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九、鲸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24
颗粒名称:
九、鲸目
分类号:
Q959.841
页数:
7
页码:
375-3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鲸目动物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包括灰鲸科、鰛鲸科、抹香鲸科和海豚科。这些动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其中灰鲸科和鰛鲸科动物在我国海域有分布,而抹香鲸科和海豚科动物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较为广泛。文章还介绍了这些动物的经济价值和保护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鲸目
内容
鲸是完全生活在水中的兽类,体型成流线型,颇似鱼体,故俗称鲸鱼。广泛分布于各海洋,少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江、河、湖泊等淡水中,常喜群居。全球现存有须鲸亚目(Mystaiceti)和齿鲸亚目(odontoceti )
共约80种(陈万青等,1992年)。我国有7科35种,福建有6科15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一)灰鲸科
本科现仅存灰鲸属eschrichtius1属1种,见于我国。
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 (Lilljeborg)
别名克鲸、腹沟鲸体短粗,体长12~15米。头部较短,约为体长的1/5。全身灰色,无背鳍;尾部背脊有7~15个瘤状隆起。腹部无褶沟,但在喉部有2~5条纵沟。鲸须每侧不超过200枚,须毛粗皆黄白色。
主食浮游性小甲壳类、鲱鱼卵和小型鱼类等。常在浅海区或者岩
礁附近活动,被称为“灰色的岩岸游泳者”,由于不能及时随潮水退去,常搁浅于海滩。
分布于太平洋东、西岸,并可迴游到我国沿海。1962年,在晋江海滩获一头搁浅灰鲸。游泳速度缓慢,容易捕获,所以被捕过多,使其瀕临灭绝。
灰鲸在许多形态特征上都反映出须鲸类形态演化的过渡性质,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鰛鲸科
本科在我国海域共2属6种,福建海域记载2属3种。
鰛鲸balaenoptera boralis Lesson
别名大须鲸、鳕鲸
最大雄鲸体长18.5米、雌鲸可达20米。背鳍高大,三角形、后倾。鳍肢小,由前基至梢端不超过体长的1/10。褶沟为60~65条,长不达于脐。须板黑色、须毛白色、须板长大于宽的二倍。背部及体侧为黑色、腹部白色、交界处为灰色。
食性很广,嗜食桡足类,磷虾之类的小甲壳类,也吃鲱、玉筋鱼、鳕鱼、六线鱼、秋刀鱼等。
分布于我国沿海,为数不多。民国13年(1924年)厦门大学博物馆曾收藏一头幼体标本,后运到台湾。
拟大须鲸balaenoptera edeni Anderson
别名长褶须鲸
体长达14米。体色与鰛鲸(大须鲸)很相似,背黑腹白,但其间的过渡区比大须鲸更模糊。头部在上颌前端至喷气孔间有一条主脊线,其两侧各有一条副脊线。背鳍大小适中,略低而后屈。褶沟45条,长达于脐。须板短宽,每侧300枚。主食乌贼和秋刀鱼等群游鱼类。
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等的南、北纬各40度之间,水温20C左右的海域。我国沿海也有分布。1977年,在惠安小蚱捕获一头。因被定置网缠绕,窒息而死。
拟大须鲸为我国鲸目动物的新纪录。
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别名鸵背鲸、锯臂鲸、巨臂鲸
雌体长达19米,雄体长达17.5米。体短而肥硕;上颌上面和下领两侧各具一排拳头大的圆形突起,每个突起上都有一根感觉毛。背鳍低小,其后缘无凹。鳍肢长而大,其长度达体长的1/3,前缘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尾鳍后缘呈锯齿状。褶沟15~20条,终止于脐的前方。鲸须每侧有270~400枚,灰黑色。须毛粗糙、呈淡黄色。背部黑色,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
座头鲸结群不大,通常成对伴游。喜游近海岸或进入浅湾栖息。主食浮游小甲壳类,也摄食集群性小型鱼类。
我国海区均有分布,以广东和台湾近海为多,1952年11月在福清县高山湾搁浅一头。
图3-2-39座头鲸
(三)抹香鲸科
本科仅有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一种,分布全球。过去将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和拟小抹香鲸kogia simus置于抹香鲸科,现独立为小抹香鲸科kogiidae。
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Linnaeus
别名巨头鲸、真甲鲸雄性最大体长达19米,雌的约17米。头部极大,长达体长的1/3;额部膨大,整个头部宛如箱形。下颌小而狭短,前端甚尖。呼吸孔位于头左前方。无背鳍;沿尾部脊背生有一列很低的瘤状隆起,前面一个较大类似背鳍。鳍肢短而圆;尾鳍较宽大。背部蓝灰色;腹部近似银灰色,间有白斑。上颌每侧仅有无机能的痕迹齿10~16枚;下颌每侧有圆锥形牙齿20~28枚,齿的横切面圆形,成体的齿直径达10厘米,长可达20厘米。
喜在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海域活动,主食大乌贼和章鱼,也吃鱼类。
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我国的东海和南海较常见,1985年12月福鼎秦屿发现12头抹香鲸搁浅死亡。
抹香鲸的经济价值高于其他鲸类;油质优于须鲸类油。由头部提取者称“脑油”可作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著名的龙涎香就是抹香鲸肠内所产,历来就是异常名贵的香料安定剂和中药材。
(四)海豚科
我国海区已知有7属10种,福建分布有5属6种。
热带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 Gray
别名繁齿海豚、长吻型真海豚
成体体长2~2.5米。体型同真海豚相似,但是吻突比真海豚长。背鳍中等高度,位于身体中部,近乎三角形,没有白斑。鳍肢末端尖。吻狭长,为颅长的2/3。吻长为吻基部宽的3.5~3.8倍。上颌骨腭面的纵沟较深。上颌每侧具齿55~65枚,下颌齿51~60枚,齿小而尖。体色与真海豚相似,背部为黑色,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部交界处有一黑色带,下颌至鳍肢前基有一条黑色带,在口角处弯成V形。由眼沿体侧向后至肛门有一条浅黑色带。
热带真海豚为暖海性种,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性活泼,游泳中常跃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要以群性中上层鱼类为食。
热带真海豚等热带、亚热带近岸性种在我国的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都有分布。福建仅在东山湾海区发现过。
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 Linnacus
别名普通海豚、短吻型真海豚
体长2米,雄性比雌性大。吻突狭长,眼有黑圈。眼至额隆前基有一黑色带。背鳍中央有三角形淡色区。鳍肢呈三角形,末端尖。尾鳍宽大,约为体长的1/5~1/4。背部蓝黑带灰,腹面白色,体侧由于体色变化、多形成黑色区块或色带。上下颌每侧有小形齿40~50枚。
真海豚多结成大群,游泳迅速,经常全身跃出水面,主食群游鱼,如鲱鱼、沙丁鱼、竹荚鱼等,也吃乌贼和鲐鱼。当它围捕鲐鱼时,一面频繁的起伏,一面不时跳跃戏水,同时又追逐鱼群移动,渔民们常以其出没判断鱼群的位置。
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各海洋,在我国沿海均有发现,经常出没在本省黄岐、平潭、惠安、东山的海面。
真海豚是仿生试验和水族馆的词养对象。有些国家训练这种海豚用于军事目的和海洋科学考察。
图3-2-42灰海豚
别名纹身海豚、黎氏海豚、花纹鲸
成体体长可达3.85米,体重约500公斤。头方圆,前端钝,无吻突,额隆前方中央有纵沟。躯体前部粗圆,由背鳍至肛门后方急剧变细。尾柄不高。背鳍高大,前缘后倾,后缘凹入,顶端尖。鳍肢长,末端尖。尾鳍缺刻深。上颌无齿,下颌前端有齿2~7枚。成熟个体背部浅灰色,腹部色淡。两鳍肢间有白斑,背鳍,鳍肢及尾均呈黑色。全身布满白色条纹筋痕,尤以背鳍前方至头部为多。体色随年龄增长而由幼兽体的黑褐色变成老兽体的全身白色。
通常10头至数十头成群,也有数百头的大群,时常与他种海豚混群。主食乌贼和甲壳类,也食鱼类。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至暖温带的各海洋中。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中。福建省则见于莆田一带的海域。
镰鳍斑纹海脉laenorhynchus obliquidens Gill
别名太平洋斑纹海豚、短吻海豚
体呈纺锤形,长2~2.3米。背鳍高且呈镰刀状后屈,前缘黑色;后缘近似白色的淡色。
背腹侧有明显的棱状皮肢嵴。鳍肢三角形,基部最宽。尾鳍宽为体长的1/6。体色深浅度变化很大,背黑腹白,体侧多有条纹或黑带。
喜群游,常数十头、数百头甚至上千头的成群活动,群中有“领队”,经常能巧妙地率群从围网或港湾中脱逃。主食乌贼、也喜吃錢、鳕等群游鱼。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峡,本省以东碇外海和兄弟岛附近最多。
此海豚可养在水族馆里作观赏动物,它可以学会钻圈等许多技巧。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rrensis (osbeck)
别名华白豚、太平洋鸵海豚
体长可达2.5米;体重达235公斤。全身象牙色,幼体背部灰黑,腹部白色。吻突狭长,约占体长的8%,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背鳍梢端钝而圆。尾缺刻呈弧形瓣,左上右下相互交叠。上下颌每侧有齿32~37枚。
中华白海豚不集结成大群,一般数头或单独游动。主食鲻科和石首鱼科的幼鱼,也吃小黄鲷、小鲳鱼、小带鱼等。在厦门内海,经常可见其巡迴于流刺网附近,捕食已上网的小鱼。
分布于本省沿海,在九龙江和闽江中曾有发现,极为罕见。多栖息在内海及河口一带。国内主要见于东海及南海。
中华白海豚同其他海豚一样,可作为仿生学的研究对象。油脂、红肉、皮、内脏等可综合利用。
花斑原海豚stenella frontalis (Cuvier)
别名古氏喙豚、大西洋斑海豚
成体体长约1.8~2.0米。体呈纺锤形。喙不太长。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鳍肢较大,三角形,末端尖。尾鳍宽为体长的1/5左右。背黑,腹白。体侧大部为灰色。眼周围有黑环,该环向前有一条黑带,左右的黑带在额、喙交界处相接。鳍肢前缘至口角处有一条黑色。全身具密布不规则小斑点。背部的黑色区有灰斑,腹面的白色区有黑斑。喙长为头骨长的4/7,为喙宽的2.4倍。上下颌左右各有齿35~44枚。以中、上层鱼类为食。
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温带海区。在我国的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都有分布。福建省霞浦县海区曾有发现。
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Montagu)
别名大嘴海豚、尖嘴海豚、瓶鼻海豚
体长2.5~3.5米,最大可达4米。吻突短;额部隆起,状如棒球帽;体躯中部粗圆,从背鳍往后渐细。背鳍位于背中部;尾鳍宽约体长的1/9倍。背部瓦灰色略发蓝,腹面逐渐过渡为淡灰色。上颌骨腭部平坦无纵沟。齿大而少,上下颌每侧少于26枚。
宽吻海豚常成数百头的大群活动。主食鱼类如带鱼、鲅鱼、鲻鱼等,也吃乌贼。
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各海洋以及我国海区。1983年4月在福清、9月在龙海的浯屿岛海区,均发现有大群活动。
本种海豚是仿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海兽;有些国家训练这种海豚用于军事目的。
(五)鼠海豚科
本科共31属,福建仅产江豚属neophocaena1种。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oCuvier)
别名江猪、海猪、海和尚、露脊鼠海豚
体长不超过二米,为鲸目动物中最小的个体。头圆,无喙;无背鳍。背部有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鳍肢较宽大,末端尖;鳍肢长约为体长的1/6。尾鳍宽阔,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上下颌每侧有铲形齿15~22枚。全身灰色或瓦灰色。
喜在近岸区域活动,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处或潮流冲击的地方,可以上溯江河之中。食性杂,主要食鱼、虾、乌贼等。
本省黄岐半岛海区分布较多,在我国沿海的各海区沿岸及各大河口均有。印度洋的沿岸,以及西太平洋侧沿岸,北达日本中部近海都有分布。
江豚的脂肪油质优良,可提制高级润滑油,肉可食用,内脏及各种腺体可提取多种药物及激素,综合利用价值很高。
(六)巨头鲸科(领航鲸科)
本科在我国海区有3属,福建沿海产1属。
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 (owen)
别名似虎鲸、海猪、虎头鲸
雄性体长5.7米;雌性较小,5米左右。头圆,口大;口裂朝眼睛的方向切入;无喙。
眼小,位于口角后上方。呼吸孔一个、呈一凹陷,位于头顶眼垂线的前方。背鳍不太大,位于体中部略前的位置,后缘凹入,呈镰刀状。鳍肢狭长,其长约为体长的1/10,前缘自中部起骤向后屈,后缘通常有2个突出部,末端尖。尾鳍宽大,约为体长的1/5。上下颌每侧牙齿8~11枚,一般上颌略少;齿大而尖,呈圆锥形。全身黑色,腹侧稍淡。
喜群游,较少单独活动,游速较慢,且不喜跃出水面。有时为追逐鱼群进入内湾。主食鱼类及乌贼。
分布范围很广,主要是暖温带和热带海域,以北太平洋东南部最多。我国沿海均产,1959年4月29日,有上千头群体在平潭出现。
伪虎鲸综合利用价值很高。脂肪为炼油原料,皮可为制革原料,肉可鲜食或制成罐头,骨除炼油外还可加工成骨粉饲料。一头体长4.5米、重600多公斤的伪虎鲸,可得皮下脂肪60公斤,额部的油4公斤,肉240公斤。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