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鸮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42
颗粒名称: 十五、鸮形目
分类号: Q959.7
页数: 4
页码: 440-4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鸮形目鸟类的特征和种类,包括草鸮科和鸱鸮科的种类和习性。草鸮科包括草鸮,是我国二级保护鸟类,捕食鼠类对农业有益。鸱鸮科包括多种猫头鹰,如领角鸮、斑头鸺鹠、鹰鸮和褐林鸮等,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捕食鼠类和昆虫等,对农业有益。这些鸟类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部分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鸮形目

内容

鸮形目为夜行性猛禽,体型大小悬殊。头形较宽大;嘴坚强而钩曲,嘴基盖以蜡膜;两眼大且位置向前,脸盘发达;头形似猫,统称“猫头鹰”。脚强健,常被羽,外趾向后转动,爪强硬而弯曲。两性羽色相似。我国2科26种,福建有2科14种。该目鸟类能捕食鼠类,对农业有益,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一)草鸮科
  头骨狭长,宽度不及长度2/3。脸盘完整,呈心脏形。中趾有栉状缘。嘴较直而弱。我国有3种,福建分布1种。
  草鸮Tyto capensis chinensis (Hartert)
  别名白胸草鸮、猴面鹰
  体型较大,全长370毫米左右。脸盘呈心脏形,脸盘周围具一圈鳞片状白色和棕黄色相杂的羽毛,眉纹呈黑褐色。翎领棕色较深,上下缘缀以黑褐色斑点。体羽主要为浅黄色,飞羽和尾羽具黑褐色横斑,腹部散布细小的褐色点斑。嘴象牙白色;跗蹠着生羽长。趾和爪黄色。
  栖息于低海拔山区草地,常停于耕作地附近的森林中,昼伏夜出。觅食鼠类为主,兼食蛇、蛙和昆虫等。雌雄同栖一穴,产卵于草丛中,每窝产卵4~5枚。
  广布于华南地区,在福建见于福州、永泰、莆田、南靖、龙岩、邵武、梅花山及武夷山。
  捕食鼠类对农业有益。
  (二)鸱鸮科
  头形宽大,宽约等于长的2/3。有的脸盘不明显或无;脸盘存在时多为圆形,不为心脏形。中趾多无栉状缘。嘴短而强,并侧扁,先端曲成钩状。我国有11属23种,福建有7属13种。
  〓鸮Bubo bubo kiautschensis Reichenow
  别名大猫头鹰
  体型大,体重可达两公斤。面盘和翎领均不明显,耳状羽角发达。头顶至上背棕色,各羽具黑褐色的宽阔纵纹和细横纹。两翅及腰、尾部暗棕褐色,密布不规则的浅黄和乳白色虫蠹状斑。中央尾羽暗褐色,有棕色横斑相间。跗踏全部被羽。
  生活在山区的农耕地带或近耕作区的密林中,昼伏夜出。以鼠、鸟、蛇、蛙、昆虫等为食。繁殖期3~5月,营巢于树洞。
  几乎遍布全国。本省见于福州、永泰、南靖、龙岩及梅花山地区。
  捕食鼠类及昆虫,为农林益鸟。
  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 brodiei (Burton)
  别名小鸺鹋
  体长约160毫米;翅长不及100毫米,为小型鸮类。上体和体侧及尾棕黑而满布棕黄色横斑。头顶主要为小点斑;颏白色。后颈棕黄色,形成领环。覆腿羽白色,具有横阔的棕褐色纵纹和横纹。
  栖于高山密林,夜晚活动觅食,食物以鼠、鸟和昆虫等为食。
  国内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云南及华南等地。在福建见于武夷山市、邵武、福州、永泰、南靖、龙岩、上杭及梅花山。
  此鸟是食鼠和害虫的益鸟。
  领角鸮Otus bakkamoena erythrocampe (Swinhoe)
  别名猫头鹰
  体型中等,上体暗褐色,下体灰白色而具黑褐纵纹。耳簇羽较长。第1枚初级飞羽比第8枚短。跗蹠全部被羽。
  栖于山地林缘、农耕地带及村落附近的树上。昼伏夜出;食物以鼠和小鸟为主,也取食蝼蛄类等昆虫。巢营于树洞中,每年4~6月繁殖,每窝产卵3~4枚。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本省见于邵武、福州、永泰、南靖、龙岩、上杭、梅花山及武夷山。
  主要捕食鼠和害虫等,对农林有益。
  斑头鸺鹠Glaucidlum cuculoides whiteleyi (Blyth)
  别名猫王鸟、横纹小鸮
  体型中等,背面各处均具有相间排列的暗褐色和棕白色横斑。脸盘不发达,头上无耳突。尾具8条棕白至灰白色横斑。眼的上方内侧微具白色眉纹;嘴黄褐,嘴缘黄。趾暗黄绿,而满具棘状硬羽。
  栖于高达700米左右的山地和丘陵。常见在白昼间飞动于林间,入夜更形活跃。夜时啼声响亮,使人误以为“鬼哭”。营巢于树洞中,偶或在喜鹊废巢中;以小形啮齿动物、小鸟及蚱蜢、甲虫等有害昆虫为食物。产卵在4~5月间,每窝3~5枚。
  留居于我国南部各省。在福建见于邵武、福州、莆田、永泰、南靖、龙岩、上杭、连城、梅花山及武夷山,为鸮类中最常见的一种。
  鸺鹠既能灭鼠治虫也捕食有益动物,但仍然是益多害少的益鸟。此外,据中医研究,此鸟的骨骼和肉可与其他中药配方,治疗多种疾病。
  鹰鸮Ninox scutulata (Raffles)
  别名猫王鹰
  体形似猫头鹰。雌雄鸟相似。上体深褐,下体白面色杂以褐色纵斑,尾下有12条黑色横斑。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白天隐伏在密林的树丛中,多在夜间出来活动。食物以鳞翅目幼虫、膜翅目昆虫、蟋蟀、蝉等为食,也吃小型鼠类。飞翔速度似鹰。
  国内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福建省见于福州、永泰、邵武、建阳、永安、龙岩、上杭、连城、梅花山及武夷山。
  鹰的大部分食物为农林害虫,因而对农业相当有益。
  褐林鸮Strix letosrammica caliecata (Swindoe)
  大型鸮类,体长约500毫米。无耳羽;第四至第六枚飞羽最长。头顶纯褐;面盘棕褐色,具黑色横斑。下体余部淡棕白色,密布暗褐色横斑。跗及趾被羽。
  栖于山地大森林中,昼伏夜出,习性与其他鸮类多有共同处。振翅缓慢,飞行无声,故能悄悄地突如其来地捕获猎物。其叫声较低沉恐怖:“呜、呜、呜……”间隔一会再重复。食物以鼠类、鸟类、蜥蜴、蛙、鱼及昆虫等为食。
  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见于福建省永安、漳平、龙岩、上杭及梅花山。
  长耳鸮Asio otus (Linnaeus)
  别名猫头鹰
  头形宽大,体较大。面盘和翎领都很显著,耳簇羽长约40毫米。腹具纵纹,其上有显著横纹,此二点是与短耳鸮的区别。上体棕黄,密布黑褐色粗著羽干纹,羽端两侧缀以虫蠢状细斑。脚强健,全被羽。嘴与爪均铅色。
  栖于山地林中,也见于村边、田旁的林地或乔木上。白天隐伏不动,黄昏出来觅食。以鼠类、小鸟和昆虫为食。亲鸟喂饱雏鸟后,还将捕猎的食物贮于巢内,故繁殖期中能消灭大量的害鼠。
  在我国东北、青海和新疆繁殖,迁徙时遍及各地,本省见于福州、永泰、永安、连城、梅花山、武夷山等地。
  长耳鸮是公认的鼠类天敌,有益于农林牧业。
  《瀕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长耳鸮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短耳鸮Asio flammeus (Pontoppidan)
  别名短耳猫头鹰
  很象长耳鸮,但耳簇羽较短(长约25毫米)。眼周黑色;颏、眼先白色。上体棕褐色,满布黑褐色羽干纹,肩羽纵纹粗著。下体只有纵纹、而无横纹,有别于长耳鸮。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黑色。
  栖息在丘陵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树林中。多在夜间活动觅食,白天一般潜伏在草丛里。以鼠类和昆虫为食。营巢于地面草丛。
  在我国东北地区为繁殖鸟,迁徙及越冬地遍及全国。本省见于福州、永泰、永安、连城、龙岩、梅花山及武夷山等地。
  目前由于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使短耳鸮繁殖率下降,现已成为趋危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长耳鸮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