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鸡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5
颗粒名称: 八、鸡形目
分类号: Q959.7+24
页数: 5
页码: 422-4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鸡形目雉科鸟类的特点,包括嘴短而强、无羽毛的跗蹠、羽色鲜艳等。其中,鹧鸪是我国南方人民最喜爱的野味之一,目前正在驯养繁殖。鹌鹑是遍布全国的冬候鸟,肉细嫩味鲜美,可供美馔。灰胸竹鸡栖于山地丛林间,主食植物果实和种子,兼食昆虫等。黄腹角雉为国家一级保护鸟,濒危。白鹇裸出部分呈赤红色,雌鸟遍体以棕色为主,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鸡形目

内容

大都雌雄异色,雄性较为华丽。嘴短健,上嘴微曲,而稍长于下嘴,适于啄食。脚强善走,趾有钝爪,适于挖扒取食。嗉囊发达。两翅短圆,不善远飞。雄鸟跗蹠一般具距,羽色较鲜艳,头部冠、垂较发达。食物主要为植物种子、茎叶和昆虫等。
  鸡形目大多数为经济鸟类,我国有2科57种,其中19种为我国特产。福建仅产雉科,其中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雉科
  嘴短而强,外鼻孔开于嘴基,上复皮膜,但无羽毛。跗蹠通常无羽毛,而有蛇腹状鳞;雄者有距1至3枚。副羽大形,雌雄同色或异色。大者如孔雀,小者如小鹌鹑。在福建已记载1科9属10种,本志列述8种。
  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 (Sclopoli)
  别名中国鹧鸪
  体长316毫米。头顶黑褐;羽缘栗黄色。上下体大都黑褐,有许多卵圆形白斑,下体斑点较大。雄鸟,头侧有栗黄色纵纹一对,于额前及枕后相并连,而形成椭圆状。雌鸟的头部与雄鸟相似。雌鸟体色较淡,颊部无黑纵纹,体羽大都有白色横纹。
  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善走。多在矮小山岗的灌丛草坡中活动,有时三五只结群在地上爪挖寻食。杂食性,嗜食蚱蜢、蚂蚁及其他昆虫,兼食植物果实和种子。若人工饲养可喂以鸡饲料。4~5月繁殖,一窝通常5~8枚卵。鹧鸪是我国南方人民最喜爱的野味之一。福建谚语云:“山食鹧鸪、海食马鲛”。人们早有以鹧鸪作食用的爱好。目前,正在驯养、繁殖野生鹧鸪,如驯养成功,将在家禽中增加新的品种。
  相近属
  山鹧鸪属的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 (Gmelin)。尾较翅的一半边短,颏与喉浅橙色。分布于福建西北部和中部。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鹌鹑Coturnix coturnix (Linnaeus)
  别名红面鹌鹑
  体长183毫米,体形似鸡雏。头小、尾秃;尾羽10~12枚。头顶黑而具栗色细斑;中央及两侧贯以三道黄白色纵纹,自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颏和喉淡砖红色,具白色条纹;喉下更围以白色环。上胸及胸侧均栗色,而具白色羽干斑。下胸黄色,有白色轴纹。腹面白而带黄色。
  冬时常栖于山麓平原,潜伏于矮树丛及草丛地带,由于它的体色与地面颜色相似,只听见“ga -ga -ga ”的叫声,却不见踪影。即使人到跟前,仍然不动,非迫不已不轻易起飞。平时成对活动。寻食时多在农田或草地,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有杂草种子、谷物等,也吃植物嫩叶,繁殖期吃昆虫。
  繁殖于我国东北及新疆,迁徙时遍布全国。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冬候鸟。有时留居省内繁殖。
  鹌鹑肉细嫩,味鲜美,可供美馔。目前我国已能大量人工繁殖,养殖场及专业户遍布全国。
  相近种
  蓝胸鹑Coturnix chinensis (Liimaeus)。背面棕色;腹部栗红;尾羽8枚。在福建为留鸟。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 (Temminck)
  别名竹鸡
  体长250毫米,体形较小。头顶茶褐色,杂以少数棕点。额及眉纹灰色。各羽有赤褐色羽轴斑。背部具栗、白和棕黄色斑杂。下体前部栗棕、后部转为棕黄;胸具灰带,两胁具黑褐色斑。尾暗栗色。嘴黑色,脚淡黄色。
  栖于山地丛林间,虽通称为竹鸡,但并不仅仅栖于竹林。平时多结群,繁殖期分散活动。冬夜常小群栖于密林小树的横枝上。主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和叶,兼食各种昆虫及蠕虫等。春夏季营巢繁殖,每窝产卵10多枚。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在福建各地为留鸟。
  灰胸竹鸡为国内特有的一种猎用禽,肉味鲜美而细嫩,繁殖力强,可驯养成肉用禽。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Gould)
  别名挂墩角雉
  体重1500~2000克。雄鸟的脸颊没有羽毛,颜色鲜红。头顶长有前黑后红的冠羽、两眼上方各具一个肉质的角状突,故名黄腹角雉。上体大部栗红色、杂以皮黄色卵圆斑;下体呈纯皮黄色。雌鸟通体大都暗灰色,上浓下淡,并满杂以棕和白色虫状细纹,上体更散缀黑斑,下体白斑甚多,下腹中央纯白;头顶和颈部砖红;尾端黑色较著。
  栖息于海拔800~16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多单独活动,喜欢潜伏,善于奔走,非迫不得已不高飞;营巢在树干高处。主要以嫩枝、果实等为食。每窝产2~4枚卵,卵比鸡蛋大、土棕色。黄腹角雉模式种产于福建武夷山市,见于本省中部和西北部(留鸟)。省外分布在浙江西南部、江西井冈山、湖南东南隅、广东北部及广西北部(留鸟)。为我国的特产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Delacour
  别名银鸡、白雉
  雌雄裸出部分呈赤红色,头上的长冠以及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雄鸡上体白色,体背布满整齐的“V”形黑色细纹;尾羽长,大都白色,外侧尾羽具不规则的黑色斜纹。雌鸟遍体以棕色为主,散布有黑色细点;尾羽短,亦为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斜纹。
  栖息、于多林的高山中,性好结群,叫声嘈杂。晨昏对节在竹丛中觅食嫩枝叶、种子、果实、昆虫等。不善飞行,饮食后常栖息于茂密的矮树上。
  国内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山林地区,在福建省仅见一个亚种,即福建亚种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邵武、连城梅花山及武夷山。
  肉可食,皮张供饰用。活鸟常被饲养,供观赏。
  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darwini Swinhoe
  别名山鸡
  体型适中,较雉鸡稍短些,雄性全长约550、尾长218毫米。雌雄两性的头部(包括脸部在内)完全被羽,无裸出部,并具有枕冠。雄性枕冠非常发达,并在枕冠左右各具一束更长的羽族,从耳羽上面向后延,在发情时能竖立起来。雄鸟头部呈金属暗绿色,体羽呈现灰色和黑色纵纹;下体中央至下腹深栗色。雌鸟体羽以棕褐色为著;头不呈暗色,下体也无栗色。
  勺鸡在本省有1个亚种,即东南亚种P.macrolopha drawini Swinhoe。分布于全省丘陵山地,省外见于浙江、湖北、广东、四川、安徽。
  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n。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
  别名雉鸡
  体形比家鸡大,体长约720毫米。雄鸟羽毛华丽,头顶及枕部棕黄而具金绿辉,两侧各有乳白色带纹一道。前头、颈侧、喉部蓝黑色。颈部有显著的白环、前宽后狭。背部前方为金黄色,向后逐转为栗红色和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尾长具黑斑。雌鸟形较小,羽色暗淡,多为褐及栗棕色,杂以黑斑,尾羽较短。
  喜栖长草的丘陵或高山林中,冬季多迁平地草坡、丛林或田地中觅食。主食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也捕食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多在春夏繁殖,一年可产两窝,每窝有10个卵左右。人工驯养可年产30~50个卵。
  留居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在本省各地为留鸟。羽毛可用作装饰品。由于过量捕捉,资源逐年减少,应予保护。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Swinhoe)
  别名挂墩金鸡
  体形大小与雉鸡相似,雄鸟的颈和腹部的两侧均是白色;上背、胸和两翅都是栗色而有白斑;下背、腰和尾上複羽黑色具有蓝辉光泽,各羽具一狭形白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半,尾部灰色并有宽阔的栗色横斑。雌鸟的喉和前颈黑色,胸及两胁浅棕褐色、具黑斑,羽端白色。
  多栖于山林或峡谷间,有季节性游动的习性。群居,喜奔走或飞翔。少鸣叫,性怯懦,难以见到,常停留在树上。以种子、果实或嫩叶为食。每年产卵3~8枚。
  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广东北部及福建西北部(武夷山挂墩),是我国特产雉类。为珍稀名贵种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易危;CITES:附录I。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