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雀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48
颗粒名称: 二十一、雀形目
分类号: Q959.7+39
页数: 27
页码: 450-476
摘要: 本文内容介绍了福建的鸟类,包括八色鸫科、百灵科、燕科和鹡鸰科。这些鸟类形态各异,有的色彩绚丽,有的体型较小。它们大多以昆虫为食,对农林有益。其中,云雀、家燕、树鹨等是常见的益鸟,被广泛饲养观赏或保护。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雀形目

内容

雀形目鸟类为鸣禽。尾羽多为12枚,有时10枚或14枚。脚一般细短,适于树栖,足趾三前一后,后趾最强(称离趾型)。鸣管及鸣肌发达而复杂,善鸣叫。一般营树栖生活,行动敏捷,多数还巧于筑巢。幼鸟多为晚成性,靠亲鸟哺育。绝大多数种类以昆虫为食,对农林有益。
  本目种类繁多,占鸟类总数的一半以上。我国有28科650多种,在福建已记载23科218种。
  (一)八色鸫科
  体形中等,羽色绚丽多彩。嘴较粗长而侧扁。跗蹠特长,表面平滑。12枚尾羽,较短。我国有8种,福建仅有1种。
  蓝翅八色鸫Pitta nympha (Linnaeus)
  体长170~200毫米。嘴较粗,下嘴深黑色。颏、喉白色。头顶棕褐,纵贯以一道黑色冠纹,具黄色眉纹,后颈有黑色领环。背翠绿色,下体茶黄色,腹部中央至尾下复羽粉红色。雌雄相似,但雌鸟羽色淡。
  常单独或成对大混交林中觅食。主要捕食农林害虫。喜水浴,经常在山涧溪旁抓理羽毛。清晨出林或黄昏归宿时鸣叫,声如笛音。秋末冬初旅经沿海一带地区向南迁飞,至加里曼丹等岛屿越冬。见于我国东南部、两广、云南及河南等地。曾见于福州(旅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
  (二)百灵科
  体形大小似麻雀。头常具羽冠。跗蹠后缘圆,具盾状鳞,这一特征是与雀形目所有科相区别。雌雄鸟同色,幼鸟似成鸟,但幼鸟羽色上体具横斑,下体呈点斑状。我国有6属12种,福建分布有1属2种。
  云雀Alauda arvensis Linnaeus
  别名百灵、天鹨、朝天柱(南名)。全长约176毫米,翅长107毫米。上体大都砂棕色,满布显著的黑色纵纹,有一短的羽冠,一般在竖起时才易见到,最外一对尾羽几纯白色。第5枚初级飞羽距翼端一般达5毫米。下体余部纯白,两胁微有棕色渲染,有时还具褐纹。雌雄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黑色和棕色均较鲜浓,下体的黑褐色亦较多而密。
  栖息在林缘、农田、草原等多种环境,以虫为食,冬季吃植物种子。常结群在草地上奔走。在地面上善于潜匿,飞起时大都朝天直飞,愈飞愈高,边飞载鸣,易于识别。
  遍布于亚、欧二大陆及非洲北隅,夏在北方,冬往南迁,在长江中下游直至广东、福建越冬。云雀常被饲供观赏用。
  相近种
  小云雀Alauda gulula Franklin,体色似麻雀,嘴较尖长,后爪长而直。雄鸟翅长不超过100毫米。终年留居我国南部及福建。
  (三)燕科
  体形较小,嘴短阔而平扁,初级飞羽9枚,脚较细弱,翼端尖形。我国有4属9种,在福建已记载3属4种。
  家燕Hirundo rustica Linnaeus
  别名燕子、观音燕
  全长约165毫米,尾长约50毫米。上体辉蓝黑色;额、喉栗色。胸具不完整的黑色横带。下体余部白色,无斑纹。两翅窄长,尾分叉。常成群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迅速,忽上忽下,时东时西,飞行时张着嘴捕食昆虫。所食昆虫有蚊、蝇、蚜虫、螟蛾、叶䖬、蟓䖬等。在屋檐下或梁上筑巢,巢为碗状泥巢。每窝卵4~5枚,椭圆形,白色,杂以褐色细斑。每年繁殖两次。一只雏燕一天须吃蚊蝇1000多只,一对燕子一夏季要捕食500多万只害虫,是农林、卫生的主要益鸟。遍布全省各地的夏候鸟,为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gel。外形似家燕,但腰部羽毛栗黄色,形成宽阔的腰带。夏季见于全省各地。
  毛脚燕Delichon urdica (Linnaeus)。比家燕小,但跗蹠与趾均被羽。记录于厦门、德化、邵武,为夏候鸟。
  灰沙燕Riparia riparia (Linnaeus)。燕科中最小的一种。背面灰褐色;喉白;胸部有灰褐色宽带;跗蹠有一束纤羽。见于德化、邵武,为留鸟。
  以上三种燕子,数量稀少,为省重点保护鸟。
  (四)鹡鸰科
  体形较小,初级飞羽9枚,最长的次级飞羽接近翼端,尾较长,后爪常特长。我国有3属15种,在福建已记载3属11种。
  树鹨Anthus hodgsoni yunnanensis Uchida et kuroda
  别名木鹨、树鲁〓
  外形与麻雀相似,体背褐绿色,稍具斑点,下体淡黄白色,胸具粗著的墨色纵纹。常见于林缘、灌木丛、竹林中,栖息时尾常上下摆动。喜好集群活动,性机警,稍有惊动,立即飞进树丛中隐蔽。
  繁殖在内蒙、东北等地,秋后迁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见于本省各地,为冬候鸟。嗜吃害虫和杂草种子,为益鸟。
  相近种
  北鹨Anthus g.gustavi Swinhoe。背部羽毛或多少具有白缘。见于德化及厦门等地,为旅鸟。
  红喉戮Anthus cervinus (Pallas)。腰具黑斑。见于德化,为冬候鸟。
  水鹨Anthus spinoletta Liimaeus。胸部纯白,至繁殖期转为淡葡萄红色。见于邵武、德化、福州、闽侯,为留鸟。
  田鹨Anthus novaeseelandiae (Gmelin)。胸具斑点或条纹;后爪长度超过12毫米。见于德化、永泰、闽侯等地,为夏候鸟。
  山鹨Anthus sylvanus (Hodgson)。下体除额、喉和下腹等的中央部以外,悉具黑褐色狭细纵纹。见于福州,为留鸟。
  白鹡鸰Motacilla alba Leucopsis Gould
  别名白脸鹡鸰、白面鸟全长约188毫米。头至颈黑色,背灰色,喉白,脸部亦白色,上胸具一弯月形黑带,翅灰褐色,尾黑色,缀以不规则黑斑。
  喜栖居于山区溪边、河旁、水田、水塘边活动觅食,有时也在电线上或屋顶栖息,停息时尾部常不停地上下摆动,飞行呈波浪式,鸣声尖而清脆。留鸟,3~7月繁殖。巢筑于洞穴、石缝,有时也筑于屋顶、墙洞等处。每窝卵4~5枚,白色,杂以淡灰色细斑。主食昆虫,有时也兼食一些植物种子。所吃昆虫以双翅目、鞘翅目为主,如甲虫、米椿、叩头虫。还捕食蚊蝇、蝗虫、粘毛虫、金针虫等。
  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别名牛屎〓
  全长约180毫米。上体主要为暗灰色,喉部夏时黑色,冬季白色。下体大都淡黄色。喜在开阔原野或溪边、池畔的岩石上栖息。多成对活动,飞行时两翅一展一收,呈波浪式前进,是主要吃虫鸟之一。冬候鸟,冬时遍布全省各地。
  相近种
  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mocronyx (Slresemann)。上体橄榄绿色,眉纹黄色。下体全为鲜黄或淡黄。冬候鸟。冬时遍布全省山区。
  (五)山椒鸟科(鹃〓科)
  本科鸟类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区,约有72种,其中有10种见于我国,福建有7种。
  暗灰鹃〓Coracina melaschistos intermedia (Hume)
  别名平尾灰眼燕、黑翅山椒鸟全长230左右,尾长约100毫米。雄鸟整体灰黑色,眼先、翅、尾均黑色,尾羽具大形白色端斑;雌鸟体色比雄鸟淡,绿色辉光不如雄鸟显著。
  栖息山地,平原很少见到,常在松杉林及阔叶次生林的杈梢觅食昆虫。少见于灌木丛,性孤寂,喜单独活动,天亮时发出响亮叫声。主食昆虫,包括鳞翅目的幼虫,松毛虫及其卵,还有蝽蟓等。尤其喜食松毛虫。对农林有益。夏候鸟,每年繁殖两次,繁殖期5~7月,每窝卵2~4枚,卵呈卵圆形,绿色或淡蓝色,上有灰色和暗褐色的条纹和斑点。遍布福建全省,闽侯、闽北地区居多。
  相近种:
  大鹃〓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larvivora (Hartert)。通体大致蓝灰色,雄鸟喉黑色,雌鸟喉灰色。留鸟。见于德化、永春、南平等地。
  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flammeus foukiensis Buturlin
  全长190~220毫米,尾长95~105毫米。雄鸟从头至背黑色,腰至尾的覆羽及下体均为红色;雌鸟额至背灰黑色,颏、喉浅灰色,下体辉黄色。
  喜活动于密林中,数十只结成一群。繁殖季节成对或三五只一起互相追逐,同时发出吱吱鸣叫声。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蝶蛾类的幼虫、瓢虫、蟓䖬、金龟䖬、蝽蟓、蝇等。种群数量多,分布广,在捕灭农林害虫上起很大作用,且羽色艳丽,性活泼,是很受欢迎的观赏鸟类之一。留鸟,繁殖期5~6月,每窝卵2~3枚,卵椭圆形,浅绿色,缀以暗褐色和灰紫色斑点。分布于全省各地丘陵及山地密林中,以闽中、闽北地区居多。
  相近种
  灰山椒鸟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Raffles)。头部黑色,额有白色块斑,上体全部灰色,下体白色。旅鸟,迁徙时结群活动,见于福建全省。捕食大量害虫。
  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 Gould。雄鸟头至上背石板黑色,下体及尾上覆羽鲜红色,翼黑具朱红斑,下体全部为朱红色;雌鸟头至上背石板灰色,下背及尾上覆羽呈橄揽黄色。
  (六)鹎科
  本科鸟类分布于亚洲南部、南洋群鸟及非洲,计有118种,其中有20种见于我国,福建有9种。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Gmelin)
  别名白头翁、白头只
  全长170~220毫米。头顶黑色,枕部有一白色半圆形圈,喉白色。上体由背到尾灰绿色,下体灰白色。性活泼,不惧怕人。常20~30只结成小群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松、杉林中以及果园、花园里。在树枝顶端鸣叫觅食,鸣声嘹亮,婉转多变,主食昆虫,包括金龟子、蝗虫、绳蛆、小䖬虫、蟓䖬等;秋冬季啄食野果。留鸟,5~8月繁殖,每年繁殖2~3次,每窝卵4枚,卵椭圆形,淡粉红色,杂以浅紫色斑点,广布于全省各地。繁殖期间捕食大量林业和农业害虫,对抑制虫害有很大作用。
  相近种
  白喉红臀鹎Pycnontus aurigaster chrysorrhoidae (Lafres-naye)上体大多浅灰褐色,下体污白色,尾下覆羽猩红色。见于南平、建阳、武夷山、永安等地。留鸟。
  (七)和平鸟科
  我国已记载3属6种,福建1种。
  橙腹叶鹎Chloropsis hardvoickei melliana Stresemann
  全长约190毫米。雄鸟上体绿色,颏、喉黑色,上胸蓝色,嘴峰长于18毫米;雌鸟几乎通体绿色。
  栖于山区丛林的乔木上下跳跃,寻找食物。少见于灌木丛。主吃虫,是农林益鸟;按其羽色也有观赏价值,可饲养。
  分布于广西瑶山及西南部,福建南平和挂墩(留鸟)。
  (八)太平鸟科
  体羽松软,多呈淡褐色;头部有柔软而尖长的羽冠;嘴短,尖端微具缺刻;尾短而圆;跗蹠细弱而极短。
  我国有1属2种
  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 (Linnaeus)
  全长约190毫米。通体灰褐色。头具明显的羽冠。颏、喉黑;两翅斜贯一道白纹;尾羽先端黑色。尾下覆羽栗红色。
  喜结群活动在森林中,常在枝头跳上跳下,很少降到地上。此鸟在群集觅食时,常常争斗。性杂食,而以植物性物质为主,在繁殖地区,以蔷薇、葡萄、鼠李科的果实为主要食物。
  在秋冬时见于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北部和南部,南至山东和江苏一带,西至四川;偶见于新疆、甘肃、福建及台湾等地。
  羽色绚丽,常被饲为笼鸟,供观赏用。
  (九)伯劳科
  嘴大而强,上嘴具钩和缺刻,嘴须发达,鼻孔多少被垂羽掩盖。初级飞羽10枚。尾羽12枚,常呈凸尾状。跗蹠特强,具盾鳞。我国分布有10种,在福建已记载5种。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 Linnaeus
  别名大红背伯劳、挂来全长230~260毫米。头顶至上背灰色,向后渐杂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栖息于开阔的平原或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果园的树丛中活动。平时栖息于树枝梢头,伺机捕食,亦在空中、地面捕捉飞虫和小鸟,捕食后返回枝头,常将食物挂在带刺的枝头将其撕碎而食之。性凶猛,鸣声粗厉,善模仿他鸟鸣叫声。所吃昆虫有蝗虫、步行虫、天牛、蝽蟓、甲虫、蛾类幼虫、金龟子、叩头虫等。繁殖于4~7月,每窝卵3~6枚,卵的底色多变,有淡黄色、粉红色、淡灰色等,并缀以紫色斑点。广布于全省各地,为留鸟。
  相近种
  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Linnaeus。额和头顶栗色,背淡棕,无黑色横斑。见于邵武、龙岩、上杭、闽侯、永泰、长乐等地,为旅鸟。
  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 Drapiez。背呈栗色,并具黑色横斑。见于南平、福鼎、福州、闽侯、长乐等地,为旅鸟。
  牛头伯劳l .b .bucephlus Temminck et Schleeelo翅长不及90毫米;尾较短,不及125毫米。见于闽侯、永泰、长乐等地,为旅鸟。
  楔尾伯劳L.s.sphenocercus Cabanis。上体淡灰;眉纹和额基均白;翅长120毫米;尾长超过130毫米。见于德化等地,为冬候鸟。
  (十)黄鹂科
  体型中等。上嘴先端微曲,具缺刻。翅形尖长,具10枚初级飞羽,第1枚长于第2枚之半。尾较短,尾羽12枚,稍呈凸尾状。跗蹠较短,前缘具状鳞。我国有1属5种,福建分布1属1种。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Linnaeus
  别名黄鸾、黄鸟
  全长230~260毫米,尾长85~95毫米。体羽金黄色,自鼻孔后缘经眼底枕部有一道深黑色宽纹。翅黑而具黄斑,中央一对尾羽仅具狭窄的黄色端缘;雌鸟体色较淡,背腰为暗黄绿色。常栖息于浅山丘陵的树林中或村落附近的大树上,平时喜成对在树上停落,极少飞至地面。每年4月迁来我国。4~6月繁殖,每窝卵2~4枚。卵椭圆形,粉红色,缀以淡紫褐色斑点。9月初迁徙到海南岛、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越冬。主要捕食农林害虫,有蝽蟓、叶跳䖬、金龟子、松毛虫、地老虎等。羽色美丽,可供观赏。见于闽侯、福州、德化、永泰、邵武、南平、三明、连城、永安、龙岩等地,为夏候鸟。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十—)卷尾科
  本科鸟类头常具羽冠。嘴强直,翼尖、尾长并呈叉状。最外侧尾羽较尾羽最长,有的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我国有7种,福建分布3种。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phaeus Reichenow
  别名白颊卷尾
  全长260~275毫米。尾分叉,嘴须、鼻羽、跗蹠和爪均为黑色。雄鸟通体大多为蓝灰色,头顶至上背色泽较深,眼先、眼周、颊部和耳羽纯白色,并伸至颈侧;雌鸟体色呈银灰色,其余与雄鸟同。多分布于400米以上高山林区,三五成群栖息于松杉混交林中或山村附近的阔叶林中。常停留枝头不动,一旦发现飞过昆虫,即迅速猛飞追捕,平时飞行时而上冲,时而下滑,鸣声粗厉,有时也仿效他鸟叫声。夏候鸟,每年春末夏初迁本省繁殖,巢筑于高树杈上。每窝卵2~3枚,卵粉红色或乳白色,略带橙黄和淡紫红色斑。秋后返回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越冬。主食昆虫包括松毛虫的卵、幼虫、成虫,金龟子、小甲虫、蝽蟓及白蚁,也兼食少量植物种子。分布全省,闽北、闽西地区居多。
  相近种
  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cathoecus Swinhoe。全身纯黑,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状,外侧尾羽稍卷曲。尾较翅长。分布全省山区,为夏候鸟。
  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 (Cabanis et Heine)。外形像黑卷尾,但体形较粗大,通体黑色,额上长出一束8~12条长短不齐的黑色发形羽,向后披于背上,头侧和颈侧的羽毛也较窄长。见于省内各地山区,为夏候鸟。
  (十二)椋鸟科
  国内有4属18种,福建有2属8种。
  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 (Paykull)
  别名白头掠鸟
  全长280毫米。头顶、颈后和颏喉部为白色,上体土褐色。上胸有黑纹环绕颈部,为领环状;领的后缘有灰白色环。下体白色。喙黑褐色,脚绿褐色。
  生活在丘陵、平原的稀树灌丛或农田附近的丛林中,成对结群活动,常与八哥合群相息。以昆虫为食,也食蛙、蚯蚓和植物果实。每年繁殖2~3次,每巢卵2~4枚。
  分布于我国东南各地平原,福建戴云山及闽江下游较常见,惟闽北地区稀少。
  相近种
  灰背椋鸟Sturnus sinensis (Gmelin)。头顶、后颈及背苍灰。省内见于福州、德化(夏候鸟)。
  北椋鸟Sturnus srurninus (pallas)。头顶灰色;颊灰色;肩背色且具棕端。省内见于长乐、连江(旅鸟)。
  紫背椋鸟Sturnus philippensis (Forster)。颊赤色;肩羽纯色,无棕白端。省内见于德化(旅鸟)。
  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别名燕八哥、竹雀
  全长206毫米,尾长约70毫米。通体灰褐色,头部上黑两侧白,并杂以黑纹,尾部也具白色,嘴和脚橙红色。雄鸟头顶具铜绿色亮辉,并缀以一二条白纹。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苍淡而多褐色,且无亮辉,下体转为淡褐色。
  性喜群飞,常集群盘旋空中,动作迅速整齐。停息时常成群栖于树上,夏季主食蚱蜢、叩头虫、金龟子、叶䖬甲、象䖬等。冬季也捕食害虫,是人工招引的主要种类,对农林业有益。
  繁殖于东北和甘肃西北部,冬季南迁至华北一带,而至江苏、四川等省以南地区越冬。相近种
  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Gmelin)。头和颈部均为丝光白色;背淡灰色。省内见于长乐、连江、德化(留鸟)。
  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 Linnaeus。头和背均黑,而具紫或绿的金属反光。省内见于福州(迷鸟)。
  八哥Acridothers cristatellus cristatellus (Linnaeus)
  体长250毫米。通体幽黑。额羽耸立在嘴基上,如冠状。头顶枕部、脸部的羽毛呈铜绿色金属辉光。背和肩部羽毛呈紫红色和绿色辉光。两翅腹面横贯以白纹,飞翔时从下面观看,状似“八”字,故名八哥。
  性喜集群,成群栖息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亦或散栖地面,也常落在水牛背上,不惧怕人。每年繁殖两次,4~7月繁殖,每窝卵4~6枚,卵呈辉亮玉蓝色。春天捕食蝼蛄、蝗虫、蟋蟀、蝇蛆、金龟子、松毛虫等;冬季啄食乌桕、栋、野蔷薇等种实。
  遍布于全省各地,为华南平原一带最常见的留鸟。
  相近种
  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Linnaeus )。头侧局部裸出,头部黑色,上体大致为栗色。见于福建。
  (十三)鸦科Corvidae
  体形中等。嘴呈圆锥形,与头几乎等长。鼻孔圆形,一般被羽。趾粗状,三前一后。中趾和侧趾在基部并合。体羽多样,通常具金属光泽。雌雄羽色相同。我国有11属28种,在福建已记载5属10种。
  红嘴蓝销Cissa erythrorhyncha erythrorhyncha (Boddaert)
  别名长尾哥、长尾山鹊、长尾蓝鹊
  全长约575毫米。体羽鲜艳,头、颈、上胸黑色。体背灰蓝色,微带紫色,具有明亮闪光。腹面具有明显的黑白横纹。尾特别长,嘴、跗蹠和趾均为鲜红色,是鹊类中最美丽的一种。
  多栖息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森林里,平时三五成群活动,秋冬季节常结成10~20只小群觅食,春末夏初分散。3~4月繁殖,每窝卵4~6枚,卵椭圆形,土黄色,密布紫褐色细斑。主食蝗虫、松毛虫、金龟子、地老虎、蝼蛄、尺蠖等。益处很大。
  遍布全省各地山区,为留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以至我国中部与东部山地。
  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winhoei Harter
  别名山喜鹊
  全长390毫米左右。体羽主要为蓝灰色;嘴为黑色。背部土灰色;翅及尾灰蓝色。腹部灰白色;尾羽有白端斑。脚及爪黑色。
  常见于山麓、林边、稻田或公园等地的疏林中,成小群活动,不断穿梭林间上下跳跃,不喜久留。4~6月繁殖,每窝卵4~6枚,卵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缀以褐色的斑点。繁殖期以昆虫为食,包括鳞翅目的幼虫、松毛虫、金龟子,秋季即啄食草籽、浆果等,也啄食昆虫。一只灰喜鹊一年能捕食约1.5万只松毛虫,能保护1亩多松林免遭虫害。在我国进行人工驯育灰喜鹊防治森林害虫的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省内见于闽北地区;省外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北部地区以及日本、朝鲜,灰喜鹊现已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灰树鹊Crypsirina formosae (Swinhoe),体羽主要为棕褐色,前额黑色,翼和尾羽黑色。取食害虫,为森林益鸟。省内见于福建青风岭(留鸟)。国内还分布于四川、贵州以东的东南和华南地区。
  喜鹊Pica pica sericea Gould
  别名客鹊
  全长约460毫米。整体除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及腹羽白色外,全身均为黑色,飞羽闪蓝辉,尾羽闪绿辉。尾长超过翅长。
  常栖息于高大的树上,在田野、菜地等处觅食。性机警、多成对活动,鸣声简单而嘹亮。以金龟子、蟓甲、蝼蛄、天蛾幼虫、地老虎、蝇蛆等为食,冬季也兼食野生植物和盗食农作物如豆、瓜、果等,但还是益处居多,食性分析中害虫占80%。4~6月繁殖,年繁殖一次,每窝卵3~5枚。卵蓝绿色,缀以褐色点斑。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省外见于各省区。现已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 colonorum Swinhoe
  别名乌鸦
  全长460~480毫米。嘴粗大,嘴基披羽。全身纯黑色,呈现紫色金属辉光。头颈有绿色光;后颈羽毛松散如发,翼长而尖。
  喜群栖,营巢于树上。巢以树枝筑成。杂食性,在原野上攫取动物尸体,有时集群飞于草地、水边攫取流水中的污秽物,利于清除疫源和保护环境卫生。更多的时候是在林边啄食金龟子、甲虫、象鼻虫、蝼蛄、天牛、蛾类等,甚至老鼠。4~6月繁殖,每窝卵3~5枚。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东及闽江沿岸,为留鸟。国内还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以及四川和云南。
  相近种
  小嘴乌鸦Corxrus corone Linnaeus。嘴形较细,比头短;后颈羽毛结实而富光泽、羽干发亮。几遍布全国,北自东北,迁徙时南可达海南、广东、福建,为冬候鸟。
  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 Leson
  别名玉颈鸦
  全长434毫米。颈部具白色项圈,这白色部分扩展至胸部,成马蹄形。上体黑色,带紫蓝色光泽。下体黑褐色。喙、脚和爪均黑色。
  栖息于竹林、灌木丛及次生林缘地带,也喜在农田和居民点附近活动。筑巢于树顶分叉处,以树枝杂草构成,内部饰以胶泥。杂食性,食物种类因季节不同而异;啄食农林业害虫,也取食农作物的瓜、果、种子。三、四月间产卵,每次5~7枚不等。
  分布于全省平原、丘陵山地。遍布我国东部各地平原,南至越南。
  相近种
  寒鸦Corvus monedula Linnaeus。寒鸦和白颈鸦颈部都有白环,但前者腹部白色。几遍布全国,福建也有纪录(冬候鸟)。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 Linnaeus。脸和嘴基裸出,下体具浓著的蓝紫色辉亮。分布福建(冬候鸟)及我国沿海各省。
  (十四)河鸟科
  体羽短而稠密。无嘴须,但口角具绒绢状短羽。最外侧初级飞羽较短。尾短,经常翘动着尾羽。我国有2种,福建仅有1种。
  褐河鸟Cinclus pallasii pal-lasii Temminck
  全长约230毫米,尾长约65毫米。全身黑褐色。眼圈白色。鼻孔为膜掩盖。嘴窄而直;无嘴须。翼短而圆。尾短,有尾羽12枚。
  多栖于山区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山涧溪流附近的丛林中,是一种特殊的潜水鸟。常站在急流中的岩石上,沿溪流贴水而飞行或突然潜入水中觅食水生昆虫及小鱼等。3月开始繁殖,常营巢于悬岩裂缝中或水边树根下和小桥下等。每窝卵4~6枚。
  国内分布自东北、华北以南,包括东部、南部广大地区,西达四川西部、云南。福建各地林区有分布,为留鸟。此鸟捕食山涧溪流附近的害虫为多,故有益,应予保护。
  (十五)鹪鹩科
  体型较小。翅短圆,长度不及60毫米。尾长不及50毫米。无嘴须;鼻孔裸露。跗蹠前缘具盾状鳞。我国有1属1种,福建亦有分布。
  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dius (Richmond)
  别名巧妇
  体形很小,体长约85毫米,雌雄鸟体色相同。头顶和后颈暗棕褐色。背、翅表面棕色,杂以黑色横斑。肩羽杂有零星的白色点斑。腰、尾上复羽棕红色,杂以稀疏的黑色横斑。尾常高举在背上。腹部棕白色杂以黑色斑点。
  栖息于800~2000米高山近溪流附近的阔叶林或针叶林中,性喜阴潮,常活动在枝密集成堆的倒树下或大块石头的缝隙之间阳光照不到的孔洞中。性活泼,但见人就隐匿到石砾下、灌丛中。鸣声清脆嘹亮。终年以昆虫为食,包括各种蛾类、蝗虫、蟋蟀、金花虫、步行虫、蝽蟓等对人、畜和林木有害的昆虫。对保护森林有着积极的作用。
  分布极广,欧、亚、美洲均有,我国仅1种。福建的闽侯、永泰等地都有记录,为冬候鸟。
  (十六)鸫科Muscicapidae
  鸫科是极其多样化的小形鸟类,在我国有333种,福建已记载111种。栖息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中,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对农、林都是极为有益的鸟类。从美感角度来说,不少种类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历来成为名贵的笼鸟,如相思鸟、画眉等。
  依据新近分类法,本科除典型的鸫类外,还包括东半球其他的食虫鸟类,即莺、鸫与画眉等,近来多把它们归并为一大科,再分为4个亚科。
  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 (Pallas)
  别名红喉歌鸲、红颏
  体形似麻雀而稍大,全长约153毫米。上体及尾羽均为橄榄褐色;下体羽色淡。胸灰褐色,在上胸中部灰色较著。腹部几纯白色;胁和肛周赭色;尾下覆羽白色。雄鸟赤红色的颏和喉甚为显著,极易识别。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颏、喉非焰红而为棕白色。
  单独或成对活动于灌丛、山坡、农田中,多在地面上觅食,是典型的地栖鸟类。取食各种甲虫、蚂蚁及少量杂草种子。性机警,活动时多无声响。善鸣唱,歌声婉转动听。
  繁殖在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和西部山地,迁徙时经我国东部到西南一带,冬季在我国南方最为多见,在福建为旅鸟。
  平时及繁殖期均以有害昆虫为食,为农、林益鸟。雄鸟具鲜红色的喉部,善鸣转,是著名笼鸟之一。
  相近种
  蓝点颏Luscinia svecica (Linnaeus)。体形大小及颜色与红点颏相似,喉部主要为蓝色。见于福建,为冬候鸟。
  [日本]歌鸲Luscinia akahige (Temminck)。喉为红色或近红色;头侧和喉同色。见于福建西北部,为冬候鸟。
  红尾歌鸲Luscinia sibbilans(Swinhoe)。体形似麻雀但稍小,喉白而具褐色羽缘;头顶橄揽褐,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为旅鸟。
  蓝歌鸲Luscinia cyane (Pallas)
  别名青鸲、蓝尾巴根子
  全长约123毫米。雄鸟上体铅蓝色,尾羽黑褐而沾深蓝色;两侧内侧覆羽和飞羽亦沾蓝色,其余飞羽黑褐色。眼先和颊黑色。耳羽黑色,颈侧深蓝色。下体自颏、喉至尾下覆羽均纯白色。脚长,淡肉色,善于在地面奔走。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略呈浅蓝色;尾羽浅褐色。颏、喉、胸污白色;胁沾橄榄褐色。
  常栖灌丛、竹林和草丛,很少停息树上,常见于地面活动,行动敏捷,以地面昆虫为食。繁殖于北方,冬季迁南方越冬。
  蓝歌鸲在福建有2个亚种,即:(1)指名亚种Luscinia c .cyane (Pallas),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省,在福建为旅鸟;(2)东南亚种L.c.bochaiensisShulpin,在福建为冬候鸟,国内还分布于浙江。
  蓝歌鸲嗜食象䖬、叩头虫、金花虫、蚂蚁、蜘蛛和其他昆虫幼虫等。有益于农、林业。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Pallas)
  别名蓝尾鸲、蓝尾歌鸲
  体小、全长约130毫米。雄鸟体背及中央尾羽呈蓝色。颏、喉和胸均棕白色,胸侧灰蓝,两胁栗橙色。腹和尾下覆羽纯白。雌鸟上体及翅呈橄榄褐色,胸部染有橄榄绿色,其余与雄鸟同。
  常栖息于林区外围的灌丛、草丛,单独或三两只一起在较矮的树上、溪边上下跳跃,栖止时往往急扭其尾。性虽隐匿,但不甚畏人,见人仍觅食如常。主食昆虫,包括金龟䖬、象䖬、步行䖬、蝽蟓、行军虫等,也兼食少量杂草种子及野果。
  红胁蓝尾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Pallas),繁殖于内蒙、东北,在长江以南越冬。省内见于福州、南平、建阳、上杭、平和、德化、永春、永泰、大田、沙县等地,为冬候鸟。
  鹊鸲Copsychus saularis (Linnaeus)
  别名进鸟儿、屎坑鸟、粪玩鸟、知更鸟
  全长约200毫米。体背黑色带蓝色闪光。腹面白色,中央尾羽黑色,两侧白色。鸣叫时尾羽不停地上翘。
  性活泼,好斗,爱飞爱跳,好歌善鸣,鸣声婉转嘹亮。常在地面近粪坑、垃圾堆附近觅食虫蛆,有时也飞上高树或在草地上捕食昆虫。留鸟,繁殖季节4~8月,筑巢于墙缝或树枝杈上,每窝卵4~5枚。卵淡绿色,杂以灰斑及红褐色微点。捕食大量农林、卫生害虫,包括蝗虫、蟋蟀、蝼蛄、跳䖬、金龟子等。
  鹊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Copsychus saularis prosthopellus Ober-holser。
  遍布全省各地,山区、平原、村镇都能见到。国内分布甘肃东南部、陕西和河南等省的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留鸟)。
  鹊鸲取食各种农林和卫生害虫,尤嗜食幼虫,如蝇咀等,对消灭农林害虫和苍蝇,均有很大意义。且鹊鸲善鸣能舞,对美化环境有意义。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 (Pallas)
  别名穿马褂、灰顶茶鸲、花红燕
  体形大小似麻雀。全长136~148毫米。翼长65~75毫米。雄鸟羽毛艳丽,头顶、枕及后头呈灰白色,颈两侧及颏、喉、上胸、上背为黑色。胸、腹及后背橙棕色,尾棕黄色。
  常栖息于园林矮灌木间,不断展翅振尾,动作敏捷,往返急飞于地面觅食,主食昆虫,包括蝽蟓、蚂蚁、蝇蛆、金龟甲、步行虫等,也兼食杂草种子。
  北红尾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ius (Pallas)。
  繁殖于东北、华北及云南,在长江以南及台湾、海南岛越冬,省内见于南平、闽侯、大田、永安、邵武、泰宁、上杭、德化等地,为冬候鸟。
  嗜食害虫,为益鸟,且多姿善鸣,应加以保护和招引。
  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 (Vigors)
  别名铅色溪鸲、铅色水鬼、红尾溪鸲
  全长约126毫米。头顶暗灰,全身羽毛暗青色,惟臀部及尾部为带褐的赤色。两翼黑褐色,各羽具青色边缘。尾呈圆尾状。脚黑色或黑褐色。
  习性近水,常栖息于山溪和河川岩石间。筑巢于岩石或溪岸上,以草类、毛羽、棕丝和细鬃根造成杯状巢。每窝产卵约4枚。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兼食植物种子和浆果。捕食大量林中害虫,为益鸟。
  红尾水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hyacornis fuliginosus fuliginosus (Vigors),分布自东北至河北、山东、河南、华北至华南、华东,以及福建全省(留鸟)。相近属
  白顶溪鸲Chaimarrorni leucocephalus (Vigors),别名白顶红尾溪鸲。头顶、枕部为银白色,易于识别。省内见于建瓯。
  黑背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 (Vieillot)
  别名中国燕尾(Chinese forktail)、小燕子
  体形大小和羽毛似鹊鸲,全长258毫米。额和头顶前部白斑较宽;颈、上背、颏、喉及上胸辉黑;两翅黑褐,横贯以一宽阔的白色带斑;尾比翅长;似燕尾,呈深叉状。雌雄鸟相似。
  栖息于山区密林,常成对出没于山溪河石或沙滩下,也停息在沿溪树丛间,觅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也兼食少量植物。鸣声优美动听。栖止时其尾羽开合无常,飞行时则开张甚大。
  黑背燕尾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sininsis Gould,省内见于闽南、闽西、闽中,为留鸟。省外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也见于西南一带。
  相近种
  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 (Hodgson)。上体仅前头白色,其余自头冠以至上背、耳羽、颈侧及小覆羽均为石板灰色。颏、喉黑色、胸白色。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小燕尾Enicurus scouleri Vigors,尾较翅短;中央尾羽几达尾端。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 bacatus Bangs et Phillips,体形较大,尾较翅长甚;背具白色点斑。分布于福建西北部,为留鸟。国内还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黑喉石〓Saxicola torquata (Linnaeus)
  别名野鹡
  体形较小,全长132毫米。嘴长超过头长之半,基部宽,尖端有缺刻,口须强。头、颈、背、颏、喉及尾均深黑色;腹面棕色;翅上和尾基有白色块斑。尾部比翅短,尾微圆形。雌雄羽色相似,但无黑喉,上体黑色变为淡黑褐而多棕缘。喙及脚均黑色。
  常栖于低矮灌木林、溪流旁灌丛、果园、菜园、农田草地等,常站立小树、灌木或草丛顶端,不断〓动尾羽。主食昆虫,有时也吃草籽等植物性食物。捕食农林害虫,为益鸟。
  黑喉石〓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东北亚种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国内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各省,迁徙期间,福建各地均有分布,为旅鸟。相似种
  灰林〓Saxicola ferrea haringtoni,喉白色,雄鸟上体灰色。分布全省山地林区,为繁殖鸟。
  蓝矶鸫Monticola sotitaria (Linnaeus)
  别名麻石青、矶鸫
  全长约230毫米。雄鸟通林铅蓝色;头顶、喉蓝色;翅和尾黑色,具辉蓝色羽缘;胸、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胁、翅下覆羽亦呈栗色。雌鸟上体灰褐,翅和尾暗褐,下体棕白,满布黑圈纹。
  栖息于溪流及河岸边的岩石或树上,常见停留于岩石巅处昂首搧尾,鸣叫不已。取食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每窝产卵4~6枚。
  蓝矶鸫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M.s.pandoo (Sykes)。分布陕西南部、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南部,华南广大地区,以及福建全省(留鸟)。
  相近种
  蓝头矶鸫M.cinclorhynchus (Vigors )。喉白色。见于福建(旅鸟)。
  栗胸矶鸫M.rufiventris (Jardine et Selby )。喉非白色。雄鸟喉黑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紫啸鸫Myiophoneus cacruleus (Scopoli)
  别名乌精、铁老鸦
  全长约300毫米。全身羽毛青紫色,并带有闪艳的淡紫色滴状斑,其头部斑点较细而密,尤以腹部最大,肩、背次之。中腹羽具紫白色点斑;下腹、尾下覆羽及胁均呈黑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不如雄鸟鲜艳。
  常栖息于山溪林木间,作长啸声。以昆虫为食。静止时必昂头展尾,体态灵活。4月至7月间为繁殖期,两性互相追逐,尤为活跃。以藓苔及须根等物掺杂为巢,筑于溪涧岩石缝隙或树杈间,内垫少许落叶或羽毛。
  紫啸鸫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 .c.caeruleus(Scopoli)。遍布全省山区,为繁殖鸟。
  紫啸鸫捕食林业害虫,是森林益鸟。该鸟羽色鲜艳,可作笼鸟观赏。
  乌鸫Turdus merula Linnaeus
  别名中国乌鸫、乌鹄、乌鹩全长约260毫米。通体纯黑,有金属光泽;嘴黄。雄鸟上体包括翅及尾均黑色,下体黑褐色,颏、喉羽缘棕褐色。雌鸟上体黑褐色,颏、喉羽缘棕褐色。雌鸟上体黑褐色,背较浅;颏、喉均浅栗褐色,缀以黑褐色纵纹。
  栖息于森林、草地或园圃中,三五成群在地上觅食,主食昆虫,包括松毛虫、绳蛆、蟋蟀、蚜虫、蝼蛄、蚊等。也兼食蚯蚓。3~7月繁殖,每窝卵5枚。
  乌鸫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Tumdus merula mandarinus Bonaparte。省内遍布各地山区,为留鸟。国内分布于甘肃西南部、湖北、江苏以南的大陆地区,南至海南,西抵四川、云南等地。
  乌鸫啄食农林害虫为主,是益鸟;且鸣声嘹亮,善仿他鸟声音,可作笼鸟观赏。相近种
  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 Sclater。上喉近白,杂以灰色;下喉和胸灰色;两胁橙棕。见于永泰、闽侯、福州,为冬候鸟。
  乌灰鸫Turdus cardis Temminck。头颈和胸均纯黑色。省内见于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为旅鸟。
  斑鸫Turdus naumanni Temminck。在福建有2个亚种,即:(1)北方亚种T.n .eunomus。胸部斑点黑褐色;尾羽下面灰褐色,在福建为冬候鸟;(2)指名亚种T.n.naumanni。胸部斑点栗色;尾羽下面棕红色,见于福州、闽侯、永泰、长乐等地,为冬候鸟。
  白腹鸫Turdus pallidus Gmelin
  全长230~240毫米。头部两侧灰褐色,有一道白眉。上体大都橄榄褐色;颏灰白色,喉和前颈褐灰。胸、两胁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惟颏和喉均白色而具橄榄褐色条纹。
  栖息于山区密林,也见于园林灌丛。多在地面寻找食物,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和蠕虫为食,也吃少量果实和种子。
  白腹鸫在福建有3个亚种:
  指名亚种Turdus pallidus pallidus Gmelin。胸和胁浅褐沾灰;见于福建(冬候鸟)。
  北方亚种Turdus pallidus obscurus Gmelin。具白色眉纹、胸和两胁橙棕色;省内见于福州、闽侯等地(旅鸟)。
  日本亚种Turdus pallidus chrycolus Temminck。胸和胁深橙红色;见于福建(旅鸟)。
  棕颈钩咀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ridulus Swhinoe
  别名小钩咀鹛、小钩咀噪鹛、小噪鹛
  全长约160~170毫米,有白色眉纹,嘴弯曲。背棕褐色。黑脸,颊白,喉纯白。胸部有栗褐色纵纹。脚铅色带青。
  常栖息于低山及平原地区的各种林地中,善鸣叫,鸣声清脆宏亮,颇有韵律,有森林歌手之称。繁殖期以昆虫为食,包括豆天蛾、蝽蟓及膜翅目的昆虫。冬春季节则啄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繁殖于4~6月,一窝卵3~4枚,卵椭圆形,白色光滑。
  遍布全省各地山区(留鸟)。
  相近种
  锈脸钩咀鹛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swinhoei David。外形似棕颈钩咀鹛,但无白色眉纹,耳羽锈红色。省内见于南平、永泰、永安、大田等地(留鸟)。
  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 (Gmelin)
  别名黑脸笑鸫、黑脸画眉、土画眉
  全长290毫米左右。额、脸及耳黑色,并相连接,呈眼镜状。上体褐色,下体浅棕,胸和腹棕白色,尾下覆羽肉桂色。
  平时多栖居于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和村庄附近的竹林中,喜在篱笆、果园和荆棘中往返穿梭。有时在树下地面觅食,常3~5只或10~20只集群。性活泼,飞奔跳跃于树冠枝头或花丛间,并喋喋不休地鸣叫。春夏季以昆虫为主食,冬季除捕食昆虫外,也啄食野生植物种籽,所吃昆虫多为松毛虫卵、金龟子、蝇类、蝽蟓、蝗虫、蚂蚁等。繁殖于3~8月,每窝卵3~4枚、蓝灰色或青白色。
  终年见于全省各地。国内还分布于陕西秦岭、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滁州以南的华南大陆,西达四川、贵州及云南(留鸟)。
  相近种
  黑领噪鹛Garrulax p.pectoralis Swinhoe。头具黑色颊纹;耳羽黑,而杂以白色纵纹。见于全省丘陵山地(留鸟)。
  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ieer melli Stresemann。头无颊纹;耳羽灰白,并上下缘以黑纹。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灰翅噪鹛Garrulax c .cinereiceps (Styan)。头顶灰或灰黑;眉纹和耳羽后部均栗色。省内见于闽侯、永泰等地(留鸟)。
  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berthemyi (David et Ourstalet)。喉棕褐或棕黄色;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画眉Garrulax canorus (Linnaeus)
  全长230毫米左右。眼圈为白色,向后延伸成眉状,故名。额棕黄色,上体橄榄褐色,头背部带有深褐色轴纹。下体淡棕色,杂以灰色纹。
  常栖息于山沟溪旁的杂灌丛中或竹林中,单独或小群在树冠下觅食,不喜高飞,远飞。鸣声嘹亮,复杂多变。4~7月繁殖,每窝卵4枚,椭圆形,蓝绿色。主食昆虫,包括金龟子、松毛虫、蝗虫、蛾类等。
  画眉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Garrualx c .canorus (Linnaeus)。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见于全省丘陵山地(留鸟)。
  画眉既擅鸣,又善叫。由于鸣声悦耳动听,能模仿多种鸟的鸣叫,深受人们喜爱,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笼鸟。
  相近种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sannio Swinhoe。别名土画眉。颏和喉均淡栗褐色;颊部有一块宽阔的乳白色斑。省内见于福州、闽侯、永泰等地(留鸟)。
  赤尾噪鹛Garrulax m .milnei (David)。头顶栗棕;耳羽纯灰白色;腹灰。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 (Scopoli)
  别名相思鸟、红嘴鸟
  全长约140毫米。嘴鲜红;颊淡黄;头顶至颈橄榄绿色;眼先和眼圈黄白色;耳羽浅灰色。上体大都暗灰绿色;两翅有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和上喉鲜黄色;下喉和胸部深橙黄色。腹部灰白色,两胁暗灰沾橄榄绿色。雌鸟羽色较暗,翼斑朱红色为橙黄色所代替,胸部橙黄色不著。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混交林、竹林及灌丛中,有冬、夏季垂直迁移习性。雌雄鸟成对活动,几乎形影不离,鸣声响亮。雄鸟鸣声多变,音调悦耳。主食林中各种害虫,也食植物种子和果实。巢筑于灌丛或竹林中,呈深杯状,每窝卵3~5枚。
  红嘴相思鸟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Leiothrix I.lutea (Scopoli)。
  分布遍及黄河以南各省,西达西藏昌都地区。
  相思鸟羽色鲜艳,鸣声清晰而动听,是驰名国内外的观赏鸟,又是一种农林益鸟,应予保护,可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以供需求。
  白腹凤鹛Yuhina zantholeuca (Blyth)
  别名绿昼眉
  全长约117毫米。上嘴肉色,下嘴浅肉色。由额至后头的羽毛略长,成为短羽冠。嘴在鼻孔处的厚度超过宽度。上体纯黄绿;整个下体灰白,腹部中央纯白。体侧、下腹和尾下覆羽较暗。脚肉红色。
  性喜群栖,结群活动于阔叶林下的灌木丛中,或在乔木树上觅食。所吃食物多为树果、草籽,也吃少量昆虫。
  白腹凤鹛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Yubina zantholeuca griseiloris(Stresemann)。分布于华南、台湾及福建(留鸟)。
  相近种
  栗头凤鹛Yuhina castanicepe torqueola (Swinhoe)。翼暗棕褐色,尾方形与翅同色,颏、喉及胸腹中央灰白,两侧灰褐色,属华南亚种。见于福建(留鸟)。
  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um pallida La Touche。喉白,颏具黑斑。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白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
  别名灰眶雀鹛
  全长约130毫米。眼周白圈非常明显;头顶较暗褐,两侧具不明显的暗色眉纹。喉灰;上体、翅和尾橄榄褐色;胸淡皮黄色。腹、胁、尾下覆羽橄榄黄色,腹中央近白色。
  栖息于山地的灌丛、竹林、林缘,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结大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杂食性,以食虫为主,也吃植物种子和浆果等。巢营于矮灌或竹丛中,卵呈粉红色,满杂以斑纹。
  白眶雀鹛在福建1个亚种,即东南亚种Alcippe morrisonia hueti David。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福建(留鸟)。
  相近种
  褐头雀鹛Alcippe cinereiceps qutlaticollis (La Touche)。头顶灰褐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褐雀鹛Alcippe brunnea superciliaris (David)。眉纹灰,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 (Gray)
  别名红头仔(南名)、黄头(北名)
  体形较小,体长116毫米,翅长49毫米。嘴短厚;头棕红色,头侧稍淡。上背红棕色,上背以下为橄榄褐色;翅暗褐色,各羽大都外缘以栗棕色;尾羽暗褐色。颏、喉和上胸玫瑰棕色,各羽具更浓色的羽干纹;腹部中央皮黄色;两胁及尾下覆羽淡橄榄褐色。
  栖于山地或近山灌丛间。常结群活动,在灌丛中穿梭窜跳索食时,非常嘈杂。杂食性,以䖬虫、毛虫等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也吃一些植物种子。繁殖在4~7月间,每窝产卵4~5枚。
  遍布我国东部全境,为留鸟;北抵东北南部。南至中印半鸟北部。
  棕头鸦雀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长江亚种Paradoxornis webbianus suffusus (Swinhoe)。
  遍布全省丘陵山地,为留鸟。
  啄食害虫,益鸟。性活泼好斗,常被词为笼鸟。
  相近种
  黄嘴鸦雀Paradoxorxi flavirostris quttaticoliis David。嘴黄色,嘴厚度超过其长度。见于福建(留鸟)。
  橙背鸦雀Paradoxorxi nipalensis pallidus (LiSt Torche)。喉黑;胸侧、腹侧淡橙赭色。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挂墩鸦雀Paradojcorjci davidianus davidianus (S\ater)。翅长不及76毫米。见于福建中部和西北部(留鸟)。
  灰头鸦雀Paradoxornis gularis fokiensis (David )。头顶灰;喉黑;翅较尾长。见于福建西北部和中部(留鸟)。
  鳞头树莺Cettia squameiceps (Swinhoe)
  别名短尾莺、红眉树鸾
  全长约150毫米。上体赤褐色;头顶棕褐色,缀以暗褐色鳞状斑纹;眉纹淡棕色,过眼纹褐色;尾羽褐色,尾短仅及翅之半。下体白色,胸部及尾下覆羽均沾赭色。雌雄鸟相似。幼鸟与成鸟相似,仅头和背部色暗,腹部有纵斑纹。
  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灌丛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溪流两岸。主要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多是农林业上重要害虫,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夏季在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及我国东北部,冬迁至华南和福建等地。
  相近种
  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 davidiana (Verreaux)。腹部棕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黄腹树莺Cettia a .acanthizoides (Verreaux)。腹部黄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短翅树莺Cettia diphone (Kittlitz)。在福建有2个亚种:
  (1)东北亚种c .d.borealis Campbell 。上体灰褐色,头顶前部沾棕褐色;见于福州(旅鸟)。
  (2)普通亚种C.d.canturians (Swinhoe)。上体棕褐,下体较东北亚种为暗黄。见于福建(冬候鸟)。
  小蝗莺Locustella certhiola (Pallas)
  别名蝗莺
  全长约105毫米。上体淡橙褐色,头顶与背均具暗色纵纹。具有白色眉纹和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穿眼纹;眼先、耳羽棕褐色。颊淡黄白色而具褐色斑点;上胸靠喉部缀有褐色斑点。颏、喉及腹部近白色;尾下覆羽皮黄色;翼缘、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鸟羽色较暗淡。
  栖息在平原田野、沼泽地带灌木或草丛中。食物主要以蝗虫等昆虫为主。繁殖在西伯利亚南部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带,冬迁至印度、中印半鸟及印度尼西亚。迁徙期间见于华北、华南沿海及福建(旅鸟)。
  小蝗莺在福建有3个亚种:
  小蝗鸾东北亚种L .c .minor David et Oustalet。背上纵纹明显,宽达3~4毫米。见于福建(旅鸟)。
  小蝗莺北方亚种L .c .rubescens Blythe上体深橙色,黑褐纵纹不明著,各纹宽约2.5毫米,见于福建(迷鸟)。
  小蝗莺西北亚种L .c .centralasiae,上体最淡,纵纹亦少。见于福州(迷鸟)。
  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Linnaeus
  别名苇串儿、芦稿鸟
  为鸾亚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约180毫米,翅长超过75毫米。上体棕褐色,眉纹淡黄色,下体带黄的白色,胸部具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纵纹,腹部中央乳白色,尾下覆羽棕白色。
  常栖息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中,也到附近的灌木丛、草丛中活动,鸣声高而响亮。夏候鸟,5~7月繁殖,巢筑在离地面1米高的地方,以植物根茎编成的杯状巢,悬挂于数根芦苇茎之间,每窝卵4~6枚,淡蓝绿色。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蜘蛛、蚊、豆娘、甲虫、水生昆虫、蜗牛、蛄蝓等,为农林益鸟。
  大苇莺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orientalis Temmincket Schlegel。分布于全省各地,此鸟分布自西伯利亚至我国东部,冬时迁抵中印半岛。
  相近种
  黑眉苇莺Acrocephalus bistrigices Swinhoe。眉纹上有黑纹。见于厦门(旅鸟)。
  稻田苇莺Acrocephalus argicola (Jerdon)。眉纹上无黑纹。见于福建(旅鸟、冬候鸟)。
  细纹苇莺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Swinhoe)。眉纹皮黄,宽而显著。见于福建(冬候鸟)。
  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Blyth)
  别名树串儿、柳串儿、白目眶丝
  体小,全长约95毫米,尾长约40毫米。大部橄榄绿色。惟背灰黑色,翅和尾均褐色,有明显的绿色眉纹,翼上有两道白斑。
  常三五成群活跃在柳树、果园、庭院和灌木丛中的树枝间,不停地跳跃和啄食。鸣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主要捕食蚜虫、浮尘子、小飞蛾、蚊蝇、小甲虫等。个体虽小,但种群数量多,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
  黄眉柳莺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hylloscopus inornatus inornatus (Blyth)。分布于全省各地(冬候鸟)。繁殖在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和西部山地,秋时迁经全国以至緬甸、越南及印度等处。
  相近种
  褐柳莺Phylloscopus fuscatus (Blyth)。两翼暗褐色,无翼斑。嘴基部黄褐色,尖端褐色。见于福建(旅鸟、冬候鸟)。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 proregulus (Pallas)。腰具黄带。见于福州、建阳、德化、永泰、大田等地(冬候鸟)。
  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 (Blasius)。翅上具翼斑,第6枚初级飞羽的外侧不具切刻。在福建为冬候鸟,有指名亚种P.6.borealis;北方亚种P.b.hylebata和堪察加亚种P.b .xanthodryas 。
  长尾缝叶莺Orthotomus sutorius (Pennant)
  别名裁缝鸟、红鼻头体小.全长约112毫米,翅长约46毫米。整体橄榄绿色,额至头顶棕栗色,至枕部转为灰棕色,眼先眉纹白色,略沾椋色。当在枝头上停息或跳跃时,尾常高翘至背上。
  常见于林区附近或城市周围的园圃、荆棘、竹丛或小乔木上,或低海拔的山谷和平原。性极活泼好动,不甚畏人,一般不作远距离飞行,只在相邻近的树丛间迅速飞跃。留鸟,4~8月繁殖。利用植物纤维、茧丝、蛛丝等将1~2片树叶缝合成囊状巢。每年繁殖两次,每窝卵3~4枚,卵色多变。主食跳䖬、象脚、蚁、蝉及半翅目的昆虫。经常在果园、菜园、蔗园搜索害虫为食,对栽培作物有很大益处。
  遍布于印度、中印半岛。国内见于云南、广东、海南、福建(留鸟)。
  缝叶莺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Orthotomus sutorius longicaudus (Gmelin)。
  鸟鹟Muscicapa sibirica Gmelin
  别名斑鹡(辞典)、乌沙来(南名)
  体小,全长约120毫米。上体及头两侧乌灰褐色。下体白色,胸和两胁有灰褐色斑纹,两翅和尾黑褐色。
  生活于树林或灌木丛中,多在树上活动,少下地。是主要食虫鸟类之一,所吃的昆虫有鳞翅目昆虫和鞘翅目的象䖬、金龟䖬、蚁类、蜂类、瓢虫等。
  繁殖于内蒙、东北,秋冬迁至海南岛越冬。省内见于南平、建阳、上杭、大田、永安等地。
  鸟鹟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uscicapa sibirica sibirica Gmelin。
  相近种
  斑胸鹟Muscicapa griseisticata (Swinhoe)。上体褐色较著,下体乌斑明显,列成纵行状。
  铜蓝鹟Muscicapa thalassina Swainson。上下体几乎纯铜蓝色。
  红褐鹟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上体及尾羽红褐色。
  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Hay)
  别名花头黄、三色鸫
  体长约130毫米,尾长约50毫米。雄鸟上体大多黑色,腰部鲜黄;下体亦鲜黄色。雌鸟上体主要为暗黄绿色,腰及下体均黄色。
  常在山地茂密的阔叶林或竹林中生活。全部以昆虫为食,包括蝽蟓、叩头虫、金龟䖬、伪步行虫、叶脚、蛾类等。省内见于南平、建阳、永安、大田、上杭等地,为旅鸟。
  相近种
  鸲[姬]鹟Ficedula mugimaki(Temminck)。翼斑白色,雄鸟尤为显著,胸黄棕色。在福建为旅鸟。
  红喉[姬]鹟Ficedula parva(Bechstein)。无翼斑;胸灰褐色。见于德化(旅鸟)。
  白腹蓝[姬]鹟Ficedula cyanomelana (Temminck)。雄鸟下体自颏、喉、胸黑色,上体蓝绿色。见于福建西北部(旅鸟)。
  寿带鸟Terpsiphone paradisi (Linnaeus)
  别名长尾鹟、紫长长尾(福州俗名)
  全长约300毫米。雄鸟上体栗色,闪烁着紫铜色辉光。下体胸部苍灰色,腹白色。头黑色,头顶有一束羽冠,鸣叫时羽冠耸起,具长尾,像绶带一样。老年雄鸟除头部蓝黑色外,均为纯白色;雌鸟头颈与雄鸟相同,但闪辉较差,后颈显暗紫灰色。中央尾羽特长。
  常栖息于浅山丘陵地区的杂灌丛和竹林中,或山沟小溪两旁的阔叶林内。雄鸟飞行缓慢,鸣声清脆嘹亮,悦耳动听。
  夏候鸟,每年5月迁来繁殖,每窝卵3~4枚,乳白色,带有少量红褐色斑点。主食昆虫,捕食多种害虫,为农林益鸟。
  寿带鸟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Terpsi-phone paradisi incei (Gould)。分布于全省。目前数量不多,应注意保护。相近种
  紫寿带鸟Terpsiphone atrocaudata (Eyton)。体紫黑色,尾黑或褐色,见于福建西北部。
  (十七)山雀科Paridae
  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aeus
  别名:白脸只、白脸山雀体形比麻雀略小,全长约132毫米。体背灰色,翅灰褐色,头顶、两颊有明显的白斑。腹面白色,正中纵贯黑色宽纹。
  多栖息于山区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果园,也可见于庭院的林间。以昆虫为食,捕虫能力十分著称,特别是育雏期间,一昼夜捕食的昆虫量等于自身的体重。主要捕食的昆虫有蝇、蚊、蝗虫、蝽蟓等,尤其能啄食在树皮中越冬的松毛虫。为著名益鸟。留鸟,3~8月繁殖,每年繁殖两次,每窝卵6~13枚,卵白色,带红褐色细斑。
  大山雀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Parusmajor commixtus Swinhoe。全省分布。国内还分布于长江以南、云南以东地区以及台湾。
  相近种:
  黄颊山雀Parus xanthogenys Vigor。尾呈圆尾状,头具羽冠。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中部(冬候鸟)。
  煤山雀Parus ater Linnaeus 。尾呈方尾或稍呈叉尾状,头具羽冠。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 Swinhoe。下胸和腹鲜黄,头无羽冠。见于福建西北部及中部(旅鸟)。
  (十八)䴓科
  嘴强直,适于啄凿;尾短而柔软,显方尾或圆尾状;后趾发达,约与外趾等长,适于攀援。
  我国有2属10种。
  普通䴓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别名:穿树皮、挂墩灰啄木、红胸灰啄木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全长约120毫米,尾长约40毫米。嘴形强直,适于啄凿,如啄木鸟一般,足短而强健,有长而弯的钩爪,适于在树上攀爬,体背色以蓝灰为主,腹面棕色,头部有一条宽的黑带穿过眼部达到颈侧。分布广,可见于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村落附近的树丛中。在树干上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性活泼,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鸣声多样,具有旋律,优美动听。留鸟,能自己在树干上啄洞营巢,或利用啄木鸟的弃洞为巢,每窝卵6~12枚,粉白色,杂以紫赭色斑点,主食昆虫,包括天牛、金花虫、金龟子、蝽蟓、螟蛾等,占全部食物的98%。秋冬季节兼食松、杉、橡的种子。分布全省各地山区。
  (十九)啄花鸟科
  体形纤小。嘴小,呈三角形,嘴缘先端具均匀细小的锯齿。雌雄二性异色,有些种类则相似。幼鸟与雌鸟同色。
  本科是热带鸟类,有58种,其中见于国内的仅6种。
  红胸啄花鸟Dicaeum ignpectus (Blyth)
  别名红心肝(福建俗名)、火胸啄花鸟
  体型纤小,全长约75毫米。雄鸟:上体呈金属绿色。翼的飞羽和尾羽暗褐色。颏、喉棕黄色。胸部有一朱红色块斑。腹、尾下覆羽浓棕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下背和腰沾黄色。两颊或缀以近黄的白点。颏、喉棕黄近白;下体余部浓棕黄色,胸侧及两胁橄榄绿色;翼下覆羽白色。
  性活泼,常成群或单独活动。栖于园圃和开阔森林内,嗜食浆果也啄食昆虫。喜跳跃于开花的树冠上层,鸣声尖细。
  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福建以南地区及台湾和海南岛(留鸟)。
  (二十)太阳鸟科
  本科鸟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地区,约有118种,其中见于国内的有12种,福建仅有1种。
  叉尾太阳鸟Aethopyea christinae Swinhoe
  体小,全长约105毫米。嘴细长稍弯;头、尾具金绿闪亮,背部绒黑;颏、喉深紫红;下体浅黄绿;尾叉状。
  栖于原始林和灌丛中,尤其常在开花的树上。性情活跃,飞行敏捷,鸣声细而尖,具有特色,容易识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爱吃小虫和花蜜。
  此鸟嗜吃花蜜,常在果树等经济作物的花簇中活动。对许多经济树种均起积极的授粉作用。羽色艳丽,可供观赏。
  分布于四川、湖南、两广、海南岛和福建。
  (二十一)绣眼鸟科
  体形纤小,上体橄榄绿色;嘴细小而尖长,上嘴先端具小缺刻;眼周具明显的白圈;舌长且能伸缩于口外,前端分叉,适采花蜜。
  我国有1属3种。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 simplex Swinhoe
  别名:白目眶、绣眼儿、白眼儿体小,全长约108毫米。体形和颜色很像黄眉柳莺。体背绿色,腹白色,前额、喉黄色,眼圈被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明显的白眼圈,故名绣眼鸟。夏季栖居山地,冬季迁至平原,常集成小群,冬季群体大些,喜在竹林、树枝间穿飞跳跃,觅食昆虫。包括金针虫、金花叶虫、叩头虫、鳞翅目的成虫和幼虫,以及蝗虫等。鸣声婉转,留鸟,3~8月繁殖,每窝卵3~4枚,卵蓝绿色或白色。分布于全省各地。
  (二十二)文鸟科
  本科鸟类国内有6属17种,福建有3属5种。本志列述1种。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别名家雀,只只(南名)
  全长约126毫米,体重约20克。头侧和喉上具斑;颊及颈侧白色,中央有一黑色块斑。上体砂褐,因体羽有许多杂斑,故名麻雀。翼短小,不能远飞。脚轻捷,拙于步行,而善于跳跃。叫声嘈杂。繁殖期时,常成对活动。秋冬两季大都群体活动。
  分布于我国各地。本省各地平原间住宅附近常见,为一种最普通的留鸟。惟在1000米以上高山,却极稀少。
  常集于稻及禾场上,肆食谷米,为农家大害。惟育雏时捕食林木害虫,对园林和环境保护有益。
  [树]麻雀在福建仅有1个亚种,即华东亚种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分布于华东东部。
  文鸟科在福建还有4种:即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inck)、
  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Linnaeus)、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 (Liimaeus)。
  (二十三)雀科
  本科鸟类国内有23属85种,福建有7属25种。本志列述3种。
  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 (Linnaeu)
  别名绿雀、黄弹鸟、黄楠鸟(南名)
  体形似麻雀但稍小,全长约140毫米。额、颊、颏、喉及眼上方,概呈暗黄绿色。背近橄榄褐色;腰金黄色;翼多黑色而具有黄色翼斑,尾羽基部黑色;下体大致暗黄色,飞时见翅下一黄斑。
  遍布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为本省极普通的留鸟。冬季常大群,追逐于果园或松杉林间。嗜食杂草籽,对减少杂草生长有一定益处。
  此鸟羽色金黄鲜艳,呜声悦耳,往往被饲为笼鸟。
  金翅雀在福建仅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ardu-elis sinica sinica (Linnaeus)。终年留居全国各地平原,
  亦分布于日本。相近种
  黄雀carduelis spinus (Linnaeus)。冬时在国内大都见于沿海地带,也见于福建。
  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
  别名蜡嘴(通名)、小蜡嘴、小桑嘴(辞典)体形比黑头蜡嘴雀小,全长约180毫米。嘴粗短,锥形,蜡黄色,故名蜡嘴雀。雄鸟头及尾黑色;翅黑色而先端带白斑;整体余部近灰色。雌鸟上体棕褐,两翼与雄鸟略同,但白色的端斑不很昭著,下体自颏以下淡灰褐色,腹亦白。尾羽中央二对暗灰,而末端黑色。
  栖于山地或平原树林中,常成群飞行,呜声激扬动听。冬季在本省各地皆可见到,夏季飞至北方繁殖。嗜食种苗,为农家害。
  黑尾蜡嘴雀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ophona migratoria migratoria Hartert。繁殖在西伯利亚东南隅及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冬时迁抵福建、广东等处。
  相近种
  黑头蜡嘴雀eophona personata (Temminck et Schlegel)。分布于福建西北部。
  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thala Pallas
  别名黑脸雀、青头雀
  体形比麻雀稍小,全长约144毫米。头颈全部暗绿色,上体棕褐;背及两肩诸羽各贯以黑色条纹,略似麻雀一般。尾暗褐,最外一对大都白色;扭尾时,白羽展露于外,易与麻雀相识别。下胸及腹绿黄色。雌鸟上体的羽色似雄鸟,但头和后颈橄榄褐色,而满杂以明显的黑褐色纵纹。喉和腹白色,微沾有绿黄色。
  夏季繁殖于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秋时迁至我国南部越冬。分布于本省各地。
  灰头鹀在福建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s.spodocephala Pallas和西北亚种e.s.sordida Blyth。
  葅属(Emberiza )在福建还有16种,即黑头鹀、栗鹀、黄胸鹀、黄喉鹀、硫黄鹀、三道眉草鹀、赤胸鹀、田鹀、小鹀、黄眉鹀、白眉鹀、红颈苇鹀、苇鹀、芦鹀、蓝鹀和凤头鹀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