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雁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3
颗粒名称: 六、雁形目
分类号: Q959.7+23
页数: 8
页码: 407-4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雁形目鸭科的各种鸟类,包括鸿雁、灰雁、豆雁、黑雁、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绿翅鸭等。这些鸟类体型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但都具有鸭科鸟类的典型特征,如短而扁平的嘴,蹼足等。它们通常生活在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以水生植物、种子及小动物为主要食物。这些鸟类在我国和福建境内都有分布,但数量较少,是国家或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本文还介绍了这些鸟类的外形特征、习性、食物来源和保护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雁形目

内容

体型大或中等,形甚肥胖。脚短,前趾间具蹼,后趾形小而不着地。嘴形平扁,尖端具嘴甲;两侧边缘具角质栉状或锯齿。雄鸭具交接器,羽色较雌鸭艳丽。
  雁形目在全世界约有151种,分别隶于叫鸭科(Anhimidae )和鸭科(Anatidae )。叫鸭科共有3种,我国不产。
  鸭科
  鸭科有148种,我国有46种,在福建已记载37种,分隶于15属。
  鸿雁Anser cygnoides (Linnaeus)
  别名原鹅
  体形似家鹅,体长约820毫米。前额有白色细斑带;嘴黑色,较头部为长。雄雁嘴有膨大而成冠状的瘤,但雌雁的疣状突不显著。羽色较其他雁类为淡;上体大都暗褐色,但头顶和后颈正中为棕褐色,下体近白。两性羽色相似。雄雁体较大,两翅较长。
  常栖息于旷野、沼泽、河川、湖泊的沿岸,特别是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有时也活动在山区、平原和海湾等处。主食各种草本植物,也吃少量软体动物和贝类。性好结群,春天群集小,秋季群集较大。飞翔时,伸颈悬脚,常列成“人”字形,且飞且鸣。
  分布于西伯利亚到堪察加,冬时迁抵我国,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体大肉多,羽毛分雁毛和雁绒等均可利用,国内有些家鹅品种,是由鸿雁培育出来的。
  相近种
  灰雁Anser anser (Linnaeus)。额无白基或仅具甚狭的白带;腰灰色。在福建为冬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豆雁Anser fabalis (Latham)
  别名普通大雁、麦鹅
  大小如同家鹅,体长709毫米。嘴不比头长,黑褐色而具黄斑;额上不具或仅有很少的白羽。头、颈及背面羽毛暗黄褐色,羽缘稍淡;腰灰黑色。下体大都白色,不具斑纹。尾羽黑褐色,羽端白色。雌雄羽色近似,不易区别。
  栖居于麦田、河边、湖泊、沼泽地带和海滩。清晨和黄昏出外觅食,白昼匿藏田间或沼泽地上,主要觅食谷类种子及野草的根茎等。迁徙时,常列成雁阵,有时成“一”字,有时成“人”字。
  喜栖息水边,冬季在本省沿海沿江地带,春末飞往北方。为本省重点保护鸟。其经济用途与鸿雁相同。
  相近属
  黑雁属的黑雁Branta bernicla (Linnaeus)。通体大都暗灰褐、颈侧具白斑,后腹以至尾端白色。见于福州(旅鸟、冬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Scopoli)
  别名大雁(通名)
  体形比豆雁稍小,雌雄相似。嘴基和前额具一白色宽阔带斑。头、颈和背部暗灰褐色,羽缘灰白色。胸和腹部棕灰色,并杂以不规则块斑。两胁灰褐,羽端近白。尾羽棕黑色,羽缘白色。
  生活习性与其他雁类一样。该雁不在我国繁殖,每年入秋后,成群迁至我国境内和本省长乐、福州等地越冬,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易危。
  相近种
  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 (Linnaeus )。雄鸟翅长不及400毫米;额基白色带斑向后伸至两眼间。在福建为冬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大天鹅Cygnus cygnus (Linnaeus)
  别名白鹅、咳声天鹅
  体长1200~1500毫米。颈长、头和颈的长度超过躯体的长度。游泳时,颈部经常伸直。遍体雪白,仅头稍沾棕黄色。嘴黑,嘴基两侧黄斑沿嘴缘向前伸于鼻孔之下,约占嘴峰长之半。脚、趾和蹼黑色。身体的整个比例都比小天鹅大。雌雄同色,雌略小于雄。
  大天鹅常栖居于食料较丰富的湖泊、水库及沼泽地里。嘴强大,掘食能力强。食物主要有水生植物的种子、茎、叶和杂草种子,也兼食少量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蚯蚓等。
  夏季在欧亚的北部,冬迁南部。在福建沿海及邵武、武夷山市为冬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小天鸽Cygnus columbianus (Ord)
  别名短嘴天鹅、啸声天鹅体长约1100毫米。全身洁白,与大天鹅极相似。身体比大天鹅稍小,颈也经常直伸,嘴和颈均显得短些,主要区别在嘴基黄斑沿嘴缘不前伸于鼻孔之下。雌雄同色,雌体略小。
  栖于沼泽、江河及湖泊中,行动敏捷且机警,不易捕捉。主食水生植物的根、茎及种子,也吃少量的水生昆虫、螺及小鱼等。
  在欧亚大陆及北美洲极北部繁殖。冬时见于我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福建沿海地区及邵武、武夷山市。
  小天鹅体态优雅,翔姿美丽,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珍禽,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绿翅鸭Anas crecca crecca Linnaeus
  别名小凫、小鸭、小麻鸭(早)体长约335毫米,为我国野鸭类中最小的一种。头顶、颜面及颊部均为栗褐色,有深绿色条纹穿过眼部,下行至颈侧。胸部浅灰、微带肉红色有黑点。翼暗灰褐色,翼镜内侧绿色,腹部白色、沾棕,下腹略有黑褐色虫样细纹。背及胸侧有虫样的灰黑色纹,点绿色、界以淡黄色。尾羽下面淡黄。
  雌鸭背面有黑褐色及赤褐色斑纹;下面白色。胸及胁部具褐色及赤褐色斑,喉、颈及眼的后部黄白色,杂以黑褐色斑。
  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宽广水面,主要以植物、种子及甲壳类、贝类、蠕虫等小动物为主要食物。
  绿翅鸭为国内冬时最常见的野鸭,本省各地有分布。经济价值与绿头鸭相同。
  相近种
  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 Linnaeus。翅上外侧复羽上都呈蓝灰色;雄鸭白眉显著。本省冬季极为常见,往往多数成对。
  针尾鸭Anas acuto Limmeus。中央尾羽特别延长,本省各地有分布。
  罗纹鸭Anas falcata Georgi
  体形较家鸭为小,体长约393毫米。雄鸭头顶栗褐色、头和颈的两侧及颈冠铜绿色;头和颈的下面白色,喉和颈带绿的前颈、近基处有一黑领。上体灰白色、满杂以黑褐色波状细纹;翼镜黑绿。三级飞羽长而曲,似镰刀状,故又名镰刀鸭。下体白而具褐斑。雌鸭较雄鸭小,上体黑褐,满布“U”字形淡棕红斑纹;下体棕白,满具黑斑。
  冬时遍布于我国中部及南部的内陆湖泊、沼泽及河流等处,福建各河流中皆可见到,闽江下游近海处尤为多见。
  罗纹鸭也是本省主要狩猎禽之一,其数量虽少于绿翅鸭、花脸鸭,但它是人们喜爱的野味。雄鸭有不少艳丽的羽毛,可供作饰羽用。
  相近种:
  赤膀鸭Anas strepera Linnaeus。雄鸭翅上有块状赤斑;雌鸭翼镜白色。冬时全省有分布。
  赤颈鸭Anas penelope Linnaeus。雄鸭头和颈大都栗红。头顶棕白。雌鸭翼镜纯黑,有时沾绿色。冬时全省有分布。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platyrhynchos Linnaeus
  别名大绿头、大麻鸭体长600毫米。体型与家鸭相似。雄鸭头和颈呈蓝绿色;颈基具白环纹以栗色的胸部相隔。上体大都灰褐,自下背以后转黑褐色。中央两对尾羽末端向上卷曲,两翅淡褐,翼镜大都紫蓝色,下体自胸以下灰白。雌鸭较雄鸭体形较小,雌鸭翼镜与雄鸭相同。上体羽色棕褐,下体淡棕色,概杂以褐色斑点,中央尾羽不向上卷。
  常游于溪河及沼泽中,以贝类、小虫及叶、芽、茎、种子为食料,有时也食稻谷。
  冬时遍布全国,本省各地有分布,沿海地带尤多。夏返西伯利亚一带繁殖。
  在家鸭品种中,大多由绿头鸭驯养而来。肉味鲜美,为席上珍品。羽毛温柔,可供填充枕褥。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Swinhoe
  别名斑嘴凫、大鸭体长约560毫米。雌雄羽色近似。上嘴黑色、端部具黄色斑,故名斑嘴鸭,易与其他野鸭区别。体羽多为棕褐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颊、颏、喉与前额均为白色;翼镜呈金属蓝绿色,并闪紫辉。尾形短、呈黑褐色,各羽均缘以淡褐色。
  栖居大小湖泊、河流、水库及沟渠的水域中。在沿海地带,大多栖于岛屿或海岸的崖石上。善于游泳和潜水,常见5~20只结群活动。晨昏时,便飞往附近稻田、沟渠、泥塘中觅食。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巢于沼泽和池塘附近的草丛中。夏季产卵5~6枚
  遍布我国东部各省,北自东北北部、南到广东,本省各地全年有分布,惟冬季较多。
  肉供食用,羽毛亦可利用,为我国产业禽之一。在东南沿海,其数量仅次于绿头鸭。家鸭的品种中,有部分是由斑嘴鸭驯养而来的。
  相近种
  花脸鸭Anas formosa Georgi。头后及颈部有黄、黑、绿三缕并行的条纹。遍布我国东部全境,本省见于邵武、沙县。
  琵嘴鸭Anas clypeata Linnaeus。嘴先端成铲状,易于区别。越冬期间遍布全省各地。
  凤头潜鸭Anthya fuligula (Linnaeus)
  体形与鸭相似。全长在400毫米以上。雄鸟头和颈皆为黑色,头后具长形黑羽冠。背面和胸褐色,黑翅上有白斑;腹近纯色。雌鸭与雄鸭相似,但黑色部分均转为暗褐色,羽冠不及雄鸭显著。眼鲜黄色;蹼膜黑色。
  喜栖于江河、湖泽等较开阔水面,巧于潜水。夜间觅食,以水生植物及小鱼、蝌蚪、软体动物等为主要食物。省内见于福州、永泰等地(冬候鸟)。
  相近种
  青头潜鸭A .baeri (Radde)。头和颈黑色和暗褐色;曾见于福建(冬候鸟)。
  斑背潜鸭A.marila (Linnaeus)。嘴端较嘴基为阔,肩和下背白,杂以黑色波状横斑。曾见于福建(冬候鸟)。
  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 (Linnaeus)
  别名红头鸭
  全长约465毫米。雌雄鸭外部形态不同,雄鸭的头和颈栗红色;上背和胸黑色;下背和两肩灰色,杂以明显的黑色波状细斑;翼镜及腹灰色。雌鸭的头和颈棕褐色;胸暗黄褐色;腹部灰褐色;其余部分与雄鸭相同。
  栖于江河、山间溪流和湖泊等处。善于潜水觅食,也常相互追逐潜水,在陆上行走较困难。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的茎、叶及种子,也吃水生昆虫、软体动物、鱼、蛙等。
  迁徙时见于国内大部地区,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及福建东南部一带。
  赤嘴潜鸭Netta rufina (Pallas)
  体型较缘头鸭稍小,全长约500毫米。雄鸭嘴赤红;头浓栗色;羽冠淡棕黄色;上体大都褐色,翼镜纯白色;下体除两胁为白色外,均黑褐色。雌鸭嘴黑褐色;头上的羽冠不显著;上体淡棕褐色;下体灰褐。
  栖于河流、湖泊等处,成对或小群活动,很少鸣叫。杂食性,吃水生植物种子、叶、淡水螺及水生昆虫。
  省内见于福州(冬时迷鸟)。省外分布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和湖北等省区。
  此鸟体羽鲜丽,体态多姿,常列为观赏禽鸟。
  鸳鸯Aioc galericulata (Linnaeus)
  别名匹鸟(古名)、宦鸭(通名)
  小型鸭类,雌雄异色。雄性鸳鸯是最鲜丽的鸭类,嘴红棕色,眼棕色,颈部有绿色、白色和栗色构成的羽冠,背部浅褐色,肩部两侧有白纹二条。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大成扇形,翌立在背部两侧,非常显目。雌性鸟头灰,背面苍褐色,无羽冠和扇状直立羽。
  栖息内陆湖泊和溪流中,杂食性,筑巢于树洞内,飞行力较强。在我国东北繁殖,秋间迁经华北一带到长江下游、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越冬。本省见于屏南及平和等地,屏南县的宜洋已成立鸳鸯保护区。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coromandeLianus (Gmelin)
  别名绿背棉凫
  体长360毫米。嘴形特殊,嘴基部高隆,形似鹅嘴。前头及头顶褐色,头旁、颈背及下体白色,身体两旁有褐色如蠕虫状的斑纹,颈基部有一明显的黑白领环(冬天无),体的上部为光亮的绿灯褐色,尾羽暗褐色;翅上横有一广阔的白纹。喙上面褐色(夏季变为黑色),下面略带黄色。雌鸟无领环,翅全为褐色。
  栖息于湖泊,杂食性,喜食谷粒、水生植物、鱼、虾和昆虫。
  初夏时本省各地有分布,闽江下游尤为多见。
  相近属
  树鸭属的树鸭Dendrocygna javanica (Horsfield)。比家鸭小,跗蹠被网状鳞,上体大致呈褐色,下体淡栗红色。见于福建(10~11月)。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长尾鸭CLaneula hyemalis (Linnaeus)
  别名冰凫
  全长约534毫米。头具明显的羽冠。嘴峰直,嘴甲稍向上翘起。黑色嘴甲占据嘴端全部,其尖端向下曲,从嘴基至鼻孔的前缘黑色,中间部分黄橙色。雄鸭肩羽灰白色,特别延长;两枚中央尾羽特别延长而突出,易于识别。雌鸭的上体淡褐,杂以灰羽,下体纯白色。
  栖息于寒冷的海洋上。善于潜水、游泳,很少在陆地活动,可直立行走。以小鱼、软体动物、甲壳类及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长尾鸭是北极圈的鸟类,繁殖于亚欧大陆及北美的极北部。偶见于黑龙江、河北、天津塘沽及福建省福州。
  鹊鸭Bucephala clangula (Linnaeus)
  别名喜鹊鸭、白脸鸭
  体型稍小于家鸭,体长约380毫米。嘴短,嘴基高度大于宽度,尖端变窄而稍圆;嘴甲形小,仅占嘴端约1/3~1/2的部分。鼻孔近嘴端。雄鸭头黑、两颊近嘴基处有大形白色圆斑,上体黑,外侧肩羽白色,下体亦白色。雌鸭体型略小,头和颈褐色,颊无白色,颈基有污白色圆环。上体淡黑褐;余部与雄鸭略同。
  栖于河流、湖泊等处,善游泳。性机警,不易靠近。能长时间潜水,以软体动物和小鱼等为食。
  严寒季节,鹊鸭在我国沿海海域越冬。每年3月,开始由南向北迁徙,曾见于福建省东南部。
  瘤鸭Sarkidiornis melanotos (Pennant)
  体形较缘头鸭稍大些。雄鸭上嘴基部具膨大的肉质瘤,繁殖期尤为明显。颊、颈部有金属闪光点斑,上体具蓝绿色金属闪光,下体白色。雌雄体形大小相差悬殊,雄鸭约为雌鸭的2倍。雌鸭上嘴基部无肉瘤,上体缺乏金属光泽,下体具褐色小斑。瘤鸭后趾稍长,不具瓣膜。
  国内仅见于本省福州(4~6月)。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Gould
  别名鳞胁秋沙鸭
  体形稍小于绿头鸭。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冠羽长,而成双冠状。雄鸟头和上背均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上各羽的白色连在一起形成大白斑。下体白色,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的头棕褐,上体蓝褐,下体白色。
  栖息森林附近的水溪草间中,善于潜水,食鱼类和昆虫等。主要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越冬地点在长江以南各地的江河、湖沼中。为本省稀有的冬候鸟,曾见于邵武郊区。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特产种。数量极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处于瀕危状态,更显珍贵。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相近种
  斑头秋沙鸭(花头锯嘴鸭)Mergus albellus (Linnaeus)。嘴不上下扁平而近似圆锥状。嘴短于跗蹠,也是国内秋沙鸭中嘴形最短的一种。见于本省中部(冬候鸟)。
  红胸秋沙鸭M.serrator Linnaeus 。体型大小与中华秋沙鸭相似;但鼻孔位近嘴峰基部。上胸棕红色而
  具黑纹。见于本省中部(冬候鸟)。
  普通秋沙鸭(锯嘴鸭)M.merganser Linnaeus 。嘴长于跗蹠,嘴形粗厚,鼻孔位于嘴峰的中部附近。见于本省中部(冬候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