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食肉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18
颗粒名称: 三、食肉目
分类号: Q959.838
页数: 14
页码: 353-3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熊科和犬科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经济价值和保护情况。熊科动物包括黑熊和其它种类,具有大型、强壮的体型和适应捕食的习性。犬科动物包括狼、豺和貉,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态习性。这些动物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数量日益减少,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食肉目

内容

本目动物多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通称猛兽。全世界均有分布,现存9科250种,我国有8科56种,福建有4科23种。
  (一)熊科
  大型兽类,体雄壮。四肢粗壮,均具5趾,爪尖而长,不能伸缩,后足为蹠行性。陆栖,能涉水和游泳,善攀,行动较迟缓,有冬眠习性。
  本科除澳洲及非洲南部地区不产外,广布欧、亚大陆及北美洲。
  本科共5属7种,我国有3属4种,福建仅有1属1种。
  黑熊selenorctos thibetanus Curier
  别名狗熊、黑瞎子
  体形肥壮,体重约100~150公斤。全身漆黑色,面部毛接近黄色。下颏白色,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斑。颈侧部毛最长,成毛丛状。胸部毛最短,短于四厘米。前足的腕垫宽大并与掌垫相连。前后肢有五个趾,有强而弯曲的爪。
  据j .r .EUerman等(1951)记载,黑熊有8个亚种,我国有5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四川亚种s •t •mupinensis Heude。
  黑熊是林栖动物,栖居深山密林,除繁殖期外没有固定的巢穴,但有一定的活动区域,主要在白天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频繁。善于爬树和游泳,能攀登高大树木和渡过湍急河流。在南方,黑熊终年活动,游荡寻食,如春天多在竹林中觅食竹笋,秋、冬则在深山觅食野果,平时也觅食昆虫和小动物。性孤独,仅交配时雌雄在一起。夏季交配,怀孕期为6个半月至7个月。每胎通常为2仔,隔年生殖一胎。
  国内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的大部分省区,见于闽北、闽西北。
  熊是利用价值较大的经济动物,毛皮可用,肉掌能吃,胆脂作药,几无废弃的东西。幼小的熊崽,还易驯养,供作观赏展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
  (二)犬科
  本科在我国已知4属6种,福建4属4种。
  狼canis lupus Linnaeus
  别名豺狼、灰狼
  身体较家犬略大,躯体强壮。嘴较阔,耳竖立。吻部和四肢均较细长。胸部较狭,前腿相距较近。尾巴永远低垂。体色灰黄、棕灰或淡黄;额部和头顶灰白杂有黑色,体腹及四肢内侧均灰白。
  我国产的狼,均属北方
  亚种canis Lupus chanc。grya。
  狼的生态适应很广,各类不同景观和不同海拔地区均可见到。栖息范围包括山地和丘陵地带的森林、灌木丛、草丛中;栖息密度主要决定于被捕食动物的丰缺,食物丰富的地方,狼的密度较大。通常三、五成群,极少单独活动。食性较杂,除捕食中、小型兽类外,甚至伤害人畜,也吃一些植物。繁殖季节在冬春,每年产1胎,每胎5~10仔。2~3龄性成熟。
  福建见于南平、三明、泉州、龙岩、梅花山及武夷山等地。在国内多见于长江以北,偶见于江南。
  狼皮的用途与家狗皮相似,可用以制皮袄或皮褥等。现状极稀少,在国际上已将狼列入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种类。CITES:附录Ⅱ。
  豺cuon alpinus Pallas
  别名豺狗、红豺、红狗
  外形似狼,但较小;体长约1米。头部宽而吻短、额低、耳短而圆。全身被毛较短,颈部毛蓬松而略长于体毛。尾毛较长,故尾形显的粗大,尾与狼相比略长,但尾不超过体长之半。体色红棕,背中部比体侧深,胸腹部灰白色。四肢毛色与背色相同。前肢内侧黄白色。后肢内侧浅棕色。尾背有一条黑色纹;尾端黑褐色。下颌臼齿仅2对,比狼、狐少一对。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江西亚种cuonalpinus lepturus Heude,体形较小,毛色锈棕,口缘白色。尾稍染黑色,尾尖黑色。腹面白色而稍染赤色色调。
  生活在丘陵、山地及森林地带,以有森林覆盖的山地丘陵为主要栖息地。多结群生活,2~3只成一小群,有时单独活动。性凶猛,以中型兽类为食,有时也进村危害家畜。雌雄成对生活,冬季繁殖,孕期约60天,每胎产仔3~4只。
  省内主要分布于梅花山(上杭等地)和武夷山林区。省外分布较广泛,除台湾、海南省及南海诸岛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尤其南方各省数量较多。
  豺作为一种猛兽,是许多资源动物及珍贵动物的天敌之一,特别是鹿类,受其威胁较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Ⅱ。
  貉nycyereutes procynoides Gray
  别名狸、土狗、貉子外形似狐,但体型小而粗。体长50~53厘米。耳及吻部均较短,腿亦短;由头顶一直延续到尾基或尾尖,形成界限模糊的黑色纵纹。腹毛较短,毛绒细密;通体底色呈棕黄,针毛毛尖黑色的较少;尾毛蓬松;四肢毛色较深,呈咖啡色或黑色。
  国内有3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yctereutesp .procynoides Gray 。
  栖息于邻近溪、河、湖的丛林中;
  成对洞居,常利用天然石缝、树洞或其他动物弃洞;昼伏夜出,性温和,反应迟钝。杂食,常在溪边捕鱼抓蟹、蛙,兼食鼠类、昆虫、蚯蚓等及植物根茎叶果。
  遍布福建全省,省外见于华东及中南地区。
  貉是珍贵毛皮动物,毛尚可制毛刷、毛笔;肉味鲜营养丰富,可治虚痨等症。
  狐vuLpes vulpes Linnaeus
  别名革狐、红狐、狐狸外形似犬,但四肢较短;体长69~79厘米;颜面部狭,吻尖,上犬齿细且长;尾粗长,毛密且蓬松;毛色变异较大,一般具较深沉的褐色与灰色,毛被短而疏薄;背毛深褐,后背尾部灰黑,杂以浅色毛尖,形成明显花白色调;额部及口角白色,耳背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前肢麻灰色,股部深灰色,尾尖白色。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hooLs Swinhoe。
  栖居于森林、草原、丘陵地带,洞居,夜出昼伏,听、嗅觉发达,行动敏捷狡猾机警。食性杂,捕食禽、鼠、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还吃野果蔬菜。
  省内广布各地,国内各地几乎都有分布。
  毛皮品质优良,是著名毛皮兽。狐是鼠类的主要天敌,是对农林有益的动物。
  (三)鼬科
  本科动物种类繁多,多数是小型和接近中型的兽类。体形一般细长,四肢短,均具5趾,尾较长,多具臭腺。蹠行性或半蹠性。陆栖,只有水獭营半水栖生活。除猪獾、狗獾食性杂,多数以捕食啮齿动物为主。
  鼬科动物的许多种类都是重要的毛皮兽,产业意义大。除澳洲和南极,全世界广泛分布,现存约有70种,我国有9属20种,福建记载7属8种。
  青舳martes flavigula Boddaert
  别名黄谣、蜜狗、黄喉貂大小近似家猫,但躯体较长而四肢短,头顶及颜面黑褐色,由颈背向后至体躯部逐渐为棕褐色毛混杂,至体后部又逐渐变深,臀部黑褐色,腹部毛色淡。下颌白色,颈部及颈侧为橙黄色,胸部棕黄,四肢和尾呈黑褐色。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artesf.flavigula Boddart。
  栖息于丘陵及山地林带,常住树洞,晨昏活动,常食鼠类及鸟卵、小鸟,尤喜蜂蜜,常潜入村庄捕食家禽,亦危害体形较大兽类。
  省内除海岛外全省各地广泛分布。省外除西北、华中部分地区外,各省均有分布。青鼬为一般毛皮兽类,毛皮可制裘,但品质不佳。
  黄腹鼬mustela kathiah Hodgson
  别名香菇狼(商品名)、松狼(毛皮名)
  本种与黄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背面栗褐色,腹面橙黄色,从侧面可见背腹毛色的明显界线;尾长而细,超过体长之半;体毛与尾毛均较短。雄兽体长270毫米,尾长170毫米;雌兽体长205毫米,尾长110毫米。
  多栖于山地森林、草丛、低山丘陵、农田及村庄附近。主要在清晨和夜间活动,食物以鼠类、昆虫为主,也食青蛙和小鸟等动物。性情凶猛,行动敏捷,会游泳,但很少上树。繁殖期间雄兽有争雌兽现象。
  福建全省均有分布。国内还分布广东、广西、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喜食鼠类,在鼠类猖獗的今天,其生态意义颇大,应予保护。毛皮制裘,但质量欠佳,产量也不高,故经济价值不大。
  黄鼬mustela sibirica Pallas
  别名黄鼠狼、黄狼、黄皮子身体细长,公鼬体重较母鼬大1/3~1/2。体长27~42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略圆,唇有须,耳小而稍高出毛被。颈部长。四肢短,爪尖锐。足部毛长而硬。全身被毛呈红棕色或橙黄色,腹部颜色略浅。针毛短而绒毛稀,夏季毛色较深,冬季色浅有光泽。国内有7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东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ilneEdwards,产于长江以南的体色较深,有黑尾梢。栖居于河谷、沟沿土坡、草堆及灌木丛中,在土洞,岩石柴堆或倒木下做窝,不时潜居在厕舍或仓库等处危害家禽。多夜间活动。嗅觉灵敏。行动敏捷,能钻洞、爬树、游泳、潜水,性残忍。遇害时能从肛门腺中分泌臭气而逃遁,夏季活动频繁。食性广杂,以田鼠、家鼠为主,遍及其他小型动物,但不吃粮食。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古田、永安、清流、长汀、上杭、武平。省外分布于鄂南、湘、粤、桂、滇南、黔大部、皖南、浙、赣。
  毛皮为制造皮衣上等原料。能捕食鼠类,是害鼠的天敌。
  鼬獾melogale maschata Gray
  别名山獾、猸子
  形似獾,但体躯粗短小。体长约有370毫米,尾较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鼻端尖,裸出;鼻垫与上唇间被黄白色短毛;耳小呈圆形;四肢短,爪侧扁,前爪比后爪长两倍。头、背和四肢外侧呈鼠灰色,额部白斑大,头顶后的白色纵纹宽而连锁,下颌、喉和四肢内侧呈淡黄或灰白色,被毛较粗,体背浅灰褐色,针毛具白色毛尖,腹部苍白色。尾色前后一致,毛细软稠密,尾端圆形。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江南亚种m.m ferreogrisea Hilzheimer,体形较大,颅全长平均80毫米,体色较淡,腹面白色。
  栖居于树林草丛土丘自然石缝、土穴中或自挖洞。多夜间活动于山沟、溪流边。杂食,以土壤无脊椎动物为主,也食各种小鱼和小动物,兼食植物的果实和块根等。会爬树,行动迟钝。性不凶猛,生活力强。每年繁殖1次,每胎2~5仔。母兽带仔约2个月,以后幼仔即营独立生活,1年后性成熟。
  省内各地均有分布,省外遍布华南各地。
  毛皮底绒丰厚致密,为上等制裘原料,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享有盛誉。鼬獾生活力强,易词养,有发展前途,应鼓励人工词养,以增殖资源。
  狗獾meles meles Linnaeus
  别名獾、疽子
  狗獾是鼬科中较大型的兽类,体重约10公斤,体长约0.5米。身体肥大。鼻端尖,有软骨质的鼻垫。耳短,眼小。颈部粗短,尾较短(110~113毫米),四肢粗壮。前后足的趾均具有特有力的棕黑色爪。全身棕褐色,头部棕黑色有3条明显的白色纵纹。下颌、喉、胸、腹部及四肢均为黑褐色。
  国内有6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华南亚种m.m .chinensis Gray。
  栖息于森林、山坡的灌木丛、田野、坟墓荒地以及湖泊、河流、溪旁,挖洞而居。洞与洞之间隧道往往互相通连。狗獾的活动以春、夏、秋三季为最旺盛,夜行性,一般晚间8~9时以后出洞,次日拂晓4时左右回洞。食物很广,在深丘、低山、中山的农作区,除食玉米、豆类、马铃薯、花生、瓜类外,也食蚯蚓、昆虫、蛙类等动物。每年繁殖一次,夏季进行交配,怀孕期很长,到次年3~4月才产仔,每胎产3~5仔,幼仔一个月后开眼,3年后达性成熟。
  狗獾对农业有一定的危害,盗食玉米、花生、豆类、瓜类等作物,且在田野中奔跑,糟蹋庄稼。针毛粗长,富有弹性,毛具黑白两色,制成毛刷十分美观,质地优良。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毛还可制成画笔。拔针毛后的皮张,可作皮衣、毛皮鞋等。全省每年收购1500头左右。肉、油都可食用,獾油可治烫、烧伤,骨可治风湿病。
  省内除海岛外,见于全省。国内除台湾省和海南省外,各省均有分布。
  猪獾arctonyx collar is Cuvier
  别名山獾
  体形和大小与狗獾相似,体重8~15公斤,体长600~750毫米。与狗獾的区别,主要是鼻垫上唇间裸露无毛;吻部狭长,吻端与猪鼻相似;喉、颈部和耳缘均白色。
  全身棕黑色而杂以白色,躯体前部黑褐为主,后部白色更显著,形成黑白花斑。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四肢黑褐或棕褐色。腹部色浅。个体的毛色变化较多。国内有2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南方亚种a .c .albogularis Blytho
  生活习性和狗獾基本相似,多居住树洞或岩穴中,亦善挖洞或侵占其它兽穴。昼伏夜出,多单独活动。杂食性。食物主要有昆虫、蚯蚓、小鱼和小鸟等,也捕食鼠类,兼食各种植物根、茎、果实等。猪獾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产3~5仔。
  省内除海岛外,见于全省各地。国内自云南至福建,北达秦岭山脉。
  猪獾的经济意义和狗獾相似,也是重要的毛皮兽。
  小爪水獺aonyx cinerea concolor Rafinesque
  别名山獭、水獭本种是体形较小的类群,其外形与水獭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体型小,体长约400毫米,鼻垫与被毛交界处,呈一横线;四肢趾爪甚细小且不锐利,趾垫甚为发达;在下颏正前方和两侧有稀疏的刚毛(须);尾端被毛短而稀少,
  几乎裸露。体毛咖啡色,腹部稍觉浅淡。在两颊、颏部和喉部针毛毛尖白色,毛色更富于光泽。
  栖于山溪河湖中,故俗名山獭。沿海各地极少发现。活动规律和食性等基本与水獭近似。两种水獭一般不在同一地区范围活动。
  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各地,省内文献记录地点:厦门。
  毛皮质量不亚于水獭,但种群数量不多,其经济价值不如水獭高。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
  水獺lutra Lutra Linnaeus
  别名獭、水獭猫
  是鼬科中营半栖生活的种类,体重5~10公斤。头部扁平宽阔、吻不突出。眼、耳均小。耳和鼻孔均生有小圆瓣,潜水时能关闭以防水浸入。四肢短而圆;趾间有蹼。全身毛短而密,有丝绢般光泽。体背和尾部棕黑或咖啡色,腹部毛色较淡、呈灰褐色,喉部有一块白斑。
  栖于山区小河流,多栖居在水流较缓、水的透明度较好、鱼类较多和水生植物较少的岸边。掘洞而居,洞口有多个,其中必有一口与水相通。昼伏夜出,以鱼、鼠、蛙为食,也吃昆虫、蟹及其它甲壳类。善游泳和潜水。捕食前常在水边石块上或堤埂上伏视,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扑捕。水獭一年四季都有交尾,一般在夏初产仔,每胎产3~5仔,哺乳期50天,3个月后幼獭离窝独立活动。一年发育成熟。
  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国内几乎遍布各地。
  水獭毛密细软,绒厚板韧,外观华美,.是制作大衣、皮领、帽子的高级原料,为贵重的毛皮资源动物。獭肝、獭骨还具有重要药用价值。肝可入药,治虚痨咳嗽、湿热、盗汗、气喘、肝气痛等。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森林河流逐渐枯缩,水獭适栖环境缩小;又由于捕猎过度,造成水獭数量日趋下降。1965年福建收购水獭皮3223张,1979年下降为355张,1983
  年下降为66张,近年只收到很少量的水獭皮。可见水獭已成为易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将其列入附录I。
  (四)灵猫科
  灵猫类是长江流域以南比较常见的中小型食肉动物。它们是食肉目中比较繁杂而又原始的一个类群。全世界约有34属,75种。我国有9属11种,福建已知4属4种。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Linnaeus
  别名九节狸、狐狸猫
  是灵猫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重9.5~10.5公斤。体长800~870毫米。全身灰棕色或浅黄色。脊背中央有鬣毛。头略尖,躯体瘦长,尾长于头躯长之半。尾上有黑白色相间的闭锁色环4~6个。四肢较短。雌雄体的会阴部均具芳香腺,能分泌奇异的香味,沿背脊有一条鬣毛,止于第一个黑色尾环。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仅有1个亚种,即华东亚种V.z .ashtoni Swin-hoe。栖于低山地区,昼伏夜出,行动敏捷,听觉灵敏,性狡猾多疑,故称狐狸猫。白天隐藏在灌丛、草丛、树洞、土洞、岩穴中,晨昏开始活动,常在森林边缘、耕地附近河谷、甚至居民点附近觅食,除繁殖期外,基本上属独栖生活。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主要吃鼠类、蛙类、鸟、昆虫等,也盗食家禽,还吃植物枝叶、嫩草、果实等。繁殖交配期在3~4月,怀孕期两个半月,每眙产仔2~5只,哺乳期3~4个月。有发达的外分泌腺,它们经常将分泌物涂擦在树干上,以利于异性追逐。
  几遍福建各地,仅厦门地区未发现。省外分布于华南各省。
  我国在有些地区进行人工驯养,取灵猫香。灵猫香是重要动物香料,也可以入药。是可以发展的词养动物。大灵猫皮板好,毛长,底绒厚,可作褥垫、裘衣;其鬣毛、针毛可作毛刷、毛笔;尾可作戏剧的道具。全省每年可收购1300片左右。大灵猫也是一种动物园展出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
  别名七间狸、斑灵猫、香猫体型似家猫,略显细长。尾长约为体长的2/3。颜面狭长,吻部尖突。体毛黄灰或淡棕色,背中线无粗硬鬣毛。体背棕黑纵纹3~5条。黑白相间的尾环较狭窄、数目较多(约7~9个)。
  栖于山地森林、灌丛或荒丘草丛中,尤其喜在农耕地附近的丘陵山地栖居。夜行性,多单独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亦善于攀缘上树捕捉鸟、松鼠或采摘果实。主要捕食各种小动物,尤其嗜食老鼠。多在春季发情交配,5~6月产仔,胎产4~5仔,一般2岁性成熟。
  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各省区及台湾、海南、云南、四川、西藏。
  经济用途和价值与大灵猫基本相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面狸pagwma baryato Hamilton -smith
  别名果子狸、香狸、白鼻狗
  体型如家猫,细长,四肢较短;头部及颈部被毛呈灰黑或近黑色,眼的上下部各有一条白纹,头纹中央有一条直通吻端的白纹,喉部灰白色领纹较显著;体背被毛深棕带灰色,腹部稍带灰白色,四肢棕黑色;体躯无斑。
  国内有9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l.Larvata HamiltonSmith。
  栖居于森林灌木丛或岩裸地土岗岩洞、土穴或树洞中,多夜间活动,善攀缘,常在树冠上觅食,食性很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亦食小动物。
  省内分布福州、南平、龙岩、尤溪、福清、永安、漳平、武平。省外从长江流域到海南岛,从云南到台湾均有分布。
  毛皮动物,肉为传统佳肴。
  食蟹獴herpestes urva Hodgson
  別名石獾
  体重1.5~2.5公斤,体长450~480毫米。体毛粗长,尤以尾毛最甚。吻部细尖,鼻端突出。耳短圆。体微粗状,尾基部粗大,往后逐渐变细,尾长约为体长的2/3。周身黑棕色,自口角向后至肩部有一浅色纵纹。
  喜生活于山地河谷,栖于茂密丛林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溪水边,也出现于山区梯田。穴居性。视觉比较迟钝。行动敏捷,能攀缘。但并不营树栖生活。善游泳,晨昏活动,肛门腺能放出臭液进行自卫。食物以各种动物为主,吃鱼、泥鳅、蛙、鸟卵、小鸟、鼠类以至毒蛇。有时也潜入村落偷食家禽。
  省内各地丘陵山区均有分布。省外见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食蟹獴为一般毛皮兽,商品名为石獾皮。毛皮拔去针毛后,底絨柔软,色泽鲜艳,为制裘原料,经久耐穿。拔出的针毛,富弹性,可作毛刷、毛笔等。本省1982年统计全年收皮张3600张。食蟹獴吃鼠类、毒蛇,故对人类有一定的益处,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五)猫科
  猫科动物除虎、狮体型大,其余都是体型中等的动物,均以凶猛著称。本科动物为食肉中最特化的类群,其特点是牙齿数量减少,裂齿高度发达,形大而齿峰高适于咬切。世界各大陆均有分布,但不见于大洋洲、马达加斯加等地。我国有6属13种,福建有3属6种。
  豹猫felis bengalensis Kerr
  别名狸、山猫、野猫体形大小与家猫相似,体重1.5~4.7公斤,体长430~610毫米。头部圆,吻甚短,耳背有白斑。背部浅棕色,从头顶至尾基有四条黑色的纵纹,全身遍布棕黑色大小斑点。尾细,长达体长之半,并具棕黑或灰白相间的斑点和半环。
  国内共有4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华东亚种f.b .chinensis Gray。体背面底色呈灰色。多栖居于山谷森林,亦见于郊野灌丛、作物地等处。独栖或雌雄同栖。昼伏夜出,主要在上半夜活动,但在僻静地方,白天也出来活动。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鸟类、蛙、蛇、蜥及植物的果实、枝叶等。繁殖期一般在三月,怀孕约两个月,5月产仔,每胎产2~4仔。习性很野,不易养驯。
  省内各地都有分布,省外广布于全国各省区,为常见种。
  豹猫皮商品名狸子皮,为制裘原料,可做皮大衣、皮帽、皮手套等。1982~1983年统计,福建省每年收购4400~5600张。豹猫是灭鼠能手,有利于农、林、牧、卫生保健等。豹猫骨为中药材,泡酒服可除风湿,治关节痛、镇心、安眠及疗瘰疠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
  丛林猫felis chaas Guldinstacdt
  别名野猫
  比豹猫一般个体大,体重3.2~5.0公斤,体长520~600毫米。尾较短,四肢略高,身上几无斑点。体背部棕灰色,背中线处深棕色。耳部背面红棕色,耳尖黑褐色,有一撮稀的黑色短毛。上唇和下颏部白色,腹面淡沙黄色。四肢腿部有褐色横纹。尾后半部有3个黑色环,与白色相间,末端黑色。
  国内丛林猫仅1云南亚种f.c .affinis Guy。
  丛林猫多栖息于开阔地区的草地和灌丛与河岸附近,亦活动在耕地、村缘。一般在夜间出来活动,多见于早晨和黄昏以后,偶而白天亦可见到。嗅觉、听觉发达,能跳跃善攀树。以鼠类和鸟类为食,亦食果实和腐肉,有时也潜入村舍盗食家禽。繁殖季节在春季,一年约产二仔。
  过去认为分布于云南和西藏。1978年詹绍琛首次发现于福建建瓯,证实福建也有此猫。
  丛林猫的经济意义和豹猫相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金猫felis temmincki Vigors &Horsfiels
  别名石豹、红春豹金猫是一种较大型的野猫,比家猫大2~3倍,体重10~15公斤,体长780~1050毫米。尾长略大于体长的1/2~2/3。头型短圆,颜面部短宽,耳较短而宽,直立头顶两侧。
  体躯部灰色与棕黑混杂,背中部棕黑色。头颈部背面呈棕红色。两眼内角备有一条宽白纹,其后联结一棕色纹直到后头部,每一棕色纹各为二细黑纹所衬。下颌和颊部黄白色,间有黑或棕色斑纹。耳背黑色。腹部粉棕色,具有模糊的浅黑色斑。四肢灰棕,略具斑点。尾暗棕色,尖端近黑色,下面黄白色。
  生活在常绿和落叶混交、针叶混交和针叶林中,也常窜到林缘的灌木、幼林和草丛等处活动。营独栖生活,白天栖于树上洞穴处,少见活动,夜间到地面活动。金猫有一定的活动区域,估计2~4平方公里范围,每夜行程500~1500米,各个体间活动路线都不重迭。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明显的垂直迁移活动。食物有鹿类、羊、鼠类、野禽类等,甚至进犯牛犊。性情凶野、勇猛。每胎多为二仔,产于树洞中,极难驯养。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分布,也广布省内各地。
  金猫是南亚特产动物。属较大型毛皮兽,据1982~1983年统计,全省每年收购200多张。这种动物数量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I。
  云豹neofelis nebulosa Griffith
  别名龟纹豹、乌云豹
  身体比金猫稍大而似小豹。体重10~20公斤,体长约1米。头小、躯身细长,四肢较短;尾较长,达头躯长的一半以上。全身灰黄或淡褐黄色、具不规则的块状黑斑纹,宛如云朵,故称云豹。颈背部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较短,延续至尾基部。尾同背色,尾上约有20个黑色与棕黄相间的环。四肢外侧基色与背部相同,具黑色斑点;内侧与腹面相同,色较浅、并具暗褐色斑点。
  国内有2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n .nebulosa Griffith。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绿林区,极善爬树。夜行性,经常单独在树上活动,以各种鸟类、猴类及树栖的小型动物为主食,亦在地面跟踪追捕兔及小麂等。每年秋末产仔,每胎2~4仔。初生幼兽10~12天睁眼,21~22天开始步行,45天可以奔跑及食固体食物,9个月龄开始独立生活。
  福建全省均有分布,国内长江以南的大陆各省和海南岛也有分布。
  云豹的花斑鲜艳,是稀有珍贵的观赏动物,它对生态平衡及学术研究均有较大意义。云豹数量已极稀少,现已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
  豹panther a pardus fusca Meyer
  别名金钱豹、印度豹。
  外形矫健似虎,比虎小;体长1.0~1.5米,尾长约1米。体重约50公斤,最重可达130公斤。头圆,耳短;四肢粗壮;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全身底色橙黄或黄色、通体满布大小不同的黑色斑点或钱状斑环,故称金钱豹。
  国内有3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panther a fusca Meyer。
  栖息多树的丘陵、山地,主要生活在有森林的山地。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领域较小,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常作几十公里的游猎。除繁殖季节外,豹一般独栖。昼伏夜出,傍晚和凌晨活动频繁。性猛力强,跳跃能力强,善于爬树。经常隐伏在大树上,捕食猴类、小型兽、鸟类。在山区豹常捕食小麂、野兔、狐等,也袭击幼牛、猪、狗等。多在冬春季发情交配,雌雄相伴数日即分开。怀孕期约96天,每胎3~4仔。初生幼仔闭眼,体重约550-750克,约10天后睁眼。幼兽经哺育一年后,开始营独立生活,2~3岁性成熟。寿命10~20年。长江流域以北的为北豹(f .p .japonensis ),以南的为南豹(F.p .fusca )。以往见于福建全省各地。
  豹不仅可供展出,也是一种重要的毛皮兽和药用动物。豹骨是重要的中药材,能追风定痛、强筋壮骨,治筋骨疼痛、风寒湿瘅、四肢痉挛等症。
  保护措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种。CITES:附录I。
  虎panthera tigris Linneaus
  别名白额虎、南虎
  体形雄伟,体重180~320公斤,体长1.2~2米,尾长1米左右,是大型兽类之一。面颊有几条黑纹,眼睛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俗称白额虎。头大而圆,前额有王字形斑纹,因此获得兽中之王的称号。背毛橙黄;腹毛纯白。颈、肩、背、腰为深橙黄色,布满长短不等的黑色横纹,同侧的横纹时断。尾上有黑色的环纹,纹宽4~5厘米。
  国内有6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paanthera t •amoyensis Hilzheimer。
  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多在1000米以下丘陵起伏的山地,针叶和阔叶混交林中,喜欢行山脊小道,并在道旁挂爪和在爪痕上射尿。虎善游泳,但不会爬树。性孤独,常独来独往,无固定巢穴。夜行性,多夜出捕食大型食草动物,以麂、鹿、野羊、野猪等为食。每胎产仔2~4头,约3~4年性成熟。在自然环境中,虎寿命可达10~20年。虎是亚洲的特产。华南虎(F.t.amoyensis Hilzheimer)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由
  于长期滥捕,近年很难发现它的踪迹。1990年,在龙岩梅花山发现虎的挂爪。
  虎不单在我国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在世界上已列为最优先需要挽救的濒危动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