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鹳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2
颗粒名称: 五、鹳形目
分类号: Q959.7+22
页数: 7
页码: 401-4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大中型涉禽,雌雄相似,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征,嘴形不一,但都为大型嘴,并侧扁而直。这些鸟类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水田及山边溪流附近的树林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沿海一带。以鱼、蟹、蛙、田螺及软体动物等为食。本文详细介绍了鹭科中的苍鹭、池鹭、牛背鹭、白鹭、夜鹭、黄嘴白鹭和岩鹭等鸟类的外形特征、分布情况和生活习性,以及保护价值。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鹳形目

内容

大中型涉禽,雌雄相似。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征。嘴形不一,但都为大型嘴,并侧扁而直。四趾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前后趾在一个平面上,三趾基部有膜相连。大都生活在沼泽地、水田及山边溪流附近的树林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沿海一带。以鱼、蟹、蛙、田螺及软体动物等为食。
  本目在我国有3科30种,在福建已记载3科25种。
  (一)鹭科
  体纤瘦,体羽柔而疏松,多为中小型涉禽。嘴较头长,侧扁而直,上嘴两侧各有1条狭沟。眼光及眼周裸出。颈长,尾短,脚长。胫下部裸出;具4趾,均在一平面上。内、中趾间微具蹼膜,外、中趾间蹼膜较发达,中爪内缘
  有栉突。喉部羽向前方扩展;背及肩部左右两侧有分枝成丝状的称为蓑羽的羽毛。
  我国有10属23种,在福建已记载10属18种。
  苍鹭Ardea cinerea jouyi Clark
  别名老等、灰鹭、青庄
  鹭科中最大的鸟,全长850毫米。嘴、颈、腿均长;头、颈白色;前颈有2~3列纵行黑斑;羽冠黑色。背部和尾苍灰色;胸、腹及尾下复羽白色;胸侧及腹侧有黑色阔斑;下体白色,带有黑色纵斑。
  苍鹭为各地羽见鸟类。常在田边、湖边、沼泽及海岸等的有潜水的地方站立。站立时,颈缩至两肩间,以灵敏的眼等待着鱼、蛙等食物到来,故有“老等”之称。性喜群居,常造巢于树顶的细枝交集处。
  几乎遍布我国全境及福建各地。狩猎价值不大,羽毛可作装饰。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草鹭Ardea purpurea Linnaeus。胫的裸出部分长于后趾(不连爪);中趾与跗蹠等长或较长。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池鹭Ardeola bacchus (Banaparte)
  别名沼鹭、田螺鹭、红毛鹭
  全长450毫米。上体背部蓝灰色,或稍带赤色。头颈及冠栗褐色,其余羽毛皆为白色。成鸟在配偶时期,背部披以美丽的绿铜色长翎。未成熟幼鸟、头及颈呈褐色,胸白色,杂以褐色斑。上体为深浅不同的褐色。
  性喜群居,常集群筑巢于竹林、樟、榕等的树巅,常见其涉不觅食鱼、蛙、虾、螺等。每窝产卵2~5枚,浅蓝绿色。
  夏时见于河北、扬子江一带,终年留居于两广及福建各地,为鹭类中最常见种。
  相近属
  绿鹭属的绿鹭Butoridae striatus (Linnaeus)。体大小如池鹭;嘴峰较跗蹠为长;颈及背部蓑羽灰色;翅及尾黑色;翼缘白色。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牛背鹭Bubulcus ibis coromandae (Boddaert)
  别名黄头鹭
  全长520毫米。嘴形直而尖、色黄。面部裸出皮肤亦黄色稍带绿彩,羽基白色。夏羽的大部乳白色;头、颈、喉及上胸蓑羽橙黄色。冬羽几乎所有长羽脱落,仅头顶保留部分,故体羽乳白色。雌雄羽色相似,幼鸟通体白色。
  多见于平原和低山脚的稻田、沼泽等处。常栖于水中或其他家畜的背上或畜群后面,捕食草场上被惊起的昆虫或站在牛背上啄食蚤类。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鱼虾和蛙类。巢营于高树上。每窝产卵4个左右。
  夏时遍布华南一带。为本省留鸟,全省均有分布(留鸟),闽江下游及沿海各地尤为多见。
  卵和肉可食;啄食农业害虫及家畜身上的寄生虫,对农、牧业有利。
  白鹭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 (Linnaeus)
  另名白鸟
  身体纤瘦,全长525毫米,翅长不及300毫米。嘴黑,口角及下颚基处稍黄,脸略渲染绿黄色。两眼周围及眼先皮肤裸出,呈黄白色。喙、脚、均长;脚黑色。全身羽毛雪白。夏羽,其后有两条长而软的矛状羽,形似双瓣,肩和胸部着生蓑羽。冬羽,体羽仍为白色,但矛状羽和蓑羽均脱落。
  常见于稻田或沼泽间,喜食鱼、蛙、蛇及甲壳类动物等。繁殖时期喜集群且常与其他鹭类混群。巢以粗枝嫩条等筑于高树或竹林巅处。一年产卵1~2次,每窝产卵通常4个,卵绿蓝色。
  夏秋二季,本省各地皆可见到,闽江下游和沿海各地尤为多见。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属
  夜鹭属的夜鹭Nycticorax n .nycticorax (Linnaeus)。胫的裸出部短于后趾(不连爪);嘴峰与跗蹠几等长。头顶至背部呈黑色,而闪绿辉。上体余部灰白,下体纯白。本省各地夏季皆易见到,秋、冬较少,但非完全绝迹。
  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 (Swinhoe)
  别名唐白鹭
  体形比大白鹭小。嘴长并呈淡黄色;全身羽毛纯白色;生殖期枕部有2~3根长羽。背上具蓑羽并超出尾部;前颈具数根长羽悬于胸前。脚黑色;趾、爪淡红黄色。雌雄羽色相似。
  常栖于苇塘、水田、沼泽、河口及沿岸沙洲。食物以鱼、虾为主,也吃一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等。
  国内分布于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台湾及福建(福州)。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易危种。
  岩鹭Egretta sacra (Gmelin)
  别名黑鹭
  中型鹭类,体长约550毫米。体羽暗灰色(白色较少),后头有细长羽冠,胸有细长饰羽。嘴黄色,上嘴先端暗褐色。繁殖期头肩具蓑羽。胫的裸部较内趾(连爪)稍长,雌体除颏、喉等处有些白色外,余羽均为暗灰色。
  在岩石上栖立,常在海边觅食活动,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
  国内分布于河南、浙江、广东、海南、台湾及福建(福州)。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中白鹭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 (Wagler)
  形态色泽很似白鹭,但体较小,体长约640毫米,翅长295毫米。全身羽毛纯白色。背上蓑羽特长,常远超出尾外。胸前亦簇生蓑羽,但较背上的为短。眼周及眼先皮绿色;嘴在夏季为黑色、冬季则为黄色,惟其喙端及脚则为黑色。
  中白鹭为华中习见鸟类。夏季见于稻田、沼泽间,常在水中捕食蛙和水生昆虫。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福建各地每年4、5月及10月间,普遍可以见到,6、7月多向北迁徙;10月后至南方越冬。过去因任意猎取此鸟羽毛,其数量显著下降。现禁猎,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大白鹭Egretta alba(Linnaeus)。全长约890毫米,翅长超过350毫米。此鸟是本省较为罕见的夏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海南虎斑〓Gorsachids magnificus (Ogilvie Grant)额、头顶、枕及颊部暗褐色,冠羽黑色,长约60毫米;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初级飞羽灰褐色,有绿色闪辉,上体暗褐色,腋羽葡萄褐,并贯以白纹。下体白色,胸及体侧杂以灰栗色斑纹。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
  栖息于山沟河谷或其他水域附近,以小鱼、蛙和昆虫为食物。
  国内分布于海南、广西、浙江、安徽等地,在福建为夏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相近种
  栗头虎斑〓G.goisagi (Temminck)。头顶紫栗色。在福建为旅鸟,现已禁猎,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黄斑苇〓Ixobrychus sinensis (Gmelim)
  别名苇鹭、小黄鹭
  全长230毫米。头上部黑色,颜面栗红色。背、肩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苍灰色;双翼和尾羽黑色。喉部白色,中央有黄褐色斑。颈以下黄白色。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喙紫褐,脚暗红,趾黄色。
  栖于沼泽、苇塘和稻田中。夏季,福建各地溪涧苇丛中皆可见到,故俗称苇鹭。
  相近种
  紫背苇〓Ixobrychus eurhythmus (Swinhoe)。背紫栗色,翼上复羽较淡。在福建(厦门)为夏候鸟。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栗苇〓Ixobrychus cinnamomeus (Gmelin)。背栗红色,翼上复羽同色。夏季在本省各地均可见到。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大麻〓Botaurus stellaris (Linnaeu)
  个体较大,体长730毫米。头顶和肩背黑色。上体直到尾部全为黄褐色,并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翅上有黑色横纹。颊和喉淡黄色,中间有一条棕褐色条纹延伸至胸部。下体余部棕黄色,微有黑褐色纵斑。喙黄绿色,跗蹠和趾绿黄色。
  大麻〓是夜行性鹭类,白天隐藏于沼泽芦苇丛中。晚间活动,不时发出“呱呱”叫声。食物主要是鱼类,也有蛙、虾、蟹及水生昆虫。
  在东北、华北各地繁殖;冬季迁至华南各省过冬。在本省为冬候鸟。
  相近属
  黑〓属的黑〓Dupetor flavicollis (Latham)。中趾(不连爪)短于嘴峰,翅长在170毫米以上。在本省为夏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二)鹳科
  大型涉禽。长嘴、长颈及长脚,似鹭科。中趾无栉状突;后趾略高;跗蹠较嘴峰长,其鳞片全为网状鳞。尾羽12枚。
  本科在我国有3属4种,在福建已记载2属3种。
  白鹤Ciconia ciconia (Linnaeus)
  别名东方白鹳
  为大型涉禽,体长约1110毫米。嘴和脚均特长。头、颈和背都是白色,而两翅大都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面红色。眼周及颏部裸区红色,腿和脚红色,四趾均踏地面。
  白鹳常易被误认为白鹤。它的嘴较长而强,其后趾踏地面上,这些特征均可与鹤相区别。
  栖于江湖池沼的近旁,捕食鱼、虾、贝类、蛙和昆虫,也吃野鼠。喜独居,飞行时往往合群,巢期以外,常集群生活。每年春季,在我国东北及新疆喀什一带繁殖。冬时见于华南,在福州曾有记载。
  白鹳对消灭蝗虫有独特用处,常被人们招引和保护。易驯养,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黑鹳Ciconia niera (Linnaeus)
  别名乌鹳
  黑鹳比白鹳身体略小,为山区中的大型涉禽。嘴长直而侧扁并呈红色;腿和脚赤褐色。全身除下胸和腹呈白色以外,头、颈和背都呈黑褐色。幼鸟头和颈杂以白色,背部暗棕色。
  常单个或集小群在溪流边寻食,沿山溪活动,亦见于稻田、水渠中。食性多样,与白鹳相似。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繁殖。冬时南迁至华南,在福建的邵武郊区曾有发现。现状极罕见,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CITES:附录Ⅱ。
  相近种
  白头鹮鹳(彩鹳)Ibis leucoephalus (Pennant)。嘴黄色,尖端向下弯曲;体羽大都白色。曾有在福建的记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三)鹮科
  头部和颈部通常裸出。嘴平扁,前端扩展成匙状或为圆筒状,向下弯曲。鼻沟长几乎伸至嘴端。胫部仅在上半部被羽。趾长,趾基有短蹼相连,四趾在一个水平面上。
  本科各种鸟类的数量均稀少,国内所有种类均被列入保护鸟类名单。由于体形秀丽,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有5属6种,在福建已记载4属5种。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Latham)
  别名黑头白鹮
  体长约680毫米。成鸟头及上颈裸出无羽,皮肤为黑色,故有“黑头白”之称。嘴长而下弯,黑色。通常羽毛除三级飞羽尖端及最长的肩羽呈灰黑色外,余均为白色。
  幼鸟头部灰黑色,颈部灰白色,均具羽而不裸出。初级飞羽端部黑色,翼下复羽有一条棕红色横带斑。
  多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地带,以小鱼、蠕虫及昆虫等水生动物为食。
  我国有1个亚种,即南方亚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melanocephalus (Latham)
  中国分布的白鹮,在东北北部繁殖,至广东、福建一带越冬。迁徙时,旅经沿海各省。为国家二级保护鸟。因形状奇特,公园多有展出。
  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 (Linnaeus)
  体长约600毫米。头部有羽,仅面部裸出。嘴淡绿色,长而向下曲。体羽大部为青铜栗色;头的余部、下颌和上喉以及短而厚的羽冠呈暗金属绿色。颈和下体到尾下覆羽呈较浓的暗栗红色。下背、翅、尾暗青铜绿色。
  栖息于沼泽地、湖泊沿岸等处。
  省内见于福州(4月、6月),省外主要分布于上海和浙江等地。
  朱鹮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别名朱鹭
  体长约765毫米,似大公鸡大。全身除下胸和腹呈白色的外,羽有灰白二型。本种鸟与其他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和两侧裸出,没有羽毛、呈朱红色,枕有羽冠。嘴黑,长向下弯曲,端部红色。跗蹠较短,红色。幼鸟脸和腿部不是红色,而是褐色;翅下侧和圆尾的一部分为淡红色。
  栖息在湿地或河滩溪流附近,多采食小鱼、小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过去广布在我国东半部,1957年在福州湾边发现一只。目前仅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发现朱鹮结巢繁殖。
  朱鹮最为珍贵,被誉为东方的鸟类明珠。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白琵鹭Plata lea Leucordia Linnaeus
  别名匙嘴鹭、大琵鹭
  外形与白鹭相似,体长860毫米。体羽几全白色;颈下部有黄色颈圈。嘴长而平扁,中段狭窄,端部扩展呈琵琶。上嘴长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下嘴稍较上嘴为短。颌沟直达嘴端;颏上喉裸出,皮黄色。趾4、前方3趾基部有短蹼。
  常栖于沼泽地、水田、小溪附近的林中;食物以水生动物为主,群集结巢在高树上。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东及西北地区。在长江下游沿海及福建地区越冬。
  此鸟体态优美,嘴形奇特,觅食方式特殊,可供陈列观赏。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 Themminck et Schlegel
  体形中等,略小于白琵鹭,全长800毫米。与白琵鹭相似,但嘴部黑色,眼先、眼周、颊颊部裸区均为黑色,故名黑脸琵鹭。而喉部裸区呈黄色。飞羽羽轴均为黑褐色。
  生活习性如白琵鹭,但数量稀少,福建省较为罕
  见,也是一种珍稀水禽。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濒危。
  分布于福建沿海(留鸟),国内还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海南、台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