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鹱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30
颗粒名称: 三、鹱形目
分类号: Q959.7+19
页数: 2
页码: 397-3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鹱形目鸟类为大洋性海鸟,外形似海鸥,但与海鸥有显著区别。它们具有管状鼻孔、狭长的翅膀和短小的脚。主要生活在海上,繁殖时才飞临陆地。这些鸟类以海产动物为食,具有全蹼的脚和钩状的嘴,以便在海洋环境中捕食和游泳。在我国和福建境内有多种分布,但多数种类数量稀少,为国家或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
关键词: 福建省 鸟类 鹱形目

内容

本目为大洋性海鸟,外形似海鸥。雌雄鸟外观相同。嘴较长,尖端有钩。鼻孔成管状,左右鼻孔并列或开口于嘴峰两侧,或在嘴峰上方。翼长狭,尾和脚均短。前3趾具全蹼,后趾缺少或退化。主要生活于海上,休息亦在海上的纯海洋性鸟类,繁殖期时才飞临陆地。以海产动物为食。
  世界性鸟类,全世界有4科13种,分布于南半球一带。在我国有3科6属11种,多分布于沿海或岛屿。福建有3科4属6种。(一)信天翁科
  管状鼻孔很短,在嘴峰两侧,并近于嘴基部分别开口。脚短位于身体后部,飞翔时伸直,置于体两侧。无后趾。趾为全蹼。
  我国有1属2种,福建1属2种。
  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 Pallas
  全身大都白色(幼鸟全身灰褐色),头、颈淡黄色,肩羽、翼、尾灰褐色。嘴淡赤紫色,上嘴两侧各有管状鼻孔,尖端呈钩状。翅较长,善飞翔;尾较短。繁殖于澎湖列岛及台湾省附近岛屿。据民国9年(1920年)记载,此鸟于福建与台湾间的海峡常见,目前很难发现它的踪迹,属濒危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 :附录I。
  相近种
  黑脚信天翁diomedea nigripes Audubon。全身儿纯褐色,春冬二季遍布于我国海中;终年见于福建与台湾间的海峡。
  (二)鹱科
  鼻管较长,并有中隔。翅长而尖,第一枚初级飞羽与第二枚等长或略长于第二枚。后趾较小,前3趾具蹼。
  我国4属7种,福建2属3种。
  白额鹱puffinus leucomelas (Temminck)
  全长约500毫米。外形似鸥。上嘴基部的背面或侧面有一管状的突出物,此即所谓“管鼻”,鼻管很短,鼻孔向上。嘴细长,先端尖锐而向下弯曲。头部羽毛有显著白缘。背面、翼及尾深褐色;背部各羽缘灰白色。腹面白色。嘴暗角色;腿和趾均肉黄色。
  常在近水面处急飞成圈状。游泳和潜水迅速,以鱼和软体动物等为食。遍布我国海区,省内见于福州。现状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灰鹱puffinus griseus (Gmelin)头、颈和上体黑褐色;下体灰褐色。脸、喉、颊灰色。嘴黑色;脚石板灰色。外趾带黑色,蹼黄色。
  繁殖在福建沿海及澎湖群岛。现状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燕鹱bulweria bulwerii (Jardine et Selby)头、颈和上体暗褐色;嘴黑色;翼大覆羽淡褐色,羽缘有一较淡色灰白带;下体较淡,赤褐色较多;尾羽黑色;脚肉色,蹼黑色。
  栖于沿海岸的水域中,以浮游生物、栉水母、鱼卵等为食,产卵于海岛上。
  见于福建沿海岛屿(繁殖鸟、留鸟)、台湾(夏候鸟)和广东沿海岛屿。
  (三)海燕科
  本科为小形海鸟,但翅和腿比其他科为长。鼻管基部结合成一管,鼻孔开口于嘴峰正中央,无中隔外露。第二枚初级飞羽最长。尾多叉形,似燕。
  我国1属2种,福建1属1种。
  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 monorhis (Swinhoe)
  黑叉尾海燕体形较小。体羽烟灰褐色。额和翼上覆羽羽色较淡,翼下侧覆羽烟灰色。尾上覆羽与背相同。尾呈叉状。体长约180毫米。
  主要栖居于沿海岸带或海岛岩岸上。集群筑巢于海岛草坡上。
  繁殖在台湾东北诸岛屿、山东青岛及威海市、福建厦门、福建沿海(夏时偶见)和广东沿海岛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