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九、鹤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6
颗粒名称:
九、鹤形目
分类号:
Q959.7+26
页数:
6
页码:
426-4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地区的鸟类,包括鹤科、鸨科、秧鸡科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习性。其中,白枕鹤、灰鹤、大鸨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胸苦恶鸟、普通秧鸡、蓝胸秧鸡也是较为稀有的鸟类。这些鸟类对于生态平衡和农业有益,但也需要得到保护和管理。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鹤形目
内容
体形大小悬殊,多数为大型涉禽,并有嘴、颈、脚“三长”特征。胫部通常裸露无羽。四趾型或三趾。后趾较高,与前三趾不在一个水平面
上。爪短,蹼不发达。翅短圆,尾较短。
我国有4科10属33种,在福建已记载4科10属17种。
(一)鹤科
头部较小,通常具有裸露皮肤;嘴形直而稍侧扁,鼻孔呈裂状,被有膜;胫、跗蹠和趾等均细长;后趾小,位高于前三趾。
我国有2属9种,在福建已记载1属2种。
白枕鹤Grus vipio Pallas
别名白顶鹤、红面鹤
白枕鹤的枕部及颈部背面部都是白色,因而得名。由于它的额部及两颊皮肤裸露呈艳红色,又名红面鹤。全身羽毛大致灰色略带黑色。头顶、后颈及颈部两侧为白色;喉、前颈及下体为灰黑色。雌雄羽色相同。
生活在湖边沼泽,以鱼、虾、昆虫和草根、草籽为食。繁殖区在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越冬地在长江下游。在福建省为罕见冬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易危;CITES:附录I。
相近种
灰鹤Grus grus (Linnaeus)。全身大都灰色;喉灰。雌雄羽色相同。繁殖在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和新疆;冬时遍布我国。在本省为冬候鸟。现状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二)鸨科
体大,为飞翔鸟中最大者,长37~132厘米。嘴较头短或与等长;鼻孔裸露。翼大而稍圆,尾较短。跗蹠裸出,脚掌宽甚,仅3趾,后趾消失。
我国1属3种,福建1属1种。
大鸨Otis tarda Linnaeus
别名地〓、野雁、鸡〓(雌鸟)
大鸨是能飞的鸟类中体重最重者,体重10~15千克。体型大。体长约1000毫米。翅稍圆;尾短。脚强善走;足只有三趾,爪短扁如指甲。嘴比头短;头蓝灰色。嘴铅灰色,嘴前端近黑色。上体棕色而杂以粗阔的黑色横斑。中央尾羽深棕色,黑色横斑较疏。两翅大都灰白色。下体自前胸以下为纯白色。雌鸟喉侧无须;后颈基部无棕栗色带斑。
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主要以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幼鸟主要吃昆虫。
繁殖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迁徙及越冬时到达我国东部地区,在福建为冬时迷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稀有。CITES:附录Ⅱ。
(三)秧鸡科
体型中等或较小,颈长而头小,有的具额甲。嘴短健,呈圆锥形,有贯通的鼻孔。翅短圆而凹。跗蹠与趾均较长,多无蹼,有的具瓣蹼。肉可供食用。
我国有10属18种,在福建已记载7属12种。
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别名白面鸡、白胸秧鸡体长280毫米。上体几纯暗橄榄灰色,额、脸、前颈及下体中央白色,腰侧及尾下覆羽红褐色。雌鸟体较小。幼鸟的前头、头顶及上体,往往呈橄榄褐色;面部及下体白色部的羽尖微现灰色。雏鸟纯黑。
常栖于沼泽河流附近的竹林或矮林中,食昆虫、螺、蚌、种子等。每当晨昏匿于林下,作咯咯鸣,声极响亮。觅食时始步出密林。行动时体前后仰昂不已,易于识别。通常单个或一对活动,有时也见3~5只在一起。走动多在地上,有时攀登矮树,偶然也见飞到中等高的竹或其他树上,亦常在水中游泳。4月初开始营巢,年产2窝,一窝卵数5~10枚。孵卵由雌雄共同担任。
终年留居华南各地,本省四季可见到,常活跃于秧田中,所吃大都是近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常被猎杀供食用,近年来数量已有减少,在繁殖期间应加以保护。相近种
红脚苦恶鸟Amaurornis akool (Sykes);胸白,脚红色。本省见于各地(留鸟)。
普通秧鸡Rallus aquaticus Linnaeus
别名秧鸡
额、头顶及后颈黑色;眉纹灰白,过眼纹灰褐色;颏、喉灰白;背、肩、腰、尾上覆羽橄榄褐色,缀以黑色纵斑;胸部黄褐色;两胁、腹部和尾下覆羽黑色,并具较狭的白色横斑。雌鸟较雄鸟略小,体羽颜色较暗,颏和喉几乎白色。
栖于水田、浅水多水草、近水灌丛或沼泽地,觅食植物种籽和谷物,也捕食水生昆虫、蠕虫、贝类等。性怯疑,常隐匿于植物丛中。遇惊,鼓翅飞奔入草丛中,或潜入水下。
本省分布1个亚种,即东北亚种Rallus douciticus Blytho见于福建各地(冬候鸟)。
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为留鸟,在东北北部、中部和南部繁殖。迁徙时经我国大部沿海省份,在福建为冬候鸟。
秧鸡肉可食,但因数量不多,其产业价值不高。
蓝胸秧鸡Rallus striatus Linnaeus
全长270毫米,嘴峰几与跗蹠等长。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背至尾及翅橄榄褐色,具白色细横斑和点斑。颏及喉白色;头侧、前颈侧、胸和上腹蓝灰色。胁羽橄榄褐色,缀以较背部为宽的白色横斑。腹侧橄榄褐具白色横纹;尾下覆羽棕白。雌鸟头部有黑白纵纹,下腹全白。
多见于沿海一带,出没于水边灌草丛间、稻田及耕地附近的草丛中,善奔跑、隐匿;很少见其起飞。杂食性,以小型动物和昆虫为主。繁殖期筑巢于地上,巢用松土和杂草团等作成,每窝产卵5~9个。
本省分布有1亚种,即华南亚种Rallus striatus gularis Horsfield。
省内分布于闽东南各地(留鸟)。省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广东、海南、浙江、贵州、四川、云南。
捕食水中昆虫为主,对农业有益,应予保护。
小田鸡Porzana pusilla (Pallas)
别名田鸡子
体型较普通秧鸡小,体长约159毫米。上体大部赤褐色,各羽具黑褐色纵纹和白斑。过眼线赤褐色。眉斑及头侧,胸部和上腹,皆为浅灰色;腹和尾下覆羽褐色,有白色横纹。嘴黄绿色,尖端黑色。脚绿色。幼鸟下体淡黄色或纯白色。
生活在沼泽草地和农田附近,多在草丛中穿行,一见异常立即钻入植物丛中。食物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水藻。
本省分布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orzana pusilla pusilla (Pallas)。
在我国东北、新疆、河北、河南和陕西繁殖,在广东及福建各地越冬,迁徙时经我国大部省区。
数量多时,冬季猎捕可充作野味,有一定价值。
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 (Linnaeus)
略似小鸡,全长约220毫米。额、颊、头侧、颈侧、胸及上腹部为栗红色。颏和喉部白色。上体大致橄榄褐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褐色而具白色横纹。嘴暗红褐色;脚红褐色。翅长102~120毫米。
栖于丘陵地带的稻田和作物区近旁的灌木丛中,晨昏在水稻田及小溪边食小鱼、田螺及水生昆虫等。
福建分布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orzana fuscaerythrothorax (Temminck et Schlege)。省内见于全省各地,省外主要分布于河南以南省区。
相近种
斑胁田鸡Porzana paykulii (Ljungh)。翅上有白斑;两胁和尾下复羽均具宽阔黑白横间的横斑。在福建为旅鸟。
花田鸡Porzana exquistia Swinhoe
体型似秧鸡,体较小,体长约140毫米。雌雄同色。上体赤褐色;各羽具有黑色轴斑;颏、喉为白色;胸部黄白色;带有不明显的褐色横斑;两胁褐色,缀有黑色纵纹和白色横斑。跗蹠部比中趾(不连爪)短。
栖息于沼泽、湖泊和溪沟的水草丛中。以水生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嫩叶和种子。
本省分布有1个亚种,即华东亚种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exquisita (Swinhoe)
省内见于沿海一带(冬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各省、河北、山东及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董鸡Gallicrix cinerea (Gmelin)
别名水公鸡
外形似小鸡,全长约350毫米,整个头、颈和上背概灰褐色,下体近黑而具白色羽端;腹部中央白;尾下覆羽淡皮黄色,缀数道褐色波状斑。雄鸟头顶有一块象鸡冠的红色额甲,其后端尖形。趾不具侧膜缘。非繁殖期的雄鸟和雌鸟上体均呈褐色具赭色花斑,下体黄褐色。
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湖沼地带,在稻田及小山岗也发现。昼多伏,昏出动,以小型水生动物和昆虫为食,也吃谷粒、草籽等植物性食物。鸣声单调低沉,作“董、董、董”声音,故名董鸡。
本省分布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Gallicrex cinerea cinerea (Gmelin)。福建各地均有,夏时遍布我国东部,西至印度,南达印度尼西亚。
资源价值与白胸苦恶鸟同。
骨顶鸡Frlica atra Linnaeus
别名白骨顶、冬鸡、银嘴鸡、黑鸡
全长约400毫米,翅长216毫米,为本科中大型种类。体黑色,头和颈深黑色,背羽和翼羽灰黑色,并略具金属光泽,尾部黑褐色。嘴和额甲板白色,呈倒卵形;嘴尖端暗灰色,基部淡肉红色;雄鸟的额板较雌鸟宽阔,微染桔红色。
平时结群栖息于湖沼、溪河、水库等处,白天多在水中度过,漂浮水面。它善于游泳,游泳时引伸脖颈,不断向前点头。杂食性,通常以水藻、嫩苗、水生昆虫及鱼、螺等为食。
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夏时遍布我国北部,冬迁至长江以南地区。见于福建各地(冬候鸟)。
白骨顶为冬季狩猎鸟类,肉质鲜美,可供食用。绒羽发达,可加工成绒被、绒垫。此鸟在繁殖期应禁捕,其他季节亦应有控制猎捕。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innaeus)
别名红骨顶
体似家鸡但体小,全长300毫米。嘴峰向上,形成额板,后端圆宽,额甲和嘴红色,嘴尖黄色,通体黑色,下腹部羽端缀以白色,形成黑白相杂的块状斑。两胁有宽阔的白色条纹。尾褐黑,常竖起尾巴,而显出两侧白而中间黑的尾下覆羽。
常见于沼泽或小溪附近的灌木、杂草或芦苇丛中,个别也见于水稻田、旱地或竹林,一般单独或成对生活。
食物以水生昆虫、蠕虫、软体动物和植物的嫩芽为主。
本省分布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GallinuLa chloroppus indica BIyth。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留鸟),省外主要分布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带,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台湾、海南、河南、陕西、云南、西藏。
常被猎食,因捕食农田昆虫而有益,应予保护。
紫水鸡Porphyrio borthyrio poplicephalus (Latham)
全长约455毫米。体带紫色,上体渐转为紫蓝色;头顶灰褐沾紫;头侧、颏、喉淡灰白沾蓝;腹部、胁染紫;尾下覆羽白色。额板很宽,呈红色,可遮盖全额部,额板后缘截形。跗蹠部和趾都很长,并很有力。雌雄相似。
栖于沼泽池。分布于云南、广西、福建。
(四)三趾鹑科Turnicidae
体形和鹌鹑相似,但较小。足具三趾,后趾退化。跗蹠部前后缘具盾鳞,侧面是网状鳞。翅长在100毫米以下,尾羽12枚。爪小而曲。
本科共15种,我国1属3种,在福建已记载2种。
黄脚三趾鹑Turnix tanki Blyth
别名水鹌鹑
体形似鹌鹑,全长156毫米。嘴也似鹌鹑,但小而细。上体羽色大都黑褐和栗黄相杂;胸两侧及胁均具黑褐色圆点。脚仅具三趾,爪小而锐利;雌鸟反较雄者为大,且羽色亦较鲜艳。
习性和鹌鹑相似,善隐蔽,性畏人。平时多在地上觅食,或潜行于草地和灌丛中。主要食物有昆虫及野草种子等。一雌多雄。繁殖时雌鸟好斗。
夏时繁殖在东北及河北、山东各省,冬迁至我国南部以及越南、泰国、印度等地。
分布本省有1个亚种Turnix tanki blanfordiiBlyth。见于福建福州(冬候鸟、少数夏候鸟)。
黄脚三趾鹑因其个体小而产肉量少,野生数量较少,经济价值不大。
相近种
棕三趾鹑Turnix suscitator (Cmelin)。体形、体色似黄脚三趾鹑,但胸部具粗而密集的黑色横斑。见于福州、闽侯(留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