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林害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62
颗粒名称: 一、农林害虫
分类号: Q969
页数: 34
页码: 604-6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水稻害虫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经济危害。其中重点介绍了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野螟和粘虫四种主要害虫。这些害虫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对水稻造成危害,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文章还提到了各种害虫的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最后,文章强调了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并呼吁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水稻的生产安全。
关键词: 福建省 昆虫 农林害虫

内容

(一)水稻害虫
  水稻从播种出苗至成熟,常遭受各种害虫的危害,已知害虫有380多种,能造成灾害与经济损失的主要有10余种。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别名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白漂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雌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3~28毫米,全身黄白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撮黄褐色绒毛。雄蛾体长8~9毫米,翅展18~22毫米。前翅灰褐色,中央有一小黑点,外缘有7~9个小黑点,翅顶至后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本省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稻根中越冬。早春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越冬幼虫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单食性,专食水稻。初孵幼虫(蚁螟)钻入稻基为害,造成枯心苗、死孕穗和白穗。以第二代6月间(早稻)和第四代9月间(晚稻)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水稻大量白穗,影响产量。成虫趋光性强。水稻生长浓绿茂密的稻田,常吸引雌蛾产卵,该类型稻田发生量大,危害重。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有利蚁螟钻蛀为害;圆秆拔节和抽穗乳熟期可避过螟害。
  分布于全省。国内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以南,如江苏、浙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湖南、陕西、安徽、河南,最北见于山东莱阳、烟台。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别名钻心虫、蛀心虫、蛀杆虫、旋心虫、割根虫、截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全身黄白色。前翅近长方形,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前翅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点,中央有一小黑斑,下方有三个小黑斑。本省一年发生3~4代。食性杂,寄生除水稻外,尚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及蚕豆等。以幼虫在寄生茎秆中越冬。越冬幼虫抗逆力强。蚁螟先蛀害水稻叶鞘,形成枯鞘,幼虫2龄之后蛀入稻茎取食形成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叶色浓绿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为害。因寄主杂,故发生期不正常,造成世代重叠。温度超过30℃以上的夏季高温干旱天气,对其发育不利。一年早稻受害重,晚稻受害轻。
  分布于全省。主要发生于丘陵山区稻田。国内北达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于台湾,西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但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
  稻纵卷叶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别名稻纵卷叶螟、刮青虫、白叶虫、包叶虫、小苞虫等
  鳞翅目leoidootera螟蛾科pycralidae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6~18毫米。体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前翅内、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横线两条,内横线短。雄蛾体略小,前翅前缘中横线前端有一微凹的黑色毛簇,前足胫节基部膨大,有褐色丛毛。本省一年发生6~7代。幼虫为害嫩叶或剑叶,吐丝纵卷稻叶成苞,在苞内取食叶肉呈透明白斑,抽穗期剑叶受害,直接影响产量。一年中以第2代6月间连作早稻孕穗抽穗期,第4代8月间连作晚稻分蘖期,山区第3代9月间单早抽穗期和单晚分蘖期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气温22℃~28℃、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其卵巢发育。产卵量大,卵孵化率高,高温干旱对其发生不利。该虫具长距离迁飞特性,闽南冬暖年份有少量幼虫和蛹越冬。本省虫源为本地与外来兼具。卵期寄生性天敌赤眼蜂寄生率高,自然控制作用显著。
  分布于全省、全国各稻区。
  粘虫pseudaLetia 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别名剃枝虫、行军虫、花条虫、五彩虫、夜盗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40~45毫米,淡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中室外端有二圆形淡黄斑,外方圆斑下方有小白点一个,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前翅黑纹一条由翅尖向后缘斜伸,外缘有7个小黑点。食性杂,为害水稻叶片,严重时被大部吃光;抽穗成熟期咬断小穗梗,可致减产或无收。本省一年发生6~7代,间歇猖獗成灾。一年中,以第5代(闽南为第6代,在10~11月间)为大发生世代,为害晚稻抽穗结实期最为严重。第2代(6~7月间)在早稻后期,有些年份剪穗为害亦相当严重。冬季无滞育越冬,第6代(闽南为第7代,于1~4月)大发生年份为害小麦也很严重。粘虫发生分布不均衡,凡稻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倒伏或被大水淹没的稻田,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粘虫蛾具远距离迁飞特性,本省第5~6代大发生世代的虫源,除本地虫源外,与外来虫源也有关。
  分布于全省、全国稻、麦、杂粮区。
  相近种
  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 Moore。害稻。
  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i)。害稻。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mens (Stol)
  别名稻虱
  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
  长翅成虫体长(连翅)3.6~4.8毫米,短翅成虫体长2.6~3.2毫米。褐色或黑褐色,具油状光泽有翅斑。本省一年发生6~9代,世代重叠。嗜食水稻,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株基部,用针状口器吮吸汁液。雌虫产卵时划破茎秆和稻叶,造成机械伤。发生严重时,稻丛基部发黑,烂藁枯死、倒伏。俗称“穿顶”,抽穗乳熟期受害,颗粒无收。且能传播草丛矮缩病。褐飞虱具长距离迁飞特性,在冬季有再生稻、落谷苗或冬稻生长区,方可存活越冬,越冬北限约在北纬23~26度。福建南部有越冬虫源,中国广大稻区的虫源主要从南方迁飞而来。本省在晚稻中、后期(9~10月间)发生最为严重,影响产量,是水稻最重要害虫之一。
  分布于全省。淮河以南各省发生较为普遍。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别名稻虱
  同翅目homopter飞虱科delphacidae
  长翅成虫体长(连翅)3.8~4.5毫米;短翅成虫体长2.5~3.5毫米,具翅斑。头顶突出。雌体灰黄色,雄体黑褐色,中胸背板中部黄白色,两侧黑褐色。本省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具长距离迁飞的特性。为害水稻的习性与稻褐飞虱相似,但寄生范围比稻褐飞虱广,还能食害其他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耐寒性比稻褐飞虱强,本省可产卵在再生稻稻茎组织中越冬。其越冬北限约在北纬26度左右。一年中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早稻抽穗结实期和晚秧田)虫量最大,为害最重;一般晚稻发生为害较轻。近年来,因白背飞虱对晚稻为害的持续期较长,虫量较大,故危害性不亚于稻褐飞虱。
  分布于全省。国内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普遍。黑龙江、新疆西部、西藏高原等地区均有分布。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其中,卵期天敌为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成虫、若虫期天敌有蜘蛛、尖钩宽黾蝽和隐翅虫等,对其种群数量有显著的自然抑制作用。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别名黑尾浮尘子、蠓虫、蚰虫等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
  成虫体长4.5~6毫米(连翅),黄绿色,头冠两复眼间有一黑色横带。雄虫体略小,翅末三分之一处为黑色。寄主植物除水稻外,尚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本省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以若虫和少数成虫在禾本科作物地和田边杂草越冬。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刺吸汁液,影响稻株正常生长,严重者稻茎基部变黑,后期烂秆倒伏。抽穗期取食穗部,形成半枯穗或白穗。同时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蒌病。一年中,以第3~4代(于7~8月)早稻后期、晚秧田和晚稻前期大量为害。高温干旱有利其生长发育;茂密、郁闭的稻田发生量大;单、双季稻混栽区,桥梁田多,能获得充足优质的食料,为害严重。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赤眼蜂、头蝇、蜘蛛、白僵菌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分布于全省。以及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
  白翅叶蝉thaia rubieinosa (Kuoh)
  别名白翅浮尘子、火蠓虫、白蠓虫子等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
  成虫体长3.5毫米,头、胸橙黄色。前翅膜质半透明,被有白色蜡质物。本省一年发生4代。冬季以成虫在麦田、秋植蔗田、紫云英田和禾本科杂草等处越冬。寄主植物同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在稻叶上刺吸汁液,致使叶片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条斑,叶绿素被破坏,严重者叶片枯干,苗期则整丛枯死,抽穗期剑叶受害,造成谷粒不饱满。冬春为害小麦,麦叶白斑累累。一年中,在6月为害连作早稻孕穗抽穗期,单早后期较为严重;其次在9月间连作晚稻,尤其是倒种春孕穗抽穗期发生也很严重。温度20℃~25℃,相对湿度85%~90%,对其生长繁衍有利;5、6月份雨水多,8、9月份有一定降雨量是其当年大发生的预兆。
  分布于全省及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区)。
  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Bagnall)
  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
  成虫体长1~1.3毫米,黑褐色。翅淡褐色狭长,周缘有长缨毛。本省一年发生15代左右。冬季成虫和若虫在田边游草等禾本科杂草或麦苗上越冬,无明显滞育,冬暖仍可继续取食。主要为害水稻,也害麦、玉米、稗草、游草等禾本科植物,游草是其周年生活繁衍的寄主。成虫、若虫刺吸汁液,破坏叶绿素,致先在叶尖出现微细白色斑点,叶尖两边向内卷折萎枯,然后扩展折卷范围,重者叶片大部枯黄。有趋嫩绿习性。一年中,4~5月早稻分蘖期和5~6月晚秧期发生为害最严重;分蘖期受害重者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圈枯死;晚秧受害重者状如火烧,圆秆拔节期之后为害轻。适温高湿有利发生,高温干旱对其发育繁衍不利。
  分布于全省、全国稻区。
  稻癭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
  别名亚洲稻瘿蚊、标葱、稻出葱、豪猪箭
  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dae
  成虫体长3.5~4.5毫米,雄体长3毫米左右。雌体橙红色,密布细毛。中胸发达,小盾片突起,状如驼峰。前翅翅脉稀少,后翅退化成平均棒。雄淡黄红色。幼虫为害水稻分蘖期,初孵幼虫侵入心叶吸食生长点汁液,使生长点不能发育,叶鞘愈合成管状物伸长,形如葱管,称“稻出葱”。本省一年发生7~8代,以7~9月发生量最多,为害中稻、连作晚稻、晚秧田较为严重。冬季以幼虫在田边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中越冬。稻瘿蚊的发生并非年年严重,5~8月间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其为害程度。多雨、高湿有利其存活,虫害重;春夏干旱之年虫害轻。水稻分蘖期受害最重,其他时期受害轻,抽穗期就不再为害。
  分布于闽南、闽西、闽中山区、半山区稻田。国内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 (Kuwayama)
  别名背屎虫、拖屎虫、猪屎虫、豆豉子、秧虫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体长4~4.5毫米。头部黑色。翅鞘青蓝色,有光泽,其上有10条纵行刻点。本省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潜伏于山边大禾本科杂草的叶鞘或切口内越夏、越秋和越冬。翌年四月间越冬成虫迁入早稻秧田取食,5月间幼虫盛发,严重为害早稻本田分蘖期。成虫和幼虫取食稻叶上表皮和叶肉,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六月间新成虫出现,由于天气炎热,不适成虫生活,而飞离稻田到山边适当场所潜伏起来,不再在稻田为害。成虫和幼虫喜高湿环境,适羁范围为18℃~22℃:,高温干旱对其生活不利,四、五月阴雨连绵,有利此虫大发生。
  分布于全省山区、半山区稻田。国内有二个相互隔离的分布区,一为东北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二为南方稻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区)。
  (二)甘薯害虫
  甘薯是本省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春薯、秋薯和冬薯,整年田间甘薯生长不断,害虫极易发生,影响甘薯的生产。甘薯害虫种类繁多,初步估计在100种以上;其中一些害虫某些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亦颇严重。
  甘薯小象虫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别名甘薯象甲、甘薯象鼻心虫、臭心虫、臭洞虫、甘薯蛀心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5~8毫米,体形细长如蚁。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桔红色外,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头部细长延伸,状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于末端。福建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幼虫、蛹各虫态在臭薯、藤头(薯茎基部)内越冬,成虫还会分散在甘薯迹地的杂草、石隙、土缝、田间残藤枯叶下过冬。成虫取食外露薯块,咬成许多小孔,并产卵孔中,还可取食幼芽、嫩叶、嫩茎和薯蔓的表皮。幼虫蛀食薯块内部成弯曲隧道,充满虫粪,伤口诱致病菌侵入,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饲用。一年中,以7~10月是为害最严重。
  分布于全省甘薯产区及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
  甘薯大象虫aLcidodes xvaltoni (Boheman)
  别名甘薯长足象、薯猴、薯耙、薯啄、铁马、藤龟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连喙)11.9~14.1毫米,长卵形,黑色或黑褐色,体表长有灰褐色、灰色、土黄色或红棕色的鳞毛。每鞘翅上有纵隆线11条,纵沟10条,纵沟内刻点明显。福建北部一年发生1~2代,南部一年发生2~3代。6月间是主要为害时期。成虫在山地常躲到岩石或土壤裂缝或树皮间隙,或藤本植物的茎叶荫蔽处及越冬薯虫瘿内(少数老龄幼虫)越冬。成虫咬食甘薯嫩茎和叶柄成纵沟,常致折断枯死,幼虫蛀入薯茎蛀食,并不时用口器撕下茎内组织,茎部组织受破坏刺激、膨大形成表面较光滑虫瘿,造成翻蔓或大风易折断,全株枯死。
  分布于福建沿海莆田、泉州、漳州、宁德等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甘薯叶甲丽鞘亚种CoLasposoma dauricum auripenne Motsch.
  别名甘薯猿叶虫、甘薯金花虫、甘薯华叶虫、甘薯蓝黑叶甲等,亦称甘薯叶甲
  鞘翅目Coleoptera肖叶甲科Eumolpidae
  成虫体长约6毫米,短椭圆形,具金属光泽。鞘翅紫铜色带蓝色三角形斑,肩胛后方皱褶较粗而隆起,且范围大。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下越冬,在薯块中曾发现越冬幼虫,也有少数成虫在岩缝、石隙及枯枝落叶下越冬。成虫是甘薯苗期的重要害虫,喜食薯苗顶端嫩叶,受害严重时薯蔓顶端折断,薯苗枯死。成虫产卵于甘薯根、土缝、土表、落叶或外露薯块上。幼虫孵化后潜入土中啃食薯块表皮成不规则凹陷,或蛀食薯块内部成弯曲隧道,影响品质,不耐贮存。
  分布于本省广大甘薯产区,以及广东、广西、台湾、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区)。
  甘薯台龟甲Tainuania circumdata (Herbst)(=Cassida circumdata Herbst)
  别名甘薯小龟甲、甘薯青绿龟甲、小绿龟甲、龟形金花虫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体长4~5毫米,扁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胸背板及鞘翅周缘无色透明具网状纹;鞘翅密布小刻点和网状纹,中央有黑色(或褐黄色)“Y”形纹;余金绿色,有金属光泽。一年发生6代,以成虫在田边杂草、枯叶、石隙或土缝中越冬。成虫和幼虫取食甘薯叶片成穿孔或缺刻,严重时食尽全叶,造成缺苗减产。一年中,以6~8月为害最严重。老熟幼虫以胶质将尾部粘附在叶背化蛹。
  分布于福建甘薯产区,以及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区)。
  甘薯蠹野螟Omphisa anastomosalis Guenee
  异名Omphisa illisaLis Walker
  别名甘薯茎螟、藤头虫、蛀藤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3~16毫米,翅展34~40毫米。前翅淡黄色,翅基褐色,中部有不规则褐色斑纹,近外缘有二条波状横纹。后翅淡黄色,也有褐色横纹。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茎中或薯块内越冬。幼虫在薯茎(多在藤头)内钻蛀为害,茎部组织受破坏刺激,逐渐膨大成外形多纵行隆起的虫瘿(与甘薯大象虫蛀害的虫瘿外形光滑相区别),虫瘿上部薯蔓易折断,而使薯株干枯。幼虫咬碎茎内组织,混杂着汁液和虫粪,吐丝连接成串,推出孔夕卜,此为大田检查虫害重要特征。幼虫天敌有多种步甲,蛹的天敌有多种姬蜂、红蚂蚁等。
  分布于福建的福清、莆田、仙游、南安、惠安、晋江、厦门、同安、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甘薯阳麦蛾Helcystogromma triannulella (Herrich -Schaffer)
  异名Brachmia macroscoapa Meyrick
  B .triannulella Herrich —Schaffer
  别名甘薯麦蛾、甘薯卷叶虫、甘薯小蛾、甘薯结叶虫、甘薯包叶虫
  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brachmidae
  成虫体长约6毫米,翅展约15毫米。前翅狭长,暗褐色或镑褐色,中部有二黑褐色圆形小点,其周缘均为灰白色;外缘有一列黑点。后翅宽浅灰色,缘毛甚长。一年发生8~9代,世代重叠。以蛹和成虫在残株落叶下越冬。幼虫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状似薄膜,再转叶为害,一头幼虫可为害十数片薯叶,也能加害嫩茎和嫩梢,严重者叶受害率曾达70%~90%,影响产量,是南方各省甘薯产区食叶的重要害虫。一年中,7~9月发生多、为害重。
  分布于本省甘薯产区。国内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异名Prodenia litura (Fabr.)
  别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虫、莲纹夜盗虫、椰菜虫、露水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21毫米,翅展37~42毫米。前翅黄褐色,有复杂的黑褐色斑纹。后翅白色有紫色反光、缘毛白色。一年发生6~9代。以蛹和幼虫在土下越冬,无滞育现象。食性杂,寄主极为广泛,幼虫食叶成缺刻,也为害花及果实,大发生时常将全田作物吃成光秆,并能转移为害,造成严重减产。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成虫趋化性强,喜食糖、醋及发酵物。是一种喜温性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适温为28℃~30℃,在33℃~40℃高温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年中,以7~9月高温季节为大发生时期,为害最重。全省、全国普遍发生。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
  别名甘薯叶天蛾、甘薯天蛾、虾壳天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天蛾科Sphingidae
  成虫体长43~52毫米,翅展100~120毫米。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条暗灰色宽纵纹,各节两旁顺次有白、粉红、黑横带3条。前翅灰褐色,有许多锯齿状和云状斑纹;后翅淡灰色,有4条黑褐色斜带。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下越冬。幼虫吃叶成缺刻,一生可吃薯叶33~42片,严重时可将薯叶全部吃光,影响产量。食料缺乏时,幼虫能成群迁移邻近薯田为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一年中,8~9月发生量多,为害重。成虫趋光性强,选择叶色浓绿生长茂盛的薯田产卵。
  省内和国内甘薯产区普遍发生。
  (三)甘蔗害虫
  甘蔗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在不同生长期均受各种害虫的危害。甘蔗害虫种类很多,我国已知360多种,福建有160多种,重要的约30~40种。
  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别名甘蔗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3~29毫米。前翅灰黄色,中室端有两个小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灰白色有光泽。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幼虫或蛹在蔗茎地上部或地下部越冬。成虫产卵于蔗叶或叶鞘上,卵成块10余粒至20余粒。幼虫孵化后即行分散或吐丝下垂,爬行至叶鞘组织取食,再蛀入蔗茎组织,在苗期或分蘖期,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伸长期蛀入蔗茎组织,蛀入孔近圆形,孔口周缘不枯黄,茎内虫道较直,少跨节,造成螟害节。老熟幼虫在被害茎蛀道内化蛹。干旱年及土壤含水量低的丘陵旱地蔗园,对蚁螟侵入活动有利,为害也重。
  分布于本省蔗区和全国各蔗区如广东、广西、台湾、四川、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
  甘蔗小卷蛾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
  异名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 Eu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
  别名黄螟、甘蔗条小卷蛾、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长5~9毫米,翅展16~19毫米,体暗灰黄色。前翅深褐色,斑纹复杂,翅中央有“Y”形黑纹;后翅暗灰色。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在南方蔗区,冬季无真正的休眠,终年可以发育。卵多散产,在春季拔节之前,卵多产在蔗苗基部的枯老蔗鞘或蔗叶上,甘蔗长有数节时,卵则多产在蔗茎表面。初孵幼虫潜入叶鞘间隙,逐渐移向芽或根带下蛀入食害,把芽眼食空或在根带处咬成蚯蚓状的食痕。在福建南部,主要为害中、后期的蔗茎,造成危害节相当严重。
  分布于福建南部蔗区,及国内广东、广西主要蔗区。
  蔗茎条草埃Chilo sacchariphagus stramineelus (Caradja)
  异名Chilo venosatus Walker,Procerus venosatus Walker
  别名高梁条螟、甘蔗条螟、蛀心虫、蛀茎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24~34毫米,体及翅灰黄色。前翅翅尖尖锐,翅面有许多黑褐色纵条,中室有1小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鞘内侧或蔗茎内越冬。卵产在蔗叶或蔗茎上,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上为害,吃成半透明不规则的小斑点,3龄后由叶鞘蛀入茎内食害,分蘖期造成枯心苗,伸长期造成螟害节,蛀孔周围有枯黄色晕圈,蔗茎内蛀道直形,常有直角分枝侧道,跨节食害。
  省内蔗区常见。国内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常与玉米螟混生。华南各省主害甘蔗。
  甘蔗粉角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
  别名甘蔗绵蚜、蔗粉蚜、白蚰
  同翅目Homoptera蚜虫科Aphididae
  无翅蚜体长0.5毫米,体背披覆许多白色绵絮状蜡质物,第8节背面中央有明显蜡孔1对。有翅蚜体长2.5毫米,翅展7毫米。体黄褐色至暗绿色。腹部蜡孔退化。一年发生20代左右,世代重叠。整年均可发生,以夏秋之间为害最严重。成虫和若虫群集蔗叶背面中脉两侧,吸食汁液,受害叶枯黄,生长受阻,蔗株矮小、节密、降低糖分,减少产量。排泄的“蜜露”粘附在蔗叶上,诱致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冬季以有翅成虫在禾本科植物上或秋、冬植蔗株上越冬。3月以后,越冬成虫迁入蔗田,产下无翅若虫,相继繁殖,点片发生。
  分布于全省蔗区和国内广东、广西、台湾、浙江、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甘蔗粉纷Saccharicoccus sacchari (Cockerell)
  别名蔗红粉蚧、蔗茎介壳虫、甘蔗粉介壳虫
  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
  成虫体长约5毫米,卵圆形,暗桃红色,体表披白色粉状蜡质物。浙江一年发生3代,以若虫在种蔗蔗芽、蔗头、叶鞘内越冬。成虫、若虫群集在蔗茎叶鞘内节下部的蜡粉带上、叶鞘间隙、蔗芽周围或蔗苗基部吸食汁液,受害后有效茎数、产量和糖分均减少。受害重的蔗茎作种,萌芽迟,萌芽率下降,影响分蘖。排泄“蜜露”于蔗茎表面,诱致煤烟病发生。成虫不活泼,常固定一处为害,很少移动。若虫较活泼,能自由爬行入叶鞘内侧节部及芽周围为害。此虫传播主要由蔗种带虫、连作地带虫或由蚂蚁搬运。
  分布于省内、省外各蔗区。
  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
  别名陷纹金龟子、黑色蔗龟、甘蔗金龟子、蔗龟,幼虫叫蛴螬、鸡母虫
  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子科Scarabaeidae
  成虫体长15~17.5毫米,漆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近前缘的中央有一个角状突起。鞘翅上有8条明显的纵线。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在土下咬食蔗苗基部成圆形孔洞,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枯心苗,减少有效茎数,影响产量。幼虫在土中取食甘蔗根部和地茎部,地下部的蔗芽和根部受害后,甘蔗发株减少,直接影响宿根蔗的产量。成虫日间静伏于蔗株附近表土中,夜间活动,但极少爬出土面。
  分布于省内仙游、长泰、漳州、龙海、南靖,以及国内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
  为害甘蔗的金龟子尚有光背金龟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r、大等鳃金龟Eexolontha serrulata Gvllenhal、浅棕鳃金龟子Holotrichia ovata Chang、红脚绿金龟子Anomala rubripes rubrikes Lin、茶色金龟子(华喙丽金龟)adoretus sinicus Burmeister等。
  甘蔗异背长蜂Cavelerius saccharivorus (Okajima)
  别名甘蔗长蝽、糖虱
  半翅目Hemiptera长蝽科Lygaeidae
  成虫体细长,长6~9毫米,黑色。全身满布淡褐色短毛。前翅短,革质部淡黄灰色,膜质部中央及翅脉均暗褐色,仅有4~5条纵脉。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或卵在蔗尾叶鞘内、近土面宿根上及蔗笋等处越冬。成虫和若虫群集潜居于叶鞘间隙及心叶中,吸食汁液,受害的蔗叶或叶鞘呈紫褐色斑驳,严重时心叶萎黄,影响生长发育,而使糖分减少,产量降低。一年中以5~6月间为害甘蔗苗期最为严重。通常宿根蔗重于新植蔗。丘陵旱地重于水田蔗园。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飞翔力不强,靠爬行和种苗携带传播。
  省内分布于莆田、仙游、宁德、建阳。省外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江西、四川等省。
  斑角蔗蝗Hieroglyphus annulicornis (Shiraki)
  别名蔗蝗、蚱蜢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
  成虫体长雌虫48~65毫米,雄虫35~45毫米,体淡绿或黄绿色。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下越冬。翌年5月孵化为若虫。大发生时成、若虫均有群集习性。食性杂,除为害甘蔗外,尚能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及竹子等。成、若虫食害蔗叶,轻者吃成缺刻,重者全叶吃尽,仅剩中脉,影响甘蔗生长,造成节间缩短,植株矮缩,茎秆细小,降低蔗糖产量。成虫飞翔力强,但无远距离迁飞习性。靠近山边或山地蔗田,蔗蝗为害重,平原或离山远的蔗田为害轻。叶软毛少品种受害重,叶硬毛多品种受害轻。
  福建蔗区均有发生,以山地蔗区受害重。国内分布广,以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为害较重。
  (四)茶树害虫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均会遭受害虫的为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茶树害虫近300种,福建已知200多种。
  茶并盾对蚧Pinnaspis theae (Maskell)
  别名茶细蚧、茶梨形蚧
  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雌介壳长梨形,淡褐或黄褐色,雌成虫淡黄玉黄色;雄介壳白色,长形,两侧边平行,背面有3条纵脊,雄成虫褐色,翅半透明。
  一年发生4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茶树枝干或叶片上越冬。初孵若虫善爬行分散,数小时后即固定在取食处终生不移动,并分泌蜡质与若虫蜕皮壳组成新介壳。雄若虫多数在叶面沿叶脉整齐排列,雄成虫大多数在上、中部枝干上,少数在叶片主脉两侧。雌成虫在介壳下产卵,每雌能产卵数十粒。此虫吸食枝叶叶液,使长势衰弱而干枯。
  福建分布普遍。国内已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台湾、广东、广西及贵州等省(区)。
  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
  别名茶短须螨、猩红螨
  蜱螨亚纲Acari细须螨科Tenuipalpidae
  成靖雌长卵形,长0.27~0.31毫米,宽0.13~0.16毫米。红、暗红、橙等色,并具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足4对,色较浅。雄螨末端尖,呈楔形,略小。
  福建一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以成瞒群集在土下1~6厘米茶树根颈部越冬,少数在叶背、腋芽或落叶中越冬。冬季温暖地区无明显休眠现象。雄螨少见,主要以孤雌生殖,卵散产,叶背最多,少数在枝条、腋芽和叶柄上。成蟥、幼螨、若螨主要栖息于叶背,叶面其次,枝条、腋芽、叶柄上也有少量分布,主害老叶和成叶,致主脉变褐、叶背有较多紫褐色突起斑,引起落叶。
  分布于闽东、闽西等茶区;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
  茶黄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别名茶毛虫、茶毒蛾、茶辣、吊丝虫
  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
  雌蛾翅展26~35毫米,体黄或黄褐色。雄蛾翅展20~28毫米,体褐或黑褐色。前翅有呈黄白色的内横线和外横线,向外弯曲,翅尖有2个黑点。幼虫体长22~26毫米,土黄色,从前胸至第九腹节各有8个毛瘤,上生长毛或黑绒状毛。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均呈、黑绒球状。
  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卵在茶树叶片上越冬。幼虫具群集性;受惊动则抬头摆动或吐丝下垂;蜕皮或遇强光时,有成群迁移到荫蔽处的习性。老熟的幼虫入土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夜间活动,卵成块产于茶叶片背面。幼虫食叶呈膜状斑或缺刻。
  福建和国内各地分布普遍。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别名小茶尺蠖、拱拱虫、量寸虫、吊丝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
  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全体灰白色,翅面疏被茶褐或黑褐色鳞片。前翅有4条横线黑褐色;后翅有2条横线,深茶褐色。有时横线不明显。成长幼虫长26~30毫米,灰褐色。腹部第二至四节背面有黑色菱形斑纹,第八节背面有倒“八”字形黑纹。
  福建一年发生约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成堆产在茶树上部枝桠间、树皮裂缝或枯枝落叶间。晴天日间幼虫常在茶丛躲在隐蔽处,受惊动立即吐丝下垂。以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重则叶片吃光成秃枝。
  分布于福建邵武、武夷山、建瓯、浦城、清流等市县,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
  别名大尺蠖、步曲虫、量尺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
  成虫体翅灰白色,密布黑色小点。雌蛾翅展67~7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有3条、后翅有2条黄褐色波状纹;雄蛾翅展55~61毫米,触角栉状,前翅有2条黑褐色纹。幼虫体长60~70毫米,灰褐色或灰绿色,头部中央下凹,胸腹部各节均有颗粒状小点。
  福建年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成堆产于树皮缝隙或孔洞内,少数产茶叶枝桠上。幼虫静止时,以腹足固着枝叶上,体直立,状如枯枝。以幼虫咬食茶、柑桔、油桐叶片。
  分布于福州、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浦城、清流、三明、莆田。国内已知分布广东、广西。
  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
  别名避债蛾、避债虫、袋蛾、背袋虫等
  鳞翅目Lepidoptera蓑蛾科Psychidae
  成虫雌雄异态。雌虫无翅,蛆形,体长12~16毫米,黄白色;雄虫有翅,体长10~15毫米,体翅深褐色,前翅有2透明斑。幼虫体长16~26毫米,胸腹部肉黄色,胸背有2条褐色纵纹,两侧有3个褐色斑。护囊外缀结平行排列的小枝梗。
  福建年生3代,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雌虫终生在囊内生活和繁殖;雄虫羽化后飞至雌囊上,与雌虫交配。幼虫孵化后从囊口爬出,分散在枝叶上,然后吐丝粘结枝叶制成护囊,身藏囊中,爬行时头胸部露出囊外,负囊而行。幼虫食叶呈膜状斑、孔洞或缺刻。
  福建普遍分布。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别名茶蚕蛾、三线茶蚕蛾、茶狗子、茶叶家蚕、茶虫、龙头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40~60毫米。雌蛾咖啡色,有丝绒状光泽,雄蛾体色较雌蛾深。前翅顶角向外伸出略呈钩状,前后翅有暗褐色波状横纹。幼虫赤褐色,体上有灰白色纵纹11条,每节又有3条横纹。
  福建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日间活动,飞翔力弱,卵产于茶丛上部嫩叶背面。幼虫具群集性,1~2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并吐丝附着;3龄后群集在枝干上,常互相缠绕结成团,幼虫老熟后在土中结茧化蛹。以幼虫咬食叶片。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安徽、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别名三角卷叶蛾
  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
  成虫体长4~6毫米,翅展10~13毫米。体翅褐色,前翅近中央有一金黄色三角形斑;后翅缘毛长。成长幼虫体长8~10毫米,乳白色,第4对腹足缺如。
  一年发生9代,以蛹在茶树老叶背面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静止时,前、中足靠拢、直立举体成“入”字状倾斜。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虫一、二龄潜食叶肉,三龄和四龄前期卷叶缘取食,四龄后期和五龄将叶卷成三角苞,在苞内取食叶肉。幼虫老熟后,从虫苞内爬出,在老叶背面化蛹。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等省。
  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s
  别名茶梢尖蛾、茶蛾、蛀梢虫、蛀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尖蛾科Cosmopterygidae
  成虫体长5~7毫米。体、翅赭灰色。前翅狭长,翅面散布黑色小点,近翅中央有2个黑色圆斑,后翅尖叶形,缘毛甚长。
  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芽梢内越冬。成虫黄昏前后开始活动,飞翔力和趋光性均较弱。卵产于茶丛中、下部枝梢叶柄附近或小枝腋芽缝隙内。幼虫蛀入嫩梢内为害,致梢枯死。一条幼虫能转蛀1~3个茶梢。部分幼虫先潜蛀叶背呈褐色圆斑,而后蛀梢。为害后期蛀孔较大,排出粉状物附于孔外或散落叶面。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茶枝镰蛾Casmara patrona Meyrick
  别名茶蛀梗虫、茶枝蛀蛾、茶织叶蛾、蛀心虫、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织叶蛾科Oecophoridae
  成虫体长18毫米,翅展35毫米。体、翅浅茶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沿前缘基部五分之二至近顶角有一土红色带。外缘灰黑色,内方有大块土黄色斑,此斑纹内有近三角形黑斑,其上又有3条灰白色纹。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在嫩梢节间。幼虫孵化后,从枝梢端部蛀入,3龄后沿小枝蛀入较大的侧枝和主干,蛀食木质部和髓部,被害枝干上有一排近圆形排泄孔,排出粪便。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茶丽纹象虫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
  别名茶叶象甲小黑象鼻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5~7毫米,黑色或红褐色,体背覆有黄白或黄绿色鳞片集成的纵纹,头部至前胸背面有2纵纹,鞘翅上有间断的纵纹。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翌年4~6月,成虫陆续羽化出土,为害新梢叶片,呈不规则状缺刻。成虫产卵土中,每雌产百余粒。幼虫在土中取食有机质和细根。成虫活动力强,爬行迅速,但不善飞翔,受惊动即缩足、假死落地。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山东等省(区)。
  (五)蔬菜害虫
  蔬菜害虫种类很多,已知有360余种,比较重要的有30~40种。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主要有菜粉蝶类、菜蛾、菜螟、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菜蚜类、黄条跳甲、大、小猿叶虫、菜叶蜂和菜蝽等,它们主要为害蔬菜叶部或心叶。葫芦科蔬菜害虫主要有守瓜类、瓜实蝇、节瓜蓟马、瓜蚜和红蜘蛛等。豆类蔬菜害虫有豆天蛾、豆荚螟、银纹夜蛾、豆野螟、豆蚜、豆芫菁和豌豆潜叶蝇等。百合科蔬菜害虫有葱蝇、葱蓟马、韭蛆等。茄科蔬菜害虫有马铃薯瓢虫、红蜘蛛、烟青虫等。此外地下害虫中,蝼蛄、地老虎、蛴螬及地蛆均可为害多种蔬菜。
  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
  别名菜青虫
  鳞翅目Lepidoptera粉蝶科Pieridae
  菜粉蝶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雌虫体淡黄白色。前翅正面近翅基部灰黑色,约占翅面一半,顶角有黑色斑,中脉下方有二黑斑。后翅正面前缘下有一黑斑。一年发生8代,以蛹在为害地附近的屋墙、篱笆、风障、树干、杂草或残枝落叶间越冬。成虫白昼活动,取食花蜜,经常在蜜源植物与产卵寄主之间来回飞翔产卵,喜散产于十字花科厚叶片类蔬菜如甘蓝等。幼虫食叶成孔洞或缺刻,并能食害甘蓝心球,且遗留大量虫粪。一年中,春秋两季为害最重,盛夏高温或雨季虫口迅速下降。
  国内蔬菜产区均有发生。
  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别名小菜蛾、小青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前翅灰黑色狭长,后缘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三度弯曲的黄白色或灰黄色波状带,停息时两翅接合处组成3个连串的斜方块。前、后翅缘毛甚长。一年发生10~14代,终年可见各种虫态,无滞育越冬现象。幼虫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以厚叶片的甘蓝类受害最重,初孵幼虫潜入叶组织内取食叶肉,二龄幼虫之后从叶组织内外出,取食叶片呈孔洞和缺刻。在甘蓝、大白菜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还能为害嫩茎和籽荚,影响留种。一年中以春、秋两季发生为害最重,夏季因高温及缺乏十字花科蔬菜故发生轻。
  省内及省外蔬菜产区均有发生。
  菜螟HelLuLa undalis (Fabricius)
  别名菜心野螟、钻心虫、吃心虫、剜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15~20毫米。体灰褐色,前翅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和亚基线灰白色波状形,线纹明显;在内、外横线间有灰黑色肾状纹1个,四周灰白色,后翅灰白色。南方一年发生9代左右。以幼虫在菜地土里吐丝将周围的土粒、枯叶缀成丝束越冬。是秋季十字花科蔬菜苗期的大害虫,幼虫吐丝缀合菜苗心叶,食害菜心,造成无心菜或菜苗死亡,还会向下钻食茎髓,形成虫道。幼虫可转株4~5次为害,且可传播软腐病。
  分布于全省;省外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
  别名豆荚野螟、大豆螟、红豆荚螟、蛀心虫、红豆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vralidae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带紫色反光,中室端部有一个白色透明长方形斑,中间近前缘处有一肾形斑纹,其后方一圆形小白斑。一年发生6~7代,在南方冬季无明显越冬现象。豆野螟是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幼虫能蛀食多种豆类蔬菜的花蕾、豆荚。幼虫钻入花蕾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药,被害花蕾幼荚脱落;幼虫钻入嫩荚,取食种子,蛀入孔圆形,蛀孔外有粪便,造成落荚,影响产量和品质。也可蛀茎和卷叶为害,7~8月发生为害较为严重。
  分布于全省。国内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
  绀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体长8~10毫米,翅展19~25毫米。头、胸灰褐色,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端可见双黑纹,内线、中线、外线均黑色,内线双线波浪形外斜,剑纹为1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线波浪形,外线双线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锯齿形,两侧有黑点;后翅白色,翅脉及端线黑褐;腹部浅褐色。
  本省常见寄主有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小白菜等)、藜科(甜菜、菠菜)、伞形花科(芹菜)、旋花科(空心菜)、豆类(豇豆、四季豆等豆科)==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
  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
  别名菜缢管蚜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6~1.8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黄绿至绿色,体背有黑色横带,有时体上薄被蜡粉。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毫米,体灰绿至黑绿,被薄粉,节间斑黑褐色明显。萝卜蚜一年可发生40多代,繁殖适温为15℃~26℃,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5.8%以下。在北方,以卵在秋白菜及蔬菜枯叶上越冬;华南地区,除5~7月外,整年都可见于菜田。寄主植物有油菜、白菜、萝卜、芥菜、甘蓝、花菜、青菜、油料作物和中草药,已知寄主约30种。
  分布于全省各地;省外见于北京、辽宁、内蒙、河北、山东、河南、宁夏、甘肃、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广东、云南。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
  别名黄条跳虫、菜蚤、土跳蚤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vsomelidae
  成虫体长约1.8~2.4毫米,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每鞘翅中央有一黄色弯曲弓形纵纹,几贯全翅。南方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菜地、沟旁、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成虫善跳跃,咬食菜叶成细密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苗期受害严重,造成死苗。幼虫在土中生活,啃食菜根表皮成许多弯曲的虫道,也能钻入根内蛀食,使地上部逐渐发黄,终至枯死。一年中,以4~10月是主要为害期,5~8月发生为害最严重。
  分布于全省。省外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
  黄守瓜(黄足亚种)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 Weise
  别名瓜萤、黄萤、黄火虫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体长8~9毫米,椭圆形。全体除复眼、上唇、后胸腹面、腹部等处黑色外,余均橙黄色有光泽。鞘翅密布刻点。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根际、落叶下、土缝、瓦砾下潜伏越冬,常有群集性。是葫芦科瓜类最重要害虫。成虫为害瓜叶时,常以身体作半径旋转咬食一圈成半环形或圆形孔洞,此为该虫为害的特征,幼苗期受害严重者死苗。还会咬断瓜苗嫩茎,食害瓜花和幼瓜。幼虫在土中蛀入根部或茎基,造成幼苗干枯骤死。幼虫为害重于成虫。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化蛹。黄守瓜是喜温好湿害虫,降雨对产卵有利。5~6月为害瓜苗最为严重。
  省内及国内瓜类蔬菜区均有发生。
  为害瓜类守瓜尚有黑足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femoralis Motsch(中、后足黑色,国内台湾,国外日本)、黄足黑守瓜a.cattigarensis Weise、黑足黑守瓜a.nigripennismotsch等。后2种省内国内也有分布。
  婉豆潜叶蝇phytomyza atricornis Meigen
  别名叶潜蝇、菊潜叶蝇、夹叶虫
  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
  成虫体长1.8~2.7毫米,翅展5.2~7.0毫米。小型,全体暗灰色,疏生黑色刚毛。前翅长大,半透明,白色,微有紫色闪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淡黄色。一年发生13~15代,华南温暖地区,冬季可继续繁殖为害。寄主范围广泛,以豆科的豌豆、蚕豆受害最重,幼虫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造成灰白色弯曲隧道,严重时叶片布满虫道,甚至枯萎死亡。幼虫也可潜食嫩荚及花梗。耐寒力强,不耐高温,一般以春末夏初为害最重。
  分布于全省。省外除西藏、新疆、青海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
  (六)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系指生活在土中的害虫,它们为害农作物地下部分的种子、根、茎及地上部靠近地面的嫩茎。地下害虫种类多,食性杂,分布广,为害重。主要有蝼蛄、蟋蟀、蛴螬、地老虎、金针虫、根蛆、白蚁、根蚜、根蝽、象虫、跳甲、拟地早、珠绵蚧、根粉蚧和地粉蚧等60多种。其中以蝼蛄、蟋蟀、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最为重要。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别名土狗、地狗、水狗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
  成虫体长30~35毫米,体灰褐色。前胸宽阔卵圆形,中央具1暗红色长心脏形坑斑。全身密布细毛。前足特化为开掘足。一年发生1代。昼伏夜出。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也食害幼根和嫩茎,把茎秆咬断或扒成乱麻状,使幼苗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蝼蛄在表土层活动,造成纵横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导致失水干枯而死。在稻区落水晒田或田边禾苗常遭蝼蛄咬断,造成枯心苗或白穗。成虫产卵于土下5~20厘米深入卵室中,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不久即分散为害。成虫趋光性强。蝼蛄对香、甜物质有趋化性,也有喜湿性。
  省内、国内普遍发生。
  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别名土猴、剪刀、大土狗、番薯蟒、花生大蟋
  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
  成虫体长30~40毫米,体暗褐色或棕褐色,为大形蟋蟀。头部广阔,复眼之间具“Y”字形浅沟;前胸大,中央具1纵沟,两侧各具1个三角纹。后足腿节强大。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5月出土为害各种农作物幼苗甚为严重,7月为成虫盛见期,9月为产卵盛期,同时新若虫出现。成虫和若虫都能为害多种旱地作物的幼苗,咬食切断植物的幼茎,造成严重缺苗。夜出为害,喜在疏松砂土地营造土室而居,每个洞穴口都堆积一堆松土,群众称猴印。
  省内旱作区普遍发生。省外见于广东、广西、台湾、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别名夜盗虫、切根虫、地蚕、黑地蚕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前翅暗褐色,亚基线、内横线与外横线均为暗色,双线夹一白线形成波状线;肾状纹、环状纹及棒状纹围以黑边;肾状纹外侧有一尖端向外的黑三角纹与亚外缘线上二个尖端向内黑三角纹相对,为本种主要特征。后翅灰白色。南方一年发生5~7代,以蛹和幼虫在土中越冬。食性杂,能为害多种旱地作物。1~2龄幼虫在寄主叶背和心叶里取食成孔洞或缺刻,昼夜活动,并不入土。3龄以后昼伏土中夜出为害,咬断作物幼苗,拖入穴中,造成缺苗断垄,危害甚大。
  省内及省外普遍发生。
  (七)柑桔害虫
  《中国农业害虫名录》(1980年)记录中国柑桔害虫463种。福建约有300余种,能普遍成灾或引致局部减产的约20~30种。
  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
  别名瘤皮红蜘蛛、柑桔红蜘蛛
  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叶螨科tetrany chidae
  雌成螨体长约0.4毫米,椭圆形,背面隆起,深红色,背毛白色,着生于毛瘤上。雄成螨体长约0.35毫米,后部稍尖削。一生经过卵、幼螨(足3对)、若瞒和成瞒(足4对)。为害柑桔类植物的叶、果和嫩枝,以害叶为主。被害叶的叶面呈现许多细小白斑,严重时全叶苍白,引致大量落叶、减产。一年发生15~18代,世代重叠。以卵和成螨在枝条和叶背越冬。发育和繁殖适温在20℃~30℃之间。一年中春秋两季发生严重。早春温暖低湿和长日照是发生的有利气候因素,嫩梢新叶期营养物则利于发育和繁殖。主要天敌有钝绥螨、食螨瓢虫和食螨隐翅虫等。果园种植覆盖植物,保护利用天敌,可以控制螨害。
  分布于全省。全国广大桔区均有分布。
  柑桔锈螨phyllocoptruta oleivora Ashmead
  别名柑桔皱皮刺瘿螨、锈蜘蛛、锈壁虱、紫柑、黑皮果、铜病、乌番、象皮柑等
  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瘿螨科eriophyidae
  成瞒体长0.1~0.2毫米,楔形,黄色或橙黄色。头胸部背面平滑,腹部有许多环纹。一生经过卵、若螨和成蹒(两对足)。成、若螨群集果面、叶及嫩枝为害。果皮受害变成黑褐色,品质变劣,被害叶黄褐色,引致落叶,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省南部一年发生24代,世代重叠。以成螨在柑桔腋芽和卷叶内越冬。一年中7~9月是发生猖獗时期。夏季高温干旱有利其发育繁殖。喜荫蔽环境,在桔树树冠下部和内部的叶背和果实下方,虫口密度较大。可借风力、昆虫、苗木和人为传播蔓延。柑桔园种植覆盖植物或适当灌溉,保持园内荫湿生境,而减轻危害。
  分布于全省。全国各柑桔区均有分布。
  吹绵价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别名吹绵介壳虫、澳洲吹绵蚧、白虫、白桔虱、白蚰、棉花蚰
  同翅目homoptera珠蚧科margarodidae
  成虫体长5~7毫米,楠圆形,桔红色,无翅,背脊隆起着生黑色短毛,覆盖有白色蜡质物。腹部附白色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雄成虫体长3毫米,桔红色,翅展8毫米,后翅退化成平衡棒。福建一年约发生3代。以老龄若虫和未产卵成虫越冬。食性杂,除为害柑桔外,寄主植物超过250种。若虫、成虫群集于柑桔的叶芽、嫩枝及枝条上为害,使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落果,并能排出蜜露,诱致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若虫定居生活,脱皮时更换位置,成虫则固定不动。一年中5~6月为发生严重时期。天敌对控制吹绵蚧的大发生关系甚大,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和小红瓢虫,抑制作用都非常显著。
  分布于全省。国内除西北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
  别名木槿粉蚧、桔鳞粉蚧
  同翅目homoo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成虫体椭圆形,长约2.5毫米,灰紫色,体背披覆蜡粉甚厚,每一节上蜡粉分作四堆,由前至后形成4行,体周缘蜡丝粗短,末对蜡丝粗长。产卵期分泌白色卵囊,状若绵团。华南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食性杂,除柑桔外,尚能为害多种植物。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嫩梢、果柄、果蒂、叶柄和小枝上,受害枝梢扭曲,新梢停发;果实受害畸形瘤肿,引致落果。以若虫、成虫在树干、枝条隙缝和卷叶等处越冬。一年中以6~9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严重。还能诱致煤烟病发生。天敌主要有孟氏隐唇瓢虫、台湾小瓢虫、二星姬瓢虫、草蛉等,对其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多种寄生蜂。
  分布于全省。国内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在华南各省较普遍。
  褐圆价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
  别名褐叶圆蚧、黑褐圆盾蚧、褐圆金顶盾蚧
  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介壳圆形,扁平,紫褐色。雌成虫倒卵形,淡黄色,体长1毫米。雄成虫体长0.75毫米左右,淡橙黄色,前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本省一年发生4代,以若虫越冬。雌虫产卵于介壳下,孵出第一龄若虫爬离介壳,经短时间爬行(称蠕动若虫),在果或叶上固定下来(此后终生不动),以口器插入组织内吸吮汁液,因爬行距离较短,常集聚于叶或果上,被害处所,虫口密度大时,引起落叶,影响果实外观,降低品质。第一代第一龄若虫始盛期为5月间,主要为害春梢嫩叶和幼果,第二代于7月间为害果实,此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盾蚧的天敌有蚜小蜂、寡节瓢虫和唇瓢虫、日本方头甲、红霉菌等,自然控制作用均很显著。
  分布于全省。国内桔区均有分布,但以广东、广西、福建发生较多。
  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
  别名佛州龟蜡蚧、龟甲蚧、龟甲蜡蚧
  同翅目homoptera蚧科cocci dae
  雌成虫背面隆起覆被厚层蜡质物,略呈半球形,外观白色,常略带粉红色,长3~4毫米,蜡壳略似龟甲状。本省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自3月至7月,第二代从7月到翌年3月,以雌成虫和少数三龄若虫越冬。雌蚧开始产卵后,蚧体腹面逐渐向背面凹进,蜡壳下方呈一卵腔,产卵其中。孵化后若虫从蜡壳下爬出,多在叶片上固定下来,吸食汁液,到老龄期若虫多迁移到枝条上为害,呈密集分布,严重时枝条上布满蜡蚧,枝衰叶落,以至整枝枯萎,常导致落叶落果,煤烟病滋生。除为害柑桔外,还见为害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龟蜡蚧寄生蜂种类多,寄生率高,自然抑制作用大,有利用价值。
  省内分布于福州、武夷山、厦门、龙溪、云霄、沙县。省外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广东、广西。
  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同翅目homoptera木虱科psyllidae
  成虫体长(至翅端)2.8~3.0毫米,全体青灰色而有褐色斑纹,被有蜡粉。前翅有褐色斑纹。本省一年发生8代。冬季以成虫密集在叶背越冬。是柑桔新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在叶和嫩芽上吸食,卵产于嫩芽的缝隙里,若虫孵化后群集嫩梢、幼叶和新芽上吸食为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影响新梢正常开展。若虫的排泄物引致煤烟病。更有甚者可传播柑桔黄龙病,能使柑桔毁园。一年中,主要在春、夏、秋梢的抽发期发生为害。以秋梢期虫量最多,为害严重,秋芽常被害枯死。苗圃和幼年树经常抽发嫩芽新梢,发生为害较重。此虫喜通风透光处所,树冠稀疏的橘树,虫害常较重。
  本省中、南柑桔区均有分布。国内见于浙江(南部)、台湾、广东、广西、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
  别名柑桔卷叶蚜(台湾)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体长约1.8毫米,若蚜、无翅胎生雌蚜黄至黄绿色。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绿色。尾片、腹管黑色,腹管长度约为尾片的1.6倍。绣线菊蚜在柑桔春梢萌发时迁入桔园,孤雌生殖,一年可发生40多代,冬季可在冬梢上继续繁殖,也可在苹果及其他寄主上产卵过冬。气温21℃~25℃对其繁殖最有利。柑桔以秋梢受害最重,成蚜和若蚜吸食新梢嫩叶汁液,被害嫩叶横卷,影响梢正常扩展,危害性很大。寄主植物还有苹果、梨、枇杷、山楂等多种经济作物。
  分布于全省各地,省外见于河北、内蒙古、四川、山东、河南、浙江、广东和台湾。
  棉蚜aphis e:ossypii Glover
  别名瓜蚜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黄绿至黑绿色,薄被白蜡粉,体背有斑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有黑斑,腹管、尾片黑色,尾片不及腹管长度之半。发生为害情况与绣线菊蚜相似。但棉蚜为害很少造成卷叶,柑桔晚春梢和早夏梢受害较重。冬季在木槿等第一寄主上产卵过冬,也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在柑桔和其他寄主上继续繁殖。寄主植物广泛,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还可为害梨、枇杷、芒果、香蕉和番石榴等多种果树。
  分布于全省及全国各地。
  桔蚜toxoptera citricidus (Kirkaldy)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0毫米,全体漆黑色,有光泽,有时带褐色,触角灰褐色;复眼红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翅白色透明;前翅中脉分三叉。若虫体褐色。拮蚜一年繁殖24代以上,在福建,全年可在桔树上行孤雌繁殖;在浙江、江西,于晚秋产生性蚜。11月下旬至12月在桔树树干上产卵越冬,越冬卵2月中旬至3月中旬孵化。桔蚜繁殖最适温度为24℃~27℃,以晚春和早秋繁殖最盛,山区夏梢上也多。福建以闽北山区果园发生较重。寄主植物还有茶、柚、枳壳、花椒、梨、桃和柿等。
  分布于全省各地及长江以南各柑桔产区。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
  别名刺粉虱、柑桔刺粉虱
  同翅目homootera粉虱科aleyrodidae
  成虫体长0.9~1.3毫米,橙黄色,薄敷白粉。前翅褐紫色,有6~7个白纹。后翅小,淡紫褐色。老龄幼虫深黑色,体背有刺毛,体躯周围分泌1圈白色蜡质物。本省一年发生4代,以若虫在叶背越冬。寄主植物除柑桔类外,尚有数十种植物。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吮吸汁液,被害处黄化,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枝叶发黑,落叶,树势衰弱。卵多产于叶背,常密集呈圆弧形,数粒至数十粒在一起。初孵若虫爬行不远,多在卵壳附近固定下来,寄生吸害。若虫的蜕皮壳遗留在体背上。各代若虫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天敌有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和粉虱座壳孢。
  全省普遍发生。省外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杜桔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
  别名褐带长卷蛾、卷叶虫、青虫、丝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黄色,长8毫米,翅展17~18毫米。前翅黄色,雌蛾褐色中带宽而雄蛾细,雄蛾褐色基斑完整而雌蛾分散呈条状。雄蛾前翅肩部边上有卷折。本省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柑梧树、荔枝树卷叶中越冬。幼虫为害柑桔果实、叶片、嫩梢及花蕾,尤以幼果及将近成熟果受害最烈,是柑桔减产原因之一。1龄幼虫常潜伏于两果接处,或果实与树叶或枝条贴近处啃食果皮,2~3龄幼虫钻入果内蛀食,引致落果。食害嫩叶时,幼虫吐丝将三、五叶片牵结成苞,在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薄膜或成缺刻。一年中5月、6月间为害柑桔和荔枝幼果,9月间柑桔果实将成熟之际,为害最严重,造成大量落果。
  全省普遍分布。省外见于安徽、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
  别名黄褐夜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34~40毫米,体褐色。前翅棕褐色,外缘中部突出成角,角的内侧有一个三角形红褐色纹,后缘中部内陷,翅尖至后缘一深色斜“h”形纹,肾状纹明显。嘴壶夜蛾是吸果夜蛾类的优势种,约占该类夜蛾全体数量的3/4。我国南方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卵产在山边防己属植物上,孵化后幼虫取食叶片,化蛹土中,羽化为成虫后夜晚迁入果园,吸食多种果树将成熟的果实。4~6月为害枇杷、桃、李,6~7月为害芒果、黄皮果、荔枝、龙眼,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为害柑桔盛期。成虫以口喙刺破果皮伸入果肉,吸食果汁,被害处伤口逐渐腐烂而落果。闷热无风夜晚蛾出现量多。山地或近山柑桔园为害重。
  分布于福建省各地山地桔园。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浙江、台湾、广东、四川等省。
  柑桔叶潜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
  别名绘图虫、鬼画符、桔潜蛾、柑桔潜叶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叶潜蛾科phvllocnistidae
  成虫体长2毫米,翅展5.3毫米。体及前翅均银白色。前翅披针形,中部具2黑纹,形成“Y”字形。后翅银白色,针叶形,缘毛甚长。南方各省一年发生10~15代,以末代蛹和少数幼虫越冬。是柑桔新梢期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在柑桔嫩茎、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被害处成银白色的蜿蜒隧道,叶片卷缩畸形,易于脱落。卵多散产于嫩叶背面中脉附近,选择长度三四厘米以内的嫩叶上产卵,超此长度的叶片,则不产卵。故抹芽控梢可以减轻为害。一年中,5~9月夏、秋梢期发生最盛,以8月、9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秋梢嫩叶最为严重。初孵幼虫直接从卵底钻入表皮下蛀食叶肉,老熟幼虫将叶缘卷起包围身体,成简单丝茧,化蛹其中。被害叶伤口易为癀疡病菌侵入而发病。幼虫期有多种小蜂寄生,注意保护利用这些天敌。
  分布于全省各柑拮区。省外见于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
  别名成虫俗称花牯牛、水牛姆、桔猴,幼虫俗称围头虫、盘根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19~39毫米,漆黑色,触角甚长,雌者稍长于体,雄者超过体长一倍。鞘翅基部密布颗粒,表面散布许多白色斑点。寄主除柑桔外,尚能蛀害其他果树林木。本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或主根内越冬。翌年春天化蛹,5月、6月成虫羽化出洞,在树干基部离土面5厘米范围内,用口器将树皮咬成“L”或“丄”形伤口,卵产于皮下,产卵处表面隆起湿润。幼虫孵化后在树干皮下向下蛀食至地面下约17厘米以内,然后绕树头皮下蛀食,常因2~3头幼虫环树头蛀害成圈,养分输送断绝,致树株枯死。幼虫在皮下蛀食经3~4月后蛀入木质部,向上蛀食成隧道,隧道一般与树干平行,上端出口为羽化孔。幼虫咬碎的木屑和粪便推出孔外,积聚在树干基部周围。
  分布于全省。国内分布非常广泛,除南方各省柑桔区外,北方的辽宁、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有分布。
  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 (Hope)
  别名褐天牛、目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6~51毫米,漆黑而有光泽,披灰黄色短绒毛。前胸背面呈致密的脑状绉褶。幼虫蛀害柑桔主干和主枝,树干内蛀道纵横,树势衰退,甚至枯死。本省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隧道内越冬。4~8月成虫出洞,5~9月产卵。卵产于树干伤口或洞口边缘,多在主干分叉处。孵化幼虫先在皮下蛀食,流胶,然后蛀入木质部,造成若干叉道,老熟幼虫吐出白磁质物,封闭两端,造成椭圆形的蛹室,化蛹其中。国内南北柑桔产区均有发生,国外见于泰国。
  桔光绿天牛chelidonium argentatum (Dalman)
  别名光盾绿天牛、枝尾虫、吹箫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4~27毫米,墨绿色,有光泽。小盾片平滑。1年1代,产卵于枝杈。幼虫蛀害枝条,状如洞箫,在最下一个洞孔下方不远处,即幼虫所在。国内柑桔产区都有分布,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老挝。
  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
  别名柑桔锈皮虫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
  成虫体长6~9毫米,古铜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有许多细皱纹。鞘翅紫铜色,密布细小刻点,上有金黄色花斑,端部有若干明显的小齿。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翌年3~4月化蛹,4~5月羽化成虫,咬穿木质部和树皮作D字形羽化孔而出洞。晴天闷热或雨后新晴出洞最多。卵产于树干裂缝皮下或地衣、苔藓下面。幼虫蛀害柑桔树的主干或大枝,在枝皮下蛀成许多弯弯曲曲的隧道,严重时被害处树皮整片爆裂,整株枯死。树皮粗糙、裂缝多的品种受害重,如福桔。
  分布于全省(老柑桔园发生严重)。省外见于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
  柑桔爆皮虫agrilus inamoenus Kerremans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
  柑桔缠皮虫(福建、江西)也叫柑桔溜皮虫(浙江),欧亚大陆都有发生。
  成虫体长9~12毫米,黑色,略发铜色光泽。头顶两复眼间纹理形成两个同心椭圆。前胸背板中部前后各可见2处浅宽凹窝。翅鞘后2/3处膨大,顶端较窄,具稀钝缘齿。翅后3/4处具一灰白色大块状毛斑。年生1代,产卵于树枝表皮外,幼虫侵入树皮内为害,流胶。幼虫向下蛀食,在隧道末端形成一个圆圈,有时在中段也出现一个圆圈。树皮开裂,可致枯枝。幼虫在隧道最后一个圆圈,蛀入木质部内越冬。可用小尖钻刺杀。
  柑桔灰象虫sympiezomia citri Chao
  别名柑桔灰象、柑桔大灰象虫、泥翅象虫、灰鳞象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8~12.5毫米,体灰色,前胸背面密布瘤突,中央有黑色纵纹;每翅鞘有10条由刻点组成的纵纹,翅鞘基部灰白,中部横列灰白色斑纹。福州、闽侯年生1代,少数2年完成1代。成虫和幼虫土中越冬。分布南方许多省区。成虫食害春梢新叶,幼虫啃食果皮,残留伤疤,甚至落果。
  (八)荔枝、龙眼害虫
  据福建省的初步调查,荔枝、龙眼害虫种类有50种以上。其中常见的有荔枝蝽;蛀害果实的有爻纹细蛾、褐带长卷蛾、棉褐带卷蛾、黑点褐卷蛾及荔枝小灰蝶;蛀害枝干的有荔枝拟木蠢蛾、相思拟木蠹蛾及咖啡木蠢蛾;为害嫩叶和花穗的有豆形金龟、龙眼黑褐金龟、褐色金龟、红脚绿光金龟和荔枝瘿螨;为害枝条的有蚱蝉、白蛾蜡蝉和龙眼鸡。此外龙眼木虱、介壳虫、龟背天牛、星天牛、蓑蛾、刺蛾等也常见发生。以荔枝蝽和果蛀虫发生普遍且严重。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别名荔蝽、臭屁虫、石背、光背
  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
  成虫盾形,黄褐色,雌体长24~28毫米,雄虫较小,头部复眼内方有鲜红色单眼一对。触角4节,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树冠浓密的树上或屋檐下越冬。翌年3月间在叶背产卵,每块14粒卵。第一龄若虫群集,第二龄若虫以后分散为害,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若虫盛发期。成虫、若虫刺吸嫩梢、花穗、幼果汁液,引致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受惊动时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引起辣痛;花、嫩叶和幼果沾上会变枯焦。
  分布于福建漳州、泉州、福州、莆田、闽侯、长乐、福清、仙游等地。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
  龙眼鸡fuLgora candelaria L.
  别名龙眼樗鸡、龙眼蜡蝉、黄虫、长鼻子
  同翅目homoptera蜡蝉科fulgoridae
  分布于华南、印度、锡金。为害龙眼、荔枝、橄榄、杧果等果树,主要为害龙眼。引致树势衰弱,枝干枯干,甚至落果。
  成虫体长37~42毫米,橙黄色。头额延伸如长鼻。胸部红褐色,前胸背板具中脊和2个明显的刻点,中胸背板色较深,有3条纵脊。前翅绿色,外半部有14个圆形黄斑,中央及翅基有带状黄纹;后翅橙黄色,翅顶黑褐色。福州1年1代,成虫静伏枝条分叉下侧越冬,翌年3月开始刺吸活动。
  爻纹细蛾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别名爻纹蛾
  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
  成虫是一种小蛾,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触角丝状细长,长度为体长的两倍。翅狭长,有长缘毛。前翅中段有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蛾静止时,两前翅白纹相接而呈“爻”字纹,近翅的尖端处有黑、白、黄相间的斑纹。福州一年发生6~7代,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嫩梢穗梗中越冬。春后幼虫成长化蛹变蛾。幼虫蛀害荔枝、龙眼果实、嫩梢和穗梗。幼果期幼虫蛀食果核基部及果皮内层,引致落果。果实将近成熟期,幼虫在果蒂与核之间食害,果蒂内外充满虫粪,果实品质降低。翅纹与此相似的种类:荔枝细蛾c.LitchieLlaBradley,为害荔枝、龙眼的新梢和嫩叶。
  省内分布于福州、南安、晋江、同安、长泰、漳州、漳浦、平和、云霄、诏安、莆田。省外见于台湾、广东、广西。
  棉褐带黄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von Roslerstamm
  别名丝虫、卷叶虫、青虫、拟小黄卷蛾(同物异名)
  鳞翅目lipidopter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7~18毫米,体黄色。前翅黄色,有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后翅淡黄色。福州一年发生约7代,以幼虫在卷叶间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恢复活动,为害荔枝、龙眼花穗。4~5月间,第一代幼虫蛀害荔枝果实和龙眼的幼果、花穗,以后各代幼虫主要食害嫩叶。幼虫为害花穗时,吐丝粘结几个小穗。匿居其中食害小梗基部,梗上部的花当即枯死。幼虫蛀害幼果,造成落果。为害嫩叶时,能吐丝粘结数叶藏匿其中食害。食性杂,能为害多种经济作物。
  本省荔枝、龙眼、柑桔产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省(区)。
  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winhoe
  鳞翅目lepidopltera拟木蠹蛾科metarbelidae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0~37毫米,灰白色。胸部及腹部背面密被黑褐色长鳞片。前翅灰白色,具甚多灰褐色横向斑纹;中室及臀区中部各具1黑色斑纹,中室的斑纹较大;前缘有8~9个灰棕色斑纹。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中越冬,冬暖天气仍能取食,卵成块产于枝干树皮上。初孵幼虫不久即扩散活动,在枝干分叉、伤口或木栓断裂处蛀害,吐丝将虫粪、枝干皮屑缀成隧道掩盖虫体,然后向枝干钻蛀成坑道。幼虫白日潜伏坑道中,夜间沿隧道外出啃食树皮,严重者削弱树势。
  福建荔枝、龙眼产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湖北等省(区)。
  荔枝小灰蝶deudorix epijarbas Moore
  鳞翅目lepidoptera灰蝶科lycaenidae
  雄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26毫米,雌虫略大。雄前翅前缘及外缘约距翅基3/4处皆为黑褐色,余为红色。后翅基部及前缘黑褐色,余红色,臀角处有一黑色带状突,末端白色,其内方有1圆形突,中央黑点,周围黄色。福州一年发生3代,5~6月间第1代幼虫为害荔枝果实,6~7月间第2、3代幼虫转害龙眼果实。幼虫蛀入果内食害果核,蛀入孔清晰可见,孔外不附粘虫粪。能转果为害,一头幼虫能蛀害二三个果实,被害果常不脱落。幼虫在果内常以臀部顶住虫孔,故虫孔不易被发现。
  福建中部和南部荔枝、龙眼产区常有发生。国内广西、广东有分布。
  为害荔枝、龙眼枝干的蠹蛾类主要有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uuinhoe、相思拟木蠹蛾a .baibarana Mats .和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前二种属鳞翅目、拟木蠢蛾科,后一种属木蠹蛾科。这几种蠹蛾类除为害荔枝、龙眼外,尚能蛀害多种果树和林木。幼虫钻蛀枝干成坑道和食害韧皮部,严重削弱树势。幼树受害严重者,导致死亡。
  荔枝癭螨eriophyes litchii Kiefer
  别名荔枝瘤壁虱、毛蜘蛛、毛壁虱、被害叶称狗耳、毛毡病
  蜱螨亚纲acari瘿螨科eriophyidae
  成虫体长约0.2毫米,狭长,蠕虫形,淡黄色渐呈橙黄色。头小向前方伸出,螯肢及须肢各1对。头胸部背面平滑,腹部密生环纹,腹末有长尾毛1对。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树上叶片或枝条上越冬。成螨和若蜗均能吸食荔枝、龙眼树的叶片、枝条、花等液汁,被害部出现黄褐色的绒毛,形似“毛毡状”。被害叶凹陷卷曲如“狗耳",严重发生时,植株长势削弱,受害枝条干枯,被害花穗易脱落,影响结果,导致减产。5~6月是为害最严重时期。
  分布于省内、国内荔枝龙眼产区。
  (九)香蕉害虫
  香蕉是华南各省(区)的主要果品之一,尤其是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栽培最多。香蕉害虫为害最为严重的,有香蕉假茎象虫和香蕉球茎象虫,其幼虫、成虫均能蛀害香蕉假茎成纵横交错虫道,引起腐烂死亡。香蕉弄蝶卷叶危害,使蕉叶残缺不全,阻碍光合作用,影响产量。香蕉交脉蚜吸食蕉叶汁液,因能传播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病,对香蕉生产危害性较大。香蕉网蝽在有些地区发生也很严重。此外,黑软蚧、木瓜圆蚧、褐圆蚧、费氏褐圆蚧、椰圆蚧、银毛吹绵蚧、黑刺粉虱、斜纹夜蛾、甘薯小绿龟甲、短额角蝗、尖头蝗、蓑蛾、红蜘蛛等也能为害香蕉,但不严重。褐云玛瑙螺在春、夏雨后食害蕉叶颇盛。
  香蕉假茎象虫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
  别名香蕉双黑带象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12~14毫米,背面红褐色或黑红褐色,有光泽。前胸背面两旁各有黑色纵带纹一条。头部延伸成筒状略向下弯。广西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和幼虫在假茎中越冬。成虫喜在较潮湿的蕉组织中生活,常二三头同栖于腐烂的叶鞘内侧。产卵于假茎组织空格中,孵出幼虫蛀食假茎成纵横交错的虫道,并向蕉株中、上段中心部分钻蛀,严重者整株腐烂枯死。也可为害叶片中脉。成虫畏阳光,阴天或夜间外出活动,有假死性,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能长距离飞行。一年中均可见到各个虫态,以5月、6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严重。
  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广西。
  香蕉弄蝶erionota torus Evans
  别名香蕉卷叶虫、蕉苞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dae
  成虫体长25~30毫米,翅展55~80毫米,黑褐色或茶褐色。前翅中部有3个大小不一的黄色近方形斑纹。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苞中越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迅速,取食植物花蜜,卵散产在蕉叶上。幼虫孵化后爬到叶缘咬一缺口,随即吐丝卷成筒状叶苞,藏身苞内,取食时伸出体的前部向叶中肋方向边吃边卷,加大叶苞,严重时叶苞累累,蕉叶残缺不全,阻碍生长,影响产量。幼虫会迁离旧叶苞,卷结新叶苞。福州于8月、9月幼虫发生量大,为害严重。天敌有卵寄生蜂一赤眼蜂和小蜂。
  分布于福建南部香蕉产区。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区)。
  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
  别名蕉蚜、香蕉黑蚜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成虫有翅或无翅。有翅蚜体长1.3~1.7毫米,棕色。翅脉附近有许多黑色小点。径脉(R)与中脉(M)有段交会,故名“交脉”。腹管圆筒形,表面有瓦片状纹。孤雌生殖,卵胎生。一年发生许多世代。一般侨迁蚜繁殖数个世代无翅蚜后,才产生有翅蚜。蚜虫常在心叶基部、嫩叶的荫蔽处聚集吸食养分,影响蕉株正常生长,其危害性更大的能传播香蕉束顶病和香蕉叶心腐病,对香蕉生产有极大影响。在干旱年份发生数量和有翅蚜均较多,多雨年份则发生较少。冬季在叶柄、球茎或根部越冬。
  分布于福建南部香蕉产区。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十)枇杷害虫
  为害枇杷的害虫有枇杷黄毛虫(枇杷瘤蛾)、枇杷舟蛾(天社蛾)、桑天牛和枇杷灰蝶。为害枇杷也为害其他果树的害虫有梨小食心虫、银毛吹绵蚧、龟蜡蚧、蓑蛾类、吸果夜蛾、柑桔小实蝇、咖啡木蠹蛾、拟木蠹蛾等。此外,为害枇杷的害虫还有麻皮蝽、双黑斑赤沫蝉、菱纹叶蝉、蚜虫、粉蚧、细皮夜蛾、卷叶蛾、毒蛾、刺蛾和白蚁等。
  枇杷瘤蛾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ampson
  别名枇杷黄毛虫
  鳞翅目lepidoptera瘤蛾科nolidae
  成虫体长9毫米左右,翅展19~22毫米,灰白色,有银光。前翅有3道明显的黑色曲折横纹、在外方的一道呈不规则锯齿状;外缘毛上有7个排列整齐的黑色锯齿形斑;中室中央有一小丛突起褐色鳞片。后翅淡灰色。福建福州一年发生5代。冬季多在树干基部结茧化蛹越冬。翌年4月羽化为成虫。卵散产于枇杷嫩叶背面。幼虫食害枇杷嫩芽、嫩叶,被害嫩叶仅余薄膜和叶背绒毛。嫩叶食尽后便转害老叶、嫩茎表皮和花果,是枇杷的主要害虫。寄生于蛹和幼虫的天敌有广大腿小蜂、姬蜂、金小蜂和寄生菌等。
  分布于福建枇杷产区。国内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普遍发生。
  桑褐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36~46毫米,体和鞘翅黑色,外被黄褐色短毛,翅基密生黑色颗粒状突起。是枇杷主要害虫,寄主尚有无花果、柳、桑、苹果、梨。2~3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寄主木质部内越冬。翌年5~8月成虫出洞,在寄主枝条上啮食表皮。成虫产卵于寄主大枝干上,幼虫孵化后先咬食寄主皮下木质部,然后由枝条木质部直到主干食成坑道,外有蛀孔相通,蛀孔用于排除粪便与木屑,坑道愈近树基部越大。老熟幼虫先在木质部向外咬一羽化孔,后在附近作蛹室化蛹。
  福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十—)桃、李、梨害虫
  桃、李、梨害虫种类也甚多,主要有桃蚜、桃粉蚜为害嫩梢和嫩叶;桃一点叶蝉、梨网蝽为害嫩叶;桃象虫、梨象虫、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蛀果为害;桑白蚧、球坚蚧、桃红颈天牛等为害枝条;蚱蝉发生量多时,产卵刺伤新梢,有时为害也相当严重。
  桃象虫rhynchites confragrossicolLis Voss
  别名桃虎、桃象甲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连头管)10毫米左右,全体紫红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刻点较细,每鞘翅有9条纵行。一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及部分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春季桃树发芽时开始出土上树为害,在福建成虫期长达5个月,产卵期3个月,故各虫态发生不整齐。成虫产卵于幼果果肉内,一果多粒卵,食害幼果,果面蛀孔很多,孔外流胶,也会食害花萼、嫩芽和嫩叶。幼虫蛀入果内取食果肉和果核,一果内有幼虫多达数十头,老熟幼虫从落果或树上蛀果脱出潜入土中化蛹。3~6月是主要为害期,引致幼果落果。寄主尚有李、杏、梅。
  分布于福建产桃区。国内见于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等省。
  梨象虫rhynchites foveipennis Fairmaire
  别名梨虎、梨实象虫、梨果象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12~14毫米,暗紫铜色,有金绿闪光,前胸背面中部有“小”字形凹纹,鞘翅上刻点粗大,每鞘翅有9条纵行。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以梨果拇指大出土最多。成虫产卵时先把果柄基部咬伤,然后转到果实上咬一小孔产卵其中,每果一般1~2粒卵,被害果因果柄被咬伤引致落果。幼虫蛀入果内食害,并在落果中继续取食发育,老熟后脱果入土化蛹,继之羽化为成虫越冬。寄主植物尚有苹果、山楂、杏、桃等。
  分布于福建产梨区。国内见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湖北等省。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 Faldermann
  别名红颈天牛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8~37毫米,黑色,前胸红棕色或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1刺突,背面有瘤状突起。寄主有桃、李、杏、梅、樱桃等。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桃干蛀道内越冬。翌年春夏羽化成虫出洞,卵多产在主干、主枝的树皮裂缝中,以近土面一尺范围内居多。幼虫孵化后,蛀入韧皮部,先在树皮下蛀食,后蛀入木质部蛀食成隧道,造成树干中空,阻碍养液流通,树势衰弱,以致枯死。蛀孔外排出大量红褐色虫粪及碎屑,堆积树干基部。5~6月间为害最烈。
  本省发生普遍。国内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区)均有发生。
  桃蛀螟conoeethes punctipheralis (Guenee)(=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别名桃蠢螟、桃斑蛀螟、蛀心虫、食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翅展20~26毫米,全体黄色,胸部、腹部及前、后翅上都具有黑色斑点。一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等处越冬。寄主植物除桃外,尚有梨、李、杏、枇杷、龙眼、荔枝、无花果、芒果等多种果树。成虫产卵喜在枝叶密茂处的桃果上或两个桃果紧靠处,一果内多者有卵20~30粒。幼虫蛀入果内蛀食幼嫩核仁和果肉,果外有蛀孔,孔外有流胶与粪便粘结而附贴果面上,果内有虫粪,一桃果常有数只幼虫,并可转果为害。被害果不堪食用。
  福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
  别名东方果蛀蛾、桃折心虫、蛀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长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翅上密布白色鳞片。一年约发生6~7代,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以幼虫主要蛀食梨、桃、苹果的果实和桃树的新梢。春季卵产于桃嫩梢叶背,一梢一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蛀入梢中,被害梢先端凋萎,干枯下垂,幼虫可转梢为害。继而为害桃果和梨果,卵产于果面,尤其两果紧靠处居多,孵化后幼虫蛀入果内食害,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果内堆积虫粪,不堪食用。桃、梨混栽园发生严重。
  分布于省内桃、梨产区。国内南北果区均有分布。
  梨大食心虫nephopteryx perivorella Matsumura(=梨斑螟ectomyelois pyrivoreLLa(Mats.)
  别名梨斑螟蛾、吊死鬼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体暗灰褐色,前翅具有紫色光泽,有2条灰色横线,中央中室上方有1白斑。在本省发生代数不清。以幼龄幼虫在被害花芽内结茧越冬。翌年越冬幼虫活动后,转芽为害时,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不使脱落,然后向髓部食害,外有虫粪,花丛被害严重时,常全部凋萎。梨果拇指大时,开始转入幼果蛀害,蛀孔处有虫粪堆积,被害果的果柄基部有白丝缠绕,不易脱落。幼虫有两种寄生蝇,寄生率较局。
  省内及省外梨区普遍发生。国内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受害较重。
  梨网蝽steb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
  别名梨花网蝽、梨军配虫、花编虫
  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
  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扁平,暗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具褐色细网纹。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两翅叠起该纹呈“X”状。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成虫和若虫均栖居于梨、桃叶背面吸食,被害处叶面呈现苍白斑点,而叶背因产卵于叶肉内留下蝇粪状黑点和褐色粪便,使整个叶背呈现锈黄色,致使早期落叶,且其排泄物可引致煤烟病发生,影响树势和产量。省内桃、梨栽培区普遍发生。国内也普遍发生。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别名烟蚜、桃赤蚜、蜜虫、油虫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aphididae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8~2.1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绿、黄绿、褐、赤褐色,背面有黑斑。额瘤显著,向内倾斜。腹管细长,圆筒形端部黑色。一年发生10~30代,冬季以卵在桃树枝的芽腋、裂缝和小枝杈等处越冬。次年桃树萌芽时,卵开始孵化若虫为害桃芽,花和叶开放后,转为害花和嫩叶,并不断进行孤雌生殖。成虫和若虫群集嫩梢和叶片上吸食汁液,被害桃叶苍白卷缩,以致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且是传播病毒的虫媒。寄主植物广泛,已知达300多种。一般冬季温暖、早春雨水均匀的年份有利其发生,高温和高湿均不利。
  省内及省外南北果区普遍分布。
  桃一点叶蝉erythromeura sudra (Distant)
  别名桃一点斑叶蝉、桃小绿叶蝉、桃浮尘子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aphididae
  成虫体长3.1~3.3毫米,全体绿色,体外覆一层白色蜡质。头顶端有1个黑点,其外围有白色晕圈。一年发生6代,以成虫在柑桔、荔枝、龙眼等常绿树上越冬。寄主植物以桃、杏为主,其次为害梨、李、梅等果树。翌春桃树现蕾萌芽时,越冬成虫从越冬寄主向桃树迁飞。早期吸食桃花的花萼和花瓣的汁液,形成半透明的斑点,落花后转而为害叶片。成虫和若虫在叶片上吸食汁液,若虫喜群集叶背为害,被害叶呈现失绿白斑,严重时全树叶片苍白色,提早落叶,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一年中以7~9月为发生严重时期。
  全省和长江流域各省普遍发生,东北、内蒙、河北、陕西、山东等地也有分布。
  (十二)树木害虫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别名松蚕、毛辣虫
  鳞翅目lepidoptera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成虫体长18.4~29.4毫米,翅展36.2~56.7毫米。体色多变化,一般为褐色或灰褐色。前翅前缘和外缘均呈弧形,由基部到外缘有5条黑褐色横行纹,内横线的内方有一白点,外横线略呈波形。
  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树皮隙缝或树下杂草丛内、石块下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聚产于未受害或受害不严重的松针上,幼虫初期常群集于卵块附近取食针叶呈缺刻,稍大后即分散迁移。受惊动则吐丝下垂或弹跳坠落。幼虫咬食针叶,严重时常松针光秃,是我国森林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全省普遍分布,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
  别名木麻黄毒蛾
  鳞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dae
  成虫体长16~33毫米,翅展41~81毫米。雌蛾胸部背面被白色长鳞毛。翅黄白色,前翅基部及前缘近基部处,各有一棕褐色斑,翅中部有一灰棕色宽横纹;雄蛾体翅灰白色,前翅前缘近顶角处有3个黑点,翅上有3条锯齿状横线。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3月中至4月下旬孵化,初孵幼虫先群集在卵块附近,经数小时或几天后,始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为害木麻黄小枝。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羽化,雌雄交配后,产卵于树冠中、下部的枝条或树干上。每雌只产卵一块,每块有卵千余粒。
  省内分布于平潭、福清,省外分布于广东、台湾。
  樟蚕蛾eriogyma pyretorum (Westwood)
  别名樟蚕、枫蚕
  鳞翅目lepidoptera天蚕蛾科saturniidae
  雌蛾体长32~35毫米,翅尾100~115毫米,雄蛾略小。体、翅灰褐色。前翅基部褐色,前缘粉红灰白色;翅近中部各有1显著眼状纹,顶角外侧有2条紫红色纹;内侧也有2条黑褐短纹;外横线棕色,双锯齿状;翅外缘黄褐色,其内侧有白色条纹。后翅色斑与前翅略同。
  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枝干及墙壁等处的茧内越冬。成虫多在傍晚或清晨羽化,趋光性强。卵产于枝干上,每块有卵50~70粒。第一、二龄幼虫群集取食,第三龄后渐分散为害。成长幼虫受惊则头部缩于前胸下,以腹足和尾足紧攀树枝、静止不动。
  本省分布于福州、沙县,省外见于河北、山东、浙江、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乌柚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
  别名乌桕毛虫、枇杷毒蛾
  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
  雌蛾体长14毫米,翅展33毫米左右。体被黄色鳞毛。前翅黄色,除翅尖和臀角外均密被褐色鳞片,外缘缘毛中部也被褐色鳞片,翅尖有2~3个黑色小点。
  此虫在浙江、湖北、湖南均一年发生2代,以第三至五龄幼虫作丝网群集于树干上或枝杈处越冬。成虫晚间飞翔活动,趋光性强。卵成块产于叶背面。幼虫具群集性,常见数十条至数百条群集在一处取食。在夏天中午和冬季,幼虫有爬行到树干基部群集的习性。
  本省分布于武夷山、沙县、建阳(黄坑)、福安,省外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西藏等省(区)。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
  别名松梢螟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翅展22~23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近中央处有一肾形白点,白点与翅外缘之间有一条白色波状横纹,白点与翅基部间有2条白色波状横纹。后翅灰白色。幼虫体淡褐色,头部及前胸硬皮板为褐色,体表生有褐色毛片。
  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被害梢的蛀道内越冬,或在枝条基部的伤口内越冬。成虫白天静伏,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在嫩梢针叶上或叶鞘基部等处。幼虫孵出后爬行迅速,寻找新梢为害。幼虫蛀入新梢髓心形成隧道,并在蛀道口有大量粪便堆集。被害后致梢枯死。
  分布于福建福州、沙县、莆田等,国内分布普遍。
  皮暗斑螟euzophera batangesis Caradja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雌雄外表差异不大,体长5~8毫米,翅展12~15毫米,触角丝状,雄触角基节常有向外弯曲的毛丛,雌蛾触角基节较光滑;前翅灰褐,横线灰白,内横线中部向外弯曲成角,外横线由翅前缘向内倾斜至后缘,中室端有2枚小黑点;后翅无斑纹。
  是本省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等主要的蛀干害虫。以幼虫在树干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食:被害处树皮外翘,韧皮部百孔千疮,组织瘤肿,蛀孔外虫粪累累。沿海林木常因虫害风折,或整株枯死。还取食相思树、母生、杉木、枇杷、柑桔等林果植物。国内华东、中南、华南、西南以及国外日本也都有分布。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7~28毫米,全体密布黄色短绒毛。头部、前胸黑色。触角及足黑褐色。前胸背面有5个瘤突。鞘翅黑色,有2条棕黄色横带。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翌年越冬成虫出洞后,早晚多栖息在树皮裂缝、树杈附近或萌芽丛里,10~16时在树干上爬动。卵多产于2米以下的树干内。幼虫孵化后初取食木栓枯皮层,后蛀入木栓枯皮层直到韧皮部,为害韧皮部和边材部分,并在边材上蛀成扁平的虫道,内充满木屑和虫粪。7~9月间,幼虫蛀入木质部为害,坑道内塞满坚实蛀屑。
  分布于武夷山、三明、南平、顺昌、沙县、明溪、永泰、仙游、闽清、长汀、上杭、漳平、安溪、同安、漳浦、长泰、诏安。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区)。
  松天牛(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5~30毫米,赤褐色或暗褐色。前胸背面有2条橙黄色的纵纹与3条黑色纵纹相间,两侧具刺突。每一鞘翅上有5条方形或长方形黑斑与灰白绒毛相间组成的纵纹。
  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树干木质部内越冬。翌年春暖时,幼虫在坑道末端化蛹,5月成虫羽化出洞。成虫咬食树皮,造成伤痕,产卵其中。幼虫孵化后蛀入树皮下食害韧皮部及木质部边材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扁平隧道,并不断排出木屑,充塞隧道中。至秋末始蛀入木质部,受害严重者,引致大片松树枯死。
  分布于全省,省外分布于南方各省。
  竹长蠹dinoderus minutus Fabr.
  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ychidae
  成虫体较小,长约3毫米。体圆筒形。赤褐或黑色,有光泽。头部黑色,隐缩在前胸下方。前胸背板近前缘处着生许多齿突,后缘中央有2个凹陷。鞘翅上有许多点刻和硬毛。
  此虫生活史尚缺乏详细研究。据广州及长沙资料,终年都有幼虫、蛹、成虫出现。雌虫交配后,蛀入竹材内产卵。幼虫沿竹纤维向前后蛀食,排出粉状排泄物,最后在坑道末端做蛹室化蛹。成虫羽化后咬一新孔外出。成虫、幼虫为害竹材及竹制品,被害部坑道纵横,几成粉末。
  省内及省外竹材产区均有分布。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
  别名蝗虫、竹蜢、花蚱蜢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
  成虫体绿色,长约33毫米。头尖削,由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后足腿粗大,端部有一黑斑。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初为淡黄色,后渐变为浅黄色、黑黄色,近羽化时呈翠绿色。
  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内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为跳蝻。跳蝻出土后,即集中矮嫩的小竹及杂草上取食。2龄后渐向大竹上为害。成虫在接近交配时期,常可作短距离的群飞迁移。成虫选择向阳山腰、山谷间的茂密竹林附近或杂草稀少处聚集产卵。
  分布全省各地。国内已知分布于华东、中南、四川、台湾等地。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别名松栉盾蚧
  是一种危险性的检疫害虫,1龄若虫介壳圆形,白色,边缘透明。2龄若虫介壳圆形,中央可见诘红色的1龄蜕皮,中心略高,周围一圈淡褐色,介壳其余部分灰白色。雌虫体宽梨形,淡黄色,体长0.7~1.1毫米。雄虫体桔黄色,长0,8毫米左右,前翅膜质,翅脉2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危害多种松树,分布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广东,国外分布于日本冲蝇诸岛。福建省于2001年3月首先发现于平潭,继而在泉州、福清、莆田、长乐等沿海地区也有发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