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爬行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爬行类
分类号: Q959.6
页数: 35
页码: 476-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爬行类最主要的特征是生殖方法的演进。它们产有壳卵,可以终生在陆上生活,也有终生在水中生活的海龟、海蛇、鳄之类,但亦必产卵于陆地,所以,爬行动物是真正陆生的脊椎动物。由古代爬行类演化出最高级有机结构的哺乳动物及适应飞行生活的鸟类,在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占据承先启后的地位。
关键词: 福建省 动物 爬行类

内容

爬行类最主要的特征是生殖方法的演进。它们产有壳卵,可以终生在陆上生活,也有终生在水中生活的海龟、海蛇、鳄之类,但亦必产卵于陆地,所以,爬行动物是真正陆生的脊椎动物。由古代爬行类演化出最高级有机结构的哺乳动物及适应飞行生活的鸟类,在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占据承先启后的地位。
  现生的爬行纲动物约6000种,其中蛇类2700种、蜥蜴类3140种、龟鳖类230种、鳄类21种、喙头类仅有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m )1种。我国约有爬行类389种,分隶4目23科103属。在福建已记载爬行类123种,分隶3目17科67属。
  一、龟鳖目
  本目全世界现有10科50属230种,从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南半球种类最多。我国有6科22属34种。福建已知有5科12属16种,本志列述以下13种。
  (一)平胸龟科
  本科仅1属1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及我国。
  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
  别名鹰嘴龟、大头龟
  颌粗大显著钩曲呈鹰嘴状,故名鹰嘴龟。头大,其宽度约为背甲宽的1/2,不能缩入甲内。背甲扁平,前缘中部显著凹入。尾甚长,其长与腹甲相等或超过。尾部有长方形鳞片,呈环状排列。指、趾间有蹼,具爪。背面棕褐或红棕,腹面黄或桔红色。
  生活于山溪中,能攀登岩石,多在夜间活动,捕食螺、溪蟹、蠕虫和鱼等。
  省内见于武夷山、三明、福鼎、漳州、连城、永安、上杭及梅花山。
  龟肉可食,甲可入药。
  (二)鳖科
  本科已知6属2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亚洲东南及北美东部。在福建记载2属2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Wiegmann)
  别名甲鱼、团鱼
  背盘长68~200毫米。头呈三角形,前端瘦削;上颌长度远超过下颌。上颌前端软吻长出,形成肉质的吻突,其长约等于眼径。颈甚长,两侧无大疣团。体表复以革质软甲,没有角质板;腹板不发达。前后肢各有指、趾5个,其内侧3个都有爪,指、趾间都有发达的蹼。背面橄榄色,偶或黄色;腹面黄白色,偶或淡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沼,食蛙、螺、虾、蟹、昆虫、蚯蚓、蛙、鱼等,也食水草。卵生,每年5~7月为产卵期,雌体在繁殖季节可产3~4次,每次产卵多达23枚。鳖甲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肉味鲜美,当作滋补食品。本省部分地区已建立人工养鳖场。
  遍布全省。省外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以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鼋pelochelys bibroni (Owen)
  别名蓝团鱼
  背盘长达470毫米,是鳖科中最大的一种。头较小,吻突极短,不到眼径一半。体表复以革质软甲,没有角质板。背甲无纵棱,盘圆而平。四肢较扁,蹼发达;内侧的三个指,趾都有爪。尾短小,雌体尾仅稍露出盘面,雄性则露出较长。背面黄绿色,腹面黄色。生活于江河湖泊中,食水生生物。
  省内分布于漳州、福州及永泰江河中。现状为濒危种,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三)龟科
  现知27属90余种,除大洋洲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之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东南亚的属种最多。我国记载6属13种,福建有6属8种。
  黄喉水龟mauremys mudica (Cantor)
  头部光滑无鳞,头及颈部纯黄色,仅在头侧眼后有一黄色纵纹。背甲三条纵棱,中央的棱强,两侧的棱弱。甲桥明显,腋盾窄,胯盾小。指、趾间无蹼、均具爪。背面棕色,每一盾片无斑纹。
  栖于半山区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杂食性。
  省内分布于永泰、邵武、连城、南靖、龙岩及梅花山。
  龟肉可作食用、甲可入药。本种龟由于背甲有刚毛藻等藻类附着共生,经人工培养,使其背甲、喙缘及爪上附生藻类,成为“绿毛龟”供观赏。
  眼斑水龟Sacalia bealie (Gray)
  别名蛇龟
  背甲长105~140毫米,眼斑水龟与其它水龟的主要区别在于背甲黄褐色或黑褐色,每一盾片密布有黑色虫纹斑。头上密布深色虫状线纹;后侧有黄色或黑褐色眼状斑一对。头部较小;眼呈红色。颈部背面仅有3条红色或棕红色细纵纹,侧面及腹面都有较多的细纵纹(浸制标本,不见红色)。省内分布于闽南、闽中、闽西的山涧溪流及水域附近。
  相近种
  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 (Siebenrock)
  四眼斑水龟与眼斑水龟的显著区别在于头顶前部散布着略有规则的褐色点斑,头后有黄色眼状斑2对(有时前对眼斑颜色较淡)。主要分布于闽南的山溪中。
  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
  别名金龟、泥龟
  背甲长180毫米。头小,不及龟甲宽的1/4。头上前部光滑无鳞;后部复以多边形的细粒状小鳞;背甲具3棱;无下缘盾。甲桥,腋盾,胯盾均明显。指、趾间全蹼。
  生活时,头侧眼后具有黑边的黄缘纵纹3条,颈侧亦有同样的斑纹数条。背部棕色或黑色;腹甲每一盾片有黑色大斑。雄龟纯黑色,故俗名墨龟。生活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有时也到岸上。吃植物性食物、螺、虾及小鱼。5~8月产卵,一次产4~6枚。卵椭圆形、灰白色。
  腹甲称为龟板,为我国传统珍贵药材;肉可供食用,有滋补及解毒作用。
  分布于省内各县市。省外几遍全国。
  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 (Bell)
  别名金线龟、红肚龟
  背甲长106~165毫米。背甲有3条黑色纵线,龟甲能闭合,因而得名。背面棕褐色,腹面黑色,其边缘为黄色或粉红色。头部光滑无鳞。头背面黄色,其边缘为黑色;头侧面具有黑边的椭圆形黄斑。甲桥不明显;腋盾、胯盾小或无。前肢5指,后肢4趾;指趾间全蹼,具爪。
  生活于低海拔的山溪中。饲养条件下喜陆栖,喜以蚯蚓为食。每次产卵2枚。
  省内仅见于漳州市及其邻近县。省外见于海南、广东及广西。保护措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
  相近种
  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 (Gray )。背甲较隆起;腹甲后缘圆或微缺。曾见于福建南部。
  花龟ocadia sinensis (Gray)
  别名草龟
  背甲长265毫米。头、颈、四肢及尾部都具有许多细窄的黄绿纵纹,与其它龟类易于区别。头较小,后部光滑无鳞。背甲略拱起,脊棱3条,两侧的不显。背面棕褐色,每一盾片具有较大的黄斑。腹面黄色,每一甲片具有淡色黑斑。甲桥明显;腋盾、胯盾等大。指、趾间全蹼;前肢5爪,后肢4爪。
  生活于江河静水中,草食性。肉可食用,龟板可入药。省内见于漳州、福州。省外主要分布华南一带。
  (四)海龟科
  本科已知4属6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海洋。我国记载4属4种,福建沿海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蠵龟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la
  别名红海龟、赤蠵龟
  背甲长约1米。体表复以角质硬甲。背色红棕,故俗称红海龟。腹甲黄或澄黄色。背甲最宽处接近肩部;背甲最狭处接近臀部。椎角板5块;肋角板通常5对。甲桥处具扩大的下缘角板3枚,后缘无孔。前、后肢各具2爪(个别具1爪)。尾圆形;雄性尾粗大,露出甲外。
  生活于海洋中,食软体动物、带鱼及其他杂鱼等。每年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出现于本省东山岛、漳浦、厦门、莆田、平潭岛沿海地区。
  绿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
  别名海龟
  背甲长约1米。体表复以角质硬甲。背面带绿色的灰褐色或暗褐色;背甲呈现褐色放射状、斑纹状或斑点状花纹。背部角质板呈平砌状。椎角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头上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一对。上颌前端无弯曲。下颌钩状,其边缘有锯齿状的缺刻。前、后肢都只有1爪(幼体偶有2爪);尾短圆。
  生活于海洋中,食海藻及海草等。
  分布于东山岛、漳浦、厦门、惠安、平潭沿海地区,出现时间与蠵龟大致相同。
  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 (Eschscholtz)
  别名黑龟
  背甲长700毫米。头和体型都比龟小。吻端尖状;上颌前端有明显的钩状弯曲。背甲呈短卵形,其长和宽约相等。背甲最宽处接近中部。椎角板5~8块。肋角板每侧5~8块。腹甲的前后两端均呈圆状,甲桥处具扩大的下缘角板4块。四肢桨状,内侧各有2爪。尾圆形,雌性不露或微露出甲外,雄性露出甲外。背面灰绿或黑色,故俗称黑龟。
  生活于海洋中,食软体动物和杂鱼等。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现于本省东山岛和平潭岛海区。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别名十三鳞
  背甲长约1米。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每一盾片褐色,间杂淡黄花斑。肋盾4对。缘盾11对。吻较长,侧扁。上颌钩曲,比下颌长。头部有对称光滑鳞片;前额鳞2对。四肢桨状,外侧各具2小爪。
  生活于热带海洋里,食软体动物,海藻及鱼类等。
  分布于东山、漳浦、平潭、连江沿海海区。
  (五)棱皮龟科
  全世界仅1属1种,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中,偶见于温带海洋。我国沿海都有分布。
  棱皮龟derrnochelys coriacea (Vandelli)
  别名燕子龟、舢板龟、革龟龟体大、为海生龟类中最大的动物。背甲长约1.5米。全身被以皮质软甲。背甲有粗大纵棱7条。背面青黑色;头部和背部散布着淡黄色或淡红斑点。腹面暗灰色,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或黄色的斑纹。颈短,不能缩入壳内。前肢特长。后肢短小,其长约占前肢1/2。前后肢均无爪。尾侧扁。
  生活于海洋中,食海藻,软体动物,虾、蟹及鱼类等。
  分布于本省东山岛、漳浦、厦门、平潭、长乐、罗源沿海海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二、蜥蜴目
  本目全世界现有20科300余属3140种,大多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有8科37属152种,福建有5科11属21种。本志列述8种。(一)壁虎科
  现知约有82属665种左右,广泛分布于各大洲的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9属22种,福建有3属7种。
  大壁虎gekko gecko (Linnaeus)
  别名蛤蚧
  本种是最大的一种壁虎,全长300毫米。背面灰色,密布桔黄色及蓝灰色斑点,腹色灰白而有粉红色斑。背部具细小粒鳞,其间杂有较大疣鳞;头部略呈三角形,鼻孔不达吻鳞与其他壁虎易于区别。雄性具肛前孔20余个。
  生活于亚热带石灰岩构成的石山中,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
  大壁虎去内脏干制的整体俗称蛤蚧,可以入药。由于用量大,当地群众滥捕,以至资源枯竭。
  国内主要分布于广西,也见于云南、广东、香港、台湾及福建龙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enther
  别名壁虎
  体型较小。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躯干部复以粒鳞,无间以疣鳞。背鳞较小成平砌状,腹鳞较大成覆瓦状。指、趾膨大,明显有蹼迹;底部具单行的褶瓣,第一指趾无爪。雄性肛前有孔9~11个。
  生活于住宅内,夜间活动,捕食蚊、蝇、蛾等昆虫。
  分布于我国东南一带,在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
  壁虎的干制品入药称“天龙”,而中药材“天龙”的来源为收购各地区的各种壁虎。据调查所知,有壁虎属(Gekko )中的多疣壁虎g.japonicus,其趾(指)基部仅有蹼迹,背面疣鳞较大而密集;有中国壁虎g.chinensis,趾(指)基具蹼迹,背面疣鳞小而多;雄性肛前窝17~23个;还有蜥虎属(Emidactylus)中的原尾蜥虎h.bozvringii,趾下瓣双行,尾呈圆柱形,体尾背面细鳞间无疣鳞。
  (二)鬣蜥科
  现知约有34属290种左右,主要分布于东洋界,我国有10属44种,福建有2属2种。
  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Cuvier)
  别名“蛇王”(福建武夷山)
  全长200毫米,尾长约于头体长的一倍半。躯干侧扁;背鳞大小不一,间有大鳞。腹鳞大于背鳞,每一腹鳞具强棱;后肢较长,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眼后棘短,其长约为眼径的一半。体背具黑褐色斑纹,四肢亦具黑褐色横纹,尾背有黑色横斑。
  常栖息于海拔740~1000米山区,活动在树上、灌丛下、落叶间或溪边,爬行迅速。
  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永泰、南靖。省外见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
  斑飞蜥draco maculatus (Gray)
  头体长80毫米,尾长120毫米。体侧有皮膜的蜥蜴,皮膜为肋骨所支持。头高,吻扁而钝。背腹扁平;鼻孔侧向。鼓膜被鳞;喉囊褶较大。雄性喉褶约等于头长,雌者约为头长之半。背色灰褐,躯干部有3~5条横纹;皮膜背面桔红略带黄绿色。
  栖息于南靖县海拔950~1100米的林区。省内仅见于南靖乌石山。省外分布于云南、广西及海南。
  (三)石龙子科
  现知40余属600多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我国有8属31种,福建有3属7种。
  光蜥ateuchosaurus chinensis Gray
  别名光石龙子
  头体长76毫米,尾长82毫米。吻短。无上鼻鳞。前额鳞一对,两鳞远隔。额鳞前方及后方较宽,其中部较窄。额顶鳞不相切。顶鳞短宽。鼓膜裸露,耳孔下陷、无瓣突。体鳞大小相近,体中部环身鳞列29~31行。腹鳞光滑。四肢短小。前后肢贴体相向时,相隔约一前肢长。背面黑褐色,每个鳞上有小黑点,在体背缀连成行。腹面浅棕色。
  生活于平原或低山的树下落叶间、园地或住宅附近。卵生。
  分布于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及福建各地。
  相近属
  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Guenther)。背鳞为侧鳞宽的二倍。省内见于武夷山。
  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
  头体长116毫米,尾长156毫米。躯体粗壮,尾较粗。头背有对称排列的大鳞,有上鼻鳞。后颏鳞前、后二枚。鼓膜深陷。体背被圆鳞,呈覆瓦状。环体中段鳞列22~26行;尾上及尾下正中一行鳞片宽大。四肢大小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前肢贴体向前,指端可达眼前。头体背面棕色,颈侧及体两侧有红棕色斑纹,雄性更为显著。幼体背有三条浅黄色纵纹,随个体成长而消失。
  生活在海拔300~1000米山区田园、草坡、路边、落叶、杂草、乱石堆中。主食昆虫,卵生。
  国内分布长江以南地区,在省内遍布各地。
  相近种
  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 Boulenger。背面深黑色,有五条金黄色纵纹,尾部蓝色。后颏鳞单枚。分布与石龙子相同。
  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
  别名铜石龙子,铜楔蜥。
  吻部凸圆,吻长与眼耳间距等长。前额鳞一对,两鳞不相切。额鳞狭长、前方宽大,后方逐渐狭小。额顶鳞彼此相接。间顶鳞较大。左右顶鳞仅在后缘相切。眶上鳞4枚。下眼睑细鳞状。鼓膜小而下陷。上唇鳞7,第五、第六枚最大。体鳞光滑,中段环身鳞列30行以上。背面古铜色;头、体及尾部两侧各有一较宽的黑色纵带,其上方浅色纵带较窄,下方浅色纵带宽。头背及四肢均散有细黑点;腹面无斑。
  生活于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草丛、田埂及乱石堆中。捕食昆虫、蜘蛛等。卵胎生,每产6~8只。
  分布于华南、华中、西南,北达陕南,遍布福建各地山区。
  相近种
  斑蜓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眶上鳞5片,吻端下陷。省内见于南靖和武夷山。
  (四)蜥蜴科
  本科已知22属140余种,广泛分布于旧大陆,以非洲最多,马达加斯加及澳大利亚没有。我国有4属20种,福建有2属3种。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Guenther
  体瘦长,尾长约头体长的3倍。头长约倍于头宽。耳孔卵圆形,与眼径大小相近。鼓膜明显。下颏鳞3对。背鳞具强棱,在体前6行,在体后5行。体两侧的鳞极小,惟小于背鳞和腹鳞。腹鳞8行,具强棱。四肢发达,指趾细长。背面棕绿色,腹面灰棕色。
  生活在海拔640~1000米山区灌林下、茶园、草丛中。捕食昆虫,卵生。
  遍布华中各省,在省内分布于闽北、闽东、闽中。相近种
  南草蜥t.sexlineatus ocellatus (Guerin -Meneville)。背鳞具棱鳞4行;腹鳞10~12行。分布闽南、闽西、闽中。闽北少见。
  白条草蜥t.wolteri (Fischer)。颏片4对,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两倍半。省内见于武夷山。
  (五)蛇蜥科
  本科已知10属50种左右,分布以热带美洲为主。我国已知有1属3种,福建仅1种。
  脆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别名蛇蜥、金星地鳝、金蛇、银蛇全长约半米。体形似蛇,体鳞又似蜥蜴,故名蛇蜥。无四肢而有肢带残迹。尾长大于头体长,尾易断。有活动眼睑;有外耳孔。吻鳞与单枚前额鳞之间有2枚小鳞。体两侧有纵沟,自颈部至肛侧纵沟上方的背鳞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纵沟以下的腹鳞10行光滑。背色棕,两侧略偏紫。雄性背面有长度不等的翡翠色横斑,雌性没有。腹色稍淡;略有金属光泽。
  栖息于闽北高山灌丛中,地下穴居生活。食农业害虫。干制入药,治跌打、接骨。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可解毒,止泄泻,出邪热,疗久痢。
  分布于华南一带,在本省仅见于武夷山。
  三、蛇目
  本目全世界已知有11科400属2700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寒带最少。我国有8科60属382种,福建有5科41属83种。
  (一)盲蛇科
  本科已知有5属约200种,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我国有2属3种,在福建已记载1属1种。
  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Daudin)
  别名铁线蛇、地鳝
  体小,只有蛔虫大;大者全长仅163毫米。眼极小,隐于鳞下,不易窥见。背、腹两面覆盖大小相似的圆形鳞片,没有腹鳞的分化;体鳞一环20行。鼻鳞全裂为2。雄性生殖器半阴茎外翻时,末端形成实心的永久性硬刺。尾极短,末端略尖。背色棕或棕黑;腹色较浅。吻、肛及尾尖均间杂白色。
  潜伏园地泥土中,捕食白蚁及其他小昆虫或昆虫幼虫;吃害虫,对人类有益。卵生。遍布全省。省外广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二)蟒科
  图3-2-186钩盲蛇
  本科有20余属60余种,分布于热带及温带某些地区。我国已知有2属2种,福建分布1属1种。
  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Kuhl
  别名金花蛇、黑尾蟒、南蛇
  体型最大者全长6~7米。头和颈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纹;体背为黑色,背部及两侧均呈如云豹的大块斑纹。头小,眼小;吻鳞及第一、第二上唇鳞均具“唇窝”;背鳞光滑,体中部64~72行;腹鳞较小,259~262枚;尾下鳞双列,63~66对。
  生活于热带及亚热带低山丛林中,捕食蛙、蛇、鸟、鼠、山羊等。卵生,产卵数十枚。
  省内分布于闽南、闽中、闽西及梅花山。省外分布于两广、海南及西南诸省。
  蟒常为动物园饲养,以供观赏,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II。
  (三)闪鳞蛇科
  本科仅发现1属2种,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福建分布1种。
  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
  别名闪鳞蛇
  全长约600毫米。闪鳞蛇爬行时,其鳞片在日光下闪耀多种色彩的光泽,故名闪鳞蛇。形态构造特殊,头背具有前后2对顶鳞,4枚顶鳞中央尚有1枚顶间鳞。上唇鳞7;下唇鳞8。无颊鳞。眼前鳞1;眼后鳞1。前额鳞1。背鳞平滑,通身15行。腹鳞152~161;尾下鳞16~18对。
  栖息于海拔200~740米山区林间泥土下,营穴居生活。
  省内分布于永泰(葛岭)、建阳(黄坑)、武夷山(三港)。省外仅见于海南、广西、江西、浙江。
  (四)盾尾蛇科
  分二亚科筒蛇亚科(Cylindrophiinae )分布于东南亚、缅甸及斯里兰卡与盾尾蛇亚科(Uro-peltinae )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南部。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有腰带及后肢残余而后者没有。
  筒蛇亚科在我国仅有1属1种。
  红尾筒尾cyLindrophis ruffus Laurenti
  全长约450毫米;通身棕褐色,体侧有污白横纹,尾部红色有红斑。头扁眼小,无明显颈部,躯干部圆柱形,尾极短。吻鳞窄小;左右鼻鳞在吻背相切;无鼻间鳞及颊鳞;前额鳞甚小,入眶;顶鳞小,与周围的头背鳞片难区别;无眶前鳞,眶后鳞1枚;前颞鳞1枚;上唇鳞5枚;下唇鳞6枚;背鳞圆形,21行;腹鳞187~195,分化不明显,仅略大于相邻背鳞;肛鳞二分;尾下鳞单行,7~8枚。雄蛇肛侧有呈“距”状的残留后肢。
  穴居于稻田、菜园或树下落叶的疏松泥土中,据文献记载该蛇捕食其他蛇类或鳗类。国内分布于福建厦门、香港、海南。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的一些岛屿。
  (五)游蛇科
  本科是蛇类中最多的一种,近300属,约1400种。我国有5亚科36属141种,福建有23属59种。
  钝尾两头蛇calamaria septentrionalis Boulenger
  别名两头蛇
  全长约330毫米。背部灰黑色或灰褐色;最外一行背鳞具有白色的中央斑。颈部和尾部各有一对黄色块斑,尾部时有二对。腹部呈纯珊瑚红色,腹鳞侧缘为黑褐色;尾腹面中央有一黑色条纹。头部和尾部粗细相似,由于尾端圆钝,并具有象头部的斑纹及其动作习性,所以常被人误认为有两个头的蛇。背鳞光滑,通体13行。腹鳞154~178;肛鳞一枚;尾下鳞9~18对。
  栖息于平原及高山;喜在泥土下穴居,以蚯蚓为食。卵生;无毒。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华南和华中地区。
  相近种
  尖尾两头蛇calamaria pavimentata Bibron etdumeril。额鳞的长度大于其宽;尾末端较尖。省
  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为稀少种。
  黑脊蛇achalinus spinalis Peters
  全长约520毫米。背面红棕色,脊中线有一条黑色纵纹。头部鳞片显著特征,鼻间鳞间的缝长只有前额鳞间缝长的一半,眶前鳞和眶后鳞均缺。背鳞具起棱,中段背鳞23或21行;腹鳞150~167;肛鳞完整;尾下鳞53~58,单列。
  栖息于高山(如武夷山黄岗山),亦有生活于平原。喜穴居。捕食蚯蚓。卵胎生。
  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闽东。省外主要分布于华中及西南一带。
  相近种
  棕脊蛇achalinus rufescens Boulenger。
  脊中线有一条棕色纵纹。省内见于闽南、闽中、闽西、闽北。
  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 (Boulenger)
  全长207毫米。背面棕黄色,具有崎岖不齐的黑色横纹;头上具有黑色巨斑,此斑由头后分为二条短纵纹伸至颈背。无眼前鳞;颊鳞入眶。背鳞具起棱,通体15行;腹鳞146;肛鳞完整;尾下鳞60对。
  栖息于高山,捕食蜗牛及蛞蝓等。卵生。省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仅见于浙江、江西及贵州。
  相近种
  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 Barbour。有眼前鳞;颊鳞不入眶;背鳞光滑;头上有无数黑色斑点。遍布全省。
  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别名火赤链、红斑蛇全长约一米。头部鳞片为黑色,有明显的红色边缘。背部有黑色横带和红色横带相间,其宽度前者约占二枚鳞片,后者约占一枚鳞片。颊鳞狭长,伸入眶。背鳞光滑,个别在后背正中有3~5行极微弱的起棱。中段背鳞19或17行。腹鳞205~222;肛鳞完整;尾下鳞73~88对。
  生活于丘陵、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捕食鱼、蛙、蟾蜍、蜥、蛇、小鸟及鼠类等。卵生,每次产卵10余枚。是具有开发前途的中型蛇,供食用或药用。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东、闽中。省外几遍布全国。
  相近种
  黄链蛇dinodon flavozonatus Pope。颊鳞不入眶,具黄色窄横纹。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闽东。
  三索锦蛇elaphe radiata (Schlegel)
  别名三线蛇
  全长约2米。背面灰棕或黄棕色,体侧具有三条黑色长纹,故俗名三线蛇。在上面的一条较粗,在中间的一条较狭细,在下面的非连续而有间断的,这三条长纹伸达体后时,颜色渐淡、以至消失。头上无斑纹,仅在顶鳞后有黑色横纹;头侧有三条辐射状黑纹,由眼部发出。中段背鳞19行;腹鳞224~233;肛鳞完整;尾下鳞87~95对。
  生活于平原和山地,激怒时常侧扁颈部,身体呈“S”形,作攻击姿势。捕食鼠、鸟、蜥蜴及蛙等。卵生。
  著名食用蛇;亦是“五蛇酒”原料之一。
  省内见于闽南、闽西。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 Cope
  别名黄颔蛇、称星蛇全长约2米。眼后有眉状黑纹,故名。背面棕灰、灰绿或石板灰色;体前具有黑色梯状横纹形如秤星,向后渐不显;体后有四条黑色长纹,伸延至尾端。腹面灰白色,但近前端、尾部及体侧为黄色。背鳞具有微弱的起棱,但外侧数行无起棱;体前部背鳞23~25行;腹鳞239~253;尾下鳞90~119对。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高山,常见于河边、稻田及住宅附近。食蛙、鸟及鼠类。卵生,每产2~12枚。民间食用蛇,皮可供工业用,胆或整体泡酒入药,功效与三索锦蛇相似。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陕西及山西。
  王锦蛇elaphe carinata (Guenther)
  别名棱锦蛇、油菜花、臭黄颔全长约2米。背部暗黄绿色;在头背部鳞缘黑色、中央黄色、形成“王”字形黑纹,故名王锦蛇。背部的鳞片,其中央为黄绿色,边缘青黑色;在体前部约有30条黄色斜横纹,到体后半部消失,仅在鳞片中央黄色,象油菜花,又称油菜花蛇。幼蛇与成体色斑很不相同,体背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背有两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及尾部两侧各有黑色点状斑纹一条。背鳞具强棱,仅最外1~2行平滑;中段背鳞23或21行;腹鳞203~224;肛鳞二枚;尾下鳞69~97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性凶猛,行动迅速;捕食蛙、蜥蜴、蛇、鸟、鼠及鸟蛋等。卵生,每产8~12枚。经济意义与黑眉锦蛇同。
  遍布全省。省外广布长江以南各省,向北达河南、陕西。
  相近种
  红点锦蛇e.rufodorsata (Cantor)。背色红褐,具有4条红棕色纵纹。省内分布于闽西、闽北。
  灰腹绿锦蛇elaphe frenata (Gray)
  大者全长1158毫米。背面纯绿色,腹面色淡;腹鳞两侧仰卷成纵褶,色白。颊鳞缺;眼前鳞1;眼后鳞2;上唇鳞8或9;背鳞具有微弱的起棱,体中部背鳞19行;腹鳞211~224;肛鳞2枚;尾下鳞130~191对。
  生活于髙山森林中,树栖性,以鸟类及鼠类为食。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南、闽中;省外分布华南、华中、西南一带,北至河南。
  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 (Cantor)
  别名玉带蛇
  大者全长900毫米。背部灰色,具有30多个黑色菱形花纹,花纹中央为黄色;腹部灰白色,具有左右相间的黑色粗横斑。上唇鳞7;眼前鳞1;眼后鳞1或2;颊鳞1,个别缺;背鳞光滑;颈部23行,体中部23行,肛前19行;腹鳞213~216;肛鳞二枚;尾下鳞63~72对。
  生活于山区森林中,捕食鼠、蜥蜴及小型哺乳动物。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东,省外主要分布长江以南诸省,向北可伸延到河北、陕西等省区。
  黑线纹紫灰锦蛇elaphe porphyracea nigrofasciata (Cantor)
  大者全长934毫米。背部紫灰色或棕色,具有黑缘的棕色横带,在体部9~12条,在尾部3~5条;头背正中与左、右眼后有一条黑色长纹;腹部淡紫灰色或淡棕色,无斑纹。上唇鳞8;眼前鳞1;眼后鳞2;颊鳞1;背鳞光滑;颈部19行,体中部19行,肛前17行;腹鳞190~203;肛鳞二枚,尾下鳞60~67对。
  生活于高山森林中,捕食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
  遍布全省山区,省外主要分布长江以南诸省,北至陕西、甘肃。
  双全白环蛇lycodon fasciatus (Anderson)
  全长约半米。全身具有黄(或黑)白相间的环节。黄(或黑)节在体前约占6~7枚鳞片,在体后约占5~6枚鳞片。白节在体前约占一枚鳞片;在体后约占一枚鳞片,有时白环节的中央具有棕色斑。黄(或黑)节环绕周身,在躯干部有24~40节,在尾部有10~16节。背鳞17~17~15行;腹鳞193~215;尾下鳞68~96对。
  生活于高山地区。食蜥蜴和蛇。卵生。
  在省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华中及西南一带。
  相近种
  白环蛇o.aulicus (Linnaeus)。有眼前鳞;背面棕色,呈现不一样的黄色横纹或细网纹。省内仅见于厦门。
  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 (Fischer)
  大者全长877毫米。全身有黑白相间环纹,在躯干部有20~46条,在尾部有11~22条,仅在尾部的环纹围绕周身。眼前鳞1,绝不与额鳞邻接;眼后鳞2;上唇鳞8;背鳞光滑,有的标本在中央的数行具有微弱的起棱;中段背鳞17行;腹鳞197~227;肛鳞1片;尾下鳞75~100对。
  生活于山地;捕食蜥蜴,卵生。
  省内见于南靖、永泰;省外分布长江以南地区。
  细白环蛇lycodon subcictus Reinwardt
  最大全长约700毫米。背前部为黑色,背后部呈棕黑色,横纹25或28条,有时前背部横纹不明显;头前部为暗灰色,头后部略呈灰白色。上唇鳞7;没有眼前鳞;颊鳞1,入眼;背鳞有极微弱的起棱,中段背鳞17行;腹鳞193~202;肛鳞二枚;尾下鳞71~78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捕食蜥蜴。卵生。
  省内见于仙游、永泰;省外分布香港、海南、广西。
  草腹链蛇amphiesma stolata (Linnaeus)
  别名草游蛇、黄头蛇、花浪蛇、斑背蛇
  大者可达600毫米。头侧及喉部均呈黄色,故俗称黄头蛇。背面淡灰色,有黑色波浪横纹,横纹两侧为浅色点,这些斑点仿佛看来象两条灰色纵纹。背鳞仅最外一行光滑;颈部19行,体中部19行,肛前17行。腹鳞143~155;肛鳞二枚;尾下鳞68~82对。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高山的潮湿地区。以小型蛙类为食。卵生,每产4~14枚。此蛇是具有开发前途的中小型蛇,浸酒称黄头蛇,可供药用。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最北达河南。
  相近种
  白眉链蛇amphiesma boulengert (Gressitt)。背面二浅色纵纹间尚连以若干黑横斑;眼后有一白色细眉纹。省内仅见于南靖。
  棕黑链蛇(链游蛇)a .sauteri (Boulcngcr)。背鳞通体17行;上唇鳞7枚。省内见于闽南、闽中。环纹华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a (Barbour)
  别名环纹游蛇大者全长约1米。背面棕黄或灰绿色;有棕黑色或黑色环纹,在体部17~21条,在尾部10~13条;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上唇鳞9,第五入眼,有时被眼下鳞隔开;颊鳞1;眼前鳞1或2;眼后鳞3,个别2或4;眼下鳞缺,个别2或1;中段背鳞19行;腹鳞140~150;肛鳞二枚;尾下鳞68~78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区的河旁或溪边等处。捕食鱼类及蛙类等。
  遍布福建全省。国内还分布长江以南地区。
  水链华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
  别名水赤链游蛇、水链华游蛇、半纹蛇、水游蛇
  大者全长681毫米。背面灰褐色,头顶暗灰褐色;体侧有许多黑色横纹,除少数横纹环绕整个腹鳞外,其余只向下延伸至腹鳞中部不相接触;上唇鳞9或8;眼前鳞1;眼后鳞3,个别2或4;背鳞起棱,中段背鳞19行;腹鳞150~167;肛鳞二枚;尾下鳞55~69对。
  生活于田野及池沼污泥中。捕食鳝鱼、泥鳅、蛙及其蝌蚪等。卵胎生。
  遍布福建全省,国内还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东诸省。国外尚未发现。
  锈链腹链蛇amphiesma craspedogaster (Boulenger)
  别名锈链游蛇
  大者全长592毫米。背面深棕色,其两侧具有红锈色纵纹,并间杂以淡黄色斑点;颈背两侧各有一短而明显的黄斑;腹面淡黄色,腹鳞及尾下鳞的两侧均有一长形黑斑,这些黑斑并成极为明显断续的线形长纹。上唇鳞8;眼前鳞1;眼后鳞3,个别2或4;背鳞具棱,在外侧的棱弱;中段背鳞19行;腹鳞146~154;肛鳞二枚;尾下鳞87~97对。
  生活于山地。捕食蛙及蝌蚪。卵生。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山西、陕西。
  白眶蛇amphiesmoides ornaticeps (Wern-er)
  全长857毫米。头背面及两侧为棕色;在眼前鳞、第四上唇鳞、眼后鳞和第七上唇鳞有一直立黑边缘的白斑;颈部背面及两侧有大黑斑,在颈后背面融合成为一条宽灰黑色纵纹;体侧线棕色;腹面白色,两侧有黑色细斑点。上唇鳞9,第四、第五、第六入眼;眼前鳞1;眼后鳞4;前颞鳞2;后颞鳞2;背鳞起棱显著,体中段19或17行;腹鳞164;肛鳞二枚;尾下鳞118对。
  生活于山溪附近地区。
  省内见于南靖山区;省外分布于广西、海南。
  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 (Boulenger)
  别名草赤链、乌游蛇大者全长890毫米。背面棕色或青灰色,左右两旁具有黑色环纹,这些环纹在体侧形成单纹,且延至腹面;体前腹面黄白色,无斑点,体后及尾部腹面为暗灰色并具有黑色细斑。背鳞起棱显著,外侧的棱弱,中段背鳞19行;腹鳞134~142;肛鳞二枚;尾下鳞68~85对。
  生活于山地近水地带。捕食鱼、蛙及蝌蚪等。卵生。
  遍布全省各地。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陕西。
  渔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 (Schneider)
  别名红糟蛇
  大者全长840毫米。头上暗绿色,头后正中有“平”状斑纹,眼下后方有黑色的斜纹二条。背部有网纹斑和较大黑点斑二类型:前者背鳞黑色边缘交织成背部网纹斑,后者背鳞有斜行排列的较大黑点斑5~6行。体色有暗绿色和砖红色二类型。腹面淡绿黄色,腹鳞前缘黑色。背鳞起棱,仅最外二行平滑;前段背鳞19行。腹鳞126~148;肛鳞二枚;尾下鳞66~85对。
  半水生性,生活于平原及山区多水之处。行动迅速,以鱼及蛙为食。卵生。
  遍布全省,省外广布于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相近属
  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 (Berthold)。颈部有显著斜行黑斑;体前段间杂有红、绿、黑斑。分布于闽北、闽西、闽东。
  红脖颈槽蛇(红脖游蛇)r.subminiatus helleri (Schmidt)。预部有显著的红点斑:背色草绿。分布于闽南、闽中及闽西,闽北少见。
  方花小头蛇oligodon bellus (Stanley)
  大者全长1043毫米。背面紫灰色或淡灰色,具有白色横纹镶成黑边的方形斑51~60个,横纹在体侧消失(此横纹在幼蛇体侧呈波浪纹),代以不规则的斑点。头背有一“y”形斑纹。腹面黄白色,每一腹鳞外侧有黑色长方形斑。背鳞光滑;中段背鳞19行;腹鳞205~229;肛鳞二枚;尾下鳞51~56对。
  栖于高山林区;食性未详。
  省内仅见武夷山挂墩。省外仅见于云南省泸水、陇川、景东等地。
  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 (Guenther)
  别名秤杆蛇
  一般全长600毫米。背部褐色或灰褐色,全身有14~19条距离约相等的黑褐色横纹,有如秤杆上的秤花;各横纹之间具有多数波状纤细的黑纹;头后和颈背有一箭形黑褐色斑纹。上唇鳞8或7;眼前鳞1或2;眼后鳞2或1;背鳞光滑,中段背鳞17行;腹鳞177~197;肛鳞一枚;尾下鳞48~65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区,嗜食爬行类的蛋。
  分布于福建全省及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最北分布至安徽黄山、河南新乡。国外分布于越南。
  菱斑小头蛇oligodon catenata (Blyth)
  别名红宝蛇
  大者全长515毫米。背部红棕色,正中具有互相连接的菱形斑50多个,由头后伸至尾部;头背面具有略似“灭”字花纹;腹部中央红色,两侧有棕红色斑和白色斑相间的排列。鼻间鳞和颊鳞均缺失;上唇鳞6;眼前鳞1;眼后鳞2;背鳞光滑,通体13行;腹鳞171~186;肛鳞2枚;尾下鳞33~39对。
  生活于海拔700~1000米的高山。嗜食爬行类的蛋。
  国内分布于福建(南靖)、广西(龙胜、东兴)。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 (Guenther)
  别名台湾秤杆蛇
  全长一般436~942毫米。头部背面具有略似“灭”字斑纹;背面棕黄色,具有一系列距离相等的黑褐色波浪横纹,每一横纹宽约一片鳞;有时在背中央有红棕色纵纹二条,但在其中又间夹着淡红棕色纵纹一条。上唇鳞8;下唇鳞8(偶然9);眼前鳞2,个别1;眼后鳞2;体中部背鳞19(很少17)行;腹鳞154~179;肛鳞一枚;尾下鳞43~59对。
  生活于平原及高山,嗜食爬行动物的蛋。
  省内见于福建全省,国内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最北分布至浙江省龙泉、温州。国外分布于越南。
  饰纹小头蛇oligodon ornatus Van Denburgh
  最大全长775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棕褐色,有黑色纵纹4条,黑色波浪状横纹9或10条;头上有黑色“A”形纹三条。有鼻间鳞;无颊鳞;上唇鳞6;眼前鳞1,个别2;眼后鳞2,个别1;背鳞光滑,通体15行;头背面有黑色“A”形纹三条。腹鳞164~182;肛鳞一枚;尾下鳞32~40对。
  生活于有森林的高山(福建北部山区海拔740~1200米)。
  省内见于福建北部(邵武、建阳、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华南及华中区境内,为稀有种。
  相近种
  紫棕小头蛇o.cinereus (Giienther)。体前段背鳞17行,头后和颈背无箭形黑褐色斑纹。几遍全省。
  挂墩后棱蛇opisthotropis kuatunensis Pope
  大者全长670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棕黄色;背鳞外侧的第六行上半片和第七行下半片均呈深色,前后相连成纵纹。上唇鳞13~14枚,后数枚横裂成小片。背鳞具强棱,通体19行。腹鳞150~175;肛鳞二枚;尾下鳞62~65对。
  半水生,生活于多森林的高山山涧的流水中;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蛇体有麝香气味。
  捕食蚯蚓。卵生。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德化。
  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 (Guenther)
  别名青竹标
  大者全长1044毫米。背面草绿色,腹面淡黄绿色。体鳞光滑,有时在后段中央有数行微弱的起棱;背鳞前后一致,15行。腹鳞154~168;肛鳞二枚;尾下鳞72~93对。
  生活于山区森林中,是常见的无毒蛇,捕食蚯蚓及昆虫的幼虫等。卵生。
  遍布福建山区,省外广布于江南各省,北至甘肃、陕西。
  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 Boulenger
  别名伪蝮蛇
  大者全长635毫米。背面灰褐色;前背有椭圆形的黑褐色斑块,为白褐色窄横纹所间隔;腹面杂有黑褐色斑点;身体的花纹颇似蝮蛇,故名伪蝮蛇。体鳞的起棱显著;体中段21或23行;腹鳞137~152;肛鳞二枚;尾下鳞45~55对。
  生活于高山草丛中,捕食蛙类,卵胎生。群众常误认其为毒蛇——蝮蛇。该蛇无毒牙和毒腺,实为无毒蛇。
  几遍布福建各地山区。省外分布南方一带,北至安徽。
  山溪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 (Boulenger)
  大者全长503毫米。背面棕黄色,有黑长纹和黄白长纹相间纵列;腹面无斑,色淡黄。颊鳞一枚,狭长,入眼。眼前鳞缺(个别缺);眼后鳞2,上唇鳞8~9枚。背鳞具起棱,通体17行。腹鳞145~166;肛鳞二枚;尾下鳞52~63对。
  半水生;生活于山溪中,喜潜伏岩石及腐烂植物下面;捕食蚯蚓。卵生。
  广布福建各地山溪;国内还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至安徽。
  相近种
  福建后棱蛇o.maxwelli Boulenger。上唇鳞7,第一枚向后与鼻鳞的后半部邻接。省内见于南靖、龙岩、上杭。
  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 (Boulenger)
  全长394毫米。背面棕色,颈部具有褐色块斑;唇鳞淡黄色,其后缘稍黑;背鳞多具有不完全的黑色边缘;腹鳞及尾下鳞为淡黄色,其两侧间杂以黑色细斑。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14~126;肛鳞一枚;尾下鳞22~29对。
  生活于高山,捕食蚯蚓等。卵生。
  模式标本产于福建挂墩,省内仅见于闽北;省外分布于广西、江西、四川、浙江、安徽、甘肃。
  横纹斜鳞蛇pseudoxenodon bambusicola Vogt
  大者全长610毫米。背部淡棕灰色,具有间隔较宽的黑褐色横斑15~24条;第一条横纹沿颈前伸至顶鳞处汇成一环;在体前的横斑则环绕过整个腹部;而在体后的横斑则延伸至腹侧;尾背两侧各有淡褐色纵纹二条,其中间又有横斑相连。头上前端有略成三角形的黑褐色斑块,由黑褐色斑块伸出一条黑纹至眼前缘,又由眼后缘延至口角;在头上后半部有一“∧”形的黑褐色斜纹,延伸至颈侧形成极明显的纵纹并与体背第一条横斑相连;。体前段背鳞排列成显著的斜行;体中段17行;腹鳞131~137;肛鳞二枚;尾下鳞44~55对。
  生活于山区森林及竹林中,捕食蛙及蜥蜴。
  遍布全省各地。省外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相近种
  纹尾斜鳞蛇pseudoxenodon striaticaudatus Pope。尾背部中央有一条具黑色边缘的灰色纵纹,延伸至肛孔前约尾长距离的背部。省内仅见于武夷山。
  斜鳞蛇p.macrops (BIyth)。颈部有一个前端尖后端分义的箭形斑,其外缘为白色。省内仅见于武夷山。
  崇安斜鳞蛇p.karlschmidti Pope。颈背有黑色箭形斑,其前缘有一鳞宽的白色线纹。省内仅见于武夷山。
  滑鼠蛇ptyas mucosus (Linnaeus)
  别名草锦蛇、水律蛇
  全长约2米,颊鳞3或4、眼少2或5,与其他蛇易于区别。背鳞颈部19行,体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鳞189~193行,尾下鳞100~118对。背面黄褐色,在体后有黑色网纹或横条纹;腹面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的后缘为黑色,有时呈黄白色。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常在水域附近活动。行动敏捷,捕食蟾蜍、蜥蜴、鸟及鼠等。卵生,每产卵9~14枚,经60多天孵出幼蛇。
  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见于福建全省各地,梅花山是主要产区之一。
  滑鼠蛇原为我国南方主要食用蛇之一。此蛇属比较大型,能消灭害鼠。
  现状趋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滑鼠蛇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相近种
  灰鼠蛇ptyas korros (Schlegel)。
  背灰色,在体中部及后部的每一背鳞中央有一黑褐色纵线,前后缀连成黑褐色纵纹。
  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 (Giienther)
  别名黑头蛇
  大者全长578毫米。头背面为暗黑色,在后部有黑斑两块;上唇鳞白色,其下缘间杂以黑斑点;头腹部呈黄白色,亦间杂以黑褐细斑;背部暗褐色或深棕色,由头后至体后的背正中有棕褐色线纹一条,但在体后的线纹逐渐不明显;腹部灰绿色或灰白色,腹鳞两侧有多数纤细黑点并列成行。背鳞光滑;前后一致,17行;腹鳞168~183;肛鳞二枚;尾下鳞92~116对。
  生活于山区海拔600米林地,尾有缠绕性,捕食蜥蜴等。卵生。
  几遍布福建山区。省外广布于江南一带,还见于陕西、甘肃、西藏。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别名乌蛇、乌风蛇全长2米左右。背鳞偶数,前段16行,后段14行,仅在背脊中央2~4行起。单个背鳞形状较大,略呈菱形;与其他蛇种易于区别。背面灰褐,棕褐或绿褐色,前段背脊两侧有二条黑褐色纵纹,体中部逐渐不显而趋于消失。幼蛇背面有四条纵纹。
  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的田野间,主食蛙类、蜥蜴类和鼠等。卵生,每产卵13~17枚。
  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北至陕西、甘肃,广泛分布于福建全省,
  乌梢蛇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多制成蛇干出口。亦用于配制中成药或泡浸药酒。肉可食用,营养价值甚高。皮可制革。
  中国水蛇
  Enhydris chinensis (Gray)
  别名泥蛇
  有后沟牙。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鼻间鳞单枚;背面灰色、灰棕色或棕色,体背杂有大小不同的黑斑点;外侧第一行鳞片为黑色,第二、第三行鳞片呈白色、黄色或棕红色,形成每侧的两条纵纹;腹面黄色或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有黑斑。体中部背鳞23行;腹鳞139~155;肛鳞二枚;尾下鳞38~48对。成体全长726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7。
  栖息于稻田、水塘等处的烂泥中,故又名泥蛇。捕食小鱼、泥鳅等。卵胎生。毒性微弱。
  广布全省。省外广布于华南和华中一带。
  相近种
  黑斑水蛇enhydris bennettii (Gray)。体中部背鳞21行,颊鳞不与鼻间鳞相切。省内仅见于闽侯、诏安。
  铅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 (Boie)。体中部背鳞19行;背面纯铅色。广布全省。
  紫沙蛇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Boie)
  别名茶斑蛇
  大者全长471毫米。有后沟牙;头大,吻棱显著;眼大,颊部略凹。背面紫褐色;头背及两侧有对称的绿褐色纵纹,向后方延伸,体背还有多数不规则的“∧”形斑纹或网纹。体中部背鳞17行;腹鳞148~166;肛鳞完整;尾下鳞42~57对。
  生活于海拔80~6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栖息于茂密的林木中,昼夜都能活动,能爬树,捕食蛙及蜥蜴等。卵胎生。
  全省都有分布,但不常见。省外分布于华南地区,东南沿海可达福建北部,华中地区最北记录为湖南长沙。
  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 Reinwardt
  别名蓝鞭蛇、菱头蛇大者全长1440毫米;上颌齿12~15枚,最后1或2为最大的沟牙;头部略似菱形;吻尖而长;颈细小;尾长如鞭;体中部背鳞15行;背面纯绿色,在腹鳞和尾下鳞前段两侧有白纹两条;189~202;肛鳞完整;尾下鳞150~169对。
  栖息于山区灌木丛中,白天活动,尾长能缠绕于树枝,捕食蛙及蜥蜴。不主动袭击,若受惊扰,将颈部竖起,作“S”型弯曲呈攻击状,此时颈鳞皮肤显示白色网纹。
  省内见于闽南、闽中、闽西。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贵州(罗甸),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北纬25度以南。
  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 Stejneger
  别名绞花蛇
  有后沟牙。头大、颈细;颞鳞区域被复盖较小细鳞。头背褐色,有不规则的短纵纹,眼后到颈部有褐色的纵斑;背面灰褐色或赤褐色,正中有50多条黑褐色横斑。背鳞鳞列从颈部25行逐渐减至肛前15行。腹鳞220~239;肛鳞多为二枚;尾下鳞126~147对。全长1160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4。
  生活在山区灌木丛中,多栖息树枝上,夜间活动,常爬至附近的屋顶上捕食小鸟或鸟蛋,也捕吃蜥蜴。卵生。毒性不详。
  省内分布于德化、惠安、福清、建宁、武夷山、漳州、建阳、建瓯。该种分布仅见于我国,范围大致在北纬30°以南、东经102°以东地区。
  相近种
  繁花林蛇boiga muLtomaculata (Reinwardt))。背面每侧有明显交互排列暗褐色斑;体中段背鳞17(19)行。广布全省山地林区,数世很少。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 (Shaw)
  别名美丽金花蛇
  全长850毫米。上颌齿最后三或四枚略长,具沟。颜色多变异;头背黑色,具三条窄黄色横带;体背面绿黄色;每个鳞片正中具有黄色斑点,周缘黑色;形成黑黄相间的横带;腹面绿色。吻扁平,前端宽而钝;体中部鳞列178行;腹鳞208~234,两侧翘向背方;尾下鳞110~142对。
  栖息山区森林中,营树栖生活,捕食蛙、小鸟、小鼠。
  省内仅见厦门;省外分布于广东、云南。
  (五)眼镜蛇科
  本科有一半左右种类产于大洋洲。此外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欧洲没有眼镜蛇科蛇类,我国有4属9种,福建有4属6种。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别名寸白蛇、节节黑大者全长1.3米。有前沟牙。背面黑环与白环相间,白环细窄,约占1~2枚鳞片,在躯干部有35~48环,尾部9~14环;腹面白色,无斑。腹鳞204~213;肛鳞一枚;尾下鳞37~51,单列;尾末端尖细。
  栖息于海拔740米以下平原、丘陵地区,多在近水的地方。白天怕光,常潜伏于田埂或墙脚洞穴、乱石堆下,或将头伏于腹下。夜晚出来活动,捕食鱼、蛙、蛇、鼠等。多于6月间产卵,每产3~12枚,孵化期约为48天。主要属神经毒。
  是省内各地较为常见的剧毒蛇。省外见于华南、华中及西南一带。
  金环蛇bunearus fasciatus (Schneider)
  别名黄金甲、金包铁大者全长1.4米。有前沟牙。周身黑环与黄环相间,黑环较黄环宽,在躯干部有23~28环,在尾部3~5环。它与银环蛇的主要区别在于黄色环纹围绕周身;背脊显著隆起,脊鳞较相邻的背鳞显著扩大,尾末端钝圆。
  栖息于潮湿地带的平原或山地,近山域的塘边或溪沟边。夜晚活动,白天怕光,常把头钻在腹下。主要捕食其他蛇,偶尔吃蛇蛋、鱼、蛙、蜥蜴、鼠等。卵生,每产8~12枚。主要属神经毒。
  省内见于闽南、闽西,闽中一带很少见到。省外见于云南、江西、广东、海南及广西。
  福建丽纹蛇caLliophis kelloggi (Pope)
  别名玦纹蛇
  大者全长561毫米。有前沟牙。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肛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吞食其他小蛇。卵生。
  省内分布于各地,稀有种。省外见于华南、华中及西南一带。
  相近种
  丽纹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 (Reinhardt)。背鳞通体13行;头背有一白色宽横斑。广布全省,但不常见。
  眼镜蛇naja naja atra (Cantor)
  别名扁颈蛇、饭匙倩、五毒蛇、扑蛇大者全长1550毫米。有前沟牙;头部椭圆形;颈能膨大,颈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状如眼镜框,背面黑褐色,有黄白色窄横纹15~18条;体中段背鳞21(19、20)行。
  栖息平原、丘陵、山坡、坟堆、溪沟、鱼塘、村宅附近等地。其栖息地之广泛,在毒蛇种类中比较突出。昼夜都有活动,以夜间为主。食性较为广泛,而且贪食。捕食泥鳅、鳝、鳗、蛙、蜥蜴、蛇、鸟及鸟蛋,尤爱吃鼠。在饲养中,腐臭的死鼠都吃。觅食时间,多在傍晚。卵生。每产卵9~16枚。眼镜蛇激怒时,体前段1/4或2/3竖起。属神经毒,兼有血循毒,毒性较剧。
  在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向北可达安徽南部。见于福建各地。
  蛇体可浸酒供药用,此蛇是“三蛇酒”和“五蛇酒”的主要蛇种之一。分离其神经毒在临床上可用以镇痛及治疗小儿麻痹症等。可灭害鼠。
  现状为趋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眼镜蛇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眼镋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Cantor)
  别名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者全长3米。头部椭圆形;有前沟牙;颈部能膨大;它与眼镜蛇的主要区别在于颈背面无眼镜框状斑纹;背部灰褐色,有窄而色淡的横带51~55条;顶鳞后面有一对大的枕鳞;背鳞光滑;体中部鳞列15行;
  栖息于平原或高山密林中,有时在溪塘附近,或爬到树上呈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昼间活动。激怒时,身体前半段和眼镜蛇一样也能昂起,颈部扩展为扁平状。性凶猛,会主动袭击人、畜。捕食其他蛇类,也吃蜥蜴。卵生。产卵21~40枚。
  主要分布于华南各省区,省内见于闽南、闽中、建阳、龙岩及梅花山。
  为世界上最大、最凶的一种毒蛇,排毒量大,含有混合毒,被其咬伤中毒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容易造成死亡。
  现状为趋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眼镜王蛇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六)海蛇科
  现知16属约50种,分布于暖水性海洋。大西洋无海蛇分布。我国沿海记载有10属16种,福建有5属10种。
  半环扁尾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Reinwardt)
  别名阔带青斑海蛇(台湾省)
  全长约1.3米。有前沟牙。全身深褐色,头背、吻及上唇部为青褐色。背部具有青灰色环纹40个,环纹在背面约占3枚鳞宽,在腹面约占2~3枚腹鳞宽,每个环纹在背面间隔约1枚鳞宽。体圆柱状,尾侧扁。吻鳞分为上下两枚。上唇鳞7;下唇鳞7。眶前鳞1;眶后鳞2。背鳞光滑,体中段23行。腹鳞宽大,其宽度约为长的4倍。腹鳞200~207;肛鳞2枚;尾下鳞32~35对。
  生活于近海,食鱼。卵胎生。
  省内仅见于平潭近海。省外分布于台湾及辽宁近海。
  相近种
  扁尾海蛇laticauda laticaudata (Linnaeus)。体中段背鳞19(17)行。省内仅见于平潭近海。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
  别名海蛇、海簸箕甲(闽南沿海)
  大者全长约1.5米。有前沟牙。体背橄榄色或浅黄色;有青色环纹,在躯干部有55~67条,在尾部有5~9条;环纹在背面的纹宽、色深,在体侧的纹窄、色浅,有时在腹面不形成环纹。体较长,尾侧扁;背鳞圆形,具起棱,覆瓦状排列;体最粗部鳞列35~43行,体前部腹鳞宽约为相邻背鳞的二倍。腹鳞317~374;尾下鳞37~56。
  喜食尖吻蛇鳗及其他小型鱼类。卵胎生,每产3~15仔,属神经性毒,兼有横纹肌毒,毒性较剧。福建沿海盛产,见于华南及华东沿海。
  相近种
  黑头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 Gray。头黑,具黄斑;前颞鳞正常一枚;体前段细小。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环纹海蛇黑头亚种h.fasciatus atriceps(Guenther)。头小,黑色;体具完全的黑色环纹。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淡灰海蛇h.ornatus (Grav)。头大;体较短且极侧扁;体背淡灰色。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 (Linnaeus)
  别名细腹鳞海蛇、黑背海蛇、黄腹海蛇大者全长870毫米。有前沟牙。背面纯黑;腹面及体侧淡黄色,黑黄二色在体侧分界明显;尾部黄色有黑斑。头窄、吻长;体侧扁,尾部尤甚。背鱗多数呈六角形,少数四角形,镶嵌排列。体中部背鱗46~67;腹鳞312~378,鱗片细小,具有正中缝沟。尾下鱗单列,40~54。
  善于远离海岸游动,捕食各种小型鱼类。卵胎生。属神经性毒,兼有横纹肌毒,毒性较剧。福建沿海盛产,见于华南及华东沿海。
  小头海蛇hydrophis gracilis (Shaw)
  有前沟牙。头小,吻端超出下颌甚多;体前段细长;后段粗壮,略侧扁。体最粗部分直径为颈部的4~5倍。背面淡黑色,体前段有白横斑;体侧白斑环绕背腹呈纺缍状;在背部形成黑白相间的环纹,黑纹宽大,白纹窄小。腹鳞278;尾下鳞32。全长515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10。
  生活于海域中,捕食鳗类等。卵胎生。属神经性毒,兼有横纹肌毒,毒性较剧。
  省内见于闽南沿海。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近海。
  海蝰蛇praescutata viperina (Schmidt)
  别名黑尾海蛇
  全长约1.1米。有前沟牙。头短而略扁,吻钝;背鳞多为六角形,镶嵌排列,最粗部鳞列37~50行;腹鳞在体前部宽大,在体后部窄小,不超过相邻的2倍;尾侧扁,色黑;背面蓝灰色,有深灰色菱形斑25~39条;腹面及腹侧淡黄色。
  善游泳海中,捕食鱼类,曾剖胃发现所吃鱼类。毒性较剧,属神经毒,兼有横纹肌毒。
  省内分布于闽中及闽南近海。省外见于华南近海。
  相近属
  平颏海蛇属的平颏海蛇lapemis curtus (shaw)。头较大,体粗短;腹鳞7在前面的与体鳞相似,在后部的极小或消失。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七)蝰科
  本科在我国有5属共22种,在本省已记载5属10种。
  尖吻蝮(五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lher)
  别名蕲蛇、棋盘蛇、盘蛇大者全长可达1.4米;有长管牙。体粗大尾较短。头大,三角形;吻尖细,向上翘起。头背棕黑或黑色,头侧土黄色;体背部棕褐,黑褐或浅灰色;体侧有“人”形暗褐色斑纹,其顶端相接,在背部形成约有20个大的方块。体中部背鳞21或23行;尾下鳞前段单列,后段双列。
  栖息于海拔300米的山丘到1100米的高山。在溪涧、沟边的岩石上和杂草中,有时村宅附近和稻草里可找到。五步蛇的扑火特性非常明显,晚间见到火光,会作跃进式的主动攻击。喜食蛙、鸟、蜥蜴和鼠类^8~9月产卵,11~20枚。属血循毒,并有微量的神经毒,咬人时排毒量大,毒性烈。
  主要分布于闽北、闽东和闽西一带,较为常见的剧毒蛇。省外主要分布于华中区。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
  别名草上飞、七寸子大者全长433毫米。有长管牙。背面灰棕色;体两侧具有菱形状的黑棕色斑,边缘色深,中央色淡;头侧眼后有一条白眉状线纹;腹面浅灰棕色;腹鳞间杂以黑白斑点。背鳞仅最外一行平滑;体中部21行;腹鳞147;肛鳞完整;尾下鳞35对。
  栖息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城镇郊区、田野、溪沟旁。昼夜活动。喜食鸟、鼠、蜥蜴和蛙,偶吃蛇和鱼。卵胎生,产仔2~14条。属血循毒兼有神经毒,毒性较烈。省内仅见于武夷山、浦城、建阳、邵武等地,数量很少。省外几遍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原矛头蝮(烙铁头)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Cantor)
  别名龟壳花蛇、笋壳斑、厘戥蛇、吊树猫
  有长管牙。背面棕褐色,有深褐色波浪斑块;头背有暗褐色“∧”形斑纹,眼后至口角后有一深褐色纵纹;腹面灰褐色;每一腹鳞间杂有小形紫灰色斑。头三角形;有颊窝。头长约为头宽的一倍半;头背具细鳞,与五步蛇易于区别。体中部背鳞25或27行;腹鳞199~216;尾下鳞77~93对。大者全长1035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6。
  栖息于500米以上的山区灌木林、溪边、住宅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多在夜间活动。尾有缠绕性能爬树。捕食鸟、蜥蜴、鼠,偶吃鱼和蛇,因寻找食物常于夜间侵入住宅,有攻击性。卵生。属血循毒,兼有微量神经毒,毒性较五步蛇为弱。
  广布于全省。省外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
  山烙铁头蛇ovophis monticola (Guenther)
  别名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有长管牙。背面棕褐色,有紫褐色而不规则的云状斑;头背后部至颈前背有一黑褐色纵纹;吻和头侧黑褐色;颈部有“V”形黄斑;腹面紫红色,杂有褐色斑;腹鳞两侧有半月形紫褐斑。头部三角形,头长和头宽几相等。头背具细鳞。鼻间鳞较大;左右眼上鳞间有5~9枚小鳞。体中部背鳞23行,很少25或27行。腹鳞137~146;肛鳞完整;尾下鳞34~46对。成体全长620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8。
  栖息于高山地区,行动迟缓,有隐遁性。捕食鼠类。雄蛇较罕见。卵生。毒性不详。省内见于闽北高山林区。省外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
  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别名青竹丝、焦尾巴、青竹蛇、金线连有长管牙。背面纯绿;腹面线绿。在体侧最外一行的背鳞,从颈部达尾部有纵走鲜明的白色、浅黄、或红白条纹。瞳孔红色;尾背及尾尖焦红色。头三角形;有颊窝,颈细;头背i 具细鳞;第一枚上唇鳞与鼻鳞之间的鳞缝完整。体中部背鳞21行;腹鳞161~169;肛鳞完整;尾下鳞61~73对;成体全长950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6。
  栖息于山涧溪水旁的灌丛或杂草中,尾有缠绕性、善爬树。昼夜均活动。头颈部常作S型,好攻击。喜食鸟、蛙、蜥蜴和鼠类。卵胎生。属血循毒,毒性比龟壳花蛇稍弱。
  广布全省高山林区。省外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其分布大致南起国界,北达北纬30°左右,向西止于东经90°左右(西部北达甘肃文县)。
  相近种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 (Gray)。上唇鳞黄白色;背部鲜绿,具有不明显的黑横带。省内各地常见。
  圆斑蝰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 Smith
  别名黑斑蝰
  大者全长约1米。有长管牙。体粗,尾短。背面棕褐色或深褐色,具有三列外缘白色的圆形黑斑,中央一列圆斑较大。头略呈三角形;无颊窝。头背鳞片细小,具起棱;体中部背鳞多为31行。腹鳞157~159;肛鳞完整;尾下鳞45~54对。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达海拔500米。喜蟠曲于龙舌兰、仙人掌下。夏初常窜入田野捕食鼠类,秋收时可到稻田或甘薯地里。活动时期多在4月和10月,此期间人被咬伤的机会也较多。昼夜活动,以夜间为主。喜食鼠类,也食蛙、蜥蜴、蛇和鸟类。9~10月产仔蛇,每产30~40条,也有多达63条。以血循毒为主,兼有微量神经毒。
  省内分布于闽南(诏安、泉州、惠安)的平原和低山地区,数量稀少。省外见于台湾(台湾亚种)、广东、广西。
  白头蝰azemiops feae Boulenger
  别名白头蝰
  头部椭圆形,覆盖大鳞片。无颊窝;管牙较细小。头背有浅褐色纵纹,头侧眼后也有纵纹;体背紫褐色,具有橙红色的横纹,在躯干部有12~14条,在尾部有3~4条;多数横纹在背部中央中断,少数横纹仅见于背部的一侧。体中部背鳞17行,腹鳞170~191;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成体大者全长820毫米,尾长约全长的1/8。
  栖息在丘陵和高山。卵眙生。浙江开化县曾有被此种蛇咬伤病例的报道。
  分布全省,不常见。省外主要分布于华中及西南一带,北至陕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