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硬骨鱼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60
颗粒名称: 四、硬骨鱼纲
分类号: Q959.4
页数: 69
页码: 535-6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沿海地区的软骨鱼类,包括其亚纲、分布和特征。其中重点介绍了中华鲟、大海鲢、遮目鱼和鲱科等科的鱼类,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这些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生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珍贵材料。
关键词: 福建省 鱼类 硬骨鱼纲

内容

内骨骼都是硬骨组成。现在生存的硬骨鱼,根据各器官的构造特点,分为3个亚纲:即肺鱼亚纲(4种肺鱼仅见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亚)、总鳍亚纲(仅有矛尾鱼、马兰鱼2种,产于南非洲哈隆河口外深海区)和辐鳍亚纲(凡有天然水域,几乎都有分布)。
  辐鳍亚纲也叫棘鳍亚纲,是种类最多的类群,约占现存鱼类总数的90%以上。全世界都有分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偶鳍一般在基部,不呈桨叶状。肛门与泄殖孔一般不位于腹鳍底附近。鳞为硬鳞或骨鳞。福建产25个目。
  (一)鲟科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最大者全长225厘米,体重数十公斤;体形长,前后尖细;腹面平直。体被5纵行骨板状硬鳞;背面正中一行,背侧和腹侧各两行。各纵行骨板间皮肤光滑。吻长似犁形,前端尖略向上翘。须2对,位于吻腹面,排成横行。口下位、横裂、上下颌能伸缩。背鳍和臀鳍后位,胸鳍位低、平展于腹面,尾鳍歪形,上叶向上翘。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为底层鱼类。摄食底栖动物,如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虾及鱼等,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口内。本种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平时栖于沿海,春夏季喜生活于河口,秋季性细胞成熟,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卵粘性,粘附于砾石上孵化。
  大型经济鱼类;肉、卵均为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胶。系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Ⅱ。分布于本省沿海和闽江,偶有捕获。
  (二)大海鲢科
  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
  别名海鲢(漳浦、东山)
  体长形,侧扁,腹部平,无棱鳞。头大。颏部有一长条形喉板。吻宽短。眼大,上侧位,具脂眼睑。口大,前上位,倾斜。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及舌均有细牙带。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
  体被大圆鳞,不易脱落。臀鳍基部和尾鳍有小圆鳞。胸、腹鳍基部有腋鳞。侧线鳞上有辐射状管。
  背鳍无硬棘,其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最后一鳍条延长成丝状,向后伸达臀鳍后上方。臀鳍位于背鳍后下方。腹鳍腹位。尾鳍深叉形。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吻端深灰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尾鳍的边缘灰色。
  大海鲢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区,有时进入河口淡水区。1976年在闽江下游——大樟溪曾捕获过一尾。该鱼体个发育经过变态,幼体呈柳叶鳗状。福建沿海不常见。
  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海鲢目在福建沿海除上述大海鲢科外还有2科:海鲢科(Elopidae )——海鲢elopssaurus 。北梭鱼科(ALbulidae )——北梭鱼albula vuLpes。在福建沿海均不常见。
  (三)遮目鱼科
  遮目鱼chanos chanos (Forskal)
  别名虱目鱼
   遮目鱼(体长385毫米))=]体长形,稍侧扁。头中等大。吻圆钝。眼大;脂眼睑发达,几遮盖整个头部的侧面。口小、前位。上颌中间凹入,下颌联合处有一突起。口无牙。鳃孔中等大。鳃盖条4。鳃耙细密。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背鳍起点在吻端与尾鳍基中间。臀鳍小。尾鳍深叉形。体背部深绿色,腹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深绿色。其余各鳍绿色。
  遮目鱼为暖水性鱼类,并且能在盐度很低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幼鱼摄食底栖硅藻、蓝藻、绿藻、有孔虫、软体动物和桡足类,成鱼摄食硅藻及其它藻类。成长很快,一年体长可达400毫米。6~8龄达性成熟。成鱼体长约1米,体重3公斤左右,最大的可达10多公斤。我省过去仅在东山和厦门捕到。遮目鱼是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对象,我国台湾省已广泛在池圹养殖。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沿岸和南海诸岛海域。
  (四)鲱科
  圆腹鲱dussumieria hasseltii Bleeker
  别名尖嘴(东山、厦门)
  体长梭形,腹部圆、无棱鳞。头部尖,头顶稍平。吻长而尖,背面中部有1条低的纵走棱。眼稍大,上侧位,被脂眼睑。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体被圆鳞,背鳍1个,位于腹鳍的上方,与腹鳍相对。臀鳍远位于背鳍后下方,起点距腹鳍较距尾基为近。头顶暗绿色,体背面黄绿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黄绿色;胸鳍、腹鳍和臀鳍色淡。
  圆腹鲱为福建沿海常见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近岸港湾和岛屿附近。摄食浮游动物。有较强的趋光性,是夏季灯光围网的次要渔获物之一。体长150~200毫米。肉质尚佳,鲜销或制成咸干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尖吻圆腹鲱d.acu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脂眼鲱etrmeus microp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厦门、东山、诏安),火管〓(漳浦)
  体长梭形,躯干部稍厚、腹部圆、无棱鳞,尾部较侧扁。头中等大。吻钝尖。眼大,为厚的脂眼睑所遮盖。口小,前位。上下颌和犁骨有绒毛状牙。体被薄圆鳞。背鳍1个,位于体中部稍前,不与腹鳍相对。臀鳍短,位近尾基。胸鳍位于鳃盖下角后方,几靠近腹面。腹鳍小,位于背鳍后下方。尾鳍叉形。头顶翠绿色,体背面蓝绿色,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背鳍灰绿色,第一鳍条前缘及末端黑色;胸鳍和尾鳍黄绿色;腹鳍和臀鳍色淡。
  脂眼緋为暖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台湾海峡南部岛屿岩礁附近。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小鱼(在闽南渔场春汛生殖个体喜吃犀鳕)。趋光性强。在闽南渔场,脂眼鲱的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5月、盛期3~4月,怀卵量约0.56~1.3万粒,卵径约1.4毫米。幼鱼生长很快。成鱼体长一般在160~200毫米,大的达280毫米。脂眼緋,是闽南渔场主要渔获物之一,福建省年产量10余万担。分布于东海和南海。肉厚而多细骨,可鲜销、腌制咸鱼或炊熟晒干。
  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鳁鱼(福建沿海通称),青鳞鳁(厦门)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等大、背部宽。眼中等大,有发达的脂眼睑,眼间隔平坦。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前缘的下方。牙细小,腭骨和舌上有细牙。鳃孔大。鳃耙细而密、83~117+126~152。体被薄圆鳞。侧线。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前上方。臀鳍最后2个鳍条显著大。胸鳍较小。腹鳍具9鳍条,尾鳍深叉形,基部有2个匕首状大鳞片。体背部暗绿色、腹侧银白色。体侧自鳃盖上角向后有1条金黄色纵带。背鳍、胸鳍和尾鳍浅黄绿色;腹鳍和臀鳍色淡;背鳍上缘和尾鳍后缘有黑色边。
  金色小沙丁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温暖海区。摄食硅藻、桡足类及其它小型浮游动物,偶尔也食小鱼。为福建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前几年,随着机帆船灯光围网渔业的发展,年产量较多,曾高达138万担,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其它原因,产量锐减,仅20~30万担。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相近种
  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 。分布于我国沿海。
  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孔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perforat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brachysom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fimbriat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鲥鱼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
  别名鲥鱼(福州、福鼎沙埕),埘刺(福州)
  体长椭圆形,背部窄;腹部有棱鳞16~17+14。头较大,侧扁。吻钝尖。眼小,前侧位;脂眼睑发达,几遮盖眼的一半。口中等大。两颌前端等长,上颌中央有一凹缺。上下颌无牙。体被圆鳞。背鳍1个,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距尾鳍基更近。胸鳍较短。腹鳍位于背鳍基的下方。尾鳍叉形。体背面暗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鲥鱼为我国沿海常见的中上层鱼类。摄食浮游动物,也摄食硅藻和其它有机物的碎屑等。有洄游习性,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春夏(4~6月)生殖季节进入江河(如闽江)中下游产卵。怀卵量在140~250万粒之间;卵浮性,卵径0.75毫米。亲鱼生殖后仍游归海中,幼鱼则在江河湖泊中肥育,至秋季才入海生活。体长一般300~400毫米,重0.5~1公斤,大的可达2.5~3公斤。肉细味美,鳞下富含脂肪,为名贵食用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云鲥macrura ilish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斑〓clupanodon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r)
  别名黄鱼(东山),油鱼(厦门),春〓(福清),姑罗(龙海)
  体长卵圆形,甚侧扁;腹部尖锐,有棱鳞。头中等大,吻短。眼有脂眼睑。口小,三角形,近于前位。鳃孔大。鳃耙长且密。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1个,起点位于胸鳍末端上方,最后鳍条丝状延长,几伸达尾鳍基部。臀鳍基约与背鳍基等长。尾鳍叉形。体背面绿色,头顶中央颜色较深,体侧中部以下白色,背鳍黄绿色,前缘和上缘淡黑色;胸鳍淡黄绿色,后缘黑色。鳃盖后方有1个大黑斑。背侧有7~9纵行褐绿色斑点。
  斑〓为近海常见的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摄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九龙江口的斑鲦生殖期可能在7~8月。体长一般在200毫米以下。肉细嫩,含脂肪较多,为群众喜爱的食用鱼、多鲜销。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花〓clupanodon thrissa,分布于福建沿海,常见的中小型鱼类。
  鳓鱼ilisha elongata (Bennett)
  别名鳓鱼(闽南),白力鱼(福州)体延长、侧扁;腹部窄而尖,有锯齿状的锐利棱鳞。头中等大。吻短。眼大。鼻孔1对,位于近吻端。口前位而朝上。下颌长于上颌。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1个,位于体背中部稍前方。臀鳍有47~50鳍条。尾鳍叉形。体背面灰黑色,体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有黑色小点;胸鳍黄绿色,腹鳍和臀鳍色淡。
  鳓鱼为中上层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箭虫、磷虾和蟹类幼体,成鱼则摄食虾蟹类、头足类,多毛类和鱼类(小公鱼和青鳞鱼等)。
  鳓鱼为福建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8~10万担。味鲜美而多骨刺,鲜销或腌制咸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印度鳓i.indica elongata 。臀鳍条38~42。产于我国南海。
  (五)鳀科
  日本鳀ener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乌尧(〓)(闽南),丁香,昂鲄(平潭),乌江(霞浦三沙、晋江),海河(福鼎沙埕)。
  体细长,侧扁;腹部圆形,无棱鳞。头较小、侧扁。吻圆钝,突出。口宽大、斜位,口裂远超过眼后方。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1个,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相等。臀鳍在背鳍后下方。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黄绿色,腹侧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尾鳍散有灰黑色小点。其余各鳍浅黄绿色。
  日本鳀为我国近海常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区。趋光性强、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摄食浮游硅藻和小型甲壳类。每年5~6月,幼鱼(体长15~35毫米)成群顺流进入福建沿海内湾和浅滩一带觅食。体长80~110毫米。闽东渔场产量较多,渔期在2月份,主要捕捞越冬群体,旺发期只有几天。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年产量达30~50万担。分布于我国沿海。
  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 (Bleeker)
  别名赤鼻(龙海),突鼻(厦门、霞浦三沙),肥肤(平潭),红鼻(福鼎沙埕)。
  体延长,稍侧扁,背腹缘向后渐窄;腹部有棱鳞。吻显著突出、圆锥形。眼较大,眼间隔中间高。口大、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有细牙。体被圆鳞。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后上方。臀鳍基部较长,起点在背鳍后下方。尾鳍叉形。体背侧浅绿褐色,腹部银白色,吻端和头部背面拮黄色。尾鳍黄色,后 缘黑色,基部散有黑色小点;其余各鳍色淡。
  赤鼻棱鳀为我国沿海常见的小鱼。体长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在福建每年3~4月和10月为主要捕捞季节。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汉氏棱鳀thrissa hamiltonii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o分布于我国沿海。
  黄吻棱鳀thrissa vitirostri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杜氏棱鳀thrissa dussumier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长颌棱鳀thrissa setirostri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黄鲫setipinna taty (Cuvieret et Valenciennes)
  别名薄鲫(霞浦三沙、厦门、龙海),黄鲫(诏安),白赤(平潭),刺仔(霞浦三沙)
  体延长而侧扁;腹缘有棱鳞。头小。吻短。眼中等大、靠近吻端。口大、斜位、口裂可达鳃盖下前方。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1个,位于体中部稍前。臀鳍基底很长,胸鳍低位、第一鳍条延长成丝状,几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头侧和吻端黄色,体背面浅黄绿色至褐绿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和胸鳍后部黄色;腹鳍和臀鳍淡黄绿色;尾鳍基部黄绿色;后缘微黑。
  黄鲫为沿海小型鱼类。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海区。摄食浮游甲壳类(桡足类、鳞虾类和虾类)、箭虫、鱼卵和管水母等。体长一般不超过200毫米。为福建常见鱼类,产量不少。鲜销或腌制咸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
  别名刺鱼、白刺鱼(龙海),长尾刺(福鼎沙埕、霞浦三沙、连江)
  体延长、侧扁,头与躯干部稍厚,尾部长而薄,形如尖刀。腹部有锐利棱鳞。头较小。吻短〓圆钝。眼中等大。口裂大,伸达眼的后下方。上颌骨向后延长,伸达胸鳍基部。鳃耙19~29。背鳍短,位于体背前部约1/4处。臀鳍很长,有88根鳍条。胸鳍很特殊,上部有7根丝状游离鳍条,较长的鳍条超过肛门。尾鳍上、下叶不等,上叶长约为下叶的2倍。体银白色,胸鳍、臀鳍和尾鳍淡黄色。
  七丝鲚栖息于港湾与河口附近。主要摄食甲壳动物的桡足类和端足类。每年3~6月、从外海洄游到闽江、晋江、木兰溪产卵;主要产卵场在九龙江下游石码、江东桥及圭屿一带。受精卵在半咸水海区孵化,孵化后的稚鱼一部分随潮水流到外海,另一部分在河口港湾一带摄食生长。全长达350毫米。肉味鲜美、为较好的食用鱼。通常鲜销,也可制罐头。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oilia ectenes,均见于福建沿海。
  (六)银鱼科
  尖头银鱼salanx acuticeps Regan
  别名银鱼(闽南)、乌尾银鱼(龙海)、扁担鱼(福鼎沙埕)
  体细长,躯干前部近圆柱状,后部侧扁。头较长。吻长而尖、上下平扁。口宽大。上下颌约等长,下颌缝合部前方有短的突起。鳃孔大,鳃耙短小。雌鱼全体无鳞,雄鱼在臀鳍基部有1列大而薄的鳞片。背鳍1个,位于体背面约2/3处。脂鳍小,位于背鳍后部。尾鳍叉形。体半透明。在腹部中央有2纵列黑色小点。胸鳍和腹鳍外缘鳍条、臀鳍、尾鳍有少数黑色点。背鳍和脂鳍无色。
  尖头银鱼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上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河口附近,栖息水层随着天气和昼夜的不同而异。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小鱼(鲻鱼、〓鱼等)。冬季11~12月产卵。幼鱼生长很快,1龄鱼达140~150毫米。银鱼骨软肉嫩,味鲜美,通常鲜销。分布于我国沿海。
  (七)香鱼科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
  别名溪鳁、时鱼
  体长达300毫米。体延长,稍侧扁。头较小。吻中长,向前倾斜,形成吻钩。眼小,上侧位。口较大,口裂伸达眼后缘的后下方。牙宽而扁,着生于上下颌的皮上。鳃孔大。头无鳞,体上密被细小圆鳞。侧线平直,位于体侧中部。背鳍起点在腹鳍的前上方,后方有1个脂鳍。胸鳍狭长,下侧位。腹鳍腹位。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
  香鱼为溯河性中小型鱼。较大的幼鱼和成鱼栖息于通海的江河(如闽江、九龙江等),较小的幼鱼则栖息于河口和沿海港湾一带。摄食底栖硅藻和蓝绿藻。
  香鱼肉细味美,有特殊香味,为上等食用鱼。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及朝鲜、日本。
  (八)狗母鱼科
  长蛇鲻sauridae elongat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狗母鱼(福建沿海通称)
  体长棒状,中部稍粗、两端较细。头较小,头顶平坦,吻钝尖,背视呈三角形。眼中大。口大,前位。体和头部密被圆鳞,不易脱落。侧线直。背鳍位于体前部约1/3处,起点约在腹鳍中部上方。脂鳍小,与臀鳍相对。臀鳍短。胸鳍较短,向后不利达腹鳍基。尾鳍叉形。体背侧褐绿色、腹部白色。背鳍浅褐绿色,上部稍黑;胸鳍浅黑褐色,基部色较淡,尾鳍淡褐绿色,后缘黑色。鳃盖至头部下方黄绿色。
  长蛇鲻为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20~100米底沙泥的海区。性凶猛,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春季在水深20~35米的海区产卵。分布于我国沿海。
  (九)灯笼鱼科
  七星鱼myctophum pterotum (Alcock)
  别名乌丁、畏仔体长椭圆形,侧扁,背腹缘钝圆。头中等大。吻短钝;眼很大。口大而稍斜。鳃盖骨薄,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位于体中部稍前。背鳍后方有1个小脂鳍,位于臀鳍最后鳍条的上方。臀鳍起点在背鳍底末下方稍前。胸鳍位于。腹鳍腹位。尾鳍叉形。体银灰色。
  七星鱼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并且随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水的消长,进行南北向的短距离洄游。该鱼是带鱼的主要饵料,其渔期的迟早和产量多寡,可作为冬季带鱼期迟早和丰歉的参考指标。
  七星鱼经济价值不高,年产量10~20万担,除少量鲜销外,多加工成干制品,也用于制觭油。
  分布于浙江和福建及日本、夏威夷、菲律宾、印尼、非洲南部。
  (十)鳗鲡科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鳗鱼
  体长,近圆筒状,尾部侧扁、鳞小、埋于皮下。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均长,与尾鳍相连。背鳍起点距肛门比距鳃孔为近。体背灰黑色以至黄褐色,腹部白色。
  洄游性鱼类,平时在河川中成长,以小鱼、小虾、甲壳动物及水生昆虫为食。在河川中生活4~5年甚至10余年,成熟个体于每年秋末冬初成群降河入海产卵,产后亲鱼死亡。卵在海中发育成柳叶状幼体,经变态成透明的鳗线(幼鳗),于春季成批游向河口,进入江河、湖泊成长。每年2~4月间,闽江口、九龙江口可捕到大量鳗苗。
  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民间作为滋补食品和药用鱼类。同时也是名贵的出口鱼类之一。近年来,省内沿海地区已兴起人工放养鳗苗,已成为养殖对象。分布于省内各大江河干、支流及沿海各地。
  相近种
  中华鳗鲡A.sinensis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及沿海各地。
  短头鳗鲡A.breviceps 。分布于福州。
  疏斑鳗鲡A.elphinstonei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的沿海江河下游。
  乌耳鳗鲡A.nigricans 。分布于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
  福州鳗鲡A.foochoxvensis 。分布于闽江口。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
  别名鲈鳗、溪滑、鳝王
  外形似日本鳗鲡,但体粗壮,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块状斑纹;背鳍起点距鳃孔比距肛门为近;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头长。体长大者达160厘米,体重达30~50公斤。
  江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于江河干、支流的上游,常栖息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多在夜间活动,以鱼、虾、蟹、蛙、蛇及其他小动物为食,亦食生长于河边的竹笋。生殖习性似日本鳗鲡。
  肉质鲜美,蛋白质和脂肪丰富,群众历来作为滋补食品,是珍贵的食用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岛各江河水域。
  (十—)海鳗科
  海鳗muraenesox cine reus (Forskal)
  别名鳗鱼(福建通称),黄鳗(福清、福州)、赤鳗(福鼎沙埕、霞浦三沙)。
  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头尖而长。眼较大;眼间隔微隆起。口大、口裂伸越眼的后方。两颌很长,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光滑无鳞。线孔明显。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续,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稍前上方,胸鳍尖长,无腹鳍。体背侧银灰色,大型个体暗褐色,腹部乳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具黑色边缘,胸侧鳍呈灰色。
  海鳗为凶猛的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水深50~8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肉食性,能吞食较大的底栖动物,也摄食虾、蟹、鱼类、乌贼及章鱼等。产卵期约在4~7月,仔、稚鱼的发育过程有显著的变态。雌鱼的成熟个体比雄鱼的大。海鳗有季节性的长距离洄游现象,每年进行春夏季北上生殖洄游,秋冬季南下越冬洄游,南下洄游路线比北上的偏外。一般体重1~1.5公斤,大的可达15~20公斤。为福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每年产量约1~2万担,闽东和闽中渔场产量较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十二)蛇鳗科
  中华须鳗cirrhimuraena chinensis Kaup
  别名面鳝(平潭)、尖嘴(连江)、软骨鳝(福清)、蛏鳗(龙海)。
  体细长,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短。吻尖。口大、口裂伸越眼的后方。眼小而较孔圆,眼间隔大于眼径,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为短管状,眼位于吻端;后鼻孔不具短管,位于前缘的下方。上唇有一列明显鳞的梳状唇须。鳃孔较小。体光滑无鳞。侧线孔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稍后上方,胸鳍长尖形,有腹鳍,无尾鳍,尾端尖秃。体黄褐色,腹侧色淡,各鳍淡黄色。
  中华须鳗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底层鱼类。多穴居于底质为沙泥、贝类丰富的低潮区。退潮时用尾尖钻入沙泥中,涨潮时游到沙泥上面大量吞食蛏蛤及其它底栖动物,是蛏、蛤的主要敌害。
  骨软肉嫩,可供食用,但产量不多。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尖吻蛇鳗ophichthys apicalis (Bennett)
  别名硬骨鳝(平潭、惠安、晋江、厦门),硬骨(连江)。
  体细长,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部略呈锥状。吻短钝,上颌稍突出。眼小而较圆,眼间隔大于眼径,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位于上唇边缘。口大、口裂达后缘下方。鳃孔较小。体光滑无鳞。有侧线、侧线孔不甚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中部上方,胸鳍略呈长扇形,无腹鳍,无尾鳍,尾端尖秃。体黄褐色,腹侧稍淡,背鳍和臀鳍的边缘淡黑色,胸鳍的上方淡黑色。
  尖吻蛇鳗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喜穴居于沙泥底质的低潮区。涨潮时游到沙泥上面,用尾端钻挖养殖埕地,摄食蛏、蛤及其它底栖动物,对蛏、蛤为害很大。通常在退潮时将茶麸撒于埕地,迫使尖吻蛇鳗由穴中钻出地面,然后捕捉。可供食用,但骨棘较硬。活的尖吻蛇鳗是钓捕大鳖的好饵料。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艾氏蛇鳗o.evermanni 。分布于福建沿海,少见。
  长尾蛇鳗o.asakusae。分布于福建沿海,不常见。
  短尾蛇鳗o.brevicaudatus 。分布于台湾海峡。
  西里伯蛇鳗o.celebicus 。分布于福建沿海,不常见。
  (十三)胭脂鱼科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别名雷公鱼(延平、建瓯)
  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头短小,吻钝圆。口小而下位,唇发达,上下唇有细小乳突。下咽齿一行,数目多,排列呈梳状。背鳍基长,无硬棘,分枝鳍条50根以上。臀鳍短,分枝鳍条11~13。成熟个体雄性体色鲜艳,体侧有鲜明的胭脂红色,臀鳍和尾鳍淡红色。
  胭脂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及藻类。一般5龄性成熟,产卵期为2~3月,常于急流石滩处产卵。闽江上游(建溪)建瓯附近有它的产卵场,卵金黄色,略具粘性。
  该鱼为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余公斤。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的优点。系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分布于闽江中上游,偶见于下游;省外见于长江。
  (十四)鲤科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别名竿鱼(福州)、虎鱼(闽南)、舰鱼(闽西)
  体长,稍侧。头长尖似锥状,吻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吻合。鳞小,侧线鳞104~117。背鳍无硬棘,分枝鳍条9~10,臀鳍分枝鳍条10~11。生活时,体色微黄,腹侧银白,背鳍、尾鳍深灰色,其他各鳍淡黄色。
  鳡鱼为江河、湖泊、水库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行动敏捷,常袭击追捕其他鱼类为食,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一般性成熟为3~4冬龄。产卵期4~5月。产卵场要求不严,流速较大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上游均可产卵。卵为漂浮性。
  该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可达50公斤,为大型经济鱼类之一。肉质鲜嫩,被群众视为上等食品。但因其凶猛贪食其他鱼类,是淡水养鱼业中有名的“害鱼”,常列为清除对象。省内分布于各水系,省外见于长江、珠江水系。
  〓鱼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Lacepede)
  别名尖头鳡(福州)、猪头舰(闽西)
  体近圆筒状,形似鳡鱼,但头部细长而尖故有尖头鳡之称。吻平扁似鸭嘴形;口小,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下颌前端无角质突起。体鳞细小,侧线鳞136~148。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腹鳍淡红色,尾鳍后缘黑色。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游泳力强,性凶猛,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完全以鱼为食,尤其是仔鱼吞食大量鱼苗,对养鱼业危害较大。
  本种为江河、湖泊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个体大者重20~25公斤,最大可达百余斤。但产量不高,分布不广。在养殖业上被列为敌害。分布于闽江水系。省外见于长江、珠江。
  鳤鱼Ochetobius eloncatus (Kner)
  别名金刀(建阳),竹四(福州)。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头短小,吻尖,口小,端位。体鳞细小,侧线鳞65~75。背鳍无硬刺,其起点约与腹鳍相对。臀鳍短小。尾鳍深分叉。体背部暗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与臀鳍的基部微黄色,胸、腹鳍红色,尾鳍后缘黑色。
  鳤鱼是生活于江河上游、水流颇急和底有砂石的中层鱼类。食物以枝角类、水生昆虫的幼虫等为主,兼食一些小鱼、小虾。体重一般0.5~1公斤,大者可达2~2.5公斤,为中小型经济鱼类。在闽江上游有一定的产量。分布于我省闽江水系。
  长江〓Phoxiiius varieeatus (Gunther)
  体长,侧扁。尾柄较高,尾柄长为尾柄高1.1~1.3倍。体鳞小,排列密。侧线完全。侧线鳞72~87。背鳍短小,位于腹鳍起点后上方。腹鳍小,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分叉浅。体背侧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具黑色斑点;幼鱼体侧有许多黑斑。
  长江〓为温水性鱼类,偶见于长江(九江)和钱塘江(西湖)。本省仅见于闽江上游(武夷山、屏南)山区的冷水涧中。这是〓属鱼类分布纬度最低的纪录。
  异〓Parazacco spilurus (Gunther)
  体延长,侧扁,腹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腹棱。口大,上位,下颌前端有一显著的钩状突起与上颌前端凹陷相吻合。下咽齿2行。
  体侧有不规则的垂直斑条,尾鳍基有不明显暗色斑块。
  是生活于江河中下游的小型鱼类。分布于本省九龙江、漳江水系。
  宽鳍〓zacco platypus (Temminck of Schlegel)
  别名花石斑(延平、邵武)、溪耍(莆田)。
  体长,侧扁,腹部圆。口端位,马蹄形。唇厚。下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成熟雄鱼的臀鳍前数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可达尾鳍基部。体侧有12~15条蓝黑色垂直条纹,生殖季节,成熟个体在条纹间杂有粉红色斑点或为淡红色,雄鱼尤为艳丽,并在头及臀鳍条上有许多粗糙的珠星。
  该鱼为江河中上游的小型鱼类,喜栖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处,常与马口鱼成群聚集在一起。
  该鱼个体不大,但产量较多,是山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大鳞鱲z.macrolepis Yang et Hwang。下咽齿2行。分布于闽江、木兰溪、交溪、漳江等水系。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别名红目鈍(福州)、红眼睛(建阳)、红目代(闽西)。
  体长、圆筒状、尾部稍侧扁,体形颇似草鱼。眼上缘具红斑,故俗称红目。口前位,触须2对,极细小。下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体被较大圆鳞。背鳍、臀鳍短小,均无硬棘。体背部深灰色、腹部浅黄色。体侧在侧线以上各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组成纵列条纹。
  生活于静水或流速较慢的水域,活动于水的中层。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食,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2冬龄性成熟。生殖期5~6月,通常于沿岸有水草场所或于浅水沙滩处产卵。卵浅绿色、沉性。
  本种为中小型经济鱼类,一般体长200毫米,重250克,大者可达2~2.5公斤。此鱼对环境适应性强、食性广,福州地区作为池塘混养对象。省内分布于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长江、钱塘江及珠江。
  相近种
  高体赤眼鳟s.caudalis。分布于九龙江、晋江水系。
  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Tem ef Schlegel)
  别名阔嘴耍(莆田、仙游),大口鱼(闽西)
  体型与宽鳍镴相似,其区别点是口大,下颌前端突起、两侧有凹陷,恰与上颌前端、两突起相吻合。体两侧有10余条浅蓝色垂直条纹。各鳍橙黄色。生殖季节,雄鱼有鲜艳的婚姻色,头部、臀鳍条均有白色突起(珠星)。
  生活于山谷溪流中,常捕食小鱼、小虾及水生昆虫等,产卵期5~6月,卵粘性,金黄色。
  马口鱼一般体重50~100克,最大180克左右。天然产量多,为山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中华细鲫aphyocypris chinensis Gunther
  体细小,稍侧扁,腹面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间具一不完全的腹棱。体鳞大,侧线不完全,仅见于前面的4~8鳞片。背鳍小,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上方。体背正中自头后至尾鳍基,及体侧自眼后至尾鳍基部各具一暗色纵带。
  中华细鲫生活于水田、河沟、池塘或山润水域。分布于闽江上游(建宁)、木兰溪等水系。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别名乌溜草(福州)、流仔(闽南)、乌青(闽北)
  体长、略呈圆筒状,尾部侧扁、腹面圆。吻短,口前位,呈弧形。下咽齿1行,齿粗短,呈臼齿状,这是与草鱼最易区别的特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鳞中等大,侧线完全。体背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为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鱼类。喜食螺、蚌、蚬等软体动物,兼食虾、蟹及昆虫幼虫。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5龄,体重10~15公斤。每年4~6月间,于江河干流流速较大的场所产卵。卵漂浮性。本省九龙江上游华安县十四行是青鱼天然产卵场,此鱼在静水环境不能产卵。我省从1967年以来采用人工催产获得鱼苗,极大推动了淡水养殖业。
  青鱼是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肉嫩、味美、经济价值高,但由于食料来源限制,池塘仅搭配饲养,在贝类丰富的山塘水库可作放养对象。分布广,本省各水系和全国各主要水系均有。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鲩
  体形和青鱼相似,辨认特征在于草鱼体茶黄色、胸鳍、腹鳍微黄色,鳞片边缘灰黑色;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性活泼,常跳跃水面,为中上层鱼类,喜食水草,亦食陆生的牧草,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生长快,个体大,饲料来源广,历来成为我国主要的养殖和放养对象。本省于1960年以来采用人工催产获得鱼苗后,草鱼养殖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本省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全省各水系和全国各大江河流域。
  细鳞斜颌鲴plasioenathops microleps (Bleeker)
  别名薄鳞黄尾(福州、建瓯)、青尾(邵武)、幼鳞鱼(龙溪)
  体侧扁、背部略高、肛门前至腹鳍基部有发达的腹棱。头小,呈锥形,吻钝,口下位、呈弧形,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鳞细小,侧线鳞70以下。背鳍具光滑硬棘。体色背部灰褐、腹部银白。臀鳍淡黄色,尾鳍桔黄色,后缘有黑边。
  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喜流水生活,冬季群栖于宽敞水域的深处,平时分散活动。以硅藻、丝状藻和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主食,也食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泥沙中腐殖质。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4~6月,5月为盛产期。亲鱼集群逆游到砾石浅滩、水流湍急处产卵。卵粘性、浅黄色。
  在江河中天然产量高,生长较快,体重一般为0.5~1公斤,最大达3公斤,是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成熟早、繁殖力强、食性广、饲养简便,已成为池塘、水库新的养殖对象。省内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等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长江、钱塘江、西江。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ünther)
  别名厚鳞黄尾(福州、南平)、乌勒仔(龙溪)
  体形和细鳞斜颌鲴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腹部无腹棱或不明显,若有,仅于肛门前方有一小段;鳞稍大,侧线鳞少于70(54~64);鳃盖膜上有明显桔黄色斑块。
  本种为江河底层鱼类,常生活于水流平稳的河湾,或石滩浅水地带,主食藻类、高等植物碎片及污泥杂质,兼食少量浮游动物。生殖季节4~6月间,当洪水上涨、水位上升时,亲鱼成群上溯到急流浅滩处产卵。卵浅黄色,粘性。
  该鱼为中小型经济鱼类。一般体重100~200克,最大者0.5~1公斤。个体虽不大,但天然产量高,在建溪一带成为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由于食料来源广、饲养简易,亦作为养殖的混养对象。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及元江。
  扁圆吻鲴distoechodon compressus (Nichols)
  别名溪勒(福州、建瓯)、红烧尾(连城)、赤尾勒(龙溪)
  体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前缘有发达的角质。下咽齿2行。鳃盖后缘有一桔黄色斑纹。体侧有10~11条由黑色小斑点组成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淡黄色,尾鳍边缘黑色,腹鳍和臀鳍边缘浅红色。
  常栖息于水流较急、河面宽阔的浅水地带,活动于中下层水域,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附于石头上的藻类、苔鲜,也食植物碎屑及泥河中腐殖质。产卵期5~8月间,在各江河中都可产卵。卵粒小,呈绿色,具粘性。分布广,产量高,为江河中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抗病力和耐寒力强、群体产量高、食性广、饲养简易,作为池塘、河沟及水库养殖的混养品种,可明显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闽西地区——连城、清流、宁化和长汀饲养此鱼已有悠久历史。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相近种
  圆吻鲴d.tumirostris。全省各水系。
  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别名红鲢、花鲢、胖头鲢
  体侧扁,稍高,腹面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头特大而圆胖,故有“胖头鲢”之称。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下咽齿1行,齿面扁平。鳃耙细长而密集,但不相联。体鳞细小。胸鳍长而尖、末端远超腹鳍基。体背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两侧密布黑色斑点。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温驯,行动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为主食,亦食少量浮游植物。4~5冬龄达性成熟。体重约7.5~10公斤。产卵期4月下旬至6月,在流速和浑浊度大的江河、水温20C~30C的条件下产卵。人工养殖的个体从1959年以后均采用人工催产方法获得鱼苗。
  鳙鱼也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生长快、个体大、疾病少、易饲养、产量大、经济价值高,是本省池塘养殖重要鱼类之一。
  本省分布于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长江、珠江。
  鲢鱼hypophthahnichthys molitrix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白鲢、鲢鱼
  体形与鳙鱼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体色银白,各鳍灰白;腹面在胸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发达的腹棱;鳃耙特化,互相联合成海绵状的膜质片,以过滤微小食物。
  生活于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主食浮游植物,辅以浮游动物。繁殖习性和鳙鱼相似,池塘饲养的个体,从1958年以后,均采用人工催产方法获得鱼苗。
  鲢鱼也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生长快、疾病少、适应性强、产量高,是本省池塘养殖重要鱼类之一。
  以上所述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为我国淡水养殖传统的四大鱼类,俗称“四大家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江河、湖泊及本省各水系。
  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别名鳑鲏(福州),板卒子(闽西)
  体侧扁,卵圆形。头短小,呈锥状。口小,前位,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光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3~5片侧线鳞。背、臀鳍不具硬刺。体侧上部各鳞片后缘均有小黑点,沿尾柄中线向前延伸有一翠绿色纵纹(浸泡后成黑色)。鳃孔后有2个不明显暗斑。背鳍、臀鳍外缘黑色。
  中华鳑鲏为底层鱼类。生活于沟渠、池塘、水库等浅水区。常在泥沙较多,水草丛生的水域活动。摄食藻类。产卵期为5月份。繁殖期雄鱼除吻部、眼眶等处有明显珠星外,还有鲜艳的色彩。雌鱼有一长产卵管,将卵产于河蚌体内。中华鳑皱为小型鱼类,体小,肉少,无食用价值,但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饵料。
  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高体鳑鲏r.ocellatus (Kner)。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
  越南刺鳑鲏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体侧扁,长卵圆形。头小。口亚下位。口角须1对。侧线完全。背鳍与臀鳍均具硬刺。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体背部淡灰色,侧面银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背鳍、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
  越南刺镑鲏为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有水草生长的静水区。常集成小群游动。摄食水生植物、腐败物等。产卵期为4月。雌鱼具一灰色产卵管,卵产于河蚌的外套腔中。受精卵在蚌体内发育,直至成幼鱼。该鱼个体小,食用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闽江、晋江等水系。
  相近种
  大鳍刺鳑鲏A .macropterus 。分布于木兰溪。
  短须刺鳑鲏A.barbatulus 。分布于闽江、晋江水系。
  斑条刺鳑鲏A.taeinianalis 。分布于汀江水系。
  兴凯刺鳑鲏A.Chankaensis 。各水系均有。
  白河刺鳑鲏A.peihoensis 。分布于木兰溪水系。
  鳑鲏亚科共有五属除上述鳑鲏属和刺鳑鲏属外尚有下列三属:
  石鲋鱼属pseudo terilam pus——彩石鲋pseudoperilampus lighti 。闽江。
  〓属Acheilognath us--须〓Acheilognathus barbatus。闽江、九龙江。
  副〓属paracheilognathus——革条副〓par 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分布本省各水系。
  锯齿鳊toxabramis sxvinhonis Günther
  体极侧扁,腹面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头小。吻短,眼大。口前位,下咽齿2行。鳞中大。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成一明显角度,至尾柄处向上弯。背鳍具硬刺,后缘有明显锯齿。尾鳍深叉形。
  锯齿鳊为江河中上层鱼类,也能在静水中生长和繁殖。摄食枝角类、浮游藻类及水生昆虫的幼虫,该鱼为小型鱼类,在闽南南安(山美水库)产量较多,成为当地食用鱼类。
  分布于本省晋江水系。
  〓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别名苦条仔(福州)、青条(莆田)、苦梭料仔(闽南)
  体长而侧扁、背缘平直、腹缘略凸。腹面从胸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完全的腹棱,头小而尖,吻长,口端位。下咽齿3行。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沿腹侧至臀鳍后方,又向上弯折入尾柄中线。背鳍具光滑硬棘。体银白色,背面青灰色。尾鳍浅黄色、边缘灰黑色。
  〓为常见小型鱼类,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库、静水、流水中都能生长繁殖。常集群速游于水面,属中上层鱼类。杂食性,以藻类、高等植物碎片、水生昆虫及小虾等为食。1冬龄性成熟,5~6月间常在有水草的浅水地带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或砾石上发育。
  该种个体虽小,但分布广、繁殖快、生活力强,有一定产量,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同时也可作为大型经济鱼类的食料。
  分布广,本省各水系和全国各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体中均有。
  相近种
  贝氏〓h.bleekeri 。闽江水系。
  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别名白刀、溪白刀
  体侧扁、头顶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向上突出,口裂与体几乎成垂直。腹面腹棱完全,从胸鳍基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棘。臀鳍长,分枝鳍条25~28。侧线鳞63~67。体背灰褐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臀鳍桔红色,尾鳍灰白色,边缘灰黑色。
  本种是江河、湖泊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缓流江段或水草茂盛的静水区。肉食性,主食小鱼、虾及水生昆虫。通常2龄成熟。产卵期5~6月。产卵场多在水草丛生的敞水区或有砾石的浅水缓流区。卵具粘性。
  该鱼为常见中小型食用鱼类。肉嫩味美,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省内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木兰溪等水系。全国分布于各大江河、湖泊。
  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usis (Bleeker)
  别名更薄条(福州)、刀鳊(建瓯)、剃刀条(南平)
  体长、极侧扁。背缘平直、腹缘腹棱明显,从峡部直至肛门。头短小,口前位、下颌前端有一突起和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成一明显钝角而后沿体侧下经臀鳍基,又上弯伸达尾柄中线。背鳍小,无硬棘。臀鳍长,无硬棘。体背青灰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
  该鱼为江河、湖泊常见的上层鱼类,喜成群地在水面上漂游,故有“漂鱼”之称。杂食性,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1龄即可成熟,产卵期5~6月。在缓流和静水环境都可产卵。
  银飘鱼体不大,但分布广、数量多,为一般食用鱼类。分布于全省各水系、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均有。
  相近种
  寡鳞飘鱼p.engraulis 。本省九龙江等水系。
  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 (Peters)
  别名厚鲦(福州)、青鲦(建瓯)、浮段(闽南)。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缘广弧形。腹棱不完全,自腹鳍基至肛门。头小,口前位,下颌中央有一突起与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向后沿腹部边缘直至臀鳍末端折向尾柄中线。背鳍具光滑硬棘。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南方拟〓为极常见的小型鱼类。喜集群。常在江河岸边的水面活动,游动迅速。食性杂。产卵期为5~7月。在水流较缓的浅水区产卵。卵深黄色,具粘性。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平胸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别名鳊(本省各地)、三角鳊(福州)
  体高而侧扁,呈菱形。腹部从肛门前至腹鳍基有腹棱。头短小、呈三角形。口小、端位。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鳃耙19~20。背鳍具光滑的硬棘,其长度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鳔3室,前室最大。体侧鳞片边缘黑色,组成若干纵纹。
  本种为常见的淡水鱼类,常生活在长有水草的敞水区,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在静水、流水的水体中均能生长繁殖。杂食性,以水生苦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淡水壳菜)为主食,兼食藻类及植物碎屑。3冬龄性成熟,产卵期5~6月。产卵场大致和团头妨相同,但对流水有一定要求,卵稍带粘性,卵粒浅黄色。
  本种食性广,生长较快,个体较大,肉嫩味美,是人们喜食的上等经济鱼类,可作池塘、湖泊养殖对象。
  分布于本省闽江、木兰溪水系。全国广布于各大江河、湖泊。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别名草鳊、武昌鱼
  外形和平胸鲂极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背鳍硬棘稍短或约等于头长;尾柄长小于尾柄高;鳔3室、中室最大;鳃耙13~15枚;体侧灰白色纵纹明显。
  该鱼性温和,适于静水环境生长繁殖。平时活动于中下层水体,栖息于底质为淤泥、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成鱼为草食性,故有“草鳊”之称。通常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5~6月,亲鱼集群活动、产卵场所需有一定的流水和长有茂密的水草。卵具粘性。
  团头鲂为中型经济鱼类;成长快,抗病力强,又能在静水水体中繁殖,为优良的养殖对象。1966年,移植本省放养在池塘、水库。此鱼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的湖泊,本省闽江下游有移植。
  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 (Gunther)
  别名大眼眶(建瓯)、大目桃(顺昌)、洋舰(延平)
  体侧扁,略呈长菱形。腹棱不完全,从肛门前至腹鳍基。头小。吻短、眼大。口端位。鳃耙稀疏(10~12枚)。鳔2室,后室较长、末端钝圆。背鳍具光滑的硬棘,臀鳍长,分枝鳍条19~21根。体背侧深灰色,腹部银白色。
  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溪河岸边,成群活动于水体中下层。喜食腐殖质、藻类、小鱼和虾。产卵期3~6月,在水流较急、底有砾石的浅水区产卵。卵稍带粘性,深黄色。
  本种为小型鱼类。闽江上游产量较大,为产区习见的食用鱼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也见于钱塘江、珠江。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别名翘鼻巴力(福州)、翘嘴巴力(建阳)
  体形和红鳍舶相似,区分之处为本种的腹棱不完全,仅见于腹鳍基至肛门之间;上颌短,下颌突出且向上翘;鳞较细小,侧线鳞较多(81~88)。
  本种常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的上层,系大型凶猛鱼类,行动迅速、善跳跃,以小型鱼类为食。2~3龄性成熟,产卵期5~7月。在静水和流水环境均能产卵。卵具微粘性。
  该鱼生长快,个体大,是一种较常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本省闽江、木兰溪等水系,全国北自黑龙江,南至珠江均有。
  相近种
  戴氏红鲌e.dabryi 。分布于九龙江等水系及附属水体。
  唇〓hemibarbus Labeo (Pallas)
  别名竹槁头(建阳)、兔子鱼(邵武)、缺嘴(浦城)、高锥(闽南)
  体延长,略侧扁,腹部圆。吻长而尖,其长度大于眼后头长。眼大,侧上位。眼眶后缘和下缘有一排粘液腔。口下位、唇发达,下唇分3叶,两侧叶宽厚、中叶微小,呈三角形突起。口须一对,其长短于眼径。下咽齿3行。鳃耙具15~20枚。背鳍具光滑硬棘。成鱼体及鳍均无明显斑点。幼鱼体侧有黑色斑点。
  唇〓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流较急、水温较低、底质多砾石的江河中。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3~4月,常在水深1米多的急流中分批产卵。卵黄色。
  一般体重约1斤多,条件适宜可达3~4斤,为本省较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几遍各主要水系。
  相近种
  花〓h.maculatus 。偶见于闽江。
  似〓belligobio nummifer (Boulengor)
  体侧扁,腹部圆。头大,锥形。吻长,平扁,其长稍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唇厚,发达,上下唇具乳突。下唇褶明显分为3叶,中叶小,三角形,两侧叶窄长,在中叶前端相连。下咽齿3行。口角有短须1对。背鳍短,无硬棘,起点稍近吻端。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体侧在侧线上方有7~9个大黑斑,在侧线下方的鳞片具黑褐色小斑点。背鳍和尾鳍有黑色花纹。
  分布于本省闽江、晋江、木兰溪、漳江等水系。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et Sch.)
  别名乌噜噜(福州)、罗汉鱼
  体长形,侧扁,口小,上位,横裂。唇薄,无乳突。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背鳍短,无硬棘,起点约与腹鳍相对。尾鳍叉形。鳞大,体侧每一鳞片的后缘有新月形黑斑,形似麦穗,故称麦穗鱼。
  麦穗鱼为常见小型鱼类,生活在湖湾、河沟、池塘等静水或缓流的浅水区,常隐匿于水草丛中。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低等藻等。4~6月产卵,卵椭圆形且扁,具粘性。孵化期由雄鱼在附近守卫。分布全省各水系。
  福建华鳈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别名花石斑(建阳),石斑(闽南)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尾柄宽短。头短小。吻圆钝,口小,下位,马蹄形。下颌角质边缘发达。口角有小须一对。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臀鳍甚短,尾鳍浅分叉。体侧有4条黑色宽横带。各鳍灰黑色。
  福建华鳈为常见的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支流、湖泊中水流缓慢、水草丛生的水域。以下颌刮食附着在碎石上的动植物。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水系。
  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Günther)
  体形与福建华鳈相似,其区别点是:口小呈弧形;下颌角质边缘较薄;口角无小须;体侧有不规则的云状黑斑,鳃孔后有一黑色的月牙形条纹。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小鳈s .parvus。分布于闽江水系。
  江西鳈s.kiangsiensis 。分布于闽江水系。
  银颌须〓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
  别名尖头(莆田),樯头仔(闽南)
  体长,稍侧扁,尾柄中长。吻短而尖。口亚下位。口角须一对,其长约等于或大于眼径。眼大,侧上位。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的后1/3处。侧线鳞39~42。背鳍、臀鳍无硬棘。体背部银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银灰色纵带。
  银色颌须〓为江河中常见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清澈砂底的流水性水域。摄食水生昆虫、藻类及水生植物。4~5月产卵。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短须颌须〓g.imberbis 。分布于汀江上游。
  细纹颌须〓g .taeniellus 。分布于闽江。
  济南颌须〓g .tsinanensis 。分布于交溪。
  点纹颌须〓g.wolterstorffi 。分布于各水系。
  吻〓rhinogobio typus (Bleeker)
  别名马滩(建阳)、沙条(邵武)、铁丁鱼、沙爬鱼(闽清)、长竹槁头(闽西、闽南)体长,圆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平坦。头尖长、近锥形。口前吻部显著突出,前端柔软。口下位,唇厚无乳突。口须一对、粗短。胸部鳞显著变小,有时隐于皮下。背鳍无硬棘,臀鳍短,分枝鳍条6根。胸鳍下侧位,左右平展。肛门位近腹鳍。
  吻〓为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清、流缓、底质为泥沙或砾石的江河。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食,也食藻类及其他沉积有机物。3~4月间,在砾石较多的流水浅滩处产卵。
  中小型常见食用鱼类,最大个体约一斤多,为本亚科中较大的种类。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水系。
  似〓pseudogobio vaillanti (Sauvage)
  别名沙条(建阳),沙钻(福州),高丁(闽南)
  体近圆筒形。吻长,略平扁,在鼻孔前方有凹陷。唇发达,具小乳突,下唇褶分3叶,中叶椭圆形,两侧叶在中叶前端相连。口角须一对。下咽齿2行。喉、胸部无鳞。肛门靠近腹鳍。背鳍无硬棘。体背部有5条黑色横纹,体侧有6~7个黑斑块。背鳍及尾鳍上有许多小黑点。
  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晋江等水系。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
  别名沙糠(福州),船丁(建瓯),麻狗(长汀)
  体形及体表斑纹、斑块与似鲍相似,但体较粗壮;上下唇乳突不明显,下唇中叶为1对紧靠在一起的橢圆形突起,两侧叶不相连;下咽齿一行。
  棒花鱼为常见底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在60~70毫米。栖息于江河(沙底)的缓流中,在沙上活动,有时钻入沙内觅食,摄食底层无脊椎动物。4~5月产卵。雄鱼有筑巢和护巢习性。分布于闽江、汀江、九龙江等水系。
  相近种
  福建棒花鱼a.fukiensis (Nichols)。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长棒花鱼a .elongata Yao et Yang。分布于九龙江。
  乐山棒花鱼a.kiafingensis (Win)。分布于闽江、汀江。
  嘉积棒花鱼a.kachekensis (Oshima)。见于平和,为本省新记录。
  嵊县胡〓huigobio chenhsienensis Fang
  体粗壮,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短,吻圆钝,在鼻孔前方有凹陷。口小,下位,横裂。唇发达,上唇褶边缘具1行乳突;下唇褶分3叶,中叶呈心脏形,两侧叶发达,不相连,向侧后方扩展成翼形。口角有须1对。下咽齿1行。体被中等大鳞片,腹面自胸部至腹鳍基前方均无鳞。肛门位近腹鳍基部。体背部隐约有4~5个黑斑,体侧中轴有7~8个黑色大斑点。背鳍、尾鳍有许多小黑点。
  该鱼为山溪小型鱼类。分布于闽江水系(松溪)。
  蛇〓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
  别名沙条(建阳、邵武)、沙丁(建瓯)、棺材丁(福州)、竹竿鱼(闽南)
  体细长,圆筒状,背缘圆、腹缘平直,尾柄细长。头较钝,两鼻孔间隔处有凹陷,吻部突出。口下位、唇肥厚、具许多小乳突。须1对、粗短。下咽齿1行。胸部无鳞。鳍无硬棘。肛门位近腹鳍基。体侧中轴有1条灰黑色纵带,其上有10~11个深黑色斑块。
  蛇鲍为小型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流水缓慢、沙质底的江河中。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和昆虫幼虫,兼食少量水草、藻类及植物碎屑。3~4月在流水处分批产卵。卵漂浮性。
  蛇〓个体虽小,但肉质肥美,数量也多,是普通食用鱼。
  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和汀江水系;全国各主要水系均有。
  相近种
  湘江蛇〓s .xiangjiangensis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片唇〓platysmacheilus exiguus (Lin)
  体形、体表斑纹、斑块与嵊县胡〓相似,其区别点是唇部;下唇不分叶,向后伸展连成一整片,后端游离,中央有一缺刻。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水系。
  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zvelli (Nichols)
  别名溪〓(福州、建瓯)、溪魁(莆田)、粗鳞(闽南)。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宽、吻钝。口下位。须2对、颇发达。背鳍无硬棘,其起点之前有一根平卧的倒棘、埋于皮下。下咽齿3行。鳞大、侧线鳞20~26。体侧鳞片基部大都具一黑斑。背鳍上缘镶着黑边、其他各鳍桔黄色。
  栖息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砾石较多的溪河中,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食性颇杂,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也食小鱼、虾、藻类、高等植物种子和碎片等。生殖期3~4月,亲鱼群集于水清、流急、多砾石的浅滩处产卵。此鱼生长较快、个体较大,一般体重0.5~1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以上。分布广、产量也高,为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长江、钱塘江、元江、海南岛及台湾。
  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hemispinus (Nichols)
  别名石板(建阳、福安),石湾(长汀、上杭)
  体长侧扁。吻突出。口下位。唇发达。下唇褶肥大,左右两侧叶间距仅一细缝。左右后唇沟在颏部中断,但互相接近。须2对。背鳍具硬棘,其后缘有锯齿。体侧常有一黑色纵带。背鳍条灰黑色,鳍膜无黑色条纹。
  半棘厚唇鱼生活习性和食性均与黑棘倒棘鈀相似。个体不大,大者体重约半斤,但分布广,数量较多,是产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省内各水系。
  相近种
  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 )labiatus 。分布于汀江。
  侧条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parallens。分布于汀江。
  温州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wenchcnvensis。广布。
  薄颌光唇鱼acrossocheilus (Acrossocheilus)kreyenbergii (Regan)
  别名乌石斑(建阳),石板(福安),石湾(上杭)
  体形与半棘厚唇鱼相似,不同点是唇部、下唇褶不肥大,左右两侧叶的间距有一定距离,左右后唇沟在颏部中断,且间距也较宽;下颌较宽,中央裸露,无角质边缘。体侧具6兰黑色横带,沿侧线有一条黑色纵带。背鳍淡黄色,边缘红色,鳍膜具黑色条纹。尾鳍、臀鳍黄色。
  薄颌光唇鱼栖息于石砂底质的山区溪流及江河的中上游、支流,在水流湍急、水色清澈的大石中成群游动。主食附着性藻类、植物碎屑等。该鱼为小型鱼类,大者体重约150克。但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是山区普通食用鱼类。体色艳丽,幼鱼可作为观赏鱼类。分布于闽江、汀江、交溪等水系。
  相近种
  条纹光唇鱼acrossocheilus .(Acrossocheilus.)fasciatus,分布于闽江。
  台湾铲颌鱼varicorhinus barbatulus (Pellegrin)
  别名苦头鱼(建阳、福安)、坑雪(建瓯)、苦威(南平)、齐头畏(龙岩)
  体纺锥形,稍侧扁。头短小。吻圆钝而突出。口下位、成横裂,下颌呈铲状、边缘具角质。须2对,均细小。鳞中等大。侧线鳞42~45。背鳍无粗壮硬棘。体侧鳞片基部具新月形黑斑、背鳍上端鳍膜具黑色条纹。
  该鱼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层多砾石的山区溪流中,喜游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摄食附着于岩石上和泥土中藻类及腐殖质。产卵期3~5月。卵粘性。该种为中小型鱼类,一般体重150~250克,大者可达750克。江河中上游较常见,闽江上游——建溪和九龙江的龙岩江段产量较大,为产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珠江、灵江、长江及台湾省均有分布。
  相近种
  细尾铲颌鱼v.lepturus,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
  小口白甲鱼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
  别名石雪黄(长汀)、赤尾影(漳平)。
  体长,稍侧扁、呈梭状。头小、吻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细小。背鳍具粗壮硬棘,后缘有锯齿。鳞中大,侧线鳞45~46。体侧鳞片基部有新月形的黑斑。沿侧线有一条暗色的纵纹。成鱼背鳍条间膜的上端有黑色的条纹。
  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温较高、水流湍急、砾石较多的山区溪流中。常以下颌刮食岩石上的藻类及腐殖质,也食水生昆虫。生殖期约在4月份。属中小型鱼类,较大个体重0.5公斤左右。九龙江和汀江产量较多,为产区较常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本省九龙江和汀江水系。沅江、西江、北江及东江均有分布。
  瓣结鱼tor brevifilis (Peters)
  体长,侧扁,尾柄较细长。口大,下位。吻长,突出。唇发达,下唇分3叶,中叶呈舌状,侧叶细小,唇后沟在颏部相连。须2对。背鳍具硬棘,其后缘有锯齿。体侧大部分鳞片的基部均有新月形黑斑。鳃盖后上方有一黑色斑块。
  瓣结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喜清水激流,常出没于石隙间。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见于闽江水系。
  纹唇鱼osteochiLus vitt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石鲫(长泰),肉鲫(平和)
  体长,侧扁。吻短,突出。口小,下位。唇发达,上唇两侧叶外展,其边缘有斜行纹褶(条状及粒状突起),后唇沟在颏部中断,中间不相连。须2对。背鳍不具硬棘。
  纹唇鱼生活在山区溪流、江河支流及水库。主食附着性藻类、植物碎屑等。个体不大,体重一般约50克,是山区普通的食用鱼。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漳江等水系。
  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雪鱼(福州、南平)、青鳞鱼(建瓯)、鲮公(闽南)、土鲮(闽西)
  体长,侧扁。头短、吻钝。口小、下位,下颌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2对,极细小。鳞中等大。背鳍无硬棘。体侧在胸鳍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有蓝黑斑点,聚集成一棱形斑块。
  鲮鱼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体较温暖的溪河中,对低温忍耐力差,水温低于7℃左右难于生存。以水底石头上附着性藻类为主要食料,也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及少量浮游动物。3龄性成熟。产卵期4~9月,7~8月为盛产期。产卵场所常在江河中上游,底为砾石的急流浅滩。闽江水系南平一带和汀江水系锋义一带为鲮鱼重要的产卵场所。卵半浮性,顺水漂流。
  该鱼个体较大,生长较快,通常体重0.5~1公斤,大者可大8公斤。我国南方诸省盛行饲养此鱼,产量较高,为产区重要经济鱼类。本省近年在永定、上杭等地也已在池塘饲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沅江、西江、澜沧江及海南和台湾均有分布。
  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 Nichols
  别名包公鱼(建阳),臭鼻子(闽南)
  体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侧扁。头宽阔。吻部平扁,在鼻孔前方有深凹陷,其上有角质小突起。口大,下位。下唇有发达的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后缘游离。背鳍无硬棘。偶鳍左右平展。体背侧棕黑色,腹部灰黄色,各鳍灰黑色。体侧各鳞具黑斑。
  东方墨头鱼为山区溪河急流性鱼类,以吸盘吸附于岩石上,营底栖生活。主要食物为附着性藻类。产卵期4~5月。卵粘性。该鱼个体不大,但体肥味美,在产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均有。
  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别名鲤鱼(福州)、丁板鲤(建阳)、呆鲤(闽南)、弯头鲤(永定)
  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头中大,吻钝圆。口小、前位。须2对。下咽齿三行,齿面呈臼状。背鳍长,分枝鳍条16~20,臀鳍短,分枝鳍条5,背、臀鳍各具一根后缘有锯齿的硬棘。鳞大、侧线鳞35~39。体背灰色,腹部灰白色,胸、腹鳍桔红色,臀、尾鳍下叶鲜红色。
  底栖鱼类,多栖息于低质松软、水草繁盛的各种水域。杂食性,喜食底栖动物(螺、蚌)、水生昆虫,也食水草、藻类及有机碎屑。2龄性成熟。产卵期2~8月,3~4月为盛期。在各类水体都能产卵,但喜水草丛生的缓流或静水,产卵时水温在18℃以上。卵浅黄色,粘性、附于水草上。
  分布极广,遍及各种不同水域,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料广,又能静水繁殖,因此成为我国最早而又广泛养殖的鱼类。
  遍布全国各大江河、湖泊及本省各水系。
  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别名鲫鱼(福州)、鲫仔(闽南)、鲫母(莆田)
  体高而侧扁。头短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一行,呈铲形。鳞大、侧线鳞28~31。背鳍和臀鳍各具一长粗壮硬棘,后缘具锯齿。体色,背侧银灰,腹部银白,各鳍灰色。
  底层杂食性鱼类。生命力较强,对各种环境均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湖沼和池塘。喜食植物性饲料,亦食有机碎屑及底栖动物。1冬龄即可成熟。生殖期2~6月。天然产卵场多在流速缓慢、水草茂盛的浅滩或河湾地带。通常在大雨之后的半夜或早晨产卵,水温一般在15℃以上。卵粘于水草上、呈浅黄色。
  分布广,数量多,是本省各地普遍的食用鱼类之一。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好的上等食品。
  金鱼是鲫鱼的一个变种——金色鲫鱼经过人工培育、选种,创造出形奇色丽的名贵观赏鱼。
  (十五)平鳍鳅科
  广西华平鳅sinohomaLoptera kwangsienis Fang
  别名爬石鱼(长汀)
  体长形,前部平扁,尾柄略侧扁。头钝。吻圆。口下位。小须4对,其中2对位于吻褶间,2对位于口角。胸、腹鳍向外平展,胸鳍前部有2根以上不分枝鳍条,腹鳍前方仅有2根不分枝鳍条,鳞稍大,每鳞有一弱棱。胸、腹部裸区不达肛门。体背中线有6~7个围着白边的黑色大斑块。
  广西华平鳅为山涧溪流小型鱼类,生活于急流浅滩处。见于汀江水系,为本省新记录。
  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 (Günther)
  体长,平扁,向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平扁,似犁头状,略呈三角形。口小,下位,呈弧形。须细小而多:吻须3对;颌须2对;唇须多(上下唇各2—3列)。鳞细小,具嵴突。头部及腹面均无鳞。偶鳍宽而平展。胸鳍具8根不分枝鳍条,腹鳍有3根不分枝鳍条。尾鳍内凹。体背面有7—8个暗褐色方形斑块。头部有褐色斑点。各鳍均有褐色斑纹。
  犁头鳅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急流的乱石中。个体小,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九龙江等水系。
  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 fasciatus (Sauvage)
  别名壁虎、半边鱼、石贴仔
  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腹面平直。头宽而扁,吻长,前缘圆钝。口小、下位。吻分3叶。唇发达,下唇皮质吸附器不呈“品”字形。须3对(吻须2对,颌须1对)、鳃孔小,位于胸鳍基底上方,不伸达腹面。鳞细小、隐于皮下。偶鳍左右平展、各具一根不分枝鳍条。尾鳍斜截形。体侧自头后至尾鳍基有黑褐色细横带16~21条。尾鳍有黑点组成条纹。
  栖息于山区溪流的湍急河段,静伏于石头上或沿石壁匍匐爬行。摄食水生昆虫及附于石上或沙中的生物。为小型底层鱼类,数量不多,无食用价值,但可做其他经济鱼类的食料。该种为福建特有种,分布于闽江、晋江、木兰溪水系中上游。
  相近种
  长汀拟腹吸鳅p.changtingensis Liang、圆斑拟腹吸鳅p.cheni Liang和九龙江拟腹吸鳅p.ji-ulongjiangensis Chen三种都是本省特有种。其主要特征:前者,下唇皮质吸附器呈“品”字形;体背具排列整齐的黑褐色横纹13~15条,仅分布于汀江水系。后两种,共同特征是下唇皮质吸附器不呈“品”字形,但体侧斑纹相异。圆斑拟腹吸鳅具规则的小圆斑,也仅分布于本省汀江水系。九龙江拟腹吸鳅具黑褐色粗横纹10~15条,仅见于九龙江水系。纵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caldwelli (Nichols)
  体延长、前部稍平扁,后部侧扁,腹面平坦。头短小,平扁。吻长,前端宽圆、吻分3叶。口小而下位。须短小,吻须2对,位于吻叶之间。颌须1对,位于口角。鳃孔较大,自胸鳍基部前方伸达腹面。胸鳍和腹鳍均向左右平展。尾鳍斜截形。体背面从头后至背鳍前方具一黑色纵带,沿侧线也具一黑色纵带。尾鳍基具一黑斑点。背鳍和尾鳍均有3~4行黑色横纹。
  栖息于山涧急流中,用胸鳍和腹鳍紧贴于水流湍激的岩石上。以石头上底栖生物为食。个体小、无食用价值,但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食料。仅见于闽江水系,为特有种。
  相近种
  裸腹原缨口鳅v.gymnetrus Chen 。
  体侧具不规则云状或蚀状黑褐色斑纹,无纵带。分布于九龙江和汀江水系,特有种。
  缨口鳅crossostoma davidi (Sauvage)
  体形和斑纹与纵纹原缨口鳅相似,不同特征在于本种的吻边缘不分叶,特化成短须13条,排成不整齐的一列;颌须一对,长约为眼径的2倍;尾鳍呈新月形;体背具9条暗色横带,头顶具黑色小点;尾鳍基2条暗色带纹。
  生活于江河上游,底质为岩石砂砾,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摄食岩石上藻类及底栖小动物。个体小,无食用价值。
  本省特有种,仅产于闽江中上游。
  相近种
  斑纹缨口鳅c.stigmata Nichols和花尾缨口鳅c.fascicauda Nichols都是本省特有种,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木兰溪及交溪。
  广东缨口鳅c.tinkhami,汀江。
  (十六)鳅科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别名河泥鳅(闽西)
  体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较高,尾鳍分叉。眼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棘不分叉。口小,亚下位。须3对。颏部无纽状突起。颊部有鳞。体侧及背部有6~7条深褐色宽横带。背鳍、尾鳍具2~3列褐色斑纹。
  长薄鳅生活于江河溪涧中,常于砂砾间或岩石隙中活动。摄食底层小型鱼类。体重一般为0.25~0.5公斤,大者可达1.5公斤,是鳅科中最大的种类。此鱼在福建较常见,为产区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及交溪。
  相近种
  闽江扁尾薄鳅l.tientaiensis compressicauda 。仅产于闽江上游,为本省特有种。
  天台扁尾薄鳅l .tientaiensis tieniaiensis 。汀江。
  薄鳅l.pellegrini 。闽江、交溪、汀江。
  张氏薄鳅l.tchauge 。闽江(采自永泰),为本省新记录。
  斑条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et Thiersant
  体形似长薄鳅,相异特征是本种眼下棘分叉;颊部具鳞;口角须较长,末端伸达眼前缘或超过;头背面和侧面各有一对黑色纵纹,自吻端至眼间;体侧有15~16条深褐色横带。尾鳍有7~9条黑色细纹。
  斑条副沙鳅栖息于底质为泥沙的江河浅水区,营底栖生活。摄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较大,一般体长为130~150毫米,本省较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水系。
  相近种
  点面副沙鳅p.maculasa 。见于闽江水系。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fher
  别名沙流(华安)
  体形与斑条副沙鳅很相似,眼下棘分又相同,其不同点是颊部裸露,无鳞;颐部有一对纽状突起;体侧有8~9个黑褐色宽横带;尾鳍上下叶各有3列深褐色条纹。
  中华沙鳅为小型鱼类。生活于沙底的河流中,常将身体隐藏于沙中,仅露出头部。摄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等。个体小,产量少,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九龙江上游。
  相近种
  壮体沙鳅b.robnsta Wu。仅见于汀江、九龙江。
  美丽沙鳅b .pulchra Wu 。仅见于九龙江、汀江。
  花鳅cobitis taenis (Linnaeus)
  别名沙泥鳅(邵武)
  体长,侧扁。头小,吻尖。眼小,上侧位,眼前下缘有一分叉的眼下棘。口小,下位,须5对。鳞细小,侧线不完全。尾鳍圆形或截形。体浅黄色,体背面和侧面有9~13矩形黑褐色斑块。头部密布褐色小点。
  花鳅是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江边、湖岸的浅水区或底质为泥沙的静水处。营底栖生活。摄食植物叶片和藻类。花鳅分布较广,数量多,亦是民间喜爱的食用鱼。分布省内各水域。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别名胡溜(通称)
  体前部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头小,吻尖。口小,下位,须5对。眼小。无眼下棘。鳞细小,侧线鳞约140以上。尾鳍圆形。体密布不规则的黑斑点。
  泥鳅为最常见的小型底层鱼类。栖居于河川、稻田、沟渠、池塘等水域,常钻入泥土中。对环境适应性很强。此鱼个体虽小,但分布广,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群众喜爱的食用鱼。遍布全省各水域。
  相近种
  大鳞泥鳅m.misgulepis 。闽江。
  横纹条鳅n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别名和尚鱼(华安)
  体细长,前部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尾柄宽。头较小,吻宽扁。眼小,无眼下棘。口下位,上颌中央有一半圆形突起,恰与下颌中央缺刻相吻合。须3对,较细长。尾鳍宽,后缘微凹。体土黄色,侧面有14~16褐色横带。尾鳍基有一黑色垂直条纹。
  横纹条鳅为山谷溪河中的底栖小鱼,分布于九龙江、汀江水系。
  相近种
  海南条鳅n.pulcher 。产于汀江、漳江。
  无斑条鳅n.incertus。产于汀江(省新录)。
  (十七)鲶科
  南方大口鲶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 Chen
  别名黄腾、口喉鲶、大种鲶
  最大者全长达70厘米,重40公斤。体延长,前部粗壮,后部侧扁。头宽扁。眼小,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无鼻须。口大,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上下颌及锄骨上各具绒毛状齿带。头部具须2对。鳃孔宽阔。鳃耙粗短,稀疏排列。背鳍短小。臀鳍很长,与尾鳍相连。胸鳍圆扇状,具一前缘粗糖,内缘有锯齿的棘。腹鳍小。尾鳍近截形。
  栖息于江河、水库的深水区内。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觅食。性凶猛,肉食性。产卵期在8~9月。肉质嫩,味鲜美。为很有发展前途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瓯江、灵江、珠江和福建闽江等水系。
  西江鲇silurus gilberfi Hora
  体长,前部较短,后部较长而侧扁。头宽而平扁。吻短而圆钝。口大,亚前位,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及犁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小,侧上位。前、后鼻孔相距颇远,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头部须3对:上颌须1对,较长,向后可伸达臀鳍起点;颏须二对较细弱,向后达胸鳍基。无鼻须。鳔一室,心形。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侧中位。背鳍短小,无硬棘。无脂鳍。胸鳍硬棘短而弱,被以厚的皮膜,后缘有锯齿,成鱼明显。腹鳍腹位。臀鳍很长,后端几乎连于尾鳍。尾鳍略内凹或斜截形。体背侧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西江鲇为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水质清澈的山润溪流中,摄食水生昆虫、虾及小鱼等。
  该鱼个体小,一般体长60~110毫米,数量少,分布不广,经济价值不大。
  分布于本省闽江下游支流大樟溪,为福建新记录。
  相近种
  越南鲶silurus cochinchinensis 。分布于福建木兰溪、大樟溪。
  鲶鱼sasotus Linnaeus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等水系。
  (十八)胡子鲶科
  鳗尾胡子鲶clarias ater Mcclland
  最大者全长300毫米,重250克。体长形,向后则很侧扁。头圆钝,平扁。吻宽而钝圆。眼小,侧位。鼻孔每侧2个。口前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具新月形牙带。须4对、鳃孔大、腹侧位。奇鳍完全互连。胸鳍侧下位,长椭圆形,具小锯齿的棘。腹鳍椭圆形。无明显的尾鳍条。但在背臀鳍相连处有一裂刻。
  属中小型的南方底层鱼类。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或洞穴内,亦见于溪河。枯水季节穴居生活。夜间出穴捕食各种小型鱼虾、水生昆虫和蝌蚪等。
  鳗尾胡子鲶是世界稀有种,过去对该种的存在持有争议,连珍水等在本省建宁县采到数尾标本,证明该种的存在。为本省重点保护动物。
  相近种
  胡子鲶clarias fuscus (Lacepede)=Clarius batrachus (Linnaeus)。
  南方俗称塘虱。体裸露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平直,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分布于我国南方各河川、湖泊、水库。本省闽江、晋江、木兰溪、九龙江、汀江、交溪等水系亦有分布。
  (十九)海鲶科
  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 Lacepede
  别名成鱼(闽南)、黄松(平潭、福清、福州)、成广(福鼎沙埕)、油松(霞浦三沙)
  头部平扁、较宽,体后部侧扁。吻钝。眼较小、椭圆形;眼间隔微凸。口裂近水平。上颌稍突出。下颌须2对,上颌须1对,较长。腮孔宽大,腮盖膜与峡部相连但后缘游离。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后上方。背鳍与胸鳍均有1个带锯齿的硬棘。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深叉形。体背部褐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中华海鲶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摄食底栖动物和贝类,为蛏、蛤的敌害之一。每年春季成群游向河口近岸产卵,闽江口是个产卵场。怀卵量少,约500多粒;卵粒较大,卵沉性,雄鱼有护卵习性,能将70~100粒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背鳍和胸鳍硬棘的基部有毒腺,被它棘后会疼痛。渔获个体一般重0.5~1公斤。
  肉味鲜美、含脂量高,但有腥味,群众多用酒糟煮食。
  国内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海鲶a.thalassinus又名赤鱼。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二十)鳗鲶科
  鳗鲶plotosus anguillaris (Bloch)
  别名沙鳗(闽南)
  体长形,头部平扁、头后稍侧扁。吻钝。眼小。口小,下位。牙锥形,上下颌有牙带。头前部有8根小须,其中前鼻须1对、上颌须1对、下颌须2对。体光滑无鳞。第一背鳍和胸鳍各有1个硬棘。尾鳍和第二背鳍、臀鳍相连。头部皮肤有一种特殊感觉管——罗氏瓮(这种构造常见于鲨鳐类,硬骨鱼类仅鳗鲶有之)。体背面棕黑色,腹面白色。体侧中央有2条黄色纵带。
  鳗鲶为福建沿海的小型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石间,并在岩石缝中产卵。生殖期为4~5月。背鳍和胸鳍的硬棘基部有毒腺,人被棘后会肿疼,捕捉时要注意。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二十一)〓科
  黄顙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别名黄〓、草〓、草黄〓角
  最大者可达300毫米,重约0.5~0.7公斤。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侧扁。头大、扁而粗糙。枕骨嵴突裸露。吻短钝。眼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头部有须4对。鳃孔宽阔。伸延腹面。鳃耙短小。体无鳞。背鳍较小,具2棘。有脂鳍。臀鳍基长,胸鳍扇形,有一尖锐、外缘和内缘均具锯片的棘。尾鳍分叉、上下叶圆形。
  为小型底栖鱼类。栖于省内江河、湖泊、水库中。夜间活动。觅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小鱼。雄鱼有护仔习性。
  黄颡鱼除食用外,还可作药用,有醒酒、祛风,治水肿,利尿之效。
  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 Shaw体长形,前躯平扁,后躯侧扁。头宽而扁,头顶被以皮膜。吻短,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宽,中央稍凹。口大,亚前位。唇厚,上唇具梳状皱褶一列。上、下颌有细小齿带。头部须4对:上颌须一对最长,末端达或超过胸鳍基;鼻须一对,黑色;颏须二对,均细小。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完全,侧中位。背鳍具强硬棘,前、后缘均光滑无锯齿。月旨鳍位于臀鳍相对,后缘游离。胸鳍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粗大而少。臀鳍中等长,鳍条数目少于20(16~19)。尾鳍后缘微凹。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灰黄色,体侧有暗色斑块,项部有淡黄色带纹(在左右胸鳍基处有淡黄色带纹横跨头背面)。
  盎堂拟鲿为底栖肉食性鱼类,多栖居于江河水流较缓的水域,一般分散潜伏在洞穴或岩石缝内,白天静伏,夜出觅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螺、虾、小鱼等为食。
  曾在5月份剖一尾体长97毫米雌体,卵巢发育至Ⅲ—Ⅳ期,卵黄色,卵粒1200粒。产卵期约为5~6月。
  分布于闽江、汀江、木兰溪、霍童溪、九龙江(平和)水系,为本省新纪录。
  相近种
  光泽黄颡鱼pseudobae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水系。
  江黄颡鱼p.vachelli (Richardson )。分布于闽江水系。
  细黄颡鱼p.virgatus (Oshima )。分布于福建木兰溪。
  叉尾〓鱼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Nichols
  别名长銨、三肖、尖黄鲛阁
  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50~160毫米,重50~100克。体延长、尾柄细。头平扁。吻宽、圆钝。眼中等大小,位于头的前半部。鼻孔每侧2个。口小,下位。上下颌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细牙带。头部须4对。鳃孔宽阔、鳃耙细小。背鳍有2棘。第二棘长而锐利且内缘锯齿发生。脂鳍低长,后端游离。胸鳍下侧位。腹鳍圆形。尾鳍分叉。
  为小型底栖鱼类。多在多泥沙的小溪河中生活。白天静息,傍晚开始活动。摄食水生昆虫等。分布于闽江上游的支流、交溪等水系。民国20年(1931年),尼可尔斯(Nichols.J.T.)定该种为新种。模式标本产地在本省的武夷山。
  相近种
  长吻〓鱼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等水系。
  粗唇〓鱼l .crassilabris Günther 。分布于闽江、晋江、交溪等水系。
  白边〓鱼l .albomarginatus Rendahl。分布于闽江、汀江、交溪等水系。
  长尾〓鱼l .tenwis (Günther )。分布于闽江上游各支流、木兰溪、汀江、交溪等水系。
  切尾〓鱼l .truncatus Regan 。闽江上游各支流和木兰溪水系。
  鳗尾〓liobaerus anguillicauda Nichols
  别名黄鲶、黄燕子
  最大者个体约100毫米。体延长,前部平扁。头平扁,宽圆。吻宽短,圆钝。眼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亚前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牙。头部须4对。鳃孔宽大。鳃耙细小。体无鳞、无侧线。背鳍短小、脂鳍低长,后端与尾鳍基部相连。臀鳍短小。胸鳍不侧位。腹鳍小而圆形。尾鳍圆形。
  为栖于山涧溪流中的小型底栖鱼类。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觅食水生昆虫。分布于闽江上游的支流中。民国15年(1926年),由美国人尼可尔斯(Nichols .J.T.)根据武夷山的标本定该种为新种。
  黑尾〓liobagrus nigricauda Regan
  体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吻短,眼小。口大,前位。上、下颌约等长(区别于鳗尾〓)。须4对:上颌须一对,基部宽扁,末端伸达鳃盖后缘;鼻须一对,基部与后鼻孔相连;颏须二对,位于口角。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光滑无鳞。体较狭长,体长与体高之比在6.0倍以上。(鳗尾〓在6.0倍以下)。背、胸鳍均具光滑硬棘,埋于皮下。背鳍前位,其起点至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大(背鳍前距大)。脂鳍长而低,末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狭长,后缘略圆。
  体棕红色,各鳍多灰色,尾鳍灰黑色,边缘淡黄色。
  黑尾觖为小型底栖鱼类,栖息于山润溪流,多在水流缓慢的水域中活动。摄食水生生物。
  分布于本省闽江水系小支流(武夷山、屏南、永泰),为本省新纪录。
  (二十二)〓科
  福建纹胸〓glyptothorax fukiensis (Rendahl)
  别名菜骨、懒石公、腌菜兜
  最大的个体长约100毫米。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圆钝。吻圆而突出。眼很小。鼻孔每侧2个。口小。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牙。头部须4对。鳃孔大。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背鳍具一棘。脂鳍小。臀鳍与脂鳍相对,等长。胸鳍腹侧位。腹鳍平展。尾鳍分叉,上下叶尖圆形。身体有2黑色横斑。
  为栖于山涧急流中的小型底栖鱼类。贴附于石头上,匍匍爬行。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觅食。杂食。分布于本省的闽江。民国14年(1925年),法国人伦达尔H.)自连城县采集该种标本为依据,发表为新种。
  (二十三)鳉鱼科
  青鳉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鱼目娘(厦门、集美)。
  体长,略侧扁。背缘平直,腹缘圆突。头中大,前部平扁。吻宽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横裂,齿细尖。体头被圆鳞。无侧线。背鳍短而后位,其位与臀鳍基后部相对,长度不及臀鳍长的1/3。尾鳍截形。体背部淡灰,向腹侧渐银白色,体背缘正中有一黑色纵带,体侧中央有一纵行黑线。奇鳍有细小黑点。
  青鳉是生活于沟塘、稻田等静水或缓流水体表层的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超过40毫米。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木兰溪。
  (二十四)银汉鱼科
  银汉鱼Allanetta bleekeri (Gunther)
  体长形,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短而尖。吻短钝。眼大。口小,前位,斜裂,前颌骨能伸缩。牙细小,上下颌、犁骨均具绒毛状牙带。鳃孔大,鳃耙细长。前鳃盖骨边缘波曲,具突起,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大圆鳞,鳞片前缘中央具柄状突起,后缘波纹状。头部无鳞。无侧线。背鳍2个,相距颇远,第一背鳍有4~6短弱鳍棘,位于体背中部稍后;第二背鳍位于臀鳍后半部上方,具一鳍棘9~10鳍条。臀鳍具一鳍棘,12~13鳍条。尾鳍分叉。
  体银白色,两侧各有一条宽的银灰色纵带,纵带上方有黑色小点。吻端、眼缘呈黑色。银汉鱼为近海暖温性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内湾的中上层,常结成小群活动;具有趋光习性。闽南沿海7~8月,此鱼成为群众灯光作业兼捕的小杂鱼。
  分布于我囯沿海、朝鲜、日本中部以南。
  (二十五)颌针鱼科
  少鳞燕鳐鱼Cypaselurus oligolepis (Bleeker)
  别名飞乌(东山、晋江、平潭、福鼎沙埕、霞浦三沙)、飞鱼(福州、连江)。
  体略呈梭形,稍侧扁。头背平坦。吻短,短于眼径。眼大而圆,背侧位。口小,前位。上、下颌等长。体被大形圆鳞,鳞薄,易脱落;侧线鳞46~48枚。侧线位低,接近腹缘。背鳍一个,位于体的后部。臀鳍较小,起点在背鳍第六颀条的下方。胸鳍甚大,伸达背鳍基部的后方。腹鳍较大,伸达臀鳍基部后方。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背部青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无黑斑;腹鳍和臀鳍色淡,胸鳍青黑色;尾鳍灰黑色。
  少鳞燕鳐鱼为暖水性上层鱼类。多栖息于外海表层。夜晚趋光性强。摄食浮游动物,主食浮游甲壳类。每年春季常成群由深水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分散索饵,逐渐游向外海。在近海面游泳时,遇錤鳅、鲨鱼等敌害追逐,即速摆动尾鳍,跃出海面,展开胸鳍和腹鳍在空中滑翔,每次滑翔距离可达数十米。夜间有时会飞翔到甲板上。福建沿海产量少。可供食用。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尖头燕鳐鱼c.oxycephalus 。福建沿海不常见。
  弓头燕鳐鱼c.arcticeps 。福建沿海不常见。可供食用。
  背斑燕鳐鱼c.bahiensis 。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
  花鳍燕鳐鱼c.poecilopterus 。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
  (二十六)犀鳕科
  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 Thompson
  体延长,侧扁。头小。吻短而圆钝。眼大而圆,前侧位,上部被半圆形脂眼睑。口大,前位。牙细小,尖形。犁骨具牙。舌大,圆形,游离。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小圆鳞,纵列鳞72~74,头部无鳞。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头顶部;第二背鳍前部及后部鳍条均长,中间鳍条短,有54~60鳍条,分离、棘状。臀鳍与背鳍,其底相对,具53~61鳍条。背鳍、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口伸达臀鳍中部。幼鱼尾鳍圆形,成鱼尾鳍内凹。
  体背侧面浅灰色,腹面白色。体侧具黑色小点。成鱼胸鳍灰黑色,第二背鳍末端黑色。
  麦氏犀鳕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一般栖居于水深20~50米海区,喜结群洄游。在闽南沿海,冬末春初由外海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产卵期3~4月。个体很小,经常为蓝圆鲹、颌圆鲹及脂眼鲱等中上层鱼类所摄食。
  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二十七)松球鱼科
  松球鱼monocentrus japonicus (Houttuyn)
  体高而侧扁,呈椭圆形。头大,前端圆钝,有许多粘液腔,外被薄膜。下颌前端有一对卵圆形发光器。口大,倾斜。两颌及腭骨有细牙带。鳃几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盾板状大鳞,各板状鳞相接形成体甲,鳞上有放射状条纹,鳞片中央有一隆起嵴,相连形成数条棱突。腹部有3条隆起的棱突。侧线中位。
  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分离,鳍棘部有5~6个粗大强棘,各棘有活动关节可折迭于背沟中,直立时可交错排列。鳍条部与臀鳍相对。腹鳍有一特别强大鳍棘和3短小鳍条组成,强鳍棘可伸达臀鳍起点,它具活动关节,可沿腹侧平卧。尾鳍浅分叉。
  体橙黄色。鳞片边缘黑色,头上和两颌有黑色条纹,各鳍边缘黑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红色而微黄。
  松球鱼为热带底栖性鱼类。福建沿海较常见,也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
  (二十八)海鲂科
  日本海鲂
  Zeu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体椭圆形,很侧扁。头大而高,侧扁,略呈三角形。吻突出。眼中大,上侧位。口大,前位。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具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小圆鳞,鳞似陷于皮下,排列不规则。侧线管明显,沿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的基部各有一行棘状骨板,体下侧沿胸部与腹部各具一列锯齿状骨板。
  背鳍一个,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深凹,鳍棘较细长,棘间膜延长成丝状。臀鳍具4鳍棘。胸鳍下侧位,鳍条较短。腹鳍具一鳍棘7鳍条,鳍条特别长,向后伸达臀鳍鳍棘部。尾鳍圆形。
  体暗灰色,体侧中部侧线下方有一大椭圆形黑斑,外绕一白环。背鳍、臀鳍鳍棘部的鳍膜与尾鳍鳍膜浅黑色。腹鳍黑色。
  日本海妨为近海底层鱼类。福建沿海不常见,国内其它沿海均产。
  (二十九)旗月鱼科
  旗月鱼Velifer hypselopterus Bleeker
  体椭圆形,纵高,侧扁。头小。吻短。眼中大。口小,前位,上颌骨可伸缩。上下颌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相连。体被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稍呈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很长,分节而不分枝(前者具2鳍棘,22~23鳍条;后者具一鳍棘15鳍条),后部鳍条短而分枝。背鳍和臀鳍基部有发达鳞鞘,胸鳍中大,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向后伸达臀鳍,尾鳍深叉形。
  体侧有8条深绿色横带。背鳍黄绿色。腹鳍浅绿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青色,并有深绿色条纹。胸鳍、尾鳍黄色。
  旗月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栖居于深海域中。福建沿海不常见。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三十)海龙鱼科
  尖海龙鱼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别名鞋底索(福鼎沙埕)、海龙(东山)
  体细长、呈鞭状,尾部后方渐细。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腹部中央棱微凸出。吻细长、呈管状。眼大、圆形。口小、前位。无牙。盖隆起,有一直线形隆起嵴,由此嵴向后方有放射线纹。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背鳍较长,臀鳍短小、紧位于肛门后方,尾鳍圆形。体黄绿色,腹侧淡形黄色,体上有较多的不规则暗色横带。雄性尾部腹面有1个孵卵囊,它是由左右两片皮褶形成的。
  尖海龙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鱼类。常栖息于海藻丛中。游泳缓慢,以小口吸食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交配时,雌性产卵于雄性孵卵囊中,卵子在囊内受精孵化。尖海龙鱼体长110~190毫米。可制成海龙胶,主治男子气虚、阳萎,妇女血亏、经痛,但疗效尚待探讨。
  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低海龙鱼s.djarong 。闽南沿海。
  斑海马鱼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
  别名海马(福建沿海通称)
  体侧扁,头部似马头,与躯干部垂直,腹部凸出。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端渐细而卷。吻细长,呈管状,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颈部背方有1个隆起嵴。口小、前位。无牙。腮盖凸起。腮孔小、位于近头侧背方。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无侧线。背鳍位于躯干最后两个骨环及尾部最前两个骨环的背方,有19~21个鳍条。臀鳍短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略呈扇形;无腹鳍和尾鳍。体黑褐色,眼具放射状的褐色斑纹。第一、四、七体环的背方各具1个黑色圆斑。雄性尾部腹面有孵卵囊。
  斑海马为暖水性小型类。多栖息于近海内湾的低潮区,体色能随环境颜色的不同而变化。游泳缓慢,以卷曲的尾部卷在大叶藻或其它海藻上。用小口吸食小型浮游甲壳动物。在半咸淡水中能生长发育,但海水比重不能低于1.007。生长适宜水温为18℃~30℃,低于8℃,或超过32℃会死亡。5~8月发情交配,6月为盛期。交配时,雌性产卵于雄性孵卵囊中,卵子在囊内受精孵化,15~20天后产出小海马。每尾可产400~500尾小海马,有时多达1000尾,但成活率低。三斑海马体形较大,为珍贵中药材,能补肾壮阳,治难产、哮喘、神经衰弱,还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克氏海马鱼hippocampus kelloggi 。产于平潭、台湾浅滩。
  棘海马鱼h.histrix 。产于平潭、东山。
  大海马鱼h.kuda。产于厦门集美。
  日本海马鱼h.japonicus 。我国沿海均产。
  (三十一)〓科
  油〓sphyraena pinguis Gunther
  别名牛楔(东山)、思君(诏安)、乙只(平潭)、益字(连江)
  体长纺锤形。吻长,前端尖。口大、稍倾斜。下颌突出,长于上颌。腮耙退化,腮耙数2~3个。体被圆鳞。头上除腮盖及下腮盖骨被鳞外,其余均无鳞。侧线上侧位。背鳍2个,分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较小。尾鳍叉形。体背部浅褐色、腹部银白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灰黄色,尾鳍后缘黑色。
  为凶猛鱼类,栖息于近海的中下层。性喜群游,但不结成大群。肉食性,摄食小虾和幼鱼。卵浮性,卵黄呈泡状龟裂。成鱼体长一般可达约300毫米。供食用,味美。分布于我国沿海。相近种
  日本〓s.japonica 。产于台湾海峡、东海。
  斑条〓s.jello。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棱鲻liza car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钱头、只仔鱼(厦门、龙海)、只鱼(宁德、福鼎)
  体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背鳍前方正中至眼间隔中部有1个隆起嵴。吻短而钝。口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鳃耙细密。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同形。尾鳍叉形。体背褐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方有数条暗色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淡褐绿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栖息于咸淡水交汇处。在福建沿海冬末春初产卵,卵浮性。稚鱼摄食浮游动物,随着体长的增长,逐渐转为摄食海底淤泥中的硅藻及有机质。生长快,1龄鱼即达性成熟。
  国内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鱼l.haematocheila 。我国沿海均产,福建沿海产量较少。
  灰鳍〓l.melinopterus 。产于台湾海峡、厦门。
  粗鳞〓l.dussumien 。产于平潭、厦门。
  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s (Shaw)
  别名午(〓)鱼(诏安、东山、厦门、福鼎沙埕、霞浦三沙)、竹筒午(〓)(晋江)、祭鱼(福州、连江、福清、平潭)
  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突。脂眼睑发达。口大、下位。体被栉鳞。侧线伸至鳍下叶。鳍2个,分离。臀背鳍与第二背鳍相似。胸鳍位低,其下有4个丝状游离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侧面灰绿色,腹部银白色。第一背鳍灰黑色;第二背鳍、臀鳍、尾鳍灰色。
  为热带及温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内湾,有时也进入淡水。肉食性,主要摄食鱼、虾类。
  肉嫩棘少、味美,是上等食用鱼,但产量不高。分布于我国沿海。(三十二)合鳃科
  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
  别名鳝鱼(福州)、田鳝(闽南)
  体细长呈鳗形。左右两鳃孔在头部腹面合拼。体光滑无鳞。无偶鳍,背鳍和臀鳍退化呈皮褶,尾鳍尖细。体黄褐色,密布不规则黑斑点。
  黄鳝生活于河道、泥塘、沟渠、稻田等。喜钻洞穴居。昼伏夜出。主食昆虫及其幼虫,兼食小鱼、虾、蝌蚪及幼蛙。产卵期4~8月,卵大,淡黄色。该鱼肉味鲜美,群众喜食,畅销国外,是常见的经济鱼类。近来有人工饲养。
  分布广,除西北高原外,全国各淡水水域均有。
  (三十三)〓科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红鲙(闽南)
  体长椭圆形,头中等大。口大稍斜,下颌稍突出。上颌前端具3个圆锥状牙及能向后倒伏的小牙丛。下颌前端具2个圆锥牙。体被小栉鳞,有侧线。体棕褐色,头部体侧、背鳍和臀鳍上具许多桔红色斑点,背鳍基部一黑斑,其余各鳍棕黑色。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底质岩礁的海区。肉食性,主食鱼类和虾类。可用延绳钓和手钓捕捞。肉质细嫩,为名贵食用鱼。天然苗供海水网箱养殖。
  分布于福建沿海。
  相近种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ivoara 。体侧有6条暗色横带,见于福建沿海。
  宝石石斑鱼E.areolatus、网纹石斑鱼E.chlorostigma、小点石斑鱼E.epistictus、鲑点石斑鱼E.fario、布氏石斑鱼E .bleekeri 、指印石斑鱼E.megachir、纵带石斑鱼E.latifasciatus、云纹石斑鱼E.moara、 青石斑鱼E.aivoara、镶点石斑鱼E.amblycephalus和点带石斑鱼E.malabaricus等11种。主要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及福建南部沿海。
  长体鳜Coreosiniperca roulei (Wu)
  别名竹筒桂(建阳)
  体长,稍侧扁,呈亚圆筒形。头长而尖突。口大,下颌突出。上颌、下颌前端牙发达呈犬牙状。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孔大,鳃耙退化呈粒状。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浅弧形伸至尾鳍基。背鳍鳍棘(13根)发达,与鳍条部(10~11根)相连。臀鳍具3根鳍棘。尾鳍圆形。幽门盲囊呈指状,4~7个。体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及斑块,各鳍均具黑色点纹。
  长体鳜栖息于江河急流岩洞或石缝中,白天潜伏,夜出觅食。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料。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3~4月,在水深1米的急流浅滩处产卵。
  该鱼肉细嫩、味鲜美,但产量不多。分布于闽江水系。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别名白桂(建阳)、桂鱼(福州)
  体侧扁,背部隆起。吻尖,口大。眼较小。前鳃盖骨下缘有数个小棘,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背鳍由数目较多的鳍棘(11~13)和鳍条(13~15)组成。臀鳍具3鳍棘。腹鳍亚胸位。尾鳍圆形。体被圆鳞。体侧有不规则的棕色斑块。自吻端经眼至背鳍起点有一黑色斜带,在背鳍棘中部下方有一棕色垂直带纹。幽门盲囊分支,数目多,约180个,分3群。
  鳜鱼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的静水或缓流的水体,喜活动于草丛间,昼伏夜出。主食小型鱼类。生殖期5~6月,卵半浮性。鳜鱼肉嫩味美,是上等食用鱼。分布于本省各江河水域。
  相近种
  (1)大眼鳜s.kneri Garman。分布于闽江。
  (2)斑鳜s.scherzeri Steindachner 。分布于闽江、汀江。
  (3)暗色鳜s .obscura Nichols 。分布于闽江、汀江、交溪。
  石鳜coreo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体长,侧扁,背面和腹面浅弧形。头大。吻尖。口大,端位。齿细小。鳃孔大。前鳃盖骨外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一扁棘。体被小圆鳞。背鳍具15鳍棘,16~17鳍条。臀鳍具3鳍棘。腹鳍亚胸位,具1鳍棘5鳍条。尾鳍圆形。体褐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点,后半部有3~4个暗色横带。眼后有3条呈辐射状黑色斜带。奇鳍有暗色点纹。幽门盲囊粗大,3个不分枝。
  石鳜生活于山地溪流,喜在砾石底的清水中活动。主食小鱼、虾等。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木兰溪。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鲈鱼(福建沿海通称)
  体长而侧扁。吻较尖。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鳃耙稀疏。体被栉鳞。背鳍2个,稍分离。背鳍、腹鳍及臀鳍皆有发达的鳍棘。尾鳍叉形。体背侧灰青绿色、腹侧银白色。背侧及背鳍鳍棘散布若干黑色斑点,背鳍鳍条和尾鳍边缘黑色。
  为近岸浅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也可生活于淡水中。每年冬末在河口产卵,卵浮性。闽南沿海2~3月出现体长20~30毫米的鲈鱼苗。幼鱼有成群溯河的习性,常随水流混入港养池中。九龙江的江东桥水域为福建鲈鱼的著名产地。
  肉细嫩,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手术后,患者食鲈鱼利于生肌长肉。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大江河及福建省闽江、九龙江、木兰溪。
  (三十四)大眼鲷科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et Valencienes
  别名红目迪(诏安、东山、霞浦三沙)、方丰(晋江)、大目壳、方丰(福鼎沙埕)、红目圭(平潭)、红目屯(福州、连江)、红目猴(厦门)
  体长椭圆形。眼大,口倾斜。前颌骨能伸缩。眶前骨边缘具细锯齿。上下颌牙细小,鳃耙较稀疏。体被栉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尾鳍浅凹。体浅红色,腹部色较浅。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和腹鳍膜间有棕黄色斑点。
  常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水深60~120米的海区。摄食浮游动物(桡足类、糠虾类、磷虾类、端足类),兼食底栖动物(短尾类、长尾类)和小鱼(犀鳕)。生命周期短,最大为3龄。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黑鳍大眼鲷priacanthus boops。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长尾大眼鲷p.tayenuso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三十五)〓科
  多鳞〓sillago sihama (Forskal)
  别名沙尖(诏安)、沙梭(东山、晋江、平潭、霞浦三沙)、沙钻(福鼎沙埕、连江)。
  体延长,略呈圆柱状。吻长而钝尖。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小,呈带状。鳃耙短小,体被薄栉鳞,背鳍起点与侧线间有5~6行鳞。背鳞2个,稍分离。臀鳍长,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尾鳍后缘浅凹。体背部浅灰色、腹部乳色。各鳍浅灰色。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沙质海底的中下层。摄食多毛类、小虾蛄、海蛇尾等底栖动物,也食桡足类、端足类。卵浮性,卵黄有龟裂。
  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斑〓sillago maculata和少鳞〓sillago japonica
  (三十六)鲹科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巴浪(闽南、福鼎沙埕、霞浦三沙)、鳀咕(〓)(连江)、鳀咕(〓)、鳀(福州、福清、平潭)
  体纺锤形。脂眼睑发达。口大、倾斜。上下颌有1列细牙。鳃耙细密。体被小圆鳞。第二背鳍与臀鳍有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弯曲,直线部全被棱鳞。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的后面各有1个小鳍。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尾鳍叉形。体背部青蓝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1个黑色小圆斑。第二背鳍前部上端有1个白斑。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晚有趋弱光的习性。主要摄食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介形类、虾类和小型鱼类(如犀鳕)。为福建沿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无斑圆鲹d.kurroidea 。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
  领圆鲹decapterus lajang (Bleerker)
  别名竹叶巴浪(闽南)、竹鳀(闽中)
  体长纺锤形、稍侧扁。脂眼睑发达。口大、倾斜。上颌无牙,下颌有1列细牙。体被小圆鳞。侧线前部稍弯曲,棱鳞存在于直线部后面的大半部。第二背鳍与臀鳍的后面各有1个小鳍。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尾鳍叉形。体背部深蓝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1个黑色小圆斑。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晚有趋弱光的习性。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端足类、萤虾、糠虾等。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近似种
  长体圆鲹d.macrosom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大甲鲹meealaspis cordyla (Linnaeus)
  别名铁甲(漳浦、晋江)、铁甲(平潭)、硬尾铅(厦门)、狗梗、硬尾(福州)。
  体纺锤形,尾柄细小。眼部大,脂眼睑发达。牙尖细、尖端向里弯。体被小圆鳞。侧线前弯曲。直线部较长、全被强大棱鳞,在尾柄处形成棱鳞嵴。第一背鳍有1个向前的平卧棘,第二背鳍后方有7~8个小鳍。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后方有6~7个小鳍。胸鳍镰刀形。尾鳍叉形。体背部蓝黑色、腹部银白色。鳃盖上黑色小圆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臀鳍和腹鳍色淡;胸鳍上部蓝黑色。
  为热带及亚热带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游泳速度快。起水鱼群有时会跳出海面。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如桡足类、端足类和枝角类,也摄食小鱼和虾类。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大目(福州、连江、平潭)、大目鲭(闽南)。
  体纺锤形。眼大、脂眼睑发达。上下颌有1列细牙。体被小圆鳞。侧线自起点至第二背鳍起点部下方几呈直线状,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九鳍条下方起到尾鳍又呈直线状。侧线上全部被棱鳞,在尾柄处形成隆起嵴。第一背鳍前有1个向前的平卧棘。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尾鳍叉形。体背部青黄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缘有1个明显的黑色斑点。各鳍草绿色。
  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夜晚有趋光习性。成鱼主要摄食桡足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幼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三十七)乌鲳科
  乌鲳formio niger (Bloch)
  体卵圆形,高而侧扁。口小、前位。体被小圆鳞。头部、背鳍、臀鳍及尾鳍皆被小圆鳞。侧线浅弧形。侧线鳞在尾柄上有向后棘、各棘连接形成1个隆起嵴。幼鱼背鳍前有4个棘,生成后渐埋于皮下。幼鱼臀鳍前有2个棘,长成后消失。臀鳍与背鳍同形。胸鳍长,镰刀形。幼鱼有腹鳍,长大后消失。尾鳍叉形。体黑褐色。背鳍、臀鳍和尾鳍边缘浅蓝黑色。幼鱼的头部及体侧有5条暗褐色横带。背鳍、臀鳍和腹鳍黑色。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区。白天喜阴影,夜间有趋弱光的习性。乌鲳喜摄食浮游被囊类(如纽鳃樽、俗称“水珠”)和小型水母。分布于我国沿海。
  (三十八)鲯鳅科
  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别名飞虎(厦门、龙海)、海鲢(东山)、鬼头刀(晋江、平潭)、三保公鱼(诏安)体延长、侧扁,向尾部逐渐细小。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年龄增加而增高,雄鱼尤其明显。眼小、低位。体被小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呈波浪状弯曲,向后直达尾鳍基。背鳍起自眼上方。胸鳍呈镰刀形。腹鳍一部分可收褶于沟中。尾鳍分叉深。头部及体背黑褐色,腹侧浅灰色,散布有黑色小圆点。背鳍、臀鳍及腹鳍黑色。尾鳍和胸鳍灰色。
  为温带、热带海洋中上层鱼类。常成群洄游于外海的表层。喜阴影、常聚集在浮木或漂流海藻的下面。性贪食,摄食沙丁鱼、飞鱼等中上层鱼类。分布于我国沿海。
  (三十九)石首鱼科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Cuvier et Valennes)
  别名加网(厦门、东山)
  吻圆钝、突出,吻褶边缘游离,有5个小孔。口小位,深弧形。颏部有5个孔,中央孔圆形,其余4孔裂缝状。体被栉鳞。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第二鳍棘较长,约为眼径1.5~1.7倍。体灰褐色,背部深暗,腹部银白色。背鳍鳍棘部边缘黑色,其余各鳍浅色。鳃盖部黑色,口腔白色。
  为近内海小型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深20米以内的泥沙底质和岩礁附近的海区。摄食虾、蟹和小鱼等。鳔能发声,发声时腹腔两侧的鼓肌收缩,压迫鳔壁,使鳔共振而发出声音。生殖期发出连续的“咯咯”叫声,如蛙鸣。分布于我国沿海。
  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 (Lin)
  别名金钱〓(闽南)、(连江)尾柄细长。吻尖突,有5个吻孔。上下颌约等长。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体被栉鳞;头部被圆鳞。背鳍只有8个鳍棘,22~25个鳍条。臀鳍第二鳍棘长。体灰棕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1个黑斑;背鳍鳍棘部和鳍条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为近内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摄食虾、蟹和小鱼等。鳔是上等滋补品,对治疗妇女血崩和腰酸痛有一定疗效。分布于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别名黄婆(厦门)、春只(东山、厦门)吻短而钝,吻端有5个小孔。下颌稍短于上颌。颏部有5个小孔。体和头的后部被栉鳞。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大。体背侧灰橙色,腹部银白色,背侧有许多灰色的波浪形条纹斜向前下方,但不与侧线下方的条纹相连。胸鳍、腹鳍和臀鳍橙黄色。背鳍鳍棘上暗褐色;鳍条部边缘黑色,每一鳍条基底有1个黑色小点。
  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摄食虾、蟹、幼鱼和底栖动物。鳔能发声,生殖期叫声大。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浅色黄姑鱼n .chui。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 。我国沿海均产,本省沿海不常见。
  〓状黄姑鱼n .miichthioide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白姑鱼aregyros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别名白梅(霞浦三沙)、沙口卫(厦门)、仔鱼(东山、龙海)
  吻圆钝。吻褶边缘波状,有4个小孔。上颌稍长于下颌。颏部有6个小孔排成2行,上行2个孔,下行4个孔。体被栉鱗。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较长。尾鳍楔形。体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鳍条部中间有1条白色带纹;胸鳍和尾鳍浅灰色。口腔和咽腔浅色。
  为中下层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40~10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摄食底栖动物、虾蛄和小鱼等。国内分布于沿海。
  相近种
  斑鳍白姑鱼A.pawak。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大头白姑鱼A.macrocephalu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截尾白姑鱼A.aneu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鱼Miichthys miiuy(Basilewsky)
  别名〓鱼(霞浦三沙、东山、龙海、漳浦)、敏鱼(厦门)
  吻短而钝尖。上下颌等长。两颌牙为犬牙状。颏部有4个小孔,前方2个孔细小,后方2个孔裂缝状。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较长。尾鳍楔形。体灰褐带紫绿色,腹部灰白色。背鳍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央有1条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1个暗斑;其余各鳍灰黑色。口腔浅灰色。
  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喜分散活动。主食小鱼、虾类和虾蛄等。生长速度较快。分布于我国沿海。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别名黄鱼、红瓜、黄瓜、黄花鱼(福建沿海通称)
  图3-2-343大黄鱼(体长364毫米)
  尾柄细长。头有发达的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下颌稍突出。颏部有6个不明显小孔。头部和体的前半部被圆鳞、后半部被栉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臀鳍第二鳍棘较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桔红色。
  为暖温性集群洄游的鱼类,栖息于60米以内近海的中下层。食性广,食饵多达百种,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虾蛄和蟹类。在生殖期发出“咯咯”的声音,在鱼群密集时发出的声音犹如水沸声或松涛声。
  大黄鱼是福建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捕捞过度,资源严重衰退。分布黄海、东海和南海。
  近似种: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
  (四十)笛鲷科
  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erus Bloch
  别名红糟(闽南)
  体长椭圆形,尾柄侧扁。眼侧位且高。上下颌几相等。前鳃盖骨后下缘有一浅凹陷,后缘有细锯齿。体被大的栉鳞,头的颊部也被栉鳞,侧线上方鳞片及下方鳞片均斜向背后方,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以第三鳍棘最长。臀鳍以第二鳍棘最强大。尾鳍截形。体红色,腹部稍浅。幼鱼从吻部经眼到背鳍起点的前方有斜黑带;尾柄上部有鞍状黑斑。尾鳍边缘黑色。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岩礁附近海底高低不平的“塭层”,底质为贝壳、泥、沙泥或岩礁的海区。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如虾类、蟹和虾蛄,也食小杂鱼和乌贼。分布于东海及南海。
  近似种:
  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勒氏笛鲷l.russelli (Bleeker)和画眉笛鲷l•vitta(Quoy et gaimard)
  (四十—)裸颊鲷科
  红鳍裸頰鲷lethrinus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龙尖(厦门、龙海)
  吻尖。眼侧位且高。体被栉鳞,头部仅鳃盖骨被鳞,其余无鳞。背鳍连续,以第四或第五鳍棘最长。臀鳍以第二鳍棘最强大。尾鳍叉形。体淡灰青色,背部较深,腹部乳白色。体侧隐具暗色不规则条纹。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鳍条部、腹鳍和尾鳍有暗色条纹。
  为热带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海水澄清、底质为较粗杂的沙或沙泥的海区。摄食小型鱼类和十足类。分布于东海南部及南海。
  近似种:
  星斑裸颊鲷lethrinus nebulosus (Forskal)
  (四十二)鲷科
  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过腊、加腊(闽南)、赤板(莆田)、王山鱼(平潭、福州、连江)
  眼间隔宽而隆起。口前位。颊部有6行鳞片。背鳍连续。臀鳍短,第二鳍棘粗强。尾鳍叉形。体淡红色,背部散布一些鲜艳的蓝色小点。尾鳍边缘黑色。
  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底质为岩礁、沙砾或贝藻丛生的海区,特别喜欢在海底凹洼处停留,栖息水层一般在20~60米。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虾等。主要渔场在闽南的礼是列岛、二尖塔粗海区和厦门五通渔场,闽中的围头湾和乌坦渔场。真鲷为名贵经济鱼类。天然苗供海水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沿海。
  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s Tanaka
  别名板鱼、盘点(闽南)、盘仔鱼(霞浦三沙)
  吻钝,眼间隔凸起,口前位,上、下颌几相等。体被栉鳞,背鳍连续。第三和第四背鳍棘延长呈丝状,臀鳍第二鳍棘粗壮,尾鳍呈叉形。体淡红色,腹部较浅,体侧有一些浅蓝色纵带。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栖息于底质为泥沙、沙砾、岩礁或贝类丛生的海区,以水深60米以内海区较集中。成鱼摄食虾类、蟹、端足类、多毛类和蛇尾类等。生长速度较慢。福建沿海二长棘鲷的繁殖季节为1~3月。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国内分布于东海及南海。
  平鲷rhabdosargus sarba (Forskal)
  别名蓬头、香头(闽南)、平头、胖头(厦门)、炎头鱼(平潭)
  头背面隆起甚高,吻钝,眼侧位且高。体被薄圆鳞,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强,尾鳍呈叉形。体背青灰色,腹部较淡;体侧有一些纵行的暗色条纹。背鳍和尾鳍边缘黑色。
  为浅海沿岸底栖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浅海,在沿海潮间带的“半流”内常可发现。摄食双壳类、虾、蟹、虾蛄、藤壶和海藻。平鲷是沿海港养的优良种类之一。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
  别名黄翅(闽南、平潭东庠、霞浦三沙)、黄颊(莆田)、白结(连江)
  眼侧位且高,上、下颌约等长。体被栉鳞。背鳍连续,以第四或和第五鳍棘最长。臀鳍第二鳍棘显著强大。尾鳍叉形。体青灰带黄色,体侧有数条灰色纵走线和4条斜行横带。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黄色。
  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海区,不作长距离洄游。低级肉食性,摄食贝类、对虾、沙蚕、短尾类和藻类。在闽南沿海10月至12月为生殖季节。雌雄同体,雄性先熟。
  肉质佳美,可作为港养对象,初春在沿海港湾开闸纳苗,进行养殖。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分布于我国沿海。
  灰鳍鲷s.berd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四十三)石鲈科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
  别名乌过、黑鳃嫂(厦门)、打铁鱼(连江)
  吻钝,上下颌几等长,吻端和颏部生有细密的小髭,颏部有3对小颏孔。体被小栉鳞。背鳍鳍棘强大,以第四鳍棘最长,第一鳍棘前方有1个向前的平卧棘。臀鳍第二鳍棘最长。尾鳍圆形。体黑褐色,腹部浅褐色,体侧有3条黑色宽斜带。背鳍、臀鳍和尾鳍无黑色边缘。
  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岩礁或泥底的海区。摄食小鱼和虾类。国内分布于沿海。
  相近种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分布于我国沿海。
  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加吉(厦门)
  体长圆形。两颌约等长。唇厚。前领骨能伸缩,上颌骨大部为眶前骨所遮蔽,颏部有3个小颏孔。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中间有一浅凹,鳍棘发达,以第五鳍棘最长。臀鳍第二鳍棘较长。尾鳍截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黑色宽带3条,斜向尾部。背鳍鳍条部、尾鳍和体侧的第二至第三条黑带间散布有许多黑色圆点。
  为亚热带和温带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海区。摄食鱼、虾和甲壳类等。分布于我国沿海。近似种:
  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中华胡椒鲷p.sinensis 。分布于台湾海峡。
  (四十四)羊鱼科
  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红娘(厦门)、红肉鲢(东山)
  体延长。吻圆钝,眼侧位且高,眼间隔平坦,上颌稍长于下颌,颏部有须1对,伸达前鲍盖祸后缘。体被较大栉鳞,鳞薄,易脱落;眼前部也有鳞。背鳍2个,分离,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几等长。臀鳍与第二背鳍形状相似,位置相对。尾鳍叉形。体紫红色、腹部淡黄色。第一和第二背鳍各有2~3条黄色斜纹,尾鳍上叶有3条褐色浅纹。须黄色。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40米,泥或泥沙底质的海区。摄食甲壳动物和小鱼等。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相近种
  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黄带绯鲤u.sulphureu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四十五)科
  鱼Echeneis naucrates Linnaeus
  别名屎(龙海)、吃屎鲡(东山)、印鱼(福鼎沙埕)、吃屎鱼(厦门)
  体细长,向后渐成圆柱状;尾柄圆柱状,尾部长。头平扁,背面有1个由第一背鳍变态的长椭圆形吸盘。眼小;眼间隔宽扁,被吸盘占据。口上前位,呈深弧状。下颌长于上颌。上下颌有绒毛牙群。体被细圆鳞。侧线前端位高,向后渐低。第二背鳍长,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腹鳍胸位,尾鳍呈楔形或截形。体灰黑色,沿着眼的上缘直到体部各有1条灰白色纵纹,2条灰白色纵纹间有1条黑色纵带。
  鱼常以吸盘吸附在鲨鱼、海龟或船底作远途迁移。摄食大鱼吃剩的残渣或船上抛弃的食物,也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分布于我国沿海。
  (四十六)科
  日本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
  别名尿乖(厦门、龙海)、尿教(平潭)
  体长前部略平扁,向后渐侧扁。头粗大,背面和两侧被骨板、似四棱形。吻短,背面中央与眼间隔之间形成一凹窝。眶前骨下缘有2个短骨突。眼小、位于头背侧。口大,直立。前鳃盖骨下方有4~5个尖棘,在鳃孔后方和胸鳍基的上方有1个尖长的肱棘。体被圆鳞,鳞斜向后下方。侧线位置高。背鳍2个。胸鳍宽大。腹鳍喉位。尾鳍截形。体黄褐色,腹部白色;背面和侧面有暗色网纹,中间有白斑。第一背鳍大部分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和尾鳍黄色,腹鳍淡红色。
  为福建沿海底层鱼类,常把身体埋于沙中,眼睛外露,以口腔的皮质突起引诱小鱼、进行袭食。膀胱较大、有尿液,煮食时要除去。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双斑䲢Uranoscopus bicinctu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少鳞䲢U.ologolepi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四十七)塘鳢鱼科
  乌塘鳢鱼Bostrichthys sinensis (Lacepede)
  别名鲟虎(厦门)、涂鱼(龙海)
  体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尾柄长而高。头部平扁。吻宽而圆。眼小,侧位而高。前鼻孔有细长的管,悬垂于上唇。口宽大、前位、斜裂。牙细小,尖锐,上下颌牙多行,排列呈宽带状;体和头部被小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胸鳍宽圆。腹鳍较短,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体褐色或有暗褐色斑纹。腹面浅褐色。尾鳍基部上端有1个大型的、带白边的黑色睛斑。背鳍和尾鳍有褐色带纹。
  中华乌塘鳢大多栖息于近内海滩涂的洞穴中,也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内。摄食小虾和蟹类。福建沿海较常见。
  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乌猪(福州)
  体粗壮,前部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口大,前位。前鳃盖骨后缘有一向下的小棘。体被栉鳞,头部被圆鳞。纵列鳞47~52,无侧线。背鳍2个(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距较近,腹鳍胸位。左右腹鳍靠近,但不愈合。尾鳍圆形。体棕褐色,头侧眼后有2条黑色纵线纹,胸鳍基底有2棕褐色斑,一上一下。各鳍均有暗黑色点纹。
  尖头塘鳢栖居于河川及河口附近。喜于小溪河多水草处活动。摄食小虾、小鱼等。6月产卵,亲鱼有护卵习性。该鱼为中小型鱼类,体肥味美,深受群众欢迎。在本省各河川中较为常见。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 (Tem.etSehl。)
  体形与尖头塘鳢相似,其区别点是:前鳃盖骨后缘无棘;眼上方骨嵴细弱;纵列鳞30—33;体侧有不规则黑色斑块3—4个,头部及腹面有黑色斑块及斑纹,胸鳍基部有2暗色斑点。
  沙塘鳢为淡水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河沟浅水处,常隐居在泥沙和草、石混杂的水域。4~5月产卵。有筑巢护卵习性。该鱼体肥壮、肉细嫩,为群众所喜食。福建各江河均有。
  黄〓鱼hypseleotris sxvinhonis (Giinther)
  体形近似尖头塘鳢,但体不粗壮;体和头部均侧扁;前鳃盖骨边缘光滑;纵列鳞33~34;体侧有10余条成对排列的暗色横带,背鳍、尾鳍均有数列黑色斑纹。
  黄〓为河溪、湖泊岸边的小型鱼类,喜伏水草处,摄食小鱼、虾等。该鱼体小、数量少,无经济价值。分布于本省南部漳江。
  (四十八)虾虎鱼科
  舌虾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 (Hamilton ~Buchanan)
  别名古豚(龙海石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略侧扁。吻尖突。眼上侧位。口前位。下颌突出。上下颌有多行细尖牙,内行牙稍扩大,下颌外行常有数牙扩大。舌前端游离、分叉。体被栉鳞,头部除鳃盖上方和眼后项部被鳞外余均无鳞;胸部和腹部被圆鳞。背鳍2个。左右腹鳍愈合成吸盘状。尾鳍圆形。体黄褐色,背部深褐色,隐有5~6个褐色横斑。第一背鳍灰黄色,腹鳍灰黑色,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均有暗色斑纹。
  舌虾虎鱼为浅海滩涂上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淡水或河口咸淡水处,也栖息于海边礁石中,摄食小虾和幼鱼。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沿岸及河口。
  相近种
  斑纹舌虾虎鱼glossogobius olivaceus 。福建沿海较常见。
  (四十九)弹涂鱼科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Linnaeus)
  别名花跳鱼
  体延长。吻圆钝。眼高位,突出于头顶之上。上下颌各有1行牙,上颌牙锥形、直立状;下颌牙斜向外方、呈平卧状。体和头部被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5个鳍棘。胸鳍基部有臂状肌柄。腹鳍愈合成吸盘。体棕褐色,腹面蓝灰色。体侧、头部、背鳍和尾鳍有蓝白色小斑点。体侧上部沿背鳍基底有5~6条暗黑色横纹。
  为广盐性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的低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穴居。摄食底栖硅藻、蓝藻和有机碎屑。肉味鲜美,活鱼鲜销。分布于我国沿海。
  (五十)篮子鱼科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
  别名咬芒、臭吐(霞浦三沙、厦门、龙海、漳浦)、秋畏(厦门)、娘哀,背掴(东山)、棘排(平潭)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尾柄细短。头前端略尖。口小、下位。唇厚。体被圆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伸达尾鳍基。背鳍1个,起点处前方有1个埋于皮下的前向棘。腹鳍有内、外2个鳍棘和3个鳍条。尾鳍凹形。体黄绿色,体侧有疏稀黑色小斑点和不规则暗色云纹。各鳍浅黄色。
  为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常栖息于岩礁、珊瑚丛或沙质底的海区,有时进入咸淡水的河口。摄食附着在石面上的藻类。背鳍、腹鳍和臀鳍的鳍棘基部有毒腺,被棘后会引起剧痛。幼鱼是制鱼露的良好原料。鲜胆浸醋后,取胆汁滴耳,可治中耳炎。是港养的对象。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rt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五十—)带鱼科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al)
  别名白鱼、白带鱼(福建沿海通称)
  体带状、侧扁,向后逐渐变细尖、尾部末端呈鞭状。头前端锐尖。口大,平直。下颌突出。体光滑无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向下弯曲,再沿腹缘向后伸达尾端。臀鳍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无腹鳍。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半部和胸鳍淡灰色,在鳍膜上密布黑色细点。尾暗色。
  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中下层。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性凶猛、贪食,主食各种鱼类、毛虾和乌贼等。福建沿海多种作业常年可以捕到带鱼,但以冬汛产量最高。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小带鱼trichiurus muticus Gray和沙带鱼Trichiurus sava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五十二)鲭科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
  别名花鳀(闽中、闽南),花非(鲱)(厦门)
  体纺锤形。尾柄细短,在尾鳍基部两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眼大,有发达的脂眼睑。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上下颌各有1列细牙。鳃孔大。体被细小的圆鳞。侧线呈波浪形。背鳍2个,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腹鳍间突1个,呈鳞状。尾鳍深叉形。头顶部黑色、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背侧有深蓝色不规则斑纹。背鳍、胸鳍和尾鳍灰黑色。
  为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晚趋光性强。成鱼主要摄食蜇水蚤、鳀科幼鱼、萤虾、磷虾和虾蛄等。福建以闽东渔场产量较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狭头鲐pneumatophorus tapeinocephalus (Bleeker)
  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 (Cuvier)
  别名白柄仔(闽南)、白面鳀(闽东、闽中)、马孝(东山)
  体纺锤形。尾柄细短,在尾鳍基部两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有发达的脂眼睑。上下颌各有1行很细小的牙。鳃耙细小而扁,呈羽状。体和颊部均被细圆鳞;胸部的鳞片大,形成1个小胸甲。侧线与背缘平行。背鳍2个,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青绿色,有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部银白色。
  为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栖息于外海中上层水域,有趋光性。摄食磷虾、桡足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蓝点马鲛scomberomerus niphon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尖头马加(莆田)、马脚(闽南)
  体梭形,延长。尾柄两侧各有3个皮嵴。口大,稍斜裂。两颌牙强大。体被被细小圆鳞。侧线呈波浪形弯曲。背鳍2个。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8~9个小鳍。尾鳍深叉形。体背侧蓝黑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有多列黑色圆斑。背鳍和尾鳍灰褐色。
  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性凶猛,行动敏捷,成群捕食小型鱼类和小虾。常于清晨、黄昏和月亮初起或月落时起浮。为福建省常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2万余担。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
  近似种:
  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 (Lacepede),
  斑点马鲛s.guttatus (Bloch et Schneider)和中华马鲛s.sinensis (Lacepede ).
  扁舵鰹auxis thazard (Lacepede)
  别名水鲲、桌鲲(东山)、铅锤(厦门)、海块(福州、闽东)、炸弹鱼(福州)
  体纺锤形,尾柄细、每侧有1条发达的中央隆起嵴。上下颌等长、上颌后缘凸起,嵌于下颌的凹陷内。两颌各有1行细尖牙;鳃孔大、鳃耙细长。体除胸甲部有鳞外,均无鳞;胸部鳞襟向后延伸,约达第一背鳍后端下方。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二背鳍后方有8个小鳍。臀鳍后方也有8个小鳍。胸鳍小。两腹鳍间有1个大鳞瓣。尾鳍新月形。体背部棕黑色、腹部浅灰色。胸甲后方的背侧有不规则、黑色虫纹状的横条。
  为中上层鱼类,喜集群,游泳迅速,有时越出水面。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
  相近种
  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
  (五十三)鲳科
  银鲳pampas argenteus (Eu-phrasen)
  别名白鲳(福建沿海通称)体近卵圆形,侧扁。吻短而圆钝。口小。上下颌各有1行细牙。鳃孔小。鳃耙细弱。体被细小圆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头部后上方侧线管丛的后缘圆形。成鱼背鳍和臀鳍的鳍棘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稍延长,均不伸达尾柄上。无腹鳍。尾鳍分叉深,下叶比上叶稍长。体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均有银色光泽。全身密布黑色细小斑点,各鳍浅灰色。
  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成鱼摄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鱼。为福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年产量约1万担。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 (Euphrasen)
  (五十四)长鲳科
  刺鲳psenopsis anomala (Temmi nek et Schlegel)
  别名肉鲫(东山)、肉鱼(厦门)、蛇鲳(霞浦三沙)
  体长卵圆形,侧扁。吻短而圆钝。口小、微斜。上下颌等长。两颌各有1行细牙群。鳃耙排列疏松。体被薄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与背缘平行。背缘2个、紧相连、有独立短棘6~9个。臀鳍有3个短小鳍棘。腹鳍小,可摺迭于腹部凹陷内。尾鳍分叉。体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1个黑斑。各鳍浅灰色。
  棘鲳为温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45~120米深处、泥沙底质的海区。常在水母触手下游泳。摄食水母、假磷虾、幼鱼和少量底栖硅藻。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五十五)攀鲈科
  攀鲈anabas testudineus (Bloch)
  别名过山鲫、棘鲫(闽南)
  体卵圆形,侧扁。眶前骨下缘有锯齿。鳃盖各骨边缘呈锯齿状缺刻。背鳍、臀鳍均具较多鳍棘。尾鳍圆形。侧线断折为二。体侧散布黑色斑点。
  攀鲈栖居于缓流或静水的水体。常活动于淤泥较多的沟塘中,当环境不利时,常依靠鳃盖、尾鳍、臀鳍移居适宜的水域,也能攀爬水边树木,故有过山鲫之称。该鱼有辅助呼吸器,因此缺水或离水也不易死亡。
  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本省仅见于九龙江、漳江,产量不少,为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naeus)
  别名钱爿(福州)
  体侧扁,略似长卵圆形。口小,上位。眶前骨下缘有锯齿。前鳃盖骨下缘及下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侧线退化。背鳍和臀鳍相对,形状相同,前者前部为鳍棘部,后部为鳍条部。腹鳍胸位,外侧鳍条延长,尾鳍内凹,上下叶外侧鳍条延长。体侧有10余条蓝黑色横带纹,带纹间淡红色。雄鱼色彩更鲜艳。
  叉尾斗鱼生活于小溪、河沟、池塘、稻田等缓流或静水中,大多摄食浮游动物、昆虫幼虫、孑孓等。体色鲜艳,好斗,亦可作观赏鱼饲养。分布于长江以南水域,本省见于各水系。
  相近种
  圆尾斗鱼m.chinensis (Bloch )。分布于闽江、木兰溪水系。
  (五十六)月鳢科
  月鳢channa asiatica (Linnaeus)
  别名月厉(福州)、孤呆(闽南)
  形态近似斑鳢,但头部宽扁,头顶覆盖的鳞片扩大。体侧沿中线有人字形黑色横带8~12条。腹鳍消失,尾鳍基底有一近圆形黑色眼斑,眼斑四周具白缘;胸鳍基部后上方有一黑斑。
  月鳢栖息于山涧小溪流中,亦喜在河流、池塘的堤岸或田埂边缘钻洞穴居。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产卵期4~6月。月鳢体较小,生长慢,但肉味颇美,亦常被群众作为补品或药用。本省各淡水水域均有。
  斑鳢ophicephalus maculatus (Lacepede)
  别名草厉(福州),厉鱼(闽南),乌鱼(邵武)
  体亚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短而高。头小,扁平。口大,下颌稍突出。体和头部均被鳞,大小均一致。侧线完全,但有中断。各鳍无硬棘,背鳍与臀鳍基部长,可达尾鳍基。腹鳍小,胸位。尾鳍圆形。体暗黑色,背部有黑色斑块一纵行,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块,头侧有2纵行黑色条纹。奇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
  斑鳢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以鱼虾为主要食料。有辅助呼吸器,故离开水体也不易死亡。产卵期4~6月。亲鱼有营巢护卵习性。该鱼一般体重0.5~1公斤,大者可达2.5公斤。肉质肥美,营养丰富,被群众视为补品。分布于本省江河各水系。
  (五十七)刺鳅科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 (Lacepede)
  别名刀鳅(长汀),锯齿泥鳅(邵武)
  体细长,侧扁,尾后部扁薄。头小,吻尖向前突出成吻突。眼小,眼下方有一硬棘。前鳃盖骨后缘具数棘。背鳍的鳍棘部为一列(34个)游离的短小棘。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相对,并同形,后端与尾鳍相连,臀鳍有3根游离棘,第二根较大。腹鳍消失。尾鳍后缘尖圆。头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体背、腹侧有褐色网纹及斑块。侧面有许多不规则浅色斑块。
  大刺鳅是中小型底层鱼类。栖居于有石块的江河水域,喜于岸边乱石缝隙处或水草丛间活动。常钻穴而居。杂食性,以鱼卵、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4~6月。
  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各大河川中。本省汀江水系较为常见,为当地群众喜食的鱼类。晋江、木兰溪、闽江不常见。
  相近种
  棘鳅m.sinensis Bleeker。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本省产于闽江水系。
  (五十八)鈾科
  褐菖鱼由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石翁(东山)、师公(厦门)、石喙(连江)
  头部棘棱明显。吻圆凸。眼上侧位;眼间隔窄而凹入。口前位,斜裂;下颌较短、下侧有4个粘液孔。前鳃盖骨后缘有5个棘、鳃盖骨后上方有2个棘。头部和体均被栉鳞,胸部被小圆鳞。侧线斜直,伸达尾柄中央。背鳍连续。尾鳍后缘微圆凸。体红褐色、体侧有若干个暗色斑块;腹鳍和臀鳍灰暗色。
  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附近。卵胎生。摄食小鱼、虾类、麦秆虫、泥螺、藻类等底栖生物。鳍棘有毒,被棘后甚痛。国内分布于我国沿海。
  (五十九)鲂〓科
  翼红娘鱼lepidotrigla alata(Houttuyn)
  别名角仔(东山)、角鱼(厦门、晋江)
  体延长、后部渐细小。头背面和侧面均被骨板。吻前端中央宽凹,两侧突起,边缘有锯齿。眼上侧位。上下颌有绒毛状牙群。鳃盖骨有2个小棘。体被栉鳞,头、胸和腹部有鳞。第一和第二背鳍每侧分别有棘楣板9对和15对。胸鳍下方有3个指状的游离鳍条。尾鳍后缘略凹。体红色、腹侧白色。胸鳍内侧上中部黑紫色,后面中央黄绿色,边缘前半部红色、后半部蓝绿色。各鳍淡红色。
  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区,以胸鳍指状游离鳍条在海底匍匐爬行。摄食底栖动物。分布于我国沿海。
  (六十)红鯒科
  鯒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别名竹甲(福鼎沙埕)、土甲(平潭)、牛尾鱼(霞浦三沙、福州、晋江、厦门、龙海、东山)、盾甲鱼(霞浦三沙)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头平扁,头上棱低平。眼间隔宽而微凹。上、下颌有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有2个棘;鳃盖骨有一细棱,间鳃盖骨有1个小型舌状皮瓣。体被小栉鳞。侧线平直。背鳍2个。尾鳍圆略带截形。体黄褐色、有黑色斑点,腹面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灰褐色、有不规则小斑点;尾鳍有灰黑色斑块。
  为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沿岸至水深50米的沙底质的海区。摄食触类、天竺鲷、緋鲤和虾蛄等。分布于我国沿海。
  (六十—)鲆科
  牙鲆paralicht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酒瓶(厦门、龙海)
  体长圆形,侧扁。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口前位、斜裂。两颌各有1行锥状牙。有眼侧被小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腹鳍较小。尾鳍后缘双截形。有眼侧的体色为灰褐色,有暗色或黑色斑点,无眼侧为白色。各鳍有暗色斑纹。
  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区。摄食鱼类、贝类、头足类和沙蚕等。分布于我国沿海。
  斑鲆pseudorhombus arsius (Hamilton —Buchanan)
  别名土铁仔(厦门)、土铁(龙海)体长圆形,侧扁、尾柄短而高。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眼间隔狭窄。口前位、口裂弧形。牙尖锥形,两颌各有1行,排列稀疏。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前方有一明显的颞上枝。尾鳍后缘钝尖。有眼侧的体色为灰褐色,有暗色圆斑与环斑。侧线直走部起点的附近有1个较大的暗斑。各鳍有暗色小斑。无眼侧白色。
  为近海底层鱼类。摄食贝类和小虾。国内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本属鱼类共有6种,其余5种是:
  双瞳斑鲆pseudorhombus dupliciocellatus 。分布于台湾浅滩。
  少牙斑鲆p.oligodon 。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台湾浅滩。
  五点斑鲆p.quinqucellatus 。分布于台湾堆以南海域。
  五眼斑鲆p.pentophthalmus 。分布于霞浦三沙、台湾浅滩、台湾堆以南海域。
  桂皮斑鲆p.cinnamoneus 。分布于平潭东庠、苏澳,台湾堆以南海域。
  (六十二)舌鳎科
  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 Gunther
  别名海贴沙(龙海、石码)
  体长、舌状、侧扁。吻钩末端伸达有眼侧前鼻孔的下方。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口裂弧形。无眼侧有牙,呈绒毛状;有眼侧无牙。体两侧均被栉鳞。有眼侧有侧线3条。背鳍起点在吻端上方,它和臀鳍均与尾鳍相连。无胸鳍。有眼侧有腹鳍,与臀鳍相连。尾鳍尖形。有眼侧的体色为黄褐色;无眼侧白色。
  为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摄食小鱼、小虾、软体动物等。分布于我国沿海。
  本属鱼类共有12种,其余11种是:
  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 。分布于平潭东庠。
  断线舌鳎c.interruptus 。分布于平潭东庠、外斜渔场。
  宽体舌鳎c.robustus 。我国沿海均产。
  大鳞舌鳎c.melampetalus 。分布于厦门集美、平潭东庠、东山。
  斑头舌鳎c.puncticeps 。分布于平潭东庠、厦门集美、东山。
  西宝舌鳎c.sibogae 。分布于台湾浅滩。
  单孔舌鳎c.itinus 。分布于台湾堆西南海域。
  半滑舌鳎c.semilaevis 。我国沿海均产。
  罗氏舌鳎c.roulei 。分布于台湾浅滩。
  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 。分布于平潭东庠、厦门集美、外斜渔场、三沟渔场。
  短吻舌鳎c.abbreviatus 。我国沿海均产。
  (六十三)革鲀科
  级纹线鳞鲀arotrolepis sulcatus
  Hollard
  别名鹿角鱼、白厨(鲠)(莆田)、三角鱼、迪仔(东山、龙海、漳浦、诏安)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侧扁。头侧视似三角形。吻长,尖突。眼上侧位。眼间隔突起。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1行楔状扁牙。鳃孔微斜。头和体均被小鳞、鳞面有绒毛状小棘,排成波状纵列。侧线在胸鳍后上方向下急剧弯折,伸向尾柄;前端又分出背枝、眼下枝、眼上枝。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强大,后缘有小倒棘,第二鳍棘小;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腹鳍棘短,能活动。尾鳍圆截形,上方第一和第五分支鳍条丝状突出。体淡黄色、常有黑褐色波状纵行的细纹。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各有2个暗斑;尾鳍中央及后缘各有1条褐色横纹。
  为近岸暖水性鱼类。成鱼栖息于水深20~30米处,底质为沙、沙砾或岩礁的海区;幼鱼鱼群密集,可使海水呈深褐色。性迟钝、具趋光习性。早晨、晚上或阴天常结群起浮,暴风雨时分散下沉。摄食浮游桡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嫩叶等。体长80毫米以上时开始性成熟,春季产卵。福建绒纹线鳞鲀的渔汛期为5~9月,闽南渔场旺汛期为7~8月,闽中渔场旺汛期为6~7月。旺汛期的渔获体长为30~60毫米。用围缯、驶缯、〓缯或定置网捕捞。
  绒纹线鳞鲀为福建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年产量50多万担。除少量鲜销外,大部分作为加工鱼露的原料,还可晒干作饲料和肥料。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近海。
  绿鳍马面鲀Nawdon septentrionalis (Gunther)
  别名剥皮鱼(福建沿海通称)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侧视似三角形,上缘斜直。吻长,尖突。眼上侧位、位于头的后部;眼间隔圆突。口小,前位;下颌稍突出。上颌和下颌分别有牙2行和1行,呈门齿状。鳞细小、上有小棘。体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强大、粗糙,后侧缘有倒棘、第二鳍棘退化、合成1个短棘,固定在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尾鳍圆截形。体蓝灰色,体侧有不规则暗色斑块。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绿色。
  为外海暖温性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一般在13C~20C,以14C~17C为最适水温,适盐度在34‰以上。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夜间下沉,因而一般傍晚到清晨下网产量较高,白天渔获少。杂食性,主要摄食桡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生物,兼食软体动物、珊瑚、鱼卵、硅藻和底栖生物。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卵,卵粘性。体长大多为180~280毫米。产卵前期,鱼群密集,形成鱼发旺汛。闽东渔场产量较多。用底拖网或大围缯捕捞。
  绿鳍马面鈍是福建海洋捕捞的新对象,分布于我国沿海。年产量约20~30万担,成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鱼肉细嫩、蛋白质含量较高。鲜销或制鱼片干。肝脏较大,可制鱼肝油和食用氢化油。皮可炼制明胶,作药用胶囊和填充剂。除肉、肝和皮外,其余部分可制饲用鱼粉。马面粗油精制后,和石灰混合制成油灰,可代替船用桐油灰。
  条纹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花龟鱼(霞浦三沙)、花龙乖、红目乖(龙海)、卡草留街(平潭东庠)
  体亚圆筒形,向后渐狭小。吻圆钝。眼上侧位。眼间隔宽平、圆突。鼻孔2个,鼻瓣呈卵圆形突起。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发达、下唇较长、两端向上弯曲。体背面自鼻孔后方至背鳍起点、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前方均有小棘;侧面光滑。侧线发达,上侧位,至尾部下弯于尾柄中央。臀鳍与背鳍相对,同形。尾鳍后缘截形、体蓝黑色;背侧面有3~4条弧形蓝黑色纵带。背鳍基底有1个椭圆形大黑斑、边缘白色。胸鳍基底内外侧各有1个黑斑。各鳍黄色。
  条纹东方鈍栖息于近海底层。游泳能力差,遇到危险时,用气囊吸水和空气,使身体膨胀,以自卫或浮到水面。喜集群。幼鱼栖于咸淡水中,摄食贝类、虾类、小公鱼等。冬末性腺开始成熟,春季产卵,卵浮性。4~5月出现幼鱼。个体较大,体长200~500毫米。每年2月由外海游向近岸,10月由近岸向外海洄游。可用延蝇钓、拖网、定置网或流棘网兼捕。冬季和春季产量较多。
  肉鲜美。卵巢和肝脏有强毒,肠有弱毒。除弃内脏、洗去血液后食用;也可盐腌食用。国内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暗纹东方鲀fugu obscurus (Abe)
  (六十四)海蛾鱼科
  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 Linnaeus
  体长68~82毫米。体较窄长,宽大于体高,很平扁,尾部细长,四棱形;头部较短,平扁;吻显著突出,延长而平扁;眼较大,侧位;口小,位于吻后腹面;无牙;鳃孔小,裂缝状;鳃盖各骨愈合;肛门位于体腹部中央;体无鳞,完全被骨板;各鳍无棘,鳍条均不分支;背鳍和臀鳍均短小,相对,均位于尾位;胸鳍宽大,翼伏,平扁;腹鳍腹位,紧位于肛门稍前方;尾鳍细长,后缘截形。
  体背淡黄绿色,体上具不甚明显的暗绿褐色横带4~6条。背鳍、胸鳍、尾鳍鳍条上具细小褐色斑点。
  飞海蛾鱼为暖水性近海小型底栖鱼类。用底拖网捕捞。无食用价值,可作药用,治甲状腺肿瘤,并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产于南海、台湾海峡,福建南部沿海较常见。
  (六十五)鮟鱇科
  黑鮟鱇hophiomus setigerus (Vahl)
  别名哈蟆鱼(闽东)、拉屎乖(龙海)、蛤古丁(东山)
  体平扁。头大,圆盘形;躯干部圆锥形。眼小,位于头顶部;眼间隔凹陷。口大、前上位;下颌突出。上下颌有尖锐牙3行以上,上颌牙较短,可以倒伏;鳃孔大、位于胸鳍基部的腹面。体光滑无鳞,头的四周和体侧有发达、分枝状的皮质触手突起。第一背鳍鳍棘呈丝状,第一鳍棘位于吻端,棘的尖端有1个皮穗状突起;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臀鳍和第二背鳍同形。胸鳍有1个长的肌柄。腹鳍喉位。尾鳍截形。肩部每侧具1个有分叉小棘的大棘。体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口底前方有黑褐色斑纹。臀鳍白色。
  黑鮟鱇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40~50米处、泥沙底质的海区。在海底匍匐,行动缓慢。摄食鱼类和虾类。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春季产卵。个体一般体长为200~300毫米,最大可达500毫米,重20余斤。用底拖网、围缯或定置网捕捞。冬季较常见,但产量不多。
  肉煮后结实、鲜美;胃大而厚,味美;卵巢腌制后为佳品,肝胰脏可作提制胰岛素原料。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