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龟鳖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50
颗粒名称: 一、龟鳖目
分类号: Q959.6+3
页数: 6
页码: 476-481
摘要: 本文内容介绍了福建的鸟类,包括平胸龟科、鳖科、龟科等三个科。其中,平胸龟科的平胸龟是福建特有的物种,生活于山溪中,捕食螺、溪蟹、蠕虫和鱼等。鳖科中的中华鳖和鼋是福建常见的物种,前者是传统的中药材,后者是濒危种,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龟科中的黄喉水龟、眼斑水龟、乌龟和三线闭壳龟也是福建常见的物种,它们的肉可供食用,甲可以入药。这些鸟类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 福建省 爬行类 龟鳖目

内容

本目全世界现有10科50属230种,从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南半球种类最多。我国有6科22属34种。福建已知有5科12属16种,本志列述以下13种。
  (一)平胸龟科
  本科仅1属1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及我国。
  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
  别名鹰嘴龟、大头龟
  颌粗大显著钩曲呈鹰嘴状,故名鹰嘴龟。头大,其宽度约为背甲宽的1/2,不能缩入甲内。背甲扁平,前缘中部显著凹入。尾甚长,其长与腹甲相等或超过。尾部有长方形鳞片,呈环状排列。指、趾间有蹼,具爪。背面棕褐或红棕,腹面黄或桔红色。
  生活于山溪中,能攀登岩石,多在夜间活动,捕食螺、溪蟹、蠕虫和鱼等。
  省内见于武夷山、三明、福鼎、漳州、连城、永安、上杭及梅花山。
  龟肉可食,甲可入药。
  (二)鳖科
  本科已知6属2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亚洲东南及北美东部。在福建记载2属2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Wiegmann)
  别名甲鱼、团鱼
  背盘长68~200毫米。头呈三角形,前端瘦削;上颌长度远超过下颌。上颌前端软吻长出,形成肉质的吻突,其长约等于眼径。颈甚长,两侧无大疣团。体表复以革质软甲,没有角质板;腹板不发达。前后肢各有指、趾5个,其内侧3个都有爪,指、趾间都有发达的蹼。背面橄榄色,偶或黄色;腹面黄白色,偶或淡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沼,食蛙、螺、虾、蟹、昆虫、蚯蚓、蛙、鱼等,也食水草。卵生,每年5~7月为产卵期,雌体在繁殖季节可产3~4次,每次产卵多达23枚。鳖甲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肉味鲜美,当作滋补食品。本省部分地区已建立人工养鳖场。
  遍布全省。省外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以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鼋pelochelys bibroni (Owen)
  别名蓝团鱼
  背盘长达470毫米,是鳖科中最大的一种。头较小,吻突极短,不到眼径一半。体表复以革质软甲,没有角质板。背甲无纵棱,盘圆而平。四肢较扁,蹼发达;内侧的三个指,趾都有爪。尾短小,雌体尾仅稍露出盘面,雄性则露出较长。背面黄绿色,腹面黄色。生活于江河湖泊中,食水生生物。
  省内分布于漳州、福州及永泰江河中。现状为濒危种,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此处为插图(图3-2-167 鼋)=]
  (三)龟科
  现知27属90余种,除大洋洲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之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东南亚的属种最多。我国记载6属13种,福建有6属8种。
  黄喉水龟mauremys mudica (Cantor)
  头部光滑无鳞,头及颈部纯黄色,仅在头侧眼后有一黄色纵纹。背甲三条纵棱,中央的棱强,两侧的棱弱。甲桥明显,腋盾窄,胯盾小。指、趾间无蹼、均具爪。背面棕色,每一盾片无斑纹。
  栖于半山区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杂食性。
  省内分布于永泰、邵武、连城、南靖、龙岩及梅花山。
  龟肉可作食用、甲可入药。本种龟由于背甲有刚毛藻等藻类附着共生,经人工培养,使其背甲、喙缘及爪上附生藻类,成为“绿毛龟”供观赏。
  眼斑水龟Sacalia bealie (Gray)
  别名蛇龟
  背甲长105~140毫米,眼斑水龟与其它水龟的主要区别在于背甲黄褐色或黑褐色,每一盾片密布有黑色虫纹斑。头上密布深色虫状线纹;后侧有黄色或黑褐色眼状斑一对。头部较小;眼呈红色。颈部背面仅有3条红色或棕红色细纵纹,侧面及腹面都有较多的细纵纹(浸制标本,不见红色)。省内分布于闽南、闽中、闽西的山涧溪流及水域附近。
  相近种
  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 (Siebenrock)
  四眼斑水龟与眼斑水龟的显著区别在于头顶前部散布着略有规则的褐色点斑,头后有黄色眼状斑2对(有时前对眼斑颜色较淡)。主要分布于闽南的山溪中。
  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
  别名金龟、泥龟
  背甲长180毫米。头小,不及龟甲宽的1/4。头上前部光滑无鳞;后部复以多边形的细粒状小鳞;背甲具3棱;无下缘盾。甲桥,腋盾,胯盾均明显。指、趾间全蹼。
  生活时,头侧眼后具有黑边的黄缘纵纹3条,颈侧亦有同样的斑纹数条。背部棕色或黑色;腹甲每一盾片有黑色大斑。雄龟纯黑色,故俗名墨龟。生活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有时也到岸上。吃植物性食物、螺、虾及小鱼。5~8月产卵,一次产4~6枚。卵椭圆形、灰白色。
  腹甲称为龟板,为我国传统珍贵药材;肉可供食用,有滋补及解毒作用。
  分布于省内各县市。省外几遍全国。
  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 (Bell)
  别名金线龟、红肚龟
  背甲长106~165毫米。背甲有3条黑色纵线,龟甲能闭合,因而得名。背面棕褐色,腹面黑色,其边缘为黄色或粉红色。头部光滑无鳞。头背面黄色,其边缘为黑色;头侧面具有黑边的椭圆形黄斑。甲桥不明显;腋盾、胯盾小或无。前肢5指,后肢4趾;指趾间全蹼,具爪。
  生活于低海拔的山溪中。饲养条件下喜陆栖,喜以蚯蚓为食。每次产卵2枚。
  省内仅见于漳州市及其邻近县。省外见于海南、广东及广西。保护措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
  相近种
  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 (Gray )。背甲较隆起;腹甲后缘圆或微缺。曾见于福建南部。
  花龟ocadia sinensis (Gray)
  别名草龟
  背甲长265毫米。头、颈、四肢及尾部都具有许多细窄的黄绿纵纹,与其它龟类易于区别。头较小,后部光滑无鳞。背甲略拱起,脊棱3条,两侧的不显。背面棕褐色,每一盾片具有较大的黄斑。腹面黄色,每一甲片具有淡色黑斑。甲桥明显;腋盾、胯盾等大。指、趾间全蹼;前肢5爪,后肢4爪。
  生活于江河静水中,草食性。肉可食用,龟板可入药。省内见于漳州、福州。省外主要分布华南一带。
  (四)海龟科
  本科已知4属6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海洋。我国记载4属4种,福建沿海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蠵龟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la
  别名红海龟、赤蠵龟
  背甲长约1米。体表复以角质硬甲。背色红棕,故俗称红海龟。腹甲黄或澄黄色。背甲最宽处接近肩部;背甲最狭处接近臀部。椎角板5块;肋角板通常5对。甲桥处具扩大的下缘角板3枚,后缘无孔。前、后肢各具2爪(个别具1爪)。尾圆形;雄性尾粗大,露出甲外。
  生活于海洋中,食软体动物、带鱼及其他杂鱼等。每年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出现于本省东山岛、漳浦、厦门、莆田、平潭岛沿海地区。
  绿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
  别名海龟
  背甲长约1米。体表复以角质硬甲。背面带绿色的灰褐色或暗褐色;背甲呈现褐色放射状、斑纹状或斑点状花纹。背部角质板呈平砌状。椎角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头上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一对。上颌前端无弯曲。下颌钩状,其边缘有锯齿状的缺刻。前、后肢都只有1爪(幼体偶有2爪);尾短圆。
  生活于海洋中,食海藻及海草等。
  分布于东山岛、漳浦、厦门、惠安、平潭沿海地区,出现时间与蠵龟大致相同。
  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 (Eschscholtz)
  别名黑龟
  背甲长700毫米。头和体型都比龟小。吻端尖状;上颌前端有明显的钩状弯曲。背甲呈短卵形,其长和宽约相等。背甲最宽处接近中部。椎角板5~8块。肋角板每侧5~8块。腹甲的前后两端均呈圆状,甲桥处具扩大的下缘角板4块。四肢桨状,内侧各有2爪。尾圆形,雌性不露或微露出甲外,雄性露出甲外。背面灰绿或黑色,故俗称黑龟。
  生活于海洋中,食软体动物和杂鱼等。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现于本省东山岛和平潭岛海区。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别名十三鳞
  背甲长约1米。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每一盾片褐色,间杂淡黄花斑。肋盾4对。缘盾11对。吻较长,侧扁。上颌钩曲,比下颌长。头部有对称光滑鳞片;前额鳞2对。四肢桨状,外侧各具2小爪。
  生活于热带海洋里,食软体动物,海藻及鱼类等。
  分布于东山、漳浦、平潭、连江沿海海区。
  (五)棱皮龟科
  全世界仅1属1种,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中,偶见于温带海洋。我国沿海都有分布。
  棱皮龟derrnochelys coriacea (Vandelli)
  别名燕子龟、舢板龟、革龟龟体大、为海生龟类中最大的动物。背甲长约1.5米。全身被以皮质软甲。背甲有粗大纵棱7条。背面青黑色;头部和背部散布着淡黄色或淡红斑点。腹面暗灰色,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或黄色的斑纹。颈短,不能缩入壳内。前肢特长。后肢短小,其长约占前肢1/2。前后肢均无爪。尾侧扁。
  生活于海洋中,食海藻,软体动物,虾、蟹及鱼类等。
  分布于本省东山岛、漳浦、厦门、平潭、长乐、罗源沿海海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