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鹃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41
颗粒名称: 十四、鹃形目
分类号: Q959.7+32
页数: 2
页码: 439-4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鹃形目鸟类的特征和种类,包括其嘴部结构、脚部特征、体羽颜色等,强调了这些鸟类的寄生繁殖行为和食虫特性。文章还特别提到了杜鹃科的一些种类,如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和小杜鹃等,并指出它们对于森林害虫的控制作用。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两种国家二级保护鸟:褐翅鸦鹃和小鸦鹃。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鹃形目

内容

体型大小不等。嘴强大而钩曲,基部具蜡膜;上嘴具平滑的缺刻,上嘴能活动,嘴峰圆形。跗蹠部很短,上有粒状鳞,趾为对趾型。体羽多华丽鲜艳。舌为肉质,且较粗厚柔软,善于仿效人言或其他鸟类鸣声。
  本目是热带鸟类,我国有1科7种,福建仅有1种。
  鹦鹉科
  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 borealis (Neumann)
  省内见于福州,省外见于香港、澳门(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十四、鹃形目
  嘴中等长,稍向下弯曲,但不具钩和蜡膜。翅形长或短圆;尾较长,为圆尾或突尾状。尾脂腺裸露,脚短弱,四趾,为对趾型。雌雄羽色大都相似;幼鸟羽色和成鸟不同。
  我国仅有杜鹃科7属17种,福建3属7种。本志列出1种。
  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全长330毫米左右。足呈对趾型,跗蹠前缘被覆羽毛。头无冠羽。头顶、后颈、腰和尾上覆羽暗灰色,头侧淡灰,背部和两翅浅黑褐色;颏、喉浅灰色,胸、腹和两胁白色杂以较粗宽(3~4毫米)的黑色横斑;尾的近端具宽阔的黑斑。眼暗褐色,嘴绿黑色,脚和趾黄色。
  性孤僻,常单个匿栖于山地或平原的树林里。叫声似“呱呱呱一咕”,往往四声一度,有时通宵鸣声不止。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也不育雏,营巢寄生,卵常寄生于苇莺巢中。主食松毛虫、松尺蠖、金龟子等森林害虫。
  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为夏候鸟。本省见于各地。营巢寄生、残害寄主的卵及幼雏,但嗜食森林害虫,总体观之,益大于害。据调查,一只四声杜鹃一
  个夏天能吃掉31500条松毛虫,可保护40亩松林免受虫害。相近种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 Vigor。翅长超过210毫米;腹部具横斑。见于邵武、福州、闽侯及永泰,为夏候鸟。
  棕腹杜鹃Cuculus fugax Horsfield。翅长不及210毫米;腹部赤褐色,无斑。见于本省,2个亚种。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Linnaeus。翼缘白,而具褐色细横斑,见于邵武、福州、闽侯及永泰,为夏候鸟。
  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Blyth。翼缘纯白,无褐斑,见于本省西部、邵武及德化,为夏候鸟。
  小杜鹃Cuculus poliocophalus Latham。翅长短于170毫米,嘴长不及20毫米;翼缘无斑,腹部横斑粗阔。见于武夷山、德化及厦门,为夏候鸟。
  八声杜鹃Cuculus merulinus Scopoli。嘴侧扁,长度不及20毫米;尾羽先端不变狭。见于闽侯及福州,为夏候鸟。
  此外,杜鹃科鸦鹃属的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 (Stephens)和小鸦鹃C.toulou (Muller)二种,均见于福建,系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前者翼下覆羽非栗色,体形较大;后者翼下覆羽栗色,体形较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