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鸻形目(鹬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7
颗粒名称: 十、鸻形目(鹬形目)
分类号: Q959.7+27
页数: 7
页码: 431-4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地区的鸟类,包括雉鸻科、彩鹬科、蛎鹬科、鸻科和鹬科等,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这些鸟类对于生态平衡和农业有益,但也需要得到保护和管理。其中,金眶鸻、白腰杓鹬等是福建地区的常见鸟类,对于农业有益,可供观赏和环志研究之用。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鸻形目

内容

嘴形大多细长。脚和趾爪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中趾最长,后趾高于前三趾。趾间基部常具蹼,个别种具瓣蹼。雌雄相似,羽色平淡,适于隐蔽。一般生活于水域附近。以昆虫、鱼类及水中植物的种子为食物。多数为迁徙鸟类。
  我国有9科63种,在福建已记载8科53种。
  (一)雉鸻科
  四趾较大而长,并带有长而坚硬的爪,大趾特别长。尾较短,只水雉属特长。
  我国已记载2种,在本省境内仅发现1种。
  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别名长尾水雉
  全长330毫米左右。头顶、面颊、喉及前颈白色;头后黑色;颈后金黄。肩和背橄榄褐,腰和尾黑色。下体暗赭褐色;翼除初级飞羽外均为白色。第一、四枚飞羽先端狭细;脚趾细长,后爪长于后趾。
  常栖于芦苇荡或莲湖内,筑浮巢于荷叶等物上。主食植物、水生昆虫及螺类等。夏季遍布江南各省,北至河北和山西。终年留居台湾、广东、海南;本省见于龙岩、福州、闽侯、长乐等地。姿态优美、可供观赏。
  (二)彩鹬科
  嘴形细狭,先端向下弯曲。鼻孔直裂,具鼻沟,鼻沟不及上嘴之半。跗蹠被盾状鳞。我国仅1种,福建有分布。
  彩鹬Rostratula benehalensis (Linnaeus)
  别名水画眉
  全长240毫米左右。鼻孔直裂、具鼻沟,鼻沟长小于嘴之半,嘴近先端处突向下曲。头顶与头前橄榄褐,中央有一黄白色宽纵纹;眼周有一白环,围绕颈部。上背和前胸有一广阔的铜棕色环纹;上体橄榄褐至灰褐。下体自胸后为白色。腿和脚紫褐色。雌鸟比雄鸟大而华丽。
  常栖于水稻田或芦苇茂密的沼泽地,大都昼伏夜动,主食螺类、昆虫和水生植物。从海南到华北沿海均有分布,本省见于福州、闽侯、长乐等地。可供作环志研究的对象;体羽美丽、鲜艳、可供观赏。
  (三)蛎鹬科
  嘴长而直,侧扁,嘴不隆起。跗蹠较中趾(连爪)稍长。跗蹠前后缘均为网状鳞。我国仅1种,福建有分布。
  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 (Linnaeus)
  别名海喜鹊
  全长480毫米左右。嘴端不隆起。头、颈、上背和尾末端黑色。下背、腰和尾基白色。翼的次级飞羽和大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下体的胸部黑色,自胸后为白色。腿和脚朱红色。跗踱略长于中趾及爪;跗蹠后侧被以网状鳞。
  栖于海滨沙滩,常单独或数只一起觅食。主食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筑巢于海滨沙砾中,呈凹陷状。卵橄榄黄色,有褐黑斑点。分布于我国沿海,夏季在山东以北繁殖,冬迁南方诸省区,见于本省沿海。数量甚少,应加保护。
  (四)鸻科
  嘴短于头长。跗蹠具网状鳞。嘴形直,较短,前端隆起。脚长,常三趾,缺少后趾,如存在亦小。
  我国有3属13种,在福建已记载3属11种。
  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Gmelin
  别名黑领鸻
  体形小,全长17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125毫米。嘴短且末端隆起。上体灰褐,眼眶四周金黄色,颈具白圈。围绕上背和前胸有黑色环带;下体自胸后为白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羽干白色。脚橙黄色;跗蹠后侧被以网状鳞;无后趾。
  栖于沿海一带,以蠕虫、昆虫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产卵于海滨卵石间低凹处。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南,本省见于各地(冬候鸟)。可供环志研究之用;肉可食。在繁殖期间,捕食大量害虫,对农业有益。
  相近种
  环颈鸻(白领鸻Charadraiu alexandrinus dealbatus(Swinhoe)。长乐、福州、闽侯、龙岩、上杭等地,为冬候鸟。
  蒙古沙鸻Charadraiu monglus mongohs Pallas。闽东南,为冬候鸟。
  铁嘴沙鸻Gharadraiu leschenaultii Lessoiio福建一带,为冬候鸟。
  红胸鸻Charadraiu asiaticus rereous Gould。闽东南,为旅鸟。
  剑鸻Charadraiu hiaticula Linnaeus。福建各地,为冬候鸟。
  (五)鹬科
  嘴形直;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之半;跗蹠具盾状鳞(林鹬属除外)。雌雄大小、羽色相同。
  我国有14属38种,在福建已记载10属31种。
  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 Linnaen
  别名大杓鸻、麻鸻
  全长590毫米左右,翅长270毫米以上。嘴形下弯,嘴比跗蹠长。耳孔远在眼眶之后。头和颈黑褐。羽缘白带灰黄,形成斑驳条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白带灰黄、有褐色细条纹。跗蹠后侧被网状鳞;趾间基部具蹼。
  常栖于海边,内地少见。性畏怯,喜群居。以蠕虫、甲壳类、昆虫、鱼、蛙等动物和杂草为食。在我国东北、西北部繁殖。营巢于沼泽或河畔草丛中的地面凹陷处,以枯草构成蝶形巢。每窝常产四枚卵。越冬在长江以南,本省见于龙岩、德化、长乐、连江等地。在繁殖期间,捕食大量害虫,是益鸟。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翅长不及260毫米,头顶具2道黑褐色宽带。曾见于闽西及闽中等地,旅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imaeus)。下背和腰褐色;腋羽白而具黑斑。曾见于长乐及连江等地,旅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小杓鹬Numenius borealis minutusGould。翅短于200毫米;跗蹠后侧被以盾状鳞。曾见于长乐及福州等地,旅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 Linnaeus
  别名绿鹬
  全长220毫米左右。嘴形直,与跗蹠几等长。鼻沟长大于上嘴之半。头前、头顶、后颈、背和肩为橄榄褐色、具古铜色光泽;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外侧尾羽纯白。第一枚飞羽羽干暗色;体侧及下体白色。跗蹠后侧被盾状鳞;趾间基部具蹼。
  性喜独栖或成对生活,多栖于泥泞水田,少见于清澈水池。主食虾类和昆虫。产卵于鸫或其他鸟类旧巢内。迁徙时几遍全国,冬季见于南部各省区及藏南。本省见于各地,沙县以南地区较多见。可供环志研究之用;肉可食。夏季捕食害虫,是益鸟。
  相近种
  鹤鹬Tringa erythropus (Pallas)。见于长乐、福州、闽侯等地,为冬候鸟。
  红脚鹬T.t.totanus (Linnaeus)。见于长乐等地,为冬候鸟。
  泽鹬T.stagnatilis (Bechstein)。见于福州、闽侯等地,为冬候鸟。
  青脚鹬T.nebularia (Gunnerus)。见于闽中沿海及沙县,为冬候鸟。
  林鹬T.glareola Linnaeus,见于邵武等地,为冬候鸟。
  小青脚鹬T.guttifer (Nordmann)。见于福州,罕见旅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矶鹬T.hypoleucos Linnaeus,见于本省沿海及沿溪,为冬候鸟。
  灰鹬T.incana brevipis (Vieillot)。见于邵武,为旅鸟。
  红胸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 (Pallas)
  全长15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110毫米。嘴形细直,色黑,长不及20毫米。耳孔远在眼眶之后;头前灰白,头顶黑且具棕色光泽。肩和上背黑色,羽绿棕色或灰白。下背和腰黑褐,羽缘色浅。尾上覆羽和尾羽暗褐,下体胸部灰褐,白胸后为白色;初级飞羽黑褐,羽干白色。脚呈褐色,趾间基部无蹼。
  栖于海滨,内地少见;主食甲壳类、螺类及杂草种子。在海滩上营巢,一窝常产三枚卵。迁徙时北至东北、南至广东、海南,西抵甘肃。本省见于沿海各地及海岛,属冬候鸟。可供环志之用,有科学价值。繁殖期间捕食昆虫,为益鸟。
  相近种
  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Liimaeus)。见于长乐、连江及福州,为旅鸟。
  大滨鹬Calidris lenuirost (Horsfield)。见于长乐及连江,为旅鸟。
  长趾滨鹬Calidris subminuta (Middendorff)。见于本省,为旅鸟。
  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 (Horsfield)。见于福州及闽侯,为旅鸟。
  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 (Linnaeus)。见于邵武、建阳、长乐及连江,为旅鸟。
  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 (Pontoppidan)。见于邵武、建阳、长乐及连江,为旅鸟。
  乌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见于福州,为冬候鸟。
  扇尾沙锥Capella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别名扇尾鹬、小河锥
  全长29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150毫米;嘴细长而直;眼位于头侧后部,耳孔于眼眶后缘下方;头顶中央有一条黄色宽纵纹;上体褐色,杂以红褐、浅黄斑纹;腹部白色。尾羽14枚,羽梢圆;外侧尾羽不坚挺,宽度达10毫米以上;飞翔时尾羽张开呈扇形。
  栖于稻田田埂、河畔和沼泽地的草丛或芦苇中;性安静、善隐匿;飞翔迅速,常改变方向;多在清晨三五成群地觅食,中午休息于高处,迁徙于夜间。主食蠕虫、小虾和金电子、地老虎等多种农业害虫及其他水生昆虫。繁殖于东北北部及新疆西部,迁徙时遍布全国,越冬在长江以南和台湾、海南,省内见于全省各地。
  是捕食农业害虫的益鸟之一;其肉味鲜美,可供食用。
  相近种
  针尾沙锥Capella stenura (Bonaparte)。尾羽26枚,外侧每边8枚尾羽非常坚硬且狭细如针(其宽仅2~4毫米)。繁殖于长江以北,越冬在长江以南,省内见于沿海各地。为冬候鸟。
  大沙锥Capella megala (Swinhoe)。尾羽20枚,外侧每边仅5枚,较狭细其宽度为7毫米左右。省内见于沿海各地,为冬候鸟。
  (六)反嘴鹬科
  嘴长而细,尖端向上翻。跗蹠具网状鳞。跗蹠较长,长于中趾连爪数倍(鹮嘴鹬除外)。我国有2属2种,福建均有分布。
  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Linnaeus
  别名翘嘴鹬
  全长410毫米左右。嘴向上弯曲。鼻孔直裂,有鼻沟,鼻沟长不超过嘴长之半。跗蹠长约为中趾及爪长的两倍,其后侧具网状鳞。趾间蹼发达。眼前,头前、头顶、头后和颈后均为黑褐色;颈前、颈侧、背、腰、尾上覆羽和下体均为白色。初级飞羽外侧黑、内侧白;次级飞羽白色;腿和趾深蓝灰色。
  善游泳且能在游泳中进食。觅食时,用其上曲的长嘴反复扫掠于海滨沙滩或泥土中,搜食蠕虫、甲壳类小动物。繁殖于内蒙、青海,迁徙时几遍全国,有一些留居江苏、闽、台、粤等省越冬。本省见于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冬候鸟。该鸟体态优美,可供观赏,但数量甚少,应加保护,可供环志研究。
  相近种
  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额白色,嘴形几直;趾间几无蹼,无大趾。在广东、福建越冬。
  (七)瓣蹼鹬科
  趾缘有瓣状蹼。鼻孔直裂,具鼻沟。雌鸟羽毛鲜艳,雄鸟较暗。我国有1属2种,福建仅有1种。
  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 (Linnaeus)
  全长约190毫米。头小、颈短,与鹬相似,但趾具瓣状蹼。雌鸟夏羽上体铅灰色。喉部白色。喉部以下,下体和颈为赤红色。雄鸟比雌鸟体型稍小,体色暗淡,耳后至前颈棕红。嘴和脚黑色。
  喜集群活动,多在近海的浅水处活动,亦在内陆河湖及水田中出现。取食时常在水面旋转,或以嘴轻叩水面以摄取水面上的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
  迁徙时经新疆天山、青海湖、东北北部及沿海一带,在台湾、海南岛越冬,在福建为罕见旅鸟。
  (八)燕搞科
  嘴短阔,嘴峰稍曲;嘴裂甚大,其嘴宽较嘴长为大。大多数种类腿较短。多数种类叉形尾,较短。多数具有黑色或棕色领斑。颏、喉、与胸腹部有明显界线。两性同羽色。
  我国仅1属2种,在福建已记载1种。
  普通燕鸻Glareola maldivarum Forster
  别名土燕子
  全长220毫米左右。上体橄榄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的上胸橄榄褐,下胸浅黄带白,余部纯白色。自眼下至喉部绕有半环形黑纹。鼻孔卵圆,无鼻沟。嘴宽;尾叉状。脚和趾紫褐色;中爪具栉状缘。
  形态和飞行姿态均像燕子。常数十只至百余只结群飞行。主食蝗虫、甲虫、蝽蟓等农业害虫;营巢于草地或田野沙土处,每窝常产3枚卵,卵梨形,沙白或灰黄色。
  迁徙时几遍全国,北至东北,西至甘肃,南至广东、海南;夏季在我国沿海一带繁殖,秋季南迁越冬。本省见于邵武、连城、上杭、福清、平潭等广大地区。能捕食大量蝗虫(一只雏鸟一天可吃90只蝗虫),是著名益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