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蜥蜴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51
颗粒名称: 二、蜥蜴目
分类号: Q959.6+2
页数: 5
页码: 481-485
摘要: 本文内容介绍了福建的三种蜥蜴科动物:壁虎科、鬣蜥科和石龙子科。其中,壁虎科包括大壁虎、蹼趾壁虎等,它们捕食昆虫,夜间活动,分布于福建各地。鬣蜥科包括丽棘蜥和斑飞蜥,前者生活在山区,后者则生活在南靖县的林区。石龙子科包括光蜥、石龙子和蜓蜥等,它们生活在平原或低山的树下落叶间、园地或住宅附近,主食昆虫,卵生。这些蜥蜴科的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福建省 爬行类 蜥蜴目

内容

本目全世界现有20科300余属3140种,大多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有8科37属152种,福建有5科11属21种。本志列述8种。(一)壁虎科
  现知约有82属665种左右,广泛分布于各大洲的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9属22种,福建有3属7种。
  大壁虎gekko gecko (Linnaeus)
  别名蛤蚧
  本种是最大的一种壁虎,全长300毫米。背面灰色,密布桔黄色及蓝灰色斑点,腹色灰白而有粉红色斑。背部具细小粒鳞,其间杂有较大疣鳞;头部略呈三角形,鼻孔不达吻鳞与其他壁虎易于区别。雄性具肛前孔20余个。
  生活于亚热带石灰岩构成的石山中,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
  大壁虎去内脏干制的整体俗称蛤蚧,可以入药。由于用量大,当地群众滥捕,以至资源枯竭。
  国内主要分布于广西,也见于云南、广东、香港、台湾及福建龙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enther
  别名壁虎
  体型较小。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躯干部复以粒鳞,无间以疣鳞。背鳞较小成平砌状,腹鳞较大成覆瓦状。指、趾膨大,明显有蹼迹;底部具单行的褶瓣,第一指趾无爪。雄性肛前有孔9~11个。
  生活于住宅内,夜间活动,捕食蚊、蝇、蛾等昆虫。
  分布于我国东南一带,在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
  壁虎的干制品入药称“天龙”,而中药材“天龙”的来源为收购各地区的各种壁虎。据调查所知,有壁虎属(Gekko )中的多疣壁虎g.japonicus,其趾(指)基部仅有蹼迹,背面疣鳞较大而密集;有中国壁虎g.chinensis,趾(指)基具蹼迹,背面疣鳞小而多;雄性肛前窝17~23个;还有蜥虎属(Emidactylus)中的原尾蜥虎h.bozvringii,趾下瓣双行,尾呈圆柱形,体尾背面细鳞间无疣鳞。
  (二)鬣蜥科
  现知约有34属290种左右,主要分布于东洋界,我国有10属44种,福建有2属2种。
  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Cuvier)
  别名“蛇王”(福建武夷山)
  全长200毫米,尾长约于头体长的一倍半。躯干侧扁;背鳞大小不一,间有大鳞。腹鳞大于背鳞,每一腹鳞具强棱;后肢较长,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眼后棘短,其长约为眼径的一半。体背具黑褐色斑纹,四肢亦具黑褐色横纹,尾背有黑色横斑。
  常栖息于海拔740~1000米山区,活动在树上、灌丛下、落叶间或溪边,爬行迅速。
  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永泰、南靖。省外见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
  斑飞蜥draco maculatus (Gray)
  头体长80毫米,尾长120毫米。体侧有皮膜的蜥蜴,皮膜为肋骨所支持。头高,吻扁而钝。背腹扁平;鼻孔侧向。鼓膜被鳞;喉囊褶较大。雄性喉褶约等于头长,雌者约为头长之半。背色灰褐,躯干部有3~5条横纹;皮膜背面桔红略带黄绿色。
  栖息于南靖县海拔950~1100米的林区。省内仅见于南靖乌石山。省外分布于云南、广西及海南。
  (三)石龙子科
  现知40余属600多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我国有8属31种,福建有3属7种。
  光蜥ateuchosaurus chinensis Gray
  别名光石龙子
  头体长76毫米,尾长82毫米。吻短。无上鼻鳞。前额鳞一对,两鳞远隔。额鳞前方及后方较宽,其中部较窄。额顶鳞不相切。顶鳞短宽。鼓膜裸露,耳孔下陷、无瓣突。体鳞大小相近,体中部环身鳞列29~31行。腹鳞光滑。四肢短小。前后肢贴体相向时,相隔约一前肢长。背面黑褐色,每个鳞上有小黑点,在体背缀连成行。腹面浅棕色。
  生活于平原或低山的树下落叶间、园地或住宅附近。卵生。
  分布于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及福建各地。
  相近属
  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Guenther)。背鳞为侧鳞宽的二倍。省内见于武夷山。
  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
  头体长116毫米,尾长156毫米。躯体粗壮,尾较粗。头背有对称排列的大鳞,有上鼻鳞。后颏鳞前、后二枚。鼓膜深陷。体背被圆鳞,呈覆瓦状。环体中段鳞列22~26行;尾上及尾下正中一行鳞片宽大。四肢大小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前肢贴体向前,指端可达眼前。头体背面棕色,颈侧及体两侧有红棕色斑纹,雄性更为显著。幼体背有三条浅黄色纵纹,随个体成长而消失。
  生活在海拔300~1000米山区田园、草坡、路边、落叶、杂草、乱石堆中。主食昆虫,卵生。
  国内分布长江以南地区,在省内遍布各地。
  相近种
  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 Boulenger。背面深黑色,有五条金黄色纵纹,尾部蓝色。后颏鳞单枚。分布与石龙子相同。
  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
  别名铜石龙子,铜楔蜥。
  吻部凸圆,吻长与眼耳间距等长。前额鳞一对,两鳞不相切。额鳞狭长、前方宽大,后方逐渐狭小。额顶鳞彼此相接。间顶鳞较大。左右顶鳞仅在后缘相切。眶上鳞4枚。下眼睑细鳞状。鼓膜小而下陷。上唇鳞7,第五、第六枚最大。体鳞光滑,中段环身鳞列30行以上。背面古铜色;头、体及尾部两侧各有一较宽的黑色纵带,其上方浅色纵带较窄,下方浅色纵带宽。头背及四肢均散有细黑点;腹面无斑。
  生活于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草丛、田埂及乱石堆中。捕食昆虫、蜘蛛等。卵胎生,每产6~8只。
  分布于华南、华中、西南,北达陕南,遍布福建各地山区。
  相近种
  斑蜓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眶上鳞5片,吻端下陷。省内见于南靖和武夷山。
  (四)蜥蜴科
  本科已知22属140余种,广泛分布于旧大陆,以非洲最多,马达加斯加及澳大利亚没有。我国有4属20种,福建有2属3种。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Guenther
  体瘦长,尾长约头体长的3倍。头长约倍于头宽。耳孔卵圆形,与眼径大小相近。鼓膜明显。下颏鳞3对。背鳞具强棱,在体前6行,在体后5行。体两侧的鳞极小,惟小于背鳞和腹鳞。腹鳞8行,具强棱。四肢发达,指趾细长。背面棕绿色,腹面灰棕色。
  生活在海拔640~1000米山区灌林下、茶园、草丛中。捕食昆虫,卵生。
  遍布华中各省,在省内分布于闽北、闽东、闽中。相近种
  南草蜥t.sexlineatus ocellatus (Guerin -Meneville)。背鳞具棱鳞4行;腹鳞10~12行。分布闽南、闽西、闽中。闽北少见。
  白条草蜥t.wolteri (Fischer)。颏片4对,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两倍半。省内见于武夷山。
  (五)蛇蜥科
  本科已知10属50种左右,分布以热带美洲为主。我国已知有1属3种,福建仅1种。
  脆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别名蛇蜥、金星地鳝、金蛇、银蛇全长约半米。体形似蛇,体鳞又似蜥蜴,故名蛇蜥。无四肢而有肢带残迹。尾长大于头体长,尾易断。有活动眼睑;有外耳孔。吻鳞与单枚前额鳞之间有2枚小鳞。体两侧有纵沟,自颈部至肛侧纵沟上方的背鳞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纵沟以下的腹鳞10行光滑。背色棕,两侧略偏紫。雄性背面有长度不等的翡翠色横斑,雌性没有。腹色稍淡;略有金属光泽。
  栖息于闽北高山灌丛中,地下穴居生活。食农业害虫。干制入药,治跌打、接骨。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可解毒,止泄泻,出邪热,疗久痢。
  分布于华南一带,在本省仅见于武夷山。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