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兔形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20
颗粒名称: 五、兔形目
分类号: Q959.836
页数: 2
页码: 371-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兔形目包括一些中等的与小型的食草小兽,在系统发生及身体结构上都与啮齿目十分相近,因而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均被分类学家作为一个亚目而并入啮齿目中。本目种类不多,但数量大、分布广,除澳大利亚之外,全球均有分布,现存2科54种。我国2科3属27种。福建仅有1科1种。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兔形目

内容

兔形目包括一些中等的与小型的食草小兽,在系统发生及身体结构上都与啮齿目十分相近,因而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均被分类学家作为一个亚目而并入啮齿目中。本目种类不多,但数量大、分布广,除澳大利亚之外,全球均有分布,现存2科54种。我国2科3属27种。福建仅有1科1种。
  兔科
  华南兔lepus sinensis Gray
  别名野兔、山兔
  体长395~410毫米,体重约2公斤。体形与家兔相似,但体毛粗短;耳短,向前折时达不到鼻端;尾极短,其长约为后足长的2/3。体色棕褐或灰暗,背毛棕黑色,颌、颈下及腹部浅棕黄色。
  本省仅一亚种即指名亚种l •s .sfnerms Gray。
  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坡灌木丛或杂草丛中,极少到高山密林中活动,但在闽北曾发现于武夷山高山地带。白天匿于杂草、灌丛所掩盖的洞穴,黄昏开始出洞觅食。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树苗及枝叶为食,尤喜食麦苗、豆苗及蔬菜等,每年可繁殖2~4窝,每窝约3~5仔,在福建地区6~8月可捕获幼兔。
  分布于福建全省和江南部分省区。
  毛皮可利用,是重要毛皮兽之一。肉可供食用,为野味中之佳品。野兔对作物幼苗危害最为严重,尤其最喜食豆科植物,作物成熟时亦食部分种子。
  分布于我国北部、长江流域和浙江、福建的三明等地。
  刺猬消灭有害昆虫及其幼虫,也吃鼠类,在保护农、林业方面起一定作用。
  (二)齙鼱科
  本科动物为食虫目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科。外形似鼠,体长小于10厘米,最小者体重102克。头狭小,吻部突出于口前,并能灵活转动。眼小。耳短,但明显可见,有的隐于毛中。中肢纤细,前后足均具5趾。少数种数趾间具蹼或足及趾的两侧有由长毛形成的毛栉。体被毛柔软细密,在尾根或体侧具有特别的自卫臭腺。齿数变化在26~32枚,上下颌第一门齿特别发达,犬齿退化,臼齿齿尖发达。食物以昆虫为主。夜行性。大部陆栖,少数水栖或营地下生活。
  本科动物国内有10属40种。福建有3属4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