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雨燕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44
颗粒名称: 十七、雨燕目
分类号: Q959.7+35
页数: 2
页码: 444-4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雨燕目为小形的攀禽,具有平扁的嘴、长而镰刀形的翅、短而可反转的脚以及叉形或方形的尾羽。它们在空中飞翔捕食昆虫,不树栖也不着陆。我国有2科8种,福建有雨燕科3种。其中白腰雨燕是一种益鸟,能够捕食蚊蝇和多种农业害虫。其巢可加工成燕窝补品。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雨燕目

内容

本目为小形的攀禽。嘴极小,平扁,嘴角阔,无嘴须。翅尖长,成镰刀形;翅折合远超过尾端。尾羽10枚,呈叉形或方形。脚短,4趾向前或后趾能前后反转,雌雄相似。一生既不树栖,也不着陆。除夜宿和繁殖期坐巢于岩洞或壁隙沙洞或屋檐下的巢中外,常结群在空中飞捕昆虫。
  我国有2科8种,福建仅产雨燕科3种,本志列述1种。
  白腰雨燕Apus pad ficus pad ficus (Latham)
  全长180毫米左右;头无羽冠,跗蹠被羽,其长大于第一趾;4趾均向前,尾呈深叉状。上体两翅和尾黑褐色,腰部与颏、喉均白色,胸腹暗褐色,眼褐、嘴黑,脚和趾黑色。
  平时集群飞翔于近山地带,雨天常结群飞于高空且绕成圈状。在飞行中张口捕食,主食蚊、蝇、甲虫、蝽蟓等昆虫。夏时,结群营巢于山间岩洞或海中岩礁峭壁上,用唾液粘结杂草、羽毛等物构成圆环形的巢。此亚种夏季常见于我国沿海诸省,北至东北、南抵福州,甘肃、青海等地也可见其踪迹。我省见于东南沿海地区,能捕蚊蝇及多种农业害虫,其巢可加工成燕窝补品,属于益鸟。
  相近种
  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 subfurcatus (Blyth)。跗蹠有羽;尾呈平尾状。见于福州及闽侯,为夏候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