孔呈缝状,厣为角质薄片。卵胎生。生活在湖泊、水库、池塘、水田及缓流的小河内,以水生植物的叶及低等藻类为食料。肉供食用,还可作为家畜、家禽、青鱼、鲤鱼等的饲料,贝壳及肉可做中药材(药名田蠃)。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上杭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本属尚有麦雅己圆田螺c.miyagii Kuroda和中国园田螺c.cathayensis (Heude)。在福建均有发现。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俗名豆田螺、湖螺、石螺
  贝壳呈圆锥形。有6~7个螺层。壳面铜锈色或绿褐色,体螺层上具有3条螺棱,最下面的一条最为显著。脐孔明显,呈缝状。壳口呈卵圆形。厣角质。卵胎生。生活在湖泊、河流、沟渠及地塘内。以小型藻类或大型植物表皮或其他有机物质为食料。肉可供食用,为市场上出售和出口的冻螺肉的主要种类。也可作为中药材和家畜、家禽及淡水鱼的饲料。大量孳生于江河、湖泊和工厂冷却水管中,可引起管道堵塞。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等地。省外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区)。
  (八)滨螺科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Philippi)
  贝壳坚厚而牢固,小型,略呈球状。壳宽约为壳高的8/9。壳顶尖小,螺层约有5层或6层,缝合线显明。体螺层很大而圆胀,螺旋部小而较低,呈圆锥形。螺层中部扩张,形成明显的肩部。壳表面灰褐色或淡黄褐色,壳顶部常因磨损而呈紫褐色或灰紫色。生长纹极细密,螺肋显明,体螺层的螺肋约有10~15条,粗细差别很大,其中有3~4条特别粗大。壳口宽大,近圆形,宽度约为其高度的4/5。壳口内面黄褐色或灰白色,微具光泽。外唇完整,有一白色和紫褐色相间的镶边;内唇厚而宽大,光滑,基部向前方扩张,略成一凹面。无壳脐。厣为角质。
  本种生活于高潮区岩石上,为本省习见种,我国黄海、渤海和日本均有分布。
  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trochoides (Gray)
  贝壳小型,壳质坚硬,略呈球状。壳宽约为壳高的3/4左右。螺层膨圆,约有6层,缝合线显明,其下方略成肩部。壳顶尖,螺旋部短小,高度约为壳高的1/3,体螺层宽大。
  壳表面灰黄色或灰青色,壳顶常因磨损而呈灰紫色。生长纹细密,螺肋显明,被生长纹横切成细小的颗粒状突起。体螺层中部有4~5条螺肋特别粗大,肋上颗粒状突起也极显著。螺旋部各层中部较粗的螺肋约有1~3条。
  壳口宽,近桃核形,内面为褐色光泽,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而完整;内唇稍厚,基部略扩张成凹面。无壳脐。厣为角质的。
  本种生活在高潮区岩石上,为本省沿海常见种。全国沿海和日本均有分布。
  塔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trochoides (Gray)
  贝壳小而坚硬,略呈锥形。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螺层约有7层,缝合线明显。壳顶小而尖锐,螺旋部高,其高度约占壳高的1/2,体螺层中部稍膨大。
  贝壳表面灰褐色。同心生长纹极细密,在体螺层基部稍粗而形成褶襞。螺肋显明,在螺旋部各层中部有一条较粗的螺肋,而体螺层中部则有两条螺肋特别粗大,肋上均具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颗粒状突起。体螺层基部还有2~3条稍粗而具有小颗粒突起的螺肋。
  壳口呈卵圆形,内面为紫褐色光泽,具有3~4条与螺肋相应的黄褐色色带。外唇较薄,体螺层表面两条粗肋上颗粒突起在边缘形成两个曲折。内唇稍扩大,其基部形成一个微凹的扩张面。无壳脐。厣为角质的。
  本种生活在高潮区,为本省南部沿海常见种。我国南海、日本、新西兰等地均有分布。
  粗糙滨螺littoraria articulata (Philippi)
  贝壳稍大而坚硬,略呈尖锥形,壳宽约为壳高的3/5。螺层8层,缝合线深。壳顶尖,螺旋部高,圆锥形,体螺层宽大,各螺层稍膨胀。
  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色,具有褐红色的放射状色带或环纹。螺肋细密而低平。在缝合线的下方具有一条较粗的螺肋,此肋在体螺层中部形成一显明的棱角,但在螺旋部各螺层不发达。体螺层基部的螺肋细小。生长纹极细密。
  壳口略呈瓜子形,上端稍尖,下端宽圆,宽度约为其高度的2/3。外唇薄而完整;内唇厚而稍平直,基部向外扩展成一凹面。壳口内面呈淡黄色,具有与螺肋相应的凹纹,并能透视壳表面褐红色斑纹。无脐孔。厣很薄,角质,呈褐色,核偏向一侧。本种生活在高潮区,为本省南部沿海常见种。我国南海、日本和菲律宾均有分布。
  (九)觿螺科
  钉螺福建亚种oncomelania hupensis tangi Bartsch
  贝壳呈圆锥形。有6~8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口卵圆形,唇嵴不发达。生活于低山的荒草滩、坡地、灌溉沟渠及烂泥田中。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及福建肺吸虫(Paraeonimus fukienensis )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清、莆田、仙游、南安、同安、龙海、云霄。
  建瓯拟小豆螺pseudobythinella kienouensis Liu et Zhang
  贝壳呈圆柱形。有31/2个螺层。壳顶钝。壳口呈卵圆形,具有黑色框边;内唇中具有一枚突出的齿;壳口上缘前端与外缘相接处有一钝角,此处与体螺层略分开。脐孔窄小。厣角质。生活于山区的水清、底为沙石、石块及柘叶的地下水渗潴的凹坑及水沟中。为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的中间宿主。
  目前仅见于本省建瓯。
  (十)豆螺科
  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Benson)
  贝壳呈卵圆锥形,壳质厚而坚固。有5~6个螺层。壳面灰黄色、深褐色、褐色或淡灰色,具有细的生长纹及螺旋纹或螺棱。壳口卵圆形,具有黑色或褐色框边,内缘外折上方贴覆于体螺层上。无脐孔或呈缝状,厣为石灰质。生活在河流、小溪、沟渠、湖泊、池塘及沼泽内。福州地区繁殖期在4~5月。为华枝睾吸虫,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等中间宿主。可为禽类的天然饵料。但危害水浮莲和凤眼莲的培育。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长乐、武夷山、连城、新罗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十一)狭口螺科
  德氏狭口螺stenothyra divalis (Gould)
  贝壳近似圆桶形。体螺层高度约占全部壳高2/3。壳口卵圆形。厣为角质。生活在江河及沟渠内。可做为鱼类的天然饵料。为单睾吸虫(Haplorchis sp .)的中间宿主。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等地。
  (十二)肋蜷科
  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 (Gould)
  俗名大钉螺蛳、川蜷螺
  贝壳略呈塔锥形。有6~7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暗褐色,或在体螺层上具有2~3条红褐色色带,壳光滑或有布纹状的花纹。壳口梨形,下缘具有斜槽。厣为角质。卵胎生。生活在山岳、丘陵地带的溪流中;水清,水流略急,水温较低,底为卵石、岩石或沙底。以藻类为食料。为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的中间宿主。也是禽类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省内分布于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见于吉林、辽宁、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浙江、江西、台湾及广东等省。
  本属尚有短口短沟蜷s.brevicula (Hadams)和长口短沟蜷s.dolichostoma (Annandale)。分布于本省。
  (十三)跑螺科
  瘤拟黑螺melanoides tuberculata (Muller)
  俗名海蛳、川蜷螺
  贝壳呈尖圆锥形。有8~12个螺层。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全部壳高的2/3。壳面深褐色或棕褐色,具有红色的色斑及色带,有螺棱及纵肋,二者相交形成小的瘤状结节,纵肋在体螺层上约有20余条,但体螺层下部纵肋消失,而具有多条细的螺棱。壳口梨形。厣为角质。卵胎生。生活在水流急、水清,底质为石块或沙的山溪内。以藻类及腐殖质为食料。为卫氏肺吸虫、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s )、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的中间宿主。并可作为禽类和鱼类的天然饵料。
  省内分布于福州、武夷山、建阳、光泽、连城、上杭等地。省外分布于四川、云南、台湾、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十四)锥螺科
  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 Kiener
  俗名钉螺
  贝壳厚而坚实,呈尖锥形,宽度约为高度的1/5。壳顶尖细,螺旋部很高,体螺层短,缝合线较深。螺层约有21~28层,每层的高、宽度增长均匀,表面稍凸。每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上半部稍平直。螺旋部的每一螺层具有5~7条排列不均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高度的缩小而减少。体螺层上约有9条螺肋。壳表面呈淡黄褐色或淡紫褐色。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表面螺肋相对应的沟纹。外唇薄而锐,易破损;内唇略扭曲。无脐孔。厣卵圆形,角质,呈栗色,核位于中央。
  本种生活于低潮线至45米深的泥沙质海底,为浅海拖网习见的种类。分布于东山、厦门、泉州湾。
  相近种
  笋锥螺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平潭。
  带锥螺t.fascialis Menke。平潭。
  (十五)蛇螺科
  复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 (Dunker)
  贝壳较薄而坚硬,呈管形。全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常在一平面上向外盘绕,仅壳口部附近向上翘起,如卧蛇状。
  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黄褐色。具有10条左右较粗的螺肋,粗肋间约有2~5条幼肋,这些肋上有很小而呈复瓦状排列的半圆形鳞片。生长纹显明,有时在粗肋上相交形成很小的结节。
  壳口圆表或卵圆形,长径约8~15毫米。壳口周缘薄而完整,内面为紫红色或灰紫色真珠光泽。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为本省沿海习见的种类。我国浙江嵊山以南沿海以及日本、菲律宾均有分布。肉供食用。
  (十六)汇螺科
  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 (Gmelin)
  贝壳坚实而细长,呈尖锥形,宽度约为高度的1/3。壳顶尖,常被腐蚀,各螺层的高、宽度均长均匀。螺旋部很高,壳顶第1~2螺层表面光滑、其余螺层具有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较低,具有9~11条螺肋,仅在缝合线下面的一条螺肋呈串珠状,其余各条均平滑,在其左侧常有一发达的纵肿脉。缝合线较浅,略呈沟状,其中有一条细肋。壳表面为黄褐色,在每一螺层中部或上部有一条紫色螺带。壳口近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表面螺旋沟纹相对应的紫褐色条纹。内唇上部薄,下部较厚;外唇稍厚,边缘向外扩张。前沟短小,呈缺刻状。厣角质而近圆形,黄褐色,核位于中央,围绕核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质海滩,为本省沿海常见种类。我国南北沿海、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地均有分布。肉供食用,贝壳可作贝雕和烧壳灰。
  本科在福建记载还有:
  小翼拟蟹守螺c.microptera (Kiener)。分布于福建沿海。
  中华拟蟹守螺c.sinensis (Philippi)。分布于厦门。
  尖锥拟蟹守螺c.largillierti (Philippi)。分布于福建沿海。
  红树拟蟹守螺c.rhizophorarum A.Adams。分布于福鼎、连江。
  彩拟蟹守螺c.ornate (A.Adams)。分布于福鼎。
  c.morchii (A.adams)。分布于福鼎。
  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Bruguiere)。广布福建沿海。
  结节滩栖螺b.6romf (Sower by )。分布于平潭、惠安。
  古氏滩栖螺b .cumingi (Crosse)。广布福建沿海。
  (十七)蟹守螺科
  中华锉棒螺rhinoclavis sinensis (Gmelin)
  贝壳呈圆锥形,中等大而坚固。螺层约15层,壳顶尖锐。在每一螺层的上部、紧靠缝合线下方,具有一条由结节突起连成的强肋。在螺旋部各层上有3条,而在体螺层上有8条由小颗粒连成的细肋。此外,在壳表面还有许多线纹,每一螺层上具有一位置不定的纵肿脉。体螺层的纵肿脉在腹面的左侧。壳表黄褐色,布有紫色斑、褐色斑点和斑块。壳口呈卵形,倾斜,内面为淡黄色。外唇简单,内唇扩张,紧贴于壳底部。壳轴上有2条肋状皱褶。在前沟的外缘部具有2个粗大的褶襞。前沟突出,其前端向背方弯曲;后沟呈缺刻状。甲为角质,呈卵圆形,褐色,半透明。核靠近左侧。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沙滩上,东山等地有发现。分布于日本、东印度群岛,我国的南海和台湾海峡南部。
  (十八)玉螺科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Roding)
  贝壳低而宽大,略呈半球形。壳质坚厚,壳高约为壳宽的1/3~3/4。螺层约有5层。缝合线浅而显明。壳顶稍突出,呈乳突状。螺旋部宽而短小,顶部两层狭小,向下至第三、四层宽度增大,体螺层则特别膨大。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略带紫色。壳顶部灰紫色,自壳顶向基部沿缝合线下方,常有一条螺旋形的紫色色带。贝壳基部白色。生长线在螺旋部较细弱,但在体螺层稍粗而显著,有时形成褶襞,壳表面光滑,无放射肋。壳口很大,宽度约为高度的2/3,近卵圆形,略斜向外侧后方。外唇边缘稍薄而完整;内唇上部边缘贴附于体螺层基部,下部边缘厚而完整,中部形成一个中央有一横沟的突起,突起部扁平,褐黄色,近方形。脐孔宽大而深。甲为角质,半透明,黄褐色,核位于内侧边缘基部,生长纹显明,有时形成鳞片状皱褶。足部宽大,极发达。
  本种生活于浅海泥沙质海底,约7~9月产卵,卵群与泥沙粘合成领状。本省沿海均有产。分布于全国沿海和日本等地。为肉食性种类,对贝类养殖有害。肉味鲜美,供食用。
  斑玉螺natica tigrina Roding
  俗名花螺
  贝壳较小,薄而坚硬,略呈球形。壳宽约为壳高的3/4~6/7。螺层约5层或6层,缝合线深,各层壳面凸出。壳顶尖,螺旋部短小,呈圆锥形,其高度约为壳高的2/5。体螺层极膨胀。壳表面光滑,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有大小不一致的紫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在体螺层上部排列紧密,而在脐孔周围部分没有。生长纹细密,无螺旋肋。壳口宽大,长卵形,内面灰白色,略显壳表面的色彩。外唇稍薄,边缘完整,常受磨损。内唇上部很薄,中部和下部稍厚,中部形成一个白色的结节,贴附于脐孔的外侧。脐孔宽大而深。甲为长卵形,坚厚而呈白色,石灰质,外侧边缘具有两条弧形的肋状突起,靠近内缘的一条由许多长方形小突起连接而成的。核位于内侧基部,生长纹极细密。足部宽大,很发达。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泥沙滩上,为本省沿海习见种。全国沿海和日本均有分布。为肉食性种类,对贝类养殖有害。肉味鲜美,供食用。
  斑玉螺科在福建还有5属12种:
  微黄镰玉螺lunatia gilvba (Philippi)。广布福建沿海。
  广大扁玉螺n.ampla(Philippi)。分布于平潭。
  大口乳玉螺polynices macrostoma (Philippi)。分布于厦门、东山。
  乳玉螺p.mammata (Roding)。分布于平潭。
  暗乳玉螺p .opacus (Recluz)。分布于连江。
  花带乳玉螺p.simiae (Deshayes)。分布于同安、厦门。
  爪哇窦螺sinurn javanicum (Griffith et Pidgcon)。
  雕刻窦螺s .undulatum (Lischke)。分布于东山。
  乳头真玉螺eunaticina papilla (Gmelin)。分布于闽中沿海。
  褐玉螺natica spadicea (Gmelin)。分布于闽中沿海。
  线纹玉螺n.lineata (Roding)。分布于平潭、莆田。
  n.zebra Lamarck 。分布于惠安。
  (十九)蛙螺科
  蛙螺bursa rana (Linnaeus)
  贝壳坚硬,呈扁卵圆形。螺层约有9层,缝合线浅。壳表面具有细的螺肋,肋上生有小的颗粒结节。体螺层上具有两列角状突起。螺旋部各螺层的肩角上各有一列角状突起,纵肋在近壳顶部比下部各螺层清楚。每一螺层的左、右侧各有一条纵肿肋,肋也有角状突起。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并杂有不均匀的淡紫褐色。壳口略呈橄榄形,内面淡黄色。外唇很厚,边缘具有许多白色或桔黄色长条形齿;内唇内缘有许多颗粒状突起和褶襞。前沟短,前端稍向背面弯曲;后沟较深,内面有时生有肋状突起。甲呈长卵圆形,棕色,角质,半透明,核位于内侧靠近中央,同心环纹显明。
  生活于浅海沙泥、软泥或细沙质海底。本省沿海常有发现,分布于日本、斯里兰卡和我国浙江以南海区。肉供食用。
  (二十)鹑螺科
  中国鹑螺tonna chinensis (Dillwyn)
  贝壳薄而坚实,略呈球形,螺层约有7层。螺旋部很短,体螺层极膨大。壳表面膨圆,具有宽而平的螺肋,肋间有与肋宽近等的沟。壳表面呈淡黄色,每隔1或2条肋,出现1条或2条颜色稍淡的肋,肋上有褐色斑块。壳皮很薄,黄褐色。壳口很大,近半圆形,内面呈淡褐黄色,螺肋较深。外唇简单而薄,边缘具有与壳表面螺肋相当的缺刻;内唇上部很薄,下部稍厚,向外翻卷与扭曲的绷带构成假脐。前沟短而宽,略向背面扭曲。无厣。
  生活于水深30~60米的沙泥质海底。平潭、东山和泉州湾均有发现。分布于日本南部和我国东海和南海。肉供食用。贝壳美观,供作工艺品和观赏。
  相近种
  带鹑螺tonna olearium (Linnaeus)。分布于霞浦、平潭、惠安、厦门。
  沟鹑螺t.sulcosa (Born)。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丽鹑螺t.magnifica (Sowerby)。分布于平潭、惠安。
  t.tessellata (Lamarck)。分布于长乐、福清、平潭、东山。
  (二十一)骨螺科
  红螺rapana bezoar (Linnaeus)
  贝壳厚而坚固,中等大小。螺层约6~7层。螺旋部短小,约占壳高的1/3;体螺层宽大。壳表面具有很多细肋,与细密的生长纹交织成鳞片状。体螺层的下半部具有3条较粗的螺肋,有的肋上生有短小的角状突起,在最下部的一条螺肋上常有鳞片状突起。螺旋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向外扩张形成肩角,肩角上生有短小的棘状突起,在体螺层的上部构成竖起的片状褶襞。壳表面黄褐色。壳口呈卵形,宽大,内面为淡黄色或桔黄色。内唇光滑,呈弧形,与由鳞片构成的绷带,形成宽大的假脐,略呈漏斗形;外唇内缘具有粗壮的褶襞。厣为角质,核位于外侧。
  生活于低潮区至10米水深的沙泥质海底。平潭、连江、莆田、惠安、晋江、厦门和东山等均有发现。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以及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本种喜食其他贝类,为养殖贝类的敌害。
  相近种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分布于长乐、平潭、惠安、厦门。
  梨形红螺r .rapi form is (Rorn )。分布于平潭。
  蛎敌荔枝螺thais gradata Jonas
  俗名辣螺、根螺、三角荔枝螺贝壳坚厚,小型,略呈短纺锤形。壳顶尖细,常被磨损。螺旋部短,呈低圆锥形,其高度约占壳高的1/3;体螺层膨大,基部缩小。螺层约6层,各螺层的肩角具有结节突起。缝合线不明显。壳顶附近螺层光滑无肋,其他各螺层具有旋形肋,在体螺层的肋特别明显。贝壳表面为青灰色,略带白色。具有不规则的棕色或灰褐色纵纹。生长线明显。壳口为长卵圆形,内面淡黄色,具有褐红色花纹和肋,外唇边缘稍薄,内侧具有细长的锯齿,呈暗紫色;内唇光滑,后部薄,前部增厚,有时遮盖假脐。壳轴光滑,呈桔黄色。厣为角质,棕色。雌雄异体。
  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或低潮线下水深5米左右的岩礁上,有时也生活在河口附近潮间带中、低潮区的石块上。本种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緬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等地。本省沿海岩石区常可采到,常大量繁殖于牡蛎养殖场中,以牡蛎为饵料,为牡蛎养殖的敌害。肉可食,壳供药用。
  相近种
  疣荔枝螺t.clavigera Kuster。广布福建沿海。
  黄口荔枝螺t.luteostoma (Holten)。广布福建沿海。
  瘤荔枝螺t.bronni Dunker。分布于闽东、平潭、东山。
  可变荔枝螺t.mutabilis (Link)。分布于厦门。
  栉棘骨螺murex pectin (Lightfoot)
  俗名骨螺、蝴螺、三列刺骨螺贝壳坚固,近球形,螺层较膨凸,螺层有7~71/2层,缝合线凹陷成为沟状。壳顶尖细,常被磨损,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极膨大。每螺层有3条纵肿肋。在螺旋部各螺层的纵肿肋上生有1~4个短棘,而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许多长短不等的棘,纵肿肋上有长棘延伸至前水管沟的末端,其中以腹面右侧的一列特别长,在这些长棘刺之间,还有向不同方向伸出的短倒刺。壳表面具有较发达的螺肋,肋间有线状的螺纹。生长纹稍细,与细螺肋交叉,构成格子状花。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壳口圆卵形,内面瓷白色或略带褐黄色。外唇边缘有齿状缺刻;内唇光滑,后缘与外缘相连。前沟极长,其长度约占壳高的4/7,略呈近于封闭的管状。厣角质,棕黄色,略呈卵圆形。
  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数十米的沙泥质海底。本省莆田以南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及大洋洲、印度洋等地。肉可食,贝壳医治头疮、痈疖和中耳炎等。
  本科骨螺类分布于福建的还有4属7种:
  浅缝骨螺murex trapa Roding。分布于福建沿海。
  钩棘骨螺m.aduncospinosus Beck。分布于平潭、东山。
  直吻骨螺m.retirostris Sowerby。分布于平潭、惠安、漳浦、东山。
  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分布于东山。
  亚洲棘螺chicoreus asianus Kuroda。分布于福建沿海。
  焦棘螺c.torrefactus (Sowerby)。分布于福建沿海。
  翼螺pterynotus alatus (Roding)。分布于东山。
  (二十二)蛾螺科
  台湾风螺babylonia formosae (Sowerby)
  俗名黄螺(福州、长乐)、香螺(东山)、泥东风螺贝壳坚厚,略呈长卵圆形,壳宽约为壳高的2/3。壳顶尖细,螺旋部呈圆锥形,约占壳高的1/2~3/5,各螺层的高度迅速增加。体螺层高而膨大。螺层约有8~10层,缝合线明显。贝壳表面光滑,外被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壳皮,基部4~5螺层的上部形成肩角。壳口呈长卵圆形,内面具白色光泽。外唇稍薄而简单,内唇增厚,光滑而向外卷。前沟短,形成一个缺刻;后沟小,不明显。脐孔稍宽大,但不深。绷带宽而低平,环绕壳底。厣较厚而坚固,角质,呈长卵圆形,褐红色或棕色,核位于前内侧,生长线明显。
  生活于潮间低潮区至水深35米的沙泥质海底。本省长乐、福清、连江、诏安、东山等地均有发现。因滥捕,资源逐年减少。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及日本南部海区。肉可食。贝壳治胃酸过多等,肉治鼻衄和大便秘结。
  本科在福建还有5属5种:
  褐管蛾螺siphondlia spadice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分布于福建沿海。
  缝合海因螺hindsia suturalis (A.Adams)。分布于平潭、惠安。
  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 (Philippi)。分布于福建沿海。
  土产螺pisania ferrea (Reeve)。分布于东山。
  (二十三)灰螺科
  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
  俗名海螺(长乐、诏安)、大吹螺(东山)、号螺、管号螺、管天狗螺
  贝壳大而坚厚,呈纺锤形,两端稍尖。壳顶尖细,常被磨损。螺层约8~9层,自壳顶向下各螺层迅速增大,缝合线明显。螺旋部短,呈圆锥形,其高度约占壳高的2/7。体螺层中部膨大。从螺旋部第三层至体螺层,各层肩部具有随着螺层旋转的突起和细密的肋纹。这些突起和肋纹愈向体螺层愈强大,在体螺层则成为三角形的管状棘。壳表面包被有一层黄褐色壳皮,上面生有淡棕色或褐黄色茸毛,茸毛细密,排列成纵行。生长线明显。壳口长而宽大,长卵形,内面呈淡黄红色珍珠光泽。外唇较厚而简单,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当的缺刻和浅沟;内唇很薄,紧贴于体螺层上。前沟很长而稍宽。厣为角质,坚厚,呈长卵形,褐黄色,前端稍尖。核在厣的前端外侧,生长线明显,但较粗糙而呈皱褶状。
  生活在沿海水深约15米左右至70米的沙泥质海底。本省沿海海底拖网可以捕获。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南部海区。肉可食,贝壳供作号角和工艺品,并可治红眼睛等病。
  相近种
  细角螺h.fernatanus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二十四)榧螺科
  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 Lamarck
  俗名马齿旋
  贝壳小而坚厚,呈圆筒形。壳顶尖,螺层约有7层,缝合线明显,凹陷为沟状。螺旋部短小,呈低圆锥形。体螺层高大,其高度约为螺旋部高度的18~20倍。壳表面光滑无肋,呈黄褐色瓷光。生长线细密。体螺层表面具有锯齿状的棕色花纹。壳口狭长,前端稍宽。外唇厚而简单;内唇滑层较薄。壳轴上有肋状皱襞,在前端的较粗壮。前沟宽而短,后沟狭小。壳口内面呈淡紫色。无原。
  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50米的细沙或沙泥质海底,退潮后常潜伏在细沙内。本省连江、福清、长乐、莆田、惠安、厦门和东山等地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和南海,以及日本和新加坡。肉可食,贝壳美观,供作工艺品和观赏,还可治头晕、高血压。
  本科在福建还有2属3种:
  细小榧螺oliva Lepta(Ducioz)。分布于福建沿海。
  红口榧螺0.miniacea (Roding)。分布于东山。
  红侍女螺ancilia rubiginosa (Swainson)。分布于福建沿海。
  (二十五)笔螺科
  中国笔螺mitra chinensis Gray
  贝壳坚硬,略呈纺锤形。螺层约10层,缝合线细而明显。螺旋部高,约为壳高的1/2强。体螺层中部稍膨胀,至壳基部稍缩小。螺旋部上端数层和体螺层的基部具有螺旋形沟纹,其余各螺层表面光滑,有的具丝状生长纹。壳表面黑褐色。壳口较狭,内面呈淡褐色光泽。外唇简单;内唇中部有3、4个褐襞。前沟稍宽而短。
  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区。本省厦门、晋江、惠安、莆田等地均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山东青岛以南沿海。
  (二十六)涡螺科
  瓜螺cymbium melo (Solander)
  俗名油螺
  贝壳宽大而坚硬,近卵形,壳宽约为壳高的2/3。螺旋部极短小,成体几乎全被体螺层包埋,仅在幼体露出极小部分,但低于体螺层。体螺层很膨大。壳表面光滑,具有很薄的灰褐色壳皮,老贝壳皮常脱落而呈橙黄色。生长线细密,粗细不均匀,具有1~2列较大的暗褐色斑块,这些斑块在成体常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壳口宽大,宽度约为其高度的1/2。内面为橙黄色光泽。外唇稍薄而简单,呈弧形,容易破损;内唇光滑,具有四条强大而倾斜的扭曲褶襞。前沟短而宽,向内凹入成为一个较大的缺刻;后沟狭小。无脐孔。足部肥大,具有斑纹。足腺发达,常分泌许多粘液。无厣。
  生活在水深数米的泥沙质海底。本省诏安、东山、漳浦、厦门、晋江、惠安、莆田、平潭、连江等地拖网,常可捕获。肉肥大,可食用,可治胃病。贝壳可作盛器和工艺品。本种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南部、中印半岛和印度等地。
  本科在福建还有1属1种:
  电光螺fulgoraria rupestris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二十七)捻螺科(=蛹螺科)
  黑纹斑捻螺punctacteon yamamurae Habe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宽度约为高度的4/7。螺旋部高,呈尖锥形,缝合线明显。6螺层,每螺层稍膨胀。体螺层较大,约占壳长的3/4。壳表面具有细螺旋沟,这些螺旋沟在体螺层有20多条,在次体螺层有5条,壳顶光滑。具13~18条黑褐色纵条纹。生长线明显。壳口大,约占壳长的1/2,上部稍狭而底部圆。内唇具有薄的石灰层,外唇较薄而弯曲,轴唇有一个褶齿,在它的中部有一浅沟,形似两个褶齿。头楯呈方形,后端分为两叶,片状。足部稍宽,前侧隅呈角状。厣薄,角质。体呈灰或淡褐黄色。贝壳为灰白色,壳口内面白色,可透见壳表面的黑色条纹。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泥沙质底,4~6月交配产卵,卵群呈螺旋状,盘绕5~8圈,以胶质
  柄固着于泥沙上。
  本省、全国沿海泥沙滩均有发现,为常见的种类。菲律宾和日本也有分布。
  (二十八)阿地螺科
  泥螺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贝壳近卵圆形,中小型,宽度约为长度的3/4。壳薄而脆,并透明。螺旋部内旋,体螺层膨胀,为贝壳的全长。贝壳表面具有褐黄色壳皮和细密的螺旋沟。生长线明显,有时聚集为肋状。壳口宽大,上部稍狭,底部扩张。内唇石灰质层薄而狭小,轴唇有一个狭小的反褶缘。外唇很薄,上部弯曲,凸出壳顶部,底部圆形。体略呈长方形,活动时体长约25~33毫米,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头楯大,前端稍凹,后端分为两叶,被覆一部分贝壳。眼埋于头楯皮肤组织中。足部肥大,前端稍凹,后端呈截形。侧足发达,掩盖贝壳两侧。外套膜薄,被贝壳包被,后部肥厚,叶片状,向上反卷掩盖贝壳的一部分。体呈灰黄色或淡红褐色,半透明。贝壳灰白色。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泥沙质底,5~9月交配产卵,卵群呈圆球形,以胶质柄附于泥沙上。本省和全国沿海均有发现,闽东和浙江沿海产量较多,俗名“吐铁”,或“麦芽螺”(闽南)。制成罐头,供食用,远销港、澳、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颇受当地居民和海外华侨的欢迎。本种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二十九)海兔科
  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 (Barsatella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
  体中等大,略呈纺锤形。体长8~12厘米,宽度约为长度的3/7。胴部极膨胀,向前、后两端削尖。头部触角稍粗大,外侧卷转呈管状,体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突起,在体边缘的突起较小而密集,呈触手状。而在胴部背侧的突起较大而呈树枝状分岐。在头触角和眼之间常有一个大形突起。体呈黄褐——青绿色,背面有许多黑色细点,有时聚集成大黑斑。体背面和侧面有数个蓝色或青绿色的大形眼状斑,它的周缘有一个狭的褐色线圈。树枝状突起的末端为黄褐色,基部散布有黑色小点。足底淡黄色,边缘有黑色小点。
  本种生活在潮下带泥沙质底或海藻上,春季产卵时,爬行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泥滩上。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食料。卵群带呈黄绿色,细索状如米粉条,称为“海粉”,供食用和药用。厦门渔民养殖海兔,与泥蚶混养,
  已有数百年历史。本种在本省闽南沿海较常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南部和菲律宾,为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种。
  (三十)片鳃海牛科
  厦门半侧片鳃pleurophyllidiopsis amoyensis Tchang
  体小而狭长,背腹扁平,体长达8~15毫米,宽度约为长度的1/5。头幕小,表面平滑,近新月形。嗅角短小,呈棍棒状,上部有纵褶叶,在头幕的稍后方中部,两个互相靠近。头幕和外套膜之间,由一皮褶联接,无明显的界限。外套前部较宽,近圆形,后端尖细,背面具有14~16个纵脊褶,腹面边缘有一列刺丝束。仅有3~4个肥厚的前鳃片,彼此相距较远。无后鳃片。足部比外套稍狭,前端呈截形,前侧隅稍圆,后端削尖。生殖孔在体右侧前鳃片的稍后方。
  体表面呈紫色,外套脊褶为橙黄色。嗅觉褶叶呈黄色。足部和外套腹面淡紫色。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石块下面或柳珊瑚上。6~8月产卵,卵群呈螺旋带状,黄色,附着在柳珊瑚上。这是张玺在厦门发现的新种,目前仅见于厦门沿海。
  (三十—)菊花螺科
  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ca (Donovan)
  贝壳呈笠状,边缘近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4。壳较薄而易破损,壳顶位于中央的稍后方,尖端向后倾,有的壳顶偏向左侧。贝壳表面较粗糙,自壳顶向四周放射出许多有皱纹的放射肋,粗肋之间具有细肋。在贝壳的前方右侧有1~2条并列的放射肋较隆起。贝壳表面具有薄的淡黄褐色壳皮,壳顶周围常呈暗灰色,贝壳周缘常参差不齐。壳内面周缘为淡褐色,肌痕常呈黑褐色,并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对应的放射沟。右侧水管出入的凹沟较发达,并延伸至肌痕外。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高、中潮区的岩石上,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而不致死亡,但吸着力较弱,容易采捕。春天产卵,卵束成带状,盘附在岩石上。本省厦门、东山、平潭等地和全国沿岸均有发现,为常见种类。朝鲜和日本等地也有分布。
   (三十二)石磺科
  石磺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
  别名土海参
  体呈长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4。无贝壳。外套膜稍隆起,革质,覆盖整个身体。背面具有许多突起和分布不均匀而稀疏的背眼。背眼突起约有11~20组,以12组的较多,每组顶端具有1~4个眼点。肺腔退化,呼吸孔在体后端外套膜的下面,背面的后部具有一些树枝状鳃。头部有一对触角,足部肥大。雌雄同体,雌性生殖孔位于体后端的肛门附近,雄性生殖器官在右侧触角的下面。
  体背面呈暗灰色或灰黄色,腹面为淡褐色。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以硅藻等为食料。本省厦门、东山、平潭等地常发现,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和印度洋。
  (三十三)椎实螺科
  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 (Linnaeus)
  俗名椎实螺、痕螺、响螺
  贝壳呈耳状。有4个螺层,螺旋部极短,体螺层极膨大,形成贝壳的绝大部分。壳面黄褐色或茶褐色。壳口很大,向外扩张,呈耳形,内缘贴覆于体螺层上,轴缘略为“S”形。跻孔位于轴褶的后边。卵生。生活于沼泽、小水洼、池塘、湖泊、水库、小溪等水域。以硅
  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料。为危害人畜的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土耳其斯坦乌毕吸虫(Ornithobilharzia tukestantica )及色氏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及危害鱼类的山村血居吸虫(Saneuinicola shantsuensis)的中间宿主。亦为家禽、野禽、鱼类的食料。
  分布建阳、武夷山、光泽等地。省外见于全国各地。
  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la (Benson)
  俗名椎实螺、痕螺
  贝壳略呈耳状,有4~4.5个螺层,次体层明显膨大,体螺层极膨大,上部呈肩状,螺旋部其高度约等于全部壳高的1/5。壳面黄褐色或褐色。壳口卵圆形,轴缘强烈的扭转。脐孔小,而被内缘外折覆盖。生活于池塘、小水洼、沼泽、湖泊、沟渠、稻田及缓流小溪内。本种可作为多种寄生于畜、禽、鱼类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亦为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分布于福州、长乐、平潭、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见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甘肃、湖北、湖南、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省。
  橢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Adams)
  俗名椎实螺、痕螺、斯氏萝卜螺
  贝壳呈椭圆形。有3~4个螺层。体螺层上部缩小,形成削尖状。壳面淡褐色。壳口椭圆形,不向外扩张,上方狭小,向下逐渐扩大,轴缘有时有强的扭转。脐孔缝状或不明显。生活在稻田、池塘、沟渠、浅水小溪及湖泊的沿岸。卵生。以水生植物为食料。为传播寄生于人、畜的肝片吸虫和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并危害水生植物——绿萍、凤眼莲及稻秧的培育。可为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分布于福州、建阳、建瓯、连城等地。省外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台湾及广东、广西等省(区)。
  (三十四)扁蜷螺科
  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tton)
  俗名扁蜷螺
  贝壳呈扁盘状。直径约为5~8毫米,高1.2~1.5毫米。有4~5个螺层。贝壳上下两面皆凹入,均可看到同样的螺层;体螺层周缘具有不明显的龙骨或无龙骨。脐孔大而浅。壳面灰色,灰黄色或淡褐色。壳口略呈斜卵圆形。卵生。生活在湖泊、小溪、沟渠、池塘、稻田、水洼及沼泽地区等水域中。以藻类、腐殖质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料。为多种寄生于人、畜的吸虫中间宿主。可为害水浮莲、凤眼莲和绿萍等的培育。
  分布于福州、闽侯、连城等地。省外见于新疆、云南、四川、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东南亚及南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 (Benson)
  俗名扁蜷螺
  贝壳呈扁圆盘状。有4.5~5个螺层,贝壳上部和下部平坦,中央略凹入,体螺层膨大,底部周缘具有显著尖锐的龙骨。脐孔大而深。壳面浅黄褐色或灰褐色。由于周缘龙骨的影响,使壳口呈斜心脏形。生活在小溪、沟渠、池塘及水田内,喜大量群栖于水生植物的根、茎上,并以其为食料。为布氏姜片虫,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nevolutum )、宫川米氏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 iyapawa i )的中间宿主。可危害水浮莲、凤眼莲等的培育。也可作为野禽、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分布于福州、闽侯、建阳、连城等地。省外见于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台湾及广东等省。
  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 (Benson)
  俗名扁蜷螺
  贝壳呈厚圆盘状。有4.5~5螺层,螺层下部中央具有窄而深的脐孔;体螺层周缘底部呈钝角状。壳面黄褐色或红褐色。壳口斜心脏形;壳口内面具有三块半圆形及一块较小的隔板,体螺层内壁具有3~4副隔板。生活在湖泊、小溪、沟渠、池塘、稻田及水洼等水域中。多附着在水草上。卵生。以藻类、腐殖质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本种为多种寄生于人、畜、禽类吸虫的中间宿主,并危害水生青饲料的培育。也可作为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食料。分布于福州、闽侯、连城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三十五)环口螺科
  梨色环口螺cyclophorus pyrostoma Moellendorff
  俗名梨形环口螺
  贝壳呈陀螺形。壳高22~25毫米,宽24~29毫米。有5个螺层。贝壳深褐色,在体螺层周缘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栗色带,其下方较宽,并有无数成串的矢状色斑和间断的黄褐色条纹。壳口圆形,厚而坚实,向外卷。轴缘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小而深,呈小孔状。厣为角质。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区内树林、灌木丛、草丛中,石块、树叶下。危害各种蔬菜、芭蕉叶、麻、甘薯等作物。
  分布于福州、福清等地。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广西等省(区)。
  (三十六)槲果螺科
  滑樹果螺cochlicopa lubrica (Muller)
  贝壳呈蛹形。有5~7个螺层。螺旋部高。体螺层稍膨大。壳面黄褐色。壳口梨形。螺轴垂直。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一半透明的胼胝部。生活在山区、农田、公园、住宅附近的灌木丛、草丛中、石块、落叶和树干下松软潮湿的泥土中。本种是为害家畜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 lanceatum )和松鸡短腺吸虫(Brachylecithum orfi )的第一中间宿主。亦常为害各种蔬菜和花丼。
  分布于福州、连城等地。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苏等省(区)市。
  (三十七)烟管螺科
  炎真管螺euphaedusa aculus aculus (Benson)
  贝壳呈尖塔形,左旋。有11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红褐色。壳口梨形,肥厚、外折、呈白瓷状;上板发达,伸到壳口边缘;下板不到壳口边缘,可从壳口向内窥见。生活在多岩石的山区、丘陵坡地的墙壁、石壁或古老的城墙等处。为害各种蔬菜、豆类及各种花齐幼芽、嫩叶等。
  分布于福州、连江、长乐、武夷山、光泽等地。省外分布于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三十八)钻头螺科
  坚卷轴螺tortaxis erectus (Benson)
  贝壳呈长塔形。壳高18~25.5毫米,宽5.8~7.5毫米。有7.5~8.5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淡黄色。壳口卵圆形,轴缘下方稍外折,外唇与体螺层成一锐角,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淡黄色的胼胝部。生活在山区谷地、丘陵坡地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住宅、寺庙附近的杂草丛中、石块及树叶下。以蔬菜和其他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对植物有害。分布于福州、闽侯等地。省外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省。
  柑卷轴螺tortaxis mandarinus (Pfeiffer)
  贝壳呈长塔形。有8~8.5个螺层。体螺层其高度约为壳高的1/4。壳面浅黄色或灰白色,除胚螺层和第二螺层外,各层均有细致的“S”形生长线。壳口椭圆形,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乳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而遮盖脐孔。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石块或树叶下,土石缝隙中,住宅附近的草丛中或石块下。常以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对植物有害。
  分布于福州、闽侯等地。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岛。
  (三十九)玛瑙螺科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Ferussac)
  俗名菜螺、花螺等
  大型陆生贝类,壳呈长卵圆形。有6.5~8个螺层。体螺层其高度约有壳高的3/4。壳面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为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壳口卵圆形内唇贴伏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生活在菜地、农田、果园及公园里。常隐藏在芭蕉叶叶腋、菠萝叶腋中,树洞或石缝中。肉味鲜美。闽南、福州等地进行人工养殖,作为食品出口或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
  分布于厦门、泉州等地。省外分布于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
  (四十)拟阿勇蛞蝓科
  扁平巨楯蛞蝓macrochlamys planula (Heude)
  贝壳呈扁圆盘形。有4.5~5个螺层,螺旋部极低矮,体螺层向四周膨大,下部平坦。螺旋部及体螺层上部角黄褐色。体螺层下部淡黄褐色。壳口半月形。脐孔深,呈孔穴状。生活在公园、溪流边及山区、丘陵地的潮湿草丛中和石块下。为害蔬菜、园艺等作物。
  分布于福州、闽侯、光泽等地。省外分布于北京、河北、安徽、湖南等省市。
  (四十一)嗜粘液蛞蝓科
  双线嗜粘液蛞蝓(Phio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
  身体柔软,无外壳,外套膜覆盖全身。体为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斑点所组成的纵带,两侧也有一条色带,并有细小的黑色斑点,较背部者色深。呼吸孔呈圆形,在体右侧距头部约5毫米处,右侧的一条色带从下方绕过呼吸孔。生活在农田、住宅附近,山坡的草丛、灌木丛中,石块或落叶下。危害棉、麦、油菜、甘薯、马铃薯、果木、烟草及各种蔬菜等。
  分布于福州、连江、长乐、武夷山、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河北、新疆及西藏等省(区)市。
   (四十二)蛞蝓科
  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
  体柔软,呈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无外壳,内壳长3~4毫米,宽2.3毫米。触角暗黑色。外套膜为体长的1/3、其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呼吸孔附近有细小的色线环绕。生活在农田、住宅附近,寺庙和山区、丘陵坡地的阴暗潮湿地方。取食棉、麻、甘薯苗、大豆、花生、豌豆、蚕豆、油菜、苜蓿,各种蔬菜、花卉、茶、果树、蘑菇等,为害农作物。
  分布于福州、建阳、武夷山、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
  (四十三)坚齿螺科
  利安哈提坚螺camaena leonhardti (Moellendorff)
  贝壳大,呈扁圆锥形。有6个螺层。在体螺层中部周围中央有龙骨瓣突出。壳面黄褐色。壳口马蹄形。外唇向外折,内唇贴伏于体螺层上,形成不明显的胼胝部。脐孔大而深,呈洞穴状。生活在潮湿的灌木丛和草丛中。肉可供食用,也可作为中药材和家畜、家禽、鱼类的饲料。可以人工驯化饲养。但也常为害各种蔬菜、花卉等。
  分布建阳、武夷山等地。
  (四十四)巴蜗牛科
  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e)
  贝壳呈扁球形。有5~6个螺层。壳面黄褐色、红褐色或梨色。体螺层周缘或缝合线处,常有一条暗褐色色带,有些个体无此色带。壳口马蹄形。脐孔小而深,呈洞穴状。生活在农田、公园、住宅附近,溪河边草丛和山坡灌木丛、草丛中或石块下。为害苜蓿、油菜、蚕豆、豌豆、大麦、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作物,且是危害家畜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 )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州、闽侯、福清、连江、长乐、平潭、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上杭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 (Benson)
  贝壳呈圆球形。有5.5~6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琥珀色。壳口椭圆形。轴缘在脐孔处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狭小,呈缝隙状,生活在农田、公园、寺庙、住宅附近、溪河边草丛和山坡灌木丛、草丛中。常危害棉、麻、麦、桑、豆类、甘薯、马铃薯、各种蔬菜、果木、烟草等。
  分布于福州、闽侯、福清、连城、上杭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三、掘足纲
  贝壳管状,较小而稍弯曲,形似象牙或牛角,故又名象牙贝。贝壳前端通常较粗,向后逐渐尖细。前端开口,头部和足部从此口伸出,后端开口为肛门孔。贝壳凹面为背部,凸起面为腹部。
  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自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较深的泥沙质或沙质海底,均有分布。种类不多,全世界约有500种,为底栖动物的饵料。本省约有10多种,贝壳可作工艺品。
  角贝科
  胶州湾顶管角贝episiphon kaochowwanense (Tchang &Tsi)
  贝壳小而稍弯曲,长约15~20毫米,壳口最大直径1.3~1.6毫米。壳薄而坚实,表面光滑无肋,生长纹细弱。壳表面呈淡黄色或橙黄色,分布有粗细不均匀的白色环纹。壳前端直径约为后端直径3~5倍。前端壳口略呈圆形,口缘薄而易破损。后端开口小,边缘厚,从内缘凸出一个长约1毫米的白色小管,很薄脆,易破损。
  本种生活于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水深约50米的软泥或细沙质海底。我国南、北浅海均有分布。
  四、双壳纲
  双壳纲种类较多,其种数仅次于腹足纲。全部营水生生活,它们多数栖息于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湖沼和江河中。本省约有200多种。
  (一)蚶科arcidae
  布纹甜barbatia decussata (Sowerby)
  贝壳近椭圆形,坚硬。壳顶稍凸,位于靠近前方,约相当壳全长的1/4~2/7处。壳高约为壳长的2/3,而壳宽约为壳高的7/12。背缘与前、后缘各形成一明显的角。前端圆,后端稍呈截形,后缘腹侧呈钝角,腹缘近弧形。壳表面灰白色,壳皮为褐棕色,毛发状。贝壳表面同心生长线较密而凸,与放射肋相交,形成布纹状。足丝呈片状,足丝孔稍内陷而狭长。壳内面呈淡蓝色,边缘有缺刻。铰合部较狭,前、后端比中部宽大。铰合齿呈片状,稍大而稀,中部齿比前、后部小。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圆形。
  本种生活于低潮区和浅海,以足丝附着在岩礁隙缝
  中或贝壳上。分布于本省东山以南,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等省(区)沿海。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广分布种。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和烧石灰。
  相近种
  青蚶barbatia virescens (Reeve)。本种以足丝附着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间,或其他外物上。数量较多,分布于福建沿海。
  棕蚶b.fusca Bruquiere。分布于惠安、东山。
  布纹蚶b.decussata (Sowerby)。分布于惠安、东山。
  平行蚶b .parallelogramma 。V.D.Busch。分布于霞浦、连江。
  双纹须蚶b .bistrigata (Dunker)。分布于平潭、惠安。
  毛蚶scapharca subernata (Lishchke)
  贝壳近卵圆形,膨胀而坚厚。背缘平直,两端与前、后缘形成的角度大于90°。腹缘前端较圆,后端略延长。壳高约为壳长的4/5~9/10,而壳长约为壳宽的1.3倍左右。两壳显著不等,左壳比右壳较大。壳顶凸出,先端倾向前方而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4/9,而左、右两壳顶的距离约为壳宽的1/8。
  壳表面灰白色,被有褐色的绒毛状表皮,因此名叫毛蚶。放射肋33~37条,通常以34~35条者较多。同心生长线在腹侧显著,与放射肋交织成方形小结节,这种小结节在左壳上特别明显。韧带面呈披针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5。韧带呈黑色,表面被有褐色的绒毛状壳皮。
  壳内面灰白色,有时中部呈淡褐黄色。铰合部中央很狭,齿小而密,前、后端稍宽,齿也较大。壳缘具有与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浅沟,这种浅沟在腹缘尤为显著。前闭壳肌痕略呈肾状,后闭壳肌痕为长卵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5/9~3/4。外套痕明显。
  足部侧扁,腹面有一纵沟。外套膜边缘很厚。
  本种生活于我国和日本沿海低潮区至水深55米的泥沙质海底,是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共有种,仅分布于中、朝、日三国沿海。本省沿海均有发现。
  相近种
  比那蚶s.binakayanensis Faustino。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赛氏毛蚶s.satowi Dunker。分布于闽东和闽中沿海。
  胀毛蚶s.globosa (Reeve)。分布于东山。
  不等壳毛蚶s.inaequivalvis (Bruguiere)。分布于霞浦、长乐、东山。
  日本毛蚶s .japonic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唇毛蚶s .labivsa (Sowerby)。分布于长乐、平潭、东山。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
  贝壳极膨胀而坚厚,略呈卵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7/9~5/6,而壳宽稍小于壳高。前、腹缘较圆,后缘稍延长,近卵圆形。背部两端与前、后缘形成钝角。壳顶极凸出,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而两壳顶的距离约为壳宽的1/7~1/6。
  壳表面灰白色,外被有褐黄色薄皮,壳顶附近的薄皮常脱落而呈灰白色。放射肋较粗大,有16~20条,通常以17条左右较多。同心生长线在腹侧显著,与放射肋交织成方形小结节,这种结节在壳后端不明显。初带面宽,呈菱形,宽度约为其长度的1/4~1/3。韧带黑褐色,角质,常具有菱形沟。壳缘呈波浪形曲线。
  壳内面为灰白色。铰合部平直,中部稍狭。齿小而密,约有32~48个,位于前、后端的齿较大而呈片状,中部的齿极短小。壳缘附近具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前闭壳肌痕较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近四方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1/2。外套痕显明。
  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外套膜边缘较厚而皱褶,无触手。
  本种生活于内湾或河口中潮区至低潮区的软泥中,产卵期约8~10月,为本省重要养殖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日本等地。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广分布种。肉供食用,壳可烧石灰。
  本科在福建还有:
  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 (V.Martens)。分布于厦门、闽中及闽东沿海。
  扭蚶trisidos tortuosa (Linnaeus)。分布于漳浦及闽中沿海。
  对称拟蚶arcopsis symmetrica (Reeve)。分布于霞浦、平潭、厦门、东山。
  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 (Reeve)。分布于闽东及闽中沿海。
  褐蚶didimacar tenebrica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粒帽蚶cucullaea granulose Jonas。分布于平潭、惠安、漳浦、诏安。
  (二)贻贝科
  紫胎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arck
  俗名淡菜
  贝壳较薄而坚韧,呈楔形。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而壳宽约为壳高的7/9。壳顶尖细,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表面光滑,有光泽,壳皮呈紫褐色或黑褐色。壳内面呈灰白色或灰兰色。肌痕明显。铰合部狭小,具有2~5个不发达的粒状小齿。韧带细长,韧带脊明显。小月面较清楚,具有2~5个放射褶。足部细长,略呈舌状或棒状,足丝发达。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内湾低潮区至水深数米的岩石上。本省已进行养殖,闽东较多。分布于我国沿海,以及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等。肉供食用,制罐头,贝壳可作工艺品。该种为本省养殖贝类之一。
  相近种
  厚壳贻贝m.coruscus Gould 。分布于闽东和闽中沿海。
  翡翠貽贝perna viridis (Linnaeus)
  俗名彩恋
  贝壳大而坚实,略呈楔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3/7,壳宽约为壳高的5/8。壳顶尖而稍弯曲,略似鸟嘴形,先端位于贝壳的最前端。两壳壳顶不相紧接。背缘呈弧形,腹缘稍平直,后缘圆。
  壳表面平滑,自壳顶至中部靠近腹侧特别隆起,隆起部背侧的倾斜面很大,腹侧的倾斜面较小而狭长。同心生长线细密,有的成为沟纹。无放射肋。壳表面为暗褐色,后部和壳缘呈翠绿色。幼贝表面大部分呈绿褐色。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略呈淡绿色,由壳表面卷入壳内边缘的角质层为翠绿色。铰合部弧形,具有一列口琴状凹陷。韧带黑色,狭长,几占铰合部全长。铰合齿位于贝壳前端,左壳一个,右壳两个,均略呈片状。
  外套痕显明。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大,与后足丝收缩肌痕相联,近肾形,位于壳后部背侧。前足丝收缩肌痕很小,在靠近壳前端的背缘内面。中足丝收缩肌痕与收足肌痕相联,略呈椭圆形,位于背缘中部附近。
  本种在闽南沿海进行养殖。
   隆起隔贻贝septifer excisus (Wiegmann)
  贝壳中等大小,略呈三角形,壳质坚厚。壳高约为壳长的5/9,而壳宽稍大于壳高。壳顶尖细,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表面极凸,放射肋细小,与生长线交织成小粒状。壳表面呈紫黄褐色或淡黄褐色,有时壳后端有少数细黄毛。壳内面为蓝紫色。肌痕明显,光滑而凸。壳顶内下方具有白色小隔板,常呈弯月形。足部细小,呈棒状,末端稍尖,足丝发达。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岩礁上。本省厦门、东山等地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以及日本、越南和印度洋等地。肉供食用,壳可作工艺品或烧石灰。
  相近种
  条纹隔贻贝s.virgatus (Wiegmann)。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诏安。
  隔贻贝s.bilocularis (Linnaeus)。分布于东山、诏安。
  麦氏偏顶蛤modiolus metcalfei (Hanleg)
  贝壳薄脆,壳长约为壳高的两倍,而壳宽略小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前部很短,后部长。壳顶突出,位于前端附近,先端向前内方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铰合部长度的1/7~1/6。前、后缘略呈卵圆形,腹缘中部微凹。背缘中部特别隆起,隆起部的前、后背缘形成一个明显的钝角,约140°左右,后背缘前部稍凹入。韧带狭长,暗褐色。
  壳表面背部为紫色,腹部呈灰白色。外被有褐黄色的薄皮。自壳顶至后端具有一条极显著的龙骨状隆起,形成背、腹侧两个斜面。背侧斜面的壳皮上具有污黄褐色茸状刺毛,这种刺毛在壳后方特别密而细长,腹侧斜面光滑。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细密而明显。
  壳内面背部淡紫色,腹部为灰白色。铰合部平直,无齿。韧带下方有一条肋状突起。前闭壳肌痕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不很明显,近半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5。外套痕明显。
  本种以足丝固着在中潮区至浅海泥沙中的砂砾或碎壳上,雌雄异体,以硅藻为主要食料。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本州以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
  沼蛤limnoporna fortunei (Dunker)
  别名淡水壳菜、湖沼股蛤、死不了、死不丢
  侧面观体似三角形。壳长8~30毫米。壳顶位于壳的前端,背缘弯曲,与后缘连成大弧形。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出,形成一条龙骨凸起。壳面棕褐色、黄绿色或深棕色。生活在缓流的湖泊、河溪、工厂的沉淀池及工业冷却水管管道内。以水中微小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如簇生在水管的管道内,引起管道堵塞。若大量固着在船底,则影响船只的航速。本种也是鱼类寄生虫——前睾近似牛首吸虫(Parabucephalopsis prosorchis )和范尼道弗吸虫(Dollfustrema vaneyi)的中间宿主。肉供食用,也可为鱼虾和禽类的饲料。
  贻贝科在福建还有:
  寻氏肌蛤(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 (Benson)。本省沿海数量较多。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
  栉毛短齿蛤trichomya hirsutus (Lamarck)。分布于霞浦、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黑荞麦蛤(黑偏顶蛤)vignadula atrata (Lischke)。分布于福建沿海。
  短石蛏lithophaa curta Lischke。分布于福建沿海。
  (三)珍珠贝科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Dunker)
  贝壳略呈四方形,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顶位于背缘的前端。前耳小,后耳较大。贝壳边缘的鳞片,呈覆瓦状紧密排列,末端稍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凹陷,足丝从此凹处伸出。两壳不等。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左壳较凸,右壳稍平。生长线很细密,呈片状,脆薄而易脱落,在后缘部排列紧密,末端延伸成小舌状而翘起。足丝孔较大,足丝黄褐色,呈细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较厚而白色光泽强,边缘呈淡黄褐色。铰合部平直,内有一主齿,铰合线下方有长形齿片。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痕大,近圆形,在贝壳中部的稍后方。
  本种生活于内湾潮间带低潮区至浅海的岩礁上,厦门、东山有发现。分布于我国闽南以南沿海和日本南部海区。东山岛曾进行养殖,生产珍珠。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
  相近种:
  珠母贝p.margaritifera (Linnaeus)。分布于平潭、东山。
  长耳珠母贝p.chemnitzi (Philippi)。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
  短翼珠母贝pteria brevialata (Duitker)。分布于平潭、惠安。
  美丽珍珠贝p.Formos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
  (四)江珧科
  栉江珧atrina (Servatrina)pectinata (Linnaeus)
  贝壳前端尖,后端宽大,略呈不等腰的直角三角形,左、右两壳相等,壳长约为壳高的2~2.5倍,而壳宽约为壳高的2/5~3/5。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背缘向腹部微凹,全长为铰合部。铰合部无齿。韧带黑褐色而细长,在铰合部内面。背缘与腹缘的前1/3均稍直,约成为30°~35°角,腹缘至后半部逐渐向外凸出,后缘稍圆或呈截形。左、右两壳彼此抱合时不能完全紧闭,后部张开的宽度比腹部前方裂缝的宽度约为1:4/7。
  壳表面稍凸,除前腹缘外,其余部分有自壳顶伸向壳后端的放射肋12~20条,肋上具有许多斜向后方的三角形小棘,但小棘常被磨损而消失。腹面的生长纹很粗而显著。壳表面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前闭壳肌小,后闭壳肌肥大,呈卵圆柱形。足部小,足丝很发达。外套腺侧扁,形似松茸,较短而宽,呈淡黄色,先端扩大为扇形。
  本种在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沙泥中营半底埋生活。约2年左右,性腺成熟,繁殖期5~9月。本省沿海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本州房总以南至爪哇、澳大利亚北部,向西经斯里兰卡,至印度半岛的东南部,为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种。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干制为名贵的“江珧柱”,又称“干贝”。
  本科在福建还有:
  细长裂江珧p.attenuata Reeve。闽南沿海较常见,平潭也有发现。
  二色裂江珧p.bicolor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羽状江珧p .penna Reeve。分布于连江、长乐、平潭、莆田、东山。
  (五)扇贝科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Mimachlamys )nobilis(Reeve)
  贝壳较大而坚固,高度与长度近相等,略呈圆形。左壳比右壳略凸,两壳相等。壳表面呈黄褐色,紫褐色,或具有枣红色斑纹。放射肋粗大,约有23条左右。生长线细密,肋上小鳞片翘起。两肋之间深沟,常具有细肋2~3条,小肋上也具有很小的鳞片。肋条宽度比肋间距离稍宽。左壳前后近三角形,表面具有细肋6~8条,前耳比后耳稍大。右壳前后耳差别很大;前耳略呈三角形,表面有粗肋3~4条,下部生长线呈波纹状,足丝孔具有数个栉齿;后耳为三角形,具有5~6条细肋。
  壳内面呈淡黄褐色,具有与壳表面相对应的沟和肋条。铰合部略直,韧带紫褐色或暗褐色,在三角形的初带槽中。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痕近圆形,位于壳内近中央,略偏于后背部。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低潮区至浅海的岩礁上生活,闽南沿海已进行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日本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干制为“干贝”,贝壳作工艺品用。
  相近种:
  异纹栉孔扇贝chlamys (Coralichlamys)irregularis (Sowerby)。分布于霞浦、平潭、东山。
  栉孔扇贝chlamys (Agumapecten)farreri (Jones &Preston)
  贝壳较大而略呈圆扇形,壳高稍大于壳长,两壳近相等。背缘略直,壳顶稍凸,在背缘中央附近。前耳比后耳大,近三角形。右壳前耳下方有足丝孔和6~10个栉状小齿。左壳比右壳稍凸。壳表面呈淡褐色、紫褐色、桔黄色或灰白色。生长线细密,放射肋粗细不等。左、右两壳放射肋不同,左壳具有10条左右的粗肋,粗肋之间有小肋。右壳约有20多条不规则的肋,肋上有小棘。壳内面呈灰白色,淡褐色或粉红色。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圆形,位于贝壳中部。壳内面具有与壳表面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部直,内韧带暗褐色,在三角形的韧带槽内。外套膜边缘较厚,具有外套眼点和外套触手。足丝发达,呈细发状。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低潮区至浅海的岩石和砂砾上,闽东沿海已进行养殖。分布于我国闽东以北沿海、日本和朝鲜西岸等。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干制为“干贝”,为海产珍品之一。本科还有:
  箱形栉孔扇贝c.pyxidatus (Born )。分布于闽南和闽中沿海。
  齿舌栉孔扇贝comptopuliium radula (Linnaeus)。分布于东山。
  新加坡掌扇贝volachlamys singaporinus (Sowerby)。分布于福建。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分布于罗源、连江。
  嵌条扇贝pecten (Notovola)albicans (Schroter)。分布于平潭。
  (六)海菊蛤科
  紫斑海菊蛤spondylus nicobaricus Schreibers
  贝壳坚厚,壳高稍大于壳长,略呈卵圆形。两壳近相等,前、后耳相似。右壳壳顶与铰合部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倾斜面,中央具一浅沟,因此,两壳壳顶距离较远。左壳表面呈淡黄色,壳顶附近有紫色斑点。放射肋细密,排列不规则,肋上小刺稠密。生长线不明显。右壳表面淡黄色,放射肋不明显,生长线成薄片状而翘起,排列不规则。壳内面为灰白色,边缘有细密的肋纹,这种肋纹在右壳很明显,呈紫色,但在左壳边缘为灰白色。铰合部直,左右两壳各有2个粗壮的铰合齿,中央为韧带槽,内韧带呈黑紫色。后闭壳肌痕近卵圆形,位于贝壳中央的稍背后部。
  本种以右壳固着于岩石或礁石上,厦门、龙海和东山等地可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和菲律宾等海区。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制名贵的“干贝”。
  相近种
  草莓海菊蛤spondvlus fraeum Reeve和棘刺海菊蛤s.barbatus Reeve分布于福建。
  (七)不等蛤科
  中国不等蛤anomia chinensis Philippi
  贝壳扁平而薄脆,半透明,近圆形。两壳不相等,左壳(上壳)稍凸,比扁平的右壳(下壳)大。放射肋细小,在贝壳边缘比较明显。生长线很细密。壳顶很小,周围呈黄铜色,其余部分常为灰白色。右壳(下壳)很薄,呈青黄铜色,足丝孔周围部分呈灰白色。生长线细密。足丝孔近长卵圆形。内韧带黑褐色。
  本种以石灰质足丝固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岩石或其他外物上,本省沿海常可采到。肉供食用。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日本等地。
  相近种
  难解不等給a.aenigmatica (Chemnitz)
  盾形不等蛤a .cyteum Gray
  (八)窗贝(海月)科
  窗贝(海月)placuna (Placuna)placenta (Linnaeus)
  贝壳薄而扁平,近圆形,边缘易破损。左壳稍凸,右壳扁平,半透明。放射肋和生长线均很细密,靠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壳表面呈白色或淡黄色,壳顶常呈淡紫色。壳内面为白色,有云母光泽,边缘部肋纹细密。铰合部稍大,右壳有2个长度不等的小齿,呈倒“V”字形排列。在左壳相对应的部位成为2条凹陷。韧带黑紫色,在铰合齿和凹陷上。后闭壳肌痕近圆形,在贝壳中央附近。
  本种生活于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质海底上,本省沿海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澳大利亚西北部和印度等地,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种。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我国古代常用这种贝壳嵌于门窗或屋顶上,用以透光,故称为“窗贝”或“明瓦”。
  (九)牡蛎科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 berg)
  贝壳极大而狭长,壳质重厚,略呈长方形。壳顶稍尖而突出,背、腹缘几乎平行,一般壳长约为壳高的三倍,壳宽约为壳高的5/9~5/8。由于生活环境或附着物的影响,有的个体呈长卵园形。
  右壳扁平如盖,表面平坦,呈淡紫色,淡黄褐色或灰白色。自壳顶向后缘鳞片环生,波纹状,排列稀疏而层次不多。左壳凹陷,鳞片粗大,淡黄色或灰黄色,具有放射状的紫色色带。壳顶附着面小。韧带槽长而宽大,两侧无齿,宽度约为其长度的1/2。
  壳内面为瓷白色光泽。闭壳肌痕大,近马蹄形,暗 棕黄色,位于壳后部约1/3处靠近背侧。外套痕不明显。
  外套膜边缘具有两行触手,内行比外行排列整齐。鳃略呈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心室淡红色。
  本种固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石上,本省沿海均可采到,为养殖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日本海区。肉供食用,壳可烧石灰。
  相近种
  近江牡蛎c.rivularis Gould。广布福建沿海,为河口或内湾的养殖贝类,本省沿海均有养殖。
  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 (Born)
  贝壳稍小而薄,略呈尖卵形。左壳凹陷,右壳扁平。右壳表面生长线形成多层环状鳞片,幼贝的鳞片层末端边缘伸出很多舌状片或尖棘。成体的棘逐渐减少。无放射肋。壳表面呈淡灰黄色,散布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壳内面灰白色。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贝壳中央的背后方。左壳表面凸出,顶部附着面较大,放射肋粗壮,鳞片层少,幼贝有棘,边缘具锯齿。壳内面呈灰白色,顶端凹陷很深。韧带槽狭长,呈锐角三角形。外套膜边缘有两行触手。
  本种以左壳固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岩石、竹或其他外物上。本省沿海已进行插竹养殖、投石养殖、立石养殖、桥石养殖和吊养等方法,产量较高,为本省四大贝类养殖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日本、澳洲、帝汶岛、红海非洲西岸和印度洋等。肉供食用,还可制成“蠔罐头”、“蠔干”和“蠔油”等。
  本科还有:
  密鳞牡蛎ostrea dencelamellosa bischke。分布于福建沿海。
  舌骨牡蛎o.hyotis Linnaeus。分布于厦门、东山、诏安。
  复瓦牡蛎o.imbricata Larmarck。分布于厦门、东山。
  咬齿牡蛎o.mordax Gould。分布于东山。
  棘刺牡蛎o.echinata Quoy et Gaimard。广布福建沿海。
  中华牡蛎o.hwewsis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团聚牡蛎o.glomerata Gould。分布于福建沿海。
  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 Spnon
  贝壳小而薄,略呈长卵园形,一般壳长约2O~4O毫米。右壳较小,扁平而薄,表面光滑,无放射肋,同心鳞片层次少,呈覆瓦状平伏。壳顶小,两侧无耳状突起。壳缘具有5~8个较深的缺刻。壳表面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边缘常呈紫色,有时具有1~2条放射状的黑色或暗紫色色带。
  左壳凹陷,同心鳞片层迭。附着面小,仅以顶部一小部分附着。有放射肋5~8条,肋上常生短棘,放射肋突出壳缘,使壳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形似猫爪。表面为黄褐色,边缘常呈紫色,有时具有放射状白色色带。
  壳内面为灰白色,后缘部常呈紫色。韧带槽狭小,稍深,宽度约为其长度的1/3~1/2。铰合部小,两侧无小齿,前凹陷浅。闭壳肌痕长卵形,位于靠近壳中央背侧。
  外套膜边缘具有两行细长的触手。心室淡黄色,心耳为灰褐色。
  本种固着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本省东山、厦门、晋江、莆田、平潭、福安等地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菲律宾等地。肉供食用。
  (十)蚌科
  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 (Gray)
  俗名田刀、蚌蛤、蛤蜊、杜氏蚌
  外形呈长椭圆形。壳长53毫米,壳高25毫米,壳宽19毫米。长度大于高度的2倍。壳顶位于壳前部壳长的1/3~1/4处。壳顶及其附近具有颗粒状突起和长条突起。壳面黑褐色或黑色。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2个侧齿;右壳有2个拟主齿和1个侧齿。生活在湖泊、河流、水库及池塘内,底质为泥底或泥沙底。以微小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食。肉可供食用,并为家禽、家畜的饲料,也是鱼类的天然饵料。贝壳可作为中药珍珠母。
  分布于福州、延平、建阳、建瓯等地。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
  俗名麻皮蚌、麻歪歪、猪耳壳、平壳、江贝、白玉蛤、蹄蚌
  外形呈椭圆形。壳长5O毫米,壳高4O毫米,壳宽17.5毫米。壳顶几乎位于背缘最前端。壳面背部瘤状结节联成条状,并与后背部的粗肋相接成“人”字形。壳面暗褐色或暗灰色。左壳有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右壳具拟主齿和侧齿各1枚。生活在较深、较急或缓流的河流及其相通湖泊内,水底为流沙底或卵石底。以微小生物(原生动物、单鞭毛藻及硅藻等)及有机碎屑为食料。贝壳为制造珠核、钮扣及工艺品的主要原料,亦作为中药珍珠母。肉供食用。肉及壳粉可作为家禽及家畜的饲料。壳粉可作奶牛催乳剂。
  分布于福州、南平等地。省外分布于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vuoodiana (Lea)
  俗名菜蚌、菜歪歪、河蚌、湖蚌、蚌壳、水壳子、无齿蚌、田歪歪、田刀外形呈稍有突的卵圆形。壳长8O毫米,壳高127.9毫米,壳宽75.8毫米。壳长约为壳高的1.5倍,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3条不明显的肋脉,最下条的肋脉末端在贝壳中线上,使贝壳后部呈角突状。壳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卵生。生活在淤泥底,水流略缓或静水的小河、湖泊、池塘、稻田、水库内,以微小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食料。本种为淡水育珠蚌,但产珠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所产的珍珠。肉供食用。又可做为底栖肉食性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亦为家畜、家禽的饵料。贝壳亦用作为中药珍珠母。
  分布于福州、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
  别名湖蚌、水壳、大江贝、棉鞋蚌、尖顶蚌
  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长285毫米,壳高167毫米,壳宽98.3毫米。壳顶约位于壳长前1/6处,前背缘冠突小而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向上斜伸展成为大型的冠。壳后背部从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左右两壳各具1枚后侧齿及1枚前侧齿。卵生。生活在泥底或泥沙底,水流较缓或静水的河流、湖泊、沟渠及池塘内。以浮游生物及植物碎屑为食。本种为淡水育珠优良品种之一。贝壳可作为中药珠母贝,亦作为钮扣、镶嵌、螺钿及贝雕等工艺品的优良原料。肉供食用。肉及壳粉作为家畜、家禽的饵料。
  分布于福州等地。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及江西等省。
  (十一)截蛏科
  总角截蛏solecurtus divaricatus (Lischke)
  贝壳坚厚,略呈长方形。前部比后部稍宽,两壳抱合时,前、后端开口。壳高约为壳长的3/7,壳宽约为壳高的5/7~7/9。壳顶微突,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背、腹缘略平行,前缘圆,后缘近截形。外韧带粗短,黑褐色,突出壳面。
  壳表面白色,略带淡红色,外皮黄褐色,极易脱落。从壳顶至腹缘具有2O多条放射状刻纹,这种放射纹自前向后作覆瓦状排列。同心生长线显明,有的成为环形沟纹。
  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铰合部极狭长,每壳具有主齿两个,一个尖而耸立,略与壳面垂直,另一个扁平,短小。前闭壳肌痕略呈鞋刀形,后闭壳肌痕近葫芦瓜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7。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大而极深,呈舌状,先端向前伸展至贝壳前部约1/3处,超越壳顶的正下方。
  足部肥大,稍侧扁,先端近卵圆形。外套膜腹侧愈合,前端很厚,边缘分为三层,内、外两层较薄,中层甚厚,呈黑褐色。两个水管基部愈合,末端分离。表面具有环纹,不能全部缩入壳内。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低潮区至潮下带的沙泥质海底内。宁德和漳浦均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山东以南沿海、日本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本种个体较大,足部肌肉发达,肉味鲜美。将来可以发展为滩涂养殖。
  (十二)蚬科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uller)
  俗名黄蚬、沙蜊、蝾蛘、金蚶、蝾仔、扁螺
  外形呈圆底三角形。壳长2O~35毫米,壳高18~32毫米,壳宽11~18毫米。壳面黄褐色或黑褐色。左壳具3枚主齿及前、后侧齿各1枚,左壳前端2个主齿大,呈“八”字形排列。右壳有3枚主齿及前、后侧齿各2枚。生活在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等)为食。在福州地区生殖旺季是5~6月。肉供食用,并可制成蚬干或罐头或冷冻肉,冷冻蚬销售国外。供中药药材。为鱼类、禽类的饵料。也是人、禽的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州、延平、建瓯、建阳、光泽等全省各地。几遍布全国各地。
  (十三)乌蛤科
  中华乌蛤vepricardium sinense (Sowerby)
  贝壳坚厚,略近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前端圆形,后端稍凸出。壳顶在背缘稍靠前端,两壳顶向内卷曲。初带凸出表面,呈褐黄色。贝壳表面膨凸,具有21~23条放射肋,肋稍窄而凸起,末端稍呈粒状。肋间沟较深。生长线细密。壳表面淡黄色,壳顶附近常有污黄色或铁锈色。壳内面灰白色或白色光泽。具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对应的深沟,边缘缺刻较深而呈锯齿状。铰合部两壳各有2个主齿:一个较大,稍弯曲,另一个短小。前、后闭壳痕均呈卵圆形,靠近贝壳前、后部边缘。外套痕不明显。
  本种生活于低潮区至浅海的沙泥质海底中。福建省东山和诏安等地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菲律宾和爪哇等。肉供食用。
  本科还有:
  亚洲乌蛤cardium asiaticum Bruguiere。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沙糙乌蛤trachycardium arenicolum (Reeve)。分布于霞浦、长乐、平潭、东山。
  粗糙乌蛤t.impolitum (Sowerby)。分布于平潭、东山。
  隆脊乌蛤fragum carinatum (Lynge)。分布于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莓实脊乌蛤f.unedo (Linnaeus)。分布于厦门、东山。
  曼氏卵乌蛤maoricardium mansitii (Otuka)。分布于东山。
  毛卵乌蛤m.setosum (Redfield)。分布于厘门、东山。
  (十四)帘蛤科
  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
  俗名赤嘴蚶、赤翠
  贝壳坚厚,略呈圆形,高度比长度稍大或大约相等,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壳顶凸出,在背缘的中部,先端向前内方弯曲,两壳顶距离极近。无小月面;盾面狭长。外韧带褐黄色,呈梭形,充满盾面,有的个体外韧带稍突出壳面。
  贝壳表面膨胀,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显明,特别在腹面较粗而稍突出壳面。壳表面淡黄褐色或棕红色。生活在污泥沙中的个体,有时呈污黄色或黑色。
  壳内面为白色或淡黄色光泽,周缘具有整齐的小锯齿。铰合部狭长,左、右两壳各有3个主齿,略呈片状。前闭壳肌痕为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半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4/7~3/5。外套痕显明,外套窦较深,自腹缘后部向上方斜伸至贝壳中部而呈三角形。
  本种生活在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中,埋栖深度达5~15厘米。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海区,为我国沿海的常见种。肉供食用,壳可作工艺品或烧石灰。
  真曲巴非蛤paphia (Paphia)euglypta (Philippi)
  贝壳坚厚,略呈椭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5~5/8,壳顶前方背缘微凹,后方倾斜,腹缘略呈弧形。前缘稍尖园,后缘近圆形。小月面凹陷,披针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3强。盾面狭长。韧带细长,褐黄色,其长度约占盾面全长的2/3。
  壳表面为淡红色光泽,布有淡红褐色或灰褐色的倒“V”字形斑纹,自壳顶至腹缘具有四条间断的放射状栗色色带。同心生长线形成粗肋状,凸出,排列整齐,肋间沟深。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铰合部狭长,两壳各具有3个主齿,左壳后主齿和右壳前主齿较薄而呈片状,其余各主齿均粗壮,上端纵裂为两片。前闭壳肌痕近半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略呈马蹄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狭长,呈指状,斜向贝壳中部。
  本种生活于潮下带细沙泥质海底,平潭和东山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以及日本本州以南海区。
  本科还有:
  纹斑巴非蛤p.lirata (Philippi)。分布于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和蔼巴非蛤p.amabilis (Philippi)。分布于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波纹巴非蛤p.undulata (Born)。广布福建沿海。
  锯齿巴非蛤p.eallus (Gmelin)。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屈曲巴非蛤p.sinnosa (Lamark)。分布于平潭、莆田、厦门、东山。
  头巾雪蛤clausinella tiara (Dillwyn)
  贝壳小型,极蛏厚,略呈圆形,两壳相等。壳高略小于壳长或相等。壳顶稍突出。两壳顶极接近。腹缘为圆形,背缘前方稍凹陷,后方斜直,呈截形。
  壳表面前部稍狭小,后部膨胀而宽。小月面凹陷,心脏形,盾面狭长,呈梭形;中间凹入成纵沟;下端靠近腹缘。韧带狭小,褐黄色。
  贝壳表面白色,略有瓷质光泽。自壳顶至腹缘常具有3条红褐色放射带。同心生长肋极显著,宽厚而呈片状,约有12至17条。肋间沟狭而深。肋片向背侧卷曲,后端翘起而稍薄。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有的个体后端呈淡紫色。铰合部宽,两壳各有主齿3个,均呈片状。左壳中主齿宽大,前、后主齿较薄;右壳中、后主齿宽厚,两者距离稍宽,而前主齿薄,靠近中主齿。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近圆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稍深,呈舌状。壳内缘具有细密的小齿。足部侧扁,呈斧状。外套膜很薄,边缘无触手。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细沙泥质海底。平潭、晋江、厦门和东山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以及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热带和亚热带种。肉供食用。
  相近种
  伊萨伯雪蛤c.isabellina (Phiiipi)。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中,穴居深度约4~7厘米,为闽南沿海的习见种。
  美叶雪蛤c.calophylla (Philippi)。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
  日本镜蛤dosinia (Phacosoma )japonica (Reeve)
  贝壳坚厚,稍扁平,略呈圆形。壳长稍大于壳高,壳顶小,位于壳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2/5。壳顶前方背缘凹陷,后方背缘近截状。腹缘和前、后缘约呈圆形。小月面小而深凹,心脏形,其周缘有明显的凹沟,宽度约为长度的5/7。盾面狭长,呈梭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6,中央纵凹。韧带褐黄色,狭长,陷入盾面中央纵凹内,其长度约占盾面全长的2/3。
  壳表面白色,平滑,略具光泽,同心生长线宽,排列紧密,在贝壳前、后端微呈片状翘起,生长线之间形成浅的沟纹。无放射肋。
  壳内面为白色或淡黄色光泽。铰合部宽,具有3个主齿。左壳前主齿为薄片状,耸立很高,中主齿粗壮,前、中主齿呈“八”字形排列,两者上端均微有纵裂;后主齿狭长,薄片状,斜向后方,与壳背缘平行;前侧齿粗短。右壳前主齿为一狭小的薄片;中主齿三角锥形;后主齿狭长,上端纵裂为两片;前侧齿两个,不明显,位于前主齿的前下方,两齿之间凹陷。前闭壳肌痕呈长卵形;后闭壳肌痕稍大,卵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占壳长的4/7~3/5。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很深,呈尖锥形,其尖端伸展至贝壳内面中部。足部发达,腹侧侧扁,呈斧状。外套膜有两点愈合,边缘无触手。两个水管发达,细长,全长愈合,末端分离,水管口周围无触手。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细沙泥中,栖埋深度约8~12厘米。本省和全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肉供食用。
  相近种
  突角镜蛤d.(P.)cumingii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凸镜蛤d.(P.)gibba A.Adams。分布于福建沿海。
  薄壳镜蛤d.(Dosinella )corrugaia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帆镜蛤d.(Bonartemis)histrio (Gmelin)。分布于厦门、漳浦、东山。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俗名车敖
  贝壳重厚而膨胀,两壳大小相同,有的个体两侧稍不等。壳高约为壳长的6/7,而壳宽约为壳高的5/8。两壳壳顶紧接。壳顶突出,位于壳背缘中部稍前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3。壳顶前方背缘稍斜直,后方背缘呈弧形。腹缘和前缘圆,后缘近卵圆形。小月面显明,长心脏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7;盾面宽大,常具暗褐色,略呈长桃核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韧带粗短,黑褐色,梭形,突出壳面,其长度约占盾面全长的1/6。
  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淡黄褐色的壳皮,常具有环形的褐色色带和锯齿状或斑点状的褐色花纹。贝壳边缘和壳顶附近的壳皮常磨损脱落而呈白色。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有的个体前、后缘略呈淡紫色。铰合部宽,呈弧形。两壳具有3个主齿,前、中主齿粗短,近三角锥形,呈“八”字形排列。后主齿狭长,片状,略与壳背缘平行。齿间沟深。后主齿背侧的壳缘上,具有齿状横脊。左壳前侧齿一个,粗壮而突出较高;右壳有两个前侧齿,短而平行,齿间沟很深。前闭壳肌痕小,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卵圆形。外套窦宽而短,略呈新月形。
  本种生活在中潮区至浅海的细沙质海底,埋栖沙内数厘米深。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朝鲜和日本,为常见种。肉味鲜美,供食用和药用,贝壳可做高标文蛤水泥,还可作盛药膏和雪花膏等容器,以及紫菜苗的附着器。
  文蛤是本省养殖贝类之一,年产量约5OOO~6OOO吨。
  本科还有:
  中国仙女蛤callista chinensis (Holten)。分布于福建沿海。
  巧楔形蛤sunetta (Sunettina)concinna Dunker。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歧脊加夫蛤gafrarium divaricatum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美女蛤circe scripta (Linnaeus)。分布于平潭、漳浦。
  面具美女蛤c.stutzeri (Donovan)。分布于惠安、东山。
  裂纹玛西蛤marcia hiantina (Lamarck)。分布于厦门、云霄。
  丽文蛤meretrix.lusoria (Rumphius)。分布于长乐、惠安、龙海。
  对角蛤antigona lamellaris Schumacher。分布于东山。
  曲波皱纹蛤periglypta chemnitzi (Linnaeus)。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
  曲畸心蛤anomalocardis flexuous (Linnaeus)。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鳞杓拿蛤a .squamosa (Linneus)。分布于东山。
  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 (Sowerby)
  外形与菲律宾蛤仔相似,但本种贝壳较薄而小型,一般贝壳的长度稍大,而壳宽较小。壳高约为壳长的5/8~2/3,壳宽约为壳高的2/3。两壳大小相等,壳顶微突,先端向前内方弯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2/7~1/3。壳顶前方背缘稍平直,后方背缘斜长。前缘卵圆形,后缘椭圆。小月面狭长,披针形;循面细长,呈梭形。韧带突出壳面,褐黄色。
  壳表面淡黄褐色,花纹变化很大,具有褐色或红褐色的花纹或斑点,自壳顶至腹缘常有3条放射状的暗褐色色带。同心生长纹显明,有的成为沟纹。放射肋细密,前、后部的较粗,与同心生长线交织成布纹状。
  壳内面为灰白色或淡肉色。铰合部狭小,两壳各具3个主齿,左壳中主齿和右壳中、后主齿的上端均纵裂为两片。前闭壳肌痕近半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呈梨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稍大于壳长的1/2。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而深,先端圆,呈舌形。
  本种生活环境与蛤仔相似,但栖息水深较浅。本省闽江口以南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福建闽江口以南沿海和日本等地。肉供食用,也是养殖贝类之一。
  本科还有:
  菲律宾蛤仔r .philippinarum (Adams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帘蛤科在福建还有:
  突畸心蛤cryptonema producta (Kuroda ct Habe)。闽南沿海的习见种。
  等边浅蛤gomphin aequilatera (S〇werby)。分布于福建沿海。
  裂纹格特蛤k.hiantina (Lanmarck)。分布于厦门、东山。
  真凸格特蛤k .eugibba。分布于厦门、东山。
  (十五)蛤蜊科
  古蛤蜊coelo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俗名西施舌、海蚌
  贝壳大而薄,近三角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4~7/9,壳宽约为壳高的4/7~2/3。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央的稍前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两壳顶稍分开。壳顶前方微凹;后方较凸。壳顶前、后背缘约成为钝角,腹缘呈圆形。
  壳表面膨胀,外被有黄褐色薄皮,壳顶附近壳皮常脱落而呈淡紫色。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细密而显明,小月面和盾面宽大,均略呈披针形。
  壳内面淡紫色,腹缘附近颜色较浅,常呈灰白色。铰合部较宽大。左壳具有一个主齿,分叉成“人”字形;右壳主齿两个,呈“八”字形。两壳前、后侧齿发达,均呈片状。左壳单片;右壳为双片。侧齿之间或侧齿与壳背缘之间的沟很深。外韧带狭小,褐黄色;内韧带大,棕褐色,略呈三角柱形,初带槽较深。前闭壳肌痕为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近方形,但幼体常呈卵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5。外套痕显明,靠近贝壳腹缘。外套窦较宽而浅,呈舌形。
  足部很大,侧扁,前端较尖而延长。外套膜边缘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出、入水管发达,完全愈合,入水管周围有一圈触手。
  本种生活于江河或内湾潮间带中、低潮区的细沙泥中。本省河口或内湾均有发现,以长乐、诏安较多,并有进行暂养。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日本等地。肉嫩味美,为海产珍品之一。
  本科还有:
  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四角蛤蜊m.veneriformis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菲律宾獭蛤lutraria philipinarum Reeve。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弓獭蛤l.arcuat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中日立蛤meropesta sinojaponica (Zhuang)。分布于闽中和龙海一带。
  大獭蛤L.maxcima Jonas。
  (十六)双带蛤科
  索形双带蛤
  Semele cardiformis (Holten)
  贝壳坚实而稍扁平,近圆形。壳高略小于壳长,而壳宽约为壳高的1/2左右。贝壳后端微向右侧扭曲,两侧不等。两壳壳顶距离极近,壳顶稍突出,位于壳背缘中部稍后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壳顶前方背缘微凹,后方近截形。前缘和腹缘圆,后缘呈弧形。
  壳表面中部稍凸,前、后部较扁平。自壳顶至腹缘后端有一浅沟。小月面极狭小,凹陷,长心脏形;盾面狭长,呈梭形。内韧带褐黄色,粗短。
  贝壳表面灰白色,外被有黄褐色薄膜,这种薄膜在壳顶附近常脱落而呈紫色或红褐色。自壳顶至腹缘常有放射状的紫色色带。同心生长线显明,在贝壳腹侧多形成褶叠状。放射肋极细小,与生长线交织成布纹状。
  壳内面具有光泽,中部呈橙黄色或紫色,周缘为白色。铰合部较狭。籾带槽宽,自壳顶斜向后方。每壳具有主齿两个,排列成“八”字形。左壳前主齿和右壳后主齿粗大,上端突起很高,略有纵裂,呈三角形,而左壳后主齿和右壳前主齿较低而狭小。两壳均具有前、后侧齿各一个。前、后闭壳肌痕大小差别不大,均略呈肾形,两者距离约占壳长的1/2,外套窦很深而宽大,呈舌形。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浅海的泥沙质海底中,水管很长,穴居深度达8~12厘米。平潭、东山均有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等地。肉供食用。
  (十七)紫云蛤科
  中国紫蛤Hiatula chinensis (Morch)
  贝壳薄而扁平,略呈椭圆形。两壳相等,合抱时前、后端稍张开。壳高约为壳长的5/9,壳宽约为壳高的4/9。壳顶微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稍前方,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略小于壳长的1/2。壳顶前方背缘倾斜,后方背缘微凹,腹缘凸而呈弧形。前缘卵圆形,后缘近斜截状。外韧带粗短,棕色,突出壳面。
  壳表面光滑,灰紫色,自壳顶至腹缘中部后方有两条放射状的浅色色带,这种色带常在透入的光线下才能看见。壳皮灰褐色。同心生长线细密,在前、后部和腹侧较粗而稍凸出。从壳顶至腹缘后端较隆起。
  壳内面为灰紫色光泽。铰合部极狭小,每壳具有两个主齿:左壳前主齿片状,后主齿狭小;右壳前主齿短小。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梨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7。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而深,先端圆,呈舌状,向前伸展至壳前部约1/3处,腹线全长与外套痕汇合。足部极侧扁,呈舌形。外套膜很薄,边缘具有短小的触手。两个水管很细长,全长分开。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质海底,穴居深度约4O厘米左右。霞浦、平潭、晋江、厦门、云霄、漳浦和诏安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山东以南沿海、日本和朝鲜等地。肉供食用。相近种
  尖紫蛤hiatula acuta (Cai et Zhuang)。分布于厦门、龙海、云霄、东山。
  双线紫蛤h.diphos (Linnaeus)。分布于福建沿海。
  紫蛤h .violacea Lamarck。分布于宁德、平潭、厦门、龙海、东山。
  缘紫蛤h.virescens (Deshayes)。分布于平潭、莆田、厦门、东山。
  栗紫蛤h.castanea Scarlato。分布于福鼎。
  (十八)楼蛤科
  透明美丽蛤merisca diaphana (Deshayes)
  贝壳较薄而半透明,侧扁,近三角形。壳高约为壳长的2/3~7/9,而壳宽约为壳咼的3/8~4/9。贝壳后部稍向右扭曲,两侧不等。左、右壳紧闭时,后部有裂缝。两壳壳顶很接近,壳顶微凸,位于壳背缘中部的稍后方,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4/7。壳顶前方背缘稍平,后方背缘呈截形,前、后方背缘在壳顶形成钝角。前缘和腹缘圆,后缘弯曲。
  壳表面前部宽大,后部缩小,略呈三角形。自壳顶至腹缘后端具有一条肋状突起,突起的两侧有浅沟。小月面极细长,呈梭形;盾面的宽度约为长度的1/6,中间纵凹。韧带褐黄色,狭长,微露出盾面。
  贝壳表面污白色或淡黄色。同心生长线显明,极细密,在腹侧微呈片状突起,壳后部的片状突起特别显著,呈波浪形。
  壳内面为灰白色光泽。铰合部很狭。左、右壳各有主齿两个,略呈“八”字形。左壳前主齿粗大,上端纵裂为两片,后主齿呈片状;右壳则相反,前主齿短小,后主齿纵裂成两片。每壳前、后侧齿各一个,前侧齿不显著,略呈颗粒状突起,后侧齿稍隆起,近三角形。右壳前、后侧齿发达,上端突起较高,均呈三角形。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短,近半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2。外套痕明显,外套窦很深而宽大,略呈舌状。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泥沙质内,穴居深度约1O厘米左右,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和日本等地。肉供食用。
  美女白樱蛤macoma (Psammacoma)Candida (Lamarck)
  贝壳宽大而扁平,近卵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4,壳宽略小于壳高的1/2。左、右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等。两壳闭合时,前、后端微张开。前部较长,后部很短,腹面中部稍压缩。壳顶位于背缘偏后方,稍突出,先端向内卷曲,两壳顶距离接近。自壳顶至贝壳后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1/4。壳前缘圆,腹缘中部微凹入。后方背缘斜直,至末端急向腹面弯曲而呈截形。无小月面;盾面狭长。外韧带褐黄色,稍凸出壳面,约为盾面长度的1/2~3/5。
  壳表面平滑,白灰色,外被有淡黄褐色薄皮。同心生长线显明,极细密,腹侧较粗,有的形成片状褶叠。贝壳腹面有极不显明的放射纹。自壳顶斜向腹缘后端具有一条放射肋,此肋后方的贝壳稍扭曲。
  壳内面为白灰色。铰合部很狭,左、右壳无侧齿,各具有两个主齿。左壳前主齿粗大,末端分裂为两片,后主齿呈薄片状;右壳则反之。前闭壳肌痕狭长,略呈长梨形;后闭壳肌痕粗短,近半圆形。两个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4/7。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大,近方形,腹线与外套痕分开。足部侧扁,呈斧状。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质海底内。惠安、平潭和漳浦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肉供食用。
  (十九)心蛤科
  异纹心蛤cardita variegata Bruguiere
  贝壳坚厚,略呈长方形,前部狭小,后部膨胀。壳高约为壳长的4/7~3/5,而壳宽比壳高小或略相等。壳前缘平直,后缘呈圆形,腹缘中部向内凹陷。壳顶凸出,靠近贝壳前端,先端向内卷曲,两壳顶距离极近。小月面呈心脏形,稍向内凹入。外韧带狭长,褐黄色。
  贝壳腹面中部压缩,足丝孔狭小,位于腹缘中部稍前方。同心生长线显明,放射肋约15条左右,通常成体以16条为最多,肋上具有半圆形小棘。自壳顶斜向腹缘后端的壳面特别隆起,将贝壳分成前、后两个斜面。后部斜面的放射肋粗大,约有5~7条,肋上小棘特别显著;前部斜面的放射肋愈向前端愈狭小,肋上小棘也逐渐缩小。
  壳表面为污黄褐色,有的个体后部呈青绿色。放射肋上布有半月形的红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在后部斜面各肋上较大而显著,但在前部斜面各肋则较小而稀疏或全缺。
  壳内面呈白色光泽,后部为暗褐色。腹缘和后缘具有与放射肋相当的波浪形缺刻。铰合部呈弧形,左壳具有两个主齿:前主齿粗短而直;后主齿斜向后方,延伸成片状。主齿的前、后各具一个退化的侧齿。右壳有3个主齿:前主齿短小,其他两个主齿向后延伸成片状。前侧齿退化,极短小。外套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前端靠近腹缘。后闭壳肌痕略呈马蹄形,在贝壳后部靠近背缘。足部细小,腹面有一足丝孔,足丝为细发状,黄褐色。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礁缝隙之间,本省沿海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以及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南部、红海和非洲的东岸、南岸。肉供食用。
  (二十)绿螂科
  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 Gray
  贝壳小而脆薄,长卵形,半透明。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1/2,而壳宽约为壳高的2/3。两壳壳顶极接近,壳顶突出,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3/7。背缘呈弧形,腹缘稍平。前端圆,后端尖瘦,近卵形。
  壳表面前部宽而凸,后部延长而狭小。腹面中部前方稍压缩。自壳顶至腹缘后端具有一条龙骨状突起。韧带黄褐色,短小,凸出壳面。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显明。壳表面为灰白色,外被有一层绿褐色的角质薄膜,这种薄膜常稍伸出壳缘呈皱褶状,在壳顶附近常脱落而呈灰白色。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微显淡紫色。铰合部狭小,两壳各有3个小齿。左壳前主齿短小,中央主齿突出较高,三角形,上端纵裂为两片,后主齿细长,呈片状;右壳前、中主齿均呈片状,后主齿上端分裂为两片。无侧齿。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略呈马蹄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占壳长的5/9。外套窦深,呈指状。
  足部狭小,侧扁,呈舌状。外套膜很薄,出、入水管细长,大部分愈合,末端分离,入水管管口周围具有一圈细长的触手。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中。福清、莆田、晋江、漳浦、诏安等地有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和印度的孟加拉湾等地。肉供食用,或作为家禽的饲料。
  (二十—)竹蛏科
  大竹蛏SoLen grand is Dunker
  贝壳脆薄,略呈斜长方形,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壳长约为壳高的4~5倍,壳宽约为壳高的2/3~3/4。壳顶位于最前端。贝壳背缘平直,腹缘中部微凹,背、腹缘平行。前缘自背向腹侧前方倾斜,呈截状,后缘圆。韧带细长,暗褐色,其长度约占壳长的1/5~1/4。
  壳表面凸而光滑,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外皮向壳缘内侧卷曲。壳顶附近的外皮常磨损脱落而呈灰白色或淡紫色。同心生长线显明。无放射肋。
  壳内面灰白色,略呈淡紫色光彩。铰合部极狭小,每壳具有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狭长,在韧带的内下方,其长度略小于韧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贝壳后部1/4处。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7。外套痕显明,前部向背侧微凹。外套窦宽大,略呈梯形。
  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左、右稍扁,先端尖,呈柱头状。两个水管粗大,全长愈合,表面常有黑白相间排列的环纹,水管管口周围具有乳头状突起。左、右外套膜腹面愈合,前端内侧各有一个小突起,背侧前端有一对短小的突起。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中,穴居深度约4O厘米左右。本省沿海均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南部、朝鲜西海岸、暹罗湾、菲律宾和帝汶岛等地。个体肥大,足部肌肉很发达,肉嫩味美,为重要经济贝类。
  相近种
  沟竹蛏s.canaliculatus Tchang et Hwang。分布于惠安、东山。
  短竹蛏s.dunkerianus Clessin。分布于平潭、东山。
  长竹蛏s.strictusGould 。分布于福建沿海。
  赤竹蛏s.gordonis Yokoyama。分布于连江、平潭、福清。
  紫斑竹蛏s .sloanii (Gray)。分布于厦门、龙海。
  瑰斑竹蛏s.roseomaculatus Pilsbry。分布于福鼎、惠安。
  (二十二)刀蛏科
  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 Dunker
  俗名剑蛏
  贝壳很脆薄,左、右侧扁平,前部比后部稍宽,略似刀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1/3,壳宽约为壳高的1/2。壳顶位于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5~1/4。背、腹缘略平行,腹缘中部微凹,前、后缘呈圆形。韧带短小,黑褐色,稍突出壳面。
  壳表面稍凸而光滑,被有很薄的淡黄褐色外皮,外皮向壳缘内侧卷曲。自壳顶至腹缘后端有一条不明显的斜线,斜线上面颜色较淡。同心生长线极细密,腹侧较明显,有时形成褶纹。无放射肋。
  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狭小。左壳有3个主齿,右壳有两个主齿,排列成“八”字形。前闭壳肌痕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刀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而宽大,先端中部凹陷,呈“凹”形或近方形。
  足部肌肉极发达,侧扁,先端呈截状,成为一个长卵形的踱面。外套膜腹缘愈合,前、后缘均具有疣状突起。两个水管粗短而愈合,水管管口周围均具有触手。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中。霞浦、福清、长乐、晋江、漳浦和诏安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南部、菲律宾和马尔加什等地。肉可食用。
  (二十三)蛏科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
  俗名蛏仔
  贝壳脆薄,略呈长方形。壳高约为壳长的1/3,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壳顶位于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3。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缘圆。两壳关闭时,前、后端开口。韧带黑褐色,粗短而突出壳面。
  壳表面被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外皮,成体壳顶附近的外皮常被磨损脱落而呈白色,壳后部外皮也常形成皱褶。同心生长线显明,无放射肋。自壳顶至腹缘中部有一条微凹的斜沟。
  壳内面白色,壳顶内下方有一条与壳表面斜沟相对应的突起。铰合部狭小,左壳主齿3个,中主齿大而上端两分叉;右壳主齿两个,前主齿略与壳面垂直,后主齿向后方倾斜。后闭壳肌痕比前闭壳肌痕稍大,均略呈三角形,两者距离约占壳长的2/5~4/9。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大,先端圆,向前延伸,其先端至壳前缘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5。
  足孔周围具有很多触手。出、入水管细长,全长分开,出水管管口周围有短小的触手。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的潮间带中、低潮区和潮下带的泥沙中,穴居深度约15厘米左右。本省沿海进行养殖,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日本,为中日共有种。肉味鲜美,供鲜食,还可加工成蛏罐头、蛏干和蛏油等食品。
  (二十四)海笋科
  马特海笋martesia striata (Linnaeus)
  贝壳近长卵形,高度与宽度略相等,约为壳长的1/2。壳前端膨圆,腹面为石灰质胼胝封闭,仅留一条狭缝和一个很小的足孔。后面两侧很扁。壳表面有一个自壳顶向腹面延伸的浅沟,将壳表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的前半部向内侧弯曲,两壳相接形成贝壳前端的一个平面,前半部的后部突出。前半部的粒状肋细密。后半部较大,生长线平滑,表面覆盖一层黄褐色的外皮,外皮末端常成褶襞。壳内面具有与壳表面相对应的从壳顶至腹缘的一条肋纹,肋纹末端极突出。后闭壳肌痕很大,近卵圆形,前闭壳肌痕很小,不明显。外窦较深而宽,先端近截形。原板较大而坚厚,略呈圆形,前端较大,有的后端具一缺刻。后板细长而薄,从原板后方延伸至贝壳末端。腹板与后板相似,从封闭壳口的石灰质胼胝开始向后延伸至贝壳末端。幼贝短小,高度与宽度约相等,无副壳,仅在背面有一个石灰质薄片。
  本种穿凿木材,对海洋木质建筑和木船、码头、渔具等为害很大。闽南沿海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有发现。
  (二十五)船蛆科
  船蛆teredo (Teredo )navalis Linnaeus
  贝壳小,略近球形,壳长与壳高略相等。前区较小,表面有8~49条刻肋。前中区表面的刻肋4~32条,后中区较宽,表面光滑。后区变化很大。壳内面后区伸入中区部分游离。壳内柱长度约为壳高的1/2,呈片状。铠片桨状,外面膨凸,内面平,从铠片的下半部末端,环生数层互相紧粘的角质膜,而角质的末端两侧延伸成为两角,两角之间为弧口形,弧口的外缘比内缘低,中空成为杯状。铠柄长度约为铠全长的1/2,呈棍棒形。
  本种穴居海洋木材建筑物中,为害很大。本省沿海很多。分布于我国沿海,世界温带、热带海区,以温带数量最多,是船蛆科中为害最严重的种类。
  本科还有:
  裂铠船蛆teredo manni (Wright)
  栉节铠船蛆bankia tenuis Sivickis
  (二十六)鸭嘴蛤科
  渤海鸭嘴蛤laternula (Exolaternula)marilina (Reeve)
  贝壳近长方形,前、后端稍圆,壳长约为壳高的两倍,而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壳前部较高,向后端渐缩短。左、右两壳大小相等,闭合时前、后端开口。壳质脆薄,表面污白色,前、后及腹缘常呈铁锈色。壳表面具有同心生长线,无放射肋。壳顶稍凸出,位于壳背缘的中部,先端向内弯曲。左、右两壳顶密接,各具一条横裂,裂缝的长度约为壳高的2/7~1/3。
  壳内面具有云母片状的白色光泽。铰合部无齿,两壳各自壳顶内侧伸出一个小匙状突起,成为韧带槽,其后端与一条弧形的片状肋板相接。韧带略呈圆柱形。初带槽前面紧接一个“▽”形石灰质片(lithodesma 或Eentodesma)。石灰质片的两角各伸向左、右两壳的顶穴,底部与初带槽中的韧带相连接。石灰质片的宽度约为壳宽的1/4。前闭壳肌痕呈长卵形,后闭壳肌痕为心脏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4/9。外套痕不显明,外套窦宽大,近半圆形。
  足部细小,呈指状,无足丝。外套膜边缘愈合,足孔很小。水管较长,外面被有皱褶的污黄褐色薄膜,水管肌很发达。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泥沙质海底中,穴居深度约6~1O厘米。本省沿海均可采到,数量较多。肉供食用,也可作家禽饲料。
  相近种
  截形鸭嘴蛤l.(E.)truncata (Lamarck)
  鸭嘴蛤l .(laternula)anatine (Linnaeus)
  剖刀鸭嘴蛤l.(L.)boschasina (Reeve)
  五、头足纲
  头足动物全部生活于海洋中,在岛礁周围海区和浅海较多,除了少数种具有外壳外,大部种类的贝壳已退化为内壳(如日本无针乌贼和中国枪乌贼等)或完全消失(如短鳍、长解等)。
  福建沿海约有头足动物4O多种,为本省的重要渔业资源之一,年产量约4万多吨。其中以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产量最多,其干制品销售国内外,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欢迎。
  乌贼的内壳(中药名为“海螵蛸”)和墨汁供药用。一些小型头足类(如枪乌贼和耳乌贼等)为鱼类的饵料。
  (一)柔鱼科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d ficus Steenstrup
  俗名日本鱿、北鱿
  胴部呈长圆锥形,后部尖削,胴长约为胴宽的4~5倍。漏斗陷前部的浅穴有纵褶。鳍长约为胴长的1/3,左、右两鳍相连略横菱形。各腕长度差别不大,一般为3>2>4>1。第3对腕侧扁,外侧中部边膜向外凸出,近三角形。腕吸盘两行,吸盘角质环先端部具有尖齿。雄性右侧第4腕茎化,顶部吸盘特化为两行肉刺和肉片,内侧一行为稍薄的钝头肉片,外侧一行为小肉刺。特化部分约占全腕长度的1/3。触腕穗吸盘4行,中部两行较大,基部、顶部和边缘者小。大吸盘角质环具有相间排列的半月形齿和尖齿,小吸盘角质环先端部分具有尖齿。触腕长度约为胴背长的3/5,触腕柄上部具有两行交错排列稀疏的吸盘。触腕穗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3/5。内壳几丁质,薄而甚狭长,中轴细小,后端呈纵菱形,中空。
  本种生活在大洋、外海和浅海的岛礁周围,常活动于中、上层海域,从表层至水深3Oo 多米均有发现。一般白天栖居较深水区,晚上栖居较浅,常因索饵、交配或受水团影响而进行垂直活动。主要食料有鲭、鳀、鲹、沙丁鱼、灯笼鱼、磷虾、糠虾和拟健将蜮等。在冬季,本省闽江口以北海区可捕获,但数量不多。从堪察加半岛南端至我国香港东南外海和东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湾均有发现,为西太平洋广分布种。本种是世界经济头足类中产量最大的一种,最高年产量曾达7O万吨。肉味鲜美,供食用,或干制为“柔鱼干”。
  (二)枪乌贼科
  火枪乌贼loligo beka Sasaki
  俗名鱿仔
  个体小,胴部略呈圆锥形,后端钝圆,胴背长约为胴宽的4倍。鳍长超过胴背长的1/2,而鳍宽约为鳍长的2/5,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体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卵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色素斑。各腕不等长,一般为3>4>2>1,以第3对腕最长,第1对腕长度约为第3对腕长度的2/3。腕吸盘两行,以第2、第3对腕上的吸盘最大,吸盘角质环有4~5个宽板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从顶端向下约占全腕2/3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尖形突起。触腕细长,约为第一对腕长度的4倍。触腕穗稍宽,末端尖,其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4行,中部两行吸盘较大,顶部、基部和边缘者较小,大、小吸盘角质环均具有尖齿。内壳几丁质,呈披针叶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6,前部狭长,两侧平直而平行,后端钝圆,中轴粗壮,叶脉细密。
  本种生活在沿岸岛礁周围,主要捕食小型虾类等,春季在内湾或河口产卵,每个卵鞘内有25~45个卵子。本省沿海春季常可捕获。分布于全国沿海和日本南部海区。肉供食用,也是鱼类的食料。
  长松乌贼loliero bleekeris Keferstein
  俗名竹枝仔
  胴部细长,呈圆锥形,后部尖削,长度约为宽度的6~7倍。胴部背面前缘中央向前凸出,形成一个舌状突起,腹面前缘中央向后方凹入为半月形。腹面中央有一肉质纵嵴。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褐色色素斑,呈卵圆形或近圆形。鳍长超过胴长的1/2,鳍宽略小于鳍长的1/3,两鳍合并时呈菱形。头部短小,比胴部前端稍狭。泪孔显著,位于眼的前方。漏斗和闭锁器发达。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长短顺序为3>2>4>1。以第3对腕最长,长度小于胴背长的1/3。腕吸盘两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吸盘角质环具有长板齿,齿数在基部吸盘为1O~14个,顶部吸盘较少。雄性左侧第4腕径化,从顶端向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肉质尖形突起。触腕短,长度小于胴背长的1/2,柄部比第一对腕略细。触腕穗短小,约占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大小差别不大,顶部吸盘较小,基部两行,中部4行,顶部为6~8行。吸盘角质环具长板齿9~11个。口膜发达,分7裂,每裂较大,内侧具有两行小吸盘。内壳几丁质,狭长,淡黄褐色,透明,宽度约为长度的1/9,两侧平直而平行,中部扩大,后端尖削。
  本种生活于浅海,每年4~6月,游至沿岸水深15~25米深的岩礁区交配和产卵,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每个卵鞘有3O~5O个卵子,约35~45天孵化,幼体生长很快,半年后即可长到亲体的大小。以端足类、毛虾及小型中、上层鱼类为食料。低气压来临前,群体密集,捕捞较多。每年6~8月,东山等地闽南沿海,常可捕获。分布于我国沿海、千岛群岛、日本群岛和马来群岛等海域。肉供食用,或干制成“鱿鱼干”。
  中国枪乌贼(台湾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Gray
  俗名鱿鱼、本港鱿鱼
  个体较大,最大的胴长可达41O毫米。胴部狭长,末端略尖,长度约为宽度的5~6倍。鳍位于胴部的后半部,长度约为胴长的2/3,宽度大于鳍长的1/4。左、右两鳍在胴部末端相连,侧角稍钝圆,彼此合并略呈菱形。
  头部狭小,背腹扁,宽度比胴部前端稍狭,长度约为宽度的3/4。眼较大,前方有明显的泪孔。嗅觉陷发达,突起呈形,位于眼的后方。漏斗呈短圆锥形,基部宽度约为漏斗全长的3/4。
  腕较短,各对腕的长度不等,长短顺序为3>4>2>1。第三对腕最长,其长度略大于胴背长的1/3。腕吸盘排列为两行,均呈杯状。各腕吸盘的大小稍有差异,以第三对腕中部的吸盘最大。吸盘角质环具尖圆锥形小齿,各腕基部吸盘有小齿11~16个,中部吸盘小齿7~1O个,顶部吸盘小齿最少,仅有4~8个。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顶端约占全腕长度1/3部分吸盘,变为两行尖锥形肉刺,肉刺尖端具有小吸盘。
  触腕细长,长度略小于胴背长或近相等。触腕穗稍宽,近菱形,长度约为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排列为四行,大小不等,中间两行比两侧者大,其中有1O~14个为最大。吸盘角质环具有大、小相间的尖圆锥形小齿25~3O个,顶部吸盘约有大、小齿1O~2O个。
  本种生活时,呈淡肉红色。全体表面散布有细小的暗褐色色素斑点,这种斑点在体背面中央特别浓密。
  内壳薄而透明,几丁质,近披针形,呈淡黄色。背面中央有一粗壮的纵肋,由中央纵肋向两侧发出微小的放射纹。
  本种在我国台湾附近和南海很常见,种群密而产量大,台湾海峡南部最高年产量(1963年)达到2O5O吨。每年春季和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岛屿附近产卵,卵径约5~7毫米,包在一个白色而透明的棒状卵鞘内,每个卵子外面包被有白色胶膜,而每一卵鞘中约包含有12~25个卵粒。许多卵鞘的基部聚合在一起,附着于海底的附着物上,末端游离,在海水中漂动,形似怒放的花朵。
  中国枪乌贼的游泳力较强,常成群洄游,有时冲入鱼群中猎食。一般白昼下沉海底,早晚上升水面附近,凶猛猎食鱼类和虾类等。趋光性强,渔民常用灯光诱捕或钩钓捕获。主要渔场在北部湾(2~3月)、粤东南澳岛外海的南澎列岛附近(5~9月)和闽南(厦门至东山岛附近)外海(6~9月)。旺汛期间,一般天气炎热。
  本种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日本南部海域、越南、菲律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为西太平洋暖水种。
  中国枪乌贼个体较大,胴部肌肉发达。肉供食用,味美鲜嫩。渔民常干制成“鱿鱼干”,是我国名贵的海产珍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颇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欢迎。
  杜氏枪乌贼
  Loligo duvaucelii Orbigng
  俗名锁管
  个体中等大小,胴部呈圆锥形,后端略尖,胴宽约为胴长的1/4。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褐色色素斑,呈卵圆形或近圆形。鳍长约为胴背长的3/5,两鳍合并略呈纵菱形。各腕不等长,一般为3>4>2>1,第一对腕最短,长度约为第3对腕的5/8~2/3。腕吸盘两行,以第2、第3对腕吸盘较大,角质环有6~7个长板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从顶端向基部约占全腕长度的1/4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肉质尖形突起。触腕细长,长度约为胴背长的11/4倍。触腕穗狭长,末端尖细,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4行,中间两行较大,顶部、基部和边缘的吸盘较小,角环具有大小不等的尖齿。内壳几丁质,呈披针叶形,前部狭,两侧平直而平行,中部宽,宽度约为长度的1/6~1/5,后端钝圆,中轴粗壮,叶脉细弱。发光器一对,近卵圆形,位于直肠的两侧。
  本种生活于大陆架内的浅海,主要以糠虾磷虾、介形类和小鱼等为食料。有明显的趋光性,但畏强光。闽南沿海6~9月渔获量较多。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以及菲律滨、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暹罗湾至阿拉伯海、红海和莫桑比克海峡,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种。肉供食用,也可干制为“锁管”。
  剑尖枪乌贼
  Loligo edulis Hoyle
  俗名鱿鱼、透抽
  头部小,长度约为宽度的2/3。胴部细长,前部为圆柱形,后部呈倒圆锥形,长度约为宽度的5倍。雄性胴部腹面中央具一肉质纵脊。鳍长稍大于胴背长的1/2,宽度约为长度的4/5,左、右两鳍合并呈菱形。各腕长度不等,其长短顺序为3>4>2>1。第3对腕长度约为胴背长的1/4~1/3。吸盘两行,大吸盘角质环先端2/3处具有8~1O个正方形齿,基缘有发育不全的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约2O~27对吸盘正常,顶部约1/3~1/2处吸盘特化为两行肉质尖形突起,突起顶端具有小吸盘。触腕较细而短,长度约为胴长的3/5。触腕穗稍扩大,宽度约为长度的1/3,而触腕穗长约占触腕全长的1/4。吸盘4行,角质环周缘具有1O个尖锐的锥形齿,大齿间有2~3个锥形小齿。肉壳几丁质,透明,呈披针叶形。前部狭,两侧平行,中部稍后方最宽,宽度约为长度的1/5。直肠两侧有发光器。体表面呈淡褐黄色,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褐色色素斑点。
  本种生活于大陆架浅海,从2O米至2OO米水域中均有发现。白天栖息在中、下层,晚上活跃于中、上层水域,以捕食鲐、鲹、鲱和沙丁鱼等稚、幼鱼,以及甲壳类为主要食料。一个成熟雌体可产卵鞘5O多个,每个卵鞘中有卵子2OO~4OO个,总产卵量达1~2万个。产卵后,雌体相继死亡。本省北部和南部深水区均有捕获。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南部和菲律宾群岛海域,为西太平洋暖水种。
  本种在枪乌贼科中体型较大,肉嫩味美,其干制品与中国枪乌贼在国际海味市场上均被列为一级品。
  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Lesson
  俗名软匙、鱿母
  胴部背腹稍扁,略呈圆锥形,前半部宽,渐向后方狭小,后端钝。胴背长约为胴宽的2.5~3倍。雄性胴背面两侧各有9~1O个圆斑,中部有灰白色的断续式横纹。雌性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色素圆斑。鳍宽大,宽度约为长度的1/4,两鳍在后端相连。各腕长度差别较大,其长短顺序一般为3>4>2>1。第1对腕短小而尖细,长度约为第3对腕长度的3/5。腕吸盘两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稍大。角质环具2O~3O个尖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顶部约占全腕1/5~1/4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尖锥形肉质突起。触腕的长度与胴背长近相等。触腕穗宽大,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1/3。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两行比边缘吸盘较大,触质环约有2O个尖齿。内壳几丁质,略呈披针叶形,中轴粗状,前部狭,两侧平行,中部宽,后部狭小,叶脉细密。
  本种生活于浅海,每年春季繁殖时,游向近岸水深约5~15米的岛礁周围交配和产卵,每个卵鞘中有3~1O个卵子。一个雌体产卵2OO~3OO个,产卵时水温为15℃~2O℃。本省沿海春、夏季常可捕获。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南部海区、夏威夷群岛、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和红海等。本种个体较大,肉肥厚而味美,供食用,其干制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三)乌贼科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
  俗名墨鱼、乌鱼、针壳墨鱼
  个体大小中等,胴部呈卵圆形,最大的胴背长可达15O~2OO毫米,宽度约大于长度的1/2。鳍位于胴部左右两侧全缘,末端分离。头部短而宽。各腕长短差别不大,其顺序一般为4>1>3>2,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具有不规则而密集或稍愈合的钝形小齿。触腕长度稍大于胴背长。触腕穗呈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大小相近,约有1O行,角质环具有不规则的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约7、8列吸盘正常,但9~15列吸盘突然变小,再向上的吸盘又正常。体呈黄褐色,背面紫褐色色素斑点很密,雄体背面具有波状条纹。内壳呈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稍凸,具有坚硬的石灰质粒状突起,腹面中央有一条纵沟,横纹面略呈菱形,内壳后端中央有一锥形骨针。
  本种生活于浅海,春夏间从越冬深水区游向近岸浅水区产卵。本种在福建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区、日本、朝鲜和我国沿海。肉厚味美,可以干制为“墨鱼干”,远销东南亚。内壳供中药用,称为“海螵蛸”。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 Ehrenberg
  俗名花旗、花枝
  个体较大,重达3~4公斤。头部短而宽。胴部呈卵圆形,宽度约为胴背长的1/2。最大的胴背长达3Oo 毫米以上。鳍宽大,最大宽度约为胴宽的1/4。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长度顺序为4>3>2>1。吸盘4行,基部吸盘角质环光滑无齿,顶部吸盘角质环具有密集的钝形小齿。触腕的长度约为胴背长的1.5倍,穗宽大,呈肾形,长度约占全腕长的1/5,吸盘5或6行,大小差别很大,其中3或4个特别大,其角持环光滑无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7、8列吸盘正常,但9~1o 列吸盘骤然变小,排列稀疏,再向上的吸盘正常。体背面具有许多褐黄色波状斑纹,形似虎斑。内壳呈长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背面具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腹面的横纹面略呈“∧”字形。内壳后端有一粗壮的骨针。
  本种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性较强,每年4~5月,从越冬深水区集群游向近岸浅水区交配、产卵,卵子较大,呈葡萄状。本种在福建沿海有发现,闽南沿海个体较大。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以及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和印度洋。肉嫩味美,经济价值较大,为捕捞的重要种类。
  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 Gray
  俗名花旗
  胴部近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2。鳍宽大,位于胴部两侧全缘,末端分离。各腕长度顺序一般为4>1>3>2或4>3>2>1。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自基部向上约7~1O列吸盘缩小,其余正常。触腕较长,超过头长和胴长的长度。触腕穗呈刀形,约占全触腕长的1/5。吸盘大小相近,约6~8行,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顶部吸盘角质环有尖锥形小齿。生活时,体背面呈黄褐色,胴背有眼状白斑,其间有许多较细的横纹。内壳呈长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横纹面稍短,后端骨针粗壮。
  本种生活于水深1OO米左右的陆架区,暖水性较强,每年春季集群游向近海交配和产卵。春、夏季节,本省沿海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舟山群岛以南近海、日本群岛南部、马来群岛和印度东海岸等。本种经济价值较大,最大个体重达4公斤,肉嫩味美,晒干后称为“墨鱼干”。
  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 Sasaki
  俗名臭屁股、墨鱼
  体型中等,胴长最大可达16厘米,胴部卵圆形,后端有一个明显的腺质孔,常流出红褐色的浓汁。鳍位于胴部两侧全缘,末端分离。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顺序一般为4>1>3>2,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具有尖锥形小齿,触腕长度稍大于胴长或相近,触腕穗稍狭小,吸盘很小而密集,大小相近,约18~2O行,其角质环具有方圆形小齿。
  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缩小,中部和顶部吸盘正常。内壳呈长椭圆形,腹面中部凸,横纹面的生长纹呈波浪形。角质缘发达,后端形成一个半圆形的角质板,无骨针。
  生活时,胴部背面有明显的白色斑点,雄性白斑比雌性者大。
  每年4~6月由越冬的深水海区回游至沿岸浅水区产卵。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域、日本、朝鲜和我国的南、北沿海,是我国沿海种群最密、产量最大的一种乌贼。本省以闽东沿海产量最多。
  肉味鲜美,供食用,也可晒干,称为“墨鱼干”。内壳(又称海螵蛸)、肉、墨囊等还可供药用。
  (四)耳乌贼科
  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 berry Sasaki
  俗名双耳墨
  胴部呈圆袋形,宽度约为长度的7/1O~5/6。头部短,与胴背相连。鳍小,近圆形,其长度约为胴长的1/2~2/5,位于胴部中段的两侧,形如两耳。各腕长度相近,顺序一般为3>2>1>4或3>2>4>1。吸盘4行,雄性第2、4对腕两侧吸盘较大,雌性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吸盘角质环无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比右侧第1腕粗短,基部吸盘正常,顶端约2/3部分特化为2~4行的膨大突起,突起顶端具有小吸盘。触腕细长,穗短,约占全触腕长的1/5,吸盘很小,大小相近,排列细密,呈细绒状。体表面具有许多紫褐色斑点,背面比腹面浓密。内壳退化。
  本种为底栖性种,春、夏间交配和产卵,卵近球形。本种在福建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斯里兰卡和安达曼群岛等地。肉供食用,也是鱼类的主要食料。
  (五)〓(蛸)科
  短章(蛸)octopus ocellatus Gray
  俗名短脚〓、短爪〓
  胴部呈卵圆形或球形,背面粒状突起密集。在背部两眼之间的表皮上,具有浅灰色的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在每眼的前方,第2至第4对腕的区域内,有一个椭圆形的金色圈。
  漏斗为圆锥形,漏斗器明显,呈“W”形,腕短,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顺序一般为4>3>2>1,吸盘两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端器很小,呈圆锥形,约占全腕长度的1/17~1/12,有纵沟,腕侧膜发达,形成输精沟,内壳退化。生活时,体背面呈褐黄色,腹面为淡黄色。
  本种为沿岸底栖种类,以腕吸盘吸着岩礁或其他物体上爬行。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域、日本、朝鲜、我国南、北沿海,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本省沿海常可捕获。
  肉嫩味美,供食用,还可治疗风湿关节痛等。
  长章(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
  俗名石拒、章拒、长爪章腼部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两眼前方无金色圆圈。漏斗器呈“1/17”形。腕较长,各腕长度差别较大,其顺序为1>2>3>4,以第1对腕最长,第4对腕最短,约为第1对腕长度的3/7~1/2,吸盘两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其长度约为左侧第3腕的1/2。端器较大而明显,约占全腕长度的1/6~1/5,由两侧表皮内向卷曲,形成一个长方形或匙形深槽,槽侧具有1O多条小横沟,腕侧膜很发达,形成输精沟,生活时,体背面呈肉红色,腹面为淡黄色或乳白色。
  本种为沿岸底栖种类,腕长而有力,常挖穴栖居。冬季在浅海泥沙中栖息,春季渐向潮间带低潮区移动,夏秋季节,可达中潮区,秋末水温下降,又回到浅海潜伏越冬。分布于日本群岛和我国南、北沿海。本省沿海常可捕获。肉供鲜食和药用,晒干称为“〓干”。
  真蛸octopus vulgaris Lamarck
  俗名章鱼、母猪章
  胴部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全体长可达81O毫米,胴长约占全体长的1/4。背面具有稀疏的疣状突起。头部短小。宽度约为胴宽的2/3。眼小,两眼之间无斑块,在左、右眼前方也无金色圈。漏斗呈圆锥形,漏斗器为
  “W形”。各腕较长,末端尖细。长度差别不大,侧腕较长,腹腕最短,各腕大小顺序一般为2>3>1>4,腕吸盘2行,内壳退化。
  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端器很小,稍呈尖锥形,约为全腕长的1/3O~1/22。腕侧膜发达,形成输精沟。生活时体背面呈蓝色或淡蓝色,腹面为灰白色,胴部背显著的灰白色斑点。
  栖息在浅海沙泥海底间或洞穴中,昼伏夜出。本种是世界底栖种类。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俄罗斯远东海岸、日本沿海、朝鲜、中印半岛、马来西亚、印度、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地。本省沿海常可捕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