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学昆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65
颗粒名称: 四、医学昆虫
分类号: Q969
页数: 5
页码: 644-647
摘要: 本文内容介绍了医学昆虫及其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医学昆虫有蚊、蝇、蠓、虻、蚤、虱、蚋、螨等类群。其中,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是传播疾病的蚊种。家蝇是最常见的蝇类,与人的关系密切,其食性广泛,以带甜味及腐败物质为食。家蝇在居室和厨房活动,可能通过吐唾液、拉大便等行为传播疾病。
关键词: 福建省 昆虫 医学昆虫

内容

医学昆虫一般指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如骚扰叮咬和间接危害即传播疾病的昆虫,主要医学昆虫有蚊、蝇、蠓、虻、蚤、虱、蚋、螨等类群并一些螨类。
  (一)蚊科culicidae
  蚊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蛹四期。成蚊有一针状口器,内含2对刀状的上、下颚,其上具锯齿以利于刺破宿主皮肤。雌蚊需经吸血方能产卵,雄蚊不吸血,仅以花汁或露水为食。雌蚊产卵于水中,经幼虫、蛹至成虫约需1~2个星期时间。全世界有蚊类3000种,我国有350余种,福建已知101种,在我国传播疾病的蚊种主要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
  体棕灰色,翅有白斑,触须具四个白环,足基节有鳞片簇,腹侧膜具“T”形斑。停息时腹部上翘,卵的船面宽,故称宽卵型中华按蚊,完成一世代发育时间约需2星期。在北方以成蚊越冬,在本省几无停育越冬,5~6月为高峰,偏嗜牛、猪血兼吸人血,野栖型,即天亮前飞离吸血场所躲藏于草丛等避光处,卵以单个似小船样浮于水面上。幼虫主要孳生于稻田、灌溉沟、池塘等处,对各类杀虫剂有较高抗性,因此化学灭蚊效果不理想,如结合农业对水稻烘田可降低其种群密度。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广布全国各地。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Xu et Feng
  嗜人按蚊是中华按蚊的近缘种,形态上很近似,但是足基节没有鳞片簇、腹侧膜无“T”形斑,卵的船面窄,故称窄卵型中华按蚊,是我国也是本省疟疾和马来丝虫病最重要媒介。
  分布于我国北纬34度以南丘陵地带。在本省主要发现于南平和三明地区。成蚊4月开始吸血活动,6~9月为高峰期,一般以卵和幼虫越冬,午夜前后为吸血活动高峰,是典型家栖型。吸血后停息于卧室阴暗处,幼虫主要孳生于水质清洁的稻田,对杀虫剂敏感,用溴氢菊脂浸泡蚊帐一年内对该蚊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Theobald
  体型小,足无明显白环。9~10月为高峰期,对人、畜血同样嗜好,夜间2~3时是活动高峰。幼虫主要孳生于山麓间的泉水坑、溪沟缓流处,是闽南一些采石场、林果场疟疾暴发流行的重要传播媒介。由于成蚊偏野栖,幼虫孳生环境复杂,主要防制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如正确使用蚊帐、涂抹驱避剂等方法以减少叮咬。
  微小按蚊是我国的海南、云南、两广、贵州及本省闽南疟疾主要媒介。
  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tatus Say
  体淡灰色,除腹部外,没有其他饰斑,停息时平伏于平面。成蚊产下卵块似竹筏状浮于水面上,幼虫孳生于受污染较严重的臭水沟、污水池,是城镇和村落的主要蚊种。在本省几乎全年都有吸血活动,主吸人血,是城镇侵扰人体、危害最严重的蚊虫,主要防制措施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疏通地下污水沟,清除地面积水,破坏其孳生环境。
  主要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南及东南亚,与分布于北方的淡色库蚊同属尖音库蚊的地理亚种,是我国斑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三带喙库蚊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
  体型比致倦库蚊小,口喙和足有白环而可区别。成蚊主吸牛、猪血兼吸人血,在福建几无停育越冬,5~6月是高峰期,稻田是其孳生的大本营,如采用间隔灌溉或稻田养鱼,可有效影响其世代繁殖降低密度。
  广泛分布于北自俄罗斯、南至东南亚、东自日本、西至非洲埃塞比亚的蚊种,是乙脑的主要媒介,也是农村刺扰人体的主要蚊种。
  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 Skuse
  体黑色,盾板有一条白色纵条,全身有许多白斑,俗称花斑蚊。喜吸人血,叮咬时先把具有抗凝血作用的唾液注入人体皮内,其唾液内含异性蛋白致使叮咬部位出现过敏性骚痒。白纹伊蚊于白天吸血尤以下午最活跃。竹筒、缸、罐、旧轮胎乃至庭院花盆等小型积水是其主要孳生地,因此多雨的春夏是白纹伊蚊最猖獗的时节。根据其孳生习性,经常清除庭院周围闲置容器积水,包括采用“十”字形剖开竹筒排干积水等措施可控制其孳生。
  广布于全省城镇农村。本种是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二)蝇类flies
  蝇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知1300余种,而与医学有重要关系的蝇是有瓣蝇类中的蝇科、花蝇科、丽蝇科、麻蝇科等,其中蝇科的家蝇和丽蝇科的大头金蝇与人的关系最密切。
  家蝇
  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体长5~8毫米,灰黑色,胸背具四条黑色纵条,第四纵脉呈角形弯曲。家蝇多数在猪、鸡粪及有机腐烂物质中产卵,夏季繁殖最盛。食性广泛,主要以带甜味及腐败物质为食。取食时先吐出唾液溶解食物再吸吮,并有边吸食边拉大便的习惯。家蝇喜欢在居室和厨房活动,通过吐唾液、拉大便和众多体毛携带病菌污染食物、餐具,主要传播伤寒、菌痢、霍乱、阿米巴原虫等传染病。最根本的防制措施是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除垃圾,结合农家肥综合利用,把鸡、猪等畜粪收集堆积在一起,通过发酵的热力杀死蝇卵、蛆。
  遍布全国,南方尤甚。
  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 Fabricius
  体长8~11毫米,带有亮绿色金属光泽,面及颊橙黄色,复眼鲜红色,特别引人注目,广布于我国南北,是夏秋主要蝇种。主要孳生于厕所,成蝇对甜食及腐肉特别偏好,常成群聚集于人粪、水果、蜜饯上。主要以机械性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及寄生虫等肠道传染病。据各地调查,大头金蝇的季节消长常与当地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相吻合,如果一个地方大头金蝇特多,说明当地人粪处理有问题,因此,主要防制措施是建造无害厕所,推广沼气化,使人粪得到充分发酵而不利于幼虫孳生。
  (三)蠓科ceratopogonidae
  蠓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全世界已知吸血蠓类2000余种,我国接近300种,福建已知52种,但大多数种类吸动物血,而与人关系密切的只有台湾蠛蠓。
  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
  别名小黑虫、小咬子
  体长1.2~1.4毫米。在闽南地区,全年均有吸血活动,7月份为高峰。台湾蠛蠓属日间活动型,尤以12~15时吸血活动最频繁,在树荫下或燥热阴天活动最剧。幼虫主要孳生于有遮荫的潮湿而多腐植物的土壤中,常施农家肥的香蕉园或菜地最多。福建和广东相继从蠓体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台湾蠛蠓虽小,但在夏季成群对人体侵扰叮咬,其骚痒常令人难以忍耐。最简便的防制方法是用肥皂或5%~10%碱水擦拭叮咬部位可止痒,用清凉油涂抹也有一定的止痒作用,用防蚊油涂抹裸露部位可防叮咬。
  (四)虻科tabanidae
  虻是一类较大型吸血昆虫,体长5~30毫米不等。因主要叮吸牛,俗称牛虻、牛蜂。在非洲,某些斑虻传播罗阿丝虫病,据估计患者达100万例。近年来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发现部分罗阿微丝虫病例。在我国北方,虻类传播马传贫血病和锥虫病等使大批马、胳驼死亡,致使一些牧场关闭。虻类个体大,吸血强烈,在闽北,一天一头耕牛可受1000多只牛虻攻击,因此,吸血虻类是畜牧业的一大害虫。
  四列斑虻(范氏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 Krober
  体长8~10毫米,翅上有一暗色横带斑,腹背板具四条黑色纵条。广布于我国南北山区和平原,在华南地区5~11月均有吸血活动,5~6月为高峰,夏季傍晚或阴天活动最频繁。在南方常刺叮人,闽南、海南橡胶园作业时受叮咬最盛,剧痛无比,且伤口留下出血点数日不愈,是否有传病作用尚不清楚。因虻类飞翔能力强,孳生环境复杂,目前仍无有效防制措施,但四列斑虻个体小,野外作业时穿工作服可免遭叮咬。
  (五)蚤科pulicidae
  蚤类为小型昆虫,无翅,虫体两侧扁,足长而粗壮,善于跳跃,俗称跳蚤。跳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全世界蚤类有2500种,我国已知10科519种,其中在医学上最重要有人蚤、印鼠客蚤、犬栉蚤,具带病蚤、长须山蚤等。
  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
  主要特征是眼大、圆而色深。人是其主要吸血对象,其次是家畜和多种家栖鼠类。幼虫主要孳生于人的住房和家畜栖息场所的窝棚垫物,特别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雌蚤一生可产卵540个。人蚤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和寿命,不吸血者能活125天,吸血者可活513天。人蚤具有比其他蚤类更强的跳跃能力,跳高可达70厘米,跳远31厘米。人蚤广布于全世界,在我国南方,1~2月为活动高峰期。人蚤对宿主很敏感,一旦有人进入孳生地,便会很快跳到身上吸血。人蚤是鼠疫传播媒介,尤其在发病区,从病人传给健康人,危害尤为严重。主要防制措施是消灭老鼠和保持居住环境包括家畜舍的清洁卫生。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
  印鼠客蚤几遍全世界。主要寄生家栖鼠类的黄胸鼠、黑家鼠和褐家鼠,但在无正常宿主如发生鼠疫流行大批家鼠死亡后,极易转而吸人血。成蚤在充分吸血的条件下可产卵350个,寿命达376日。在福州,6~8月为高峰。印鼠客蚤是全世界早已知名的数一数二的鼠疫传播媒介,其传播途径是通过吸血,在鼠与鼠、鼠与人、人与人、人与鼠之间传播病菌。印鼠客蚤同时又是斑疹伤寒的媒介,其传播方式是因人打碎跳蚤后,其碎体污染人体伤口或粘膜所致。根本的防制措施是消灭老鼠。
  (六)虱科pedieulidae和阴虱科pthuridae
  都属于虱目吸虱亚目,是小型的体外寄生虫。刺吸式口器。
  人風pediculus humanus L.
  人虱由于在人体上的寄生位置不同,可分为两个亚种:寄生于内衣或汗衣内面的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humanus l .和寄生于头上的人头虱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 de Geer 。
  人体虱体相对较大,颜色较浅,早2.4~3.6毫米, 2.3~3.0毫米,卵粘附体毛或内衣内面衣缝。
  人头虱体较小,颜色较深,♀2.4~3.3毫米,♂2.1~2.6毫米,卵粘于头或额部毛发上。
  人虱除吸人血骚扰外,还传染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但人头虱未证明有传染疾病的作用。注意卫生,换洗衣被,勤洗头发,可以防止传播、感染。
  耻阴虱pthirus pubis (L.)
  足位于体侧,整体宽大于长,似蟹。寄生于人的阴毛上。如若感染严重时,也可寄生于其它部位的体毛上,如幼儿睫毛上。也可由于共同卧具及肉体接触传染,定为性病之列,但未证明其传染疾病。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