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偶蹄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19
颗粒名称:
四、偶蹄目
分类号:
Q959.842
页数:
6
页码:
366-3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偶蹄类动物中的猪科和鹿科动物,包括野猪、獐、赤麂和小麂等,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这些动物在全球和福建地区都有分布,但数量日益减少,已被列为保护动物。文章强调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偶蹄目
内容
偶蹄类是大、中型具有双数趾的有蹄类。趾端有蹄,善于奔跑。多营群居生活,除猪科为杂食性外,其余均以植物为食。全世界均有分布,现存9科198种,我国有5科42种,福建有3科10种。
(―)猪科
本科兽类除了澳洲和新西兰外,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共5属8种,我国只有1属1种,即野猪sus scrofa,广泛分布南北各地。
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
别名山猪
形似家猪,体长2米,重者可达200公斤。吻显著前突成鼻盘。四肢细长,尾细。雄猪的犬齿特别发达,上下颌的犬齿呈獠牙状,露出唇外。肩高大于臀高。成年野猪毛色棕黑或褐棕色。幼猪体背间有条纹,故有花猪之称,6个月后消失。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仅一亚种即华南亚种s .s .chirodontusheude。
栖息在山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多种型和灌林丛及林间草地,特别是在近溪的高竹丛和季雨林,疏树草地。没有一定的住处,过着游荡生活,性凶猛,群居性,多由雌猪和幼猪组成。雄猪性成熟后常独居。晨昏或晚上活动。杂食,主要以植物为食,喜食地下的块茎和蕨根等,食幼嫩树枝、种子、果实、青草以及动物尸体、昆虫等。还盗食玉米、稻谷、马铃薯、红薯等。一般在10月交配,一年繁殖1~2窝,筑巢于灌丛或丛林中,次年4和5月产小猪,每次产5~8仔。
省内各地广布,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野猪是山区重要的狩猎动物之一,肉质较粗糙,但味颇鲜美;皮可制革,毛可制笔、刷;胆、骨、睾丸、贮精束、血等均可入药。野猪群居性,食量又大,对山区农作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二)鹿科
鹿科动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古北界、东洋界以及南、北美都有,但在澳洲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没有分布。现存17属50余种,我国有9属17种,福建有7属7种。
獐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别名河麂
体形较大,体重约15~20公斤。雌雄都没有角。雄兽大犬齿发达,向下延伸,曲成獠牙,突出口外。四肢壮而有力,但不像麂那样细,蹄不长,但显著。尾极短,几乎被臀部的毛遮盖,似断尾。体背及体侧颜色一致,都是棕黄色。雄性没有麝香腺,悬蹄与主蹄距离比较大。仅一属一种,分布于我国的为指名亚种h.i .inermis,另一亚种分布于朝鲜。
栖于低山丘陵地区,极少到高山活动,喜生活于草坡灌丛中,主食青草和各种植物的嫩叶。年产一胎,每胎2~6仔,为鹿类中繁殖力最强者。
福建省仅分布于闽北、闽东及梅花山。省外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
由于獐生活环境较广泛,繁殖能力甚强,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之一。其皮和肉的用途与鹿同。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麂muntiacus muntjak Zimmermann
别名黄麂
体长约1.5米,体重约20公斤。雄兽有两叉角,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二尖相对;角柄长度居麂类之冠。雌兽无角,但其额顶与雄性生角相应部位微有突起,且着生特殊成束的黑毛。上颌有粗长向下的犬齿,身体大部赤红;腋部有一白色块斑,后腹部毛色由淡黄到纯白。鼠鼷部、臀内侧和尾腹面纯白色。
本省仅一亚种,即华南亚种m .mvaginalisboddaert。
多栖于山区草丛和密林中。一般营独居生活。昼夜活动,食青草、野果及各种植物幼叶、嫩芽,有时盗食农田作物或蔬菜。全年繁殖,每胎产1~2仔。
省内各地都有分布,省外见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海南及广西。
赤麂是皮肉两用兽资源之一。皮细嫩,是制高级皮革的原料。茸、胎、骨均可入药。
小麂muntiacus rearesi ogilby
别名黄麂
本种是麂中最小的一种,体重12公斤左右,肩高约400毫米,体长700~800毫米。脸部较短而宽,额部无长毛,尾较长(120毫米)。在颈部中央有一条黑线。雄者具獠牙和角,但角叉短小,仅分一叉。通常为淡栗红色,且混杂有灰黄色斑点。
栖息在低山、深丘的林缘或杂草中。性怯懦,营单独生活,东窜西跑,很少结群,活动范围较小,常出没于林缘或深草丛中,很少远离其栖息地。多夜间活动,而以清晨和傍晚活动最频繁。在生殖季节雄兽能发出“呱呱”的叫声,很远能听见。以各种青草、树皮、嫩叶、草芽等为食,也危害作物。冬季交配,怀孕期6个月,多在4~5月产仔,每产1仔,偶产2只。
全省均有分布。省外分布华南一带,西达四川、贵州、云南。
福建小麂资源比较丰富,根据1982~1983年统计全省全年收购皮张2.4~3.1万张,是省内主要毛皮兽。在其他兽类资源普遍下降情况下,麂资源还有上升的趋势,应注意合理利用。同时可对麂进行人工养殖,因为它的食物来源好解决,怀孕期又短,是一种有养殖前途的兽类。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
别名青麂、乌金麂、红头麂、蓬头麂
黑麂是麂中体型最大的,体长可达1米以上。角柄较长,角冠一般短于角柄,易与其他麂类和毛冠鹿区别。它的外形既像毛冠鹿,又像小麂。像毛冠鹿的地方在于头顶额部盖有长的簇状冠毛,毛色鲜棕,该毛长45~50毫米;同时又像小麂一样生有短而简单的角。雄麂有角,长达100毫米,略侧扁,绝大部分有皮肤包被,只有10毫米左右的角冠外露,鲜棕色的长毛沿角的周围向上生长,并从前向后覆盖,故从外面不易看到角。成年雄麂角冠基部有环状结节角盘,老年个体角冠分叉。雌麂无角,但老年个体生有很短的突起,不露出皮肤,亦由长毛覆盖。眼较大,其前方有半月形的眶下腺。雄麂上犬齿(獠牙)发达,向下弯曲,但弧度稍小,雌性不发达。泪窝比小麂小而浅,因此泪窝长度小于眼眶。耳短稍圆。尾较长。全身冬毛为近黑色的暗褐色,雌麂较雄麂毛色更黑,夏毛棕色较浓。幼麂身体背部有4行纵行的棕色斑点,中央两行排列较整齐。
栖息在丘陵山地密林中,活动多隐蔽。胆小怯弱,恐惧感强,多独居生活。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木植物为食。繁殖情况,据报道,黑麂雌性成熟期在6~8月龄,而雄性较迟,在10~12月龄才具有繁殖机能。和小麂一样全年可繁殖,无明显的季节性。每胎产1仔。
省内见于武夷山、浦城。省外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省。
黑麂的分布区域狭小,繁殖能力较低,又要求高密林的生活条件,近年来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和乱捕滥猎,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CITES:附录Ⅰ。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 —Edwards
别名青麂、黑麂
外形似麂而稍大,体重约25~30公斤。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雄性角短小不分叉,几隐于额部的长毛中,故名毛冠麂。雄兽上犬齿大,呈獠牙状。无额腺,泪窝大,其直径大于眼窝的直径。毛色一般为黑褐色,冬毛几近黑色,夏毛暗褐色。
国内有3个亚种,省内仅一亚种,即东南亚种e .c .michianus Swinh。e,通体灰黑褐色,鼻骨后部侧扁。
栖息于高山常绿阔叶林中,极少在低山或丘陵地林区出现。性喜独居,多晨昏活动。以各种植物的嫩枝叶和青草为食,亦吃野果。秋冬交配,春夏产仔,每胎1仔。
福建省仅见于闽北和闽西梅花山。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东南沿海山地,广东省仅分布于粤北山区。
资源利用价值与赤麂基本相同,但毛冠鹿为我国特有动物,有重要科研价值。
现状稀少,已趋危,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水鹿cerous unicolor Kerr
别名黑鹿、山牛
外形像梅花鹿,但体型较大,体重约100~150公斤,最大可达200公斤。体长2300毫米左右,肩高达1米以上。雄鹿具角,眉叉与主干成锐角,共分三叉。颈长,具长而蓬松的鬣毛。体栗棕或灰棕褐色,从额部开始,沿背中线直到尾,有一深棕色的背纹。尾毛长而蓬松,黑色。臀部无白色块斑。
栖息于山地森林茂密的地方,营独居或小群生活。昼伏夜出,性机警,善奔跑。嗜玩水,好泥浴或水浴,故称水鹿。以各种嫩叶、浆果、青草为食,亦食农作物。雄鹿每年换角一次,老角脱后长出的嫩角质地松软,表皮有很多茸毛,角组织有丰富的血管,称为鹿茸。每年1胎,每胎1仔。
福建省仅见于闽北及闽西梅花山。在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广东省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
鹿茸、鹿胎、鹿尾、鹿鞭、鹿筋、鹿血和鹿骨胶都是名贵药材,经济价值高。水鹿性情温驯,易于饲养,且词料便宜。养水鹿,值得提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Ⅰ。
梅花虎cervus nip port Timminck
别名花鹿
体型比麂类大,成兽体长约1.5米。冬毛厚密,有绒毛、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夏毛薄,无绒毛,全身红棕色、白色斑点小而密。背中线从耳间到尾基为黑色。臀斑白色。尾短,约为体长的1/9。仅雄性有角,年老者角分四叉,眉叉斜伸向前,第2枝为高位分叉,在主干末端再分成2小枝,有别于其他种类。
栖息森林的丘陵地带。晨昏活动较多。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发达。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等为食,每年8~12月交配,每胎1~2仔,多产于4~6月间。
国内有5个亚种,省内仅一亚种,即南方亚种c.w .Swinhoe。
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各地区。省内见于闽北及闽西梅花山的狗子脑、青石坑一带。
梅花鹿茸为最名贵的药品,鹿胎、肉、筋、尾及鹿鞭亦可做药用,皮可制革。
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种。CITES:附录I。
(三)牛科
牛科为大中型食草兽。雌雄均具角,仅少数雌兽例外;角为虚角,不分枝,不脱落,终生生长。胃四室,反刍。世界上除澳洲和南美没有外,广泛分布于各地。我国有11属14种,福建仅2属2种。
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
别名山羊
体形中等大的牛科动物,体重约120公斤。肩高达112厘米。颈背有鬣毛。尾短,其长约为后足之半。吻端裸露。有眶下腺,趾间有足腺。两性均有角,角短而尖。乳头两对。全身黑色而稍带灰棕色调,背中央的毛毛基白色,毛尖黑色。鬣毛前段棕黑,愈往后白色愈占优势,至颈背部,鬣毛为全白或棕黑与白色相混。四肢腿部及膝部毛色较锈棕色,并染灰白色。膝盖以下至蹄部毛色棕黄。尾尖黑色,尾基毛色染锈棕色。
常栖居在高山岩崖上,睡石岩洞或垂岩下。9月以后移至山坡森林中。偶或在草原及平地间活动,善于在险恶的乱石山崖间跳跃。一般清早出来觅食,喜食菌类。经常独栖,性强桿。9月下旬到10月为其交配期,怀孕期8个月左右,来年5~6月间产仔,每胎1仔。
福建全省山区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甘肃、四川及江南各省。
据福建省调查,南平市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每年可收皮张1000~4000张,自60年代中期以后,数量急剧下降,年产量不超过400张,低的年份只有数十张。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CITES:附录Ⅰ。
斑玲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
别名青羊、野山羊
体长约110厘米,体重约25公斤。形似小的鬣羚,但颏下无胡须,眶下腺很退化。雌雄都有角,除角尖外,横棱显著。鬣毛很短,尾较短,四肢短,蹄狭窄。
全体毛灰棕色或深灰色,由毛尖黑褐色,出现麻点。下喉有一块白色大斑;下腹和鼠蹊为白色。四肢内侧棕黄色,前肢前缘有黑纹。尾较鬣羚长,末端黑色。
在福建的青羊为东南亚种n.goral arnourianus Heude。
栖于较高的山地林区,行动迅速,善于跳跃。早上和傍晚外出觅食,以幼枝、嫩叶、杂草、苔藓等植物为食,饱食后到山涧饮水。繁殖期多在冬季。妊娠期约半年,每胎产1仔,偶有2仔。
福建省仅见于闽北。在国内分布较广,除西部和西北部以外的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
青羊为中亚特产的高山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中国红皮书作者建议该种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