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啮齿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26
颗粒名称: 十一、啮齿目
分类号: Q959.83
页数: 7
页码: 388-3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啮齿目哺乳动物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包括鼯鼠科、松鼠科和豪猪科等。其中,棕鼯鼠、海南小飞鼠、毛耳飞鼠、赤腹松鼠、长吻松鼠、隐纹花松鼠和豪猪是福建地区的特有或常见物种。这些动物在农、林、牧、渔及卫生等方面造成危害,但也有经济意义,如毛皮利用、肉食和药用等。文章还介绍了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以及保护现状和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啮齿目

内容

啮齿目是兽纲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目,绝大多数为有害兽类,在农、林、牧、渔及卫生等方面造成危害,但亦有少数种类的毛皮可以利用、肉可食用或药用,具有一定经济意义。本目动物现存28科1591种,国内有12科186种,福建有7科31种。
  (一)鼯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3属4种。
  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 Pallas
  别名鼯鼠
  为大型鼯鼠之一。成兽体长达400~500毫米。尾圆形,长度较体长稍长。体背毛色黑褐,腹面为浅橙红色;飞膜背面色如体背,但略深,腹面色较红,两者分界甚明显。眼周具黑圈。耳廓背部具一黑斑。雌体具乳头3对。雄部1对,腹部2对。
  栖息于古老森林地区的高大的阔叶林带,筑窝于树顶。一般在晚上活动,夜间经常传来它的叫声。能爬树和滑翔,一次能滑20~30米,最远可达100米。以野果、树皮、核桃、嫩叶为食。
  省内南北各地林区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台湾等地。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动物。
  相近种
  海南小飞鼠hylopetes phayres。皮翼黑褐色,边缘白色。下颏、胁部及前胸有白色毛区。产于政和、建阳、建瓯、宁德。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动物。
  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 Gray
  别名绒耳鼯鼠、毛足飞鼠
  个体小,体长约180毫米,为我国南方的一种小型鼯鼠。背面毛色棕褐,间有花白细斑纹。飞膜背面黑褐色,边缘毛密。耳小,耳背缘有缺凹,耳茎前后各有一族长毛。前后足背面黄褐色。尾上面灰褐色,下面棕色。尾长约为体长的5/6。
  栖息林中,毛耳飞鼠往往成对活动。因其数量极少,生物学资料不详。
  省内见于闽北。省外分布于云南、广东和台湾等地。
  相近种
  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与毛耳飞鼠很相似。惟耳壳无缺凹,耳茎前后无簇毛,胁部及前胸无全白色毛区。见于南平、福安、龙溪一带。
  (二)松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3属4种。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别名红腹松鼠
  为中等体型的松鼠,体长200~245毫米。尾长170~190毫米。吻短而宽。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橄榄黄色,杂有黑毛。腹部栗红或棕红色。后肢长于前肢。尾长170~190毫米,尾长几等于体长。
  赤松鼠在我国已发现有14个亚种。华东闽浙苏皖一带为宁波亚种c .e .ningpoensis Bonhote,与其他亚种比较,宁波亚种的体长、尾长及头骨等量度,数值最小,腹毛颜色也最淡。多营巢于高大的针叶混交林的树顶。有时也筑巢于庙宇屋檐的瓦缝下。一般多在黄昏活动,午间也活动。大都在树上活动,常由一树梢跳跃至相隔5~6米的另一树梢。嗜食各种坚果及浆果。此外,树上的昆虫、鸟卵、雏鸟、树苗嫩芽亦取食之,是山林的一害兽。春秋季节繁殖,曾于4~6、8~9月获得怀孕的母兽,每胎仔数2~4只。
  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的热带及亚热带森林中,见于本省各地林区,以南平、三明及宁德地区产量最多,其毛皮有利用价值。
  相近种
  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 Milne -Edwards。外形仍为松鼠型,惟腹面白色,尾基具一锈红色斑。见于闽北、闽东及闽中林区。毛皮价值均同于红腹松鼠。
  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 Milne -Edwards
  别名花松鼠豹鼠
  小型松鼠。头躯长通常小于150毫米。体背具明暗相间的5条纵纹,中央纵纹黑色,起于前肢略后的位置,止于尾基。黑色的两侧为褐色,外侧为淡黄色。耳背有毛丛,毛尖为棕白色。体背部棕褐色,腹面棕黄色。尾长短于头体。雌兽有乳头2对。
  本种已记述的亚种不下11个,国内有7个亚种,福建分布2个亚种。⑴斯氏花松鼠海岸亚种t.s.smaritimu。前背部呈淡黄褐色至锈灰色纵纹明显。⑵斯氏花松鼠博平亚种t.s .bopinglingensis 。前背部呈淡灰、淡黄赭色,纵纹不甚明显。
  多营巢于森林密集成阴地带的杉、松、槠、马尾松等树上,有时利用树洞为巢。善于攀高雀跃,但很少接近住屋活动。在产地一带叫“飞鼠”。时常是3~4只在一树上,有时也可到地面来活动。其活动时间多在清晨太阳刚出来或将近黄昏时。活动时有鸣声。食栗子、锥子、杉子、松子及其他野果以及树上的昆虫。多在春秋两季繁殖,每胎2~5仔。
  省内见于全省各地林区,以南平及三明地区产量最多。省外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北至甘肃、河北。
  (三)豪猪科
  本科在福建只有1属1种。
  豪猪hystrix hodgoni subcritata Swinhoe
  别名粽豪猪、刺猪体形较大,肥壮。体重7~14.5公斤,身长560~770毫米。全身棕褐色。在身体背面密披棕色长刺。由肩部到颌下有一些尖端白色的刺,形成一个半圆形的“白领”。在全身硬刺之下被有稀疏的长白毛。尾短,隐于硬刺之中。
  栖居在山坡、草地或密林中,挖洞而居。独居或双栖生活。在有豪猪的地方常可见到交道的洞口,或小群活动。是夜行性兽类。一般以草根、竹笋或野果等为食。又经常盗食蔬菜,到秋季作物成熟时集中耕地盗食红薯、玉米等作物,也吃菠菜、萝卜、瓜果等。盗食作物,严重时一夜能使粮食损失60~125公斤,一般一夜可以损失粮食约20公斤。一年生育一窝,在春天或夏初繁殖,一窝4仔,多生在石洞内。
  省内分布于永春、德化、长泰、福州、福清、建阳、邵武等地。省外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北至甘肃、陕西。
  (四)猪尾鼠科(刺山鼠科)
  本科在福建只记载1属1种。
  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e Milne -Edwards
  猪尾鼠外形如小家鼠,耳略具细毛,尾长超过体长,尾部腹面毛少而具鳞片,末端有簇毛,这是猪尾鼠的主要特征。前足无拇指,具一肉垫,后足细长,第一趾不超过第二趾的基部,爪长不超过指端而向上翘。耳大,眼小。背毛暗灰色,腹毛灰白色。尾较长,为体长的1.2倍,尾端毛密而长,成“刷状”,形如猪尾,故名猪尾鼠。猪尾鼠已知有
  两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猪尾鼠指名亚种t.c .cinereus 。模式产地为福建武夷山地区。
  福建的猪尾鼠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200米山地间,栖息地富有毛竹、马尾松、杉林和槠类阔叶混交林带。栖息生境多是山势陡峭之处,所以栖息活动的范围则显见局限,分布地带狭窄。喜食槠果、茶籽和禾本科植物,草被层植物亦为其食料。秋末冬初为其繁殖季节,每胎3~4仔。
  猪尾鼠由于世代生存于高山茂林,穴居深洞、阴暗潮湿之处,从形态学和生物学上演变成了一种特化的种,对该鼠进化演变的进一步研究,富有生物学意义。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市、邵武市和光泽,省外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安徽及浙江。
  (五)竹鼠科
  本科在福建只有1属2种。
  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Gray
  别名银丝竹鼠、竹鼠、竹鼠、土狗、土豚、山兔
  体型粗壮,成体重约600~1800克,体长240~300毫米。长年生活于地下,身体呈圆筒形。头部钝圆,吻较大。眼小,耳壳退化隐于毛被内。四肢较短,但粗壮而具强爪。尾短,均匀地被有稀毛。身体背面和两侧足背、尾部为棕灰色,有灰色毛基。吻侧毛色白色。腹面毛较稀少,有的地方可见皮肤,有的毛全污白色。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福建亚种r.s .davidi Thomas,毛软绒厚,深灰褐色,鼻骨后缘的宽度约等于额骨和前颌骨的接合缝之半。
  栖居于山坡竹林土质松软的地表下。洞道离地面约15~30厘米,长而繁多。嗜食竹根、竹笋、地下茎、嫩竹和棕榈株心嫩质。冬春季节为主要繁殖时期,每胎产仔3~5头。
  本亚种在省内分布于闽西北,省外见于安徽省霍山县。竹鼠凿洞觅食竹子地下部分,洞道所过之处,常使其上面竹子大量死亡,影响竹子生长。其毛软细,经加工后可制作皮衣、皮帽和饰皮,肉肥可食。权衡其利弊,害处较大。
  相近种
  银星竹鼠(粗毛竹鼠)rhizomys pruinosus latouchei.体型和生活习性类似银丝竹鼠,毛蓬松、烟灰色;尾几乎完全裸露,仅基部一段被有稀疏的短毛。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山区。
  (六)仓鼠科
  本科在福建只记载2属2种。本志列述2种。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calamozum (Thomas)
  别名沼泽田鼠
  头体圆胖,体长在120~155毫米。尾长大于体长的1/3。尾着生密毛。后足长约23毫米,足垫5枚。头骨粗壮,棱角不著。背毛暗棕褐色,毛基黑灰色,毛端栗棕色。腹面灰白色,有时中部略带有浅黄色。毛基黑灰色。尾毛上面暗褐色,下面与腹毛颜色一致。
  国内已知有四个亚种,福建分布一个亚种,即华东亚种m.f.calamorum Thomas,1902,其主要特征为体背毛色较深,分布于山东、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
  本亚种在福建分布于闽江上游的建溪、富屯溪流域的沼泽地,或小溪流附近潮湿草丛中,为常见种。洞道较浅,常随芦苇草根绵延数公尺。嗜食芦苇、水竹等禾本科植物的根、幼芽和粮食作物;日食量超过体重的30%。常年繁殖,但以5~6月为主高峰,10~11月为亚高峰。每胎产仔3~7只。
  东方田鼠危害作物,啃咬树皮,为农林业重要害兽。自然界可作为多种肉食性兽类和猛禽的食饵,对维持农林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作用。
  相近属
  黑腹绒鼠福建亚种eothenomys melanogaster colurnus Thomas。个体较小,体长91~135毫米;尾短,其长度(成体)约为体长的1/3。省内只在武夷山市黄岗山和挂墩曾发现过。
  (七)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5属17种。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 Pallas
  别名田姬鼠、姬鼠、黑线姬鼠体型比小家鼠大,体重平均25.3克(13~42克)。体长平均96.8毫米(80~120毫米)。尾比头身短,平均87.8毫米。后足长19.1毫米(17~21.5毫米)。耳长13.3毫米(12~15毫米),向前拉不能达眼部。前足有五个掌垫。乳头4对,胸部2对,腹部2对。背部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色,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有的标本纵纹不明显。腹部和四肢内侧毛尖白色,毛基深灰色。背部及腹部的毛色在体侧有明显分界线。尾二色,上面暗褐色,下面灰白色。足背毛白色。
  栖居农业区的农田、田埂、荒地、草堆中。冬季有的可迁入住宅,或在坟墓中越冬。主要吃种子和植物的绿色部分,春、夏两季在胃中曾见有甲虫,冬季进入住宅以山芽、蔬菜、大米、面粉等为食,爱吃水分较多的食物。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a .a . ningpoensis Swinhoe。本亚种在省内分布于闽江以北地区。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它还和流行性出血热及鼠疫有密切关系。黑绒姬鼠分布遍及全国。
  相近种
  中华林姬鼠apodemus draco Barrett -Hamilton。耳较大,向前拉可以达到眼部。前后足掌均有6个掌垫,乳头3对。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及屏南。
  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
  别名小耗子、小鼠、鼷丝鼠、无骨鼠体形小。雄体体长平均为72.5毫米(65.0~84.5毫米),雌体体长平均74.9毫米(65.0~80.0毫米)。尾长等于或超过体长。门齿内侧有一直形缺刻,有别于巢鼠和姬鼠属。后足长约在15毫米左右。
  背部毛黄褐色,毛基深灰色,体侧棕黄沾灰。腹部毛基部灰色。毛端沾黄毛。背腹毛在体侧无明显的分界线。尾毛上部黄褐色,下部灰黄色,二色无明显分界。前后足背面均为暗褐色。小家鼠有棕褐色个体,也有黑色个体。
  小家鼠为省内住宅中常见种,但常窜入田园活动。喜群居和活动于粮食贮存场所和柴草堆积的角落,亦常发现匿居于长久无人注意的抽屉、衣柜内。是破坏衣着和糟蹋粮食种子的害鼠。繁殖力较强,一年可生殖5~6次,平均每胎仔数4~5只。
  省内及国内均为广布种。国外除南极,偏远海洋岛屿外几遍全球。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m.m .homourus Hodgson 。
  相近种
  卡氏小鼠(詹绍琛正名,1983)mus carali caroli Bouhote。腹部毛基暗灰色,末端白色,尾的上侧呈灰褐色,下侧白色。四肢污白色。分布于全省农田、菜田和红薯地。能传播钩端螺旋体病,损害粮食作物。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arkenhont)
  别名大家鼠、沟鼠
  褐家鼠体形粗大。一般成年体重300~350克,大者达500克。尾长不超过体长。耳短而厚。后脚粗大;长35~38毫米。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尾毛两色;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是主要家栖鼠类,但在房屋附近的阴沟、杂草和农田中数量也不少。多栖息在稻田埂、甘蔗地、小河堤及家畜、家禽饲养场。全年均可繁殖,每年2~3月、9~10月是繁殖高峰季节,每胎可怀2~16只,以7~10只为最多。对粮食破坏严重;由于打洞,可引起房屋和河堤崩溃,带来灾害;能传播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在华南地区,褐家鼠也是农业重要害鼠之一。遍布全省各地。
  相近种
  黄胸鼠(家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 -Edwards)。体背棕褐色,腹毛毛尖沾黄色,前足背面棕黑色。广布全省。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斑疹伤寒等。
  黑家鼠rattus r.rattus。(Linaens)。通体毛色黑色,尾长显著超过体长,前、后足背面为棕褐色。该鼠是一种国外传入的家栖鼠类,分布几遍全省,为鼠疫病原的携带者。
  白腹鼠rattus coxingi (Swinnoe)。体背暗灰棕色,腹部毛基和毛端均呈纯白色,体侧与腹部有明显的毛色分界线。曾在该鼠体内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多见于闽南、闽中、闽北一带。
  斯氏屋顶鼠r .rattus sladeni (Anderson)。背脊明显有长黑色毛均匀混于黄褐毛中,腹部毛基白色,毛端常微淡黄,胸中部常有暗灰色的窄斑。省内仅在福州、德化、南安、漳浦发现该鼠。是钩端螺旋体、恙虫病立克次尾体的宿主。
  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Hodgson)
  别名罗赛鼠、田鼠、园鼠
  体型中等,尾等于或略长于体长,耳小而薄。后足短,小于33毫米,乳头6对。背毛黄褐或棕褐色。腹毛灰白色。一年有两个繁殖高峰,一个在4月,一个在8月。每胎平均可生6.1只(范围1~10只)。数量高峰,一个在4~5月,一个在10~11月。黄毛鼠对农田作物危害严重,对水稻株害率一般5%左右,每年因黄毛鼠为害的农田粮食损失7亿斤左右,是福建省农田主要鼠害。能传播钩体病、恙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黄毛鼠分布于全省各地,闽南数量较闽北多。
  相近种
  大足鼠(山田鼠)rattus nitidus (Hodgson)。体背黄褐色,前背脊明显地混有黑色毛,毛尖淡黄赭色,分布于闽西南和闽西北的山地梯田和村落田野。为常见种。
  针毛鼠(山鼠)rattus fulvescen (Gray)。黄毛铁锈色,比较鲜艳,并杂有针状毛。该鼠对山区水稻损害严重,分布全省各地,闽北、闽中山区多于沿海地区。
  社鼠rattus nivienter(Hodgson)。背毛灰暗,铁锈色不明显,背毛中刺毛较少,尾末端白色。社鼠是次于针毛鼠数量的一种山鼠,多栖居于山区的树木、茅草和灌木丛里。遍布全省。大型鼠类(体重0.5公斤左右)
  青毛鼠rattus bowersii(Anderson)。大型山鼠。遍布全省。
  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 (Thomas)。大型山鼠。遍布全省。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 nemorivaga (Hodgson)。大型田鼠。主要分布于闽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