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鹈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1
颗粒名称:
四、鹈形目
分类号:
Q959.7+21
页数:
4
页码:
398-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鹈形目鸟类主要包括鹈鹕、鲣鸟、鸬鹚和军舰鸟等,它们具有管状鼻孔、全蹼的脚和钩状的嘴等特征。这些鸟类通常生活在热带海洋和岛屿上,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在我国和福建境内有多种分布,但多数种类数量稀少,为国家或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鹈形目
内容
嘴强大具钩,嘴常有发达的喉囊。眼先通常裸出。脚短而后位,4趾向前,趾间具全蹼。圆尾或叉尾,性喜群居。大都分布热带海洋和岛屿。我国有5科15种,在本省已记载3科8种。
(一)鹈鹕科
大型水鸟,有重达12斤者。嘴长而扁平,嘴尖钩曲成嘴甲。下嘴有巨大的喉囊。尾短呈圆状。趾有全蹼。飞翔时头昂至肩部。
我国有1属2种,均可见于福建境内。
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 Linnaeus
本种与斑嘴鹈鹕相似,它的区别在于全体白色;额羽向前成渐形窄尖的带状;初级飞羽的羽干淡色;尾羽24枚;颊及喉囊桔黄色;嘴铅蓝色;脚肉色。la Touche(1934)获自福建(冬时迷鸟);国内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湖及山东以南沿海。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危险。
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ensis philippensis Gmelin
别名花嘴鹈鹕
大型游禽,全长约1.6米。翼宽阔,翅长700毫米左右。嘴大扁平,有蓝黑色斑点;上嘴尖端下弯呈钩状;嘴下有一大暗紫色皮质喉囊。头、颈白色,枕部有粉红色羽冠,后颈有一条长的翎领;额羽前缘中部稍凹;尾羽22枚。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
生活在沿海、河川、湖泊等处。性喜群居,经常在浅滩捕食鱼类和贝类。
繁殖于新疆罗布泊;迁徙及越冬时,见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曾在福建长乐及建瓯等地发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危险。
(二)鲣鸟科
嘴长呈圆锥形,前端尖锐,并稍下曲。嘴峰两侧有明显的线状钩,嘴缘有锯齿突起;有喉囊但很小,多呈美丽色彩;翅长,尾长呈楔状;四趾全蹼。喜群栖于海岛上,除繁殖期外,很少着落于陆地上,休息亦在海上。以鱼类为主要食物。
本科在我国有2种,在福建境内只有1种。
褐鲣鸟sula leucogaster (Boddaert)
别名鲣鸟
全长700毫米。嘴强圆锥形,尖端尖锐,齿缘有锯齿形缺刻。头、颈和上体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眼周裸皮和喉囊均黄绿色。颈短。跗蹠甚短,被羽毛。趾间具全蹼;中趾爪内缘有栉齿状缺刻。翼长,闭合时,初级飞羽的先端达尾端。尾为楔尾。
栖于海洋,需成群地低飞水面追寻鱼类。善游泳,休息时漂在水面上,夜宿岛上,产有大量鸟粪,很有经济价值。
繁殖于西沙群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省内见于本省沿海。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三)鸬鹚科
嘴强,呈圆锥形;上嘴两侧具沟,尖端钩状;齿缘无缺刻;下嘴基部喉囊较小,眼先和喉部裸出;尾圆短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粗无羽;趾扁,后趾有蹼与前趾连。生活于海岸边,亦进入淡水域。
我国1属5种,在本省已记载有1属3种。
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别名乌鬼(南名)
全长约760毫米。全身羽毛蓝黑色,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喉裸出部分为黄色;颈部杂以白色斑纹;嘴强大具钩、具喉囊。脚黑,四趾皆向前,具蹼及锐爪。生殖期,雄鸟头和上颈部分有白色丝状羽毛。
善于游泳,潜水捕食鱼虾。渔户多驯养此鸟进行捕鱼。
福建沿海各地及江、河、溪、涧、水库中,冬春季均可见到;内河也较普遍,惟夏季极少。夏在北方繁殖,冬迁我国南部一带。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斑头鸬鹚phalacrocorax filamentosus (Phalacrocorax etSchlegel)头顶和额具宽羽冠(冬季或非繁殖季节,无羽冠),额羽直到嘴基部。颊裸出,黄色。喉侧裸出部的边缘羽毛白色,而杂以绿黑色。体羽黑色,颈羽具紫色光泽,下背和腰部被有长而色白的绒状羽。肩羽和覆羽铜绿,而缘以暗绿色,下体侧具大的白色斑块。
生活于沿海各地水域。善游泳和潜水,捕鱼为食。
冬时南迁至福建、云南等地及台湾(迷鸟)。国内还分布于东北南部、河北、山东沿海。
海鸬鹚phalacrocorax pelagicus pelaeicus Palla全长约700毫米。全身羽毛呈黑色。两颊裸出部分及其边缘褐色,而有暗赤褐色斑。额被羽;肩羽和复羽铜绿色。生殖期间后头部有2个冠状羽,胁部具有白色大斑。
海鸬鹚是沿海习见的鸟。群集于河口附近和沿海小岛上。善潜水,以鱼、虾、甲壳类等为食。夏季多在岛屿上营巢。
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沿海一带,省内见于福州、厦门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此处为插图(图3-2-66 普通鸬鹚)=]
(四)军舰鸟科
大形善翱翔的黑色海鸟。嘴的上、下喙尖端均向下弯曲成钩状;喉部有红色色彩,雄鸟繁殖期膨大成鲜艳的红色喉囊。翅狭长而交叉;尾长有深叉,形成剪尾。4趾向前,趾间蹼呈深凹状。
本科在我国有3种,均可见于福建境内。
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ariel (G.R.Gray)全身大致黑色。雄鸟有显著的红色咽喉囊;身体上部呈有光泽的青绿色,胸部与腋部纯黑色;腹的两侧有大形白色块斑;嘴灰色,尖端呈钩状;脚赤色。雌鸟体上面无光泽,胸青色,略带乳色。幼鸟在颈的后方有白色颈轮。
繁殖于澳洲北岸、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我国西沙群鸟,冬季迁至福建福州和台湾(迷鸟)。
军舰鸟Fregata minor minor (Gmelin)
全长约760毫米。全身羽毛呈黑色,微带蓝色光辉。背部及胸部矛状羽上富有绿色光辉。复羽及胁部微呈棕色。腹部纯黑。趾间蹼呈深凹状;尾呈叉状。雄鸟有显著的红色咽喉囊。雌鸟喉囊灰色。幼鸟全身大致白色。
军舰鸟属于热带海鸟。常在海面上迅速飞行,追捕鱼类及其他海产动物为食,有时还袭击其他海鸟,而夺取其捕获物。晚间飞至岸边林带过夜。此鸟因回归性强,可以驯养为似传信鸽式的海岛间通讯。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繁殖于南海诸岛。夏季时,见于广东与福建沿海。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wsi Mathew。体长约950毫米。雄鸟嘴黑色,喉囊红色;上体黑色,腹部白色。雌鸟嘴玫瑰红色,胸、腹部白色。国内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一带,偶见于广东。福建南部沿海也有分布,(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水产厅,1994年)。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危险;CITES:附录I。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