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尾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55
颗粒名称: 二、无尾目
分类号: Q959.5+3
页数: 12
页码: 512-5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有无尾目6科12属41种。主要介绍了一些福建特有的锄足蟾科和蟾蜍科动物,如崇安髭蟾、淡肩角蟾、挂墩角蟾、中华蟾蜍、黑眶蟾蜍等。这些动物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和生态习性,如一些种类的蝌蚪口部周围具有漏斗状的唇,适于滤食水中浮游生物。它们主要栖息于山涧流溪及其附近阴湿处,以多种农业害虫为食,对农业有益。此外,还介绍了雨蛙科(树蟾科)的中国雨蛙,它常攀栖于灌木丛、竹林、果树或高秆作物上,繁殖时在稻田或水洼里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雨蛙主食各种农业害虫,对减少柑桔落果有益。
关键词: 福建省 两栖类 无尾目

内容

本目全世界已知20余科300余属3500余种。除南极洲外,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我国有7科43属(亚属)242种(亚种)福建有6科12属41种。
  (一)锄足蟾科
  本科有12属80种,我国有8属61种,福建有3属4种。
  崇安髭蟾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liui Pope
  别名角怪
  成体体长70~86毫米。头部宽扁;鼓膜不显。瞳孔纵置;眼球上半边蓝绿色,下半边深棕色。上唇缘及颊部桔红色。雄蟾具一咽下内声囊。上唇两侧近口角处各有一枚(少数3~6枚)黑色角质刺。蝌蚪背面体尾交界处有一浅色“丫”形斑。常栖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溪及其附近阴湿处。每年农历10月“小阳春”时节群集于溪流中鸣叫、抱对、产卵;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一只雌蟾一年产卵一次,约200~500枚;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圆饼状粘附在水中石块上;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需越冬两次才变态为幼蟾。主食竹蝗、金龟子、叩头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其形态奇特,有科学研究价值。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福建省武夷山,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光泽、浦城、建宁、德化。省外仅见于江西、浙江。
  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geri (Boulenger)
  别名猪屎哈蟆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背面棕褐或黑褐色;背侧肩部各有一个半圆形浅色斑。雄蟾具一咽下内声囊。内侧两指具婚垫。蝌蚪口部周围具漏斗状的唇,唇缘有细小的乳突,适于滤食水中浮游生物。常栖于400~1100米处之山涧流溪及其附近阴湿处。主食多种农业害虫。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光泽、建宁、福清、永泰、延平、南靖、诏安。省外分布于四川、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
  挂墩角蟾megophrys kuatunensis Pope
  别名奶哈蟆
  成体体长34毫米左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突出于下颌;颊部垂直或内斜。胸部两侧各有一白色小疣粒状如奶头,故有“奶哈蟆”之别名。背面灰褐色或红棕色;两眼间至枕部有三角形黑斑,背部有“丫”形或“X”形黑斑。雄性具一咽下内声囊。内侧两指有婚垫。蝌蚪口部漏斗状。常栖于600~2000米处的流溪及其附近,6~8月间繁殖。主食多种农业害虫。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德化、光泽、邵武、延平、永泰、福清、德化、上杭、诏安。
  (二)蟾蜍科
  本科有26属约335种,我国有2属16种,福建有1属2种。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
  别名癞哈蟆、黄蝈、寒蝈、田狗成体体长80~105毫米。鼓膜明显,其后上方有一长椭圆形耳后腺。背部皮肤极粗糙,密布瘰粒(大疙瘩)。背面体色黑棕或灰棕色,少数个体有浅色背中线。雄蟾内侧三指具黑色婚垫。无声囊但鸣声颇响。常栖于7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惊蛰”前后,群集于烂泥田或沼泽地水坑里产卵;卵群呈长带状,最长可达一丈余。一只雌蟾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数千枚,最多可达万枚。主食各种农业害虫,有时也捕食蜜蜂。耳后腺分泌物可制成名贵药材——蟾酥。雄蟾可供妊娠诊断之用。
  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邵武、建宁、屏南、福安、福鼎、柘荣、上杭、福州。省外除宁夏、新疆、云南、西藏、广东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别名癞哈蟆、蚊蠓婆、姑婆
  成体体长60~80毫米。鼓膜明显,具耳后腺。头顶有黑色骨质棱,从吻端向后分两叉环绕眼眶内侧至眼后。背部皮肤粗糙,满布疣粒(小疙瘩)。背面黄棕色或暗棕色。雄蟾具一咽下内声囊,声囊壁紫黑色。内侧两指有黑色婚垫。平时栖息于住宅区附近的旱地,繁殖期间才群集于池塘、沟渠、稻田等水域中产卵。每只雌蟾一年产卵一次,但分期分批错开,故其群体产卵期由3~8月,长达半年。该种的经济价值与中华大蟾蜍相似。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见于秦岭以南诸省区。(三)雨蛙科(树蟾科)
  本科有50属约670种,我国有6属约90种,福建有1属3种。
  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 Guenther
  别名雨鬼
  成体体长35毫米左右。指趾末端具吸盘。背面纯绿色;体侧及股部前后均有黑斑。鼓膜上下方各有一条黑线向后延伸至肩部会合。雄蛙具一咽下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浅棕色婚垫。常攀栖于灌木丛、竹林、果树或高秆作物上。繁殖时,在其栖息地附近的稻田或水洼里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一只雌蛙一年产卵1~2次,每次产卵数百枚;繁殖期为4~8月。
  主食各种农业害虫;据研究,雨蛙常在柑桔园内外的香蕉树上捕食危害柑桔的吸果夜蛾,从而减少柑桔落果。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
  三港雨蛙hyla Sanchiangensis Pope
  别名雨鬼、小咕噜蟆成体体长及形态、习性均与中国雨蛙相似,惟其鼓膜上下方两条黑线平行向后延伸,并无会合而有别于中国雨蛙。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德化;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三港。省外分布于贵州、安徽、浙江、江西、广西。
  相近种
  无斑雨蛙hyla arborea immaculata Boettger。省内仅见于邵武。
  (四)蛙科
  本科已知约50属670余种,在我国记载6属90种,福建有4属23种。
  虎纹蛙rana rugulosa Weigmann
  别名水鸡
  成体体长可达100毫米以上,体重可达250克。下颌前方两侧各有一个齿状突。鼓膜明显。趾间全蹼。背面皮肤有多条长短不一的纵肤棱。背面体色多为橄榄绿色,体侧有不规则黑斑,腹面白色;个别全身浅黄或金黄色。常栖于稻田、池塘、水库、沟渠内或丘陵地的旷野中。4~8月间产卵;一只性成熟的雌蛙一年可产卵1~3次,每次产卵量1000枚以上。主食多种农业害虫;偶尔会吃鱼苗;该种是教学与科研的好材料。近年来,本省一些地方试养该蛙已初获成功。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山蛙rana minimus Ting et Tsai
  成体体长最大不超过32毫米,是蛙属中最小的一种。指趾末端略膨大,趾端有马蹄形横沟。背面黄褐色,部分个体有浅色背中线,腹面深灰或浅灰色;背面及体侧有长短不一的纵肤棱8行左右。雄蛙具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背侧有雄性线。蝌蚪体背两侧各有2~6个颗粒状腺体排成一纵行。常栖于海拔100~600米的山丘沼泽地、山垅田或小水坑里。每年6~9月间繁殖,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1~2次,每次产卵数百枚。该蛙系1979年发表的新种,有重要科研价值。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福清灵石寺,系本省特有种。省内仅见于福清、福州、长乐、永泰、仙游。
  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
  别名哈蟆仔、田蛙仔成体体长45毫米左右。下颌前方两侧无齿状突。鼓膜明显;趾间半蹼;有外蹠突。活体背面基色有深灰、浅棕、淡绿等多种变化;两眼间有黑横纹或“V”形黑斑;两肩部之间有“W”形或“YY”形黑斑;一些个体具浅色背中线。雄蛙具一咽下外声囊。从沿海平原到千米高山,不论稻田、沼泽、园圃、草地,几乎到处都有泽蛙栖息,尤以稻田里为多。繁殖力强,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1~6次,每次产卵数百至千余枚;4~9月间繁殖。主食各种农业害虫,据调查,一只泽蛙一天能捕食266只稻叶蝉,控制水稻害虫。70年代初,
  本省某些地区曾开展稻田放养泽蛙治虫的试验,颇著成效。该蛙具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价值。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all
  别名青蛙
  成体体长62~90毫米,背部两侧各有一条黄棕色背侧褶;两侧褶间有数行纵肤褶。趾间蹼缺刻深。活体背面基色为深绿、黄绿或灰棕色,上面散有不规则的黑斑,故名黑斑蛙。一些个体有浅色或绿色背中线。雄性口角处有一对咽侧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常栖于稻田、水库、池塘、沟渠及其附近旱地草丛中;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产卵,每只雌蛙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千余枚至数千枚;卵群粘成堆块状。主食各种农业害虫,也可供教学科研之用。
  遍布全省。漳州地区少见。省外除新疆、西藏、云南、台湾、海南岛、广西外各省均有分布。
  金线蛙福建亚种rana plancyi fukienensis Pope
  别名青蛙、青腰、绿鸡成体体长47~75毫米。头长略大于宽;背侧褶黄棕色,二侧褶略相平行;后肢较长,左右跟部重叠或相遇,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趾间全蹼。背面绿色或绿棕色,个别有黑色小圆斑;股部后方有一条金黄色纵线,故名金线蛙。一些个体有浅色背中线。雄性咽侧近口角处有一对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深灰色婚垫。常栖于池塘、水库、稻田,尤以荷花池、莲藕田里为多。4~6月间,产卵于稻田或池塘岸边。主食多种农业害虫,偶尔也捕食鱼苗。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福清,遍布全省。省外仅见于江西、台湾。
  棘胸蛙paa spinosa (David)
  别名石鳞、石降、石冻、坑降成体体长可达110毫米以上,体重可超过400克,是本省最大型的蛙类。头宽扁;吻钝圆;鼓膜不显;指趾末端圆球状;趾间全蹼。背面棕褐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少数有浅色背中线;背面皮肤布满圆疣,疣上有小黑刺。雄性胸部有锥状黑色角质刺,内侧三指均有黑色婚刺,咽下有一内声囊。常栖于山涧流溪的石洞里及溪边阴湿处;5~9月间产卵,卵粘附于溪边缓流处的石块上。一只性成熟雌性一年可产卵1~2次,一般每次产卵量数百枚,体重400克以上者一次产卵量可达千余枚。主食金龟子、叩头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及虾蟹等。该蛙体大肉美可供食用和药用。本省一些地区已开始人工驯养。
  省内各县山区均有分布。省外见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小棘蛙paa exiLispinosa (Lin et Hu)
  别名黄脚腿
  成体体长50毫米左右,最大不超过80毫米。该种的形态特征颇似棘胸蛙,但其趾间非全蹼,第四趾两侧的蹼缺刻深;大腿腹面蜡黄色,故有黄脚腿之俗称。雄性具胸刺、婚刺及一个咽下内声囊。常栖于山涧小溪浅水处的石隙或洞穴中;6~7月间产卵,卵粘附于溪中缓流处石块上。每只雌蛙一次产卵量数十枚至百余枚。主食农业害虫及螺、蟹等;肉嫩味美,可供食用。
  该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德化戴云山,省内分布德化、南靖、诏安、建阳、武夷山。省外仅见于湖南。
  沼蛙rana guentheri Boulenger
  别名水狗、老蛇䖬、公娇成体体长70毫米左右。体较瘦长;具背侧褶;无背中线;趾末端有横沟。背面黄棕色或灰棕色;体侧有不规则黑斑。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前肢基部有一肾脏形的肱腺,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常栖于稻田、池塘、水库、沟渠及其附近的旱地草丛中;4~9月间繁殖;每只雌蛙一次产卵量约2000~4000枚,卵群粘连成一大片漂浮于水面。主食各种农业害虫,也可供教学、科研之用。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厦门,遍布全省。省外见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相近种
  弹琴蛙rana adenophura Boulenger。似沼蛙但有背中线,全省分布。
  阔褶蛙rana Latouchii Boulenger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体瘦长,头长大于宽,趾末端有横沟。背侧褶宽且厚,最宽处比上眼睑略宽,故名阔褶蛙。活体背面棕色或灰棕色。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前肢基部有臂腺,第一指内侧有婚垫。常栖于山区的稻田、沼泽或路边的水沟里,每年4~5月间繁殖。繁殖时,雄蛙常潜伏水中,鸣叫求偶。一只雌蛙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1000枚左右。主食多种农业害虫。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光泽、建阳、邵武、建宁、福鼎、永泰、德化、福清、南靖、龙岩、上杭。省外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西。
  大绿蛙rana Livida (Blyth)
  雄性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雌性体长90毫米左右。指趾末端均具吸盘与横沟,趾间全蹼,后肢很长,约为体长的1.9倍。有背侧褶;鼓膜明显;背面纯绿色,故名大绿臭蛙;头侧、体侧及四肢浅棕色,后肢背面有深色横纹3~4条。雄性咽下两侧有一对声囊,第一指内侧有灰白色婚垫。
  常栖于海拔350~1200米处森林茂密的山涧流溪及其附近,常与花臭蛙及湍蛙类同域分布。繁殖季节为5~7月,一只雌蛙一次产卵数量约2500枚左右,卵球直径2.3毫米左右。
  与花臭蛙相似,能捕食多种农林业害虫。
  省内各山区县份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陕 西、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相近种
  竹叶蛙rana versabilis (Liu et Hu)。分布于全省。
  花臭蛙rana schmackeri Boettger
  别名胡椒辣、辣皮哈蟆
  雄性成体体长约40毫米、雌性体长80毫米左右。指趾末端均具吸盘与马蹄形横沟,趾间全蹼。无背侧褶;鼓膜大于第三指吸盘之两倍。背面布满绿色与棕褐色交织而成的花斑;活体具有辛辣臭味。故名花臭蛙。雄性咽部两侧下方有一对声囊、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
  常栖于350~1000米的山涧流溪及其附近林荫下草丛中或洞穴里。繁殖季节为7~8月,在此期间,雄性常蹲在流溪边石块上鸣叫求偶,鸣声为“吱!吱!”,略似小鸟叫。雌性卵巢中的卵子同步发育,一年产卵一次,产卵量约1500枚。卵球直径2.4毫米左右,上半边浅灰色,下半边乳白色。受精卵在19~26t:水温下发育需经4天左右才能孵出小蝌蚪。蝌蚪底栖、杂食性,需越冬至翌年春末夏初才变态为幼蛙。
  花臭蛙能捕食金龟子、叩头虫、竹蝗、蝉、毒蛾类幼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对控制农林业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省内各山区县份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崇安湍蛙amolops (Staurois)chunganensis Pope
  成体体长35~50毫米。具背侧褶。活体背面灰棕或棕红色。指趾末端有吸盘,吸盘背面有横凹痕,游离缘有横沟。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深色婚垫;蝌蚪口后有马蹄形大吸盘。常栖于600~1800米处的山涧流溪及其附近;7~8月间繁殖。主食多种农林业害虫。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崇安县。省内分布于武夷山的挂墩、三港、黄岗山和建阳市。省外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湖南、广西。
  戴云湍蛙Amolops daiyunensis Liu et Hu
  别名石搭子
  成体体长50毫米左右。体略扁。指趾末端有吸盘;吸盘背面有横凹痕,游离缘有横沟。第三四指吸盘大于第三四趾吸盘。无犁骨齿;下颌前方两侧无齿状突。背面灰绿或暗灰色,上面散有不规则黑斑。雄性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蝌蚪腹面口部后方有一马蹄形大吸盘。常栖于700~1400米处的流溪及其附近阴湿处,藉其指趾吸盘将身体搭伏在急流中的石壁上,故有“石搭子”之俗称。每年4~7月间产卵,卵乳白色,粘附于水中石块上。主食竹蝗、金龟子、叩头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德化戴云山,系本省特有蛙种,仅见于德化、大田、南靖、诏安、永定。
  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 (Boulenger)
  别名岩搭子
  成体体长50毫米左右。其形态特征与武夷湍蛙相似;但它有犁骨齿,雄性无声囊,第一指内侧的婚刺为乳白色。常栖于海拔600~1800米处的流溪及其附近;其习性及经济价值与武夷揣蛙相似。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建宁、延平、建瓯、德化、大田、福清、福安、周宁、政和、上杭。省外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 Liu et Hu
  别名岩搭子
  成体体长45毫米左右。体略扁。指趾末端有吸盘;吸盘边缘有横沟将其分为上下两半。指吸盘不大于趾吸盘。无犁骨齿。背面色斑与其栖息的岩石相仿;雄性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第一指内侧有黑色婚刺;蝌蚪口部后方有马蹄形吸盘。常栖于60~1100米的流溪及其附近的石隙、草丛中。每年5~6月间产卵,卵乳白色,粘附于流溪中石块上。主食多种农林业害虫,也吃川卷贝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该蛙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三港,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德化、永泰、福鼎、柘荣。省外仅见于安徽、浙江。
  (五)树蛙科
  本科已知约10属180种,在我国记载6属50种,福建有2属4种。
  大泛树蛙polypedates dennysi Blanford
  别名青蛙将军、泡猴、咕噜蟆
  成体体长80~100毫米。体略扁平。指趾末端吸盘发达,吸盘背面有“V”形骨迹;指间蹼发达。活体背面纯绿色或在绿色上面杂有不规则深色斑;前臂及跗部后侧均有一条白色纵线,分别延伸到第四指和第五趾外侧缘。雄性具一咽下内声囊。习居山区阔叶林或水田附近的灌木及草丛中,偶尔进入山边的住宅或庙宇内。鸣声“咕噜、咕噜”,故俗称“咕噜蟆”。4~5月间繁殖;产卵时,雌雄亲蛙拥抱配对于垂向水域的树枝上。在产卵与排精的同时,雌雄共同用后肢不停地搅拌产出的卵,使包于卵外的胶质产生泡沫而逐渐形成一个白色泡沫团粘附于枝叶上。受精卵分散在泡沫团中发育,蝌蚪孵出后,泡沫团逐渐溶化,蝌蚪即掉落下方的水域中继续生长发育。主食金龟子、天牛等多种农林业害虫。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此外尚有泛树蛙属的斑腿树蛙polypedates leucomystax (Gravenhorst)、经甫树蛙polypedates chenfui Liu,以及小树蛙属的红吸盘小树蛙philautus rhododiscus liu et Hu等三种。其中红吸盘小树蛙和经甫树蛙仅见于武夷山挂墩,斑腿树蛙全省均有分种。
  (六)姬蛙科
  本科已知约60属270种,我国已知4属14种,在福建记载2属5种。
  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 (Dumerit et Bibrom)
  别名土地公蛙
  成体体长约22毫米;头小体宽、体形略呈三角形。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趾间蹼发达;指趾末端无吸盘也无纵沟。活体背面灰棕色,上面有两个黑棕色的“∧”形斑。第一个“∧”形斑较大,其前端起自两眼间,然后分叉斜达胯部(鼠蹊部)。第二个“∧”形斑较小,其前端与第一个“∧”形斑之分叉处连接或从背中线上开始;后端斜达后肢基部。雄性咽下具一外声囊,该处皮肤色深。栖息于沿海平地至千米高山的水田或旱地之泥窝、土穴、草丛中。4~9月间繁殖,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1~6次,每次产卵数百枚。主食蚁类、稻飞虱等小型昆虫。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相近种
  小孤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 Vogt。分布于全省。
  粗皮姬蛙m.butlleri Boulenger。分布于建宁、顺昌、延平、德化、永泰、南靖、长汀、上杭。
  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 (Hallowell)。分布于厦门、漳州、南靖、龙海、诏安、仙游、新罗、长汀。
  花狭口蛙指名亚种kaLouLa pulchra pulchra Gray
  别名地牛
  成体体长约65毫米;体略呈二角形;口狭小。指末节前宽后窄,末端平齐如切,呈“冂”形。趾间具微蹼。内踱突发达,呈刃状。背面灰棕或深棕色,有一条棕黄色的宽带从两眼间折向体侧并延伸至胯部。雄性具一咽下外声囊,该处皮肤蓝紫色。平时栖息于海拔150米以下的住宅附近或山边的石洞,土穴中常于春夏季暴雨之后群集水洼中鸣叫、抱对、产卵;产后即销声匿迹。该蛙善以后足之刃状突拨土挖穴,边挖边将身体后部隐入穴中。主食白蚁、蜘蛛等;曾剖检一只蛙胃,发现其中有白蚁256只。
  省内仅见于诏安。省外见于云南、广东、广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