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软骨鱼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59
颗粒名称: 三、软骨鱼纲
分类号: Q959.4
页数: 12
页码: 527-5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沿海地区的软骨鱼类,包括其亚纲、分布和特征。其中包括了六鳃鲨科、虎鲨科、姥鲨科、须鲨科和鲸鲨科等科的鱼类。这些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生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珍贵材料。其中,一些鱼类如姥鲨、条纹斑竹鲨和鲸鲨等,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 福建省 鱼类 软骨鱼纲

内容

软骨鱼除极少数种类外,概为海产鱼类。内骨賂完全由软骨组成。现有软骨鱼可根据其鳃裂数目、有无鳞片和喷水孔等特点分成两个亚纲,即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福建产2亚纲、11目。
  (一)六鳃鲨科
  扁头哈那鲨notorhychus platycephalus (Tenare)
  体长形,前部较粗大,后部渐细小,尾狭长。头宽扁。吻宽而短,前缘钝园。眼侧位,长圆形,无瞬膜。鼻孔近吻端,无鼻口沟,鼻瓣不发达。口宽大,腹位,呈广弧形,下颌隅角具唇褶。上下颌牙形状不同,上颌牙尖而细长,下颌牙宽扁,长方形梳状。喷水孔小,圆形。鳃孔侧位,每侧7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背鳍一个,无硬棘,位于腹鳍基底后上方。臀鳍小,始于背鳍基底后端的上方。腹鳍约与背鳍等大。胸鳍较大,位于鳃孔后方,后缘微凹。尾鳍甚长,呈长切刀形。
  体背深灰色,散布着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面白色。背鳍、胸鳍灰褐色,其余各鳍色淡。扁头哈那鲨为大型鲨鱼,体长达2米多,体重可达250公斤左右。肝大,含油量高,是制造鱼肝油原料之一。皮可制革,肉供食用。
  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
  (二)虎鲨科
  虎鲨目在福建只发现虎鲨亚目、虎鲨科、虎鲨属1种。
  狭纹虎鲨heterodontus zebra (Gray)
  体长形,前部粗大,后部渐细小。背面高,腹面平坦。头肥大,略呈方形。吻宽大,钝圆。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两眼间有明显的眶上嵴。喷水孔小,位于眼的后下方。鼻孔大,位近吻端的下方,距口很近,有鼻口沟,有鼻瓣。口腹位,口角有唇褶。上下颌牙同型,前端牙细小,具3—5个齿头,后端牙呈臼齿状、方状或长方形。鳃孔5对,后3对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形状相似,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较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部相对,后缘凹入;第二背鳍较小,位介于第一背鳍与尾鳍基之间。尾鳍宽短,上叶狭长,下叶宽大。臀鳍较小,位于第二背鳍基底后方。腹鳍近方形。胸鳍大,始于第三对鳃孔的下方。
  体黄褐色,有20余条深褐色带状横纹,宽狭纹交替;胸鳍背面有3条横纹。
  狭纹虎鲨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贝类、甲壳动物。卵生,卵呈螺旋形。体长可达1米多。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三)姥鲨科
  鲭鲨目在福建只发现姥鲨亚目、姥鲨科、姥鲨属1种。
  姥鲨cetorhinua maxinus (Gunner)
  别名昂鲨(福建沿海通称)
  体长梭形;尾柄细,每侧有一条侧褶。头大。吻突出。眼小,位于口前部上方。喷水孔小,在口角后上方。口大。牙小而多,每侧每行100多个,盾形、齿头向后。5对特大的鳃孔,由头部背侧延伸到喉部。体背面灰色,腹面白色。
  姥鲨为世界上现存的大鲨鱼之一。体型之大仅次于鲸鲨,长达15米,重达1.5万多公斤。性温和,常静卧于海面,露出背鳍,或张口缓游,有时翻身晒腹。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俗称虾苗),用细密的角质鳃耙滤去海水,然后吞咽。
  每年3~4月,从外海成群洄游到闽东、浙南沿海一带。过去在旺产年份,闽东渔场每年捕到300~400尾,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
  姥鲨全身是宝。肝占体重15%~20%,含油量达60%,是制鱼肝油的良好原料;皮可制革;颅可制明骨和胶片;肉供食用,还可制鱼粉;鳍可制鱼翅。分布于我国沿海。
  (四)须鲨科
  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别名狗鲨(闽南、霞浦三沙、福州),大鲨(福鼎)
  体延长,头部和腹部稍平扁;尾部较细,近棍状。喷水孔中等大。口横裂,有口鼻沟与鼻孔相通。皮肤粗糙,盾鳞单峰形。背侧面灰褐色,有12条暗褐色横斑条;在横条中间和体侧其它部分还散有白色斑点。
  条纹斑竹鲨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或内港有岩礁的海底。摄食底栖多毛类、虾、蟹、章鱼等底栖鱼类及其它甲壳类、星虫和双壳虫。卵生,每年3~6月生殖,为捕捞盛期。9~11月产量也较多。体长可达1米,体重一般2~3斤,大的6~7斤。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五)鲸鲨科
  鲸鲨rincodon typus Smith
  [=体延长而粗大、前部平扁,自第一背鳍以后渐细小,背面微凸,腹面平坦;尾柄细,尾基上方有1个凹洼,两侧各有1个显著侧突。体的背面正中自头后至第一背鳍间有1条皮嵴,两侧各有2~3条嵴。头大。眼很小,无瞬膜。喷水孔比眼小。口大,牙多而细小,形成1条宽带。鳃裂5个、很宽大。体背侧灰褐或茶褐色,散布许多白色斑点。体侧约有30条黄白色的垂直条纹。
  鲸鲨为世界上最大的鲨鱼,体长可达18米。大洋性鱼类,常成群在海面游泳。摄食浮游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常洄游来近海,其洄游路线可能是:5~6月间由北部湾经粤东和东海北上,11月到达黄海;冬季以后再南下。我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先后均有捕获。福建近海也曾捕到,如1958年夏季在东山、1959年和1963年在厦门各捕到1尾。
  (六)皱唇鲨科
  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 (Pietschmann)
  别名春鲨(厦门),鲨条(东山)
  体延长、尾较细。头部稍平扁。吻钝尖,背视近似三角形。眼椭圆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方。口小、深弧形。口角上下均有唇褶,上唇褶稍短于或等于下唇褶。上下颌有多行牙,呈铺石状排列。背鳍2个,第一背鳍位于胸鳍里角上方或稍后;第二背鳍位于臀鳍前上方,比臀鳍大。体背面浅灰色,体侧中部以下灰白色。第一背鳍末端灰黑色,第二背鳍末端深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淡灰色;尾鳍上叶末端黑色。
  灰星鲨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摄食甲壳类鱼类。胎生,每胎产8~11仔。体长约1米,一般重1~2公斤,大的可达2.5~3公斤。闽中、闽南沿海常见,闽南沿海全年都可捕获。分布于我国沿海。
  (七)真鲨科
  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zvah (Cuvier)
  别名尖头鲨
  体细长。头平扁而尖。吻较窄。眼小而圆,有瞬膜。无喷水孔。口深弧形。上下唇褶很短。上下颌牙的形状相似,外侧牙均尖锐、向外倾斜,边缘光滑。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里角上方稍后;第二背鳍较小,起点与臀鳍后半部相对。臀鳍基底长约为第二背鳍基底长的二倍多。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鳍前后缘、尾鳍上缘和末端均为黑色。
  尖头斜齿鲨为暖水性小型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卵胎生,每胎产6~20仔,在九龙江口的生殖期为6~9月,以9月为捕捞旺季。体长一般在1米左右,体重1~1.5公斤。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瓦氏斜齿鲨scoliodon walbeehmi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黑印真鲨carcharhiuns menisorrch (Muller et Henle)
  别名赤富鲨(厦门、福鼎沙埕、霞浦三沙),圆头鲛(漳浦)
  体梭形,躯干较粗大。头较细。吻钝尖。口深弧形。唇褶短。上下颌中央各有1个短锥形小牙,两侧各有13个牙,牙的边缘有锯齿。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里角上方;第二背鳍小、约与臀鳍同大相对。尾鳍基部上下方均有凹洼。体背侧浅灰褐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鳍浅褐色;第二背鳍上半部黑色,下半部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色淡。
  黑印真鲨为暖水性鱼类。摄食鱼类、虾类、章鱼、蟹类、枪乌贼和虾蛄等。体长一般1米左右,重数公斤。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侧条真鲨carcharhiuns pleurotaenia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乌翅真鲨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沙拉真鲨carcharhinus sorrsh (Muller et Henle)
  别名铜贡(厦门、东山、诏安),金皮鲨(厦门),乌志鲨(平潭)
  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尖。口弧形,口宽约为口高的1.5倍。上下颌各有1个很小的正中牙,两侧各有12个牙,牙宽扁,三角形,边缘有锯齿。齿头外斜,外缘有凹缺,凹缺下有3~4个小齿头。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起点和胸鳍里角相对;第二背鳍位于臀鳍上方稍后。体背侧灰色。第二背鳍上部,胸鳍末端和尾鳍下叶有黑斑;第一背鳍和尾鳍上叶边缘黑色;腹鳍基部白色,前角黑褐色;臀鳍基部灰白色,末端黑褐色。
  沙拉真鲨为暖水性鱼类。性凶猛,主要摄食鱼类。体长1米多,一般重数十公斤。福建沿海以6~10月较多。东海及南海皆有分布。
  (八)双髻鲨科
  路氏双髻鲨sphyran lewniai (Griffith)
  别名双髻鲨(闽南),小生鲨(诏安、晋江、福清、宁德、霞浦、福鼎、沙埕)
  体延长。头部向左右扩展成鎚状,前缘有5个浅凹。眼椭圆形,位于头部鎚状突出的两侧。鼻孔平扁,位于吻端近外侧,和眼较接近,有外鼻沟和里鼻沟。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直竖;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前半部相对。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体背侧深灰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端和后缘,胸鳍末端和尾鳍下叶末端均为黑色。
  路氏双髻鲨为暖水性大型鱼类。栖息于外海。性凶猛,主要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体长1米多,重数公斤,大的重达数百公斤。肉供食用,肝可制鱼肝油。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锤头双髻鲨sphyran zygaena (Linnaeus),分布于我国东海和黄海。
  (九)扁鲨科
  星云扁鲨sguatina nebulosa Regan
  体平扁,胸鳍扩大。头宽扁,头长小于宽,沿侧面有皮褶。吻宽短,前缘园,吻与口间有深沟。眼小背位,椭圆形,无瞬膜。鼻孔小,位于吻端,具鼻瓣。口亚前位,横裂,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细长,圆锥形。喷水孔大,近卵圆形,位于眼后。鳃孔5对,宽大,紧列于胸鳍基底前方。
  背鳍2个,甚小,无硬棘,大小与形状均相似,位于腹鳍后上方尾部。无臀鳍。胸鳍宽大,向体侧扩展呈盘状,前缘游离伸达头侧。腹鳍亦较大,位接近胸鳍。尾鳍宽短,上叶稍大于下叶,后缘凹入。
  体棕褐色,隐有暗色斑纹和白色斑点。胸鳍前、后端各具一圆形大黑斑。背鳍基底和尾鳍基部各具一中型黑斑。
  产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十)锯鳐科
  尖齿锯鳐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
  体延长而平扁,背面稍圆凸,腹面平坦。头长,前端平扁。吻特别长,呈剑状突出,边缘有一行(21~35)坚大吻齿。眼大,上侧位,下眼睑具瞬膜。喷水孔卵圆形,紧接介于眼后。鼻孔狭长,距口颇远。口宽,横裂,口角唇褶不发达。上下颌牙细小而多,平扁光滑,呈舖石状排列,鳃孔小,5对,斜列于头后腹面、胸鳍基底的内侧。
  背鳍2个,无硬棘,形状、大小均相似。第一背鳍位于腹鳍基底后上方,第二背鳍位靠近尾鳍。腹鳍比背鳍小。胸鳍颇大,基底连于头侧后部。尾鳍宽短,上下叶颇发达。
  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面肩上、胸鳍、腹鳍前缘均有一浅色横条。体光滑或有稀疏的细鳞。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十—)尖犁头鳐科
  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kal)
  别名笨鲨(诏安、东山),龙纹鲨(厦门),犁头鲨(福清、宁德、霞浦、福鼎沙埕)
  体平扁,略似犁头。吻长而尖突、三角形,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眼后有较大的喷水孔。口横裂,中央波曲状。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背鳍2个,大小几相等,位于尾部,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无臀鳍。胸鳍与头部愈合成体盘。腹鳍小,距离胸鳍基底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尾鳍新月形,下下叶均短。体背面浅褐色,腹面白色。眼背面和眼间隔有1个黑色斑块。胸鳍基部有1个黑色圆斑,黑斑周围有白斑。
  及达尖犁头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卵胎生,每胎产6仔。个体较大,长可达两米以上,体重可达300~400斤。肉味鲜美;颅骨可制成明骨;鳍可制成鱼翅,俗称大明翅,为名贵食品。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十二)团扇鳐科
  林氏团扇鳐platyrhina limboonkengi Tang
  别名珠鲂(东山),三九鲨(东山、诏安),沙帽(厦门、福州、霞浦三沙)
  体背腹面平扁,尾部较细长。体盘形状除前端稍突出外,颇似团扇,故名。吻钝圆。眼小。鼻孔大,有鼻瓣分隔,距吻端比距口角为远。口横裂状。上下颌有许多细小的牙,呈铺石状排列。背鳍2个,位于尾部后端,第二背鳍靠近尾鳍。无臀鳍。腹鳍稍大,紧接体盘后方,尾鳍狭长。体背面褐绿色,腹面白色。
  林氏团扇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卵胎生,雌鱼在7~8月产仔,每胎产10余仔。体长约400~500毫米。肉味较差,除少数鲜销外,多制成盐干品。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中国团扇鳐platyrhina sinensis Bloct et Schnei-der,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黄海。
  (十三)鳐科
  何氏鳐raja hollandi Jordan et Richardson
  别名鸡丝妨(东山、诏安),冬圭(福鼎沙埕)
  体盘呈斜方形,尾细小平扁。体盘背面光滑,但在眼前方和上方被1行小刺(7~9枚)包围,在眼后方,背部中央有少数小刺,在尾部背面有向后方倾斜的小刺4~5行。鼻孔2个,位于口前方,有口鼻沟与口相通。口浅弧形,颇大。背鳍2个,位于尾的中部以后,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有一相当距离。胸鳍大,已与躯干部愈合成体盘。腹鳍中等大,紧接在胸鳍之后。尾鳍小,上叶稍大,下叶只剩下很低的皮褶。体背面浅褐色。体盘上散有许多黑褐色斑点,呈圆形、卵圆形、块状或星芒状。胸鳍后缘近腹鳍处有1个黑褐色睛状大斑;腹鳍背面及尾鳍基部也有黑褐色斑点。
  何氏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贝类等软体动物。体长达400毫米。肉供食用,鲜销或制成咸干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斑鳐raja kenojei,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东海、黄海。
  (十四)〓科
  赤〓dasyatis akajei (Muller et Henle)
  别名黄鲂(福建沿海通称)
  体盘上下平扁,尾前部稍宽扁,后部细长如鞭。眼小。喷水孔1对,位于眼后,约与眼径等大。口小,波曲状,口底有3个明显的乳突,外侧各有1个较小的乳突。尾的上方有低的皮膜,约与吻长相等,下方的皮膜较长。尾前部背面有1个边缘具锯齿的硬棘,棘基有毒腺。幼体皮肤光滑,头后正中1个扁平结刺。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1纵行结刺,约30余枚,后面几枚较大、稍呈棘状。体盘肩区各有1列结刺,约7枚。体背面绿褐色,中央色深,腹面白色。
  赤舡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的海底。摄食底栖贝类与甲壳类等。全长约500~700毫米,重1~1.5公斤,大的可达数十公斤。产量不少。肉味鲜美,通常鲜销。鱼肝营养丰富,可制鱼肝油。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花点〓dasyatis uarnak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齐氏〓ddsycitis gerrardi。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黄〓dasyatis bennett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小眼〓dasyatis microphthalmus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
  尖嘴〓dasyatis zuge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黄海。
  古氏〓dasyatis kuhli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
  光〓dasyatis laevigatus。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
  奈氏〓dasyatis navarrae。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渤海。
  中国〓dasyatis sinensis 。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
  (十五)燕〓科
  日本燕〓gymnur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腰肚鲂(东山)、片鲂(诏安)、眉鲂(福清)、糠片(福鼎沙埕)
  体盘宽大,略似菱形,宽约为长的2.1倍。吻短,末端稍尖突。眼小;喷水孔比眼径略大。鼻孔较大,位于口前;左右前鼻瓣连合成方形瓣膜,伸达下颌,后缘有细裂。口横裂状,口宽稍大于吻长;口底无乳突。牙细小而尖,多而密。无背鳍。腹鳍小,略呈长方形,位于尾部两侧。尾上有1个短小的尾刺。体背面褐色,腹面白色。尾部有7~8条褐色与色相间的横斑条。
  日本燕魟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底栖动物。小的0.5~1公斤,大的重达10~15公斤。肉味美、肝嫩而不腥。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双斑燕〓g.bimaculata (Norman),眼后有白斑。南海、东海有分布。
  (十六)鹞鲼科
  无斑鹞鲼aetobatus flagelbum (Bloch et Schneider)
  别名燕妨(福鼎沙埕、平潭、厦门、东山、诏安)
  体盘呈菱形,宽约为长的1.8倍。尾细长如鞭,尾长约为体长的3.7倍。眼小而圆,位于头侧。喷水孔位于眼后方,比眼径小。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横裂状;上下颌各有1纵行牙,牙坚实而宽,整个牙带似一卵圆形石板,适于压碎壳质坚硬的贝类。吻鳍与胸鳍在头侧分离。背鳍小,位于尾基部背面,其后方有1~2个尾刺。腹鳍狭长,位于胸鳍里角后方。体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尾部黑色。
  无斑鹞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贝类和甲壳动物。全长一般1米多、重数斤,大的可达25~30公斤,肉味鲜美,供食用。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斑点鹞鲼a.euttatus (Shaw),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十七)电鳐科
  丁氏双鳍电鳐narcine timlei (Bloch etschneider)
  别名花痹(诏安),痹鲂(福鼎沙埕、霞浦三沙)。
  体盘近圆形,两侧有2个大型发电器。吻长而宽。眼小,位于体盘前部。眼后有2个大的喷水孔。鼻孔与口很接近,前鼻瓣后缘连合为1个很宽的口盖,伸到上颌。口很小,平横。上下颌有细小而尖的牙,呈铺石状排列。背鳍2个,位于尾部上方,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终点。胸鳍狭长,形成体盘。腹鳍宽大。尾前部粗壮平扁,尾鳍宽大、帚形。体背灰褐色。全身背面散有黑褐色大斑或条状斑纹。尾部侧褶白色。
  丁氏双鳍电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底栖动物。能发出弱电流,人的手足触到会暂时麻痹。体长达300~400毫米、重0.5~1公斤。闽南沿海较常见、产量不少。肉供食用。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相近种
  舌形双鳍电鳐n.lingula Richardson。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十八)银鲛科
  黑线银鲛Chimaera phantasma Jordan et Snyder
  全长687毫米。体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小。头高而肥胖,吻短而钝。口小,下位,牙呈骨片状,上颌牙4片,下颌牙2片。鳃孔大,每侧一个,位于胸鳍的前下方。体光滑无鳞。侧线显著,头部侧线分枝。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呈三角状,前方有一粗壮的鳍棘,其后缘上段有锯齿,下段有凹沟,第二背鳍窄长,向后伸延约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大。臀鳍很小,后端尖突,与尾鳍下叶以一凹缺相隔。尾鳍细长,向后成鞭状。腹鳍腹位。雄性腹鳍里侧有一三叉形鳍脚(抱接器)。腹鳍前方另有一对腹前鳍脚。头上有一额鳍脚,均用以辅助交配。卵生,卵大,呈圆筒形或楠圆形,卵膜上有丝条。
  体色背面呈暗褐色,两侧较淡,腹面银白色,鳍为深褐色。
  黑线银鲛平时多栖居于海中深处,冬季至近海。福建(霞浦三沙)和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